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
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化学课程中:
〃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要认真研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各项教学要求,并落实到《标准》的具体内容上。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钻研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质,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注意到新的化学课程表现在内容、过程、时空、资源等多方面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创设丰富、真实、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引领学生到不同的地点、场合去学化学用化学,使他们对化学形成持久的兴趣,延展他们的学习时空。
〃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新课程让教师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活动形式与部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是化学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创造,学会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密切注意教师、学生、课堂三个层面的变化。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学生作为化学学习的主人,在化学学习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亲身经历、体验和发现。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活动化以及开放化是化学课堂的鲜明特点。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中从内容到方法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教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更高的要求,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必须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建议
化学是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空手段。《标准》强调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体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
〃了解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价值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实施化学课程必须依据《标准》。
1、化学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教学过程就要体现科学本质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的过程是探究,也就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没有探究就不会有发现,也不能确认理论的正确性和不断扩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
化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把握科学探究的精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内化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与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生共同发展过程,必须实现以下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树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的化学课程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促使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的转变。
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的伙伴。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一切活动要达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的过程。
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不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以欣赏和鼓励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化学教学方法应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以问题情景—-科学探究---应用与拓展的形式展开,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加强实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又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要把握科学探究的精髓,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贯穿探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创设生动的探究情景,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科学讨论、信息的搜集处理、课题研究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究的内容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科技等问题,充分体现“从化学走进生活,由生活走向社会”;探究活动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探究活动的教学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探究过程,防止流于形式的探究。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能够在利用文字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数据表格和曲线图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如实记录、真实描述现象和过程及结果等,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对于不易于探究活动的学习内容仍应组织间接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竞赛等形式学习,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同时得到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成化学课程目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和目标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以下的原则:
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原则。新课程的实验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研究和反思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创新性原则。新课程在增加着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等的不确定性,教学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决定了教材的功能和作用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把握课程目标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对待教学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开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发挥创造机会,把握新课程的机遇。
灵活性原则。新课程中,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为教学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过程等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师要更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支持,由于学时、条件的因素,因此,要灵活合理组织教学。教学活动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由始至终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或是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如,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内容,将学生实验放在实验室或教室进行,或把学生引领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学化学、用化学,并培养学生关注课堂之外的化学、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实例参考,教师可以灵活掌握。从情景素材、活动形式,到场所、时间和空间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将教学落到实处。
3、化学教学手段应体现学科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具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因此化学教学要切切实实地开展实验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做实验,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用品和身边的物品开发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教学既是科学探究的活动,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学校应逐步完善化学实验室建设;教师应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设计化学实验,使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化学实验包括操作技能和方法技能,教师既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方法技能,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数据的整理、表示方法、数据分析,撰学实验报告等。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习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技能。
对于现阶段不能通过实验实现的学习内容和概念、原理、定律的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注意使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应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4、化学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重在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灵活运用评价的方法。
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活动过程的表现,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地评价自己,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习更加有效。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要通过学生学业情况的反馈,评价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利用评价,并通过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针对问题初步作出的假设,能够设计简单方案,会搜集证据,能进行的分析,有合作意识,能够进行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纸笔考试中,考试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内容应能体现考核学生的能力,使教学评价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视教学评价的科研课题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因此,必须研究过程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既要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性与发展性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性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5、学校和教师要立足于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或根据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活动主题,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讨,使教师在合作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
三、保障措施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学校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和教学指导。
1、成立化学实验指导小组,加强研究和指导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应组织由化学教研员、化学骨干教师、化学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实验小组,认真研究和指导学校的实验工作,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县(区)、镇和校三级教研力量,充分重视教本教研,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各级化学实验指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学校进行跟踪性听课指导,帮助教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
