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县局长在市人大调研食品安全的发言稿
某县局长在市人大调研食品安全的发言稿
积极履行新职责,探索监管模式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是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xx。根据职能划分,我局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主要是承担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服务许可和监督管理职责。现就我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根据xx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xx号)的规定,我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是承担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以下简称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负责消费环节餐饮服务许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目前,我市共有餐饮单位xx家,其中大型餐馆xx家,中型餐馆xx家,学校食堂xx家。到目前止,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餐饮服务消费环节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我局在xx市委、xx市政府和xx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严准入、严标准、严监管的“三严”工作要求,着力提高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公众饮食安全,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摸底建立监管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档案。为确保职能调整后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不乱,我局于去年5到6月份集中力量对全市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建立了监管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档案,做到了一户一档。在行政审批方面,严格按标准、依程序做好许可审批工作。从“受理、审核、发证”三个环节严格把关,按省、市局的标准要求,努力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
2、积极履行新职责,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履行餐饮业监管职责后,我局以餐饮单位经营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和食品质量为重点监督检查内容,认真履行日常监管职能,高度重视监管机制建设,重点对加强对学校食堂日常监管,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按照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狠抓落实。今年初,召开了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局领导与责任股室负责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与餐饮服务单位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将责任细化落实,强化责任追究。
3、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我局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相继开展了“打非添”、“瘦肉精”、“地沟油”、餐饮服务环节酒类、餐厨废弃物等专项整治工作,起草制定了具体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时间步骤以及工作措施和要求。今年来,专项整治期间,共计检查餐饮服务单位xx间次,下发整改意见xx份,要求餐饮服务单位签订并张贴承诺书xx份,发放宣传画xx张。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先后开展了“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6月19日,我局与xx中学举办学校食堂开放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观学校食堂。今年来,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5次,制作宣传板5块,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班4期,受训人数达1800多人。通过宣传和培训,大大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5、全力完成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组织对有关重大活动定点餐饮单位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签订责任书,增强企业责任,保障了全市重要接待、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自去年来,共对6项重大活动进行了现场监督,保证了重要活动饮食安全,实现了重大活动饮食“零事故”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餐饮食品安全风险严峻;二是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势单力薄。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经费不足;四是餐饮行业存在部分无证经营行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要加强学习力度。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全局人员尽快熟练运用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餐饮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知识,要组织共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真抓实干,落实工作责任。
(二)扎实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力争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积极探索开展“诚信经营、放心饮食”示范学校、示范餐饮店活动,以点带面,提高全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餐饮服务分级管理机制,按照餐饮服务单位经营业态和食品安全风险程度,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三)要把行政许可关。严把“受理、审核、发证”关,对条件不达标的,特别是食堂供餐单位,一律不予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进一步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从业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餐饮业无证经营行为,深入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对高风险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餐饮器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狠抓全市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安全工作,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对学校食堂达不到供餐条件的,一律要求停止供餐。
(五)广泛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加强对法律法规宣传,正确引导、提高群众认识。扎实开展好“食品安全宣传月”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购
进原材料索票索证的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对无证经营的,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持证经营率。进一步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培训,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xx市委、xx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xx人大的有力监督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为建设幸福文明高州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市长在市人大闭幕式发言稿
主席团、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上午,各位代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选举我担任市人民政府市长,选举等七位同志为副市长,我们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向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政绩回报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的信任和厚望,在这里,我代表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郑重表态:
一、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团结大局。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七大精神,坚决服从和维护市委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维护市委、市政府和市各大班子的团结,确保政令畅通。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和完善符合市情、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作指导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振兴多谋善策,多求实效,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三、坚持执政为民,着力改善民生。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俯首为民办事,贴心为民解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建共享和谐。
四、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履行政府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在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上迈出新的步伐。
五、坚持廉洁勤政,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把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脚踏实地干工作,凝神聚力抓落实。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前景无限美好。有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不断取得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的新胜利,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请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考验我们、监督我们、支持我们!
谢谢大家!
