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针对2009福建省高考历史说明解读及历史学科指导意见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2009福建省高考历史说明解读及历史学科指导意见
漳州八中:历史教研组(唐璞)
2009届是福建省新课标、新高考的第一届,也是福建省进行全方位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如何有效提高复习效果,争取更优异的成绩,是这一届师生,也是全体高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福建省教育厅本着有利于高校公正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组织编写了《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全体师生提供了复习的指导。
我们历史教研组全体高中老师在认真学习研究“高考说明”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学习心得,并在教研组会上认真交流。为了更好地指导目前及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现结合本校及本学科教学工作实际将历史教研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2009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说明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认真研读2009年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并充分认识其主要特点:
1、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与要求:
坚持能力立意、以人为本的目标与要求,坚持正确道德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方向,即将学习与发展有机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学科特点与时代特征结合紧密
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规定,为我们指引了方向;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反映时代特征。
(1)试卷结构与难易度体现学科特点:文综考试,政、史、地每学科各占100分。从样卷试题结构及分值比例看,体现了必修为主兼顾选修的学科特点:历史科必答题部分共85分,其中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而非选择题学科内综合题一题,共37分;另选做部分,三个选修模块各出一题,分别15分,生自选做一题。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从难易设置看,与往年比,是降低了难度:文综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65,历史:0.6左右,地理:0.55~0.6),而以往历史科难度一般在0.5左右。
(2)考试范围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兼顾必修与选修;具体考点编排打破了必修模块界线,整合为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等六大板块,既体现了通史与专题的有机结合,亦注重主体历史知识的整合;对各个考点的要求相对于课标是更简化了,具体考点更明确,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时空观;选修部分删掉了大量以前重复考查的内容。
(3)考试能力要求既体现了学科特点,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能力立意”的考试目标,既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更注重历史学科四个层面12个点的能力目标考查(即: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理解材料及考查要求、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完整准确理解形成综合信息等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辨别、理解、分析历史事实及历史结论,说明证明历史现象和观点等迁移应用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客观叙述历史、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特征、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及语言表述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多种技能、及方法论证历史评论历史观点、对历史问题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分析评论能力。);同时亦关注社会热点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关注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3、稳中有变,充满“新”意:
(1)考试能力与目标要求不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历史学科四个层面的能力考查,与以前基本相同,但从例卷题目设计看,选择题与主观题都无一例外的采用新材料、新情景设问。
(2)考试内容稳中有变:与08年考纲相比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知识点;宗教改革;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等必考内容及选考部分内容(不考选择题,仅考材料解析题)。并删减了: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古代农民战争、洋务运动(仅在涉及民族工业产生和维新思想部分略有提及)、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包括美国内战、意大利统一)、世界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等以前反复考的内容。
(3)选修模块单独命题,且只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和学习素养的考查。
二、高中基础年段与毕业班教学有机统一,同时并举,有效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不但为高三师生复习指明了方向,适用于高三历史教学,对基础年段的教学也同样有指导意义,为基础年段如何做好与高考的衔接提供了依据,也提出了要求。
(一)高
一、高二基础年段教学指导意见
高
一、高二属于基础年段,顾名思义,就是为未来高考打基础的阶段。立足基础,注重各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为高三复习及参加高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现将主要指导意见小结如下:
1、做好高初中衔接工作,顺利实现向高中学习的过渡:这对能否顺利完成高中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历史学习非常基础、知识结构简单,中考是开卷,所以不但学习方法糟糕,能存在记忆中的历史更是非常有限。规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都是这阶段需要做的事。
2、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新高考要求:新高考突出并强调学科特色,强化学科能力及学习能力的考查,这就表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所以教材只是一种载体,教师作用也由主体转为主导。教学应立足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实践以“生”为本、以“标”为本的教学理念
3、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考试大纲》及《高考说明》,并理顺相互关系,确定教学目标:四者均是平时教学的依据,理顺了
关系,选准了教学目标,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高
一、高二教学目标虽立足省会考,面向全体,重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但也不能忽略了对历史科有浓厚兴趣和求和欲望,或今后要选修文科那一部分“个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层次教学的内容,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4、正确处理两大关系:(1)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必考,各考点知识必要逐一弄清;但选修亦占15分,绝不能小视;二者必须有效兼顾,但需有所侧重。(2)处理好现用版本与配套教辅材料的关系:用教辅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
5、在进行专题历史教学的同时,注意通史与专题的有机结合:新课程专题体例,打乱了以前的通史体例,学生通史概念模糊,容易造成时空混乱。老师在教学中应在立足专题教学、梳理专题知识的同时,将相应时段的阶段特征及时代背景及相应知识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历史概念。
6、将高考考核目标转化为平时教学工作的实际行为:高考考核目标有四大方面12点,由低到高涉及到了历史学科能力的各层面。能力的培养,或较高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挥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不断训练不断总结,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能从高一做就到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到高三就会驾轻就熟,历史学科能力必然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二)高中毕业班指导意见
