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风险为本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以风险为本的监管体系
------英国ARROW风险评估体系介绍
一、ARROW的含义
ARROW是由五个单词的首个字母组成,即advanced、risk、resource、operating和work,直译为风险资源操作框架,实际含义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九十年代末期,巴林银行倒闭使英国监管当局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监管职责从中央银行划出,成立了金融服务局(FSA)专司金融监管。FSA成立之初,针对不同的被监管机构使用各不相同的监管模式,2002年ARROW体系被正式运用于所有FSA监管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也是迄今为止FSA使用的唯一的风险评估体系。
二、ARROW体系的特点
ARROW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有选择的监管,即在对所有银行风险影响力进行甄别的基础上,对重要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实行有选择的监管措施。运用这套体系进行监管,FSA可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和重大的风险监管上,而不会被其他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目前FSA以2000人的监管队伍负责监管1.4万家金融机构,在监管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做好金融监管,FSA认为这与其实行的ARROW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ARROW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用定性的方法,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具体环节和风险种类,同时给出降低风险的计划,而非使用抽象的数据衡量风险程度。这样做得好处是,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简洁、明了、顺畅,监管充分透明。
三、ARROW体系的基础—影响力评估
ARROW体系把以下两方面作为监管重点:一是对FSA法令目标构成威胁的银行,二是银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几率。
如何甄别出这两方面,ARROW采用的是对被监管银行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即评估一但银行倒闭给监管当局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力。
界定银行影响力的量化标准:
类别影响力资产存款
A高>180亿英镑>65亿英镑
B中高>18亿英镑>6.5亿英镑
C中低>9000万英镑>3250万英镑
D低<9000万英镑<3250万英镑
FSA目前监管的1.4万家机构中,有5000家属于前三类,FSA把这些机构视为监管重点,对其动用各种监管手段,投入绝大部分监管力量。而属于D类的9000家机构则不被视为监管重点,不投入过多的监管力量,包括不进行风险评估,不实行现场检查,只做一些必要的非现场监管。
FSA认为,国际性大银行倒闭的影响力大,但可能性小,区域性中小银行倒闭的影响力小,但可能性大,在监管中,影响力和可能性都要关注。但考虑到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FSA把监管精力主要放在A、B、C三类机构上,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D类银行资产和存款相对数额较小,一旦发生风险造成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小;二是英国建立有保护存款人制度,一旦小银行倒闭,对存款人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四、ARROW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步骤
ARROW是一种风险评估体系,用于评估银行风险的高低和性质。
1、评估对象
影响力被评为A、B、C级的所有金融机构均在ARROW的评估范围之内,FSA对其实行风险评估、现场检查及合规性监管。以下主要说明对银行的评估。
2、评估周期
对评估的每一家银行,FSA都有一个评估周期,周期的确定主要依据FSA对该银行风险状况的判断,原则上FSA会根据其风险大小设定6个月--3年的评估周期,但某家银行如在评估间隔期出现新的风险动向、或发生并购等重大事项,就会调整评估周期,实时监控。对于那些风险度虽然较高,但内控机制健全、自律性较强的银行,FSA会适当延长评估期。
具体评估周期:高度风险6-9个月
中度风险1-2年
低度风险2-3年或以上
以主讲人负责监管的亚洲银行为例,大约有10%的银行评估周期在9个月以内,20%-30%的周期为3年以上,其余为1年半到2年。
这种评估周期的确定也给商业银行发出信号,被频繁评估的银行,说明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存在问题,是FSA主要的监管对象;而评估间隔期较长的银行,则说明其内控较健全,是让FSA放心的银行。
3、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可能影响银行的外部风险,以及检测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分析以下6方面:政治/法律、社会人口统计、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同业竞争及市场架构。
内部风险主要分析两部分:业务风险和控制风险。
业务风险包括:战略、信用及操作风险、财务稳定性、产品/服务的性质。控制风险包括:组织、内控体系、管理层及员工、合规性要求、客户服务。以上两部分9项具体内容共包含有45项评估指标,每一项指标中又有若干项评价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评价出这些指标以及该部分业务的风险程度。
具体指标为:
战略:总体战略水平、业务特征
信用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承保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 财务稳定性: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盈利状况
产品/服务的性质:客户类型、业务来源渠道、服务类型、市场效率、市场成熟度
组织:法律/所有权结构明晰度、管辖权/控股方特征/集团内其他企业 内控体系: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制度/程序/措施、管理信息、信息系统建设、会计制度及财务和监管报告、合规管理、内审职能、专业顾问选聘、业务持久性、反洗钱措施、市场不良行为防范及纠错机制、清算及结算
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公司治理、管理职责界定及分工、管理水平、人力资源
合规性要求:与监管者的关系及监管记录、公司文化及伦理
客户服务:营销队伍招聘与培训、营销等筹计划、业务广告行为、提供咨询、客户资产交易与管理、客户资产安全性、信息披露恰当性、会员协议
4、评估步骤
具体评估步骤按照以下程序: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评估范围→进行初评→弥补信息缺口→评估定案→制定降低风险计划→评估的确认和沟通→监控风险并实施降低风险计划。
①要求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影响力评价结果及评价周期,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
②确定评估范围:通过审核银行的法律、业务和管理框架,确定是整体评估还是部分评估。
对于业务简单的银行,整个银行都将接受风险评估。
对比较复杂的集团类大型机构,则可进行部分评估。评估范围的确定有定性和定量两条标准。定性:属于银行中最重要的部门,通常指拥有独立管理框架、从事能够产生收益的业务活动、且对集团整体风险有重大影响的组织部门。定量:凡产生集团10%或以上的收入及税前利润,运用集团10%或以上的资本的部门均在评估范围之内。此外,对一些不直接致使利润或资本变动,但属非常关键的部
门也被圈定在其中。
③进行初评:由FSA监管部门的专职分析师,根据商业银行按日常监管要求上报的基础资料进行初评,基础资料包括:最新的机构构架和法律及管理结构图表;主要委员会职责;最近的战略计划;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和财务情况;风险报告;合规性报告;反洗钱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计划和报告;外部审计者致管理层的信函。评估内容主要是前述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要素。特别重要的是内部风险要素评估,对FSA认可的9大类45项指标逐一进行评估,并画出矩阵式风险图,最后做出被评估银行在财务损失、错误处理或管理不善、欺诈事件、市场欺诈行为、洗钱和消费者理解偏差等6个方面的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以6个等级表示:
高---高风险,必须采取措施
中高---存在相当的风险,将采取措施
中低---已确认风险,可以选择采取行动
低---无需采取行动
D/K---资料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查
N/A---已识别的风险,但并不对FSA的法令目标产生
影响
④弥补信息缺口
FSA在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为弥补信息缺口,FSA一般会安排一次到银行实地查访。查访的目的是收集现有信息不足的方面,以便完成风险图;查访的方式是与银行核心人物会谈,FSA通常会约见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审计委员会主席、一名非执行董事以及首席财务官和风险管理部、内及审计部、合规部的负责人。会谈是高层次的,它既非是一场审计,也并非是对银行政策及操作程序的详细调查。
⑤完成评估
经过补充后完成风险图,最后确定风险评估级别。
⑥制定降低风险计划
在6个风险评估级别中,除“低”和“N/A”外,FSA对其他评估级别都要做出相应的降低风险计划。
降低风险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方案。针对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FSA从一系列监管手段中选择那些可以达到监管目的的工具,而选择监管工具的依据,取决于评估中已识别风险的严重性及其性质,以及FSA想要达到的效果。FSA目前共有四类监管工具:
诊断性工具:识别/测量风险——查访、高层会谈
监控性工具:监控风险——要求提交风险报告
预防性工具:降低风险——制定降低风险计划
补救性工具:解决已发生的风险——组织实施计划
对所有已识别的高或中高的风险,尤其是内部控制方面的,通常都需要实施降低风险的行动,即使用预防性或补救性的工具。
中低风险的可使用监控性工具,对存在风险的业务和环节要求银行定时提交风险报告。
被确定为低风险,通常不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⑦评估的确认和沟通
完成降低风险计划后,FSA首先要在内部对评估结果确认,然后与被评估银行就评估结果进行沟通。
