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公务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记录职场中真实的一天,了解各行各业真实的一面。单位背景:某省政府涉外部门。这个部门负责管理全省对外宣传、省政府新闻宣传工作。制定计划、协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目标就是向外国介绍全省的情况,树立良好形象,促进招商引资。职务:办公室秘书。主要任务:起草领导讲话,撰写活动方案、总结、请示、报告、通知等各类公文。另外还需要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误解:很多人认为公务员的日子还是老样子:一张报纸、一杯茶、一顿饭,现在又加上了一台电脑过一整天。大家都认为公务员稳定、清闲、待遇好、地位高、压力小。但实际上,随着待遇和地位的提高,这个职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你不想混水摸鱼,如果你渴望发展,就必须来得比领导早,走得比领导晚,做得比别人多,表现得比别人好。虽然在机关里,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工资差别不大,待遇相差无几,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去向是绝对不同的。办公室秘书的一天:
早晨6:30起床,7点从家里出发,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奔赴单位。(当然单位也有班车,但需要按时按点乘坐,为了早到晚走,我从来不坐。)
7:40到单位(上班时间为8:30分),边放下包,边启动电脑。等待电脑开机的这段时间,拿起抹布和拖把,简单地擦一下办公桌和地面。回到电脑前,查看电子邮箱,然后依次打开新华网、人民网和本省的重点新闻网站浏览新闻。
8:20到一楼收发室,取回3位领导和自己的报纸。上楼分好,同时浏览报纸主要新闻,送到领导办公室。
8:40接到第一个电话,是电脑录音:“您好,这里是交通处,请速来取急件。”挂断电话的同时,拨通另一个号码,让新来的同志去取。接着,拿起领导前一天从中央会议上带回来的文件,边研读,边思考如何为领导起草贯彻落实这次中央会议精神的讲话稿。看到第3页的时候,电话再次响起,这次是省政府办公厅综合三处的会议通知。
电话挂断后,马上把记好的“电话记录单”写好,呈送领导阅知。刚刚坐下,交通处的那份急件取回,于是拆开信封,从头到尾大略地看一下,挂上一张文件处理单,呈送给分管领导阅示,领导批示后交送相关处室办理。然后回来继续考虑起草领导讲话。
11:15去机关食堂吃自助午餐。
12:00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进入美国MSNBC网站,收听给网站英语视频新闻。同时,进入其他网站查找或者浏览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13:30开始下午的工作,边起草文件,边接听时不时响起的电话,把文件和电话记录传送给相关领导和处室。
5:30下班回家。多数同志都是4:50左右走的。
上升空间:
秘书和领导接触多,学的东西自然多,提高也快,所以通常提拔的也快。一般参加工作10年左右会晋升为正处级。到处长级别以后,就有被下派到县级市做副市长或者市委副书记的可能,如果发展好,再过两三年会被提拔为副厅级干部。
下层职位:
机关的秘书是从文笔优秀的干部中选拔出来的,需要有很强的文字综合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要善于与上下级沟通。青年参考
第二篇: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也会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高存在的社会、个人等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形象。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公务员无疑成为当下大学生追捧的一份理想职业。2007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与录取比例就达到42:1。据湖北人事网统计,2009年4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万名考生参加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可见,公务员考试都称得上中国第一考。但是,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并没得到改善。2007年9月,中国第一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网为温州市龙湾区公务员开展心理辅导,调查结果显示40%的公务员倦怠感明显。2008年1月,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发布也显示出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显示,重庆市公务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平常老百姓之下。[1]
这种“围城”内外两重天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公务员作为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行政绩效和政府形象,公务员产生的职业倦怠若不及时采取系统性的干预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及现状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参照一本名《A Burn—Out Case》的小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认为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衰竭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会产生。此后,众多学者对职业倦怠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其中最值得引用的是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对其做的操作定义。Maslach(1981)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emo*9鄄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或非人性化(deperson*9鄄al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 d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2]随着对工作倦怠研究的深入,为了适用于广泛的职业群体,工作倦怠的概念被扩展为:工作倦怠是对工作中持续不断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的长期反应,它包括衰竭(ex*9鄄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以及专业无效能感(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三个维度。
根据对工作倦怠的一般定义,笔者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是指公务员在长期周旋于工作和人际关系下产生的压力,逐渐形成的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一组综合症状群,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情绪衰竭