高考是对中学教学过程的综合考查,是考生人生的重要的转折点,是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生重视、家长重视、社会重视、老师更重视。高考能否取得优异成绩,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是关键。如何搞好依托考试说明,有效指导高中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呢?我们主要提出如下设想目标:
1、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考试大纲》及《高考说明》,并理顺相互关系,明确高考目标,制定高考复习计划:有计划才能避免盲目。但计划制定必须符合校情,所以高三教师在制定计划时必须明确高考目标,并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及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立足高考大纲及考试说明要求,强化基础知识掌握。第一轮轮复习依据考纲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基础上,依托考试说明
要求,逐一巩固考点,插漏补缺,并按六大板块理清思路,减少混乱;第三轮冲刺,除关注重点、热点外,仍需回归教材抓基础。
3、正确处理好几大关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1)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必考,各考点知识必要逐一弄清;但选修亦占15分,绝不能小视;二者必须有效兼顾,但需有所侧重。(2)处理好现用版本与配套教辅材料的关系:用教辅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
(3)处理好专题历史与整体历史的关系:注意在把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现代意识及整体意识。
4、立足平时,注重学生高考考核目标能力的训练培养:高考考核目标四大方面12点要求,由低到高涉及到了历史学科能力的各层面。能力的培养,或较高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挥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不断训练不断总结,反复实践的过程。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训练有利于化难为易,提高训练效果。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力争每个星期强化一个要求的能力训练,并及时总结。
5、注重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及“全球史观”统领高考复习:在近几年高考中,甚至新教材教学中,这几大史观都是老师十分重视且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
6、与时俱进,关注时政热点与焦点。每年高考都不回避热点,甚至有的省市热点问题考查量还非常大,所以高考复习仍需关注,并注意短期热点与长效热点有机结合。
7、研究历年高考试题,预测高考重点及考向: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分析和研究历年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找到复习灵感、预测高考重点,有效指导高考复习。
7、讲练结合,训练解题方法与技巧:光说不练等于白干。但练也不能盲目练,需注意:①精选精练,有的放矢,敢于大胆删除不合适的内容。②练:要注意按题型或内容将其分类训练,练习设置应集中体现新材料、新情境立意;考题设置应体现先易后难,难易适中;考点设置既重全面,更要有所侧重。③讲:重点是讲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审题;教学生如何解读材料、如何提取材料信息、如何关键词、关键句;如何有效组织材料、学会联系、学会分析取舍;如何用学科语言分层次分要点,规范答题;如何少说废话、减少失分等等。
8、加大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及对历史原因及作用认识等类题型的训练力度:从近几年高考及今年省考试说明例卷都不难看出,无论是学科内综合37分题还是选修15分题的设置,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材料解读的形式出现的。而选择题中的相关部分均是新材料新情景设置。而问题设置中除了提取、整合信息外,还涉及不少相关历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启示等类的设计。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这方面的训练应该是关键之一。
第二篇: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范文模版)
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13:中国10年后再制定
西部开发新政策
【背景材料】
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16日上午在成都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温家宝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10年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进入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课标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热点训练】 一.选择题
西南各省自古以来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回答1—4题。1.根据“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灵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2.下列描述,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 A.“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B.“苏湖熟,天下足”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扬一益二” 3.元明清三朝均在四川推行过
A.行省制 B.改土归流 C.土司制 D.三司制 4.红军长征的下列史事,没有发生在今川西的是 A.四渡赤水 B.翻越雪山 C.穿过草地 D.飞夺泸定桥 二.非选择题
5.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更突出,“三农”工作更重要。材料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1)据材料一,“图①”的水利工程修建时属哪个诸候国?请在“图②”中选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应地理位置的代号。
材料二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金堂县农民分配土地”图。
(2)据材料二,在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对“富农”实行了怎样的政策?试概述这次“土改”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和安徽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据材料三,概括由四川、安徽开始发展到全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原因和改革的方向。
(4)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历史因素。
6.战争与和平在人类历史上多次交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这交替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途径。阅读下列关于双流机场发展历程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修建,道面为泥面,可供小型双翼飞机起降。1944年扩建,跑道长1400米,用石灰、卵石拌合碾压,可供15吨以下飞机使用。1956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划归民航使用。
材料二:1959年至1960年机场进行第一次扩建,跑道长2200米,可供伊尔18机型、全重100吨以下的飞机起降。1967年又将跑道延长至2600米,仍只能供100吨以下的飞机起降。材料三: 1994年至2001年,机场先后对飞行区和航站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飞行区等级指标达到4E,跑道延长至3600米,可起降世界上包括波音747—400在内的各型飞机。2004年,新建39000平方米的国际候机楼竣工使用。(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双流机场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修建双流机场的主要原因。
(3)1959—1967年双流机场扩建期间,四川铁路、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试各举一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流机场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5)从双流机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7.茶马古道上曾经留下过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其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从南方转移到北方?指出七律《长征》所反映的工农红军的精神。
材料三 为纪念红军长征,经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松潘川主寺兴建红军长征纪念碑。该纪念碑占地19.27万平方米,1988年4月动工,1990年8月25日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名。主碑耸立于3100米元宝山顶,高41.3米,三角立柱体,象征三大主力红军,一位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左手执鲜花,右手持步枪,成“V”字形,欢呼胜利。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成九组大型群雕,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仆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它们气势宏大,规模空前,栩栩如生。(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修建选择在四川的原因。
