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3:3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

第一篇: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

晋中市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深入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转变税源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税机关和国税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确定税收风险区域,识别纳税人风险特征,根据纳税人风险特征的类型、多少、偏差程度等,进行风险排序,并根据纳税人风险类型、风险形成的情形等,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和措施,实现对纳税人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第三条 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各环节循环往复,为全封闭式循环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坚持持续改进方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各种风险动态化引入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不断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优化、更新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以达到专业化管理目标。

第四条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以风险预警为手段,切实有效地在税收征管查各环节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既要依托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收入风险管理系统、山西国税四位一体互动管理平-1-

台和晋中国税税收管理员信息化工作平台及第三方信息等在信息归集、过程规范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又要发挥税收管理人员在掌握纳税人信息和实际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实行“人机结合”,切实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效能。

第五条 风险识别是指运用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方法,确定风险区域、辩识纳税人税收风险特征的税收风险管理活动。

第六条 分局各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的识别工作。

政策法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定期实施政策分析,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角度,分析现行政策对本地区税收流失的影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风险分布的基本情况。政策分析应对有重大税收政策调整,适时组织实施。

纳税评估科应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进一步采取征管措施并及时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以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应定期组织实施案例分析,分别选择一定数量的税收管理案例,分析纳税人税款流失与纳税人某些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税收风险在本地区的分布规律。

数据分析中心应综合运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等应用软件中的税收财务数据信息及外部采集的第三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逻辑比对,查找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 -

2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中可能存在的偏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的风险点,并按照风险级别进行排序,为风险应对指明方向和重点。

纳税服务科要利用在税务登记、税款征收、发票缴销和违章处理等方面获得的可能引起税收流失的风险信息,寻找防范的途径。

税源管理科应发挥征管一线的优势,实施基础分析。根据日常管理中掌握的情况,分析辖区范围内税收风险的分布情况和主要特点,鼓励税务人员分析、寻找、提供新的税收风险特征。

各部门的政策分析、税收分析、案例分析和经验分析应形成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分析动态、交流情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为把握规律提供平台。

第七条 税收风险识别的信息源主要是纳税人报送信息、税务机关采集信息、社会举报的信息和第三方提供信息。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源质量的管理,提高所获源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并积极拓展第三方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提高第三方提供信息在税收风险识别源信息中的比重。

第八条 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部门对照指标体系,运用推理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寻找税收风险点,以税收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造成税收流失的严重程度为主要评价因素,对掌握的纳税人信息进行风险排序。根据风险程度因地制宜地调整不同的风险风析方法,提高分析水平。

-3-

第九条 风险应对是指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税收风险类型、风险形成的情形及原因等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风险应对预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的税收风险管理活动。

第十条 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科和纳税服务科是税收风险应对的执行部门。

第十一条 税收风险管理评价反馈是分析、比较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风险识别、评定和应对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评价反馈情况,及时更新、优化、完善,不断健全整个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达到防范、应对、抵御、化解税收风险的目的。

第十二条 各风险应对部门在应对结束后,应及时将应对结果反馈回数据分析中心,数据分析中心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调整数据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成果及时共享。

- -4

第二篇:《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为了规范和加强减免税管理工作,总局制定了《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审批条件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八月三日 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减免税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对减免税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减免税是指依据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税收规定(以下简称税法规定)给予纳税人减税、免税。减税是指从应纳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指免征某一税种、某一项目的税款。

第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遵循依法、公开、公正、高效、便利的原则,规范减免税管理。

第四条

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报批类减免税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减免税是指取消审批手续的减免税项目和不需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

第五条

纳税人享受报批类减免税,应提交相应资料,提出申请,经按本办法规定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机关(以下简称有权税务机关)审批确认后执行。未按规定申请或虽申请但未经有权税务机关审批确认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减免税。

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一律不得减免税。

第六条

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应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不能分别核算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核算不清的,由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核定。

第七条

纳税人依法可以享受减免税待遇,但未享受而多缴税款的,凡属于无明确规定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或没有规定申请期限的,纳税人可以在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减免税,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但不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八条

