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23: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第一篇: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重庆教科院徐晓雪

第一部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构建三维课程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置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模块,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围绕三维课程目标,精选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加强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 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 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 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 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 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部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总体结构

化学新课程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

层次性__初中高中;分科综合 必修\选修

多样性__领域\模块

选择性__必修学分\选修学分

化学新课程的内容变化特点

内容的和

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内容的和

二、必修课程《化学1》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2》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选修课程

第一类是突出与STS(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

第二类是集中体现化学科学三大核心领域的课程,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类是侧重化学实验的课程,即《实验化学》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健康

生活中的材料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技术》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 结构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探究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整体把握课程结构,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北京市开课方案

人大附中开课方案

二、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切实促进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定位教学内容深广度

四、实践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

基于观察思考的启发式讲授教学

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

交流研讨

自主学习

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发展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要素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合理;注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素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科学有序,主线明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注意用化学史育人。

要素3.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合理,能够启发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结合实际应用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

要素4.教学过程

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无科学性错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突出,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师生、生生信息多向交流;演示实验效果好,可见度高;学生实验探究性强,效果好,安全系数高;课堂调控及时得当,教学设计实施顺利。

要素5.教学效果

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双基训练落实;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到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陶冶了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要素6.教师素养

穿着得体,仪态自然、端庄,正确运用肢体语言;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言清楚、准确,逻辑性强;板书美观,有条理;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熟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学生调查法

3.课堂测验法

4.自我反思法

第二篇: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介绍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以上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它是通过六个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基本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说明

教学本课应与必修I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本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

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人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基本要求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说明

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少年皇帝”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5课时教学。

1.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必修I专题一中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上述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中可对上述三位重要帝王作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性和个性,让学生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才智。教学中还可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谈谈历史的借鉴意义。

3.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感受三位帝王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维护、促进国家的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这一单元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贡献的使命感。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基本要求

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发展要求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说明

教学时应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第二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说明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基本要求

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历史背景,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和必修Ⅲ专题一中的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并可组织学习小组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3.可指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制作孔子、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之以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和尊崇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最后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的思想,使学生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并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课标内容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说明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基本要求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美国总统等。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与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应突出其对美国的建国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维农山庄的主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基本要求

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

发展要求 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说明

教学时可通过分析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分清拿破仑政治活动的主流与支流。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华盛顿、拿破仑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华盛顿、拿破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由此对学生进行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华盛顿、拿破仑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如《华盛顿传》、《拿破仑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伟人的丰采。引导学生探寻这些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原因,更深层地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伟大贡献。

3.可引导学生列出华盛顿、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年表,师生共同利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史料,努力把“事迹”的文章做足、做好。

4.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将相关资料做成小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学生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可以“时势·英雄”或“偶然·必然”为主题,就拿破仑或华盛顿的有关史实,组织探究活动课。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课标内容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基本要求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发展要求

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三“辛亥革命”和必修Ⅲ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孙中山主要史实的学习,加深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了解,更好地评价孙中山的伟大历史贡献。

“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圣雄甘地

基本要求

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以“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说明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可以必修I、Ⅲ中的相关知识导入,帮助学生回忆孙中山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思想,为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2.可引导学生提炼“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的线索,归纳孙中山的主要历史活动。

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结合教科书中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通过对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素质等。

5.可用列大事年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以形成历史脉络,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精神品质。

6.结合甘地的主张和实践等内容,运用生动的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含义并作简要的评价。

7.援引相关文献史料,结合教科书的表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8.引导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基本要求

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知道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有关内容,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内容与理论贡献内容结合起来认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还可以把本课内容与第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学习。

“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基本要求

知道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共同革命活动,知道恩格斯领导创建第二国际等。了解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感受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的崇高品格及理论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可把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基本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说明

教学时可以联系必修I专题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和必修Ⅱ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基本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和求实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说明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字重点。

第五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基本要求

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沦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说明

本课重点是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教学时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进行概括梳理。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7课时教学。