材料四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3)指出材料三中的“万里长征”包含的内容。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为争取该长征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材料四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指出材料四中的“新长征”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以及新长征中“新”的含义。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公里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1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在出土的汉文木简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在挖掘出的尼雅贵族墓地,其随葬的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其中锦纹是汉代统治阶级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等字样的图案。另外还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品。
材料二 丝路古道驼铃悠悠,新亚欧大陆桥车水马龙,„„。新疆从古至今作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新疆也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商流的汇集点和焦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尼雅古国文明形成的原因。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使新疆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商流的汇集点和焦点?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1)秦国。B(2)答:政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答:原因: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4)答:历史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运用和推广;统治者或执政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6.(1)①抗战时期,机场规模小,设施简陋,主要用于军事;②社建探索时期,机场规模有所扩大。
③社建新时期,机场规模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走向国际化。(2)日本侵华; 政府迁都;战略大后方(3)成昆铁路或宝成铁路;康藏公路。(4)对外开放;市场需求;西部大开发。
(5)战争也可能是发展机遇;和平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 7.(1)一是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二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共决定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反映红军藐视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红军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跨越空间最广、是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体现最充分;许多重要的军事、政治活动都在四川展开;可以带动四川经济发展。(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1)政治: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政治和军事管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从中原地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还学会了植桑养蚕和纺织,发展程度较高。对外关系:与西方等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重要,居丝绸之路的要冲,逐步形成了古国文明。
(2)①在新疆地区开展土地改革、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新疆跨入社会主义。②建国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篇: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庆阳第三中学政史地教研组 雷会军 张峰
1、西部开发(陕、甘、宁、青、新、川、黔、滇、藏、渝、蒙、桂)
(1)我国古代史上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管辖以及西部边疆与中原的交流:西藏:①唐朝:通过和亲和会盟的方式密切了西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并且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②元朝:在西藏设宣政院,西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③明朝:设立卫所,还实行僧官制度。④清:顺治封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封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和**都须经中央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云南:①西汉: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王印。②唐: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③两宋:云南处于大理国统治。④元朝:在云南设省。⑤清朝: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新疆:①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唐朝:设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③清朝: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四川:战国:秦国在成都岷江流域修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西汉:武帝时在四川设郡县。唐朝: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宁夏:10世纪中期,党项族在此地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曾经与北宋多次战争,后来关系缓和,双方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党项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并实行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套官制系统。内蒙古:①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把秦朝的疆域拓展到河套一带。②13世纪蒙古族在此地兴起,并于13世纪后期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③明朝初期与蒙古的关系紧张,后来与鞑靼的俺答汗和好,双方开展贸易往来。④清朝在平定葛尔丹叛乱之后加强对蒙古的管辖。
(2)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西部地区的侵略、人民英勇抗争及西部的开发建设:帝国主义对西部地区的侵略①1864年俄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1881年通过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西部(长江上游);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起义,宣布独立,举起护国运动大旗,取得胜利;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①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途径赣、湘、桂、贵、川、滇、藏、陕、甘等省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②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主动与红军停战,一致抗日,并发动了“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①为克服困难,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抗日积极性,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解放战争时期:①政治上,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参与重庆谈判,并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②军事上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建国之后西部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藏族人民获得新生。②在西部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制度;经济: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宝成铁路和康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②十年探索时期,建成包头钢铁基地和兰新、包兰、成昆三条铁路
2、中部崛起(湘、鄂、赣、豫、晋、皖)
