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中药化学
2011年
中药化学:
一:名解(20')
1硫苷
2环烯醚萜
3蟾毒甾二烯
4flavonoids
5呋喃香豆素
二:结构母核(10')
1穿心莲内酯
2甘草素
3紫草素
4厚朴酚
5吗啡
四:鉴别(16')
15,6-二羟基香豆素和5,7-二羟基香豆素(显色反应)
2樟柳碱和另一碱(显色反应)
3异黄酮和黄酮(UV鉴别)
4齐墩果酸,熊果酸(碳谱)··
2009年
中药化学
题型有变!!
填空:
L-B反应的试剂是--,与甾体皂苷反应,最后的颜色变化是--,与三萜皂苷反应最后颜色变化是--
(我没太明白是然写颜色变化,还是写最后的颜色,但是最后不是都退色了吗?)葛根的基本母核类型是--,补骨脂素的--,大黄素的香豆素的结构类型有—,—,—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是—,常用的两种葡聚糖凝胶是—,—,分离极性物质用的是哪种(这个题是总论中的,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还是不要忽略总论,还有答题的时候要避开自己不会的,我当时就大脑短路了,当时死活不记得那个型号前面的英文怎么拼,其实可以写中文嘛!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
还有一个鞣质的概念,当然也是填空题,填的是:葡萄糖,黄烷醇,多元酚。(好像还有一个空,忘了)
简答(?)
生物碱碱性与结构的关系
如何分离苷类和苷元,用流程表示
如何提取麻黄桂枝对药中的挥发油,如何将麻黄中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桂枝中的桂皮醛和桂皮酸分离?用流程表示。
(这道题好像是三道题,结果我非得用一个流程写,浪费了不少时间……大家一定要审好题,不过这道题原题写的有些问题,我也是考虑了半天,才按一个流程写的。)
论述: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这个我完全不会,没有写,其实可以编两句的,当时觉得都没有学,所以等着做完别的题再回来做,不过后来没时间了,就这么放弃了10分)
2007年
中药化学:
名词解释:可水解鞣质,酯苷,木脂素、甲型强心苷、有效部位
化合物写出类型及基本母核:大黄素,黄芩素,葛根素、甘草酸和一个香豆素
颜色反应:Legal,Gibb's,K-K,L-B,Vitali
问答:生物碱的溶解性
工艺及原理:提取分离大黄
第二篇: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中药综合考研试题
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综合考研试题
中药:
单选:
宋代的代表作,麻黄,大黄,柴胡,肉桂,附子,甘草,黄芪等各章代表药的功效。当然题很简单,考法很灵活。有正面考,也有反面考的,举例如下:
具有发散风寒、利水消肿功效的药是(),这种题比较多,都是各章重点,一类药。某病人具有什么什么症状,他应该用()药,当然这种题比较少,一两道。某药除能****,还能()
好像是20道?10道?忘了……
多选:10个
某药具有什么功效,某药主治什么,能治**的有什么药,基本是这两种题,对了,还有一个:辛味药的作用
多选看似不难,但是如果记不准确,也不好得分……
下来是简答:
1.黄芩、黄连、黄柏的比较
2.南北沙参的比较
问答:麻黄、薄荷均能发散表邪,黄芩和桑寄生均能安胎,二者作用机理有何不同? 貌似还有一道题,不过我速度蜗牛,没有来得及写……以至现在忘了……
中药化学
题型有变!!
填空:
L-B反应的试剂是--,与甾体皂苷反应,最后的颜色变化是--,与三萜皂苷反应最后颜色变化是--
(我没太明白是然写颜色变化,还是写最后的颜色,但是最后不是都退色了吗?)葛根的基本母核类型是--,补骨脂素的--,大黄素的香豆素的结构类型有—,—,—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是—,常用的两种葡聚糖凝胶是—,—,分离极性物质用的是哪种(这个题是总论中的,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还是不要忽略总论,还有答题的时候要避开自己不会的,我当时就大脑短路了,当时死活不记得那个型号前面的英文怎么拼,其实可以写中文嘛!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
还有一个鞣质的概念,当然也是填空题,填的是:葡萄糖,黄烷醇,多元酚。(好像还有一个空,忘了)
简答(?)
