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时间:2019-05-14 03: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旅游文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第一篇: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0910331118 陆翠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北京自助游攻略

我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是北京,北京作为历史古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能体会到北京的古韵文化。穿梭于胡同间,细细品味老北京的味道。

我选择暑假的时候两人同去北京自助旅游。

第一天:北海公园——故宫——天安门

第二天: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可省略)

第三天:回上海

首先,我们选择先乘火车从虹桥火车站出发到达北京火车站,在乘火车的途中可以领略车窗外的风景,带着美好的心情开始旅途。

票价大约350元左右;来回约700元。历时12个小时;早上七点多从上海出发下午六点多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火车站去旅馆本四和居客栈

四和居客栈位于西四北大街北二条胡同10号,往东1000米有北海公园、景山、故宫、中山等旅游景点,南邻广济寺、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地质博物馆等景点,往南500米就是西单购物中心,是北京最大的贸易中心,西邻二环有鲁迅博物馆、程砚秋故居。有各种房型可供选择。

选择这家旅馆是因为价格不是很贵,并且里所要去的景点比较近,同时又在胡同中,可以领略胡同的味道。

房型价格:标准双人间 199元;标准大床间189元。查询下来了解到旅馆环境舒适干净。事先可以预定一个房间。

联系人:迟淑琪

电话:010-66132567

手机:***

QQ:850019629(小狗叫什么名字:大帅)

E-mail:Goodstonehotel@163.com

可以事先预定一间标间,199元。两天住宿费为398元(每人199元)-1-

路线:

从北京火车站到达四和居客栈

1、可乘地铁:

地铁西单站下车,在西单商场门口任何一辆公车到西四路口北下;

在西四北二条胡同入,四和居客栈在10号院。

2、可乘公交车:

从出站口马路对面公交站乘坐103路电车在西四路口东下车;

向西行50米到十字路口进入西四北大街;

向北走200米到西四北二条从马路对面的胡同进入,四和居客栈在10号院

3、可乘出租车:

从北京站打车,告诉司机去西四北大街(靠近西四北2条),花费20元人民币,需时约20分钟。

若时间充裕可以选择地铁,毕竟价格便宜;若时间不允许,或者实在找不到路可以选择乘出租车。车费话费大约20元。

第一天早上七点多乘坐103路电车直达到北海公园,在游客还不是很多的时候感受早上的宁静,感受到城市中少有的烟波浩淼。

游览路线:前门——团城——承光殿——过永乐桥——永安寺——普安殿——悦心殿——白塔——渡船过北海——五龙亭——小西天——阐福寺——九龙壁——静心斋——出北门

花费:由于是旺季,门票为10元,摆渡花费3元,加上游玩途中的花费总共约40元。

北海公园景点信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

门票:淡季5元(通票15元),旺季10元(通票20元)

开放时间:6:30—20:00

交通:乘5、101、103、109、812、814路公交车到北海前门,乘13、42、107、111、118、701、810公交车到北海后门。

北海公园景点介绍 :

北海公园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

公顷),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琼华岛上树木苍郁,殿宇栉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公园的标志,环湖垂柳掩映着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天王殿、快雪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琼岛是北海公园的主体,四面临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东有陟山桥接岸;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巍巍白塔立于琼岛之巅,成为北海公园的标志。

中午十二点左右由北海公园后门出乘车到故宫后门神武门进故宫,游故宫再由故宫午门出。

神武门周边的公共交通车站:故宫停靠的车辆:101、103、109、124路无轨电车和202、211、685、810、814、846路公共汽车

游路线图(顺势一路往前):神武门——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金水桥——午门

花费:门票持学生证20元

故宫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门票:旺季60元(4月16日—10月15日);淡季40元,(10月16日—4月15日);学生持证20元/人;珍宝馆、钟表馆单独收费,门票各10元/人。票

价优惠:3月8日 妇女节购半票,6月2日 儿童免票,8月1日 现役军人免票。开放时间: 8:30—16:30(10月15日—3月31日),止票时间15:30; 8:30—17:00(4月1日—10月14日)止票时间16:00

交通: 公交1、4、5、10、20、52、101、103等多路公共汽车可达;乘1号线地铁天安门东站、天安门西站下,从天安门广场步行前往即可。

故宫景点介绍: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

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走出天安门,隔街遥望天安门广场,如果在降旗时间,可看降旗。

接近傍晚,步行到东华门夜市吃小吃,逛夜市,七点半左右回旅馆,第一天行程结束。

据了解东华门的夜市小吃比较贵,一个人花费大约100左右。

一天的花费大概在180元左右。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在客栈附近乘坐690路直达到颐和园前门