(1)古代的中部: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奴隶社会的夏、商、东周、封建社会的东汉、曹魏、西晋和北宋曾经在此建都;山西:曾经是西周的封国晋国,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湖南: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变法;秦朝修建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古代湖南名人众多,屈原、王夫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
(2)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湖南名人众多,以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宋教仁和毛泽东为代表,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挽救中华民族危机。①魏源率先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新思潮的萌发)。②曾国藩领导了洋务运动。③谭嗣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宋教仁参与了辛亥革命。④毛泽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山西和江西两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江西长期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区域。典型事件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②山西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典型战例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湖北是中国内地近代化的重要地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湖北的汉口和江西的九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②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两个洋务企业。③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攻占武昌。④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⑤北伐战争中汉口和九江两地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两个英租界。⑥大革命中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⑦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⑧抗日战争初期,国名政府组织了武汉会战;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建国之后中部的建设和改革:①十年建设时期:在湖北建成了武汉钢铁基地和武汉长江大桥。②改革开放时期:在湖北建成了葛洲坝水利工程。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首先从安徽揭开了序幕。
3、近代以来的东北振兴(含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
(1)帝国主义对环渤海地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山东的烟台和辽宁的营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旅顺;1931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环渤海地区侵略:①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②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了华北事变。
(2)环渤海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①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长城一带抗击日军,收复多伦。②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③1948年11月—1949年1月:平津战役。
(3)经济现代化:①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开平煤矿。②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东北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近现代东部地区的两次开放
(1)近代的被迫开放:鸦片战争以来,东部地区由于地处沿海地区,首先遭到了列强的侵略,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东部许多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及贸易主权遭到了破坏。
(2)现代的主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东部地区先后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在开放沿海城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闽漳泉经济区、珠江三角洲三个沿海经济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5、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向、范围、方式和意义:①方向及范围:北方河套、阴山;西方河西走廊、西域;东南沿海;西南云贵高原。②方式:远征;移民;屯垦;出使交流;政治控制。③意义:保护中原的农耕文化;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打通了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关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问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亚太地区争夺的背景:①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加紧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美日作为世界大国逐渐兴起,企图夺取亚太地区的霸权;③英法等欧洲列强日益衰落,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
(2)争夺的表现:美国支持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美日共同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支持日俄战争;一战期间,美日加紧在亚太地区侵略,美日矛盾激化;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暂时遏制了日本。
(3)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寄希望于美国等列强的调停;巴黎和会上,北洋军阀政府幻想得到美国等列强的支持,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除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遭到失败;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寄希望于美英等列强的干涉,但美英等国却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实行绥靖政策。
(4)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原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根本利益;美国对日本逐渐采取遏制策略,日本为抓住战略主动权,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
(5)20世纪年代以来三遍关系的变化及原因:①变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中日正式建交,中美日三边关系第一次实现正常化发展。②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美日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成了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两国都急需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来维护本国的利益。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表现:①从公民个人的权利来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国家性质来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发展道路;从对外关系来看: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在对外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8、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对策略:趋利避害,发展经济与适时调整策略相结合,与时俱进。
