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4 02:0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发布《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2011年第4号

为加强我省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发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民间借贷,是指金融机构之外的单位、个人之间相互拆借资金、集资等融资行为(以下简称应税劳务)。第三条 凡在我省范围内有偿提供民间借贷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我省取得利息收入的外国企业或个人(非居民),均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四条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应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其中:营业税适用“金融保险业”税目,个人所得税适用“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目。

第五条 纳税人应纳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为贷款利息收入,包括加息、罚息、逾期偿还利息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六条 纳税人的计税营业额或应纳税所得额应以人民币计算,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营业税计税营业额的折合率可以选择营业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当事先确定采取何种折合率,确定后1年不得变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折合率应当按照月度或季度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年度终了汇算清缴时,对已经按月度或季度预缴税款的,不再重新折合计算,只就该年度内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部分,按照纳税年度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第七条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按照贷款利息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营业税=利息收入×5% 应纳个人所得税=利息收入×20% 应纳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利息收入×10%(税收协定或安排的税率低于10%,按协定或安排规定的税率计算)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分别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计算缴纳。

第八条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证的当天,是指:签订书面民间借贷合同并明确付款日期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确定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取得借贷资金利息收入的当天。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利息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扣缴义务人支付利息的当天。

非居民各项税收,以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对境外非居民纳税人支付利息超过三万美元的,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对外支付税务证明后才能付汇。

第九条 营业税的纳税期限为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确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第十条 纳税人营业税的纳税地点为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地点为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非居民各项税收的纳税地点为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 第十一条 纳税人应当真实、准确、全面地核算应税劳务的发生,并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

第十二条 应税劳务发生后,纳税人应当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并申请开具合法票据。

第十三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民间借贷融资双向申报制度,融资双方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按时办理纳税申报,如实报送相关资料。具体报送资料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四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建立健全信息核查制度,按月对融资双方财务报表往来账项进行比对、分析和验证。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融资过程的跟踪控制,根据民间借贷双方的关联关系(集团企业、关联企业和其他)、利息收付、财务处理等特征,确定适用不同的征收方式,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六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企业融资类型、规模、频繁程度,实施重点管理。

第十七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1、纳税人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民间借贷合同或借据,但经税务机关核查,有充分证据表明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和金额的;

2、纳税人虽能提供真实有效的民间借贷合同或借据,但约定的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又无正当理由的;

3、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第十八条 纳税人有本办法第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采用下列顺序核定其应纳税额:

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发生同类应税行为的平均价格核定;

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发生同类应税行为的平均价格核定;

3、按下列公式核定:

营业额=营业成本或者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省地方税务局确定。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采取本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

第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委托接受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代征该应税劳务应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第二十条 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利息时,应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一条纳税人发生的利息支出,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规定比例和税法及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的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第二十二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纳税以及发生税收违法行为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执行。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山东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鲁地税公告[2011]第4号)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4号

发文时间:2011年09月21日

为加强我省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发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民间借贷,是指金融机构之外的单位、个人之间相互拆借资金、集资等融资行为(以下简称应税劳务)。

第三条 凡在我省范围内有偿提供民间借贷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我省取得利息收入的外国企业或个人(非居民),均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四条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应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其中:营业税适用“金融保险业”税目,个人所得税适用“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目。

第五条 纳税人应纳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为贷款利息收入,包括加息、罚息、逾期偿还利息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六条 纳税人的计税营业额或应纳税所得额应以人民币计算,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营业税计税营业额的折合率可以选择营业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当事先确定采取何种折合率,确定后1年不得变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折合率应当按照月度或季度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终了汇算清缴时,对已经按月度或季度预缴税款的,不再重新折合计算,只就该内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部分,按照纳税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第七条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按照贷款利息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营业税=利息收入×5%

应纳个人所得税=利息收入×20%

应纳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利息收入×10%(税收协定或安排的税率低于10%,按协定或安排规定的税率计算)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分别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计算缴纳。

第八条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证的当天,是指:签订书面民间借贷合同并明确付款日期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确定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取得借贷资金利息收入的当天。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利息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扣缴义务人支付利息的当天。

非居民各项税收,以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对境外非居民纳税人支付利息超过三万美元的,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对外支付税务证明后才能付汇。

第九条 营业税的纳税期限为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确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第十条 纳税人营业税的纳税地点为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地点为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非居民各项税收的纳税地点为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

第十一条 纳税人应当真实、准确、全面地核算应税劳务的发生,并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

第十二条 应税劳务发生后,纳税人应当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并申请开具合法票据。

第十三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民间借贷融资双向申报制度,融资双方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按时办理纳税申报,如实报送相关资料。具体报送资料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四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建立健全信息核查制度,按月对融资双方财务报表往来账项进行比对、分析和验证。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融资过程的跟踪控制,根据民间借贷双方的关联关系(集团企业、关联企业和其他)、利息收付、财务处理等特征,确定适用不同的征收方式,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六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企业融资类型、规模、频繁程度,实施重点管理。

第十七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1、纳税人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民间借贷合同或借据,但经税务机关核查,有充分证据表明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和金额的;

2、纳税人虽能提供真实有效的民间借贷合同或借据,但约定的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又无正当理由的;

3、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第十八条 纳税人有本办法第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采用下列顺序核定其应纳税额:

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发生同类应税行为的平均价格核定;

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发生同类应税行为的平均价格核定;

3、按下列公式核定:

营业额=营业成本或者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省地方税务局确定。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采取本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

第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委托接受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代征该应税劳务应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第二十条 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利息时,应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发生的利息支出,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规定比例和税法及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的当期和以后扣除。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纳税以及发生税收违法行为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潍坊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数据综合管理办法(试行)

潍坊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数据综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税收数据管理,适应省级数据集中管理与应用的需要,规范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维护、使用、存储和考核等工作,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推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山东省地方税务局电子数据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潍坊地税系统数据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数据是指在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采集、加工而产生的各类税收数据,以及以各种方式接收的外部涉税数据。

第三条 数据管理工作包括:数据管理职责、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数据维护、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发布、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备份、恢复)、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监控、数据管理考核等。

第四条 为逐步提高税收数据资源利用效果,推动税收管理向标准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数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范。数据标准要严格执行总局、省局的统一标准。

