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探索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多元化和阶段化、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本科设计课程连续性和一体化、职业实践环节方面的改进对于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创立到其后的30多年,其教育体系一直比较稳定,变化不是很大。从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风景园林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设计项目数量惊人,实践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同专业的人员纷纷投身这个行业之中,引发了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急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同时,1999年有关部门大张旗鼓地推行教育产业化,掀起了各大高校纷纷设置新专业和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也急剧地扩张了。除了过去传统的几个农林院校和个别的工科院校大量扩招外,原来没有该专业的农林、建筑、艺术、甚至地理学科的院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尽管名称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培养方向实际上差不太多。1990年,全国设置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是21所,到了2006年,全国设置风景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了109所。(目前高校数量查阅其他资料)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繁荣,有着许多泡沫的成份,尽管相对于风景园林行业几十年处在边缘的尴尬地位,这样的景象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但也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无论是原有风景园林专业还是新增该专业的院校,都没有时间来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原有的师资面对翻几番的学生数量显得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了,被大量学时搞得疲惫不堪的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兴趣和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扩招相对应的,教师队伍也出现了急剧的扩大,新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不足,仓促上阵,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优良的教学传统被打破了,小班课变成合班课,原本一个老师带十来个学生的设计课现在变成了每个老师带三十几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享有的教育资源相对减少了,质量下降了。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体系面对新的行业发展形势表现出许多局限性,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欠缺,即便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专业课程,其内容也比较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是老课的革新还是新课程的开设却面临学术研究水平低和人才缺乏的瓶颈。经过十年左右的大发展,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调整,高校大规模扩招行动的结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现在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我们终于有时间喘息并坐下来思考它的未来。那么,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哪些方面的改进可能有助于我们的教育的健康发展呢?
(一)回归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前些年的教育产业化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学生对于学校,是拿金钱购买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教师对于学校,是合约在身的智力出卖者。作为消费者,学生有的对购买的商品有较高的期望,有的则抱着我交了钱学不学是我自己的事的态度;而教师作为智力出卖者是没有精神上的幸福感的,此种情况下就很难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因此双方彼此不满意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教育部门的发展思路已然改变,今后高校的教育将会逐渐回归公益事业的本质。大学从注重经济效益重新转向崇尚大学精神,从将花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看作是银行账上的某个数字转变到真正将他们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将教师当作赚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转变为视教师为大学学术精神的代表,我们的教育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让学生和教师怀着一种愉快和信任的态度来交流,才能创造出风景园林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有效沟通的环境。
(二)人才培养多元化
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是围绕着培养设计师进行的。但是今天来看这个行业,设计实际上只是行业的一个部分,政府机构、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都需要风景园林的人才,他们需要懂得设计,但并不需要从事设计,而且需要比较强的沟通能力或者实际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学生具有不同方面的潜质,适合不同的发展方向。千篇一律地向设计师方向培养,会造成许多人才的浪费。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的和核心的课程之外,提供几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如艺术类的,政策法规的,施工技术的,经营管理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人才培养阶段化
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使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是金字塔形状的,是有层次的。为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应当有不同的目标。例如,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要有明确的区别。在今天专业领域不断拓宽的时代,本科四年的时间实际上只能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专业概念和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如果要想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那么,四年的基础学习更应当侧重于与职业接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我们不妨将其称为“风景园林职业教育”,包括对土地的评价、功能的解决、地形的处理、植物的应用、设计的表达、计算机的应用等等,这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地适应工作,成为合格的风景园林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问题,在本科阶段当然不可缺少,但也不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为与国外大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大学以前的学习内容比较专一,艺术和人文的熏陶普遍不够,要想在四年紧张的专业技能学习之外,对艺术、哲学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是有困难的。