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保证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更新课程理念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教学民主(学生主体)理念、多元评价理念、教即“导”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督促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开放的教学理念、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共进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同学的伙伴,“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新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更新教材观念
教师要更新教材观念,突破传统的“历史教材即历史知识仓库”的陈旧观念。“教材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事实,它是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媒介”。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素材,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引导学生明确教科书只是一种工具或资料,而非学习目标和最终归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教教材,而是要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三、树立新课堂观
1.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2.教材“开放”。寻求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历史教材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教学功能。
3.教材运作中的师生角色。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是开放的。教师可以突破历史教材限制,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教材、开发教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是历史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学生是学习历史教材活动的主人。
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在实际的教学中,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开放性原则,注重学生团结协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设合作环境,使学生参与互动,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形
成集体观念,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交往与情感的发展。
2.增强趣味性原则,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体现课堂教学的能动性,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演转为导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上。
4.以“授之以渔”为关键,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仅仅做到“授人以渔”还不够,还要授之以渔场,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令人惊喜的发展。
历史课的学法指导,应遵循科学、实用、有序的原则;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训练。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并多与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相联系,做到持之以恒,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5.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6.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要以时政背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知识,要史论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的运用要有,引导学生联想想像也要有。
教师要上好历史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尤其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什么都直观了,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学生就无法由美妙的文字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更无法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追求质量而
不是数量,应该追求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追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不是形式的变换。
2.鼓励赞扬要有,评价导向也要有。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的改进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点,我们应该给予赞扬与鼓励,也要有明确态度,让学生明辨是非,做细致入微的引导,深刻到位的点拨,甚至一针见血的指正和批评。
3.小组活动要有,读书的时间也要有。
小组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但是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更需要用静静的阅读来深入课文,获得较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4.学生讨论要有,老师指导也要有。
讨论是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在提倡开放性教学的今天,讨论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但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拿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意义的。二是讨论不能信马由缰,老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必须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讨论中,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讨论的问题,如果有些问题学生讨论起来难度很大,或者说学生无法解决,教师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的。
六、各年级具体问题及教学进度 七年级:
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集体、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方式、依托历史学科特点,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以线串珠形成完成教学。
上学期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综合过关练习,注意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析,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上学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
既要进行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又要有计划地、富有实效地复习好中国近现代中和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备战中招。要强干弱枝,重点掌握主干基础知识。感悟历史、升华知识。有针对性进行补救。领悟解题的方法和规律,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的能力,同时,认真筛选考前信息,精选、精练、精讲、精评,做好考前指导。
上学期完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完成《世界历史 九年级下册》
以及考前复习内容。
七、附各类课型课堂教学策略
第二篇:2017年福建省初中历史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的考试范围
4.考试范围 ※ 中国古代史 ● 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2)了解远古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夏商周时期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知道司母戊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4)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5)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秦汉时期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3)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4)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5)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3)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隋唐时期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文成公主入藏;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5)了解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应用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宋元时期(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2)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4)了解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知道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概述郑和下西洋;知道戚继光抗倭。
(3)以明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5)知道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6)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7)列举“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史
● 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知道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3)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4)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5)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早期探索
(1)知道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知道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探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知道陈独秀、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4)了解南昌起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5)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了解七七事变的史实;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3)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
(1)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2)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 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
(1)了解张謇兴办的实业。(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3)了解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4)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5)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 中国现代史 ● 过渡时期