生物碱碱性与结构的关系
如何分离苷类和苷元,用流程表示
如何提取麻黄桂枝对药中的挥发油,如何将麻黄中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桂枝中的桂皮醛和桂皮酸分离?用流程表示。
(这道题好像是三道题,结果我非得用一个流程写,浪费了不少时间……大家一定要审好题,不过这道题原题写的有些问题,我也是考虑了半天,才按一个流程写的。)
论述: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这个我完全不会,没有写,其实可以编两句的,当时觉得都没有学,所以等着做完别的题再回来做,不过后来没时间了,就这么放弃了10分)
有机化学:
选择(单选)
下面和卢卡斯试剂反应最快的是:(伯仲叔三种醇,还有一个环己醇)
苯环亲电反应取代定位规则好像有一道题,但完全想不起来了……
下列卤烃和硝酸银反应,哪个快?肯定是选烯丙基的那个啦!(咦?好像是这个题吧!总之是这类题。。)
能发生卤仿反应的是哪个?(几个醛和酮)
能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的是:
下列几个哪个酸性强?有对氨基苯甲酸,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甲基或者硝基之类的 三乙酯能和氯化铁反应,是由于()选项有差相异构,互变异构,光学异构等
其余选择题想不起来了,好象有一个考反应条件的,是十个题。
写结构式(5个)
扑热息痛,N-丙基-N-丁基丙酸异丙酯,还有一个酰胺,还有咪唑【2,1-b】噻唑,那个忘了
写名称(5个)
这个貌似没法说……有个吡嗪,葡萄糖苷,有个二酸(上面有不饱和键)
写反应式(10个)
1.羟醛缩合2.醇脱水
3.酯交换
4.制备重氮盐的反应
5.醛和格式试剂的反应,再与酸反应,这是两步,要求每一部反应结果都写出来
6.还有写出反应结果,填反应部分的7.还有一个生成内酯环的8.还有一个葡萄糖和羟胺的反应
9.苯甲醛和丙醛的反应
10.还有一个忘了
总之反应原理都很简单,但会把貌似简单的反应复杂化,比如加几个取代基,环之类的,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大家复习的时候要掌握好原理。
合成:(5个)
1.苯合成对二甲胺基偶氮苯
2.苯合成间溴丙苯
3环己烯合成3-环己基-3-(?)醇(忘了是几个碳的醇了。没时间写了,所以没记住题)
4.乙酰乙酸乙酯合成(这个是三乙合成最基本的那种)
5.还有一个苯合成取代苯的仪器分析
选择(没说单选还是多选,但是我可能知识掌握有漏洞,貌似见了一个多选的,)紫外红外核磁质谱,色谱各章的重点内容
很多问下列哪项是正确的,哪项是错误的,四个选项各涉及一个知识点,或者类似的比较。还有一个没有学过的,总之我在书上没有找到。。做这个题比较费时
具体的题不详细介绍啦,太多啦,想起来的不多。。
计算:内标法和计算理论塔板数。
红外、核磁氢谱、质谱解谱,C8 H14 O2
考顺反异构,没有考往年的苯环之类的,总之我没有解出来,没时间了。。
第三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中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原中药系)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创建的中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1985年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实行院所合一的管理体制。学院目前设有中药生药系、中药药理系、中药化学系、中药制药系、中药资源系、临床中药系、生物制药系、中药科技发展部、基础教学部、实践教学部等10个系(部);中药炮制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2个中心及综合办公室。
中药学院现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现有中药学、制药工程两个专业。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方向、中药分析方向、中药资源方向;制药工程专业设有中药制药方向、生物制药方向。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中药人才3000余名。同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2010年起,学院每年推荐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赴英国女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中药学院是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全国最早设立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接受20名博士进站。中药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并有中药生药学、中药药理学和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中药学院已形成了以知名学者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学缘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中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6名,其中教授31名、副教授3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7名;68名中青年专家具有博士学位、23名留学回国人员;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35部,主编统编教材13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学院荟萃着国内外著名中药学专家、教授和学者。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院士为中药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中药学家、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为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拥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中药分析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中药制药学优秀教学团队,临床中药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中药鉴定、中药药剂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药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已建成仪器设备总值近2千万元、实验室面积近万平米。建有符合GMP标准的中药制剂中试实验室,能够满
足中药及其他教学与科研相关领域的需要。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5个,是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和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
近年来,中药学院主持和承担了包括“973”、“863”、“攻关”、“支撑”、“重大创新药物”、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13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转让14项。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药学院在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及药效评价研究、临床中药学基础研究、中药信息工程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药学院已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办学效益、特色与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院。
联系电话:学院办公室 84738608
学生办公室 84738612,84738330
学院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校区
◆中药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中药科研、生产、检验、流通和使用领域从事中药鉴定、炮制、药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师。
培养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基本知识;
(2)熟练运用现代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以及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3)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和制剂制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4)了解中药从开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流程;熟悉营销理论与药事管理法规、政策;
(5)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具备在中药临床、科研及相关领域独立工作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6)具备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含拉丁语)、方剂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学、生物化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方向、中药分析方向、中药资源方向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及中医药知识,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培养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熟悉中医药基本思想;
(2)熟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基本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
(3)掌握制药技术与制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常用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设备;
(4)初步具备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5)具备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科技研究发展动态的能力以及能进行创造思维、有自我发展潜力和从事中药、生物制药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制药、发酵工程、中医药学概论、中药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原理、制药工程制图学、制药设备、工业
