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习论文[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3:2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实习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实习论文》。

第一篇:北京实习论文

颐和园总体空间布局的特点

颐和园是我们中华文明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山水布局的特点,也吸收了当时国外园林建造的一些特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还是增添了一些美丽色彩,使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同。颐和园的一些历史,地理信息也和它的总体布局有一定关系,所以先介绍下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 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乾隆时期兴建清漪园,将四周四个皇家园林连接起来,建成之后改名颐和园,战争时期虽然重建过,但整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和布局。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杭州西湖作为规划蓝本

建成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但是颐和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

二与周围皇家园林构成三山五园的格局

颐和园建成后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与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颐和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以后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同时在西北郊构成了三条轴线,一: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二: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三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乾隆时期兴建了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宏观看来,万寿山脱出于水面的岛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西湖与翁山的尴尬的山水联属关系,形成的北山南水这样的理想的山水格局,湖面往北拓展直抵万寿山南麓,龙王庙保留为湖中的一个大岛——南湖岛。同时,在西北角另开河道,往北延伸经过万寿山西麓,通过青龙桥,沿着元代的白浮堰的引水故道,接于北面的清河,清河绕过万寿山西麓再分出一条支渠兜转而东沿北麓把原先的零星小河泡连缀成为一条河道“后溪河”也叫做后湖。湖面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面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更远处的西山群峰。高水湖和养水湖相继而凿,并与昆明湖相临,因此在前湖不是宫墙,这样昆明湖大大扩大了圆明园内的景观,使园内园外融为一体。

这些特点使得颐和园的布局超越了园林的界限,显示出西北部的风景美,也为三山五园的借景,衬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颐和园总体上是个庞大的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清漪园更是使整个园林形成良好的环境布局。

园博园总体布局及园中生态环保理念的应用

一、总体布局

园博园的规划设计结合地区的地形、当地的地貌,及本届园博会的主题理念,形成“一条中央轴线,两条景观观赏轴、八个功能分区、三大主题建筑”的总体布局。

在诸多的布局当中,每个局部规划设计都带有很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我觉得所有布局当中以花博大道和和谐广场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我重点分析下这两种布局

花博达到在中轴线形成林荫生态大道,由交叉的树阵和花海形成层层开合的自然植物空间,展示各种花卉带来的不同氛围及季节变化。采用新型彩色透水材料铺设成自由小路与花海形成整体的统一。沿线以多种景观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两侧分布与园林绿化、园艺及环境相关的新科技、新产品和新能源的科技企业展园。

花博大道布置景观灯柱,展示现代仿生学技术DNA双螺旋结构。灯柱根据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外观色彩随之变化,夜间形成丽的光柱。

和谐广场(中央广场):是园博园核心广场,延续“天圆”“地方”•“人和”•的序列空间,营造出寓意和谐的中央广场,挖掘“八音”、“九鼎”的文化内涵体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是国内外参展单位齐聚一堂的“和”的体现,同时体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形成序列空间的高潮。

采用下沉广场形式,周围是观演台,作为集会、演出以及展会期间参展城市文化周的活动场地;同时也是观赏其西北侧湖面中大型音乐喷泉的主要场所。设置售卖、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

它的竖向规划也有特点,它结合园区功能需要和现状景观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山体及已建园区,根据总体规划,形成谷地及缓坡地形,创造出丰富的竖向景观。这种结合当地特点的设计规划布局是现在的主流,如今的观念不再追求平山造水,改头换面,除了支出费用太多之外,布局不自然,无法融合当地的传统气氛,太过突兀。

二.生态环保理念的应用

游累了,游客可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下,这里的椅子看似和普通木椅一样,其实内含“玄机”,这些椅子都是用废木渣、秸秆以及旧塑料聚合而成的木塑材料,其形状以及材质和普通木头一样,但是却比普通木头耐用,可经日晒雨淋20年,园博园里200张椅子、300个垃圾桶以及亲水平台都使用了这种木塑材料,这些木塑材料的应用至少使5000多棵树木免遭砍伐。

在各个展区,市民都可以看到以水为主题的造景,如南宁园、防城港园、梧州园等园区。这些水景所用的水并非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而是通过泵站引入江水、雨水汇入园区人工湖,用于全园绿化灌溉,做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节约。

这里路灯多数都很别致,采用的是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路灯,无风的时候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来发电并储存在蓄电池里,缺少光能的时候则可以通过风力发电机来发电。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些理念都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主流观念,即绿色,节省,充分利用,现在的高技术产品的设计除了着重于它的功能,外观之外,也看重它的能源使用情况,是否有负面因素等等,虽然现在还是有很多不环保,污染情况,但这都是暂时的,相信在以后不久生态环保理念会体现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结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景手法 , 对公园的主题展现进行分析。