(1)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知道西藏和平解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2)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3)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4)知道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
(3)知道“一国两制”的构想;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4)知道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5)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知道《义勇军》的词曲作者。
(6)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世界古代史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2)知道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3)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4)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5)知道亚历山大东征。
(6)了解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7)知道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8)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知道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史实。※ 世界近代史
● 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步发展时期
(1)知道《神曲》、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2)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3)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国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1)概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响。
(2)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响;评价华盛顿。
(3)概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知道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 响;评价拿破仑。
(4)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5)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知道《国际歌》。
(6)知道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
(7)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的主要活动;认识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8)通过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9)了解电力使用的史实,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汽车、飞机和电灯的发明;认识科技发明创造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10)知道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和贝多芬的主要成就。※ 世界现代史
● l9世纪末20世纪初至l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知道《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4)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5)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6)了解慕尼黑会议。
(7)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l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l991年冷战结束
(1)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知道欧洲联盟;了解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了解苏联解体。(4)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1)知道世界贸易组织。(2)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注:以上考试范围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列举”、“简述”属于识记层次;“概述”、“说明”、“认识”、“理解”、“感受”、“体会”属于理解层次;“分析”、“探讨”、“评价”属于运用层次。
第三篇:教学设计指导意见
教学设计指导意见
一、教学设计的结构(共13个方面)。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概括出本课或本节知识的主旨或内容,写作特点或知识特点,给学生传达的讯息等以及本课或本节知识的编排意图等。)
第三部分:学情分析(主要写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预设学习本节知识会遇到哪些困难和疑惑等)
第四部分: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教学重难点
第六部分:教学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及运用)
第七部分:媒体应用策略(概述本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共设计了几张幻灯片,引用了什么音频或视屏文件,或几张图片,呈现环境是什么;或使用实物投影展示、白板的某某功能等,写清使用的目的、意图)
第八部分:教学准备(所需的媒体环境及学生的学具、教师的教具等,如有均要写清楚,可教师、学生分开写。)
第九部分:课时安排
第十部分:教学过程(不论是文字叙述式还是表格式的过程设计都要划分出时间段;每处使用媒体时具体写出用了什么,如PPT几至几或配乐朗诵视频等,要干什么,语言要简介、凝练概括。)
第十一部分:板书设计 第十二部分:作业布置(可略)
第十三部分:教学反思(只设计环节,不写具体内容)
二、教学设计形式:表格式和叙述式(个人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习惯,采用最佳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
三、关于语言表述原则
1.通篇语言表述力求简洁、精准,严禁大话、空话、套话。2.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用第三人称说清做什么,怎样做,要干什么即可,不要过多描述性的语言,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尽量不要出现在设计上。
3.媒体应用环节表述清楚,目的意图描述简介、概括,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强化应用、加深理解,深化理解、拓展延伸等。
四、课件设计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1.课件的设计要精炼,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出发点,不必面面俱到。
2.课本上有的内容或导学案上有的东西尽量不在PPT上出现。3.学习目标、方法等尽量不在PPT上呈现(初高中课程可根据学科特点而定)。
4.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述的文字尽量不在PPT上出现(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链接性、拓展性资料除外)。
5.板书设计的内容尽量不在PPT上出现。
6.设计的课件要做到色彩鲜明、字体清晰、布局合理、简洁明了。7.PPT课件封面设计规范(内容包括教材版本、课题、单位、执教者),使用背景做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简洁、清爽为主,不设计封底。
8.所用的课件要链接打包,整体呈现,保证任何人、任何环境都能流畅使用。
五、几点说明:
1.所有教学设计封面左上角插入横向文本框,嵌入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字样,字号为宋体5号。
2.设计首页标题为《*****》教学设计,标题下为***学校,后面空两字符跟教师姓名,位置均要居中。
3.不论是叙述式还是表格式,相同内容形式一致、字体统一。
第四篇: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
吉林省初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我省初中生物教学实际,对当前全省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一)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二)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及要求
学期教学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分析,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设想和措施,综合性教学活动、课
外实践活动计划,教学进度表(包括学生实验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教学进度表的编写应按周次编排(包括教学内容、单元小结、总复习和质量检测),并体现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当地选用的教材列出课题,指明各个课题属于教材的何章、何节。
(二)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研组(农村学校可采用联片教研或区域教研的形式)集体研讨,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要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调整、安排教学顺序和分配课时; 3.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要严格执行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4.在安排综合性教学活动(如参观、考查、实验等)时,要充分挖掘地方性课程资源,并注意资源利用的可行性与时效性;
5.学期教学计划要在开学前一周内制订好,并附在教案前面,以便学校检查和在平时教学使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变动或调整教学计划,需注明原因。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设计 1.了解学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为学习新任务已经有了哪些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
2.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适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对单元(章)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对教学对象再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的。教师要在钻研《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在一节课教学中,不宜制定过多的目标。
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度,还要考虑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
4.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探究法、提纲-自学法、尝试法、角色情感体验法、问题发现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教师的特长和学校条件等因素,采用恰当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最终形成的教学方法。
5.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具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和呈现生物学实验过程等作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是适时、适度、适量、实用、有效。
6.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确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形成有效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时,应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制订的教学策略应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7.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文本材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研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条件(如有无电教设备、实验室条件等)、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重组,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