FSA内部建立有降低风险计划的审核机制,评估小组要就评估结果与内部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一是告知被评估银行目前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二是就评估结果和降低风险计划是否恰当进行确认。
内部确认后,FSA要再与被评估银行进行事前沟通,告知以上内容,证实FSA没有错误判断。如有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双方会有进一步的证实和确认,如无不一致,FSA就会正式发出评估结果。
FSA的风险评估结果以信函的方式发送银行的董事会。监管信函的内容包括:影响力和可能性的评分;风险评估结果;降低风险计划和时间要求。降低风险计划中注明FSA已察觉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中还有两点是特别强调的:一是强调高级管理层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二是要求高级管理层要按照FSA的要求管理银行。
⑧监控风险并实施降低风险计划
监管信函发出后,FSA的监管人员要按照降低风险计划实施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工作:①进行基本指标监控,例如检查利润情况;②关注银行各类事件的发生及采取应对措施;③监督降低风险计划执行;④在评估期间,针对数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追加评估;⑤对风险加剧的状况实施新的监管工具。
四、对ARROW体系的反映
商业银行对FSA的这种监管手段及方式是很认可的,认为这种监管充分透明,监管措施有针对性,使监管易于取得实际效果。
FSA则认为ARROW体系的目的是激励银行不断改进漏洞,健康发展;而有选择的监管同时降低了监管当局和银行的监管成本,对双方是有益的。从实际监管效果来看,这种监管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等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10%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小于等于4% 4.1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5%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小于等于15% 5.1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等于10% 6.全部关联度 小于等于50%
(三)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 8.利率风险敏感度
(四)操作风险 9.操作风险损失率
(五)风险迁徙 正常类贷款 10.正常贷款迁徙率 10.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10.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不良贷款
11.不良贷款迁徙率 11.1次级贷款迁徙率 11.2可疑贷款迁徙率
(六)风险抵补 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小于等于35% 13.资产利润率:大于等于0.6% 14.资本利润率:大于等于11% 准备金充足程度
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大于100% 15.1贷款准备充足率:大于100% 资本充足程度
16.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8% 16.1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6%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4.1 不良贷款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是指报告期末授信总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集团客户定义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5.1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客户是指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各项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6、全部关联度 计算公式:
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是指商业银行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本指标中关联方定义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3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授信定义及集团客户定义均与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中定义一致。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本指标计算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为银行汇率敏感性外汇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外汇负债的余额。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8、利率风险敏感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本指标在假定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情况下,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EVA)的影响。指标计量基于久期分析,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对各时段的缺口赋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后,对所有时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给定的利率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是指在给定利率变动为上升200个基点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对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其中,时段的划分及各个时段的敏感性权重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标准框架确定。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风险迁徙
9、正常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正常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关注类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次级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1、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风险抵补
(一)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指标释义: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13、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
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14、资本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二)准备金充足程度
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风险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依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信用风险资产定义与不良资产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5.1、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贷款应提准备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
(三)资本充足程度
16、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16.1、核心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附注说明:以上指标中项目的详细定义及填报要求依据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说明执行。
EVA:
第三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第三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五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核心指标
第六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第七条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第八条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一)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三)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第九条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一)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第十条 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一)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二)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银监会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第十二条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一)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二)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