1.教学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内容不应割裂开,因此可把本单元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同时要突出主干,要注意史实的叙事描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本单元第四、五课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内容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教学中可适度联系必修I、Ⅱ、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抓住主干知识,凸显伟人的主要贡献。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伟人的主要活动及贡献。4.可援引相关图片、文字史料及经典语录、影视资料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5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伟人们的图片、材料等,举办一个伟人生平及成就展,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6.本单元教学可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一条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深化。从两条主线中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要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启示。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说明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说明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本要求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说明

第四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基本要求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建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发明反射望远镜等。感受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第五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基本要求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感受爱因斯坦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勇于科学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6课时教学。

1.依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特点,应侧重历史人物教学,可结合时代背景、选择经典故事、提供情境材料等介绍这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及科学成就。

2.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际贡献等方面来评说这些科学家,凸显他们在科技史上的代表性,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3.可联系必修Ⅲ中有关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把评说科学家的教学置于一个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之下,使学生更懂得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推动着人类从古代走向了现代。4.在探讨科学家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5.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科学家的人物传记、交流读后感、编写小报和课堂讨论等活动,评说这些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第三篇: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

(必修模块)

(征求意见稿)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针对我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学习要求包含知识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内容是“内容标准”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包含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认知性学习目标分A、B、C、D四个层次,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在相应教学建议中说明。学习目标按从低到高分水平层次界定,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具体如下:

1.认知性学习目标: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即识别“是什么”)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即明确“是什么”)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即懂得“为什么”)D: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即能够“综合应用”)2.技能性学习目标: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化学1 主题

内容标准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学习要求 知识内容

(1)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 目标 A B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主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3)化学是在分子层次

A 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

物质的一门科学

B(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

通过有关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事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有题 结构和性质的关系;1 认识化学变化的本 质。认 识 化 学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科 量的基本单位,能用学 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 程,学习运用以实验 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 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 验、分离、提纯和溶 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性质的关系

(5)化学变化的本质

(6)物质的量、摩尔、阿

伏加德罗常数

(7)摩尔质量、气体摩尔

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8)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

(9)化学科学对提高人

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

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0)科学探究的过程和

方法

(11)物质的检验

(1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

浓度的溶液

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B

B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 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B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 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 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 的化学计算,从中体会定 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 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暂不作要求。

B 通过认识实验、假 说、模型、比较、分类等 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 化学学习的作用,引导学 生初步形成研究物质性 质的基本思路。

B 结合具体物质的性

质和用途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懂得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B 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B 注重化学实验基本B 操作技能训练。

B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

步学会Cl-、Ag+、SO-

42、CO2-

3、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

化 学 实 验 基 础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 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 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 见的分散系。

主 题 3.根据生产、生活中3 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 验探究,了解钠、铝、常 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见 要化合物的主要性无 质,能列举合金材料机 的重要应用。物

其应(14)实验安全与实验工

作习惯

(15)实验基本能力

(16)实验方法(17)物质的分类和常见化学反应类型

(18)胶体、丁达尔现象

(19)钠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20)钠的重要化合物 过氧化钠(颜色、状态)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

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

B 引导学生树立实验 安全意识,识别常见化学 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 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 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初步 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B 让学生独立或合作 完成实验,学会记录实验 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 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 流,学会合作与分享。

B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认识实验方案设

计、实验条件控制、现象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知道它们在学习化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B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 性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 物质分类方法;了解常见 化学反应分类(化合反 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离 子反应)。教学中注意初 高中衔接和知识的逐步A 完善。

通过比较分散质粒 子的大小来区别溶液、胶 体和浊液;通过列举生活 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一些重要应用。

在金属及其化合物B 的主要性质的教学中,注C 意归纳、比较,让学生体 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A 应以演示实验、分组 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B(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 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C 形式)进行以下实验:钠 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间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与酸反应、热稳定性)(21)镁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22)铝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氧化铁、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3)铝的重要化合物

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24)铁的物理性质和用

(25)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Fe与Cl2、H+、Cu2+的反应,Fe3+与Fe、Cu的反应,Fe2+与Cl2的反应)(26)铜的物理性质

(27)合金材料(铝合金、铁合金、铜合金)(28)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29)电解质和非电解质(30)离子反应