历届奥运会都是在不同的城市举行的,因为每个奥运会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以下我将以北京奥运会森林公园为主要的讨论对象。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之初就吸引了数十家来自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园林设计院参与总体设计,上百位专家参与了公园的各项专业研究和讨论。专家将森林公园的设计主题定为“通往自然的轴线”,这条“通往自然的轴线”将人造的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规划前的森林公园大部分的绿化是苗圃,树种单一,无法满足奥运会的景观环境要求。新建的森林公园是在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改造。此外,公园区域内的12处文物古迹也全被保留下来。

“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森林公园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山水公园的独特魅力。”北京清华城市规划院景观园林设计所所长胡洁这样说,他负责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景观方案设计。

公园南区的“主山主湖”是森林公园的标志性工程。主山体以398万立方米土方堆砌填筑而成,与北京西北屏障———燕山山脉遥相呼应,既符合中国园林建造的传统,又与周边大环境相得益彰。主湖区“奥运湖”和景观河道构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龙”形水系,122公顷的水面超过了1/2个昆明湖。在中国的神话与传统文化中,龙是最为尊贵与神圣的图腾,总是与水结合在一起。在这条水系中,龙的身体蜿蜒穿越森林公园,张开的龙嘴对着清河,而其尾巴则环绕着国家体育场。

在这块此前从未曝光的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内,不仅有层峦叠翠、湖光山色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有展现公园冬景

顶尖科技与绿色环保理念的奥运场馆,更有充满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的特色建筑和设计细节以及为观众提供最大方便的交通场站和人文关怀设施。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北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规划建设中最大的城市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让这条城市轴线得以延续,并使它完美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这样的设计让奥林匹克公园的主题更加突出,不仅让奥林匹克公园环境得到最好的融合与使用,还让北京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诸多传统文化因素等到很好的发扬。

第二篇:北京参观实习论文

北京参观实习报告

前言: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3月19号到3月23号,在北京进行为期五天的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的艺术魅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能够更好更快的体会到理论的精髓所在,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从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

实习目的: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剧院建筑,为大四的剧院设计做准备,更好的开阔我们的眼界。

实习安排:19号到达,安排住宿,自由活动

20号上午,解放军歌剧院参观,下午,八一电影制片厂参观

21号上午,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下午,798艺术区参观

22号上午,国家博物馆参观,下午,国家大剧院参观

23号自由活动,返程 实习内容以及收获:

20号早晨,我们早早到达了解放军歌剧院的门口,整队,由老师带领我们进去了解放军歌剧院内部的剧场舞台,据张师傅介绍,解放军歌剧院总占地面积 6534平方米,大剧场为双层观众席共800个座位,小剧场采用独特的空间设计概念,另有大、小2个舒适的贵宾休息室。剧院从舞台到观众席乃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本着尊重每一位观众的理念;清晰、互动的视觉感受和高品质的听觉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精致独特的艺术享受,打造出人性化的剧院形象。

解放军歌剧院的观众席和舞台比例为1:1,看话剧的效果最佳,舞台处于地坪下3.3米的位置,观众席的尽端为0标高。

舞台的设施先进,可以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舞台顶高20米,深18米;台口高8米,宽14米。

其中主舞台具有三块大升降台。同时还具备可容纳双管乐队的升降乐池。升降台每块尺寸为3×14米,电力控制舞台升降。

演出后台共有包括vip化妆间在内的8个化妆间。

我们先后参观了办公区和设备间等等,去机房重地参观了下,据老师介绍,一般采用三股高压线,以防断电影响剧院使用。

最后我们去了三层的排练厅,据介绍,曾经是两个小的排练厅,后来因为需要,将中间的隔墙打通,成为一间大的排练厅,以满足管弦乐队的排练。

参观完之后,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对舞台设备,机房设备,空间尺度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解放军歌剧院也存在设计上的一些问题给以后的使用带来了不方便,例如排练厅的太小,还得两间并一间,办公区的办公间不足,在今后设计中一定要确保功能合理,使用方便。

下午我们转战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首先参观八一电影制片厂厂史馆,这是由我们的学姐设计的,在参观之前,她简短的介绍了下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中的不足。

这是一个星光大道的设计理念,采用不回头的参观路线,设计之初要保持建筑的基本原貌,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变,采用钢结构,在设计中有三个台阶高度一一致,是由于当时和没考虑好楼梯面层的尺寸,导致施工图与设计图又出入,使得设计有点小遗憾,告诫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设计。

