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化学》课程标准解析[推荐]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标准(草稿)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教学课程标准供高职高专中药专业使用。
2、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发挥临床功效是其中某些化学成分起作用。《中药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学科。它是实践技能很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中药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及从事药物生产、制备、检识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培养中药专业同学具有基本科研意识和初步科研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中药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根据高专中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检识(鉴定)和结构测定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涉及化学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和中药成分预试验等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中药的性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并力求反映中药化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技术。具体要求是:
1、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
2、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和检识(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对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具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并能提出合理的提取方法。
4、熟悉部分常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用途。
5、了解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6、了解光谱解析成分的原理和方法。
7、具有初步的中药化学成分的科研能力。
《中药化学》也是中药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学好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将对学习中药专业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力求理论 1 联系实际,反映中药特色,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照中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统计分析中药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组织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设计的。其内容确定以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完成中药提取分离和检识具体工作项目为出发点,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流程和国家中药提取工等高级工种要求安排选取,同时考虑理论和实践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整体工作项目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课时安排144学时。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中药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与操作技能,主要达到中药制药高级工、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和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员(QA)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确立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具体分述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及生物活性。
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
了解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的生源、分布及生物活性。研究中药化学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
正确掌握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等常用提取方法;具有分离、精制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技能;能熟练使用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各类化学检识试剂检测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备常用鉴定试剂的配制能力;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能设计出合理的提取、分离、检识方法。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素质巩固,具有热爱中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质量第一的观念(做药就是做良心)。
3、具有良好的药学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一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服务宗旨)。
2、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练完成中药提取、分离精制和检识,中药调剂、中药炮制、中药经营管理等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中药提取方法选取、技能操作、提取物检识及相关理论知识及基本原理,同时形成做药就是做良心、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具有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技术与理论水平达到高级工技术标准,并获取中药各工种资格证书。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进行提取各工序的操作,具备具体分析、解决技术难点的能力。
2、具有及时发现提取分离过程中质量隐患、分析成因、预防的能力。
3、具有对各种溶剂、试剂使用量进行计算,以及绘制提取工艺流程图的能力。
4、具有正确使用和调节提取设备、器具并进行维护保养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5、具有对原料、溶剂、工艺用水以及提取物进行质量检测的能力。
6、具有使用现代中药提取机械设备;能独立完成提取物质量检测的能力。
三、内容与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标准
第一章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了解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和发展概况。明确本课程在中药专业中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
1. 重点阐述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有效成分的概念。2. 阐明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第二节 中药化学发展史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熟悉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定义和主要溶解性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安装渗漉、回流、连续回流、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装置。具备TLC、PC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
1. 重点阐述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定义和主要溶解性质。2. 简述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第二节 常用的提取方法 1. 阐明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2. 重点阐述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
3. 讲述渗漉、回流、连续回流、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装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常用分离方法
1.重点阐明两相溶剂萃取法、结晶法、沉淀法、分馏法、各类色谱法的原理及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2. 讲述简单萃取法、薄层色谱、纸色谱、柱色谱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 苷类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苷的定义、结构、分类和性质。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水解法。苷类化合物提取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熟悉苷类化合物中糖的检识方法。苦杏仁中主要苷的结构、性质及鉴定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熟练进行苷的鉴定操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1. 阐明苷的定义和结构。2. 重点阐述苷键原子分类法。3. 简述苷的其他分类法。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阐述苷的一般通性、旋光性和溶解性。第三节 苷键的裂解
1. 重点阐述酸催化水解和酶水解。
2. 简述碱催化水解和氧化开裂法。第四节 糖的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糖的显色反应。2. 阐述糖的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第五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苷的一般提取方法和注意事项。2. 阐述苷的分离方法。第六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结构、性质及鉴定方法。简述青黛。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大黄、丹参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
熟悉蒽醌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