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第十三条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一)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三)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第三章 检查监督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办法相适应的统计与信息系统,准确反映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能力。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参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非信贷资产分为正常类资产和不良资产,计量非信贷资产风险,评估非信贷资产质量。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将各项指标体现在日常风险管理中,完善风险管理方法。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定期审查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并督促管理层采取纠正措施。
第十八条 银监会将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及时评价和预警其nbsp;第十九条 银监会将组织现场检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根据核心指标实际值有针对性地检查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并进行诫勉谈话和风险提示。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参照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另有规定外,本核心指标不作为行政处罚的直接依据。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银发〔1996〕450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2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附件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
4.1 不良贷款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是指报告期末授信总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集团客户定义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5.1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客户是指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
各项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6、全部关联度
●计算公式:
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是指商业银行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
本指标中关联方定义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3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授信定义及集团客户定义均与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中定义一致。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本指标计算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为银行汇率敏感性外汇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外汇负债的余额。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8、利率风险敏感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本指标在假定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情况下,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指标计量基于久期分析,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对各时段的缺口赋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后,对所有时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给定的利率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是指在给定利率变动为上升200个基点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对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其中,时段的划分及各个时段的敏感性权重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标准框架确定。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风险迁徙
9、正常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1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正常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2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关注类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次级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1、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风险抵补
(一)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指标释义: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13、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
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14、资本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
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风险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依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信用风险资产定义与不良资产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5.1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贷款应提准备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
(三)资本充足程度
16、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16.1 核心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附注说明
以上指标中项目的详细定义及填报要求依据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说明执行。
第五篇:以奋斗者为本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读了《以奋斗者为本》一书,不由得感叹:华为真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该书能让我充分感悟到华为文化的积极向上和华为机制的催人奋进。它向我们传递了两种正能量:一是“奋斗成大业”;二是“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华为为什么倡导“以奋斗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通过认真阅读,我逐渐感知了华为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华为人的共同奋斗史,也明白了辉煌企业的缔造必然需要一批能坚持为之艰辛付出与努力的奋斗者。华为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经营人、造就人的成功,它通过不断挖掘人的潜在能力、资源、优势,并充分运用特有的文化宣导和有效的激励方法,促使所有员工都在不断批判和创新的路上努力前行、贡献智慧、以奋斗为荣。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六大基本要点:第一,企业人力资源和干部管理的制度、政策都是以奋斗者来定位的,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和聚焦在奋斗者群体上;第二,只有奋斗者才是企业的真正财富,华为推崇的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体系;第三,员工奋斗的动力是为了他和家人过体面的生活,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国家为人民;第四,以奋斗者为本一定要有制度保障,必须用“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夯实企业文化的基石;第五,以奋斗者为本在分配激励上要向奋斗者倾斜,提倡拉大差距,奖励无上限;第六,干部提拔更要向奋斗者倾斜,突出贡献者可以破格晋升。华为确定的奋斗是什么呢?在华为,奋斗不是用工作时长来衡量,奋斗的关键不是员工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做,奋斗是否紧贴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奋斗有无创造价值、提高自己等。华为认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均叫奋斗。华为的员工归类为三个层次:普通劳动者、一般的奋斗者、有成效的奋斗者。在华为,只要员工输出贡献,大于公司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就可以在公司生存,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通过对《以奋斗者为本》一书的学习,我认识到“奋斗者”,除了包含勤勉、涉新、斗志、贡献等基本要素外,还要具备忠诚企业核心价值观、责任为先、尽心尽力、无私无畏、敢担风险、坚持开放与包容、善于解剖与批判、甘于寂寞与委屈、敢打大仗恶仗苦仗等许许多多的特质。作为锻造公司的一名职工,我愿意通过努力做一名有成效的奋斗者。
以上是我阅读《以奋斗者为本》的心得体会,请领导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