对艺术没有太多的理解却非要强调艺术性,只会落入形式主义的怪圈。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时常发现很多学生非常热衷于各种新潮设计思想,但是动起手来其实连最基本的竖向设计都没有掌握,这样的学生不能仅仅用眼高手低来形容,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理解设计的本质。在为学生的年轻浅薄担忧以外,我们也应该深思是否我们的专业教育也起到了这样的误导作用?大家都认识到传统园林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因而在风景园林的教育中,我们长久以来总是特别强调它的艺术性,而将技术的层面放在了艺术的后面。事实上,一个总体布局、使用功能、地形处理和植物种植都非常合理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艺术水准很高的设计,但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大量需要的其实就是这样的设计,并不一定是特别艺术化的作品,更不用说是那些试图“艺术”、实际上却连合格都算不上的设计。因此,本科教学应当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并重,强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强调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而让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学习中逐步提高。
研究生教育应当是真正培育行业精英的阶段,包括规划设计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在本科阶段完成了作为风景园林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后,研究生时期是将学生的专业认识和水准往广度和深度扩展的阶段。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学习逐渐建立起综合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复杂的综合性项目的研究和规划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相比之下,硕士研究生可以根据兴趣侧重理论研究或者设计实践,而博士研究生则应更侧重于理论,并要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基于上述认识,调整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中不同课程的比重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科阶段应大力加强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等。目前国内各院校中这些课程的学时数普遍不少,但是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应尽量选用真实的课题,并让学生踏查现场,在获得现场感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培养职业素养。客观地说,与行业的飞速发展相比,现在的风景园林工程课程大大地滞后了。从深度上,应特别加强竖向设计、构造做法的教学和训练;从内容上,水景工程应侧重于水景原理和水景艺术,增加照明艺术的内容,而将属于其它专业的复杂的水电计算排除在外,并增加
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介绍,增加参观施工工地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建造过程。在植物类课程方面,在了解植物基本特征和习性的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强调植物的应用,不要陷入过于微观的生物学问题,视角要从关注植物个体转向关注植物群体,如不同生境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植物,人工群落中如何选择相互适应的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创造空间,如何把握植物季相的变化和生长速率不同带来的景观变化等等。这些方面在今天的风景园林教学中实际上是非常欠缺的。在任何时候,历史与理论的课程,对本科生来说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需要用更加生动的内容更加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而对于一些比较宏观的专业课,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让学生有所了解,但不必花太多精力。因为它涉及的知识和需要的专业素养已经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这类的课程应当作为研究生阶段侧重学习的内容。
相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来说,风景园林专业对工程技术的要求不是太高,如果本科基础打好了,在研究生阶段实际上没有太多需要继续深入的工程知识。相反的,随着学生专业积累的增加,人文的、生态环境的课程需要大大加强,如艺术理论、园林和景观的历史、生态学、城市规划理论、社会经济等等。可以这么说,风景园林专业在本科阶段是工科,硕士研究生阶段是文科和工科兼俱,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可以偏向文科了。
(五)本科设计课程的关联性
连续性和一体化与建筑学等专业相比,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课程繁多,包括设计初步、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植物配植设计等等,经常一个学期有几门设计课程同时进行,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小,但课程之间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每门课只是针对自己的内容解决自己的问题,与其它课程的问题如何衔接基本不涉及。其实这些课程中,风景园林设计是最综合的,其它课程涉及的只是其中的某一要素,风景园林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其它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通过课程时间的安排、教师之间的沟通将其它课程的设计作业纳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作业中,成为各科老师共同辅导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设计,让学生得到一个综合的锻炼和全面的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各门设计课程应当作为一个整体,从一年级连续地贯穿到四年级,从设计初步开始到毕业设计,内容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增加跨课合作,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不间断的训练过程。
(六)增加设计院所职业实习环节