第三篇: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
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尊敬的魏主任、各位委员:
在全市深入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时刻,市人大魏主任一行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市人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殷切希望,我们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全市文化新闻出版系统的干部职工对市人大领导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事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新的目标为起点,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奋力推动泸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下面,我就我市文化产业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正确方向,致力于打基础、管长远、增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效明显。
(一)抢抓机遇,规划蓝图,文化产业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当前,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省委也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的工作目标,在我市文化产业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更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 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工作推进会、召开现场办公会,高屋建瓴,审视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出“酒+N”文化事业产业品牌发展战略。根据中央、省、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我局主动作为,结合泸州实际,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调研论证,规划泸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重点,目前,各项规划目标已纳入《泸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部分重点项目同时纳入省文化新闻出版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契机,一方面抓好国家关于扶持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举办文化实业。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民营飞高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由成都民营经营者投资280万元举办动漫游戏项目落户江阳区星光路,由四川巨洋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泸州大剧院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由军统酒业投资1500万元兴办的蜀南民营博物馆成为我市民营博物馆从量的落户合江笔架山。
(三)深入挖掘,提炼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转型成效初显。泸州自古就有“铁打泸州”“西南要会”之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酒文化独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交融汇合,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奇石文化、集邮文化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云集60余家商铺的全省市州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泸州奇石古玩城”,首届“泸州奇石文化节”成功举办,成交额达300万元;成立了由8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组建的全国第一个农民演艺中心“泸县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并相继成立了“合江农村演艺团 体联合会”,“江阳区农民艺术团”。
(四)整合资源,加大开发,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是流动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支撑,以产业为带动,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一是包装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重点对太平镇红军渡口、长征街及红军住地旧址进行维修整治,新建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已对外免费开放;规划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红色经典景区,兴建红色革命历史主题公园。二是包装打造地方历史文物旅游产业,泸州博物馆、叙永春秋祠、洞宾亭等相继成功申报为2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3国宝窖池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三是包装打造民族宗教文化产业,方山文化旅游景区、法王寺佛学院等建设项目已经由市级有关部门规划论证,即将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规划。目前,全市AA以上文化旅游景区共14个,其中13个为文化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
(五)倾力支持,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崛起。一是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是泸州市首家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经过12年的发展,现有师生员工700余人,年收入近1000万元;近年来该校自编自导独立制作发行电影作品《功夫骄子》、《英雄无界》、《李小龙外传》、《陈真新传》、《截拳道》等10余部,其中创作的电影作品《英雄无界》荣获泸州市第一届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买断放映;影片《双节棍》参加了2010年11月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电影《截拳道》于2010年11月27日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仅海外版权就获利130万美元,收回了全部投资;二是泸州自强书店从创业初期资金仅5000元,经营面 积不足十平方米,发展成拥有5家综合零售书店、2家特价和建筑专业书店、1家读书俱乐部、1家文化产业公司的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45名,图书品种3万余种,固定资产40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550万元;三是成立于2008年的泸州市旗豪歌城,经营面积4000平米,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年上缴利税80余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了泸州娱乐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成为泸州市娱乐行业的龙头企业;四是网吧连锁公司,成立于2009年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拥有12家至营店,营业计算机近2000台。公司直营店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参观指导,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学习,多次被评为文明经营单位、安全经营单位和平安网城经营场所。网吧连锁公司在推动城市网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持了我市网吧管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六)狠抓发展,示范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凸显。加强规划发展,加大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力度,我市文化产业逐渐做大做强。一是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厂、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泸州市百子图旗豪歌城、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泸州肥儿粉厂以及有着名人故里影视拍摄基地之称的尧坝古镇等7家企业和单位目前是我市首批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泸州印务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列入了全省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是全省三大印务园区之一;三是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我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零的突破。依托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名酒文化、历史文化、新闻出 版、影视拍摄、文化演艺和艺术培训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截止去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203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收入17亿元,增加值达7.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提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处于低端水平,以科技创新和智力创意相融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不够,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很多。
(一)旧有文化思想观念束缚,产业意识薄弱。多数人在思想上还没有认清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研究,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基于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待合理开发。文化产业意识的滞后,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不足。一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健全的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没有健全和规范;二是市场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活力不足;三是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优化组合,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行业之间缺乏整合,文化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实现集约化效益;四是家底不清,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五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偏弱,发展相对迟缓。一是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总量偏低,增长不快;二是产业优势不强,缺少大型核心企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少,集约化程度不高,“散、杂、乱、多”现象严重;三是短板现象突出,资金投入单