2、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确保化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各地要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工作量制度、教学交流等方面提供条件,加强经费投入。教师应进行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应给学校和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学交流提供空间,让教师能走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制定科学的工作量制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化学教师的教学将比以往工作量大得多,课前要做大量实验准备工作,会牵扯教师过多的精力,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科学计算化学教师工作量,要有专职化学实验员。
加强化学教学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进行。
3、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实施化学课程过程中先进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
第二篇: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安丘市初中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年继续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高举立德树人旗帜,聚焦提高质量主题,改革教学过程方法,转变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教学建议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市教科院的有关文件为指导,根据“三以”课堂精神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立和谐的三维目标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三是研究课堂结构,建立适合学情、地方特色、教师个人的个性教学法;四是建立促进课堂改革的课堂评价体系。对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五种主要课型明确和把握各种课型的特点和基本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的主要要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育人目标的提高。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应在后续课中逐步完善,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如氧化反应、燃烧。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身边化学物质的教学
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身边的化学物质,在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应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化学物质。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物质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化学物质学习的指导作用。
5.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实验探究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应坚决防止重讲授、轻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资源教育、环保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注意废物的回收利用。
6.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主导并决定着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的跟进,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围绕教学目标有机互渗,达成并验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练习和评价反馈必须是对应的、一致的。在日常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学情、课程标准设计、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教学
七年级
以讲座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和生活中的化学,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附化学讲座十二课时 第一节:合金
要求了解的内容:1.合金的定义及优良性能2.新型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 第三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要求了解的内容:金属资源保护 第四节:溶液
要求了解的内容:1.溶液的形成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五节:常见的酸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常见的酸以及与指示剂的作用 第六节:常见的碱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常见的碱以及与指示剂的作用 第七节: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身边常见物质的PH 第八节:生活中常见的盐
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生活中常见盐的物理性质 第九节:化学肥料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常见的化肥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作用 第十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素
第十一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十二节:有机合成材料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八年级
八年级利用每周两节课结束第三、四单元的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
1.用实验教学,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 学生的吸引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 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动力。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 所学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 中感悟化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利用“树下闻花香”引出分子的概念,走出课本、走入生活的化学知识 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直观、普遍而又贴切,让学生真正感受 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化学,感悟到化学与生 活、化学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 要性,更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2.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及学习方法指导(1)教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学生自制力较差,往往只做老师布置的书面性作业而不去主动预习,为了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预习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预习中注意记下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留意;发现自己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的不好就及时查阅和补习。(2)教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建立错题集
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必须学会记笔记。另外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课堂练习、作业、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错题进行整理,并按知识类型进行归类。每道错题整理时分四部分:原理、错解、原因、对解。这样不仅能够能查缺补漏,准确找到疏漏的知识点,便于及时弥补,避免题海大战;还便于对症下药,避免重复犯错;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便于今后更好的学习。
(3)教学生学会知识的整合归纳
要求学生在每节新授课后、单元复习时都对本节或者本单元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图,注重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借此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并进行学科知识的高级迁移,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4)教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理清思路,将解题思路整理下来,然后讲给同学听,从而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和方法。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应该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互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配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从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上看,以“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三单元的延续,可放在第三单元后讲。要充分利用教材,本单元教材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
九年级
九年级结束课程,进入全面复习,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实际中要做到:
1.重视教材归纳梳理,培养能力 回归教材,强化复习的基础性。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全卷赋分值的70%左右,且在考点和题型上是相当稳定的。这里的“考点”就是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包括不少经久不衰的“热点题”,其实也蕴含着明显的基础性。所以在复习的开始阶段,要认真回归教材。熟悉教材要做到全、细,理解教材要做到懂、清(需认真思考),掌握教材要做到准、活(需有效训练)。复习教材内容时,可先逐章梳理,后全面归纳提炼。
2.讲究方法:联想对比,注重发散
要善于思考与联想,特别是对重点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使知识前后连贯、发散。
3.重视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课前备课一定要 认 真,对 试 卷 中 出 现 的 各 类 问 题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之 后,要 写 好 讲 评 教 案。讲 评 课 教 案 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这节课重点要 解决什么问 题 即 “ 教 学 目 标、教 学 的 重 点 是 什 么 ”,如 何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即 “ 怎 样 讲 和 讲 什 么,如 何 合 理 安 排 教 学 环 节 ”,要 达 到 什 么 效 果即“师生在本节课上获得什么样的发展。”
二是要确定讲评重 点。要从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哪些可 粗讲,哪些该细讲,心中要有数。(1)讲评学生的“共性错误”,结合学生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疑点、盲点,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症结。(2)讲评试卷中错误率较多典型的习题,并对 这 些 问 题 进 行 “ 归 类 ” 和 “ 归 因 ”,以 触 类 旁 通、举 一 反 三 等 形 式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讲解。(3)通过典型习题的问题纠错培养 学生读题与审题及规范答题的能力。(4)通过一题多问、多题 一解,挖掘试题的内在联系和拓展点,变换提问角度,引导发 散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三是教学自始至终要关注目标学生,激励、鼓舞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 探究能力的培养。确定讲评课中哪些习题由学生讲解,哪些习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哪些习题需要教师进行解题方法与思 维点拨。4.关注初高中化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知识(1)酸、碱、盐、氧化物 ①酸、碱的定义,酸碱的强弱
②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③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④ 酸、碱、盐、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⑤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 ⑥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2)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①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元素的化合价
(3)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4)氧化还原反应
中考试题取材广泛,有时以一些高中的内容为素材,但往往高起点低落点,强调知识的迁移,注重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更要重视教给学生知识的本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5.找准“支点”,强化实际应用性;拓展视野,强化思维的开放性