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连续回流法提取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2. 阐述苯醌、萘醌、菲醌的结构特点。3. 简述醌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及在分离中的应用。2. 阐述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升华性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2. 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TLC和PC检识。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 阐明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原理和方法。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UV和IR光谱特征。2. 简述蒽醌类化合物的MS和1H-NMR光谱特征。第六节 实例
阐述大黄、丹参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第七节 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香豆素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秦皮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熟悉简单香豆素的光谱特征。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补骨脂、五味子、厚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了解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香豆素和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已掌握知识分析提取分离流程的原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豆素
1. 重点阐述香豆素的结构、分类、性质、显色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2. 阐述秦皮、补骨脂中主要成分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
3. 简述香豆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香豆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第二节 木脂素 1. 阐述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2. 阐述五味子、厚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3. 简述木脂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分类、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检识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特征。槐米、葛根、黄芩中所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
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煎煮法提取槐米中黄酮类化合物。并掌握酸水解芸香苷的操作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
1. 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2. 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及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2. 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2. 阐明聚酰胺色谱和纸色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第四节 提取分离
1. 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提取方法。
2. 阐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及位移试剂在结构测定中的原理和应用。第六节 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挥发油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萜的含义和主要分类。熟悉环烯醚萜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理化性质。薄荷、黄花蒿、穿心莲、紫杉、龙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
了解萜类生源途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挥发油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教学内容】 第一节 萜类概述
1. 阐明萜的含义和主要分类法。
2. 简述萜类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结构类型和分类
1. 重点阐述单萜、环烯醚萜、倍半萜、二萜的结构类型。2. 阐述环烯醚萜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理化性质。
3. 阐述穿心莲内酯、青蒿素、紫杉醇、龙胆苦苷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4. 简述三萜类化合物。第三节 挥发油
1. 重点阐述挥发油的定义、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2. 阐述挥发油的显色反应和TLC、GC检识。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2. 阐述冷冻法、分馏法、化学法、气相色谱法分离挥发油。第五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薄荷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2. 简述莪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第六节 含有挥发油的常见中药
第八章 皂苷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皂苷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显色反应。人参、甘草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
熟悉皂苷的结构测定。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了解皂苷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皂苷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化学方法鉴定酸性皂苷与中性皂苷。【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和生物活性
1. 重点阐述甾体皂苷、三萜皂苷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 简述皂苷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皂苷的发泡性和溶血作用。2. 阐述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和水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皂苷元的显色反应。2. 简述皂苷的TLC、PC检识。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皂苷的沉淀分离法。2. 阐述皂苷和皂苷元的提取方法。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阐述甾体皂苷元的IR光谱特征。α-香树烷型、β-香树烷型和四环三萜类的IR光谱区别。
2. 简述皂苷元的UV光谱。第六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人参、甘草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
2. 简述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第七节 含有皂苷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九章 强心苷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强心苷的结构、分类和鉴定方法。
熟悉强心苷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构效关系。了解强心苷的分布和生物活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与强心作用的构效关系 1. 重点阐述强心苷元的结构特点、分类以及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2. 阐述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征。3. 阐明强心苷的构效关系。4. 简述强心苷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强心苷的水解性。2. 阐述强心苷的性状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强心苷中甾体母核、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及α-去氧糖的显色反应。2. 简述强心苷的TLC、PC检识。第四节 提取分离
1. 重点阐述强心苷的一般提取方法。2. 阐述强心苷的分离。第五节 实例
1. 阐述毛花洋地黄中强心苷元的结构类型。2. 简述西地兰和地高辛的提取。
第十章 生物碱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生物碱的含义、主要类型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麻黄、黄连、苦参中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
熟悉防己、洋金花、乌头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了解生物碱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回流法提取防己中生物碱,并具有精制、分离及鉴定生物碱的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1. 阐明生物碱的含义。
2. 重点阐述有机胺类、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3. 简述生物碱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生物碱的碱性及碱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2. 阐述生物碱的形态、颜色、旋光性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常用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沉淀条件及结果判定。2. 阐述生物碱的色谱检识。3. 简述生物碱的显色反应。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生物碱的提取方法。2. 阐明单体生物碱的分离原理和方法。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重点阐述霍夫曼降解的原理。2. 简述埃姆特降解。第六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麻黄、黄连、苦参中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2. 阐述防己、洋金花、乌头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第七节 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十一章 其它成分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鞣质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和除去鞣质的方法。牛黄中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鉴定方法和提取分离。金银花中绿原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