(31)氧化还原反应

B C

B C

A C

C

B C

A A B B B

B 的转化,铝的性质,氧化铝与氢氧化铝的两性,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等。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合金在生产、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应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不能一步到位。例如:钠与硫的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碳酸氢钠与碱的反应暂不作要求;不要用水解原理解释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事实;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不要拓展到定量角度进行讨论等等。

通过实验事实引导学生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学会正确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暂不作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判断、得失电子守恒在化

(32)氯气

6.通过实验了解氯、物理性质和用途 氮、硫、硅等非金属化学性质[与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钠、氢气、水、碱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溶液(氢氧化钙或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氢氧化钠)的反应] 环境的影响。(33)次氯酸的漂白性(34)溴和碘(颜色、状态,在水、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及颜色,氯、溴、碘单质氧化性的比较)(35)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

(36)氮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氨的化学性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一水合氨分解)

铵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铵盐的化学性质(热稳定性、与碱反应)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硝酸与铜、木炭的反应,分解反应,钝化;稀硝酸与铜的反应)(37)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8)硫的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 质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 质(与氧气、水的 反应,漂白性)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硫酸的物理性质和 用途

学计算的应用、氧化还原 反应类型判断、氧化还原 反应的配平方法等内容B 暂不作要求。

C 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 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 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B 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B 法和基本思路。

应以演示实验、分组 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 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C 形式)进行以下实验:探 究氯气的性质,探究二氧 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探 究氨及铵盐的性质,探究B 硝酸的氧化性。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C 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了解铵态氮 肥;认识氨氧化法生产硝B 酸的反应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二氧C 化硫气体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认识由二氧化硫生 产硫酸的反应原理。了解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B 治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C 资料,了解硅及其化合物 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 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玻B 璃、水泥和陶瓷等硅酸盐 产品的用途。

C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 识的教学中不要求对各 主族元素性质进行归纳、比较;氯气、二氧化硫的 实验室制法,几种硅酸盐B 产品的制备暂不作要求;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 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B 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C

C B C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与铜、木炭的反应,钝化)

(39)不同价态硫元素间

的转化

(40)硅的物理性质和用

(41)二氧化硅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C B

B C

A

主 题 内容标准

1.知道元素、核素的 涵义。

主 题 1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 的排布。物 质 结 构 基 础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焦炭的反应)(42)硅酸盐(玻璃、水

泥和陶瓷)

学习要求

知识内容

(1)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

(3)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4)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6)周期和族(7)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2

认知教学建议

目标

B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引导学生了解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要求学生知道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

系,能说出的含义。教学中注意把握概念内容的深广度,例如:利用同位素的丰度进行的有关计算等不作要求。B

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初中原子结构知识基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暂不作要求。

B 以多种探究活动形 式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B

期律,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A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B 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和生A

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要求学生能以第3周

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 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 应用。

主题2 化学反应与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能烧效率、开发高能清量 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8)化学键

(9)离子键和共价键(10)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12)同分异构现象

(1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1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5)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6)原电池(17)电池的应用

(18)提高燃料的燃烧

效率

(19)开发高能清洁燃

料的重要性

(20)研制新型电池的

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能以IA、VIIA族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能说出1~18号元素及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A 教学中注意比较化B 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B

涵义,引导学生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要求学生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读懂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键长、键能、键角、金属键以及分子极性等暂不作要求。

B 借助模型等直观教

具,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A

要求能写出丁烷、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的类型暂不作要求。

A 通过实验、简单计算 等,引导学生运用化学键的 观点,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 变化的实质。

A 反应热、焓变、盖斯 定律等暂不作要求。

A A 通过制作简易原电A

池实验,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认识几种常见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总反应式、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暂不作要求。

A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 关注能源问题。A

A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主利用的意义,了解甲题烷、乙烯、苯等的主3 要性质,认识乙烯、化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学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与要作用。

可持续发展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21)化学反应速率(2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的性质、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的温度、压强、催化剂)(23)可逆反应

(24)化学平衡

(25)烃、烷烃

(26)甲烷的结构

(27)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取代反应)和用途

(28)乙烯的结构

(29)乙烯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

反应、加成反应)和用途

(30)苯的结构

(31)苯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取代反应)和用途

(32)石油炼制(分馏、裂化、裂解)