微生物学、生物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工艺学(方向课)、生物统计学(方向课)、中药化学、免疫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其应届毕业生将有50%左右比例直接进入相应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第四篇: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中药化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指出了中药化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药化学;研究思路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武器,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要使我国的传统中药以治疗药物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加速中药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由此国家科技部倡导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而中药化学正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研究中药化学,是我们每个中药工作者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中药化学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药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对50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近万余种化合物[1],其中活性成分600余个,大多数为生物碱、黄酮、萜类等低极性的化学成分。从中开发出了40多种一类新药[2],如青蒿素、人参皂苷Rg3、川楝素等。近年来对极性较大的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如皂甙、鞣质、多糖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药理筛选模型,加上未能按生物活性导向进行分离,致使绝大多数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阐明,因此对单味中药和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
2目前在中药化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选题太偏: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选择一些极不常见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大多数毫无价值,至少在医药学上没有价值。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成果,有疗效的药材才会流传下来,疗效不确切的、无用的药材必然会被淘汰,想从不常用植物中寻找新药,笔者认为是走弯路。
2.2研究目的不明确:中药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医药服务的,而很大一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一味的为研究化学而研究中药化学,以发现新化合物为荣,以发现新化合物的多少来判断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不管其是否具有药理活性。
2.3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中药在民间常用水煎方式进行口服,然而中药化学工作者较少注意进行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水溶性成分大多是一些高分子成分,难以分离和鉴定结构所造成的。
2.4不注重复方的研究:中药很少以单味药来运用,多以复方形式在临床配伍应用,但是由于科研难度的较大,目前复方药物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2.5与药理研究相脱节:这一方面有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自身的思想问题,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认为找得到找不到化学物质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药理活性是药理的事,与己无关。
3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充分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筛选新药要比西方盲目的筛选有针对性。我们参考中医药理论不只是看中药的功能主治,还要看它的煎煮服用方法、配伍应用、采收加工炮制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的典型例子。我国自1967年起筛选治疗疟疾的中草药三千二百多种(包括青蒿,但未成功),均未获满意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新药研究的任务,命屠呦呦任课题组长,她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以640余种为主的方药集。在此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筛选200多个方药,屡经失败,经用现代方法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结合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记载,考虑可能有温度、酶解等影响因素问题,反复改进提取方法,终于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100%的疟原虫抑制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3]。
3.2研究重点要放在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不要只认准新化合物这条路。对一些中药原理方面的阐述,意义重大。如乌头炮制解毒,何首乌炮制后降低泻下作用等。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要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中药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对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阐述,最终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这也是防止中药现代化向中药西药化方向转化的保证。
3.3要与药理研究工作紧密联系。
在现代中药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从药材的提取、粗分、细分、纯化到得到单体一直与药理工作相联系,始终对有药理活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得到活性成分的机率才会增大。否则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极可能丢失,且丢失也难于察觉。与药理工作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不同化学层次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3.4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藏药、蒙药等。民间药物靠代代口述相传,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般来说,民族民间药物,疗效确切,且处方较小,从中发现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的机率很高。3.5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3.6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当作为口服药物应用时,只有那些能被吸收的成分才是活性成分研究的目标。将药材的水或醇提取物给大鼠服用后,收集血清、尿及胆汁样品,比较投药前后的化学物质差别。随后分离纯化投药之后在血清、尿及胆汁样品中出现的新成分,鉴定它们的结构,探讨它们的活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用以明确中药复方以何种形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如何变化,药物配伍对血中成分的影响,把握中药复方的内在实质。
3.7 构效关系的研究 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分析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在本学科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基础相对薄弱。近5年来仅有3项相关研究,即对14种新人参皂苷抗吗啡成瘾的构效关系研究、对黄芩的抗焦虑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对广西5种抗癌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4]。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已经不再是中药。笔者认为,做为一项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研究,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而不备西药化,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8加强对复方药物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医药独特的道路。
3.8.1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目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还过多地集中在寻找与单一药效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对复方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化学——药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上也多采用测定其中某一单一成分。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中药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3.8.2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如: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既有成分的增溶现象,又有成分的减弱现象,同时还有新峰产生 [5]。显然,将单味化学成分提纯,在配伍的方法,不能反应中药复方的特色。②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采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发挥药效作用。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应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③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④标准处方和标准汤剂的研究,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水煎服用,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与确认标准汤剂或其冻干粉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研究的前提。⑤采用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讲究整体,是多组分协同作用。对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每种药材均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尽管其中一些已被提取、分离和鉴定,但仍有很多是未知的化合物。因而对中药复方除了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外,还应从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其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单味药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进行多学科合作,结合中医药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长期深入持续性研究,根深叶茂,厚积薄发,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果德安.浅谈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草药,2003,34:9~11