星光大道是53个台阶,正好那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53周年。我们一进去,深深

地被红色灯光笼罩的智跑楼梯所吸引,走在了星光大道上,开始自己的参观路线,由三层开始参观,参观着厂的发展历程,中途还看了一个短片,介绍八一电影厂建厂之初和以后的发展,不禁被革命战士的精神所感动。还参观了一些电影场景的模型,道具等等。收获颇丰。

这个厂史馆在入口门厅采用直跑楼梯很好的把人流引导三层,带领参观者走进设计师设计的参观路线,处理很巧妙,人流组织合理,参观流线合理,是一个很好的很值得学习的展览类建筑。

之后我们又去放映厅看了一个短片,各方面效果都很棒,老师带我们去放映室看了看,放映室的那个放映窗要做成防火窗,以防发生火灾之后火势蔓延到放映厅,放映室最主要的就是防火,因为放映机产生很多热量,很容易引发火灾,所以防火通风是重中之重。

参观实习的第一天就这么结束了,收获很多。

21号,我们转了好几次车才到达中国电影博物馆,远远地就望见国家电影博物馆,为之震撼,我们迫不及待的走近去看,在建筑脚下,显得建筑的尺度很大,外边的虚空间做的很有感觉,虚实结合。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

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 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

电影博物馆大厅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

我们正好赶上新上映的3D电影,就去体验了一下,效果真的很棒。下午我们又去了798艺术区,据介绍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

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

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了影响。

参观了几个展馆。欣赏了一些绘画雕刻艺术,其实没看懂,不过觉得还挺好的。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22号上午我们参观的是国家博物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49个800—2000平方米的展厅均匀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内涵。

从西门进入博物馆后就到了“西大厅”,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长330米的艺术走廊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西大厅是观众进、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集散场所,大厅顶部是368个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起到了很好的装饰、采光、照明和通风等作用。

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新老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协调,而且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

早在檐口设计之初,方案就几经斟酌,最终决定采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斗

拱形式,配以金属铝板等现代建筑材料,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扩建与保留的和谐统一。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檐口部分的铝板造型非常复杂,板幅超宽、超长,每块铝板宽度为1.4m、长度为7m,加工、安装难度之高国内罕见。其中金属粉末喷涂的仿琉璃瓦铜色悬挑铝板和仿斗拱白色铝板,既保证了铝板的颜色和光泽接近琉璃瓦,又满足了新、老馆檐口装饰效果的一致性。

在国家博物馆里,我们参观了很多以前在书上见过的一些文化古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下去我们参观了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

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

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据讲解员介绍,国家大剧院每天有将近两千人工作,主要分布在地下工作区。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歌剧院(1)概述: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

歌剧院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2398个(含站席)。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这些世界领先水平的舞台机械设备为艺术家的现场表现提供了丰富可能。

(2)舞台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台和后舞台。

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六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左右侧台各有六台可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与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也可以参与演出。

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这块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同时也是国内唯一的可倾斜式芭蕾舞台板,可倾斜至5.7度。台面使用俄勒冈木制成,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分别用于悬挂幕布和景片。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3)乐池

歌剧院乐池面积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

在乐池中,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4)墙面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1)概述

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

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

音乐厅内一切建筑和装饰设计都为声学效果服务,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2)演奏台与观众席

音乐厅根据音乐会演出的特点,采用改良的鞋盒式设计,即坐席以围坐式环绕在舞台四周,使舞台处于剧场的中心区域,以便声音能更好地扩散和传播。

音乐厅演奏台设在池座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15米,能满足120人的四管乐队演出使用。

演奏台由固定台面和三块演奏升降台构成。通过控制演奏升降台高度的变化,可以形成阶梯式的演奏台面,将不同乐器的演奏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台前部的钢琴升降台可将三角钢琴缓缓升起,浮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为满足大型合唱演出需要,演奏台后方观众席二层的座椅可供180人合唱队使用。

(3)“镇厅之宝”——管风琴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造型典雅,音色饱满,是目前国内体积最大、栓数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丰富的一架,拥有94个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

该管风琴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管风琴的存在为音乐厅更添高贵典雅之气,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音乐厅的“镇厅之宝”。

(4)天花板

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

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

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5)墙面

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

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在这些量身设计的综合作用下,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可以达到2.2秒的优质音效。戏剧场

(1)概述

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地方戏曲等演出。

戏剧场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035个席位(含站席)。

戏剧场舞台拥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把独特的创作变成表演的现实。其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2)舞台