一、技术开发滞后、高层次人才较缺乏;四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品牌建设欠缺。我市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脉殷实,遗存丰富,拥有厚重的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优化整合,挖掘开发利用不够,还缺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资源的有效方法,使得其与所实现的商业价值不匹配。
三、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新亮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而泸州的文化产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2.3%左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为此建议。
(一)尽快制定《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出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将文化产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坚持实行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和配套资金力度。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推进“文化强市”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机遇,大胆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确保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
(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随即文化部和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四川省已设立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据了解,目前我省有成都、绵阳、雅安、宜宾、自贡、巴中、南充等地设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因此建议泸州市也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现文化产业投入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
(三)加快制定和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确保两团一司改制后文化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工商管理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简化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大力扶持各种不同类型文化企业发展,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
四、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定位,把握四川省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契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构建,年产值达到同期全市GDP的5%,达到75亿元以上。
(一)发展措施。一是培养文化市场主体。重点规划和实施 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加大文化产业与资本、高新技术对接,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市场、动漫游戏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市场等;鼓励、引导文化市场投资,调整文化市场结构,强化产权、资本、信息、技术、人才、文化资产评估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文化市场流通组织形式,实施文化市场品牌发展工程,推进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市、县、乡三级文化市场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和综合执法水平;加强业务建设,打造一支装备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四是搭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平台。以传统优势项目为基础,实施“酒文化”工程,培育对外文化贸易龙头;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促进经贸洽谈、专题论坛、旅游推介、产品展销与文化活动相互融合;培养高层次对外交流和贸易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活动格局。
(二)发展重点。以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为主线,整合我市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奇石文化等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
一是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以我市2000多年的酒文化为支撑,统筹推进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印务园区、会展中心、“中国酒城老酒镇”、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建设,打造“名酒、名园、名村”文化产业走廊和二郎镇名酒名镇,把“中国酒谷”泸州酒业集 中发展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中国最大的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是提档升级出版发行产业。(1)构建全市性发行网络,推进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书店等新型业态及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加快大型书城、图书商城、图书超市和城乡销售网络建设,以泸州图书城建设为依托,打造川南第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产业,逐步解决城乡广大群众读书难、购书难的状况;(2)加快印刷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大型龙头印刷企业和中小型优势特色企业,推动印刷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个性化和高端化发展。以泸州印务园区建设为依托,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大的印务基地;(3)提升新闻出版业。支持出版、发行、报业、期刊等企业做强做大,推动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发展壮大影视文化产业。依托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美琪文化艺术学校,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大力发展艺术培训、影视教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建设,摄制体现泸州特色和时代风貌、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影视作品,建设集影视制作、演员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泸州天星影视制作基地”和“明清一条街”,打造川南影视制作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演艺娱乐产业。(1)充分利用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大型音舞诗画《酒城风情》精品剧目,加强对“苗族踩山节”、“咪苏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装和打造,以苗族服饰、器乐、刺绣等工艺制品为主要载体,着力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宣传泸州城市形象,培育文化名片,增强我市文化产 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方式,加强大型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泸州大剧院、泸州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设施设备,提升经营档次。(3)以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为龙头,加快演艺资源整合,鼓励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支撑,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活力的文化演艺集群。
五是规范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在对网吧实行集中定点经营、管理全省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网吧连锁公司运营模式,依托已成立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逐步实现全市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六是整合优化文化旅游产业。(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整合名酒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建设泸州老窖—郎酒名酒文化旅游、泸州书画艺术展览馆、蒋兆和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况场朱德旧居国家AA景区和太平古镇红色教育体验园区。精心打造泸州收藏品交流中心,发展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2)着力发展文化博览产业。依托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城古镇(街、村),发掘新的文博亮点和精品,建设和发展不同体制类型博物馆,打造包括县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在内的“川南博物馆群”,完成以泸州市博物馆中心馆区、报恩塔区、泸州非遗博物馆、洞宾亭泸州石刻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馆区、泸县博物馆和护国讨袁战争博物馆为主体的博物馆群的建设。七是创新开发文化用品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产业。合理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分水油纸伞等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建设分水油纸伞传承保护基地。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探索开发泸州馆藏精品,打造泸州文化产业“走出去”形象工程品牌。
第四篇:2011市人大学前教育调研汇报材料
东源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东源县人民政府(2011年9月20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战略,积极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工作,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园质量逐年提升。按照河源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我是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东源县有21个乡镇,258个行政村,人口57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全县现有36所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6所,县一级幼儿园11所,定位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有14所,在园幼儿10623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1%。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落实党政责任,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组织和领导