熟悉有机酸的分类、理化性质和鉴定方法。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的主要性质及鉴定方法。
了解蟾酥、麝香、斑蝥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生物活性。蜕皮激素的定义和结构特点。主要矿物药成分、功效及检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机酸
1. 阐述有机酸的结构与分类、理化性质和鉴定方法。
2. 阐明羟基桂皮酸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及金银花中绿原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3. 简述含有有机酸类成分的常见中药。第二节 鞣质
1. 重点阐述鞣质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鉴定和除去鞣质的方法。2. 简述含有鞣质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第三节 氨基酸、蛋白质、多糖
1. 阐述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的结构、主要性质及鉴定方法。2. 简述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的生物活性。第四节 动物药和矿物药
1. 重点阐述牛黄中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鉴定及提取分离。2. 阐述斑蝥、蟾酥、麝香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生物活性。3. 简述主要矿物药成分、功效及检测。第五节 蜕皮激素
1. 阐明蜕皮激素的定义和结构特点。2. 简述蜕皮激素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过程、文献资料查阅方法和预试验的方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作用和地位。【能力培养目标】
能掌握药学资料查阅方法。具备常用鉴定试剂配制的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过程
1. 阐述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过程。
2. 简述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作用和地位。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阐述药学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和预试验的方法。2. 简述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及鉴定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时数分配与安排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88学时,实践5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三章 苷类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章 皂苷 第九章 强心苷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一章 其他成分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考核机动 合计
总时数 2 20
理论教学时数 12
实践教学时数 16 6 18 16 6 4 26 6 16 144 8 6 10 10 6 4 14 6 6 88
8 6 10 4 56
(三)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
实践教学是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药专业教学计划所确定的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如下:
教学内容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考核
实验综合操作技能考核
学生操作、教师考核 18 16 26 16
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和分离 槐米中芸香苷提取分离及鉴定 八角中挥发油提取与鉴别 防己中粉防己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中草药化学成分预实验 8 6 12 10 总时数 20 20
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规章教育、清点仪器薄层板的制备
中药化学实验操作技术
实践 时数 4 4
实践教学 方式
电教、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电教、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顺序上可适当调整,但不得破坏课程基本体系。
2、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和“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法”教学模式。
3、本课程教学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分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又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凡属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均为教学重点,应使用不同的环节和方法,充分利用实践和电化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以至应用的目的。属于了解的内容,可简要介绍或引导学生自学。
4、本课程教学标准中规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二)考核评价建议
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满足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应加强平时考试和实训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平时考试平时考试(占总成绩的20%)是在学生学习完每个项目后随堂进行,采取现场考核,每次考核成绩以百分计。
考核时主要对提取物质量进行评判分析,以了解学生对该类方法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考核成绩在80分以下尤其是技能成绩不足65分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一定的辅导、强化,再考核。各次考核成绩之和的平均值即构成该生的平时成绩。
在进行组员考核的同时对小组间进行评比,即将各小组成员的每一项目成绩之和构成该小组的每一个项目成绩,对该班各小组进行排名,以促使各小组间的竞争、管理及该小组间同学的互帮互学,使其共同提高。
2、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情况。
期末考试分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10%)和实训考试(占总成绩的50%),以对学生该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测评。
通过加强平时考核,不仅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对炮制品质量的评判分析能力,而且体现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爱,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树立了产品质量意识。
(三)教材编写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从中药生产、制备、检测和营销过程的际情况出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模块的技术教材,实现“教 材与岗位操作规范一体化”。教学内容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编写考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组织,先教学生做,再扩展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文字表述通俗易懂。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中药化学实验实训室二-三间:通风、设备齐全;中药化学预备室一间;中药化学试剂贮存和配制室一间(通风)。
2、中药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清单 略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中药化学实验操作基本要求》录像片
2、相关教辅材料和行业标准,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医药)《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实例》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中草药成分分离分析技术》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技术》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河南科技出版社 陈斌主编
药学系 化学-药检教研室 陈斌
2010-8-17 15
第二篇:中药化学
论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作者:时间:2010-07-10浏览次数:1816 次