[2]刘建利.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J].中草药,2003,34:73~77
[3]杨光华,饶淑华.青蒿素发明发现的方法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41~644
[4]刘屏,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评述[P].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29~131
[5]李秀玲,徐青,张曦,等.HPLC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J].中国天然药物,2004,2(2):103~105
第五篇:中药化学
论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作者:时间:2010-07-10浏览次数:1816 次
摘 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剧加快,我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解决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是解决整个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内容。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挑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农村养老保障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冲击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坝。选择合适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养老准备,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产生的养老困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产生了一系列的养老困局。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型,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为比美国更年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口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任何国家概莫能外,不同的只是出现时间的早晚、进程的快慢和程度的轻重。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则比其他国家来得急速,老龄化水平更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统计数据,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 ,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8.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表示,多数西方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西方国家老龄化5%上升到10% ,差不多用了40多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2年时间。初步测算到2050年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为老年人口。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预计中国在本世纪30年代进入老龄化高峰后,将在高位保持30至40年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未富先老”等特征。从人口分布结构上看,我国老年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从发展趋势看,农村老龄化问题将比城镇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老龄化速度和老龄人的比例都远远大于城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65岁以上的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30% ,而农村的同一指标却是7.35%,已突破了国际社会通行的7%这一老龄化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速外流,使农村人口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断层局面,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因此,解决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是解决整个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内容。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养老困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农村养老问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老年农民社会保障需求增加与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突出。中国人历来讲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谁来养、怎么乐,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从农村养老保障的资源及其配置机制看,养儿防老是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且成本低的模式。当下,有超过一亿的农村老人,依然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不同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都已转型,土地和儿孙不再是完全的生活保障。而且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全部推给身负生存重压的后辈,也非他们所能够承受和应当承受的。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因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以及外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类型日趋核心化。近年来,随着民工潮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纯老年户不断增加,使养老变得异常困难。加之当
前农民增收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龄化危机无疑激化了农村社会保障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普遍提升的要求与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使得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目前在农村,大多数老年农民的现状是一无积蓄(有的只是少量的积蓄),二无保障(绝大多数不享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的水平低)。按照一般统计,老年人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平均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人口老龄化将使医疗保险费用开支大幅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遵循了先城市后农村的改革路径。这种选择虽然符合养老体制演变的一般国际经验,但是我国农村人均收入的低水平和快速老龄化速度是其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虽然城市发展优先确保了目前城市拥有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但是农村发展的滞后使农村家庭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养老负担。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依然严重滞后,离建立起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距离很远。
(一)立法体系不健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较正式的政策法规只有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目前,各地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和探索大都以其为依据,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经过变通后制定出地方性的法规和政策进行实施的。但是,由于没有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自为政,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据调查,这种大多靠政策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已显现出制度上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很多农民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为以后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时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二)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只是将传统的社会保障范畴涵盖到农村。直至2007年,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地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远落后于城市。一方面,保障水平较低。据潇湘晨报滚动新闻报道,海南文昌市一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每月竟3块钱。另一方面,覆盖面狭窄,其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大多数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19亿人(含0.5亿退休金领取者),农民工参保人数0.18亿,农村参保人数0.52亿(含0.04亿养老金领取者),减去养老金领取者,全国参保人口合计2.35亿,按全国劳动人口7.7亿人计算,其覆盖率仅为31%。如按国际惯例,将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和女性5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作为“应保”人口,再考虑到养老金领取者,其覆盖率大约在30%左右。然而,社保制度覆盖范围的狭窄和保障的低水平极不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和应对金融危机。因此,政府应把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列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抓紧落实。