戏剧场舞台具有“伸出式”和“镜框式”两种样式,可配合剧目需要选择使用。“伸出式”舞台样式时,观众厅前部的台板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形成伸出式台唇,台下的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台上的表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而当台板不升起时,这部分区域可作为乐池使用,这时舞台看上去就像一个镜框,因此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样式。

戏剧场舞台区域分为主舞台和左右辅台。主舞台安装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还可以制造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整套舞台机械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

(3)墙面

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与音乐厅舞台墙面类似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声音的扩散反射,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使声音更美妙动听。

墙面使用特制的丝绸布加以包裹,形成了以红色为主,与黄色、紫色等相间排列的墙面图案。灯光照在墙面上,烘托出亲切、热烈而传统的气氛,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小剧场

(1)概述

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小剧场观众席共设有19排,556个席位(含活动座椅)。小剧场于2009年9月落成,2009年10月正式启用。它的落成启用不仅进一步扩充了国家大剧院表演艺术功能,也使得北京现有小剧场群落的演出功能更加丰富。

(2)舞台及观众席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背后的隔音墙和落地钢化玻璃墙,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两面墙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般呈现眼前,既可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出,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观众座位共计556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其中电动伸缩看台14排计411席,活动座椅5排计145席。

(3)天花板及墙面

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与音乐厅类似,声扩散墙面与戏剧场墙面相似,加上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国家大剧院的红木穹顶。公共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穹顶距地面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

玻璃幕墙。公共大厅北侧巨大的玻璃帷幕,采用弧形设计,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剧院中来来往往的人影,如同观看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一般。

锦绣大地。公共大厅7000平方米的地面,由10种产自国内的天然石材铺就而成,产自山西的“夜玫瑰”、承德的“蓝钻”、湖北的“满天星”、贵州的“海贝花”、河南的“绿金花”……各种石材被铜板划分,形成24个色彩不同、纹理迥异的区域。因此,又被命名为“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但是据讲解员说,国家大剧院其实在之后的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外壳的玻璃采用天然硅胶,但是乌鸦会啄食,玻璃的自净化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清洁一次玻璃需要花六万块钱。还有外围的水景,今后的清洁都是问题。

总的来讲,作为国家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与运行体现了正在迅速崛起和复兴的中国在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而“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和“国家表演艺术最高殿堂、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中外艺术交流最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基地、国际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的愿景追求是实现这一需求的现实途径。

23号就准备返程了,短短的几天北京实习就接近尾声,虽然这期间会很累,还会找不到公交站等等诸多问题,但是我们都克服了,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很多以前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建筑,有时候只有走进去,才能真正理解建筑的真正含义,真正体会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第三篇:北京认识实习论文

实习报告——之北京之行

实习目的:

实习时间:2009 6 23~2009 6 26

实习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鸟巢......)

实习内容:

通过这次活动,这是我们踏出校园的第一步,从小小的象牙塔走出来,嗅嗅无边的社会的味道。在这短短四天的北京之行,不仅很充实,而且让我感触颇深。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它充满了浓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在这四天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不少地方。在游览祖国雄伟华丽的皇家建筑的同时,也参观了现代气息浓厚的国家大剧院;在瞻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技术......总之,北京给我的感觉可以用2个字来形容:震撼!

第一天

6月23日清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坐着火车,踏上了我们的北京之行。

中午,我们抵达北京。待一切安排妥当后,参观便开始了。由于我们住在前门附近,所以第一站就去了天安门广场。饱经500余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站在如此庄严雄伟的广场前,环顾四周,旧日作为宫廷前卫的正阳门和天安门尽管位置依旧,然而功能焕然一新。这两座巍峨的建筑已经成为广场南北边界的标志。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西侧是象征着人民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的人民大会堂,东侧是意味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连同着广场上先已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政治活动中心。同时,也正因如此,其体制,体量和高度,即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与广场的整体性,乃至旧有的古建筑相协调。这样,新老建筑物十分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极大民族特色的轮廓线。经过查询,我们了了解到,广场的面积约为44万平方米,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881米,略呈长方型,真所谓是规模雄伟,气势磅礴啊!傍晚,广场前的喷泉涌起。在一道道的水花映衬下,广场更多一份美的韵味。随后,我们参加了降旗仪式。此时,广场上安静,肃穆,只听着齐刷刷的脚步声渐近而又渐远,内心一片激荡......随着天色渐晚,广场上灯火一片。从它的照明来说,周边的48基莲花灯可谓一大看点。夜晚,这些不同层次的灯光交相呼应,使整个广场在夜色中更加肃穆,庄严。