联系实际是学以致用的“支点”,在复习的全过程中,要力求化学知识与各种实际情况、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环境、能源问题;跟踪最新科技、最新材料信息等。复习,要适当拓展视野。关注化学---社会---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思考与初中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时,要努力开放思维(包括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果或答案开放等)。不仅要“因地制宜”,也要“与时俱进”。
6.加强校内、校际间交流
构建校际合作组织,各校骨干教师根据近三年中考试题,原创或改编贴近实际、考点的题目,同校和校校之间沟通交流使用。
第三篇: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BT指导意见
粤水建管〔2009〕207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 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水利(水务)局、厅直属各有关单位:
为创新我省水利建设工程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指导我省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我厅制定了《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现予印发实施。执行过程中有问题请及时向厅建管处反馈。
附件: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
二〇〇九年六月八日
第四篇:广东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0307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要求,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粤发[2010]15号),在总结前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实际,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落实 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并列而不从属于学科的综合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与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1 力,增进学习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每周3课时的课时安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一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二是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是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规范,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各领域课程目标如下:
(一)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逐步形成爱质疑,勤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的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利用信息去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积极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拓展知识,融入生活,适应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2.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认识社会、探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
3.乐于服务社会,在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1.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通过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会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
(一)课程内容
1.整合四大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还包括各种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定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省独立设置为必修课程,但信息技术仍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用实验、调查等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 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活动,以获取关于社会的直接经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在教育者引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以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劳动与技术教育以适合初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如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
四大指定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领域,它不必然要求开设平行的四门课程,而是要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整合在一起来建构课程内容。
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
2.拓展学科课程有关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各学科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教学中拓展和深化。
拓展学科课程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 引导学生生成、提炼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另一方面在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跨学科多学科的角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及综合运用。
3.改造传统的学校社团活动
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的传统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课程内容。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总结交流等,体现活动的综合性、生成性、探究性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二)教学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由主题轴——主题——问题——课题构成。
(一)主题轴
主题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体系的组织线索和开发维度,它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核心,主要分为三个: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1.“人与自然”
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切自然事物、现象或问题构成“人与自然”主题轴。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探究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2.“人与社会” 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问题构成“人与社会”主题轴。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调查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人与自我”
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等有关的一切指向自我的现象或省思构成“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轴。学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反思、探究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提高自我认识,发展反思能力;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思考人生,尝试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主题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个主题轴可以生成很多个不同的主题,同一主题也可能隶属于不同的主题轴。例如,当代环境问题既是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个社会热点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省思。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主题轴的分类与融合。
(二)主题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载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组织中心。主题轴只是提供了主题开发的范围、主题设计的维度,一个主题轴涵盖着多个主题。学校在选择特定主题轴后,要结合学校及社区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由指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商 定切合学校发展实际、满足学生发展兴趣、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主题。
如“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轴下可生成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人与社会”这一主题轴下可生成商业与经济、人文与历史、民族与文化、法制与社会、信息与科技等。“人与自我”主题轴下可生成健康与安全、职业与生活、社区参与、人际与沟通、认知与学习策略等主题。
主题由师生商定以后,可以成为一段时期一个班级(或年级)的总体活动内容,这样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指导,也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
(三)问题
问题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始终的基本要素。问题来源于既定主题。主题确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生活经验、学习经历,围绕主题去发现、提出不同的问题。
(四)课题
问题并不等同于课题。课题是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概括、提炼,并将问题进行规范化的结果。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具体单位,一个好的课题应该名称规范、内容清晰且和名称一致、能够解决研究问题并有预期的研究结果。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和社 区背景,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教师有效指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多方协作,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目前,以综合主题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多数学校采用的主要方式,该实施方式的基本环节为:主题确立——课题选定及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总结。这四个环节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四大环节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达成和课程实施质量。
(一)主题确立及课题选定
学校要充分考虑主题实施的主客观条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学校、社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的主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主题轴下开发出若干主题,使学生在7-9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能够尝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类型。主题的开发设计要尽量整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简单的技术设计与制作等领域内容。
主题确立后,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提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关联(如历史演进、组成要素、空间分布等)对主题进行分解,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提出拟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在课题选定的过程,指导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引导,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意愿。
(二)课题选定及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 1.课题界定与表述:界定准确,表述简洁、具体、明确。2.活动目的与意义:揭示活动实施的价值和活动的重点、难点。3.活动内容及分工: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并有明确分工。4.活动方式方法:方法恰当,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5.活动步骤与进度:明确、有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6.预期成果: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设计、制作的作品等。
(三)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是学生在设计好活动方案后,按照方案进行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每个主题活动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经历从活动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与处理信息、进入实际活动情景、到总结与交流这一完整的实施过程。
