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4 04:5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

各区(市)发展改革局,市北区服务业局、四方区服务业局、开发区服务业局、城阳区财贸局、即墨市体改办,市保税区经济发展局、市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委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是我市贯彻“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高端产业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以高端产业园区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项目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2.战略定位

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是产业价值链中前端和后端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以及生产制造环节中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生产与制造等高增值环节。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高端产业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海洋特色,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为先导,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以海洋、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和以汽车、机车、造船、海洋工程、能源和环保装备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目标任务

——到2012年,通过加快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促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骨干项目落地,优化和提升我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发展,打造半岛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11%以上;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

——到2020年,进一步形成区域资源集成和产业高端发展优势,使青岛成为辐射半岛、局部辐射全国和部分节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二、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4.高端服务业

——金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进区域性金融管辖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票据交易、离岸金融等新业务及衍生产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现有科研院所,以不断满足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打造支撑作用突出、与产业密切结合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设数据中心,打造青岛信息港。

——物流与创意。发展海港、空港、陆路物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为重点,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基地。以创意和创新为突破口,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

5.高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及液晶模组,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电通信、射频识别(RFID)应用等。跟踪研究汽车电子和光电器件。

——生物工程。重点发展微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生物酶、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医药,促进一批生物基进入产业示范,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和海藻化工。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生物材料、能源环境材料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港和海防建设等领域需要的新型材料和用于表面防护传统材料的新型粉体材料等。

——新能源。重点发展LED等高效照明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海洋能源和风能。促进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6.先进装备制造业

——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引导研发、制造、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及配套设备。发展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探测等海洋工程设备及特种船舶和配套产品。

——交通运输装备。突出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商用车及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城市轨道机车等新型机车,发展机车自动控制系统和车体材料;发展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等整机和中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机械等关键零部件。

——能源装备,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新型汽轮机、兆瓦级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发电装备和辅机,大型变压器、电线电缆等输配电装备。

——橡胶轮胎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数字化橡胶密炼系统、子午线数字化成型、异戊橡胶生产、网络化轮胎检测输送线、轮胎成型柔性制造成型系统、生产过程信息采集等关键装备。

7.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抓住设计、制造、管理、流通四个环节,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装备和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网络家电、数字视听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推动家电产业升级,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三、发展高端产业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8.提升园区功能,增强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

—— 加快高新区建设。创新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实现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的有效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端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区、科研成果转化先导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区。抓好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高新区

创业中心和企业加速器、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产业企业和大项目,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海洋科技、节能环保为主的高端产业群。——打造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基地。以胶州湾西海岸、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和胶州湾区域为核心,按照“ 生态为本、产业先行、区域协调、功能复合、设施完善”的指导思想,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建设以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为主的,集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进一步拓展青岛城市发展空间,促进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和升级。

——打造李村河两岸产业调整示范区。北岸依托铁路青岛北站,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物流基地。培育引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关联产业,推进海洋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形成拥湾发展新的增长点;南岸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在橡胶、化工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建设青岛科大橡胶文化博物馆和综合研发信息服务中心、孵化培育中心、创业服务中心、营销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心等五个中心,形成以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为核心,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材料、助剂、设备、技术、软件、贸易为一体的中国橡胶谷。

——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用地性质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拓展生物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试基地、产业化孵化基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联合研究平台、动物繁育养殖实验中心、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等,增强聚集服务功能,吸引项目和企业聚集,推动海洋生物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

——打造半岛高端服务业中心。支持国内外金融企业来青设立地区总部及后台业务,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创业投资机构,拓展区域性资金运作、客户服务、数据备份等金融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信息和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提高服务层级和水平,增强对半岛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竞争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以满足上汽通用五菱30万辆轿车项目、35万台微型车发动机项目及上汽通用出口轿车基地配套需求为契机,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研发、销售、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以重大成套装备为主攻方向,加大培植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能源环保装备、橡胶轮胎制造装备,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

——打造环胶州湾现代物流基地。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前湾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空港和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海港、空港、陆路物流系统,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系国内外的现代物流基地。