国内的建筑专业的学生学制5年,最后一年中有半年是必须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实习的,这是学生毕业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必经环节。风景园林专业学制只有4年,课程繁杂,可能腾不出半年的时间来实习。但是,如果四年中总体课程的安排再紧凑一些,删减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和课时,完全可以在最后一年节省出2-3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实践,获得职业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并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提高教育水平的一种途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教育的关键也在于人。前面谈及的都是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但教育最终是需要教育者来实施的。只有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站到行业大军的前列,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高质的教育。我们知道,上述的这些建议并不能解决今天风景园林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是,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提高的促进下,在各高校这些年财力充实的支撑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教育者自己的份内工作,把社会的责任、学生的期盼和我们自己的声誉承担起来,脚踏实地地推动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前进,使之达到与时代相符的应有的水准。
第二篇: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实力排名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实力大排名
第一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属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学科队伍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建的造园专业,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入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其中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具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二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性重点大学。开办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及其近邻专业已有45年的办学历史,于1958年开办城市规划(城市绿化专门化)班;1979年开办风景园林专业;1986年建立风景园林硕士点。拥有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点及博士点,目前本科设有旅游管理、园林、景观学三个专业。
第三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华东地区专业性较强的林业院校。1956年创建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培养了二届本科生。1981年园林专业恢复并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其所着<造园学概论>、<观赏树木学>、<中国造园史>、<园冶注释>等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经典论着。拥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点,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点,现有专业教授、副教授12人。
第四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性重点大学。1951年在梁思成先生支持下,清华曾经成立过我国第一个“园林学组”。现在的景观学系成立于2003年10月,学科主要带头人: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杨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常务副主任;另外有朱育帆、刘海龙、孙凤岐、胡杰等大批优秀规划设计师
第五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学。1997年开始招收景观设计学硕士。目前,拥有风景园林硕士、地理学(景观设计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景观设计学)博士点。与哈佛大学联合开设课程,与欧洲众多的景观学院联系密切。而且,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归国设计博士俞孔坚 创立于1997年3月。学科主要带头人:俞孔坚、景观设计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方拥,教授,中国建筑、世界建筑博士生导师。李迪华,副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第六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东北林业大学建立园林专业,隶属于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1998年10月成立园林学院,拥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与设计两个硕士点学科、一个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点、一个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点学科。学科主要带头人:许大为 教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国务院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有过元炯、卓丽环、田大方、焦守丽等一大批中南地区规划设计师。
第七名、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的湖北省立农学院设立的园艺系和1948年武汉大学农学院的园艺系。1952年,两院系合并,1971年,园艺系改为园林系。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是农业部重点学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城市规划硕士点(省级硕士点立项建设)。教授30人,副教授27人,讲师36人。高翅,风景设计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师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教育家郦芷若教授,国务院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邓秀新,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师从华中农业大学已故园艺学教育家章文才教授。包满珠,院长,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1991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园林植物博士学位,导师陈俊愉教授,同时还拥有吴雪飞、裘鸿菲、秦仁强、张 斌、陈龙清 王彩云 姚崇怀等一大批中南地区规划设计、园艺专家。
第八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1952年华南农学院成立,设立林学系,1988年10月改制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0人。学科主要带头人:李敏、园林设计师、先后师从北京林业大学汪菊渊院士和清华大学吴良庸院士。王绍增,《中国园林》杂志主编,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还有张文英、杨学成等一批华南地区规划设计、园艺专家。
第三篇: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
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风景园林学科为背景,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素质教育为重点,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的宽口径风景园林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胜任各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兼备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等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建成具有学科特色与较高知名度的风景园林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概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环境行为学、园林景观材料、园林景观工程、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植物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设计、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师职业基础。