(二)分级管理。实行分层级的数据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

(三)过程控制。建立数据从采集、报送、审核到应用、维护全过程的控制规范,保证数据质量,提高应用效果。

(四)保障安全。建立数据访问的身份验证、权限管理及定期备份等安全制度,规范操作,做好病毒预防、入侵检测和数据保密工作。

(五)数据共享。简并涉税资料,整合应用系统,做到入口唯一,实现数据一次采集,集中存储,共享使用。

第二章

数据管理职责

第五条 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数据管理职责,各县市区(开发区)地税局成立数据管理领导小组。由数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落实数据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全市各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地税系统的数据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负责数据管理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工作;

(二)综合数据管理办法、数据管理考核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的牵头制定、修改等;

(三)负责税收数据的分析整理并出具数据指标报告;

(四)负责税收数据的监测预测工作;

(五)负责对基础数据质量的检测、发布、考核和清理完善工作。

第七条 根据数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市、县、乡各级地税机关应在业务管理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和业务应用部门设立专、兼职数据管理员,明确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修正、分析应用、数据质量监控等数据管理工作职责。

第八条 全市各级征管、税管、法规、计统、稽查、综合治税、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部门是数据管理的业务管理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所分管应用软件单项数据管理办法;

(二)负责所分管应用软件数据的采集把关及日常应用数据分析工作;

(三)负责所分管应用软件数据的日常管理审核工作。

第九条 全市各级信息中心是数据管理的技术管理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负责数据维护、存储(备份、恢复)、传输、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二)本级权限范围内数据后台修正工作及相关的技术支持。

第十条 全市地税系统所有应用税收软件的单位、部门是数据管理的业务应用部门,负责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应用工作。

第十一条 数据管理职责划分:

(一)全市税收业务数据指标的设定、修改统一由市局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市局信息中心负责审核认定。

(二)数据的采集、访问、维护的权限统一由市局信息中心及相关软件责任部门负责审核认定。

(三)数据的检测、监测、加工、分析、使用由各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同级信息中心及相关软件责任部门负责审核认定。

(四)对外公布数据由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审核把关。

(五)各级信息中心按照批准的数据处理内容和确定的数据使用权限进行权限设置和数据配置。

第十二条 数据采集部门、岗位的职责划分:

征收部门(指各级纳税服务中心、基层纳税服务岗)负责应征税款、入库税款,减免、提退、欠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各类登记(鉴定、认定)申请、许可(审批、备案)申请、纳税申报、财务报表、发票发售(开具)缴销以及其他前台涉税受理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录入;

管理部门(指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基层税源管理岗)负责户籍管理、发票使用管理、货物运输发票审核检查、申报纳税管理、减免退税管理、缓欠税管理、税款核定管理、纳税评估、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动态监控、税源调查等各项检查、调查、核实、执行工作的数据采集录入;

稽查部门负责涉税违法案件检查、税收专项检查的案源管理、查处结果、执行情况以及涉税违法案件异地协查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录入;

计统部门负责税款提退、税收票证使用管理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录入(含系统自动生成);

综合治税部门负责综合治税类涉税信息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录入;

税管、征管部门按照业务管理范围和权限负责许可、审批、认定等批复数据的采集录入;

政策法规部门负责税务行政复议、诉讼、赔偿、税收执法检查、税收执法案件查处、执法责任制考核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录入。

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呼叫等纳税服务信息相关数据的采集录入;

第三章 数据标准

第十三条 税收数据必须按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数据采集标准和代码规范执行。总局标准中未包括的内容执行省局的统一规范。

第十四条 在数据采集工作中,各级应严格依据省局制定的《税收业务数据采集标准》进行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修正、数据质量监控和管理考核,确保数据质量。

第十五条 数据指标的设定和修改必须严格执行软件的管理规定和程序。凡使用省局统一软件的,市局对有关数据指标无权制定和修改,必须执行全省统一规范。使用非省局统一软件的,市局业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所管软件的需求变化,及时提出设定(修改)数据指标的具体内容、质量标准和时间要求,并明确数据录入部门、录入岗位和录入时限,报分管局长批准后提交市局信息中心。市局信息中心应根据业务管理部门的需求,及时制定(修改)数据采集的技术规范,包括数据采集格式、权限设定和方法步骤等,并按时向业务管理部门通报所采集数据的指标内容变化情况,以便业务部门根据采集到的指标提出数据加工需求。

第十六条 数据指标的确定应以有效实用和优化服务为目标,不断提高数据集中度和信息共享度,科学归并各项业务的同类、同属性指标,避免基层、纳税人重复采集(报送)数据。

第四章 数据采集

第十七条 数据来源的途径主要有:

(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按照法律法规及税务机关的规定报送的数据。

(二)税务机关内部产生的数据。

(三)国税、地税部门之间传递的数据。

(四)工商、房管、建设、国土等外部转来的数据。

(五)其它来源的数据。

第十八条 数据采集重点是原始数据的采集,原始数据主要包括纳税人通过纸质资料报送的数据,通过电子传输报送的数据(含电磁介质报送的数据和网络传输报送的数据,下同);相关部门通过纸质、电子传输提供的数据;内部业务处理结果(检查、调查、核实、认定、审批等)产生的数据。

第十九条 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各税收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录入(导入),现用应用系统不能满足数据采集需要的,通过相关系统的补录模块进行数据录入(导入)。

第二十条 数据采集方式分为手工采集、数据电文导入和光学字符识别(OCR)、图形扫描等其他方式。

为保障数据采集的质量,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工录入。

第二十一条 为提高数据录入质量,全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执行资料数据的核对制度,严格以原始资料为依据,确保录入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数据采集录入前,操作人员应先将准备录入的原始资料或有关表证单书进行完整性、逻辑性、真实性审核,发现漏填、错填和逻辑关系不符的,应于本工作日内通知纳税人或税务机关内部人员修正或补正;录入过程中,对发现的错误数据应于本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录入结束后,对关键数据应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保存并执行下一程序。