8.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要符合《标准》及教材的要求,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当堂完成,不留书写性家庭作业。
9.教案书写
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课时安排;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容量,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分配,主要教法、学法的设计,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课堂检测;板书设计;媒体应用;作业布置;教学小结;板书设计;教后记等。教师要在钻研《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之上完成教案的编写,教案要体现个性化、讲究实效,并在授课前一周完成。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在学习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出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习新课,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以讲授为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倡导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3)教学小结,升华主题。新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师生互动等形式,结合教学过程和板书对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中心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帮助学生在认知的融合与冲突中建构生物知识,形成和发展新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4)拓展铺垫,布置预习。对本课教学小结后,教师可根据前后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并结合下节课内容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前预习提纲,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知识和心理的铺垫。
2.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1)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善于挖掘重要的学科思想方法,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要注意把与生物学有关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方面的相关信息带进生物课堂,促进学以致用;
(3)教学过程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出发,注重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知识;
(4)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价值,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精选重点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一旦展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讨论、实验和研究,切忌走过场;要关注全体学生,不管什么形式的探究,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5)教师要创造条件完成《标准》所规定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不仅可以
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益的;
(6)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时、适度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切实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7)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计划、提前布置和准备;根据《标准》的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改造与创新教材中的实验,积极选择实验材料与实验用具的替代品,以保证完成教材中所规定实验内容的教学;
(8)上课时,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表达做到准确、精炼;教态和蔼、亲切、自然;板书能反映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合理,美观;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按时上课,不拖课、不提前下课。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桥梁,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学反思一般以“教后记”的形式体现,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应及时写好教后记,把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失败的教训、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记载下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电子资料及科技成果。
1.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参考书、教辅材料和配套资源包等教学资源,对教材中的小资料、实验、想一想,议一议、科学技术与社会、试一试、模拟制作、练习等栏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挥不同栏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
2.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促进隐性课程资源的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提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师教学评价
学校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从教育理念、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全面性和公正性;注重鼓励性评价。
(二)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生物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和谐统一。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适时评价,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倡导使用档案袋评价,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和积累反映学习进步的数据和资料,如平时生物小报纸、生物标本、生物小制作、课内外探究实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学习体会等,使档案袋成为课堂上的资料袋、学生成长的记录袋、教师评价的材料袋。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对生物学学习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命题要重点考查核心的、具有良
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要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有机结合起来,在考查知识的同时考查能力与方法。转变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不认真观察,不参与实验等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以生物学核心知识为重点,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方式。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标本模型制作水平、探究活动及报告、调查报告的质量等项目的评价等。评价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评价标准及评价流程,力求评价结果的公正与客观。
第五篇: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教研室 2014.12)
一、现状:
目前全县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学生的练写方法单一,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素材)等。老师怕改作文,烦改作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评改学生的作文,但是学生在习作时依然无话可写,瞎编乱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2014年六年级毕业素质测试语文试卷抽样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作文30分,抽样100人,共3000分,实得2120分,失880分,失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普遍语言贫乏,叙事过程简单,缺乏真情实感。
二、依据: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第二学段(3~4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第二学段(3~4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第三学段(5~6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5、对习作的评价建议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三、建议:
每学期8篇课内习作训练不变;取消8篇周记,改为“读写训练”。
四、做法:
原则——依据课标,凭借教材。语文,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爱读乐写。学好语文就是要做好两件事:读和写。阅读——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阅读、语言、文学),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交流与表达)、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语言和文字能力)、综合性(情感与审美)。1、8篇课内习作训练
按照教参、教材要求,认真指导;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根据习作内容、班额大小,可以指导学生自评、同桌或小组互评;评价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整体情况的总结、反馈和优秀作品的展示。
2、读写训练(结合全县开展的“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习作源于积累,只要积累得多,沉淀得厚,写作就会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一挥而就。
①、课内摘抄——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包括课文中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课内练笔——课文中优美句式、段落的仿写;续写;读后感等。
③、课外摘抄——摘抄课外阅读读物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段、篇;摘抄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
④、课外练笔——指导学生找准课内外结合点、读写结合点,进行单元、系列性练笔;结合学校、班级举行的活动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日记、片段等)。
3、要求
低年级——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句、段口语表达和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习惯。
建议:每周2——5次练笔。
中年级——进行组句成段、组段成文的段、篇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信心和习惯。
建议:每周3——5次练笔。
高年级——进行布局谋篇、读写结合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练写各种文体(记实、想像、读书笔记、应用文等)的能力。
建议:每周2——4次练笔。
总体要求:各年级段的读写训练,教师必须有简单的“指导教案”,即每周的总体设计——①、读的内容;②、写的形式;③、指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