摘 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剧加快,我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解决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是解决整个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内容。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挑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农村养老保障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冲击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坝。选择合适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养老准备,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产生的养老困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产生了一系列的养老困局。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型,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为比美国更年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口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任何国家概莫能外,不同的只是出现时间的早晚、进程的快慢和程度的轻重。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则比其他国家来得急速,老龄化水平更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统计数据,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 ,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8.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表示,多数西方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西方国家老龄化5%上升到10% ,差不多用了40多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2年时间。初步测算到2050年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为老年人口。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预计中国在本世纪30年代进入老龄化高峰后,将在高位保持30至40年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未富先老”等特征。从人口分布结构上看,我国老年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从发展趋势看,农村老龄化问题将比城镇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老龄化速度和老龄人的比例都远远大于城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65岁以上的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30% ,而农村的同一指标却是7.35%,已突破了国际社会通行的7%这一老龄化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速外流,使农村人口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断层局面,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因此,解决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是解决整个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内容。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养老困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农村养老问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老年农民社会保障需求增加与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突出。中国人历来讲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谁来养、怎么乐,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从农村养老保障的资源及其配置机制看,养儿防老是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且成本低的模式。当下,有超过一亿的农村老人,依然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不同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都已转型,土地和儿孙不再是完全的生活保障。而且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全部推给身负生存重压的后辈,也非他们所能够承受和应当承受的。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因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以及外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类型日趋核心化。近年来,随着民工潮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纯老年户不断增加,使养老变得异常困难。加之当
前农民增收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龄化危机无疑激化了农村社会保障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普遍提升的要求与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使得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目前在农村,大多数老年农民的现状是一无积蓄(有的只是少量的积蓄),二无保障(绝大多数不享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的水平低)。按照一般统计,老年人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平均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人口老龄化将使医疗保险费用开支大幅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遵循了先城市后农村的改革路径。这种选择虽然符合养老体制演变的一般国际经验,但是我国农村人均收入的低水平和快速老龄化速度是其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虽然城市发展优先确保了目前城市拥有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但是农村发展的滞后使农村家庭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养老负担。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依然严重滞后,离建立起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距离很远。
(一)立法体系不健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较正式的政策法规只有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目前,各地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和探索大都以其为依据,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经过变通后制定出地方性的法规和政策进行实施的。但是,由于没有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自为政,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据调查,这种大多靠政策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已显现出制度上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很多农民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为以后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时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二)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只是将传统的社会保障范畴涵盖到农村。直至2007年,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地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远落后于城市。一方面,保障水平较低。据潇湘晨报滚动新闻报道,海南文昌市一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每月竟3块钱。另一方面,覆盖面狭窄,其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大多数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19亿人(含0.5亿退休金领取者),农民工参保人数0.18亿,农村参保人数0.52亿(含0.04亿养老金领取者),减去养老金领取者,全国参保人口合计2.35亿,按全国劳动人口7.7亿人计算,其覆盖率仅为31%。如按国际惯例,将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和女性5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作为“应保”人口,再考虑到养老金领取者,其覆盖率大约在30%左右。然而,社保制度覆盖范围的狭窄和保障的低水平极不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和应对金融危机。因此,政府应把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列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抓紧落实。
(三)筹资渠道单一,财政支持力度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家庭小型化倾向的加剧,土地保障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大为削弱,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薄弱。这就要求政府应加大在财政投入等方面的参与力度,承担起应有的财政责任,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综观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筹资模式可概括为:农民自愿参保为主,集体资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或少量资助。实践证明,这样的筹资模式难以真正为农民建立生活风险保障。有学者认为在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问题上政府并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在养老保障建设的资金投入上,城市和农村很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城
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实行的是两条路线、两种政策。城市退休职工享有退休金、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等老年社会保障福利,他们的养老问题基本由国家承担;农村老人却始终不能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任何养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初期,政府理应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基金规模及保值增值幅度小。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养老保险制度运作后期支付压力的大小,同时亦是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作的基本要求。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窄,加上农民普遍投保的档次较低,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并不大。而现在最核心的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之后活期存放在银行财政专户里带来的贬值,将是社保基金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不直接用于投资。”这种硬性规定直接限制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导致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这笔资金自然贬值,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五)基金经办机构分散,监管不力。