第二十二条 对通过电子传输方式报送数据的,数据必须通过接收软件相应设置的完整性、逻辑性审核。

第二十三条 在税务系统未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前,对实行电子传输方式进行数据报送的,全市各级各单位应建立纸质数据和电子数据的核对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落实岗位责任和质效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于总局、省局没有规定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全市各级征管、税管、法规、计统、稽查、综合治税、纳税评估、呼叫服务等软件责任部门应根据不同的数据采集岗位和软件覆盖面,细化工作职责,量化作业标准,结合业务操作规程,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录入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数据采集规范应包括数据来源、采集时间、操作岗位、操作步骤、操作内容和采集内容的逻辑校验等要素。

第二十五条 各级数据采集人员应强化数据质量意识, 熟练掌握正确的采集和审核方法,按照部门职责分工,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采集各类数据。

第二十六条 任何人不准擅自委托他人以本人用户名录入数据。确因工作需要委托他人以自己名义录入的,必须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及时更改口令。

第二十七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简化、归并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及数据,避免纳税人重复报送。

第二十八条 上级地税机关应简化、归并下级地税机关报送的报表,统一采集,集中处理,自动生成,分别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下级机关的工作量。

第五章 数据审核

第二十九条 数据审核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审核的重点是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一)及时性是指数据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确保应用系统数据与实际税收业务同步;

(二)完整性是指数据采集应按照有关规定及相应表、证、单、书采集的要求进行,不得缺表或漏项,杜绝数据的机外操作和循环;

(三)真实性是指数据采集要如实反映征收管理实际,以合法、真实的原始资料为依据,不得随意捏造;

(四)准确性是指数据采集应准确反映征收管理实际,与纸质资料数据一致,数据之间逻辑相符,不得出现运算错误或逻辑错误;

(五)规范性是指数据采集应按照统一的业务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行。

第三十条 全市地税系统各级各单位及相关岗位人员按照自身工作职责范围,负责相关数据的日常审核。

第三十一条 为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全市建立三级数据审核制度,各级数据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已采集数据进行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应及时反馈至具体的原始数据采集岗,限期补录修正。

(一)基层分局数据管理员负责辖区内税收业务数据的日常跟踪及时复核,发现问题数据1个工作日内确认并纠正,确保数据录入的质量。

(二)县级征管、税管、法规、计统、稽查、综合治税、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业务管理部门数据管理员负责全县(市、区)业务范围内数据的日常跟踪及时复核,发现问题数据1个工作日内反馈基层分局确认并纠正,确保数据录入的质量。

(三)市级征管、税管、法规、计统、稽查、综合治税、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业务管理部门数据管理员负责全市业务范围内数据的日常跟踪及时复核,发现问题数据2个工作日内逐级反馈基层分局确认并纠正,确保数据录入的质量。

第三十二条 各级可采取人工抽样、数据软件检测等方式进行数据审核。对检索出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反馈至原数据采集岗进行补录修正。在数据应用环节发现的数据采集差错,应通过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员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反馈至原数据采集岗进行变更修正。

第三十三条 审核中发现的差错如果属纳税人错填、漏填造成的,应及时通知纳税人限期补正。

第三十四条 数据审核岗人员与数据采集岗人员对数据问题有异议的,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争议事项作出裁定。

第三十五条 对各级数据审核发现的问题数据基层分局已无权限修正的,严格按照本办法数据维护规定的程序开展修正工作,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

第六章 数据维护

第三十六条 数据维护包括对数据中错误数据的修正、不完整数据的补充、垃圾数据的清理及历史数据的迁移等。

第三十七条 全市各级征管、税管、法规、计统、稽查、综合治税、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业务管理部门应结合各应用系统制定详细的数据维护工作制度,明确数据维护的权限、职责,严格按照工作制度进行数据维护。已经进入应用系统的数据,不得擅自修改、删除。

第三十八条 对错误数据的修正和不完整数据的补充,全市统一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对尚未录入应用系统或已录入尚保留修改权限的数据,需修改的,可由前台原数据采集岗根据审核意见纠正后重新录入(或直接纠正);

(二)对已录入应用系统或纳税人通过网络填报的数据,经审核发现错误,前台原数据采集岗已无权限修改的,应根据具体业务工作流程和要求实行层级审批修正。

第三十九条 对已录入应用系统需层级审批修正的数据,县级信息中心有权限处理的,应由数据修正申请单位及时提出数据修正申请,报数据所属软件的责任业务管理科室审核审批。县级信息中心同意修正或在接到同意修正的审批后1个工作日内办理。

对经确认不能予以修正的,有权修正单位应及时向申请单位或相关人员说明原因。

第四十条 对需由市级办理的数据修正事项,应由申请单位及时提出数据修正申请,分别报经区县局(市属分局)分管局长和数据所属软件的市局责任业务管理科室审批。市级信息中心在接到同意修正的申批后1个工作日内办理。

对经确认不能予以修正的,有关单位应及时向数据修正申请单位及有关人员说明原因。

第四十一条 对不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的数据修正申请,各级数据管理的技术管理部门不予以修改。

第四十二条 对经查实,属有关单位弄虚作假、人为调整指标等主观因素造成其无法自行恢复的数据错误,各级数据管理的技术管理部门有权不予修正,并向市局报告。

第四十三条 各级数据管理的技术管理部门应按照系统初始维护设置和上级部门分配的权限实施数据修正业务。执行过程中如遇权限调整,各级数据管理的技术管理部门应在权限变动后十五日内向辖区内本级和下一级业务部门公告通知。

第四十四条 数据维护前应做好相应备份工作。数据维护工作应严格备案,对每项数据维护的内容、时间、维护原因、责任人等进行详细记录,涉及的书面材料必须登记存档。

第四十五条 应用系统因数据平台转换、系统升级等原因需对历史数据转储、迁移的,由信息技术部门会同业务管理部门确定历史数据的处理方法,保证新旧数据的衔接和系统的平稳过渡。

第四十六条 各级信息技术部门应加强对数据的监控,定期检测数据的存储,分析数据的构成,提出数据清理优化的方案,经业务管理部门确认后,定期进行垃圾数据的清理。垃圾数据主要指过期的、重复的、没有使用价值的数据,不包括按规定应保留的历史数据。

第四十七条 税收会计账务处理前,如所修正的数据不影响所属期已申报计税依据、应纳税款、入库税款数据的,可以进行数据覆盖;影响所属期已申报计税依据、应纳税款、入库税款数据的,应通过正常的更正途径处理。