减免税审批机关由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凡规定应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的,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凡规定应由省级税务机关及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审批的,由各省级税务机关审批或确定审批权限,原则上由纳税人所在地的县(区)税务机关审批;对减免税金额较大或减免税条件复杂的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可根据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适当划分审批权限。

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减免税审批,禁止越权和违规审批减免税。

第二章

减免税的申请、申报和审批实施

第九条

纳税人申请报批类减免税的,应当在政策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报送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

(二)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

(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纳税人报送的材料应真实、准确、齐全。税务机关不得要求纳税人提交与其申请的减免税项目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十条

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也可以直接向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

由纳税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应当由上级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直接上报有权审批的上级税务机关。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出的减免税申请,应当根据以下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的减免税项目,依法不需要由税务机关审查后执行的,应当即时告知纳税人不受理。

(二)申请的减免税材料不详或存在错误的,应当告知并允许纳税人更正。

(三)申请的减免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四)申请的减免税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减免税材料的,应当受理纳税人的申请。

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减免税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三条

减免税审批是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与减免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审核,不改变纳税人真实申报责任。

税务机关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上级税务机关对减免税实地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的,可委托企业所在地区县级税务机关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减免税期限超过1个纳税的,进行一次性审批。

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减免税。

第十五条 有审批权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应按以下规定时限及时完成审批工作,作出审批决定:

县、区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减免税,必须在20个工作日作出审批决定;地市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在6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

第十六条

减免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有权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准予减免税的书面决定。依法不予减免税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纳税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七条

税务机关作出的减免税审批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纳税人送达减免税审批书面决定。

第十八条

减免税批复未下达前,纳税人应按规定办理申报缴纳税款。

第十九条

纳税人在执行备案类减免税之前,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以下资料备案:

(一)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

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纳税人减免税备案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备案工作,并告知纳税人执行。

第三章

减免税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纳税人已享受减免税的,应当纳入正常申报,进行减免税申报。

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到期的,应当申报缴纳税款。

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应当对纳税人已享受减免税情况加强管理监督。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应结合纳税检查、执法检查或其他专项检查,每年定期对纳税人减免税事项进行清查、清理,加强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人是否符合减免税的资格条件,是否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等手段骗取减免税。

(二)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根据变化情况经税务机关重新审查后办理减免税。

(三)减免税税款有规定用途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减免税款;有规定减免税期限的,是否到期恢复纳税。

(四)是否存在纳税人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自行享受减免税的情况。

(五)已享受减免税是否未申报。

第二十二条

减免税的审批采取谁审批谁负责制度,各级税务机关应将减免税审批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建立税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一)建立健全审批跟踪反馈制度。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对审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适时完善审批工作机制。

(二)建立审批案卷评查制度。各级审批机关应当建立各类审批资料案卷,妥善保管各类案卷资料,上级税务机关应定期对案卷资料进行评查。

(三)建立层级监督制度。上级税务机关应建立经常性的监督的制度,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减免税审批工作的监督,包括是否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限、条件、时限等实施减免税审批工作。

第二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按照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及时受理和审批纳税人申请的减免税事项。非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受理或审批的,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审批和核实造成审批错误的,应按税收征管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减免税规定条件的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减免税的、享受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本办法规定程序报批而自行减免税的,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因税务机关责任审批或核实错误,造成企业未缴或少缴税款,应按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执行。

税务机关越权减免税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税务机关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关专业技术或经济鉴证部门认定失误的,应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及时取消有关纳税人的优惠资格,督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非法提供证明的,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章

减免税的备案

第二十六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设立纳税人减免税管理台账,详细登记减免税的批准时间、项目、年限、金额,建立减免税动态管理监控机制。

第二十七条

属于“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及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新办企业减免属于中央收入的税收达到或超过100万元的,国家税务总局不再审批,审批权限由各省级税务机关具体确定。审批税务机关应分户将减免税情况(包括减免税项目、减免依据、减免金额等)报省级税务机关备案。

第二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在每年6月底前书面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上减免税情况和总结报告。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的减免税事项的落实情况应由省级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减免税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减免税基本情况和分析;减免税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减免税管理经验以及建议。