今天,我们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仰望那宏伟的布局,磅礴的气势,浩瀚而深邃的景观,就会从心底涌出一阵高过一阵的激情,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圣地,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

在这短短的一下午,我们还去国家大剧院走了一圈。由于时间原因,只是参观了外表。不过这也足以让我感到惊叹。期待着在近处的观摩。

第二天

天气太热,据说有39摄氏度啊,真的要疯了。

今天要参观2个地方,一个是我非常期待的国家大剧院,另一个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故宫。

进入国家大剧院,凉爽许多,可能和它的屋顶的设计有关吧。透过横梁架构,透明的玻璃屋顶可以看到清澈的水在流动,感觉真的很棒!随着讲解员,一路下来,我们去了好多个展厅,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这些展厅的内部,大到舞台音响,小到座位,壁灯,每一处都是精心雕琢。它所蕴含的声学,光学,物理学等,在这里充分体现完美。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这是大剧院设计

师保罗.安德鲁对于这栋举国关注建筑自己的设计理念的诠释。“外壳,生命和开放”,这样的诠释再贴切不过了,当你置身其中,就真切的体会到这种生命和开放的意义了。

早就有人说过,国家大剧院不敢说是最完美的建筑,但绝对是建筑材料运用最先进的建筑之

一。从各方面了解到的资料显示此言非虚。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的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建筑内部下设小剧场,地面层坐落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拥有2416个座位的歌剧大厅,一个可容纳2017名观众的音乐厅,一个剧院以及商店,展览馆和餐厅,真是应有尽有。

看过了国家大剧院,感受着它的理念,精神,让我重新认识到,一个设计师的价值,我该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奋发的火苗在内心燃气......参观完了大剧院已经快到中午了,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就是两朝古都故宫了。

跨越时空跟历史握了一次手,来到了皇宫——北京故宫紫禁城。其庞大的气魄令人震撼,真有与其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们是从故宫的中轴线往里参观的,进入午门往北走一段路来到了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宫第一大殿,据说这里是当年黄帝举行登基大典和大臣们上早朝的地方,很庄严,很气派。它建在高约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杆头雕有云龙云风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德“御路”,其图雕刻活灵活现,足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阅览之后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赞不绝口。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湛的蟠龙。藻井上挂“光明正大”匾,中置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攒尖顶上的仙人走兽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继续往北参观,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是皇帝上朝前休息的地方。再往北是保和殿,始皇帝更衣和举行殿试的地方。大家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曾经就是从这里诞生的。漫步在皇家大院中,此次我们还有幸参观到一些特殊展览。历朝皇帝大婚庆典。看着那件件珍品,画卷,仿佛随着时间的迁移,自己亲眼目睹着那隆重,喜庆的场景似的。

看过展览,继续前行,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排的还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再往北还有御花园,每一处都可圈可点。

在这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转了大半天,把这故宫内的大部分景观都看过了,但是遗憾的是位于东面的乾御花园景区的很多景观因为时间,时间,体力的关系没能看到。不过总体来说,此次的参观故宫游还是很开心的。虽然那天天气超热,把我晒得黑黑的,但我觉得此行还是很有意义值得的。

第三天

来到北京已经是第三天了,这几天的天气真的很热,但这依然没有减退我们参观的热情。第三站——首都

博物馆。

首博每天参观的人数都限制在3000人以内,要么提前预约,要么买票。很幸运,我们预约好了,今天终于可以一饱眼福咯。

来到门前,由江泽明总书记题写的“首都博物馆”五个大字醒目了然,它的外观整体看起来很特别。一些青铜的运用,别有一番复古滋味。

首博本身是一座融合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巨大的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时

代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青铜木材与砖石的大量运用,更显一种历史的久远。北广场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产于自古以来为营造北京城供应石材的房山地区。方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北京常见 的榆木,椭圆形的展厅的外装饰,采用青铜材料,并且以北京出土青铜器的纹样修饰。钢结构的棚顶,玻璃幕墙等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首博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主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馆内的展览陈列以首博历年收载和北京地区出土的文物为基本素材。展览方式由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这三种模式构成。我们此次就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精品陈列,其中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等馆藏精品展览。看过这样的展览

后,让我们对祖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大伙吃了些东西,今天的参观任务就结束了。然而有些同学还兴致盎然,接着去了军事博物馆。真的还挺佩服那些同学的,我是顶不住了,呵呵,回去休息咯。