第七章数据分析

第四十八条 数据分析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充分发掘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形成有用指标数据值的过程。

第四十九条 数据分析一般按照选题—分析—应用—反馈—再选题的方式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科学实用的分析方法,为税收征管工作服务。同时依据数据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改进数据管理方法和手段,促进数据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第五十条 数据分析分为固定分析和专项分析两种。固定分析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通过编制应用软件自动生成。专项分析的选题指标根据税收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专门设计,临时从前台或后台抽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第五十一条 各级各单位应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规范数据分析程序,积极探索数据获取、加工、计算、展现等过程的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数据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质量。

第八章 数据应用

第五十二条 数据应用分为直接使用和加工后使用。数据加工是指根据工作需要,用数理统计、多维分析等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抽取、汇集、归类、挖掘、比对,并以报表、图形、文字等形式展现数据处理结果。

第五十三条 各级各单位应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深化数据应用,用数据描述现状,预测趋势,规范执法,加强征管,优化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应用的任务一般包括:

(一)整合应用系统的数据,建立数据关联关系,满足各级、各部门、各岗位业务管理的需要。

(二)分析征管现状,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征管水平,规避管理风险。

(三)运用税收经济指标和数学分析模型,实施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掌握税源分布状况,监控税源动态,预测经济与税收发展的趋势。

(四)监控执法过程,跟踪执法结果,检查执法质量。

(五)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统筹规划、合理分布数据,实现各类数据的全面共享,简化办税程序,优化税收服务。

第五十四条 全市数据加工统一由各级数据管理中心承担,信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业务管理部门有特殊需求时,报分管局长批准后及时向同级数据管理中心提出,各级数据管理中心应及时提供已加工数据列表和数据使用授权,以保证各级、各部门业务管理需要。

第五十五条 数据加工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为满足日常税收业务需要,利用数据加工工具进行数据加工,供各部门日常管理使用,可直接展示数据处理结果;另一层次是满足评估分析和辅助决策等数据应用系统的需要,利用数据加工工具或专用软件对数据加工或进行系统间的数据衔接。

第五十六条 全市各级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加工软件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十七条 数据使用单位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授权使用数据,负责管理本单位、本人口令,不得越权使用数据;不得采取任何方法破坏数据;对所使用的涉密数据负有保密责任。

第九章 数据发布

第五十八条 数据发布是数据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各单位必须建立数据发布制度,明确数据发布职责,依法发布数据:

(一)可向纳税人本人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除稽查在查案件以及其他涉密信息之外的纳税人本人的涉税信息;

(二)可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公告的欠税、非正常户、违法违章信息, 停业、纳税定额、纳税排行、信誉等级等名册,发票中奖信息及发票流失、真伪信息等;

(三)可在国地税之间传递、共享的信息主要包括:税务登记信息、关联发票信息、核定认定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税款征收信息、所得税管辖信息、委托代征信息、违法违章信息、稽查信息、司法救济信息等。

(四)其他单位或个人要求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的,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当提供。

第五十九条 各级各单位对外公布数据必须报局长或分管局长批准后对外公布,否则不得擅自对外公布和分布数据。

第十章 数据传输

第六十条 各级各单位应针对各项数据传输工作,设置专门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相应考核制度。

第六十一条 数据传输工作严格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时间要求,不得延误。由于特殊原因,数据发送方不能按时完成数据传输任务时,应及时通知数据接收方,双方应积极采取措施,恢复正常传输。数据传输完成,双方应及时进行数据对账。

第六十二条 数据传输应当使用税务机关内部计算机网络完成,未经批准不得借助其它公共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传输。使用可移动载体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完毕后,必须从载体上完全清除数据。

第六十三条 全市各级地税机关内部信息的传递,如任务下达、信息交换、调查统计、报表报送、成果报告、情况通报等,应采取电子数据传输方式。

能够通过应用系统查询得到的信息或生成的报表,上级税务机关不得要求下级机关报送。

 第六十四条 各级信息技术部门要定期检测网络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解决网络传输中的问题,确保数据传输网络畅通。

第十一章 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

第六十五条 各级信息技术部门应加强对各类数据存储和备份的管理,以保障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保存完整的历史数据。

第六十六条 各级信息技术部门应定期对存储和备份的数据进行整理优化,以提高系统运行和数据处理的效率。

第六十七条 各类数据由信息技术部门统一集中存储和备份。

第六十八条 各级信息技术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数据的更新频率、数据量、重要程度、保存期限,制定相应备份、恢复策略和操作规范。

第六十九条 已做备份的数据任何部门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十条 数据备份文件必须存储在非本机磁盘的其它介质中,建立登记制度,由专人保管,备份介质必须保存在符合条件的环境中,对应用系统中存储时间长、使用频度低的历史数据,可按有关规定予以结转、存储,长期妥善保管,并随时可供调取应用。重要数据应异地存放。

第七十一条 数据备份文件应定期进行恢复测试,以确保所备份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恢复。

第十二章 数据安全管理

第七十二条 全市各级信息中心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数据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数据访问的身份验证、权限管理及数据的加密、保密、日志管理、网络安全等。

第七十三条 为统一规范操作权限,全市各级各单位操作人员的录入权限、访问权限、维护权限应先由各业务管理部门按照部门、岗位的职责分工,提出权限设定规则,报数据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由信息技术部门予以维护,任何人不得擅自设立、变更和注销。

第七十四条 各类应用系统的使用必须实行用户身份验证。应用系统应按规定设置相应的用户名、密码,并按不同权限级别,对用户口令加密保护。操作人员应注意自己用户名和口令的保密,并定期或不定期修改口令。

第七十五条 数据安全实行专人负责制。信息技术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系统数据及磁介质资料的安全管理工作。对数据库的管理实行数据库管理员制度,制定和明确管理员用户和数据查询用户的操作权限及规程,关键数据库管理岗位应设两人或两人以上。

第七十六条 对涉密数据的传输、存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加密处理。

第七十七条 对各类数据应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得泄漏。对涉及纳税人隐私而未征得纳税人同意或按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公开的数据,不得对外公开,也不得用于业务以外的其它目的。