活动主题的实施方式要具综合性。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需要去确定活动方式,并尽量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经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如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等。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活动原始资料的整理、留存。要运用档案袋、笔记本、文件夹、相机(摄象机)等辅助工具做好活动过程实录,以利于成果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四)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要求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以获得较好的活动成果和深刻的活动体验。活动成果可以分为有形的成果和无形的成果。有形的成果包括活动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的产品、方案等等。无形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学生价值观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成果一般来说要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展示、交流,如结题报告会、表演、展览等。通过成果的展示交流一方面来体现活动的价值,产生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再次提供创造的空间和学会欣赏别人的机会。
相对于有形的成果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强调无形的成果。在活动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生客观分析、辩证思考活动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终发展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实现课程目标与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评价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激励原则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过程完整的活动的次量;二是活动过程中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及反思能力;三是活动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要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部分,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发展功能。
2.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主要是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专业品质、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设计规划能力、组织指导协调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进行评价。
(三)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成长记录袋、观 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调式民主评议、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关系。
六、课程的管理与保障
(一)强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管理与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指导,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作为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教研室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有条件的要配备专职教研员,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指导教师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中,从组织建设、师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管理。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教研组长由专职教师担任并享受与其他学科教研组长同等待遇,要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科组教研活动,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时,必须十分注意安全教育,配备专人负责,制订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二)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适当增加经费投入;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要发挥各种教育基地以及大学、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作用;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做好资源的调查、分析、整合、优化,形成区域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第五篇: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加快建立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分类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老年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能转移、可持续的制度建设方针。
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自我保障和国家保障相结合,保障水平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实行“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方式。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试点。
5.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二、主要内容
(一)保障对象
年满16周岁及以上,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农村居民,可以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费的人员和已享受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不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
(二)保障方式
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照以下方式参加养老保险:
1.不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本意见实施时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可选择以趸缴的方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按月领取养老金;也可选择不缴费,其在同一户口本内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后,可直接享受老年津贴。
(三)费用筹集
1.个人缴费。
根据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以一定比例设定参保人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标准。缴费标准分为八档:第一档20元、第二档30元、第三档40元、第四档60元、第五档90元、第六档130元、第七档180元、第八档240元。参保人选择其中一档缴费。个人月缴费标准今后由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适时调整。
参保人原则上按月缴费,也可以根据收入情况按季或按年缴费,但一年内只能选择同一种缴费方式和缴费标准。年满45周岁的参保
人,可趸缴若干年的养老保险费。
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退役士兵按照本意见参保时,其军龄视同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期间个人所需缴费的养老保险费(含利息)待其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时由财政为其补缴。村(居)“两委”成员任职期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被征地农民、农村独生子女和纯生二女结扎夫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
参保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由政府资助其参保。
2.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所属成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给予补助,具体补助数额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讨论决定。
3.政府补贴。
对符合领取养老金或老年津贴条件的人员,政府分别负责发放基础养老金或老年津贴;市、县政府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保人予以缴费补贴。
4.社会捐助。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文化,通过政府褒奖、税费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捐款资助困难农村居民参保。
(四)个人账户管理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为参保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相关的补助和资助及利息收入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计息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在基金积累期内实行分段计息,年内以单利计息,逐年以复利计息。参保人原则上不允许退保,不允许提前支取个人账户储存额。
参保人跨统筹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移。参保人在参保期间出境出国定居的,经本人申请,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本人。参保人在参保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参保人在领取待遇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无法确定法定继承人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或余额转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五)养老保险待遇
1.养老金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参保人,可申请按月领取养老金。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参保人,可延缴或趸缴不足年限至满15年以后,申请按月领取养老金。也可不再继续缴费,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并按月领取老年津贴。
2.养老金计发办法。
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首次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参照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执行,今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财政负责继续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
(2)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省、市、县各级政府负担。
(六)老年津贴
对符合领取老年津贴条件的人员,由政府按月发放老年津贴,直至终老。
基础养老金和老年津贴标准另行规定,并由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养老金和老年津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实行社会化发放。
(七)政府补贴资金安排
省财政对财政转移支付地区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给予基础养老金补贴,基础养老金其余部分、激励补贴、老年津贴、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财政负责继续发放部分等,由市、县财政分别负担。
各试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当地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期间,会同本级财政部门,共同编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经本级政府批准后,报上级政府,列入各级政府预算。
(八)统筹层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上实行市级统筹,试点地区在起步阶段可实行县(区)级统筹。
三、与其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本意见实施后,已开展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应逐步将原农保办法并入根据本意见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参
加原办法的参保人的两种保险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待遇按本意见计发。尚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在保证参保人待遇不低于本意见的前提下,可继续按原办法执行。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与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养老保险费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缴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及发放养老金、老年津贴等养老待遇的专项资金全额纳入试点地区财政部门开设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列帐,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
各地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