9.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机遇,积极吸引各类投资,滚动抓好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影响带动较强的高端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功能区建设,形成高端产业新的增长点,提升高端产业发展活力和集聚带动能力。近期重点抓好70个左右高端产业重点项目(附件一)。

10.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各类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集中,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域内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拥有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11.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发挥我市在海洋、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高端产业发展最

具影响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制定技术攻关路线图,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引领和支撑全市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附件二)。

1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和承接各类高端资源,增强研发创新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在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探讨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的方式和重点,合理定位功能分区,实现城市间空间有机聚合,提升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13.争取国家资源

争取国家在我市设立海洋科研成果交易中心,成为国家海洋高技术发展中心;争取国家高端产业重大项目布局青岛;争取更多国内外有影响的高峰会议和主题论坛在我市举办;统筹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高端产业发展。

四、促进高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4.制定高端产业发展引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围绕我市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高端产业产品引导目录,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高端产业发展新突破。

15.加强定向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区域招商和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高端产业和产品。发挥区位优势,开展与日韩等国的深度合作。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大企业的合作,扩大与国内重点区域的协作,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

16.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市委、市政府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发展领军人才;通过大专院校、专业培训、企业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7.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围绕高端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模式,实现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再提高。

1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产学研合作引导计划,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19.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研究制定《青岛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决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体系。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外,市政府建立的政策性担保基金、科技专项资金、企业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支持。

2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政府采购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传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高端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外贸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22.完善科技兴贸扶持政策。制定稳定出口的系列政策,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完善《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扩大出口,鼓励流通型外贸企业设立出口产品研发、设计、检测机构。

23.支持服务外包发展。抢抓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利用服

务外包专项资金扶持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拥有自主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培养一批熟悉服务外包业务、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扩展服务外包领域和范围。

2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财力优先安排高端产业聚集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造;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25.制定土地优先供应政策。对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和知名科研机构落户青岛,在土地供应价格上给予优惠;对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给予通盘考虑;对高端产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年度供应计划。

26.完善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研究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种子期、起步期高端产业项目。

27.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安全、市政环境等服务工作,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精细化、信息化与人性化管理,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8.建立高端产业推进协调机制。在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主持,定期研究全市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统筹解决高端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规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29.完善目标责任制。制定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高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市和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30.加强监督考核。按照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评价体系和督查制度,加强对区市、部门任务落实情况、工作创新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的调度和督查,加强工作绩效评估。

。请各区市发改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引领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保障和提升的发展模式。总部经济具有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五大效应,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的研发、营销总部机构,支持国内外零售企业在宁波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培育一批总部型民营企业”,就是要求将总部经济发展提高到新高度,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等扶持政策,总部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宁波已跻身35个主要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第二能级。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宁波是较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总部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对总部经济的认识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高度不够,对总部经济发展未能提升到区域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二是认识不够全面,对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统一认识,过度强调世界500强或国际分支机构的引进,忽视了国内总部企业引进和本地民营总部的培育。

(二)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空间有多大、平台有多大,决定了总部企业数量有多大和质量有多高。宁波市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东部新城、杭州湾新区、南部商务区等一批功能平台的建设和投用,拓展了总部经济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在部分功能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不足、推进速度较慢、功能培育滞后等问题。

(三)产业支撑有待进一步增强。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支撑。目前宁波服务业体系中,商贸、物流等流通性领域的服务业占很大比重,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涉外法律、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此外,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吸纳和培育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少,导致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和专业性人才总量不足。

(四)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是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筹码。宁波市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但相对于杭州、南京等同类城市而言,出台时间晚、扶持力度小。以杭州为例,早在2007年7月,杭州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并且不断出台后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县市区还没有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影响政策效应的发挥。

(五)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属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是决定总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市在政府服务、公共配套、基础教育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对公共服务具有更高的要求,如个性化服务、发达的通讯技术、高层次人才以及优质的卫生教育资源等。