第七十八条 对数据的各项操作应实行日志管理,严格监控操作过程,对发现的数据安全问题,要及时处理和上报。

第七十九条 各级各单位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采取严格措施,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检测、清除工作,防止各类针对网络的攻击,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管理员用户应掌握和运用数据库访问跟踪布控技术,加强对数据库的核查与监控。

第八十条 对需要长期保存的数据磁带、磁盘,应在质量保证期内(一般为一年)进行转储,以防止数据失效造成损失。

第八十一条 系统维护和数据管理责任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保证信息系统应用数据的安全:

(一)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操作规范,完善内部控制;

(二)加强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三)实时监控数据库的访问情况,定期审核和更新数据库的口令等。

第十三章数据质量监控

第八十二条 数据质量监控是全市各级数据管理中心以税收业务规程为基础,通过建立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和设置过错类别,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一定时期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认证、鉴定与评价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八十三条 数据质量监控应按照分途采集、集中比对、管住增量、强化责任的原则,对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逻辑性、及时性进行监控。

第八十四条 全市地税系统建立市、县、乡三级数据质量监控联动机制,实行市局数据管理中心、县级数据管理中心、基层分局数据管理员三级监控联动。

(一)市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全市范围内的数据质量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全市数据质量监控检测结果。

(二)县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全县(市、区)范围内的数据质量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全县(市、区)数据质量监控检测结果,指导基层分局落实市、县两级数据质量监控检测结果。

(三)基层分局数据管理员负责督导落实辖区范围内的市、县两级数据质量监控检测结果。

第八十五条 各级数据管理中心应建立相应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采用人机结合等方式,以一定形式对本地区数据质量实施监控审核,并及时发布监控结果。

第八十六条 各级数据管理中心应于开始10日内制定数据质量监控检测计划,经分管局长批准后有计划开展全年数据质量监控检测工作,并报上级数据管理中心备案。

第八十七条

各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对数据质量监控发现的问题数据限期督导基层分局完成修正,一般最长要求5日内完成,并将修正结果报发现问题的数据管理中心审核。

第八十八条 对数据质量监控发现的问题数据严格按照本办法数据维护规定的程序开展修正工作,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

第十四章 数据管理考核

第八十九条 数据管理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税收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各级各单位应根据本办法所涉及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数据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切实有效的数据管理考核奖惩机制。

第九十条 数据管理考核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各级可采取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人工抽检考核和机器全面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数据管理考核。市局将通过数据检测软件等定期或不定期考核通报各县市区(开发区)地税局数据采集质量情况,并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地税局数据管理工作实施百分制考核,主要考核项目包括:

(一)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二)数据录入是否及时,数据采集是否完整;

(三)数据内容是否准确,抽取展示是否按时;

(四)审核差错是否修正,数据维护是否及时;

(五)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第九十一条 市局数据管理中心根据上级要求,针对各应用系统和业务管理的实际,制定全市数据管理考核办法并于结束20日内完成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地税局的数据管理考核工作。

第九十二条 数据管理考核办法应突出数据录入、审核、维护、备份、安全等重点环节,进行指标量化。依据《税收业务数据采集标准》,对必录项的考核指标,在采集录入环节,其及时率、准确率、完整率必须达到95%以上;经过审核、修正后,其“三率”的考核指标应达到99%以上。数据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第九十三条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发生下述行为之一的,上级机关可根据其危害程度、过错大小、情节轻重等,依据执法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追究相应责任:

(一)数据录入不及时,造成下一环节工作延误的;

(二)数据录入不规范、差错率连续居高的;

(三)未认真履行数据审核职责,造成大量数据差错不能及时纠正的;

(四)未及时进行数据维护,造成应用环节数据严重失真的;

(五)未按规定存储和备份数据,造成数据丢失的;

(六)未按规定进行系统维护,或因过失引发信息系统运行障碍造成数据丢失的;

(七)未按规定实施安全管理防范措施,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或病毒侵害严重,严重影响数据传输和存储的;

(八)未按规定执行保密制度,发生重大泄密事件的;

(九)擅自对数据、权限进行修改、删除,或擅自使用他人的用户名、密码进行操作访问的;

(十)其他过错行为。

对有意破坏、恶意攻击税收应用信息系统,造成重大损失,涉嫌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章 附则

第九十四条 本办法由潍坊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九十五条 各县市区(开发区)地税局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市局备案。

第九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OO七年四月十九日

第四篇:山东省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规范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落实税收管理员的管户责任,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全省地税系统征管责任区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税收管理员是指基层地税机关负有直接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设臵税收管理员,落实管户责任制应遵循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管户与管事相结合原则;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原则;片区管理与能级管理相结合原则。

第四条税收管理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

(一)能够掌握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能够掌握相关的会计核算业务和财务管理知识;

(三)熟悉各项工作规程、手续制度和岗位职责;

(四)具有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一定能力和经验;

(五)具有一定的查账技能;

(六)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各项管理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全面掌握管辖范围内纳税人的户源结构、税源分布、纳税申报、生产经营以及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信用等级等基本情况。

第六条调查核实纳税人开业、变更登记认定事项的真实性,并依法核定纳税人适用税种、税目、申报方式、使用发票种类等事项。

第七条依法对注销户进行清理检查,重点监控纳税人关、停、并、转、歇业、复业等情况,清理辖区内漏征漏管户。

第八条对未按期申报和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实施催报催缴。

第九条依法对外地到本地从事经营活动的纳税人进行登记查验、发票缴销和税款清理等工作。

第十条对纳税人使用发票和税控装臵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并负责与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分析。

第十一条依法提请并实施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措施。

第十二条对纳税人申请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减免税、税前扣除等事项以及欠缴税款、税款核定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形成调查核实报告。

第十三条依法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情况、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委托代征税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定期了解和掌握重点税源纳税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核算情况,进行税源分析和预测,并形成税源调查报告。

第十五条根据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对纳税人实施税务约谈或调查核实工作。

第十六条对纳税人违反税务管理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或处理建议;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纳税异常情况,提出评估建议;涉嫌偷税的,提出稽查建议。

第十七条负责对所辖纳税业户的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按照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采集录入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章工作要求

第二十条税收管理员要严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并接受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主管地税机关应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职权、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责任和考核程序及方法,促其认真开展工作,依法履行职责。