公务员情绪衰竭通常表现出疲惫感、焦躁易怒、缺乏耐心、敏感紧张等症状。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与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甚至与周围的环境变得紧张,刻意与和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等。2007年首部《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3]
(二)工作怠慢
公务员的工作怠慢一般表现在工作态度消极,对自身所任的职务时常感到厌倦,压力大,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不满;在对待服务对象或者服务事项上长期用缺乏热情方式或态度来回应,漠不关心,一拖再拖;在对待工作发展方向上十分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之,公务员的工作怠慢会使个体与工作对象关系变得紧张,同时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
(三)个人成就感低落
公务员倘若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感到与现实相距甚远,就会对工作的贡献和自身工作能力表示怀疑。公务员自我效能降低的后果直接导致“第三种状态”的出现。“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从政道德,思想庸俗、不务公事,只图权大、权多,不想或少想责任;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心浮气躁、无心作为,世故圆滑、暮气渐长;有的工作能力不适应需要,无力作为、庸碌无为,怕事、避事,不敢抓不敢管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缺乏精神动力,小富即安、浮华浪费,居功自傲、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信奉‘潜规则’,热衷于拉拉扯扯,巧言令色,欺上瞒下。”[4]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分析
虽然政府部门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随着公务员职业倦怠人数的增加,它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体因素
职业倦怠不仅与外部的环境有关,它还与个体的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对于自身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1.人格特征。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研究分析(见图1),神经质或者情绪性特征对职业倦怠产生直接的影响;潜在精神特质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它通过外—内倾特征对职业倦怠产生间接影响;外—内倾特征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显著。但是,在招考国家公务员时,并没有把心理素质纳入一项指标去考核,笔试优异的考生上岗之后却往往不能适应。习惯性焦虑,遇到刺激易于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的人,比情绪反应较轻微、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的人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另外孤独、固执、倔强而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的人,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个人期望。期望值高的个体,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容易体验到情绪衰竭这一维度,而且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工作怠慢应对方式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公务员也不例外,如果公
务员个人的决策行为没能得到实现,在协商中没有获得任何权力,那么个体将很容易感觉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从而会采取消极的工作态度,不再关心工作的贡献,最终产生对职业倦怠。
(二)工作量因素
在工作特征方面,工作要求的数量是与工作倦怠有重要关系的变量。根据Moore(2000)模型研究发现,在工作过载、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缺乏自主、以及缺少报酬等几个预测变量中,只有工作量对工作衰竭的标准路径系数是0.28(p<0.01),其他几个变量的路径系数相对较小[5]。这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尤其是情绪衰竭这一维度。工作超负荷也是影响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近些年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是行政改革的重点,无所事事的状况有所减少,公务员的工作任务比以前加重了。公务员经常要直接面对群众,解决很多突发事件和大量的经常性程序工作,面对工作量过多的情况,这需要公务员很强的耐心和抵抗外在压力的能力,但往往公务员感到无法在规定的有限时间里去完成工作量,更无法确保质量的好坏。工作超负荷以及工作的单调无疑导致个体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产生工作倦怠感,尤其是对情绪衰竭和工作怠慢的影响比较大。
(三)组织因素
在我国行政环境中,一般采用科层制的组织形式。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工具理性化最直接的体现,有着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各个层级被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标准化。公务员工作在庞大的科层制组织中,墨守成规,按程序办事,长期从事这种程序所控制且单调的工作,必然会使在科层制组织中人感到个人成就感低落。同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公务员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形式化,考核过程大多是例行公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缺乏跟踪反馈,很难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考核结果也很难使被考核者信服。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也不够完善,目前只存在行政内部救济,司法救济还排除在外,同时救济主体独立性不强,救济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参与性,从而致使公务员的奖惩、任免及相关制度也大打折扣,公务员长期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综合症状。
(四)社会因素