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为构筑“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努力形成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城市格局,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尽快成立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总部经济发展的规划决策、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作用。各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推进机构,配齐人员力量,形成工作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明确界定总部企业,制定总部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宣传力度,运 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统一全市上下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宣传总部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构筑功能平台。以“十二五”规划实施为契机,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依托,着力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配套设施全、集聚能力强的基地。突出东部新城龙头作用,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集聚国内外知名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三大中心”。强化南部商务区功能培育,引导和鼓励宁波及周边地区民营企业总部入驻,打造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

(三)优化产业环境。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托其自身以及周边地区产业的不断进步和转型,由产业进步带动企业价值链的提升和分离。着力培育大企业,立足先进制造业、流通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管理创新力度,加快对外扩张步伐,努力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市场结构优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法律、审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促进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物流等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总部企业统一经营管理需要的软件产品,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适时、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个产业政策中关于总部经济的 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要尽快出台符合区域特点的实施意见和细则。统筹使用总部经济专项资金,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优先鼓励和扶持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保障总部企业用地需求,在实施土地“招拍挂”方面,适当增加准入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要求,在符合工业用地结构调整有关规定基础上,允许企业利用原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利用村级发展留用地开发建设总部大楼。

(五)提升服务水平。构筑总部企业服务平台,探索形成符合总部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开通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对于已经被认定为总部的企业,在重大项目审批、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提供企业高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便捷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办理入户手续,为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入托提供便利。

第三篇: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0-03-18

编号: 青发〔2010〕6号

标题: 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青岛试点工作有关要求,现就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着力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1、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战略意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确保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工程,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的核心和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逐步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港口物流、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政策、资源、地域等外部因素拉动作用的逐步释放,青岛产业结构不断显露出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将青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是国家支持青岛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要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契机,在新起点上谋划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布局,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任务,把增强科技实力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加强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把攻关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集聚高端人才,集中科技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创新体系,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部署,发挥青岛城市特色和技术创新优势,全面实施《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双高”规划》),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为主线,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等载体建设,整合全市科技资源,积极培育符合青岛未来发展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全面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走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

3、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并完善创新服务,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跨越式提升、经济跨越式转型、城市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均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00件和1000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

二、全面实施《“双高”规划》,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潜力

4、积极组织实施《“双高”规划》。《“双高”规划》是我市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对于我市“十二五”期间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全局出发,采取有力措施,集中优势资源,认真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5、切实把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任务。坚持国家战略与地方目标相结合,突出发挥我市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激发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与潜力。坚持科技工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模式等瓶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资源统筹使用与产业集约发展相结合,统筹和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强化产业链内部的内联组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坚持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相结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充分调动发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力争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面完成国家试点工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立起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支撑和引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牢固,创新型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在城市核心竞争力中的主导力量更加强大,青岛成为国内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品牌培育的重要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三、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通过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手段,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服务,引导科技人员面向企业、面向产业开展科研活动。到2015年,培植形成300家创新型企业,基本形成大型创新企业为支柱、中小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7、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成果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链上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整合。制订支持和规范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联盟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任务、落实自主创新政策等方面先试先行。依托联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重点在数字家电及现代服务业、高速列车、数字化轮胎、智能交通等领域构建5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符合条件的争取成为国家级联盟。

8、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引进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研究机构、高水平研发中心,构建一批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平台。引进建设国

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外科研机构,凝聚创新要素,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引导和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企业研发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级孵化器、科技研发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到2015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56个,建成市属工业技术研究院。

9、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结合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和青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办法、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计划、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器以及引进建设大院大所等为载体,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手段,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关键技术持有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结构合理的若干个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到2015年,在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50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10、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加快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新型纺织机械、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仪器设备、海水种苗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选择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孵化育成新的产业化基地,使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到2015年,建成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培育聚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

11、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和骨干作用,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载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装备、智能控制与精密制造装备、水下智能装备、高端通用芯片及行业基础软件、电力无线传输器件及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12、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高技术研究发展等科技计划,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激发释放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到2015年,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13、引进转化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技术薄弱环节、产业链缺失等,以在青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园等为载体,在重大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微电子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重点引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水下智能装备制造、太赫兹器件研发和制造、激光显示、高性能结构金属材料等技术。到2015年,重点引进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