就业服务方向及主要从事工作:
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备注: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
第四篇: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等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文秘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一、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近几年,高职教育教学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各类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具体操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然而,在目前的文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课堂传授方式教学,高职文秘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一些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文秘学科的“应用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中难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些院校对当前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对文秘专业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能力结构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和用人单位在秘书人才的招聘录用方面出现供需不对口的局面。
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必将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定位和制订, 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众所周知,文秘类等人文学科的实践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就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传统文秘专业学习,如果要寻求职业技能水平的突破,似乎比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文科类专业更难操作。一方面是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范围较大的“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让他们去实践、演练,甚至现在我们很难让他们走向市场去亲身感受市场经济管理的规律和市场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秘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1]
在偶尔“走出去,看一看成功企业的做法;请进来,听听专家学者的见解”这一初级阶段。这显然难以达到社会、企业对文秘专业毕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
同时,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要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的形式,特别要重视“走出去”的校园外的企业参观、实习、顶岗等实践活动。这些对于专业建设来说,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从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在校园外运作形式实施情况看,现实中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等的效果普遍不佳。
其一:企业担心正常的办公室管理活动受到干扰,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其二:相应的办公室管理岗位,不像生产制造环节那样,能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同步实习。从而难以甚至无法实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办公室管理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的。
其三:能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根本上无法解决“工”“学”两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而这种“工”“学”环节间的脱节,毫无疑问,是高职文秘职业教育最大的硬伤。为此,我们认为要寻求“工学结合”形式的突破,必须开始要重视校园内,必须要有改变,要有新思维与创新,才可以突破文秘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创新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境情景化原则
高职文秘专业仿真实训突出模拟实训的高仿真性,环境模拟越真实,实训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办公室工作环境,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如其他企业、税务部门、用户等。在仿真秘书实训环境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学生掌握文秘、公关、档案管理及行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程序为主线,将各个办公室管理业务部门、各个秘书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办文、办会、办事的实训环境中认识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认识企业办公室基于流程的运作与管理模式。这一原则既是由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所要求的,也是秘书工作部门的综合协调性所需要的,更是秘书专业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所要求的。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互动化原则
文秘专业仿真实训是一个团队协同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2]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建立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关活动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当熟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岗位的操作结果都会对其他岗位产生影响,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结果,并最终影响整个实训的效果。因此大家只有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才能实现目标。所以,这种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高职文秘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体系结构