第二十九条 减免税的核算统计办法另行规定下发。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执行。以前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1号

发布时间:2008-1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税收法规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优惠政策,现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所得税的各类减免税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的相关规定办理。

国税发[2005]129号文件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不一致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

二、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实行审批管理的,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明确规定需要审批的内容。

对列入备案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的范围、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管理部门)自行研究确定,但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范围内必须一致。

三、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期限超过一个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进行一次性确认,但每年必须对相关减免税条件进行审核,对情况变化导致不符合减免税条件的,应停止享受减免税政策。

四、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有资质认定要求的,纳税人须先取得有关资质认定,税务部门在办理减免税手续时,可进一步简化手续,具体认定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研究确定。

五、对各类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税务机关应本着精简、高效、便利的原则,方便纳税人,减少报送资料,简化手续。

六、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9〕255号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2009-05-15

字体: 【大】 【中】 【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1号)下发后,一些地区反映在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经研究,现将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有关问题补充明确如下:

一、列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的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包括免税收入、定期减免税、优惠税率、加计扣除、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和其他专项优惠政策。

二、除国务院明确的企业所得税过渡类优惠政策、执行新税法后继续保留执行的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以及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审批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外,其他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均实行备案管理。

三、备案管理的具体方式分为事先备案和事后报送相关资料两种。具体划分除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

列入事先备案的税收优惠,纳税人应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执行。对需要事先向税务机关备案而未按规定备案的,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优惠;经税务机关审核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税务机关应书面通知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列入事后报送相关资料的税收优惠,纳税人应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税收规定,在纳税申报时附报相关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如发现其不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应取消其自行享受的税收优惠,并相应追缴税款。

四、今后国家制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凡未明确为审批事项的,均实行备案管理。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规定和其他有关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三篇:2016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2016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

(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六)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一次。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关于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银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策略、政策和程序能否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三)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各项假设条件是否合理。

(四)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备。

(六)流动性风险报告是否准确、及时、全面。

第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应当提交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应当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高级管理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采用相对独立的本地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应当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单独进行审计。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明确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愿意并能够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当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包括现金流测算和分析。

(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

(三)融资管理。

(四)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四篇: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aXXX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防控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对外树立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根据《XX省财政厅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XX省财政厅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关系风险是指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信息公开等活动中,由于言行不当、沟通不力、应对不当或不及时等行为,导致外界误解、不满意、不信任而损害市财政局声誉和形象的可能性。

第三条 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框架,严肃行政纪律,使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实现程序规范、过程透明、防范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关系风险事件的发生,为全市财政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第五条 市财政局要建立完善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各科室(部门)在公共关系风险防控中的职责分工,有效控制公共关系风险。

第六条 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内控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政策制度,审定公共关系风险事件解决方案、定级和责任追究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的要求。

第七条 市财政局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内控办)负责组织对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有效性检查、考核和评价,组织对公共关系风险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公共关系风险事件解决方案、风险定级和责任追究建议并向内控领导小组报告,督促落实内控领导小组决定,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内控执行情况及风险事件。

第八条 局办公室负责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防控的组织实施,及时发现公共关系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示有关科室(部门),同时报告内控办。主要职责包括:

(一)负责拟定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和工作流程;

(二)分析评估公共关系风险事件,提出风险级别、应对措施和处置建议,报内控办审核,配合内控办督促有关科室(部门)做好整改工作;

(三)及时向内控办报告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情况。第九条 各科室(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对公共关系重点业务环节实施持续、有效的风险防控,及时向内控办和办公室报送本科室(部门)公共关系风险防控及异常情况,积极协助专项检查和调查。各科室(部门)要及时向内控办报告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执行情况。主要职责包括:

(一)严格执行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实施持续、有效的公共关系风险控制;

(二)向内控办、办公室报送本科室(部门)公共关系风险管理状况和风险事件;

(三)会同办公室按照内控办审核意见处置公共关系风险,及时报告和反馈有关情况。

(四)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关系风险事件,应于第一时间将突发的公共关系风险事件及应对措施同时报送内控办、办公室。