游览路线:东宫门——文昌院——仁寿殿——玉澜堂——德和园——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

持学生证可享受半价门票15元,乘船花费不详。

颐和园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门票:淡季2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30元(4月1日—10月31日);通票50元(淡季),60元(旺季);

开放时间:旺季6:30—18:00 ;淡季7:00—17:00园中园开放时间: 旺季8:30—17:00,淡季9:00—16:00

交通:距市中心约15公里,颐和园公交车209、330、394、712、718、726、732、696、801、817、926等;颐和园北宫门公交车303、330、331、346、375、716、696、683、801、808、特5等;颐和园新建宫门公家车374、437、704、992、481、952;颐和园西门公交车469。

颐和园景点简介:

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主体框架,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林木蓊郁,遍布繁花野卉。前柏后松的万寿山寓意长寿永固。昆明湖沿湖岸堤的绿柳红桃则是一派北国江南风光。各处绿荫中散落着厅、堂、楼、轩、阁、馆、殿、亭等形式各异的古建筑3000余间,大小园林院落20余处、建筑景点一百余座,建筑面积近70000平方米。园林文物陈设琳琅满目,4万余件均为清朝帝后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或是当时的国器。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兼具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

园中建筑分前山前湖、后山后湖、沿湖及堤岛分布。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园内景点分政治活动、生活居住、御园游览等三个区域,同时也建设了现代化的文昌院博物馆。

中午出了颐和园稍作休息吃完午饭,从颐和园前往圆明园可乘333、375、801路公共汽车,相隔3站即到。也可乘坐地铁4号线圆明园B口出。

持学生票5元。

圆明园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门票:10元(大水法遗址15元,)学生半价。

开放时间:7:00—19:00(5—8月)7:00—17:30(1—3月,11—12月)7:00—18:30(4月、9月、10月)

外部交通:乘320、331、365、375、628、697、801、810路公共汽车可达。若从颐和园前往圆明园可乘333、375、801路公共汽车,相隔3站即到。也可乘坐地铁4号线圆明园B口出。

内部交通:电瓶车:从绿油门值房至线法桥(往返),单程 5元/人。轮椅:绮春园宫门及长春园东门均备有轮椅(免费租用,押金 500 元)。

圆明园景点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是一座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到下午四点多出圆明园,回到住宿的地方找家饭馆吃顿当地美食,在住宿周围随便走走,看看胡同的风采。

若时间还充裕,可去参观清华大学;若时间不允许可放弃。

回到住处,在附近找间餐馆,吃当地美食。

一天花费约200元(包括晚上的餐费)。

第三天,准备离开北京回到上海。

此次出行自助游费用预计花费为1279元,实际预算为2000元。

在旅游过程中难免会有突发事件,对于我们自助游,要善于跟当地人沟通,碰到麻烦不能慌乱,冷静沉着的处理问题。对于游览路线必须熟悉,以及时间的掌握。

第二篇: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文档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

。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

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例如,西夏党项人的文化、新疆楼兰古国的文化等。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三)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四)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

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因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其对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民族的 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其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没法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有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虽可对外开放,但由于时间较短、每年日期不定(如要按农历计算),也不大利于开发成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是旅游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属于要专业性、多学科策划和创意的问题。例如,云南的澡堂会是一个很有卖点的资源,但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很不容易。一是仅在春节期间的四五天内,时间比较短,开发成为一个常规产品不容易;二是如何体现和展示特色的问题,它不是一般的集体洗浴活动,而是一种民俗民风,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优势则要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觉得“人有我有”、一点不差;有的还因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觉得“惟我独有”,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眼不识泰山。例如,多声部民歌的合唱形式,我国目前有23个民族保持和流传着,仅就演唱形式而论不是惟一的,如要评论其艺术、文化、旅游价值,则往往更要关注它所演唱的古老内容,否则过于推崇、宣扬这种歌唱方式,实际上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新疆伊犁有个“火龙洞”,是一处不同于温泉的地热资源,当地人对它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旅游开发价值。

上述五个方面,决定了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第一方面决定着是否值得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第二方面决定着实施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第三方面影响着开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第四、第五方面关系着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的市场前景。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这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属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不高 的问题。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观,如三峡微缩景观、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群等;有的地方无视旅游规划的存在,三个月“开发”了几十处景观;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认为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建设民族村、民俗园,就是唱歌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节庆搞成了农民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商品交易会。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有关地区、投资者联合开发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为切入点实施适度规模的开发。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