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属于分散监管,而且法律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监管的模糊和不力。社保的管理令人眼花缭乱,这正是社保基金大案一度多发的根源。农村养老保险大多仍沿用民政部门原来的政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由地方县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管理执行性责任由基层政府承担,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未纳入财政预算,制度的交易成本便强制地转嫁给基层。这样,政策上的矛盾和冲突现象也就难免,多头经办、政出多门,形成了贯彻决定实施难、外部工作协调难和内部分工理顺难的局面,导致了对农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不够,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和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养老保险资金大量流失。可以说,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很容易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投资的不合理,难以较好地保持基金增值,对基金的长期运作极为不利,削弱了未来的保障能力。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切实解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有效防止和杜绝社保基金被占用、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国际社保基金立法现状相接轨,我国应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同时,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和社保基金反欺诈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并通过“增强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拓宽基金投资渠道,保持基金增值。虽然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空帐规模已达惊人程度,但做实依然是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做实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做实后的基金保值增值是对社保经办机构的考验。笔者认为,在确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应通过相关渠道适度增值。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现代投资理论,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分比例、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投资,并尽可能地进行分散投资和投资组合,包括投资工具组合、投资期限组合、投资项目组合。首先,购买政府债券和存入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应该保持较高的比例;其次,对于风险较低的投资渠道在目前限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放宽比例,比如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债券投资、购买基金份额等;最后,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要适当地降低投资比例。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往往数额较大,运营时间较长。因此,其投资的好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我国应该逐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应该像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一
样,所有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承担。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应与城镇保持一致,逐步将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费用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层次。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应该逐步提高管理级别,由各个省市或者由设区的市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运作。针对最为核心的保值增值问题,应在安全适度增值的原则下出台组合举措,向社会保险基金发行特种国债。对于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应允许投资股票或证券投资基金等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高的品种,利用长期的保守投资来抹平短期证券市场波动的风险。而对于社会统筹结余部分,可采取专门发行利率、期限都最优惠的国债,以国家信用来保障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高效。同时,推行社保基金管理社会化,接受公众和参保者的监督,堵塞各种制度上、管理上的漏洞,以取得广大群众对社会保障的充分关注和支持。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首先,要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网络。社保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转换、支付以及查询等服务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达到全国联网,做到信息共享。其次,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解决农村养老的瓶颈问题。为此,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对农民的投入;大力建立农村金融组织“,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持体系”,为农村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要加快教育和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减少农民的不公平支出。如降低药价和农民的教育分担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消除城乡养老保障的脆弱性。
第三篇: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中药化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指出了中药化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药化学;研究思路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武器,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要使我国的传统中药以治疗药物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加速中药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由此国家科技部倡导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而中药化学正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研究中药化学,是我们每个中药工作者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中药化学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药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对50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近万余种化合物[1],其中活性成分600余个,大多数为生物碱、黄酮、萜类等低极性的化学成分。从中开发出了40多种一类新药[2],如青蒿素、人参皂苷Rg3、川楝素等。近年来对极性较大的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如皂甙、鞣质、多糖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药理筛选模型,加上未能按生物活性导向进行分离,致使绝大多数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阐明,因此对单味中药和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
2目前在中药化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选题太偏: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选择一些极不常见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大多数毫无价值,至少在医药学上没有价值。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成果,有疗效的药材才会流传下来,疗效不确切的、无用的药材必然会被淘汰,想从不常用植物中寻找新药,笔者认为是走弯路。
2.2研究目的不明确:中药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医药服务的,而很大一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一味的为研究化学而研究中药化学,以发现新化合物为荣,以发现新化合物的多少来判断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不管其是否具有药理活性。
2.3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中药在民间常用水煎方式进行口服,然而中药化学工作者较少注意进行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水溶性成分大多是一些高分子成分,难以分离和鉴定结构所造成的。
2.4不注重复方的研究:中药很少以单味药来运用,多以复方形式在临床配伍应用,但是由于科研难度的较大,目前复方药物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2.5与药理研究相脱节:这一方面有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自身的思想问题,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认为找得到找不到化学物质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药理活性是药理的事,与己无关。
3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充分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筛选新药要比西方盲目的筛选有针对性。我们参考中医药理论不只是看中药的功能主治,还要看它的煎煮服用方法、配伍应用、采收加工炮制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的典型例子。我国自1967年起筛选治疗疟疾的中草药三千二百多种(包括青蒿,但未成功),均未获满意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新药研究的任务,命屠呦呦任课题组长,她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以640余种为主的方药集。在此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筛选200多个方药,屡经失败,经用现代方法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结合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记载,考虑可能有温度、酶解等影响因素问题,反复改进提取方法,终于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100%的疟原虫抑制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3]。
