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安丘市初中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年继续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高举立德树人旗帜,聚焦提高质量主题,改革教学过程方法,转变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教学建议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市教科院的有关文件为指导,根据“三以”课堂精神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立和谐的三维目标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三是研究课堂结构,建立适合学情、地方特色、教师个人的个性教学法;四是建立促进课堂改革的课堂评价体系。对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五种主要课型明确和把握各种课型的特点和基本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的主要要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育人目标的提高。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应在后续课中逐步完善,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如氧化反应、燃烧。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身边化学物质的教学
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身边的化学物质,在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应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化学物质。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物质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化学物质学习的指导作用。
5.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实验探究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应坚决防止重讲授、轻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资源教育、环保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注意废物的回收利用。
6.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主导并决定着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的跟进,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围绕教学目标有机互渗,达成并验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练习和评价反馈必须是对应的、一致的。在日常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学情、课程标准设计、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教学
七年级
以讲座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和生活中的化学,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附化学讲座十二课时 第一节:合金
要求了解的内容:1.合金的定义及优良性能2.新型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 第三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要求了解的内容:金属资源保护 第四节:溶液
要求了解的内容:1.溶液的形成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五节:常见的酸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常见的酸以及与指示剂的作用 第六节:常见的碱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常见的碱以及与指示剂的作用 第七节: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身边常见物质的PH 第八节:生活中常见的盐
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生活中常见盐的物理性质 第九节:化学肥料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常见的化肥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作用 第十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素
第十一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十二节:有机合成材料
要求了解的内容:认识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八年级
八年级利用每周两节课结束第三、四单元的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
1.用实验教学,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 学生的吸引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 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动力。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 所学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 中感悟化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利用“树下闻花香”引出分子的概念,走出课本、走入生活的化学知识 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直观、普遍而又贴切,让学生真正感受 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化学,感悟到化学与生 活、化学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 要性,更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2.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及学习方法指导(1)教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学生自制力较差,往往只做老师布置的书面性作业而不去主动预习,为了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预习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预习中注意记下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留意;发现自己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的不好就及时查阅和补习。(2)教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建立错题集
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必须学会记笔记。另外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课堂练习、作业、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错题进行整理,并按知识类型进行归类。每道错题整理时分四部分:原理、错解、原因、对解。这样不仅能够能查缺补漏,准确找到疏漏的知识点,便于及时弥补,避免题海大战;还便于对症下药,避免重复犯错;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便于今后更好的学习。
(3)教学生学会知识的整合归纳
要求学生在每节新授课后、单元复习时都对本节或者本单元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图,注重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借此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并进行学科知识的高级迁移,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4)教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理清思路,将解题思路整理下来,然后讲给同学听,从而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和方法。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应该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互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配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从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上看,以“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三单元的延续,可放在第三单元后讲。要充分利用教材,本单元教材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
九年级
九年级结束课程,进入全面复习,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实际中要做到:
1.重视教材归纳梳理,培养能力 回归教材,强化复习的基础性。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全卷赋分值的70%左右,且在考点和题型上是相当稳定的。这里的“考点”就是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包括不少经久不衰的“热点题”,其实也蕴含着明显的基础性。所以在复习的开始阶段,要认真回归教材。熟悉教材要做到全、细,理解教材要做到懂、清(需认真思考),掌握教材要做到准、活(需有效训练)。复习教材内容时,可先逐章梳理,后全面归纳提炼。
2.讲究方法:联想对比,注重发散
要善于思考与联想,特别是对重点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使知识前后连贯、发散。
3.重视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课前备课一定要 认 真,对 试 卷 中 出 现 的 各 类 问 题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之 后,要 写 好 讲 评 教 案。讲 评 课 教 案 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这节课重点要 解决什么问 题 即 “ 教 学 目 标、教 学 的 重 点 是 什 么 ”,如 何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即 “ 怎 样 讲 和 讲 什 么,如 何 合 理 安 排 教 学 环 节 ”,要 达 到 什 么 效 果即“师生在本节课上获得什么样的发展。”
二是要确定讲评重 点。要从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哪些可 粗讲,哪些该细讲,心中要有数。(1)讲评学生的“共性错误”,结合学生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疑点、盲点,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症结。(2)讲评试卷中错误率较多典型的习题,并对 这 些 问 题 进 行 “ 归 类 ” 和 “ 归 因 ”,以 触 类 旁 通、举 一 反 三 等 形 式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讲解。(3)通过典型习题的问题纠错培养 学生读题与审题及规范答题的能力。(4)通过一题多问、多题 一解,挖掘试题的内在联系和拓展点,变换提问角度,引导发 散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三是教学自始至终要关注目标学生,激励、鼓舞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 探究能力的培养。确定讲评课中哪些习题由学生讲解,哪些习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哪些习题需要教师进行解题方法与思 维点拨。4.关注初高中化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知识(1)酸、碱、盐、氧化物 ①酸、碱的定义,酸碱的强弱
②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③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④ 酸、碱、盐、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⑤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 ⑥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2)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①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元素的化合价