第二十二条主管地税机关在落实管户责任时,应指定至少两名税收管理人员负责,同时确定主管责任人和协管责任人,明确各自职责,实现工作互补。

第二十三条主管地税机关需要实地调查核实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申报纳税情况以及其他各类申请事项时,应由两名以上税收管理员按照法定程序执行。实地调查核实结果均要形成书面材料,并按规定进行归档。

第二十四条需要税收管理员送达纳税人的税务文书,应填制《税务文书送达回证》,按文书送达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税收管理员要树立依法服务意识,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主管地税机关要规范税收管理员对所管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行为,统筹安排税收管理员到户进行的调查核实、宣传送达等各类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十七条税收管理员发现所管辖纳税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及时提出管理或行政执法建议,并按授权和程序,依法组织实施:

未按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未按规定设臵、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

未按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未按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或未凭税务登记证件开立银行账户的; 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

未按规定开具、取得、使用、保管发票的;

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臵,或者损毁、擅自改动税控装臵的;

催缴期满仍不缴纳税款的;

欠税纳税人处分资产,或者其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

企业申报不实或个体工商户税收定额不合理的;

企业改组、改制、破产及跨区经营的;

不符合税收减免缓、死欠核销和税前扣除条件的;

其他需提出管理或执法建议的情况。

第二十八条税收管理员发现所管辖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按程序提出稽查选案建议:

有涉嫌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

纳税人对地税机关评估分析的问题或疑点无正当理由和证据进行解释和说明,又不愿自查纠正的,或纳税人拒绝约谈核实的。

第二十九条税收管理员在实施日常检查时,如遇到稽查局查处举报、交办、转办等案件的情况,应立即终止检查,同时将纳税人的有关资料移交给稽查局。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各级地税机关应本着“公开公正、注重绩效、便于操作、奖惩兑现”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行为监督和绩效考评。

第三十一条为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各级地税机关应对税收管理员的各项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并按照各项管理要求和标准进行量化,制定具体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建立岗责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日常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

第三十二条税收管理员的设臵应综合考虑本单位的税源结构、户源数量、地域分布和业户大小,以及税务人员的数量、素质等因素,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实行分类管理,合理配臵资源。

第三十三条按照能级管理的要求,科学测试和评定税收管理员的业务能级,按照管户区域、管户类型、管户业务素质要求,合理划分岗位级别,按能定岗,以岗定责,建立和强化激励机制。

第三十四条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内部执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廉政监督,对税收管理员因职责履行不到位导致税收流失或重大税务违法案件发生的,或存在违规、违纪等不廉洁行为的,必须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第三十五条税收管理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具体轮换规定和任期时间由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每届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三十六条各级地税机关应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各市地税局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征管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由山东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二00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蚌埠市地方税务局个体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蚌埠市地方税务局个体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个体税收的征收管理,规范征管行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促进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局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税务登记管理

第二第三条

从事生产、经营(除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的个体工商户, 均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向生产、经营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一)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核发税务登记证(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主管地税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

(二)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核发税务登记证。

(三)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并督促纳税人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已领取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的临时税务登记户,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转办税务登记。临时税务登记转为税务登记的,主管地税机关收回临时税务登记证件,换发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补填《税务登记表》。

(四)符合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承包人、承租人是个人的,应自承包、承租经营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持承包、承租经营合同的副本及有关证件向业务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五)个体工商户具有多个生产经营场所的,应当分别向机构所在地、生产经营地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核发税务登记证。

第四条

个体工商户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根据不同情况向地税机关如实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一)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

(二)业主的居民身份证;

(三)经营场所房产证、土地使用证或租赁合同;

(四)承包、承租经营合同;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有关证件及以上资料的复印件。

第五条

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主管地税机关的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并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税务登记证件。

税务登记证应妥善保管,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伪造。如有遗失,应当在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地税机关,并登报声明作废,同时申请补发。

第六条

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建立纳税人分户或分类征管资料档案,并按规定采集基础信息资料,录入征管信息系统。

第七条

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时,应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或自有关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持变更营业执照或有关证明文件以及原地方税务登记证件、居民身份证等资料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第八条

税收管理员应在收到个体工商户设立、变更等税务登记申请资料3个工作日内,对其设立、变更登记有关事项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查。

对新设立的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员应在15日内明确其征收方式,并告之纳税人。同时向其宣传相关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办税辅导。

第九条

个体工商户发生停业的,应在停业前7日内,向主管地税机关填报《停、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主管地税机关自接到申请3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准,同时结清税款,收缴、封存纳税人未用发票和发票领购簿、地税登记证副本等。

税收管理员应在收到个体工商户停业登记申请资料当日,对其申请停业情况进行核查,对查无问题的,办理停业报批手续。在个体工商户停业期间,税收管理员应按旬对停业户进行巡查,发现停业户在停业期间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应按规定对其补税、罚款;对停业期满未及时申请复业的个体工商户,应督促其按规定办理复业手续。

个体工商户停业期满,仍需延长停业的,应在停业期满前5日内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申请,办理延长停业登记后方可延期。复业时,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申请,并领回启用主管地税机关收存的有关证件和资料。

第十条

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税收管理员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收管理员应实地检查,对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经主管地税分局分管领导批准后存入纳税人档案,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

个体工商户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主管地税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对已认定为非正常户的个体工商户,又前来履行纳税义务或被地税机关追查到案予以处罚的,在其履行纳税义务和接受处罚后,恢复为正常户管理。

第十一条

个体工商户因生产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30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办理税务登记的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迁入迁出手续,并结清当期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迁出地主管地税机关应在5个工作日内与迁入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户管资料交接手续,迁入地主管地税机关在收到户管资料3个工作日内,通知纳税人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第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因放弃经营等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或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其他机关撤消登记或批准、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地税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和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等,申报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三条

市、县(区)局要按季与工商局、国税局交换设立、变更、注销、停业登记和非正常户认定信息资料,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登记信息的比对分析,发现漏征漏管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其纳入日常税务管理。

第三章

账簿、凭证管理

第十四条

从事生产、经营并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达到建账标准的,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设置账簿并办理账务,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和其他有关资料。

(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设置复式账:

1、注册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

2、营业税纳税人月营业额在4万元以上;