四、完善落实政策措施,支撑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14、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到2015年,市财政共筹集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各区市结合实际,设立相应专项资金,对列为市级重大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到2015年,力争市、区市两级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引导全社会累计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元。

15、优化统筹科技资金使用。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统筹全市科技资金使用,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科技、城乡建设、农业、商务、环保、金融等部门相关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计划,要向技术创新工程倾斜,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工程的相关项目。

16、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及在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等手段,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落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及奖励政策,减轻企业研发投入成本压力;发挥科技计划引导作用,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活动时,企业须落实配套资金,使财政专项资金成为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的倍增器。

17、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市财政设立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0年首批投入1亿元,吸引社会资金,以参股、委托管理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来青发展创业投资事业,重点扶持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中小企业;探索建立地方科技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商会、企业联合建立融资担保机构,重点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

18、完善政策性科技计划资助措施。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对新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给予100-300万元资助;对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引进的国家级或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19、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按无偿资助、拨改投、有偿使用等方式予以支持。获得国家立项支持的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要求给予相应配套支持。

20、优化科技计划管理。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主要围绕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安排使用,重点支持创新体系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必须有企业参加;产业化开发项目,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系统、持续支持,延伸完善产业链,切实提高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21、引导大学、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鼓励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公共科技资源面向企业开放,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应当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等服务,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大学、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开放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根据提供服务的情况给予适度的补贴支持。

22、修订出台相关科技政策法规。加快制订实施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适时修订《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应用类创新成果的奖励比重,在科技进步奖中增设创新工程类项目奖,重点对自主创新成效显著的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等进行奖励;修订完善《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鼓励通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降低成果转化风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切实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科技、财政、税务和金融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配套政策,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依法加计抵扣、技术开发与转让、创业投资企业、科技孵化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取得成功

24、成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青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委组织部门和市政府科技、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农业、商务、审计、环保、统计、国资、国税、地税、工会、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主要负责研究解决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指导、推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主要负责落实推进领导小组决策的事项,协调各单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考核评估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效果,联系沟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相关工作。

25、加强各部门的分工协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深入扎实地推进试点工作。

26、加强区市工作联动。建立区市工作协调机制,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析调度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各区市要根据市政府相关政策,在规划、土地、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抓好推进落实。

27、加强监督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领导小组要适时调度推进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将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中的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由市考核部门负责监督考核;督查部门负责分解技术创新工程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市财政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绩效评估;市审计部门负责审查监督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市委组织部门负责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六、强化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8、加强科技奖励工作。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为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9、加强科技宣传与培训。市科技、财政、税务和金融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会展、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税收、政府采购、担保、金融等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参与和投身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旺委发„2012‟16号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我县核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2011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2.4万亩,核桃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的重要产业。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市场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增效、山区发展,现就加快发展我县核桃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㈠总体要求。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助农增收、富民强县为目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品质,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带动主体,整合品牌资源、拓展营销市场,努力把我县核桃培育成区域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助农增收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在5年内把旺苍建成全省闻名的“川北核桃之乡”。

㈡总体目标。规划新发展核桃27.6万亩,到2014年全县核桃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丰产后产量可达10万吨,产值实现20亿元;助农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

㈢具体任务。2012—2014年分别新发展核桃10万亩、10万亩、7.6万亩;完成核桃品种改良10万亩,核桃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新培育省级核桃加工龙头企业1家,建成川北有影响力的核桃综合性交易市场1个。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规模化建设 ㈠突出区域化布局,推进规模化经营。按照“资源高效转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板块联片发展。重点推进“三个五”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五个示范带,即嘉川至燕子、高阳至鼓城、国华至万家、三江至水磨、普济至九龙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带,核桃种植规模30万亩;建设五个示范园,即西河、普济、正源、英萃、万山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园,核桃种植规模5万亩;建设五个采穗圃,即松米山、嘉川镇和平村、英萃镇新房村、万山乡云雾村、普济镇远景村等5个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结合鼓城山—七里峡、苍王峡和鹿渡温泉旅游景区建设,在国华至万家、高阳至鼓城建设集科研实验、产业示范、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核桃产业示范区。到2015年,高标准打造10个2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10个1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50个千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村、10000个十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户。