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和信息产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培养,初步形成符合当地区域发展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结构表现在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方面的结构内容上:
1.基础素质能力
基础素质能力,是其他两个能力层次的基础,这里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美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人文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与专业有关的人文、历史、法律、礼仪、心理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教学和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
2.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文秘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包括以汉语、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主的基本技能,文书、档案管理、会务等办公室事务处理和公关礼仪能力为主的业务技能,以及摄影(像)、录音、速记、营销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三个方面,是秘书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3.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3]
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秘书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文秘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文秘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往往是各种素质、能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即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的眼前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最终形成综合的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秘书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秘书专业的必备技能。创新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是解决校园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脱节和实现有效就业的根本途径。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校企结合、能力培养”的宗旨,先建立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为最终达成内外兼施的“工学结合“的整体模式,奠定基础。
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 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如,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训比例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办文、办会、协调、公关、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5] [4]
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学结合”传统模式,它只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工学结合的文秘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建立各类文秘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会议接待模拟实训、公关沟通情景训练、文书档案模拟训练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
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到校内相关行政部门和秘书工作岗位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企业)联系,建立校外职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设计为主,重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 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专业人员,我们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秘书培训,邀请资深商务秘书进行讲座,或参加本省市秘书协会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避免闭门造车。
二是完善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应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人员、同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行秘书实务有关内容的教学与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在教师队伍中引进鼓励机制,推动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的秘书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融入社会,参与实践,熟悉秘书职业环境,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举办讲座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加强工学结合,明显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抗压性、社交能力,从而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6]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龚小勇, 包华林.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教论坛,2007, 6.17-19.[3] 张传军, 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2+1 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 12.48-53.[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6]王新.文秘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03).【作者简介】陆季春(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
【备注】原载期刊《文教资料》2010年8月号(下旬刊)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重点课题:校企结合、多管齐下:现代秘书培养的实践环节研究(jzwz0904)。
第五篇:风景园林新材料