3.2研究重点要放在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不要只认准新化合物这条路。对一些中药原理方面的阐述,意义重大。如乌头炮制解毒,何首乌炮制后降低泻下作用等。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要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中药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对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阐述,最终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这也是防止中药现代化向中药西药化方向转化的保证。
3.3要与药理研究工作紧密联系。
在现代中药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从药材的提取、粗分、细分、纯化到得到单体一直与药理工作相联系,始终对有药理活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得到活性成分的机率才会增大。否则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极可能丢失,且丢失也难于察觉。与药理工作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不同化学层次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3.4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藏药、蒙药等。民间药物靠代代口述相传,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般来说,民族民间药物,疗效确切,且处方较小,从中发现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的机率很高。3.5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3.6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当作为口服药物应用时,只有那些能被吸收的成分才是活性成分研究的目标。将药材的水或醇提取物给大鼠服用后,收集血清、尿及胆汁样品,比较投药前后的化学物质差别。随后分离纯化投药之后在血清、尿及胆汁样品中出现的新成分,鉴定它们的结构,探讨它们的活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用以明确中药复方以何种形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如何变化,药物配伍对血中成分的影响,把握中药复方的内在实质。
3.7 构效关系的研究 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分析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在本学科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基础相对薄弱。近5年来仅有3项相关研究,即对14种新人参皂苷抗吗啡成瘾的构效关系研究、对黄芩的抗焦虑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对广西5种抗癌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4]。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已经不再是中药。笔者认为,做为一项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研究,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而不备西药化,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8加强对复方药物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医药独特的道路。
3.8.1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目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还过多地集中在寻找与单一药效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对复方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化学——药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上也多采用测定其中某一单一成分。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中药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3.8.2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如: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既有成分的增溶现象,又有成分的减弱现象,同时还有新峰产生 [5]。显然,将单味化学成分提纯,在配伍的方法,不能反应中药复方的特色。②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采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发挥药效作用。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应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③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④标准处方和标准汤剂的研究,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水煎服用,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与确认标准汤剂或其冻干粉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研究的前提。⑤采用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讲究整体,是多组分协同作用。对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每种药材均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尽管其中一些已被提取、分离和鉴定,但仍有很多是未知的化合物。因而对中药复方除了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外,还应从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其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单味药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进行多学科合作,结合中医药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长期深入持续性研究,根深叶茂,厚积薄发,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果德安.浅谈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草药,2003,34:9~11
[2]刘建利.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J].中草药,2003,34:73~77
[3]杨光华,饶淑华.青蒿素发明发现的方法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41~644
[4]刘屏,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评述[P].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29~131
[5]李秀玲,徐青,张曦,等.HPLC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J].中国天然药物,2004,2(2):103~105
第四篇: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强极性溶剂:
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苯丙素
二、提取分离
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
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
与稀碱水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
1.异羟肟酸铁反应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红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 2.酚羟基反应
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反应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反应、FeCl3、绿色] 3.Gibb‟s反应
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6位无取代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 4Emerson反应
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 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游离香豆素一般可以用乙醚、氯仿、丙酮等提取(香豆素苷可用甲醇、乙醇或水提取)。
碱溶酸沉法提取。
1.溶剂提取法
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提取。
乙醚是多数香豆素的良好溶剂。苷则在正丁醇、甲醇中被提出。
2.碱溶酸沉法
0.5%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加热提取,冷后用乙醚除杂质,加酸调PH到中性,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或苷即可析出,也可用乙醚萃取。
对酸碱敏感的香豆素不可用。3.水蒸气蒸馏法
小分子的香豆素具有挥发性,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和分离。如受热时间过长,则结构可变。
四.香豆素类化合物检识
(一)理化检识
1、荧光:紫外光下一般显蓝色或紫色。
7-羟基蓝色荧光较强
加碱后更强
羟基甲基化荧光减弱。
2、显色反应
常用异羟肟酸铁反应、三氯化铁、Gibb‟s反应 及Emerson。
(二)色谱检识
薄层色谱法
吸附剂:硅胶
展开剂:
游离香豆素: 正(环)已烷:乙酸乙酯(5:1~1:1)
氯仿:丙酮(9:1)
苷类:
氯仿-甲醇不同比例
规律:
母核上羟基取代数目愈多(极性增大),则Rf值愈小
羟基变为甲氧基(极性减小),则Rf值增大。
显色:紫外光下观察荧光----蓝色或紫色
异羟肟酸铁试剂
木脂素
理化性质 1.物理性状
木脂素多为无色结晶
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难溶于水,能溶于苯、氯仿、乙醚、乙醇等 与糖成苷后,溶解性增大。
提取与分离
游离的木脂素----亲脂性的,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溶剂,但在石油醚中溶解度极小。具内酯结构可按碱溶酸沉法。
一般采用甲醇或丙酮提取后,浓缩成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等萃取,再用色谱柱进一步分离纯化。
注意!