第十条 各科室(部门)应当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和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控制方法管控公共关系风险。

第二章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管理

第十一条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是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处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履行新闻规章制度或工作不当,导致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隐患,影响财政部门声誉、外部形象和财政工作开展的可能性。

第十二条 根据情节轻重、影响范围和程度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分为两级:

重大风险: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环节严重不

合规,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不满,致使相关工作陷入被动,严重损害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

一般风险: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一些方面或环节不合规,对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对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十三条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点

(一)对外新闻发布:财政新闻发布不规范、不及时、不准确,导致误导和泄密的风险事件;

(二)舆情研判应对:财政热点敏感问题和负面舆情应对不及时、不妥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事件;

(三)突发事件新闻管理:新闻应急发布不及时主动、不妥善回应社会关注信息,导致财政部门陷入公共舆论危机的风险事件。

第十四条 对外新闻发布工作流程

(一)对外新闻发布主要包括新闻发布会、新闻吹风会、以及通过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和政务微信发布新闻信息等形式。

(二)新闻发布会主要公布全局性和重大的财政事项,由局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根据发布会的内容,局办公室确定邀请媒体范围;相关科室(部门)负责提供新闻发布材料、新闻通稿、背景材料及有关参考口径,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三)新闻吹风会主要用于发布背景信息、介绍活动议程或解释政策,根据财政工作进展、财政新闻宣传需要,或

应有关科室(部门)、新闻媒体的要求适时安排,由局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协调,相关科室(部门)负责配合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和提供背景材料,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四)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等以市财政局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局领导重要活动和讲话、财政改革发展进展情况和成就经验等重大专题新闻宣传,由局办公室负责宣传媒体的组织协调工作,相关科室(部门)予以配合;各科室(部门)组织开展的工作业务专题宣传,对外报道稿件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五)各科室(部门)在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政务微信上发布重要信息,由科室(部门)负责同志审核后报局办公室,其中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同志名义发布的财政消息须报局领导审定。市财政局对外发布的公告(如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六)局办公室统一负责联系新闻媒体,负责受理安排和协调组织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涉及局领导的采访申请,由局办公室审核并报经局领导同意后,安排采访事宜。相关科室(部门)准备答问口径经局办公室审核后,供局领导参考。涉及局内有关科室(部门)的采访申请,由局办公室商相关科室(部门)并报经分管局领导同意后,安排采访事宜。

(七)各科室(部门)是涉及本科室(部门)有关财政业务工作新闻宣传的责任主体,要围绕重大财税改革、财政政策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加强财政新

闻宣传,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回应社会关切。针对舆论热点焦点问题,要积极策划、主动宣传、加强应对,做到不回避、不推诿,及时将全面准确有效信息向社会公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误解误读,避免被动应付。要及时应对媒体采访,有关科室(部门)在收到局办公室转办的媒体采访申请后,应在24小时内予以明确回复是否接受采访,如婉拒采访,需说明理由。新闻发布和背景材料提供遵循“谁签发、谁负责”的原则。

第十五条 舆情研判应对工作流程

建立事前有预案、事中有应对、事后有跟踪的财政舆情管理机制,做到舆情收集研判及时,处置应对得当。

(一)局办公室负责日常财政舆情监测和研判,并及时将涉及市财政局工作、有可能引起炒作的重要舆情以书面形式告知局内相关科室(部门)。相关科室(部门)应认真分析研判舆情,于当天提出是否进行处理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局办公室。局办公室将根据相关科室(部门)的反馈意见,配合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负责重点做好涉及本科室(部门)的财政业务舆情收集研判,发现重大负面舆情应及时告知内控办、办公室,并提出应对措施,局办公室予以配合。

(三)主动回应社会关注舆情时,相关科室(部门)应提出主动加强引导、发布澄清消息、加强舆情监控、组织专家解读等应对措施,局办公室积极配合相关科室(部门)加强舆情管控,协调媒体予以支持,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