第四天

转眼已经是第四天了,我们的实习也接近尾声了,但是今天的参观项目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哦。没错,就是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的场所——鸟巢,水立方,快让我感受一下这两座雄伟的建筑,了却自己奥运期间没有亲临现场的心愿。鸟巢,我们的国家体育场。从远远地望去,到一步步的靠近它,走近它,心情也慢慢的激动起来。它外表看起来是由很多不规则的巨星钢架搭起来的,实际上并没有对里面的看台起任何的承重作用。据说最初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屋顶的启闭装置,当然也是好看。后来经过研究如何“瘦身”,才决定减少部分钢梁,也将屋顶的启闭装置裁掉,所以在奥运会的开幕式期间都非常担心下雨对演出的影响。

鸟巢的设计师是瑞士建筑大师皮埃尔.德麦隆和赫尔佐格,中方配合的建筑师是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李兴刚。鸟巢里面的座位非常抢眼和热烈,主色调是红色。鸟巢的主体是圆形,设计师的意图是让观众在任何一个座位和角度看比赛,距离都是140米。我们从地面层走进去,感受到巨型的钢架非常雄伟。到了座位有感觉跑道并不远,有一种很投入看比赛的兴奋感。看到那些吊在棚顶的密密麻麻的钢线,回想起闭幕式上那一出出精彩的镜头,真有点陶醉的样子。不过,拥有九万多人座位的鸟巢,外表非常巨大和阳刚,里面整体的感觉好 像不算很大,比起电视屏幕上看尺度要小很多。

从鸟巢中出来,接着来到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比起鸟巢,水立方要轻巧,温柔得多。众多的气泡组成的外表,让人感觉很奇妙。怪不得奥运期间运动员频频打破世界记录,当然奥妙是水立方的标准比赛池比正常的池深多一米。没有比赛的水立方,里面现在变成了临时的表演场所,也好,物尽其用。

整个参观项目就剩下最后一个了,那就是798艺术中心。

798艺术中心——北京的前沿地带。798艺术区内是目前园区内最大的锯齿形厂房,建筑面积达4600平方米,高空间,大柱距,整座建筑的架构完整保留了最初兴建时造型简洁,结构坚固,采光充足,注重实用的德国包豪斯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了融合当地的规划改造,原来的集团将部分产业迁出,为了有效利用产业迁出空余的厂房,集团决定将这部分闲置的厂房进行出租。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等多方面的因素,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造就了798艺术中心。这样把旧厂房改造的方法,把建筑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在现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值得学习并发扬光大。

第四篇:北京实习

北京实习——

论颐和园总体规划布局

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规划08-1班 姓名: 范雪怡 学号:20084079 自序——

为期十日的北京实习之旅已然结束,似乎还有些不舍,有些踌躇与彷徨。京都的繁华街市,车水马龙;古城的文化细述,娓娓道来;城墙之上岁月的痕迹流淌,年轻的掌纹印合其上,几世几代的轮回,大北京依然作为城市政治文化的中心继续繁衍生息。

旧城改造一直作为时下困扰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工作难题,如何在保留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城市居民环境;如何平衡起新与旧的和谐天平,而不使一方严重倾斜;如何将狭小的空间扩大疏通各个渠道,脉络连接紧凑。或许这些正待解决和小有突破的科研项目便是我们此行所见所学之重点吧。

生活在北京,每日的奔走积累,最多的感受恐怕仍旧是交通问题。滞留的缓解在进行,但是起色甚微,反倒是每一个实习地点的建筑与规划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宏观的调控还等待学术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如今也仅仅只是一家的感受。然而在众多的行程中颐和园一览却让我记忆犹新,流连忘返。于是便下定决心将论文内容放在这座皇家园林中。

正文——

论颐和园总体规划布局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我于09年7月22日再次踏入这座皇家园林,是久别重逢的欣喜和熟悉,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一步一景,步步赏心悦目,这种自然天成之感的营造该是我们这些学习规划之人研究和揣摩的典范。尽管颐和园总体上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布局,但不乏这创造之中的别有一番风味。其布局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以杭州西湖作为规划蓝本

北方园林之摹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清初,江南造园技艺已开始引进皇家的御苑。但对江南园林艺术和技术的更全面的、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在皇家园林的营建中有不少就是以某些江南园林作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的,颐和园就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的。

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与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其一:西湖(在建清漪园时乾隆把西湖该为昆明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西湖景”早就神似杭州西湖的口碑,文人笔下亦多以前者直接比于后者的吟咏。并且有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其二:当时翁山(即后来的万寿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虽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础。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重要。其三:乾隆对杭州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为乾隆所向往,在他第一次南巡前一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命画家董邦达绘制《西湖图》长卷,并题诗以志其事,诗中已经略透露欲在近造园,以摹仿1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但是颐和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绮桥,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犹如一幅连续展开的山水画长卷。