编者按:为促经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增进各会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工作交流,由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和杭州风景园林学会主办,杭州恺撒园艺有限公司承办的主题为“风景园林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应用”研讨会于2006年4月14日在杭州圆满结束。与会的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施奠东、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办公室主任宋玉琪、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严衡元、杭州市西湖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喆等。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施奠东作了开题报告,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杭州市园林文局湖滨管理处、灵隐管理处、吴山管理处、兰溪市园林管理处、台州市风景园林学会、金华园艺管理处、温岭市风景园林管理处、嘉兴园林局、宁波园林局、杭州蓝天园林集团、杭州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杭州大通园林公司等。本刊将几位嘉宾的报告整理开除,以飨读者
施奠东(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事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内涵补充
研讨会提出了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说明大家对风景园林事业,对新课题的研究都非常感兴趣,这是事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事业要不断地前进必须要有新的科学的内涵适时补充。近几年不论是新材质的应用还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都给我们这个欣欣向荣的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
在八十年代以前还未曾常见,现在的普及已经给我国的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新的植物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和促进社会上某一行业的发展,还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但新材料应用也给我们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山水历来是园林的骨架,公园尤其是居住小区中习惯大量地运用水景,但是水的各种理化指标不达标导致水污染严重,公园中很少能看到宁静、清澈见底的水景,水景设计的时候是兢兢业业,结果呢?由于没有水源水景也就闲置了下来,水景无水不成景。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水源、水污染、水危机?浙江应该是不缺水的,但却是水质性缺水,就是水污染,所以现在有关水处理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这些新技术也将会给我们整个行业中错误的水环境起很大的改善作用。省、市风景园林学会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是第一次,我们希望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我们要推广新技术,吸收国外的一些概念,但是一定要注意负面的教训。园林事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在创新实践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台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创新。这次研讨会就是大家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之间肯定会出现新的内容,希望今天一天的时
赵鹏(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景观设计材料和技术的进化
施理事长从一个行业领导者的角度谈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期待和展望。我将从设计的角度谈谈对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的一些思考及个人体会。材料对于景观的基础意义
这涉及到设计师的材料意识,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你如果写记叙文的时候需要案例,案例就是材料;写议论的时候,论据就是你的材料;做雕塑,对同一个题材,用青铜、泥土、石头等不同的材料来作,效果都会不一样。对于景观设计行业,所谓材料意识,是指设计师对材料作为景观建设的物质基础这一内容的主动认知和掌握。比如说今天的研讨会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主动获取这方面知识的一个途径。主动认知和掌握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1 材料的获取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不要指望材料供应商来给我们做推荐,我们要主动寻找。在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时,他的结构工程师花了一年的时间完成设计方案,同新技术新材料的配合,才有了享誉世界的新建筑。
1.2 材料的运用(如木材的运用)和组织(与其他素材如植物、地形的综合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材料都有自己的性格,限定特定情绪的表达,某些材料也允许做多重性格的判断,如混凝土。抛砖引玉也是一个材料意识,有价格上、审美上的判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故家乔木、树小墙新(故家,墙新中的墙都属于建筑物,乔木和树是植物,互相搭配形成不同的意趣,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上U形玻璃观景台
美国建筑大师赖斯的流水别墅,除了专业人员在关注之外,很多房地产商也很关注,他们也很期待有种新的形式。这是赖斯作为设计大师的一个成名作、代表作。页岩的出现:呼应了所有的山石环境一种生长的感觉。其实赖斯很多思路跟东方的思路比较一致,他在壁炉前面设计的两块石头都是场地自身的,中国强调与自然资源合而为一,赖斯也认识到这一点。自然岩石在室内的出现,焕发出的是一种人天然亲近的温暖。页岩作为环境的一种呼应,如果用混凝土的话效果就不一样的。业主与赖斯曾在页岩的长度、承受能力有所争执,这在当时是作为新材料、新工艺在推广的,赖斯更多的是用他的人格在担保。
在巴黎的战神广场的大草坪上,建了一处钢与玻璃的构筑物“和平”以各种文字和字体涂写在林立的钢柱、宽厚的墙、透明的玻璃墙上,于是景观层次增加了。在材料上选用玻璃,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和平与玻璃一样是易碎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呵护与珍惜。玻璃是一种透明体,与石材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战神广场一侧原有的古典风格的荣军院也在若干年后等来了“和平”这一回应。从而给场地增添了特别的含义,提升了境界空间。材料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创新,就是对材料开放性的使用,设计师的主动创造表现在大胆使用新材料和对材料的创新使用两个方面。
2.1 玻璃
玻璃除了以界面的形式出现外,还可以利用玻璃的高强度的承载力、相当的透光度。在开化某广场设计上,因为面积有限,我们利用玻璃的承载力和透明感做平台,既可以满足人活动需要也可以满足玻璃下面水的表现。今年6月份准备对游人开放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上U形玻璃观景台,高1200米,搭建在大峡谷的西侧谷壁上,这种材料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对玻璃承载力足够信心的基础上建设和使用。
2.2 混凝土
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师,获得了建筑学的“诺贝尔奖”——普列茨克奖,在他的颁奖词里面写道:他不仅完成了一个个的项目,而且他还形成了一种类型,特别是他活化了混凝土这种材料。一般来说混凝土是面无表情的、或比较简陋的、或比较粗鲁的,但是他的建筑物里面充分运用了混凝土,他的风格就是以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
安藤忠雄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室内、外的墙面。这种墙面上不用任何装饰,墙面上的圆孔都是材料的模板、模栅,经过他处理的混凝土通过形体的变化、光影的变化具有丰富表情,近看的话,可以发现他很细腻的光泽,看上去有点像软玉。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材质的对比,那么这个场所会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之“新”新在何处?