一方面,现实就业竞争激烈的困境,使得公务员的群体性竞争越发激烈。在2008年中央机关招录公务员中,审核通过的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的平均值达到了空前的60∶1,这种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场面充分说明了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6]这种激烈的竞争对于原有的公务员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钟,为了保证自身的既得利益,从而压力倍增。而新加入的公务员在新的环境中易受到挤压或孤立。此外,另一方面,社会对公务员的期望已远远超出公务员工作能力的范围,往往让公务员表现出工作怠慢甚至在长期的压力下发觉个人专业的无成效感的现象。公务员一旦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就会受到指责,而对于如何为公务员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心理调适和心理训练,保持心理健康等缺乏关注。
三、预防和缓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路径
(一)加大对公务员心理的关注
目前,西方一些大型企业之中,已有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援助的“心灵导师”,但我国公共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公务员自我排解压力的培训力度,在提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的同时,使公务员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懂得与其他人沟通与协作,掌握自我调适的简易方法,降低职业倦怠程度。同时,也可以导入“员工帮助计划”(EAP)援助,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接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化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解除公务员的心理负担,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行政效率。
除此之外,社会对公务员应该给予应有的支持和理解。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但也由于公务员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时常不能满足社会过高的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更应该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表现出对公务员的体谅,从而缓解公务员的职业倦怠。
(二)优化组织层面的行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为我们克服组织局限性、优化组织行为和加强民主管理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打破原来科层制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加强公务员对组织决策的参与性,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组织运作只有综合个体人格特征,才能使公务员在组织中找到个人成就感,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同时,完善人事制度对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联。笔者认为,公务员的招录可以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方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试方式来考察报考人员的综合能力,如情境模拟、角色练习等,以此对人才进行测评和选拔。其次,在考虑公务员选拔晋升时,公务员考核应根据德、能、勤、绩、廉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量化。
(三)协调工作与个体关系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有许多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但是从一开始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情境的互动关系。对于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不应仅仅局限于公务员个人,而应从公务员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入手。根据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工作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2],笔者建议,组织与公务员个体应该建立信息流平台,经常沟通,充分利用团队解决问题。组织对公务员所做的努力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例如财政回报以及提升前景等,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
第三篇: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
含义:
工作压力是指因工作负担过重、变换生产岗位、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等对人产生的压力。亦称“职业应激”,由工作或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所造成的应激。例如,工作负担过重、变换生产岗位、时间压力、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机器对人要求过高、工作时间不规律、倒班、工作速度由机器确定、上班过远、工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良等。
工作压力的来源: 一.与工作特性有关: 有些工作如警察,电工,船员等,因工作性质关系,时常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其工作压力当然高于其它人.二.与工作角色有关: 例如一个内向寡言的人,要他去担任发言人的工作,要他经常面对公众发言,那也是相当大的压力.三.与人际关系有关: 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些纷争,在工作上有时顾得了上司,顾不了同事,有时会两边同时不讨好,这便是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四.与职业发展有关: 每个人工作都希望能够有升迁的机会,或是发展自己理想的机会,可是虽然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想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或不会一帆风顺.五.与组织结构和发展有关: 组织结构指的是所在的公司,工厂,或工作单位.六.与家庭.工作交互影响有关: 现代的双生涯职业妇女.对这种压力体会一定最深刻了.不同人群压力来源不同:
㈠区分不同学历比较发现,高学历人群更多地因为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知识技能的储备更新、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压力感;而低学历人群更多地因为工资福利待遇差、担心完不成任务、担心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等因素而感受到压力。
㈡区分不同收入水平比较发现,高收入人群更多地因为竞争激烈、知识技能的储备更新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压力感;而低收入人群更多地因为工资福利待遇差、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恶劣、对本行业信心不足、对自己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信心不足等因素而感受到压力。
表明高学历和高收入人群的压力更多地是发展上的压力,是如何锦上添花的压力;而低学历低收入人群的压力则更多的是生存的压力。工作强度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单位里竞争激烈,职场如战场,不进则退;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储备和更新等都是引起工作压力的原因。工作压力的潜在来源
1、环境因素:主要指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
2、组织因素:组织内有许多因素能引起压力感,例如,所做的不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工作负担过重,同时令人讨厌,难以相处的老板等,都会给员工带来压力。
3、个人因素:压力因素具有可加性, 压力是逐步积累和加强的。每一个新的持续性的压力因素都在增强个体的压力水平。
单个压力本身可能无足轻重,但如果在业已很高的压力水平上,它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要评估一个员工所承受的压力总量,就必须综合考虑他所经受的机会性压力、限制性压力和要求性压力。
潜在的压力是否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压力,还与个体差异性有关,诸如个人的知识、工作经验、社会支持等。
表
1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现状:
工作压力是当前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压力既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也是一个影响工作绩效和职业健康的消极因素。
很多现代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压力之下,失业、升职、调薪、办公室关系等等。据统计,与工作压力相关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疾病已经成为导致员工缺勤、停工、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富有效率,激起创造性,而不良的压力,不管其来源是什么,对雇员和组织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工作压力会引起焦虑、沮丧、发怒等后果,造成各种生理方面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头痛,或造成工作事故等,并给组织也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称工作压力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富士康案例:
简介: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9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连续8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2010年位居《财富》2010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12名。员工跳楼原因: ①工作强度高
经济危机后一个工人顶俩用
在富士康厂内,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早上7时半进厂,晚上7时半出厂,中间有1个小时的午饭和休息时间,其中2个小时以加班算。员工手册规定每工作2个小时就可以休息10分钟,但是很多时候都不能按规定休息,往往是除了中午休息1小时外,一天就只有10分钟的时间上洗手间。有的部门甚至长期要加班3个小时。小林告诉记者,经济危机之后,富士康为了压缩人力成本,普遍存在一个人要干两个人工作的现象,工友们上班觉得更累,一提起上班,整个人就没劲了。②精神压力大
“陷阱测试”让人心慌慌
“上班真的很累,精神很紧张,既要赶进度,还要小心„陷阱测试‟。”进厂之后,工友相互之间不许讲话,不许打瞌睡,如果违反了就要扣绩效奖、向大家做检讨。“有的女孩子做检讨时声音小,就会挨骂,好多人都被骂到哭,最后还要所有工友在其检讨书上签名。” 但是,最让普工们感受到精神压力的是所谓的“陷阱测试”,也就是管理人员故意在流水生产线上制造一点小错误,比如拿走一张小贴板,如果你没有发现,那你就要被处罚了。用时兴的一个新潮语言,就是“钓鱼式执法”。“线长和内部稽核员(管理人员)经常会在你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从你的桌子上拿走一个半成品,如果你没发现,那又要受处罚了。” ③等级森严
管理人员和工人缺沟通
提到富士康的基层管理人员,普工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普遍缺乏沟通。富士康员工的等级壁垒分明,最基层的普工叫作业员,然后就是全技员、线长、组长、课长、部长等等。他们的主要管理方式还是骂,只管上班强度的安排,从来不关心普工的生活。”他认为,富士康目前还是一种很霸道很简单的管理方式,根本没有人性化可言。平时在宿舍住宿也是10个人一间房,因为流动性大,彼此部门又不同,所以相互间都不认识。小丽说,甚至在同一个班(工作单位)里,一起工作了三四个月的,彼此都不会认识,因为大家上班都是戴口罩的。富士康对“十三连跳”做出的反应: 一是加强安保防范再发生自杀事件。
针对富士康保安人数有限、训练不足的问题,深圳市公安局和保安分局对富士康的企业保安进行指导培训,并派出300名保安大队的正规保安来支援企业管理。
二是加强心理疏导。
深圳市卫生部门派出一批心理医生进驻富士康,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力度。深圳市的妇联、共青团及文化体育部门还协助企业在园区内开展多项文化和体育活动,缓解年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三是加强劳动监察。
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富士康员工劳动合同、工资收入、加班时间、劳动强度等情况进行了重点监察。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介绍,富士康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方面比较规范,也尊重员工意愿,劳动部门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投诉。经劳动保障部门建议,富士康已于5月18日正式作出决定,把每个月询问是否要加班改成每周询问一次,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员工更加自由选择是否加班。此外,针对社会舆论关注的富士康员工劳动强度问题,深圳市劳动部门正在富士康的生产车间现场测算劳动定额和劳动强度。如果
发现富士康劳动定额和劳动强度过大,将根据相关法规对企业作出改进建议。