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节、白族的三月

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阔时节等;至于一个区域民族的节日就更多了,例如滇西南的怒江地区,有僳僳族的澡堂会、普米族的情人节、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例如,对于神秘古朴的澡堂会,就不宜为增加经济效益,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之过于喧闹。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尽量延长参观停留的时间;再次,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退出。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 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

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入世以后已经逐步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从东部地区来看,大协作已蔚然成风,如粤港澳旅游圈、长江三角洲(3+1)、15+1城市联合、环渤海旅游圈等。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联合、合作,才能各方面共赢。但是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比较明显的有省内航线可互飞的较少,而且价格偏高;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A线B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旅游文化论文.._文档

旅游文化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

。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例如,西夏党项人的文化、新疆楼兰古国的文化等。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三)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四)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

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因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其对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民族的 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其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没法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有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虽可对外开放,但由于时间较短、每年日期不定(如要按农历计算),也不大利于开发成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是旅游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属于要专业性、多学科策划和创意的问题。例如,云南的澡堂会是一个很有卖点的资源,但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很不容易。一是仅在春节期间的四五天内,时间比较短,开发成为一个常规产品不容易;二是如何体现和展示特色的问题,它不是一般的集体洗浴活动,而是一种民俗民风,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优势则要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觉得“人有我有”、一点不差;有的还因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觉得“惟我独有”,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眼不识泰山。例如,多声部民歌的合唱形式,我国目前有23个民族保持和流传着,仅就演唱形式而论不是惟一的,如要评论其艺术、文化、旅游价值,则往往更要关注它所演唱的古老内容,否则过于推崇、宣扬这种歌唱方式,实际上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新疆伊犁有个“火龙洞”,是一处不同于温泉的地热资源,当地人对它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旅游开发价值。

上述五个方面,决定了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第一方面决定着是否值得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第二方面决定着实施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第三方面影响着开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第四、第五方面关系着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的市场前景。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这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属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不高 的问题。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观,如三峡微缩景观、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群等;有的地方无视旅游规划的存在,三个月“开发”了几十处景观;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认为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建设民族村、民俗园,就是唱歌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节庆搞成了农民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商品交易会。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有关地区、投资者联合开发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为切入点实施适度规模的开发。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节、白族的三月

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阔时节等;至于一个区域民族的节日就更多了,例如滇西南的怒江地区,有僳僳族的澡堂会、普米族的情人节、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例如,对于神秘古朴的澡堂会,就不宜为增加经济效益,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之过于喧闹。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尽量延长参观停留的时间;再次,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退出。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 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

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入世以后已经逐步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从东部地区来看,大协作已蔚然成风,如粤港澳旅游圈、长江三角洲(3+1)、15+1城市联合、环渤海旅游圈等。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联合、合作,才能各方面共赢。但是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比较明显的有省内航线可互飞的较少,而且价格偏高;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A线B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旅游文化小论文

学习《旅游与中国文化》有感

对于足不出户的我来说,对旅游毫无概念,也许只是个学生,父母也受社会和他们经历影响,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所以在寒暑假时,他们不是要我们学这个就是补那个。根本没有时间去玩,甭提旅游。现在上了大学,有了时间,但是资金成了我们能去旅游的最多问题。但是种种原因都无法阻止我对旅游的兴趣。恰好本学期有开设了本课程,在选课时我就对这课题有了疑惑,旅游就旅游,为何要与中国文化挂钩。带着对旅游的憧憬和对该课题的疑惑我选修这个课。不知不觉我已上这课有一个学期了,而我却对这门课有很多感悟。

一、旅游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课老师就跟我们谈及旅游的注意事项,开始我想人出门在外不要招惹别人,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就好了。上完课我才明白,出去旅游要注意的不仅仅这些,比如要出门前要准备一个周密的计划,争取用最少的时间玩最多的景点,自己的证件是否带齐,还要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等;爱护古迹,不能在景点处乱涂乱画;切勿贪小便宜等;还要尊重当地的习俗,明白“入乡随俗”说到这我就不得不谈谈原来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有联系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于每个民族或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如果我们不对它们有所了解,小则闹闹笑话,大则无法想象,比如我们在清真馆不能吃猪肉,不能饮酒,等等。