3、对从事应税劳务月纳地方税额在0.2万元(含0.2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设置复式账。

(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设置简易账,并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复式账:

1、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

2、营业税纳税人月营业额在1.5万元至4万元;

3、对从事应税劳务月纳地方税额在0.1万元以上0.2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设置简易账。

上述所称纳税人月营业额,是指个体工商户上一个纳税月平均销售额或营业额;新办的个体工商户为业户预估的当经营期月平均营业额。

第十五条

达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和本办法规定的设置账簿条件,对照选择设置复式账或简易账,并报主管地税机关备案。账簿方式一经确定,在一个纳税内不得进行变更。

个体工商户可自行建账,也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经主管地税机关认可的具备资质的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账务。

主管地税机关应加强对代理建账人员的监督管理;对在代理

建账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提请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理。

对达不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可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经县级地税机关批准,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

第十六条

使用税控收款机的个体工商户,其税控收款机输出的完整的书面记录,可以视同经营收入记账依据。

第四章

核定管理

第四第十七条

个体工商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地税机关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应纳税经营额、所得额(以下简称定额)分税目进行核定,确定其应纳税额。

(一)经主管地税机关认定和县级地税机关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未达到建账标准的;

(二)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账簿的;

(三)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四)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五)能准确计算收入,但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计算盈亏的;

(六)虽能提供成本费用的证明材料,但不能提供准确收入证明的;

(七)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地税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八)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第十八条

定期定额户的定额执行期为每季或半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对营业税起征点以上的定期定额户按季核定一次定额;对临界营业税起征点的定期定额户(月营业收入4000元以上5000以下)每半年核定一次定额;对临界营业税起征点以下(月营业收入4000元以下的未达起征点户)每年核定一次定额;增值税定期定额户暂依国税局核定周期确定。

第十九条

典型调查。主管地税机关应将定期定额户进行分类,在核定期内,按行业、区域选择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定期定额户,对其经营、所得情况进行典型调查,每个行业的典型调查户数应不少于该行业定期定额户总户数的5%。

第二十条

地税机关核定定额应依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自行申报。被确定为核定征收方式征收税款的个体工商户,在办理税务登记之日起15日内或在定额执行期到期前30日内,按照主管地税机关要求,领取并填报《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提供有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凭证和其他证明材料。

对逾期未办理核定申报或未按照要求提供有关纳税资料的定期定额户,主管地税机关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核定定额。

(二)核定定额。主管地税机关根据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情况,将其按行业、地域、规模进行合理分类,参考典型调查结果,对缴纳营业税的个体工商户采用计算机核定法;对其他个体工商户可采用采用行业参照法、成本费用法、能源消耗法、盘点库存法、发票测算法、往来资金测算法、实地测算法,初步核定定额,并计算出应纳税额。采用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定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三)集体评议。在对定期定额户初步核定定额后的3个工作日内,主管地税机关应有选择的组织或邀请有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定额户代表、工商联代表、个私协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协护税人员、税收管理员等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参加的定额评议会,对初步核定定额进行集体评议,听取各方意见,做好会议记录,并将评议结果填入《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税务机关复核”栏内。

(四)定额公示。经集体评议确定后定期定额户的核定情况,主管地税机关应在2日内将集体评议结果在办税服务厅或乡(镇)、街道等政府机构所在地予以公示,或分路段向纳税人发放定额核定公示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定额公示的期限为5个工作日。

(五)上级核准。定额公示结束后2日内,主管地税机关应根据公示意见确定定额,填写《定额核定汇总审批表》,并将核定情况上报县级地税机关审批。

县级地税机关应对《定额核定汇总审批表》的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下户核实。县级地税机关审核批准的时期为3个工作日,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六)下达定额。上级核准定额后,主管地税机关应在3日内制作《核定(调整)定额通知书》,并在7日内将《核定(调整)定额通知书》送达定期定额户,签收送达回证。

(七)公布定额。主管地税机关将最终确定的定额和应纳税额情况在原公示范围内进行公布。在办税服务厅公布时间为一个定额执行期,在政府机构所在地或纳税人集中地公布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

主管地税机关应加强征管信息系统管理模块的应用,严格按计算机核定法进行定额核定。

(一)主管地税机关采用计算机核定法,要综合分析影响纳税人经营的因素,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科学选定定额因素、核定参数,分户准确采集有关信息,逐户输入计算机,自动生成应纳税额。

(二)税收管理员应及时、完整采集和录入个体工商户经营基础信息数据,确保计算机核定各项定额要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定额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按规定程序计算生成的个体工商户应纳税营业额,税收管理员不得调整。对由于特殊原因造成核定的应纳税营业额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符的,必须经县级地税机关核准后据实确定应纳税营业额。

第二十二条

定期定额户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地税机关应当重新核定其定额。

(一)发生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地址等情况变动,以及连续3个月实际经营额超过或低于核定定额20%(含)以上的定期定额户,必须重新填报《纳税人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提供相关证明资料。主管地税机关自接到定期定额户申报之日起5日之内进行实地调查。

经定期定额户主动申报调整定额且情况属实的,对其定额按规定程序进行合理调整。

(二)定期定额户对地税机关核定定额提出异议或者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核定定额难以执行的,应当自接到《核定(调整)定额通知书》或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之日起15日内,到主管地税机关领取并填报《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提供能够说明其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的证明资料。

主管地税机关应当自接到《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之日起5日内重新调查,书面做出调整或不予调整应纳税额的决定。对做出调整应纳税额的决定,应当重新下发《核定(调整)定额通知书》。定期定额户在未接到主管地税机关的复核意见之前,应按主管地税机关原核定定额纳税,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

(三)核定的定额经地税机关公布后,其他纳税人或公民提出异议或者主管地税机关在日常管理中有依据认定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核定定额难以执行的,由主管地税机关责令相关定期定额户提供能够说明其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的证明资料。

(四)由于税收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定期定额户的原核定定额不变,但应纳税额应作出统一调整的,主管地税机关可依据原核定的定额,直接调整应纳税额,重新下达《核定(调整)定额通知书》。

(五)上一级地税机关发现定期定额户定额偏低或偏高的,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调整定额的建议,主管地税机关应在10日内进行实地调查,及时调整,并上报调整结果。