与大量树脂状物共存,在溶剂处理过程中容易树脂化。
碱溶酸沉:具有酚羟基或内酯。注意异构化。
四、木脂素的检识 Labat反应
具有亚甲二氧基—O—CH2—O—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对象-亚甲二氧基[Labat反应、浓硫酸+没食子酸、蓝绿色] 以变色酸代替没食子酸,保温70~80度,产生蓝紫色-Ecgrien 对象-亚甲二氧基[Ecgrien 反应、浓硫酸+变色酸、蓝紫色]
黄酮
广义的---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C6-C3-C6 狭义的: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性状
1、性状
苷元为结晶性固体,苷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
与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羟基、甲氧基)等的数目、类型以及位置有关。
在4„-或7-位引入供电子基,因形成P-π共轭,具有推电子作用,促进电子转移,使化合物颜色加深。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灰黄~黄色
查尔酮---黄~橙黄色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不显色
异黄酮----微黄色 花色苷及苷元
PH<7 红色
PH 8.5紫色
PH>8.5 蓝色
二、旋光性
苷元只有二氢黄酮(醇),黄烷醇有。
苷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三.溶解性
1、游离苷元易溶于甲,乙醇,醋酸乙酯,乙醚及稀碱液中,不溶或难溶于水。
其中在水中的溶解度
花色苷>二氢黄酮(醇)>黄酮(醇),查耳酮
原因:
平面型分子
包括黄酮醇、黄酮、查尔酮。分子为平面型结构,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大,不易溶于水
非平面型分子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半椅式结构,排列不紧密,引力降低,利于水分子进入。
花色苷为离子型化合物。
2、黄酮苷类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难溶或不溶亲脂性有机溶剂中。
一般多糖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单糖苷。3-羟基苷水溶性大于7-羟基苷
四.酸碱性
1、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酸性强弱顺序:7,4„-二羟基>7或4‟-羟基> 一般酚羟基 > 5-羟基
5%碳酸氢钠
5%碳酸钠
0.2%NaOH 4%NaOH
五.显色反应
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1、还原反应
(1)HCl-Mg 方法:将样品的甲醇或乙醇液,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滴加几滴浓盐酸,即可。
现象:泡沫处呈红色。
应用: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橙红——紫红。B环(1’—6’)上有-OH或OCH取代。颜色加深。
花青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等在浓盐酸下会发生色变,故预先需对照排除。(2)钠汞齐反应
乙醇液中,加入钠汞齐,放置数分钟或数小时,过滤,用盐酸酸化,则……
试剂:钠汞齐
结果: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红色;二氢黄酮醇类---棕黄色(3)四氢硼钠反应
方法:样品的甲醇液,加等量2%NaBH4的甲醇液,加浓盐酸或硫酸,成紫色或紫红色。
应用:二氢黄酮类专属反应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分子中具有:3-羟基,4-羰基 或5-羟基,4-羰基 或 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1)三氯化铝显色
应用:定性及定量分析
方法:样品的乙醇液和1%三氯化铝乙醇液,通过纸斑反应观察。
现象:鲜黄色荧光
(4„-OH或7,4‟-OH显天蓝色荧光)
(2)锆盐-枸橼酸反应
应用:区分3-OH或5-OH黄酮
方法:加2%Zrocl2/MeOH +样品的甲醇液,产生:黄色锆络合物
加2%枸橼酸,仍呈鲜黄色(3-OH,或3,5-二OH)黄色溶液显著褪去(5-OH)(3)氨性氯化锶
检识---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
试剂----氯化锶的甲醇液和氨气饱和的甲醇液。
结果----产生绿~棕色~黑色沉淀。
3.硼酸显色
具有5-羟基黄酮和6„-羟基查耳酮结构。
试剂:草酸条件下,与硼酸反应(枸橼酸-丙酮)现象:黄色并有绿色荧光。
(黄色无荧光)
4.与碱的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碱水中显黄色、橙色或红色,化合物类型不同,显色情况不同。
黄酮—黄-橙
查耳酮或橙酮—红-紫红
二氢黄酮类在冷碱性条件下—黄-橙
放置后开环变成查耳酮---红-紫红
黄酮醇类---黄-棕
三个OH相邻—暗绿-蓝绿 5.与五氯化锑
鉴别查耳酮,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
条件:无水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