二、要知道所要去的景点的看点

由于旅游经历少,在旅游前只有兴奋,感觉能出去走走就很高兴,也不在乎到那边能看到些什么了,上了这个课我才明白不是那样的,去一个地方旅游,要知道那个景点的看点,那样才不会留下遗憾,比如要看园林就应该到苏州等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去;要了解宗教艺术就要去拉萨等有这些特色的景点;去景德镇就该去看看那里的陶瓷,在课堂上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陶瓷以及它们的特点,让我们在旅游时看到陶瓷制品也能说上些什么,也不再是雾里看花。

三、旅游地方与宗教文化相关

有些旅游的地方就跟宗教文化息息相关,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而他们所在的地方却不同,他们手的姿势不同代表了不同含义,而这些都我以前不了解的文化,同时也解开我上这课前的疑惑,旅游跟中国文化是有联系的,也许有些地方没了中国文化的支持,就不再有今天的风光。

在这个课里学到的和我的感悟是这千多字的文章所表达不完了,只能拣点重要的来谈谈,总而言之,这个课对与我是有很大收益的,不仅扩大我的知识面,为我今后的旅游做了很多功课。

医药化工学院

10化学 1 班

郑伟

第五篇:中国旅游文化论文1

善待民族文化打造旅游品牌

宁乡七中欧立强410635***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例如,西夏党项人的文化、新疆楼兰古国的文化等。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三)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四)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

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因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其对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民族的 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其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没法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有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虽可对外开放,但由于时间较短、每年日期不定(如要按农历计算),也不大利于开发成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是旅游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属于要专业性、多学科策划和创意的问题。例如,云南的澡堂会是一个很有卖点的资源,但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很不容易。一是仅在春节期间的四五天内,时间比较短,开发成为一个常规产品不容易;二是如何体现和展示特色的问题,它不是一般的集体洗浴活动,而是一种民俗民风,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优势则要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觉得“人有我有”、一点不差;有的还因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觉得“惟我独有”,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眼不识泰山。例如,多声部民歌的合唱形式,我国目前有23个

民族保持和流传着,仅就演唱形式而论不是惟一的,如要评论其艺术、文化、旅游价值,则往往更要关注它所演唱的古老内容,否则过于推崇、宣扬这种歌唱方式,实际上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新疆伊犁有个“火龙洞”,是一处不同于温泉的地热资源,当地人对它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旅游开发价值。上述五个方面,决定了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第一方面决定着是否值得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第二方面决定着实施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第三方面影响着开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第四、第五方面关系着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的市场前景。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这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属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不高 的问题。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观,如三峡微缩景观、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群等;有的地方无视旅游规划的存在,三个月“开发”了几十处景观;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认为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建设民族村、民俗园,就是唱歌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节庆搞成了农民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商品交易会。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有关地区、投资者联合开发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为切入点实施适度规模的开发。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节、白族的三月

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阔时节等;至于一个区域民族的节日就更多了,例如滇西南的怒江地区,有僳僳族的澡堂会、普米族的情人节、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例如,对于神秘古朴的澡堂会,就不宜为增加经济效益,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之过于喧闹。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尽量延长参观停留的时间;再次,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退出。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 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入世以后已经逐步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从东部地区来看,大协作已蔚然成风,如粤港澳旅游圈、长江三角洲(3+1)、15+1城市联合、环渤海旅游圈等。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联合、合作,才能各方面共赢。但是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比较明显的有省内航线可互飞的较少,而且价格偏高;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A线B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中国旅游文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旅游文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一)优秀(90~100分) 观点鲜明正确,能理论联系实际,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语言通畅,能准确、合理地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对所选论题进行分析;独立完成,格式规范......

    《公选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论文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公选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论文题目:论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 姓名:某某班级:xx班学号:xxxxxxxxxxx论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 某某 摘要: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谈谈杭州西湖旅游文化对申遗的作用: 6月24日巴黎时间17:55(北京时间23:55),西湖荣膺世界文化遗产,杭州由此成为“世界遗产城市”。世界遗产西湖,世遗城市杭州,她们的“影响”,还是要通......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飞凰古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应强调旅游更深层次上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国旅游的发展,还是世界旅游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班号:学号:姓名: 成绩: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

    中国旅游文化

    一、我的家乡是浙江省宁波市,我最喜爱的菜叫彩熘黄鱼,是宁波、舟山地区的传统名菜。黄鱼味鲜,肉质丰满结实,配以火腿、鸡肉等上乘辅料烹制,色彩艳丽。 1、色:呈金黄色 香:浓烈 味:滋......

    中国旅游文化

    山水景观欣赏交通学院工程管理一班何超 091366012 内容摘要: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地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随着现代科学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山水”......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