(3)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4)氧化还原反应
中考试题取材广泛,有时以一些高中的内容为素材,但往往高起点低落点,强调知识的迁移,注重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更要重视教给学生知识的本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5.找准“支点”,强化实际应用性;拓展视野,强化思维的开放性
联系实际是学以致用的“支点”,在复习的全过程中,要力求化学知识与各种实际情况、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环境、能源问题;跟踪最新科技、最新材料信息等。复习,要适当拓展视野。关注化学---社会---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思考与初中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时,要努力开放思维(包括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果或答案开放等)。不仅要“因地制宜”,也要“与时俱进”。
6.加强校内、校际间交流
构建校际合作组织,各校骨干教师根据近三年中考试题,原创或改编贴近实际、考点的题目,同校和校校之间沟通交流使用。
第二篇: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
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化学课程中:
〃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要认真研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各项教学要求,并落实到《标准》的具体内容上。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钻研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质,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注意到新的化学课程表现在内容、过程、时空、资源等多方面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创设丰富、真实、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引领学生到不同的地点、场合去学化学用化学,使他们对化学形成持久的兴趣,延展他们的学习时空。
〃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新课程让教师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活动形式与部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是化学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创造,学会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密切注意教师、学生、课堂三个层面的变化。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学生作为化学学习的主人,在化学学习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亲身经历、体验和发现。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活动化以及开放化是化学课堂的鲜明特点。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中从内容到方法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教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更高的要求,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必须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建议
化学是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空手段。《标准》强调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体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
〃了解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价值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实施化学课程必须依据《标准》。
1、化学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教学过程就要体现科学本质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的过程是探究,也就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没有探究就不会有发现,也不能确认理论的正确性和不断扩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
化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把握科学探究的精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内化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与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生共同发展过程,必须实现以下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树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的化学课程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促使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的转变。
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的伙伴。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一切活动要达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的过程。
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不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以欣赏和鼓励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化学教学方法应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以问题情景—-科学探究---应用与拓展的形式展开,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加强实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又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要把握科学探究的精髓,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贯穿探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创设生动的探究情景,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科学讨论、信息的搜集处理、课题研究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究的内容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科技等问题,充分体现“从化学走进生活,由生活走向社会”;探究活动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探究活动的教学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探究过程,防止流于形式的探究。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能够在利用文字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数据表格和曲线图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如实记录、真实描述现象和过程及结果等,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对于不易于探究活动的学习内容仍应组织间接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竞赛等形式学习,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同时得到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成化学课程目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和目标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以下的原则:
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原则。新课程的实验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研究和反思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创新性原则。新课程在增加着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等的不确定性,教学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决定了教材的功能和作用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把握课程目标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对待教学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开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发挥创造机会,把握新课程的机遇。
灵活性原则。新课程中,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为教学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过程等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师要更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支持,由于学时、条件的因素,因此,要灵活合理组织教学。教学活动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由始至终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或是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如,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内容,将学生实验放在实验室或教室进行,或把学生引领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学化学、用化学,并培养学生关注课堂之外的化学、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实例参考,教师可以灵活掌握。从情景素材、活动形式,到场所、时间和空间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将教学落到实处。
3、化学教学手段应体现学科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具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因此化学教学要切切实实地开展实验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做实验,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用品和身边的物品开发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教学既是科学探究的活动,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学校应逐步完善化学实验室建设;教师应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设计化学实验,使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化学实验包括操作技能和方法技能,教师既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方法技能,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数据的整理、表示方法、数据分析,撰学实验报告等。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习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技能。