(33)煤的干馏

(34)乙醇的结构

(35)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和用途

(36)乙酸的结构(37)乙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酯化反应)和用途

(38)酯和油脂(乙酸

乙酯或油脂的水解反应,油脂的组成)

(39)糖类的组成、分

(40)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41)淀粉的水解(42)蛋白质的组成(43)蛋白质的性质[盐

析、变性(凝聚

A 教学中注意帮助学A 生建立化学反应速率、可 逆反应、化学平衡等概 念。通过温度、催化剂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 验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化A 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A

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及其应用暂不作要求。

A 借助模型等直观教A 具,分析甲烷、乙烯、苯B 的分子结构特点,并通过 实验探究认识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根据A 性质了解它们的重要用B 途,让学生体会学习有机 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A 乙烯、氯乙烯、苯、苯的B 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 重要作用和化石燃料综 合利用的意义。

A

乙炔的相关知识暂 不作要求。教学中还应注A 意避免对烷烃、烯烃、苯的同系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拓展延伸。

A 教学中注意以乙醇、B 乙酸为例,引导学生了解 有机物结构特征决定性 质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一A 般方法和思路。

B 应以演示实验、分组 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A 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 形式)进行以下实验:探 究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 性质,乙酸乙酯或油脂的A 水解,葡萄糖与新制氢氧 化铜的反应,蛋白质的性A 质。

引导学生认识乙醇、A 乙酸、糖类、油脂、蛋白A 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

官能团、卤代烃、酚、醛等内容暂不作要求。教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或聚沉)]

(44)高分子材料(塑

料、橡胶、纤维)(45)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的加聚反应

(46)海水的综合利用(晒盐、氯、溴、镁的提取)

(47)酸雨的防治

(48)合成新物质对人

类生活的影响(49)绿色化学

学中还应注意避免对醇类、羧酸、脂类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拓展延伸。

A 要求学生能列举一 些常用的塑料、合成橡A 胶、合成纤维,并说明其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缩聚反应暂不作要求。B 结合有关元素化合

物知识的教学,了解从海水提取氯、溴、镁的工艺流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相关小论文,展示交流。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A

结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教学认识酸雨的形成、对环境造成危害以及酸雨防治的化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A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 会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制A

造新物质,认识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及新物质的合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绿色化学”的涵义,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四篇:普通高中 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 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

一、概述

必修课程包括地理 1 和地理 2 两个模块。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共计 4 学分,72 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地理 1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 1 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 1 地理 1 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例如: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

(4)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象。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合理描述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说明某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例如:在野外考察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观察、测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方案、实地考察过程及撰写的考察报告等,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地理 2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 2 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 2 地理 2 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所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发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释形成这些特点的特殊原因,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和辩证思维品质。

(2)提倡案例学习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概括相关原理和规律,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3)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4)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充分的资料,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特点的形成原因和提出合理措施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具备收集和处理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说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初步形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鼓励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还可以使用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变化进行过程性评价。

下篇:选修课程

一、概述

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括 3 个模块,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选修Ⅰ-2 区域发展、选修Ⅰ-3 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注:新课标中的选修Ⅰ-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模块,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因此试点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中的一个模块代替)。选修Ⅰ的 3 个模块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共计 6 学分,108 课时。

选修Ⅰ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内容。计划将地理等级性考试成绩用于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需要修齐选修Ⅰ的 3 个模块。其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Ⅱ包括 6 个模块,即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成绩有可能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参考用。选修Ⅱ中的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各试点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中未在选修Ⅰ-3 学习的模块,作为此选修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 I-1 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 3 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初步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采用“任务驱动”等方法教学。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学生的体验,设计任务。如在“地球运动”的任务学习中,首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现观察中的问题和困惑,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第二,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所设置的具体任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天气系统”的任务学习中,学生首先在天气图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再学习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最后结合所学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天气图作为工具,结合天气系统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体现了由学习基本知识到迁移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现象和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球运动等知识,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意义(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成因地制宜基本地理思想(区域认知)。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连续观测并记录竹竿、旗杆等正午的影长,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

(二)选修Ⅰ-2 区域发展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 I-2 区域发展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三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 4 区域发展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及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利用区域调查资料,引导学生确立从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区域的思维方式。