度。

第十六条 突发事件新闻管理工作流程

(一)启动突发事件新闻管理预案。办公室牵头负责舆情监测报告和新闻发布管理,实施应急值班,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及时向局领导报告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情动态情况,并按照局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应对工作。

(二)做好媒体记者采访受理和应急新闻发布。办公室负责媒体记者的沟通协调和应急新闻发布的组织实施,突发事件业务涉及科室(部门)负责第一时间提供新闻发布材料和答问口径,确保第一时间对外正确发布信息,努力争取舆论引导权。

(三)加强舆情研判应对。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部门)对突发事件实施24小时舆情监控,认真分析研判舆情态势,科学合理处置负面舆情,努力引导舆情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第十七条 建立风险管理联络沟通机制。各科室(部门)应及时向办公室、内控办报送重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风险信息。

第十八条 完善风险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发生风险事故的科室(部门)为第一责任单位,担负风险与事件的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工作。责任科室(部门)应及时向办公室、内控办通报风险事件,办公室根据分析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级别和处置建议,报内控办审核。责任科室(部门)会同办公室按照内控办审核意见处置风险,及时报告和反馈有关情况。

第十九条 建立风险分类处理机制。处置重大风险时,局内事发科室(部门)会同办公室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实施24小时工作值班,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应对化解,办公室予以配合,并负责协调新闻宣传业务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做好应急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努力抢占舆论引导权。处置一般风险时,局内事发科室(部门)会同办公室组织专家记者适时进行吹风解释,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各科室(部门)要严格按照《XXX省财政厅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要求执行,不得向新闻媒体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稿件、信息,不得提供正在研究或尚未最后确定的工作信息,不得提供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不得发表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言论,切实维护市财政局新闻宣传工作权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各科室(部门)工作人员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必须按规定审批,不得擅自以市财政局名义或以公职身份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不得通过不正当途径搞有偿新闻,不得接受媒体的有偿报酬,不得出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

第三章 信息公开风险管理

第二十一条 信息公开风险是指财政信息公开处理过程中,由于不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导致产生泄密、不当发布敏感信息、发布后台失控的风险可能性。

第二十二条

根据情节轻重、影响范围和程度将信息公

开风险分为两级:

重大风险:信息公开的重要方面或环节严重不合规,上级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意见或相关单位提出严重质疑,致使相关工作陷入被动或停止,严重损害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

一般风险:信息公开一些方面或环节不合规,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对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对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十三条 财政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流程

(一)办公室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向局内各科室(部门)提出信息公开要求。

(二)各科室(部门)对需要公开的信息进行核实,由主要负责同志审核、把关,确保质量和准确性,必要时提请办公室或者局领导审核批准。信息公开选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公文或信息,应当自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各科室(部门)将核对无误的电子版提交给办公室,经办公室审核后上载到市财政局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目对外发布。其他局内网信息,各科室(部门)负责同志审定后在局内网发布。各科室(部门)把握不准的信息,按程序报主管局领导审定。发布敏感财政数据,应与预算科、国库科统一口径。

(三)财政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主要包括: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汇编财政政策法规等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政务信息的形式。其中,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是我局财政信息公开的主渠道。

(四)收集了解对所公开信息的反馈意见。第二十四条 财政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流程

(一)办公室负责集中受理向市财政局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并根据局内职责分工,批转相关科室(部门)办理。

(二)主办科室(部门)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答复意见,起草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经局领导审定后回复申请人,与交邮凭证、送达回执等一并反馈办公室留存。

(三)主办科室(部门)决定不公开或部分公开政务信息时,应当说明理由和法律依据。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应当经主办科室(部门)分管局领导同意后延长答复期限,并告知申请人和办公室。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五条 切实履行主动公开义务,认真编制、公布财政信息公开指南和财政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第二十六条 认真做好财政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申请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程序。在答复申请时,要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

第二十七条 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第二十八条 加强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后台用户账号安全管理,细化落实管理责任,制定安全管理预案。

第二十九条 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政工作纪律,严禁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局属各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内控领导小组修订,由内控办会同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试行)范文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新时期税收工作主题,落实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大企业是指省、市(州、地)国家税务局的定点联系企业。