四是强化企业的员工尊严教育。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员工尊严问题,深圳市公安部门派员规范和培训富士康的保安和门卫管理体系,督促富士康完善企业安全措施,改善基层管理人员对普通工人的管理方式。深圳市总工会也就员工尊严问题提出建议。目前,富士康管理层已针对门卫管理作出规定,要求所有保安及基层干部对员工不能简单粗暴。
五是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精神需求。
李铭表示,深圳市将在富士康园区内部和周边规划和建设一批必要的文化设施,改善公共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让员工在劳动之余感到快乐,不要因为问题和挫折就选择轻生。
六是构筑“关爱圈”,防范“社会疏离感”。
目前富士康已对原先的部分管理办法进行反思和改变,现在员工希望和谁住在一起都可以自主组合报名,这有助于室友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关爱。
七是加强企业基层组织建设。
深圳市总工会已要求富士康工会把触角延伸到所有生产车间和住宿单元,让工人有意见可以及时反映。八建设安全防护网
郭台铭透露,将在一月内在员工宿舍安装150㎡的防护栏,称这虽然是笨办法,但也要尽力去阻止。目前,二楼宿舍阳台全部装上密集的不锈钢网,厂方称会在更多楼层安装全封闭的铁网 总结:
不仅是富士康,所有的企业都有必要认真反思自己所给予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距离“体面劳动”尚有多远。《时代》杂志将人物授予“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中国工人”,而“勤劳坚韧”的另一种更为残酷的说法则是“廉价劳动力”。必须看到,提高劳动报酬与改善员工福利,给员工更多梦想的空间与上升的可能,这一切与“九连跳”之间并非没有关联。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A更有效地组织你的工作 可能的话把工作分摊或委派以减小工作强度。别认为你是惟一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人,这样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工作,你的工作强度就大大增加了。
B建立良好的办公室关系 与同事建立有益的、愉快的合作的关系;与老板建立有效的、支持性的关系,理解老板的问题并让老板也理解你的问题,了解自己和老板在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C及时总结,妥善计划 对所有的出色工作都记录在案,并不时查阅,一是总结经验,二是为自己寻找自信。为将要进行的工作,制定一些短期计划,做尽可能细致的准备。
D不要给自己无谓的压力 减少你所关注的琐事数量,别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就由它去。
E享受个人空间 不要总是想着工作,努力在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如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等。
F适当的运动 每天寻找时间放松,如呼吸新鲜空气,做适量的运动,散步,时常出入一下办公室,变换一下环境,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大脑,恢复精力。暴力减压 “随身带个小皮球,郁闷时偷偷捏一捏。” G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事不对人 老板是绝大部分工作压力的来源。下属失职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同事之间摩擦也可能造成不爽,但真正的压力是如何让你的老板满意你的工作,羸得他的信任与赏识。工作中,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保持豁达、宽容之心;还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善于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的办法。
H未雨绸缪,随时准备应对方案。面对各种情况,只有一个方案是不够的。从头至尾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并且事先设想任何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可以迅速替代的行动方案,主动迎接工作压力,当你胸有成竹时,压力自然不会找上门来。
I要学会向下层授权。充分信任下层,理清彼此权责、明确完成的时间。这样即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展现工作能力,也避免自己大包大揽,吃力不讨好。
J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工作并不意味着弦总是绷着。适时放松一下,会对身心有益处。好好睡一觉,比较轻的忧虑和不快,通常在一个充足踏实的睡眠后就可能消失了。另外,有空运动一下,这是调剂心情的良方。参加某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是旅游,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视节目,或干脆休假,放松一段时间,眼不见,心不烦。
K自我良性暗示,多想一想过去成功的经历,想一想自身具备的优势,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在公司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换了别人恐怕还不如我呢!
L要善于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的办法。可以找一个和自己经历比较接近的知心朋友谈一谈你的苦恼,听取一些来自他人的建议。但最好是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告诉自己的配偶、父母听,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你可能差别很大,帮不上什么忙,徒给家人增加烦恼。当然更不能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里:工作已经很乱,再把家里搞乱,那可是雪上加霜了。
M找心理医生咨询。有些问题如果长期困挠你,不妨找个心理医生谈一谈,听一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毕竟他们每天处理很多类似的情况,或许能给你一些更有益的指导。
第四篇:最高法院为什么越来越大
何兵:最高法院为什么越来越大 http://.cn 2009年03月28日08:17 新京报
作者:何兵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
● 最高法院有六七百法官,说明最高法院至少有两百个合议庭,可以向外输出“最终裁判”
● 庞大的最高法院,使领导们身陷自身行政事务管理,对没有法律和政策价值的案件把关
● 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向基层放权;为防止权力下放导致权力滥用,必须配合司法民主性建设
春节期间和最高法院的几位法官闲谈。中间,我问了一位法官:“最高法院现在有多少法官?”他皱起眉头算了算,说:“我也说不准,估计有六七百吧?你看,死刑复核上收,刑庭增加二百来号人。民诉法修改,加大民事再审力度,立案庭增加一两百号人„„”现状:最高法院变“大”的弊端
最高法院有六七百法官,说明最高法院至少有两百个合议庭,可以向外输出“最终裁判”。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就相当于战场上有两百个“总司令”,可以向外发布最终军事命令。假如这两百个“总司令”分别在两百个防区作战,且防区互不交叉,问题并不大。问题是,法官们的防区交叉不清,有些甚至完全重叠,这仗怎么打?