17、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①戊戌变法时康、梁等维新派提出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开国会、设医院、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变法运动,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之下以失败而告终。②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由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最终被废除。③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了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但因蒋介石集团的反对和破坏而未能付诸实施。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人民代表会制定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代表广大人民意志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遭到践踏。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中国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践方面的异同点:①不同点: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中华民国成立后发表《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法国大革命中,坚持抵抗外来侵略。在民生方面,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思想,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拿破仑在法律上保障了小农的土地所有权。②相同点;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9、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变化:①生产方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手工工场向大机器生产(或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②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③国际格局: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或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0、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①经济方面:英国推行了“圈地运动”,在农村推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建立了小农经济;美国颁布《宅地法》解决土地问题。②政治方面:从资本主义民主实现的途径来看:英法通过国内战争,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日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德意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从结果来看:英、法、美民主进程比较顺利,德、日、俄政治上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有所加强。
21、关于世界近代的启蒙思想:
(1)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
(2)英、法、美三国对启蒙思想实践的共同点:①三国都通过革命方式走上了民主政治道路,如:英、法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②都颁布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如: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美国颁布《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等。
(3)英、法、美三国政治实践的历史意义: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或宗主国的统治(或旧的统治秩序),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规范;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2、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经济:外国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②文化: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给
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④居安思危、防止悲剧重演等。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失败对我国改革的借鉴之处:①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势力的干扰;②从各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③发挥市场、计划等经济手段的作用;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群关系。
第四篇:《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最新解读
《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最新解读
备受广大教师和考生关注的《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近日已经公布,各学科的命题考试范围与题型示例、考核目标与要求也随之新鲜出炉。和2013年相比,今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整体保持稳定,但也做了几点修改,具体变化解读如下。
1.在对历史学科考查的整体要求上,做了一点改动,即2013年表述的“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修改为“历史学科命题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2.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目。
3.必修模块“现代世界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栏中删除了“文学的主要成就”一目。
4.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删除了“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一目。
题型示例中,选择题总量不变,仍然是18题,但内容有较大调整,更换了8道示例题,新更换的选择题大多是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的典型陈题,而又是以更换各类图表题为主,其中具有安徽命题特色的图表题、地图题和漫画题仍然保持。非选择题由原来的12道示例题减少到10道,更换了3道示例题。
2014年3月7日
第五篇:山东省2014年高考 考试说明解读 历史
2014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
高三历史3组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发布,今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X指文综和理综,文综考政治、历史、地理,每科100分,共300分。100分历史分数是近几年最高的,应引起注意。2014年高考考试内容将继续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相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考试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试卷结构和分值变化较大
从试卷结构看,2014年高考有比较大的变化。首先,选择题从8道增加到11道,分值由32分增加到44分。其次,第II卷非选择题的必做部分题量不确定,2~3道,分值46分。选做部分分值仍是10分,保持不变,选做题不跨学科、不跨选考模块命题历史选考部分命题,范围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三个模块的内容。历史总分由78分增加到100分,所占比值更高,地位更重要。总之,试题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考试时间不变,文综还是150分钟,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模拟考试中要有时间意识,提高做题速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得分能力。
历史试卷命题方式呈现渐进性变化特点
今年《考试说明》更强调学科素养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对历史知识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如题型示例中选择题部分增加了图表类试题的比重;
二、考查新理论、新观点,命题方式变化较大,如非选择题中对“史料”、“史论”、“史观”等基本史学理论问题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关注学科前沿史学理论,会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对历史知识进行正确解读也是必要的。
历史题型示例出现微调
从题型示例看,与2013年相比适度微调,增加了两道选择题、一道非选择题和一道选做题,这四道题都是2013年山东卷中的题目。从新选的题目特点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系统归纳、综合运用的能力;对相关历史问题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及灵活运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二轮复习考生要注意的问题。
历史复习方法要适当调整
在复习时,考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总结、归纳方法,要学会用历史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加强对各模块专题知识的梳理,重视掌握和整理历史现象发展线索与演变过程。尤其在最后的复习备考阶段一定要精练精讲,从每一次的检测中找出问题,补缺补漏,稳步提升。要特别强化和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在有质量答题的基础上提升速度,在总结经典试题基础上提高思维方法和规律技巧,规范地、条理地、科学地答题,以提升做题技巧和考试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