第三条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实施。

第二章定点联系企业

第四条省、市(州、地)国家税务局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综合因素,确定本级定点联系企业。

定点联系企业可根据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定点联系企业由本级局长办公会审定通过,并报上级大企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条定点联系企业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一)企业规模较大和税收收入较高,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为本区域内重点支柱产业中的领头企业。

(二)企业集团管理和决策相对集中,成员企业分布较广,主管税务机关实施属地管理有局限性。

(三)具有行业和所有制代表性。

第六条上级国家税务局已选取的定点联系企业原则上不再选为下级国家税务局的定点联系企业。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由省、市(州、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旨在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管理层级、开展个性化服务,实施专业化管理,提高大企业的税法遵从意愿和能力,降低税务风险。

第八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税务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个性化纳税服务、日常检查、反避税调查和审计。

第九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建立专业化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实现税务管理与服务重心前移。加强与各职能部门、上下级、主管税务机关的协调配合,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和效率。

第十条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实行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税务登记、日常征收、发票管理及一般性的日常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事项由主管税务机关负责;跨区域、带有系统性的涉税风险防控、税源监控和管理、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日常检查,重大涉税诉求和相关纳税服务事项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受理重大涉税诉求,要按照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会议制度的程序和要求,做好组织协调及督办、回复等工作。

第十二条上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可授权下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或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定点联系企业实施管理与服务。

第十三条主管税务机关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员为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联系人。联系人协助、参与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涉税风险防控、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以及其它涉税事项。

第四章税务风险管理

第十四条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识别评价大企业税务风险;根据税务风险等级,采取应对策略的一系列税务管理措施。第十五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以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为切入点,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大企业自我防控意识。

第十六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对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第十七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依据税务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税收管理。即:低风险等级,以优化纳税服务为主,为大企业办税提供便利;中等风险等级,以协助遵从为主,对大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提出加强风险防控的整改建议;高风险等级,转入纳税评估或启动税收专项检查或反避税调查,查找和堵塞税收管理漏洞。

第五章纳税评估

第十八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

(一)经税务风险评估,风险等级较高的;

(二)对申报数据案头比对,发现有疑问且无法确认其合理成因或者无法消除疑点的;

(三)根据上级国家税务局的工作安排或本级国家税务局认为需要进行纳税评估的。

第十九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根据纳税评估业务的相关规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第二十条大企业纳税评估工作由省、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第二十一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将纳入纳税评估的大企业名单和评估结果报送同级纳税评估领导小组备案。

第六章个性化纳税服务

第二十二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增强税法透明度,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理念,切实维护和保障大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三条根据行业特点和大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辅导和宣传,提供多形式的个性化服务。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税企双方有效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问题。不断完善纳税服务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个性化纳税服务水平。

第二十四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经常性调研,收集、研究和反映大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纳税服务与税收管理工作。

第七章日常检查、反避税调查和审计

第二十五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依据税务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日常检查对象。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涉嫌税收违法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移交稽查。第二十六条稽查部门对大企业的税收检查,应会商本级大企业税收管理

部门。并将稽查结果反馈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可依法对存在以下避税嫌疑的大企业,启动反避税调查和审计:

(一)滥用税收优惠;

(二)滥用税收协定;

(三)滥用公司组织形式;

(四)利用避税港避税;

(五)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

第二十八条大企业的日常检查工作由省、市(州、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大企业的反避税调查和审计工作由省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所称的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是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科(处)。第三十条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从2010年9月1日起执行。

下载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

    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辖区内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管理,强化税源监控,防范税收风险,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

    税收风险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它由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评价和修正5部分组成。其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

    税收风险学习心得

    税收风险学习心得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纳税人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风险无处不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责任人受到行......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发布《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2011年第4号 为加强我省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为了规范和加强减免税......

    潍坊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数据综合管理办法(试行)

    潍坊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数据综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税收数据管理,适应省级数据集中管理与应用的需要,规范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维护、使用、存储......

    四川省地税系统税收管理员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地税系统税收管理员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管理,促使税收管理员依法履行工作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