(2)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图表、数据及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探究区域地理条件、地理特点和发展方向,分析不同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异同等。

(3)建议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选取的典型性。选择的案例需要包括典型的地理事件、典型的地理问题解决方法,能够体现特定的地理原理,便于学生学习时理解地理原理,归纳方法,迁移应用。

第二,案例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多样。强调图表、数据、文字与音视频等结合的形式,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突出获取图文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有条理、有规范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第三,突出案例教学的本质。注意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即利用案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小组探究活动→课堂展示成果、交流→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和方法→迁移应用。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例如:在“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调查、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方案,交流展示,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过程进行评价。

(三)选修Ⅰ-3 环境保护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旧课标选修六环境保护的“内容标准”确定,与现行教材选修六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环境与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危害等方面,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从资源、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在更宽的视野下认识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从环境管理的角度,认识实施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是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 6 环境保护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吸收当代环境教育的新成果、新知识和新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环境教育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尤其在观念上,应将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上升到维护国家资源、生态安全的层面来认识,提高学生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2)鼓励、引导学生关注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积极参加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促使其在真实情境中观察、理解、感悟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和实例,注重图表教学、案例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开展课题研究,并结合图表数据等资料,了解当地的资源、环境现状,分析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形成原因,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阐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明确国际合作与公民参与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及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测量、记录学校附近农田农药、地膜、化肥的使用情况;采集河流水样,测试水污染情况;测量、记录学校附近每日 pm2.5 浓度的变化,调查灰霾增多的危害等等。可以从测量、记录、分析和提出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附录 1:选修Ⅱ各模块主要教学建议 “宇宙与地球”这一模块,从远及近,由大至小讲述了“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四部分内容。

第一是“宇宙”,主要是简介“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并讲述天体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概要的认识。

第二是“太阳系和地月系”,主要讲述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的概貌。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体,其引力作用对地球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对影响地球自然状况的太阳和月球有一个概要的认识。

第三是“地球的演化”,主要讲述地质史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现今地表的形态、生物群落,都是地球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而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能较好解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火山、地震和高大山脉等分布的一种学说。通过这一部分学习,使学生对地球自身演化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表的一些现象。

第四是“地表形态的变化”,主要讲述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类在改造地表形态时,不可忽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选修Ⅱ-2:海洋地理

“海洋地理”分为“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第一是“海洋和海岸带”,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

第二是“海洋开发”,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第三是“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侧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培养科学方法、科学决策能力,并将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环境价值观和珍爱环境的伦理观念。

第四是“海洋权益”,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通过关心和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选修Ⅱ-3:旅游地理

本模块供没有将旅游地理作为选修Ⅰ-3 的地区选择。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意识,学会欣赏区域环境差异带来的美感,成为热爱自然、尊重文化的人。

本模块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诸要素为基础,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诸要素有反作用,因此,旅游地理与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许多内容有联系。

本模块主要分为四个主题:“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这四个主题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第一是从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旅游区的景点特点、开发条件进行评价。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区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学生可以了解“世界遗产”及其价值、旅游景观观赏方法、景观特点及其地理成因、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内容等。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人地关系中“地”的认识从自然环境扩大到社会环境,形成爱国情感、环境意识和审美情趣,养成综合分析能力。关注景观特点的地理成因与欣赏方法。

第二是从旅游规划入手,了解旅游景区的要素及其规划,旅游活动的设计以及安全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旅游规划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制定自己的出游计划,了解旅游安全的潜在问题及防范措施。理解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关注旅游活动的设计以及安全。

第三是从旅游与区域发展切入,阐述了旅游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促进了学生综合分析、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利于学生养成环境保护习惯。关注旅游环境保护。

选修Ⅱ-4: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阐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分布、人类活动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关系。当前,我国城市与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城乡经济建设投入多,涉及范围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该选修模块分四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

第一是“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作为基础和学科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城镇、乡村的基本概念,知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对城市化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城市问题、乡村聚落和集市贸易分布的情况。

第二是“城乡分布”和“城乡规划”,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乡分布的一般规律、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城乡分布”包括城市与乡镇的地理分布、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等。在学习城乡地理分布的过程中,加深对城市功能分区和中心地理论的理解。城镇体系涵盖城镇等级体系、城镇职能体系和城镇空间体系三个方面。