我们来比较一下。美国最高法院法官9人,日本最高法院法官15人,英国上议院法律议员加上常任法官人数,最多时也仅有30余人„„我们的最高法院,当之无愧地成了最大的法院。最高法院越来越大,其弊害是什么?
首先,最高审理的案件必然成倍增长,否则就是人浮于事。能上最高法院审理的案件,总是矛盾最复杂的案件。结果最高法院引火上身,成了社会矛盾的纠集地,不仅有苦难言,而且与“纠纷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的政策选择,背道而驰。
其次,最高法院的裁判是最终裁判,对于地方法院具有指导作用。师长失误,受害的是全师;总司令失误,受害的是全军!最高法院一旦裁判失误,就等于向全国法院发出了错误指令。
由于难以承受错判之重责,为了尽量减少失误,统一法律标准,最高法院的必然选择是:加大庭长们和审判委员会的监督力度。这不仅与审、判不能分离的法理矛盾,而且,假如每个合议庭每年作出三十至四十份裁判(按每位法官每年承审十多件案件测算),全院的裁判总数应在六千至八千之间(最高法院2008年审结7725件)。庭长们和审判委员会监督过来吗?除非他们是千眼百臂的巨人。
再次,最高法院的法官权力最大,因为他们是最终裁判者。从“权力使人腐败”这一基本原理推演,最有权力的人最容易腐败。最高法院必须建立独特的、无懈可击的防腐制度。最高法院可能建立这样的制度吗?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这种可能性。但如果最高法院能够建立一套无懈可击的防腐制度,那为什么不在基层法院推行这样的制度呢?这样不就实现“矛盾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的政治理想了吗?
将“完善防腐制度”的试验,放在最高法院自身进行,就是将最高法院做了改革的“试验田”。改革之所以要有试验田,是因为改革存在失败的风险。为了控制可能失败带来的恶果,试验田总是越小越好,最高法院是国家的命根子,怎能成为试验田?
腐败分子在其未暴露之前,看上去总像个好人。“一看就像腐败分子”的人,电视上常有而生活不常有。被双规的最高法院前副院长黄松有,我见过几次。面孔方正,言谈随和,“看上去就像个好人”。由于不知道腐败分子在哪里,最高法院的行政长官们,只好将所有的法官作为防范的对象。其责任之大,心思之重,可想而知。
最高法院领导们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政策和制度的研究与创新;他们研究的案件,应当是具体重大政策性和法律性的案件,不能身陷琐务。庞大的最高法院,使领导们身陷自身行政事务管理,对没有法律和政策价值的案件把关„„
最高法院越来越大,还有其他许多弊害,容不再举。那么,最高法院为什么越来越大呢?问题:改革方向需要适时调整
由于基层法院腐败案频发,作为承担政治责任的最高法院,要想办法解决。基层法官腐败,当然是因为权力失去有效监督。传统和现在学界的普遍思路是,通过加大上诉审和完善再审制度来解决问题。其走的是“收权”的路子。就是将基层法官的权力,通过上诉和再审,收到审判委员会或上级法院。
法官的权力是审理案件,权力“上收”必须案件“上收”。自然的结果就是,上级法院的案件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大,形成“头重脚轻”的司法格局。据说,刑诉法学界和行政法学界有些人,还在奔着这个路数研究。我的研究结论是,这是死路一条。正确的努力方向是,向基层法院“放权”!