黄酮苷和极性较大的苷元:甲醇,乙醇,甲醇-水(1:1),丙酮,醋酸乙酯。
多糖苷:沸水
花色苷:0.1%盐酸进行提取。
苷元:氯仿,乙醚,醋酸乙酯。
注意:苷类提取防止酶解。
(一)乙醇或甲醇提取法
(二)热水提取
冷后
苷类 沉淀析出 除杂:石油醚除去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水溶液中加入浓醇,除去蛋白质,多糖.(三)碱提酸沉法
常用碱水:石灰水,Na2CO3,稀NaOH,碱性稀醇。酸沉:盐酸
注意:酸碱浓度不宜过高。
碱性过强,破坏黄酮母核;酸性过强,生成烊盐,影响产率。
石灰水:可除去鞣质,果胶,粘液质,有利于纯化。但浸出效果不及NaOH,且有些黄酮可与钙结合成不溶性沉淀。稀NaOH:浸出效率高,但杂质多。
二、分离方法
分离的基本依据:极性差异、酸性强弱、分子大小和特殊结构。
(一)溶剂萃取法:自浸膏中先用乙醚萃取苷元,再用醋酸乙酯反复萃取苷,最后用正丁醇萃取极性较大的苷。
(二)PH梯度法:用不同浓度的碱分离。
(三)硼酸络合法:具有邻二pH-OH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硼酸络合生成易溶于 水的化合物。
(四)柱色谱法
(1)聚酰胺柱色谱
适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规律:A:与酚羟基的数目有关,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
B:与酚羟基的位置有关,如果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C: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
查耳酮>二氢黄酮,黄酮>二氢黄酮
D: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
E:苷元相同,以含水移动相洗脱,被吸附的强弱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双糖链苷。注意:以含水移动相(甲醇-水)作洗脱剂,苷比苷元先洗脱。
用有机溶剂(氯仿-甲醇)作洗脱剂,苷元比苷先洗脱。
后一种是因为聚酰胺具有“双重色谱”性能之故,分子中既有非极性的脂肪键,又有极性的酰胺基团。
当用有机溶剂洗脱时,苷元比苷的极性小,在类似正相分配色谱柱上,苷元更易洗脱 F:与溶剂介质有关
由弱到强: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或氨水<甲酰胺<二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注意:聚酰胺色谱常常存在流速慢及低分子杂质混入的问题。通常可通过预先过筛除去细粉或与硅藻土混合制粒,而低分子杂质的干扰,可在装柱时用5%甲醇或10%盐酸预洗除去。
(2)硅胶柱色谱法
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醇)和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
分离苷元时: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洗脱。
分离苷时:氯仿-甲醇-水或醋酸乙酯-丙酮-水(3)葡聚糖凝胶色谱法
凝胶类型:Sephadex LH-20和Sephadex G两种类型的凝胶。
分离苷元时:利用吸附作用,游离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越难洗脱。分离苷时:主要靠分子筛,洗脱时按苷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被洗脱出柱体。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HCl-Mg——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四氢硼钠——二氢黄酮(醇)五氯化锑——查尔酮
锆盐-枸橼酸——区别3-OH、5-OH黄酮 氨性氯化锶——邻二酚羟基黄酮
二、色谱检识
1、纸色谱:双向展开,少用。
2、硅胶薄层色谱:主要用于检识极性较小的黄酮。氯仿-甲醇或正丁醇-醋酸-水等系统展开。
3、聚酰胺薄层色谱:各种黄酮
游离黄酮——氯仿-甲醇、氯仿-甲醇-丁酮 黄酮苷——甲醇-乙酸-水、甲醇-水
第五篇:《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马正琴
这次远程研修给我的感觉是全新的:足不出户,就能聆听专家的讲授,与同行交流讨论。这段研修的历程,有压力,更有收获。
我在网上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在教育专家的引领下,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我重新的读懂教育和课堂,国培,不是空头理论的繁琐分析,是理论和实践对接的内化。本次培训给我的感受很深,就像一位共事多年的挚友,帮你化解教学过程中困惑、烦恼。从而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在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对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非浅。现将我这次培训学习作如下总结: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
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