对于现阶段不能通过实验实现的学习内容和概念、原理、定律的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注意使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应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4、化学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重在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灵活运用评价的方法。
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活动过程的表现,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地评价自己,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习更加有效。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要通过学生学业情况的反馈,评价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利用评价,并通过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针对问题初步作出的假设,能够设计简单方案,会搜集证据,能进行的分析,有合作意识,能够进行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纸笔考试中,考试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内容应能体现考核学生的能力,使教学评价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视教学评价的科研课题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因此,必须研究过程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既要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性与发展性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性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5、学校和教师要立足于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或根据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活动主题,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讨,使教师在合作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
三、保障措施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学校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和教学指导。
1、成立化学实验指导小组,加强研究和指导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应组织由化学教研员、化学骨干教师、化学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实验小组,认真研究和指导学校的实验工作,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县(区)、镇和校三级教研力量,充分重视教本教研,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各级化学实验指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学校进行跟踪性听课指导,帮助教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
2、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确保化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各地要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工作量制度、教学交流等方面提供条件,加强经费投入。教师应进行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应给学校和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学交流提供空间,让教师能走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制定科学的工作量制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化学教师的教学将比以往工作量大得多,课前要做大量实验准备工作,会牵扯教师过多的精力,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科学计算化学教师工作量,要有专职化学实验员。
加强化学教学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进行。
3、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实施化学课程过程中先进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
第三篇: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
吉林省初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我省初中生物教学实际,对当前全省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一)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二)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及要求
学期教学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分析,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设想和措施,综合性教学活动、课
外实践活动计划,教学进度表(包括学生实验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教学进度表的编写应按周次编排(包括教学内容、单元小结、总复习和质量检测),并体现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当地选用的教材列出课题,指明各个课题属于教材的何章、何节。
(二)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研组(农村学校可采用联片教研或区域教研的形式)集体研讨,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要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调整、安排教学顺序和分配课时; 3.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要严格执行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4.在安排综合性教学活动(如参观、考查、实验等)时,要充分挖掘地方性课程资源,并注意资源利用的可行性与时效性;
5.学期教学计划要在开学前一周内制订好,并附在教案前面,以便学校检查和在平时教学使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变动或调整教学计划,需注明原因。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设计 1.了解学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为学习新任务已经有了哪些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
2.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适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对单元(章)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对教学对象再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的。教师要在钻研《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在一节课教学中,不宜制定过多的目标。
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度,还要考虑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
4.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探究法、提纲-自学法、尝试法、角色情感体验法、问题发现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教师的特长和学校条件等因素,采用恰当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最终形成的教学方法。
5.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具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和呈现生物学实验过程等作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是适时、适度、适量、实用、有效。
6.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确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形成有效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时,应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制订的教学策略应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7.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文本材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研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条件(如有无电教设备、实验室条件等)、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重组,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
8.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要符合《标准》及教材的要求,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当堂完成,不留书写性家庭作业。
9.教案书写
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课时安排;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容量,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分配,主要教法、学法的设计,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课堂检测;板书设计;媒体应用;作业布置;教学小结;板书设计;教后记等。教师要在钻研《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之上完成教案的编写,教案要体现个性化、讲究实效,并在授课前一周完成。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在学习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出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习新课,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以讲授为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倡导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3)教学小结,升华主题。新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师生互动等形式,结合教学过程和板书对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中心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帮助学生在认知的融合与冲突中建构生物知识,形成和发展新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4)拓展铺垫,布置预习。对本课教学小结后,教师可根据前后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并结合下节课内容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前预习提纲,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知识和心理的铺垫。
2.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1)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善于挖掘重要的学科思想方法,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要注意把与生物学有关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方面的相关信息带进生物课堂,促进学以致用;
(3)教学过程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出发,注重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知识;