香港虽然是特区,但它的法院从法律上而言,也是中国的地方法院。香港法院享有最终裁判权,最高法院并不对其监督,但没听说香港法院出了乱子,更没有香港当事人到最高法院上访。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确切无误的事实,值得三思。
读者和法律界的朋友们可能要问,基层法官权力有限,都出了这么多乱子,如果再放权,不是乱上添乱吗?答案是,在放权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来监督。这就涉及“司法民主化与法官职业化”这一司法建设的核心命题了。
如果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地监督地方法官,可供选择的道路仅余两条:
一、通过上级法院来监督。如前所言,此路不通。
二、通过同阶部门来监督,即加大政法委、纪委、人大对具
体案件监督。此路一开,审判独立无存。败诉的当事人,将上访到政法委、纪委、人大等一切可以左右法院判决的机构。诉讼关系更加混乱,上访难题无以破解。
正确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通过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有序地监督地方法官。与此同时,向地方法官放权,从而实现“纠纷在基层,权力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的政治理想。据报道,最高法院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畅通获取社情民意的渠道”。这条路走对了。建议:司法民主是权力下移的前提
上级法院的功能主要在于法律统一,而非司法公正。如果制度合理,基层法院可以和上级法院一样公正。缘此,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向基层放权。为防止权力下放导致权力滥用,必须配合司法民主性建设:
其一,完善人民陪审制,从根本上扭转人民陪审员成为“人民陪座员”这种现状。只有落实人民审判权,才能落实人民主权,实现司法的法律性和人民性统一。国外司法审判无论对错,人民鲜有上访,原因何在?原因之一是,他们让人民审判人民。对人民的判决不服,上访到官府又有何用?建议最高法院就此试点,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
其二,最高法院制定司法解释,不能仅仅征求相关行政部门或人大的意见。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解释属于社会规范的一种,是在替社会立法,必须让社会广泛参与,杜绝少数法官、学者、官员们闭门为社会立法现象。
其三,民主评议司法绩效。司法是人民的,人民当然有权力评估司法的工作。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保证法院独立审判案件的前提下,落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法院工作的监督权。
此外,广泛开展对司法工作的民意调查。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此举受到各界好评。这样的措施应当在司法领域展开。
客观调查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人民对司法满意度到底如何?司法的成绩和缺陷在于何方?人民希望司法有什么样的进步?对司法有什么样的新需求?这些问题不是由法院来回答,而是由社会来回答。只有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才会正确决定改革的方向,增强改革的决心和力量。
其四,让人民有效并有序地参与司法官员的任用。在执政党提出通过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让人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过程这些命题后,法学界应当研究如何完善并健全法官任用和提拔制度。法官任前可否公示?党对司法官员的提名和任用,律师和社会如何有效参与?应当通过制度设计,使党的意志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其五,法官下沉。为保障司法独立审判,加强司法权威,中院以上法官由全国人大任命,他们是国家派驻各地方的法官,而非地方的法官。为保证法官的公正性,必须彻底切断法官
与地方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法官必须全国巡回。制度上,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不仅任职期间衣食无忧,退职以后待遇也应基本不变。
在法官国家化以后,最高法院、高级法院的法官应逐级下沉,压缩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的规模,将审判力量充实到第一线。为了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法院的审判力量,应当规定,中级以上法院的法官必须从基层优秀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中选任。
第六,司法改革方案,应广泛征求民意。国家司法制度、诉讼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应当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司法改革决不能被看成法官们的自我改革,必须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改革的一部分,应当由执政党主导而不是法官们自我主导。
结语:司法改革需要小岗村
司法改革的路,下一步如何走?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司法改革应坚持职业化路线,司法改革不应走回头路。而我和其他一些学者则坚持“法官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要同时推进———该回头时就回头。
虽然各方争议较大,但大家的共识是:中国的司法改革,任重道远。没有人敢确保其所提出的改革方向性建议和具体措施,不出偏差。北大张千帆教授提出“司法改革需要小岗村”,对此我无条件赞成。
确实,我们没有退路;确实,我们需要改革;确实,我们不敢保证哪种方案是一路畅通。为此,我们需要“司法小岗村”———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
第五篇: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要:乡镇公务员作为公务员特殊群体,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较为特殊,存在着工作任务重、职业前景渺茫、人际关系紧张等工作压力,分析工作压力源,有利于寻找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干预的措施,提升乡镇公务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乡镇公务员 工作压力 心理健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各种压力逐渐加大,但国家公务员队伍因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压力问题一直受到重视。当前,其他人群的工作压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公务员压力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个群体,同样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心理卫生的事实。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务员履行职责、有效工作的内在品质要求,因此,对公务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与水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乡镇公务员这一公务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工作压力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研究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减轻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源,提升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一、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工作压力对生理具有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头疼、疲劳、胸闷等生理特征,在行为上表现为滥用药物、过度劳累、酗酒或过度抽烟,还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在组织上就是会议缺席、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消极、职业倦怠等行为现象,情绪出现紧张、忧郁、焦虑、苦恼等不良反应,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这些后果,于是将心理健康作为衡量工作压的标准,对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大量研究,找出工作压力管理的科学办法,减缓工作压力对工作者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利于促进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二、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的意义