第三是“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的意义”“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但要结合身边的实际。要求了解农业、工业和城市道路的基本布局原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养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环境生态保护观念。

第四是“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建设和规划问题。在此,应让学生了解怎样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关系;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又怎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选修Ⅱ-5: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模块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自然灾害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危害,其是地理 1 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本模块包括“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四个主题。

第一是通过对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有关基础知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通过资料,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地球的承载量,使得人为诱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从而加深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寻求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途径。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二是从空间和时间分布角度,阐述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以及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成因、发生、发展和主要危害等内容。本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关注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以及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成因、发生、发展和主要危害。

第三是通过专题比较、综合比较、中心问题比较、纵向或横向比较等方法,突出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并通过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以及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灾减灾技术手段会不断更新,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关注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与其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此内容有利于学生开展地理专项研究与实践活动,形成地理考察与自我救助的能力,以及运用地图、图表、图像、数据和文字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选修Ⅱ-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新的分支学科,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科学体系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方面的核心技术组成。另一方面,GIS、RS、GPS 技术又以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遥测与卫星定位,以及系统论等信息技术和理论为支撑,属于地理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本模块主要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图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3S 技术综合应用”五个专题叙述了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过程。

本模块中地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要求是:第一是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状况,这是本模块的基础。第二是分别对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有简单认识,并能对遥感图像进行简单判读、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基本操作实践。第三是对“3S”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形成基本的地理信息素养。

第五篇: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结合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为基本思路推进我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遵循规律,注重创新,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学习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满足教师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求,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以促进我省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任务目标

(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面、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取得适合我省实际的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确立现代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我省基础教育实际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和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监管机制;建立新的校本培训机制,促进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建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语文课程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完成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后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发展:

1.知识与能力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描摹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梳理并掌握教科书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过程与方法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各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乐于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作品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共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三、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由“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 选修课程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

选修课程分为三类:“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 “选修ⅠA”是全省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Ⅰ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模块,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修习;“选修ⅠC”是学校视条件在除去选修ⅠA、选修ⅠB的其它模块中选择开设的供学生修习的模块,模块内容和数量由学生、学校视实际情况确定。必修、选修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9]10号)执行。

2.教学安排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

(2)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在学段组织教学,每个模块36学时,每周一般按4学时安排。

(4)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在高一至高二的学段中按模块顺序开设,其中必修

1、必修2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必修

3、必修

4、必修5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选修课程在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起与必修课程并行开设,选修ⅠA、选修ⅠB模块教学的先后顺序由学校自主确定,每个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3.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一个模块修习并符合相关学分认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高中生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

第二层次:学生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再修习“选修1A”的两个模块和“选修ⅠB”中的一个模块,再获6个学分,达到16学分的第二层级水平。

第三层次: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再选修“选修ⅠC”的若干模块,获得2学分或2学分以上,加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学分,共获得16学分以上,达到第三层次水平。

附表: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指导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学段1 必修课1 程设置

周学4 时 学学段学段学段学段学段学段段1 2 必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必修修3 2 选修1A、选修1B(模块教学的先后 顺序由学校自主确定)

444444(各(各(各(各(各(各2学2学

2学

2学2学2学

学学学学段段段段 1 2 1

学校自主安排选修ⅠC模块教学/复习4 4 4 时)时)时)时)时)时)

四、教学建议

1.实施新课程教学,语文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全面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同时还要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在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统摄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了解语文新课程的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特点: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由五个系列构成,每个系列可以开发出若干个模块。要积极探索选修课教学中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组织好语文选修课的教学。

要把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总体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准确把握必修课程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具体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关于五个系列的具体课程目标。要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即时目标与长效目标等关系。依据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不同特点、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制订和选择课程目标的达成策略。

3.认识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能够胜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施水平。

4.认真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工作。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育资源,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把握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理解教科书模块之间的联系和各模块的丰富内涵,了解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的关系;把握教科书的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切实做好对学生选用教科书的指导工作。