(4)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价值,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精选重点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一旦展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讨论、实验和研究,切忌走过场;要关注全体学生,不管什么形式的探究,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5)教师要创造条件完成《标准》所规定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不仅可以
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益的;
(6)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时、适度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切实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7)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计划、提前布置和准备;根据《标准》的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改造与创新教材中的实验,积极选择实验材料与实验用具的替代品,以保证完成教材中所规定实验内容的教学;
(8)上课时,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表达做到准确、精炼;教态和蔼、亲切、自然;板书能反映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合理,美观;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按时上课,不拖课、不提前下课。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桥梁,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学反思一般以“教后记”的形式体现,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应及时写好教后记,把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失败的教训、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记载下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电子资料及科技成果。
1.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参考书、教辅材料和配套资源包等教学资源,对教材中的小资料、实验、想一想,议一议、科学技术与社会、试一试、模拟制作、练习等栏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挥不同栏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
2.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促进隐性课程资源的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提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师教学评价
学校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从教育理念、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全面性和公正性;注重鼓励性评价。
(二)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生物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和谐统一。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适时评价,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倡导使用档案袋评价,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和积累反映学习进步的数据和资料,如平时生物小报纸、生物标本、生物小制作、课内外探究实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学习体会等,使档案袋成为课堂上的资料袋、学生成长的记录袋、教师评价的材料袋。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对生物学学习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命题要重点考查核心的、具有良
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要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有机结合起来,在考查知识的同时考查能力与方法。转变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不认真观察,不参与实验等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以生物学核心知识为重点,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方式。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标本模型制作水平、探究活动及报告、调查报告的质量等项目的评价等。评价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评价标准及评价流程,力求评价结果的公正与客观。
第四篇: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教研室 2014.12)
一、现状:
目前全县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学生的练写方法单一,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素材)等。老师怕改作文,烦改作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评改学生的作文,但是学生在习作时依然无话可写,瞎编乱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2014年六年级毕业素质测试语文试卷抽样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作文30分,抽样100人,共3000分,实得2120分,失880分,失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普遍语言贫乏,叙事过程简单,缺乏真情实感。
二、依据: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第二学段(3~4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第二学段(3~4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第三学段(5~6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5、对习作的评价建议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三、建议:
每学期8篇课内习作训练不变;取消8篇周记,改为“读写训练”。
四、做法:
原则——依据课标,凭借教材。语文,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爱读乐写。学好语文就是要做好两件事:读和写。阅读——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阅读、语言、文学),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交流与表达)、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语言和文字能力)、综合性(情感与审美)。1、8篇课内习作训练
按照教参、教材要求,认真指导;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根据习作内容、班额大小,可以指导学生自评、同桌或小组互评;评价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整体情况的总结、反馈和优秀作品的展示。
2、读写训练(结合全县开展的“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习作源于积累,只要积累得多,沉淀得厚,写作就会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一挥而就。
①、课内摘抄——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包括课文中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课内练笔——课文中优美句式、段落的仿写;续写;读后感等。
③、课外摘抄——摘抄课外阅读读物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段、篇;摘抄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
④、课外练笔——指导学生找准课内外结合点、读写结合点,进行单元、系列性练笔;结合学校、班级举行的活动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日记、片段等)。
3、要求
低年级——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句、段口语表达和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习惯。
建议:每周2——5次练笔。
中年级——进行组句成段、组段成文的段、篇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信心和习惯。
建议:每周3——5次练笔。
高年级——进行布局谋篇、读写结合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练写各种文体(记实、想像、读书笔记、应用文等)的能力。
建议:每周2——4次练笔。
总体要求:各年级段的读写训练,教师必须有简单的“指导教案”,即每周的总体设计——①、读的内容;②、写的形式;③、指导的方法。
第五篇:教学活动指导意见浅谈
根据教育局第二届“有效教学与教学管理创新”活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望全体教师遵照执行。
一、各校要确定一名教学尖子教师承担教育局下发的有效教学和教学管理创新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讲解任务,要在村校长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地学习该标准,要把该标准做为今年课堂教学工作的指南。
二、全体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逐条的进行对号入座,找寻差距,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全体教师要围绕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二是注重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三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四、六个提倡:提倡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提倡多鼓励,少批评;提倡多让学自学自悟,少一些教师的讲解分析;提倡即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重学法指导;提倡节节清。
五、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关注合作意识的培养。
六、课堂教学即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七、要做好学案设计,备学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法指导。尤其要切合实际的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八、做好三本作业的管理,自主作业本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尽量不要搞一刀切,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公文有约采编业,对于学困生要布置难度稍低一些的作业。改错本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严加要求
而对低年级的学生要偿试使用,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积累本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尤其是积累本教师要经常在班内举行交流会,要让学生懂得不是只把好词佳句写下来就了事了,而是要会用。
九、关于作业批改。质性为主,量性为辅。提倡使用互动式的作业批改方式。提倡使用人文性的批改方式,教师可以在这个方面加大探讨力度。
十、教师要加强课后的反思,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意见,再课设想等。
十一、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新生成的问题,这些新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最具价值的问题。
十二、提倡教师写教学日记或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