近年来,我县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把学前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地位,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 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制定并积极实施《东源县发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为组长,县教育局、人事局、卫生局、妇联、财政局、计生委、公安局、建委、物价局、劳动局、民政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了县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负责、分级管理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积极破解学前教育发展难题 我县在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多元化发展学前教育,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园共同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近年来,县政府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在县城高起点新建了县一幼、县二幼两所公办幼儿园,以公办私助形式新建了县三幼,不但满足了县城学前幼儿入园需要,又为全县学前教育提供了办园范例,辐射带动全县学前教育发展。同时,坚持以乡镇中心园建设为重点,采取政府投入、公办私助、利用 2 布局调整闲置校舍等形式,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完成了1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县政府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强县(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1年起连续五年每年下拨教育创强专项资金2400万元,全面加快乡镇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和学前教育发展,加大力度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规划到2013年力争每一个乡镇都建有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2.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建设的同时,我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或充分利用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支持社会力量办园。近年来,我县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幼儿园新建和改建步伐,新建了顺天镇中心幼儿园、黄田镇中心幼儿园、灯塔芳芳幼儿园、灯塔镇喜洋洋幼儿园、叶潭镇中心幼儿园等21所幼儿园,共投入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改建了仙塘镇东方红幼儿园、曾田镇小博士幼儿园、新港镇童心幼儿园、漳溪镇中心幼儿园,共投入资金300万。此外,随着县城房地产的开发,宝晟花园、滨江花园、君临苑、深业塞纳湾等县城小区已按照县政府要求做好了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划出了预留地。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既减轻了本级财政负担,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入园需要,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
(三)规范办园秩序,强化学前教育管理
1.严格审批,依法办园。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我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于2006年制定了《关于规范我县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规定》。对幼儿园的管理权属、办园审批、年检制度、招生政策、常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明晰了分级管理权属,建立了规范的办园审批制度,完善和落实了幼儿园年检制度,防止了因办园布局不合理而引发恶性竞争的现象发生,对无证办园或办园条件达不到标准的依法进行取缔,杜绝了无证办园、非法办园现象。
2.加强督导,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县教育局制定了《幼儿接送制度》《幼儿安全制度》《幼儿园园长职责》《卫生保健员职责》等制度,切实加强了幼儿园常规管理,每学期与幼儿园签订安全责任书,定期对幼儿园的房舍、周边环境、玩教具、车辆进行专项检查。每年,县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定期组织幼儿园年检,对年检评估不合格的幼儿园,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办园标准的,依法责令停止办学,并由教育局吊销其办园许可证。这些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办园水平,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教育大局的稳定和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目前,我县有专任幼儿园教师514人,其中幼师专业毕业325人,中师以上学历130人,学历达标率88.5%。近年 来,为切实提高幼儿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我县积极开展园长、幼儿教师专业培训和观摩学习等活动,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规程》《园长上岗培训》学习培训等,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县城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和帮教作用,精心组织开展城乡幼儿园“手拉手”活动,以城带乡,以优促差,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在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帮助农村幼儿园,全面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东源县是个贫困县,所辖乡镇多且地域广,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园舍不足,全县靠租赁校舍办学的有10所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差,活动场地不足。二是学前教育覆盖率有待提高,现有36所幼儿园仍无法满足幼儿入园需要,按照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规划,今后几年我县需新建幼儿园17所,改造幼儿园25所,后续投入所需资金缺额较大。三是入园费用过高。县级物价部门对公办幼儿园统一了收费项目(保教费)和标准,收费较适中。但由于目前省市对民办幼儿园收费尚无制定标准或指南,民办幼儿园根据自身办园条件自行定价,报物价部门备案执行,因而出现部分民办幼儿园保教费、书费、接送费、伙食费累加后每学期每人达到2300多元。四是车辆接送安全问题有待增强。目前,幼儿园车辆接送幼儿普遍存在车辆不足、接送线路过长等问 题,而且接送车辆都是7座以上客车,需在村道通行,与交通部门有关7座以上客车禁止在村道通行的规定相矛盾。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县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县将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政府投入,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争到2013年每一个乡镇建设好一所中心幼儿园。二是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按照有关标准集中力量建设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优质教育的社会效益;三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改建为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逐年减少学前班在读幼儿人数,实现由学前一年向学前三年教育转变,增加幼儿在园人数,到2013年入园率达到84%以上;四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五是继续加强教育督导,不断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我县幼儿教育整体实力。
为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发展困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省对山区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前,建立建设、师资、学位专项补贴制度,减轻学前教育办学负担,从而解决入园贵问题。二是尽快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收费指南,不断规范学前教育特别是 6 民办幼儿园收费项目和标准。三是自上而下加强部门协调,解决7座以上校车在村道通行许可问题。
第五篇:医院市人大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我院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
***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日)
首先我代表***人民医院全体员工,热烈欢迎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来我院调研指导工作,下面我就我院基本情况及社保基金管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院基本情况
***人民医院地处***城关镇南关路,占地面积2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6833平方米。始建于1941年,重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县及毗邻县13万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编制床位280张,实际开放床位411张。开设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7个,行政管理科室9个。拥有CT、DR、Holter、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各种设备200多台。全院共有职工35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6名,占72%,高级职称人员35名,中级职称人员62名,初级人员159名。年门诊量20多万人次,住院病人1.2万余人。2014年业务收入5453万元,较上增长17.5%,药品收入2060万余元,药占比37.8%。各项管理指标和经营指标均稳步提升。
二、2014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我院为职工全部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同时根据《千阳县总工会关于深入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了减轻职工患病住院或遭遇意外伤害后导致的过重经济负担,我院为工会会员参加了在职职工住院医疗综合互助保障活动(住院+意外),按照95元/人/年标准,共缴纳保险费1.9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