二、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 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水利图

昆明湖湖面经过开拓、改造后,构成了山嵌水抱的形势。万寿山仿佛脱出于水面的岛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西湖与翁山的尴尬的山水联属关系,形成的北山南水这样的理想的山水格局,湖面往北拓展直抵万寿山南麓,龙王庙保留为湖中的一个大岛——南湖岛。同时,在西北角另开河道,往北延伸经过万寿山西麓,通过青龙桥,沿着元代的白浮堰的引水故道,接于北面的清河,清河绕过万寿山西麓再分出一条支渠兜转而东沿北麓把原先的零星小河泡连缀成为一条河道“后溪河”也叫做后湖。湖面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面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更远处的西山群峰。高水湖和养水湖相继而凿,并与昆明湖相临,因此在前湖不是宫墙,这样昆明湖大大扩大了圆明园内的景观,使园内园外融为一体。

颐和园的建成则意味着这个水系的枢纽部位的建成和最终完善化,它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大,无愧为艺术与工程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一个出色典范。

三、与周围皇家园林构成三山五园的格局

颐和园建成后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与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颐和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以后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同时在西北郊构成了三条轴线,一: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二: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在这个集群中,清漪园所处的枢纽地位十分明显,万寿山濒临昆明湖而突出水取其近的优势,沿湖不设宫墙则能以东南西三面的平畴、村舍、园林作为经管的延展;西面屏列着玉泉山,它与完寿山、里湖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后者与圆明园、畅春园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再往西大约一倍的距离便是西山的层峦叠翠,山取其远而形成两个层次的景深,这样的布局形势超越于园林的界域,显示了西北部整体的环境美,同时也为三山五园之间的互相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漪园的建成对这个庞大的园林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说,这是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所以说颐和园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传统文化、造园工艺的留传与继承。虽然那个帝王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封建专制思想早已被共产主义思想所取代,但是中国建设却并不等于照抄照搬西欧式的建筑与规划布局。的确,有些建筑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可是就该是从同一个模版当中生产出来的吗?中国特色却在建筑形式与概念中流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或许是一种复苏和觉醒,我希望所有学习这一类专业或对其感兴趣的仁人志士,在项目的创作和设计前摆放一颗赤裸裸的中国心,以国人素养和国家观念为先。

或许伟大的华夏建筑与规划,在不久的将来会崛起而独领风骚,未来是不可估量的,请静心等待„„

实习照片:

颐和园

国家奥林匹克公园

天安门广场

清华园 博雅塔

第五篇:北京实习报告

9月9号

天气 :9阴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走进国家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如: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9月10号

天气 :小雨转阴

地点:北京故宫,中国美术馆

今天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下午我们去了中国美术馆。今天展出的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油画雕塑作品。对于中国美术馆近藏油画作品展,时间原因对于每件作品我只能大致看一下,不能细细品味,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叫人开眼的。用任何文字来赞美这些画 作都不过分,也不会让我觉得肉麻——艺术是朴实无华的语言,它就像文学一样,能为人开拓理性所不及的能量泉源。令我深受感动的是,画家捕捉到瞬息多变的生命力,并能将它腾跃于布上,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想必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能力、要继承的精神吧!每一幅画作,每一个造型,每一类画风,每一种思想,都是画家心之花蕾的绽放,是深自灵魂的抒情、发自肺腑的感叹。

2015年9月11日

地点:中国北京国展中心

北京国展中心里展出的是当今最新的那些人们家装环艺的最新成果,收获颇多。2015年9月12日

地点:恭王府

恭王府很大,由南面的府邸和北面的花园两部分组成。我觉得恭王府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位置好。这可不是一般的好,可以说恭王府在京城的位置仅次于皇宫。京城内有两块风水宝地,或曰两条龙脉,一个是紫禁城所在的三海(即中南海和北海),另一个就是当年满洲八旗之首正黄旗的领地所在什刹海。紫禁城是皇家禁地,所以什刹海成为当年王公贵族首选之地。一时豪宅名园、名刹寺院纷纷聚集。这从现在这里保存下来的的人文古迹名胜建筑为京城之最就可以看出它当年的显贵。而恭王府地处什刹海前海西街,紧邻皇宫,前方是北海,左边是前海,后面是后海,是什刹海”蟠龙水”环抱着的绝佳位置。

难怪有人评价它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2015年9月13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让我们大饱眼福。

2015年9月14日

地点:颐和园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2015年9月15日

地点:红砖美术博物馆

红砖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包括6000㎡的建筑和8000㎡的庭园。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题。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