5.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新课程教学研究重点要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面,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开展教学常规研究,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灵活性、选择性,并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开展教学策略的研究,积极进行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等多方面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工作;研究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问题,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五、评价建议

1.建立新课程评价理念。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高中整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进行学习评价,重点研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如,如何确定发展性评价的重点;提供什么样的情景才合适;评分方法如何确定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自信,形成学习能力等等。通过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尝试建立学生语文学科成长记录袋,制定高中学生语文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的实施方案。

要十分重视学生模块学业评价工作。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包括终结性的学业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模块学业成绩由学校认定,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负责监控。选修课的评价与必修课的评价应有所不同,要注意选修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评价方式也应具有多样性,例如,可以开卷笔试,也可以采用小论文、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

3.开展新课程评价的研究工作,切实解决传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要改变过去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倾向,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要改变过去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的倾向,重视体现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要改变传统的笔纸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结果的做法,重视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要改变过去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的现象,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重心要改变过去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做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4.开展对语文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研究。“以学论教” 是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对一堂课的评价,要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教学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外,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此外,教师与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而收集到的教学信息、生活信息、音像资料等也是重要的资源。3.学校应认识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城市有城市课程资源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意识,认真分析当地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此外,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校际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各级教研部门要重视新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研究,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要对课堂教学资源、新教材活动方案的组织实施、专题教学资源的整合、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实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七、保障措施

1.省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专家指导组及各市州相应的专业支持机构,各级教学科研专业机构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科教学推进方案,指导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加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指导、服务和决策咨询等工作,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估和检查,在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考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各级专业支持机构要依托样本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发现和培养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各级语文教研员,要以学校为基点,以课程改革研究为中心,统筹安排语文的教研活动,特别要重视抓好校本研修,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为我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提供优质服务。

2.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教研与管理机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指导机构,形成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并主动寻求专业支持,以解决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把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贯穿到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评估,定期跟踪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引领调整。结合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优化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4.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加快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硬件建设,努力开发有利于语文学科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资源,特别要解决目前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5.提高语文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学校要建立与课程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与机制,从课程支持、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实施对课程的相应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八、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过渡和衔接问题。一是观念上的衔接,要认真研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形,在实践中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二是高中教学本身的衔接,要研究高中新课程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教师要做好大纲教材教学与课标教材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2.大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采取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种教学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因为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而导致时间严重不足的矛盾。

3.教材容量大,体例新,综合性强,专题性突出,教师要对教科书做全面了解,系统把握,防止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要注重课标教材模块中各板块教学的均衡性。

4.课标教材教学要解放思想,在资源利用、教材处理、策略选择和学习评价等问题上逐渐克服习惯的影响,把新课程理念变成生动有效的教学实践。

九、研究专题

依据新课程的特点和实施的需要,湖北省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专家指导组提出下列课题供学校、教师开展研究。

专题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标教材研究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比较研究(2)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比较研究 专题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研究(1)语文知识及其教学研究(2)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3)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基于模块和学段的教学内容研究(5)选修课教学内容研究(6)模块中各板块教学内容研究 专题三: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研究(1)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研究与实践(2)体现“过程与方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4)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5)新课程课型设计研究与实践

(6)基于模块和学段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与实践 专题四: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研究(1)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研究

(2)语文学习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3)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4)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5)作文教学及其评价研究与实践(6)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研究

专题五: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1)语文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研究(2)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和路径研究(3)语文学科建设研究

(4)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内容和形式研究

本文来自布克网:(www.xiexiebang.com)范文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fanwen/

个人总结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fanwen/grzj/

下载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化学》教学指导学习体会

    前段时间,我们县的全体化学老师集中到县城学习xx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通过认真学习,本人认为受益非浅,现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

    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

    化学教学指导意见5篇

    安丘市初中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年继续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学科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实现教学提升。......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范文模版)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教师教学常规 第一章课前准备 1. 制定计划 学年或学期初,英语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可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制定)都要以课程......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发送稿) 目录 总述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教学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 1.基本构成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下篇选修课程 1.基本构成 2.学习任务群的教......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也应做适应性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把握好:一、挖掘教材要把握住深广度;二、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实......

    2012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

    2012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 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尤溪召开 2011年11月22日——11月25日,2012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工作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