(三)筹资渠道单一,财政支持力度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家庭小型化倾向的加剧,土地保障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大为削弱,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薄弱。这就要求政府应加大在财政投入等方面的参与力度,承担起应有的财政责任,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综观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筹资模式可概括为:农民自愿参保为主,集体资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或少量资助。实践证明,这样的筹资模式难以真正为农民建立生活风险保障。有学者认为在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问题上政府并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在养老保障建设的资金投入上,城市和农村很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城
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实行的是两条路线、两种政策。城市退休职工享有退休金、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等老年社会保障福利,他们的养老问题基本由国家承担;农村老人却始终不能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任何养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初期,政府理应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基金规模及保值增值幅度小。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养老保险制度运作后期支付压力的大小,同时亦是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作的基本要求。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窄,加上农民普遍投保的档次较低,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并不大。而现在最核心的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之后活期存放在银行财政专户里带来的贬值,将是社保基金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不直接用于投资。”这种硬性规定直接限制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导致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这笔资金自然贬值,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五)基金经办机构分散,监管不力。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属于分散监管,而且法律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监管的模糊和不力。社保的管理令人眼花缭乱,这正是社保基金大案一度多发的根源。农村养老保险大多仍沿用民政部门原来的政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由地方县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管理执行性责任由基层政府承担,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未纳入财政预算,制度的交易成本便强制地转嫁给基层。这样,政策上的矛盾和冲突现象也就难免,多头经办、政出多门,形成了贯彻决定实施难、外部工作协调难和内部分工理顺难的局面,导致了对农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不够,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和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养老保险资金大量流失。可以说,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很容易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投资的不合理,难以较好地保持基金增值,对基金的长期运作极为不利,削弱了未来的保障能力。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切实解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有效防止和杜绝社保基金被占用、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国际社保基金立法现状相接轨,我国应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同时,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和社保基金反欺诈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并通过“增强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拓宽基金投资渠道,保持基金增值。虽然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空帐规模已达惊人程度,但做实依然是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做实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做实后的基金保值增值是对社保经办机构的考验。笔者认为,在确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应通过相关渠道适度增值。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现代投资理论,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分比例、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投资,并尽可能地进行分散投资和投资组合,包括投资工具组合、投资期限组合、投资项目组合。首先,购买政府债券和存入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应该保持较高的比例;其次,对于风险较低的投资渠道在目前限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放宽比例,比如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债券投资、购买基金份额等;最后,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要适当地降低投资比例。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往往数额较大,运营时间较长。因此,其投资的好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我国应该逐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应该像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一
样,所有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承担。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应与城镇保持一致,逐步将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费用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层次。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应该逐步提高管理级别,由各个省市或者由设区的市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运作。针对最为核心的保值增值问题,应在安全适度增值的原则下出台组合举措,向社会保险基金发行特种国债。对于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应允许投资股票或证券投资基金等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高的品种,利用长期的保守投资来抹平短期证券市场波动的风险。而对于社会统筹结余部分,可采取专门发行利率、期限都最优惠的国债,以国家信用来保障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高效。同时,推行社保基金管理社会化,接受公众和参保者的监督,堵塞各种制度上、管理上的漏洞,以取得广大群众对社会保障的充分关注和支持。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首先,要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网络。社保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转换、支付以及查询等服务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达到全国联网,做到信息共享。其次,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解决农村养老的瓶颈问题。为此,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对农民的投入;大力建立农村金融组织“,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持体系”,为农村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要加快教育和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减少农民的不公平支出。如降低药价和农民的教育分担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消除城乡养老保障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