(六)定期定额户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临时性停业需调整原纳税定额的,经主管地税机关负责人审批后,可按照实际停业天数进行调整。

(七)定额重新调整之后,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及时在原公示场所予以公示。

第二十三条

主管地税机关对核定定额未达到营业税起征点的定期定额户,应当下达《未达起征点通知书》,核定的定额作为定期定额户领购发票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市、县(区)局每半年与同级国税局交换一次个体工商户核定定额信息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对地税机关核定定额小于国税机关核定定额的,主管地税机关要及时调整;对地税机关核定定额大于国税机关核定定额的,应及时向国税机关反馈。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国、地税联合核定定额工作。

第五章

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

第二十五条 经主管地税机关批准,个体工商户可以选择采用直接(上门)申报、委托银行或划缴税款、简易申报等纳税申报方式,经确定的纳税申报方式在定额执行期内不予更改。

第二十六条 实行查账征收的个体工商户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按照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有关纳税资料。

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体工商户可以采取简易申报方式,即“以缴代报”,只按照主管地税机关确定的应纳税额和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不再办理纳税申报。

定期定额户经营地点偏远、缴纳税款数额较小,或者主管地税机关征收税款有困难的,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简并征期,但简并征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定额执行期。简并征期的税款征收时间为最后一个纳税期。

第二十七条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未达起征点定期定额户,要在定额执行期结束后的次月申报期内,按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第二十八条 定期定额户可以委托主管地税机关认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

凡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缴税款的定期定额户,应当向主管地税机关书面报告开户银行及账号。其账户内存款应当足以按期缴纳当期税款。其存款余额低于当期应纳税款,致使当期税款不能按期入库的,地税机关按逾期缴纳税款处理;对实行简易申报的,按逾期办理纳税申报和逾期缴纳税款处理。

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完税证明的,可以到主管地税机关领取。

第二十九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互联网、电话或上门等方式开展申报纳税提醒服务,提醒纳税人依法履行按期如实申报、纳税等各项义务。

第六章

发票管理

第三十条

依法办理地方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需要领购使用地税普通发票的,凭税务登记证副本以及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件和资料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税服务厅申请领购发票。

第三十一条

主管地税机关对领购地税普通发票的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包括未达到营业税起征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应结合其定额核定情况,根据其生产经营范围按规定核定或调整供应发票的种类和准购数量。对纳税信誉等级B级(含B级)以上、月发票使用量较大的个体工商户,采取“批量供应”方式供应发票;对其他个体工商户采取“缴旧购新”、“验旧供新”方式供应发票。

第三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领购发票时,主管地税机关应对其上一期发票使用情况进行查验并录入征管信息系统,对已使用发票票面营业额和核定营业额进行比对,审核发现其票面营业额超过核定营业额的,按票面营业额计征税款。

第三十三条

未达起征点个体工商户普通发票开具额或实际

经营额超过起征点的,应向主管地税机关如实申报纳税,主管地税机关应及时调整定额,并依法征收各项地方税费。

第七章

税源监控和检查

第三十四条 主管地税机关应定期对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税务检查,重点对未达起征点、停歇业户、非正常管理户、领购使用地税普通发票户等个体工商户的日常检查,实现动态跟踪监控。

税收管理员要按月对责任区内个体工商户进行巡查,做好巡查记录,及时掌握责任区户籍动态,防止漏征漏管;督促个体工商户依法亮证经营、使用发票和按期如实申报缴纳税款。

第三十五条

主管地税机关要按照“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个体税收征管原则,根据纳税人征收方式的不同和年纳税额的大小,将个体工商户划分为查账征收户、起征点以上双定户、临界起征点双定户(月营业收入4000元以上5000以下)、临界点以下双定户、临时经营户五类实行分类管理。

第三十六条

主管地税机关要加强未达起征点户的认定管理,严格控制未达起征点户的认定比例。原则上,市区繁华路段起征点以上户≥90%;较繁华路段起征点以上户≥75%;一般路段起征点以上户≥65%;较偏僻路段起征点以上户≥50%;偏僻路段起征点以上户≥30%。所辖区域路段的属性由各主管地税分局确认,报市局征管科备案。三县局结合实际确定未达起征点户认定比例。

第三十七条

主管地税机关要按照“户籍管理规范、核定管理

规范、申报征收规范、发票管理规范、执法行为规范、纳税服务规范”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规范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规范管理示范街”的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十八条

县(区)局应建立个体税收征管评价分析制度。每半年对本单位个体税收收入规模、各路段和行业税负、未达起征点认定率、定额核定执行情况开展一次综合性检查分析,查找本单位在个体税收征管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市局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个体税收征管数据的监控分析和评估,不定期开展个体税收管理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在户籍管理、核定管理、申报质量、发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第八章

协税护税管理

第三十九条

县(区)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积极支持个体税收征管工作。

第四十条

县(区)局负责协税护税组织的日常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协税护税组织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居委会(村委)、市场主办单位及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有关人员组成。

第四十一条

主管地税机关要借助协税护税组织,加强对农贸市场、偏远地区、零散税收和专业市场个体税收的征管工作。

第九章

违章处理

第四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有下列税务登记违章行为之一的,由主管地税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分别按照以下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一)逾期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在一个月内的,处50元罚款;逾期一个月以上的,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二)不办理税务登记,经主管地税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主管地税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三)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有下列账簿凭证、发票违章行为之一的,由主管地税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分别按照以下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故意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使用假发票的,每份处500元罚款,罚款最多不超过10000元;

(四)使用收据、白条代替发票的,每份处200元罚款,罚款最多不超过2000元;

(五)转借、串用发票的,分别进行罚款,按每份200元处罚,罚款最多不超过2000元。

个体工商户拒不接受地税机关处理的,主管地税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第四十四条

个体工商户有下列申报纳税违章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分别按照以下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每逾期一天,按日处1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申报纳税或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定期定额户在以前定额执行期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或者当期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20%,而未按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并缴纳应纳税款的;以及已办理停业手续而实际上仍在经营的,按偷税处理,由主管地税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其他纳税人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蚌埠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蚌埠市个体工商户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蚌地税[2000]246号)和其他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文件同时废止。

下载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