“新”不能为新而新,这其中还有一个价格取向。现在是一个资源很匮乏的年代,经济、耐用、美观、环保的材料是非常必需的。目前也有人在做“城市供水和中水利用”“城市公园雨水的收集和使用”“太阳能的利用”“建筑铺地工程中模式和模块的利用”,这些都是很具实际意义的课题。个人期盼
希望能在如下方面能出现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⑴水收集、水净化系统,希望能保证水景的正常使用。
⑵逼真的仿造系列,如仿木、仿石、仿古。人对天然材料有主动的追求和亲近,仿造系列造价又具有优势,可以大大减少成本。
⑶地方材料和工艺有目的的运用。如材料和工艺已失传后重新出现后算不算新材料,若有些材料和工艺的足够的话就没必要为新而创新。
楼建勇(杭州大通园林公司总工程师):现代风景园林中叠石的应用——以自然面花岗岩景石为例
杭州西湖西进工程已开始普遍应用花岗岩,包括小区、公园、街头绿地都广泛应用,改变了西湖周边太湖石一统天下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实地观察和它实际产生的景观效应来看,反响普遍不错,自然花岗岩在西湖新景区建设和改造中的应用是较成功的。
叠石景观
杭州茶叶博物馆叠石景观 石材质地和特性
⑴表面纹理自然、稳重且富有野趣;色泽淡雅古朴,具有沧桑感;外形轮廓分明,浑厚墩实,极具个性。
⑵与现代、古典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融合性强,协调性好,属新旧均可、古今合用。堆叠形式及使用类型,精致和粗野均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是造园就地取材的一种上好材料。
⑶用途广泛、大小得用,去火时短、泛旧容易。大者叠石堆山、置石,小者垒墙铺地、筑桥。溪流驳岸、点石护坡、汀步石桥均可运用。
⑷采制集中,运输方便,施工便捷,材质坚硬,不易风化,较适合现代机械吊装操作。目前存在问题
⑴因此类材料在工程应用期较短,专业人员缺乏对此类景石材质、石性的了解,以至于对此类景石的堆叠技巧、结构性组合以及勾缝、吊装等施工程序操作不够熟练。且多数现场堆叠假山技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对设计理念的了解与现场实地的灵活把握的能力。
⑵目前在各类公园景区、居住区、街头绿地中应用广泛,但叠石布置艺术效果较好的、堆叠技巧到位的、与周边环境统一协调的甚少。
⑶由于对此类景石的运用不当和滥用,容易造成景观上的
人产生反感,对此类景石的应用开发造成冲击。建议
⑴建议我省园林学会、工程专业委员会中的相关人员能针对各类景石用材进行深入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采掘、运输、施工操作及验收规范。
⑵加强对传统园林叠石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应加大力度,避免叠石技艺和人才的失缺。
李梅姿(杭州清清水环境修复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园林景观水体水环境修复新技术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越来越大,原来清洁自然的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水质变得浑浊、晦暗,色度高而透明度低,有时甚至带有浓重的腥臭味。一些居住小区大多为无源之水,人们喜欢水景而实际接触到的常常又是一池脏水。因此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问题已越来越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对于公园、风景区的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直至今天除了引水、疏浚、截污、驳砍、拆迁、清除污染点源等工程措施外,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方法。对于一些人员密集、水源困难、排灌不便的中、小水体,居住区水池及沿湖拐角死
水环境修复技术是根据各种水体的生态、生化情况,与目前较为先进的物理、生物、生化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较为经济有效的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的方法。水体修复的工艺路线为:用多功能水净化装置把浑浊的水先行处理(目的是极大提高水体透明度)→设计和配置水生植物(目的是控制藻类生长保持水体,防止底泥上浮,同时美化水体环境)→因地制宜地加入复合微生态制剂(目的是使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抑制藻类生长,维持水的透明度)→按比例设施螺丝,河蚌,观赏鱼,组成有机生态系。
聚草
轮叶黑藻 多功能水净化装置
该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浊度、杀菌、杀藻、过滤等,使水变得清澈透明。水体中浊度主要是由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造成,景观水体中悬浮物质绝大部份是藻类和有机碎屑,欲使水体变清就必须把水中的藻类杀死并与有机碎屑一起絮凝后去除。该装置有以下四大结构。
1.1 永磁杀菌灭藻
当水流通过一定强度的磁场后藻类细胞发生振动,造成细胞壁破裂而死亡。高强度磁场对水体中有生命的藻类、细菌等具有较为明显的灭活作用。通过反复试验,永磁杀菌灭藻器可选出灭活效果及降浊效果最佳的磁场强度范围。
电絮凝
水流经永磁装置后流入电絮凝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金属阳极会产生阳离子,这些阳离子与水中带微弱负电荷的污染物或微粒异性相吸,破坏微粒间的斥力,相互结合成为较大的絮凝物而沉淀。同时在电解时阳极产生氧气泡,阴极产生氢气泡,这些气泡上升时可将水中悬浮物带到水体表面形成浮渣。在通常情况下用于电絮凝的电极由于生成氧化膜而使电极表面钝化,为了克服此弊病,多功能水净化装置采用美国进口的先进的电极材料,运用先进技术避免电极间的水流通道被氢氧化物和絮体堵塞。
1.3 电解杀菌
细菌处在低压电场中,当细胞膜跨膜电压上升到1伏时,细胞膜就会被击穿,流出细胞质而死亡。在电流密度为100A/m2,电极间距1.0cm时通电30min后细菌总数去除率达99%以上。
1.4 膜过滤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悬浮液内的固相粒子不断地沉积在介质内部孔隙中或在介质表面。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流动阻力。在一般情况下滤饼造成的阻力远大于过滤介质的阻力,过滤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影响过滤效果和速度的因素有过滤介质的特性、悬浮液性质、粘度、滤饼结构、压力降等有关;另
及膜的寿命问题,多功能水净化装置的过滤膜采用刚性多孔介质,是一种烧结膜。又科学地计算出流量、压力降、过滤面积、孔径之间的关系,并经反复实验验证,确定出几组参数。在刚性介质滤膜的外围又安装一道保护膜,从而使多功能水净化装置的过滤膜既不易堵塞,又有较长的寿命,使用期可长达2~3年。水生植物的配置
水生植物配置目的在于控制藻类生长,保持水体,防止底泥上浮,同时美化水体环境。水生植物包含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比较适合沿岸及湿地种植;浮叶植物因叶子复盖于水面,挡视线,无倒影,故在配置时只能是点缀而不能整片种植;沉水植物因整个植物体均在水中,净化效果好,能用于水体绿化的沉水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苦草、眼子菜、聚草、菹草、轮叶黑藻、金鱼藻、衣乐藻、菊花藻、龙舌草、水兰、水筛等。有些品种包含好几个亚种或变种,其植物形态及观赏效果有较大差别,在选择时必须根据水域条件及景区的要求来配置。复合微生物制剂
复合微生物制剂能分解水中有机物,与藻类争夺营养盐,物种类是否恰当,配方是否合理,含菌量及菌的活性是否符合要求,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问题。按比例投放螺丝河蚌观赏鱼,组成有机生态系
通过采取生物控制、放样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和植被的修复等措施,对富营养化严重水域进行综合治理,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使水生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实现山美、水美、环境美。
卢山(浙江理工大学园林设计研究所 顾问):木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目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木材从室内走向室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主要用于构筑各种建筑和创造庭园景观,古典园林自然的艺术特色。