红砖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赣担纲,与周边土地相结合、在原有环境中生长,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元素,辅以部分建筑上青砖的使用,打造出一座配备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作为对西方建筑与景观专业分离的批判,红砖美术馆的建筑与庭园设计分三部分展开:一方面,以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赋》对“巧”的匠心要求,将原有大棚的简陋空间,改造为意象密集的美术馆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本设计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作为对封闭美术馆与北部山林间的过渡,庭院部分的设计,作为对之前设计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着将生活场景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以此庭院部分连接北部园林与南部的建筑部分。

2015年9月16日

地点:798艺术区,观复美术馆

我怀着对艺术的憧憬来到798艺术区参观。798艺术区包括画廊、出版、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室内家居设计、音乐演出、影视播放、艺术家工作室等。此外,各种各样的绘画展、摄影展、实验戏剧、音乐会、时装发布会等艺术和商业活动每天都会在798艺术区上演。798以图片、模型、装置、雕塑的形式,向世界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进程及创新意识。这里都市工业园区变身艺术园区、逐渐成为时尚的发源地。走进每一个展厅都让我震撼不已,认真地体味着艺术家的感受,解读着每一个艺术家的心灵世界。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去798创意广场,给我的感觉像是个工厂,是一个像部队那样纯粹的地方,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能体会到工业、艺术、商业的痕迹在798的厂房里混居着、发展壮大着。798艺术区作为北京当代艺术的聚集区,已经逐渐成为北京市和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标。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创意产业基地大多建在原有的老工业建筑内,如老厂房、老仓库等为这些本已废弃的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的产业元素,使得工业建筑在艺术产业的大潮下焕发出生机。

2015年9月1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宜家家居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一眼给我呈现的是一种灰黑色调,美术馆与美术学院原有的深灰色的建筑风格相协调显示出了美院内敛低调的特质。在央美展馆中,一幅幅创意十足又精巧万分的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视觉盛宴之后我们徒步赶往宜家家居,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对宜家的这次参观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进入宜家商场就可以看到很多精心布置的家居,宜家的环境布置对我们来说受益良多,既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较好的融合,又能高度的利用空间。

2015年9月18日

地点:长城

长城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伟大的美术,最壮丽之美,莫过于长城”。无论是从建筑还是艺术的角度,长城都展现出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出炎黄子孙崇尚的民族之魂。实用与浪漫相结合,追求整体气势,绵延万里,气势宏大。居庸关长城用巨型花岗岩条石和大型城砖砌成,墙身高大坚固。站在长城的峰顶上可观群峦耸立,连绵不断,长城如巨龙连绵盘桓于燕山的群峰之中,长城与大地和山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谓山河壮丽,气象万千。“长城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为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那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长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节奏明显地点示出来,故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下载北京实习论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实习论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和意义 1、 实习目的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高新技术最集中的地方,更是3S技术和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不仅有许多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所,还有很多与我们......

    北京实习报告

    短短一周的北京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之前一直对这个实习特别的期待,因为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面都是在学校里面学习理论知识。自己还没有切实的到一个通信企业里面进行实际的学......

    北京实习日记

    北京实习日记 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城市规划班级:姓名:靳晓娟 学号:***10/7/3星期六晴 怀着喜悦和憧憬的心情前往北京,4小时无聊的火车也未能让我有一丝困意,因为我要......

    北京实习报告

    北京实习报告 旅游是一种在辛苦和疲惫中寻找快乐和放松并增长见识的经历。这话一点也不错,平常不大爱出游的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这次的北京实习我就以一种旅游的心态去完成的......

    北京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姓名: 陈传吉 班级: 装 潢09-5 学号:200909041117 学院: 艺 术 学 院从北京回来已经开始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了,回想这一周的实习,收获颇多,感触良多,现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

    2010北京实习总结

    在北京三十多天的实习生活中,有和促销员的合作,有对卖场销售生活的体验,有与同是在校储干的同事共同生活工作的经历,也有与卖场管理人员打交道和竞争品牌的争锋相对场景,总之,此......

    北京实习报告

    齐鲁工业大学实习报告 专 业: 工业设计(工)班 级: 11级1班姓 名: 乔佃福 学 号: 201101031015 指导教师: 李明辉实习地点: 北京报告日期:2014年7月 2014.06.28——2014.07.04地......

    北京实习报告

    在三月初我们很荣幸的能够跟随学校到北京实习,我们实习住在了交道口的青年旅店,在那边我们一起度过了具有意义的十天实习生活, 首先让我记忆深刻的是: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