首先,研究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为乡镇公务员本土化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思路,增强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应用性。第二,对乡镇公务员进行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属于研究较少,虽然一些研究有所涉及,但是较少将个体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试图从二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入手进行研究,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有较大价值。第三,我国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并未深入,未能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虽然各个行业关于压力的研究有所呈现,但对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目前还未有所涉及。
本研究把不同类别的个体对工作压力源体验进行差异性比较,进而分析各种压力来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为组织管理者进行有效压力管理,降低乡镇公务员压力水平。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部分政策和制度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研究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来源,并提出改进的方式,对乡镇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深化、完善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和促进作用。其次,探究影响公务员工作压力源及特点,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干预,科学并有效的排解工作压力,防范公务员心理亚健康,提升工作成效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网络化程度提高,政府部门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效率逐步下降,各种与工作压力相关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水平整体较低,具有如下特征:
1.工作任务是乡镇公务员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在调查中,有36%左右的乡镇公务员觉得完成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20%左右的乡镇公务员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每天工作都有可能碰到新问题,由于人员少,任务重,他们之间分工并不十分明确,有人找来就要处理,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这就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工作的有效性。工作的对象大多数是广大农民群众,他们较为敏感,在工作时更要注重方式与方法,尽量不造成误会和矛盾。55%的乡镇公务员认为的办公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较为偏远的乡镇,办公条件较为落后,甚至连基本的电脑都不能配备,迫切渴望办公环境与办公设施能进一步改善。
2.乡镇公务员职业前景较为渺茫。乡镇公务员处于政府工作的基层,往上晋升空间较为狭窄,付出的努力要比城区公务员更多。由于身处的环境与工作性质,乡镇公务员很难做出较为显著的政绩,努力工作的成果也很少被领导看到,向上一层次升迁机会就相对较小。乡镇公务员职级起点比城区公务员低,行政级别为镇长的乡镇公务员,其职级也只相当于县级公务员中的正科级。有些乡镇公务员在乡镇工作了一辈子职级还只是一般科员。
四、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正相关。工作压力作为心理健康及其他各因素的基本指标,上级领导、工作责任、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完美倾向影响着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上级领导安排工作没有计划性、不切实际、领导水平不高、任务繁重、会议繁多、环境较差、人际关系紧张、同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工作中要说违心的话及担心工作做不好等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越高,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
2.工作压力的职业前景影响着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乡镇公务员对职业前景越是否定,则强迫症状和抑郁水平就越严重,乡镇公务员强迫症状和抑郁水平越严重,则对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神就受较大影响,这与目前乡镇公务员的升迁机会较少,工作中被领导或同事有误解有关,规划好乡镇公务员职业前景能够有效减少工作压力源,促进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3.工作压力的人际关系和完美倾向影响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紧张是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作为乡镇公务员,大多数还具有完美倾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在于乡镇公务员职级晋升渠道较为狭窄,相互间有竞争,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甚至部分竞争存在恶意倾向,乡镇公务员渴望工作中能做出显著成绩,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工作中的成绩被领导认可,受到同事的肯定,大多数公务员很怕工作出错,从而影响到职级的晋升,迫切渴望受到领导的重用。而这些方面越是迫切,就越是工作中呈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中追求完美而造成了紧张和焦虑,这就影响了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乡镇公务员进行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分析其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有利于探究工作压力源,解决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逐步完善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找到工作压力源并尽量减少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领导重视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邀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干预,提升乡镇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
[2]吴建刚.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7
[3]杰勒德.哈格里夫斯.压力管理(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高飞,陈龙.企业员工应激源的因素结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
[5]姜文锐,马剑虹.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工作生活压力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3(3)
作者简介:黄淑颖,1981-,女,浙江慈溪人,心理咨询师,管理学硕士,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保健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