木材的主要特性:天然材料,不需要人工处理就可形成自然画面;导热系数适中,触觉温暖柔和、舒适;吸收刺耳的高频声波,是音乐厅首选材料,在东西方均受欢迎;绿色环保、可再生、能持续利用;易加工;师法自然,表现自然。
木材的优点:自然美观、柔和舒服、生态,还有悠久的历史认同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木材缺点:易变形开裂、霉变,的缺点的技术,随着专用户外木材的出现,木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外园林中。
目前,木材的户外应用是一个新旧材料、新旧技术交替时期,在不久的将来,专用户外木材及其园林制品一定会得以更广泛的应用。目前专用户外木材的主要类型有针叶树类(北欧赤松、红松、俄罗斯樟子松。性能稳定,防腐剂能进入木材内部细胞组织中)、阔叶树类(杂木、硬木、柚木、紫檀,菠萝格,不能从根本上进行防腐处理,需要经常维护保养。硬木生长慢,费用较高)。
木材可以和其他材料相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如园林建筑、园林铺地、园林设施等,兼具功能型与景观性。随着专用户外木材的发展木材的应用更为广泛,加工技术更完善、更美观、更环保。
让我们在充分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木材资源,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舒适。
包志毅(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副所长):新优植物材料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植物景观和种植设计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构成的四大要素:地形地貌、人为构筑物、园林植物、人文因素。发达国家对设计非常重视,材料种类也非常丰富,英国本土市场上的园林绿化植物品种有十万个左右,美国大概有7~8万。国内重视硬质景观,对园林植物材料远不够重视,我国长江流域的植物品种常用只有几百种,材料资源单调、规格不齐、质量不高。设计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植物材料的特性、适应性不熟悉。新优园林植物的种类、来源
南方枣树形高大,落叶大乔木,可以作为我们这一带高层树种。红继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以后,已经成为灌木里面用量最大的植物,一般大的红继木是作为色块使用,很少作为花灌木使用,如果红继木不加修剪或轻修剪,可以形成非常好的景观效果。杜鹃的种类也很多,但杭州市场上杜鹃种类少。日本樱花品种有3000多个,国内采用的只有早樱、日本晚樱等,有必要大大开发新品种。红叶石楠是欧美国家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品种,现在国内正大面积推广,可以培养成小乔木、绿篱、高篱、树篱。桃树也是一个很普遍的品种,北京植物园大概有70多个品种,杭州桃花应该说是很著名的,但是杭州的品种还不够丰富。新优植物不是种的问题,而是品种不够丰富。除了种和品种对园林应用产生影响的还有生产方式、生产模式。
我们江浙地区夏秋之交开花的植物很少,石蒜属的植物就
需要的,冬季观果的植物大叶冬青花果期从深秋开始到第二年的春天,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景观效果。
野生的地被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新优园林植物来进行开发。无刺枸骨在8年前是新优植物,目前也是比较普通的了。
有些材料是新,但是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气候条件。近几年彩叶的马醉木引进很多,但是它在我们这一带低海拔地区它的适应能力有限,因为夏天温度太高。新优植物材料不管新还是老,主要要优,能够有适应能力,能满足景观功能要求。新而不优深刻的教训
新材料大胆使用,甚至不惜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教训,如上海某楼盘的加纳利海枣经过了一个冬天以后景观效果大不如前。但引进的棕榈科植物也有成功的,如复利椰子,耐寒性强,可以在-20℃生长,目前已经在上海已经结果,果子还可育苗。重视乡土植物引种、选择、应用
开发新材料特别是骨干类乔木树种,需要立足于乡土树种来进行开发、选择、应用。近年来新材料虽然已经是经受了考验,但是有一半以上的种类是失败的,乔木一旦失败的话损失
目前澳大利亚引进的梧桐科的景干树价格贵,普遍不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还有一些树种本身观赏效果不佳,但是可以形成我们这一带很好的骨架。榆科的乔木可以成为我们这一带园林绿化建设里面高层的落叶乔木,如榆科的珊瑚蒲、蒲、小叶蒲、榉树、兰于、天堂,榆科很多是我们乡土树种,应该进行很好的开发,但是大量的种类目前还没有人进行育苗、培育新的品种。
周勤(芬兰木业总公司中国及亚太Trade市场部经理):芬兰木在园林景观及建筑中的应用 对市场的思考
我们认为经营理念很重要,采取产品与服务同存的销售模式:面对园艺设计师的直接推广(建立产品认知);建立了可靠的经销商全国营销系统;经销商和办事处的联合,销售和市场促进;发展服务理念。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和双向的信息反馈,使我们具有市场敏锐度和不断找到新起点,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设计师与园林界专家、其他厂商在这个市场上给我们的一些大力合作。木材在园林景观有优势
木材与其他材料相比在户外园林景观有优势:木材是对环境友好的材料,是美观、柔韧灵活、使用广泛的环保性天然材料;只要实施持续森林管理木材是可更新使用的材料;利用太阳能生长,吸收并固定CO2,可循环和生物降解;生产木制品能耗低,易加工,木材质轻、强重比高,隔热性能好;可通过先进的工程手段提高木材性能。
木材是一种天然有机材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适量的空气及木材本身的营养物质都齐备的情况下,极易受到生物侵害而遭破坏,导致木材腐朽、虫蛀。具体使用过程中,我们无法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等因素。所以木材防腐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化学药剂处理木材,从而使木材不再是侵害生物的食物来源,从而达到木材防腐的目的。为充分发挥木材的利用价值,延长其使用年限,达到合理利用,节约木材资源的目的。我国颁布并实施的木结构规范和即将颁布的防腐木规范中都明确指出,在户外使用木材,必须经过防腐处理,以达到木材在户外长期安全使用的目的。
花园木方生产流程:原木采伐→锯木厂制材→干燥(窑干)→分级→刨光、机械加工→真空浸渍→高温定性→浸渍材检测→防腐浸渍材→自然风干/再窑干→用户。有些木材经过几年后会出现缺陷,就是因为在生产流程中缺少某个步骤。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更多的提倡一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的生
体现木材在户外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人们对户外生活的向往,使得花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整体花园的设计与交付,将会广泛地受到欢迎。使用不同防腐木的比较
3.1 苏州官渎里绿地
使用国产木的缺点:色差明显;传统油漆使表面容易沾灰;整体景观效果差。引起缺陷的原因:1)在中国,园艺景观业是日益兴起的新生产业;特别对于“户外园艺景观木材”,正确选择合适的防腐木材,更需要专业厂商的提供。2)国内材由于选材的问题引起产品质量档次不够,无法体现优质感,导致用户在施工过程中雷同于其他传统产品,因而无法体现景观质量优质感。3)国内材产品供应商为工程定料加工企业,不作品牌管理,无售后服务,更无相关产品使用指导。4)产品供应商为单纯的木材加工者,无相关的专业景观设计理念。
3.2 南京北极阁
使用国产木的缺点:木质疏松,强度差;木材等级过低;即使具有防腐性能,也因其强度、等级原因引起使用寿命的缩短;木质纹理粗,外表美观欠佳。引起缺陷的原因:1)供应商选材在材种上错误选择,不符合高档景观工程美观要求。2)供
应商选材在等级上错误选择,不符合景观工程强度要求。3)供应商选材在规格上错误选择,不符合景观工程设计用途。4)产品供应商为单纯的木材加工者,无品牌管理,无专业产品知识,不提供售后服务。木材材性决定了整体园艺景观的质量档次
4.1 产品原料质地的区别影响整体效果
由于木材本身质地低下,浸渍虽解决了防腐效果,但外观效果不理想,影响整体木质景观设计档次。
4.2 产品供应商的综合素质决定产品的附加价值
产品概念涵义不同→产品质量形象不同;设计理念的贯通与否→设计形象的差异;有否专业的售后服务→施工效果的差异。
4.3 对表面涂料处理方式的建议
亲切朴素的表面处理反而会有和谐统一的效果来配合,并带动周围的环境。但是否适用显露材质的表面处理效果,取决于材质本身质量是否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