㈡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升产业品质。坚持按照“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布局)要求进行统管统治,始终抓住标准化栽植、抚育管护、品种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制定技术规则,细化管理流程,落实配套措施,编制技术手册,大力推广核桃丰产综合技术,全面推广核桃品种改良,在松米山、嘉川、英萃、万山、普济等地建成辽核4号、元丰和本地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确保每年完成品种改良5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品种优良化面积达到35万亩。

㈢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供“保姆式”服务。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核心,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县院合作”、“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核桃发展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和研究基地,切实搞好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展优良核桃品种选育,着力提高核桃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完善科技服务承包责任制,确保核桃生产和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实现核桃生产户户均有1个会嫁接、懂管理的技术明白人。全县培养核桃专业嫁接等技术管护人员500名,在每个重点村配备1-2名技术管护人员,县核桃专业管理部门培养5-8名专业管理指导人员,加强核桃生产、采收、贮藏、加工、营销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科技服务,着力把我县核桃发展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面提升我县核桃的产品档次和质量。

三、培育带动“主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训、技术服务、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和发展激励等,300万元用于补贴农户和业主发展核桃产业,并免收农民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㈢建立产业奖励机制。坚持“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县政府将建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核桃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专合组织、技术服务、品牌推介和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等政策扶持和发展奖励。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政府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并按每亩60元的标准给予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补助;对示范乡镇、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对达标的示范村给予1万元补贴,对达标示范乡镇给予5万元奖励;品种改良坚持以专业队伍嫁接为主,农户自主嫁接为辅,凡农户自主嫁接成活率达到要求的,按100元/亩标准进行补贴;同时,每年对核桃专合组织、专业嫁接队伍给予一定的物资或资金补贴。对核桃科技研究有重大贡献,并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科技进步奖或申请为国家专利的,一次性给予主研单位5万元奖励,主研人员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对核桃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实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评估管理机制,对被命名为市级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40万元奖励。同时,对核桃加工龙头企业还可在贷款贴息、原料保障、建设用地、项目配套、媒体宣传、展会推介等方面概予优先支持。

五、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㈠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督查室、县目标办、县委农工委、县林业和园林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和园林局,全面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检查考核、验收兑现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合力。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综合协调、标准制定、规划实施、技术指导、林地流转、检查验收、奖惩兑现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好核桃产业扶持的各类财政资金;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落实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的立项、编制、申报、争取;县委督查室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督查督办;县目标办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县农业局负责指导核桃产业基地的改土培肥;县水务局负责抓好核桃基地的水利设施建设;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负责做好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内、示范园区的道路建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负责抓好核桃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指导核桃产业的科技研发;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要积极依托扶贫开发项目,加大对核桃产业发

第五篇: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为目标,以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科学管理和品牌创建为基础,以推广矮化密植为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责任落实为保障,积极培育新型苹果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健全营销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全县果农率先进入小康,力争把庆城建成甘肃一流,全国闻名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1、基地规模化。全县每年新栽优质苹果1.5万亩,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苹果总面积达到26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6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200元,净增1024元。

2、布局科学化。赤城、白马、高楼、驿马、桐川、熊家庙6乡镇为产业核心区,力争实现赤城、白马、高楼和熊家庙4乡镇栽植全覆盖,南庄、庆城、玄马、卅铺、马岭、葛崾岘为新植示范区,建成庆城-南庄-玄马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带,熊家庙-驿马-桐川万亩 1

乔化、矮化苹果栽植示范带,卅铺、马岭、葛崾岘各建成1个千亩栽植示范点,在蔡家庙、卅铺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3、生产标准化。严格按照《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推进标准化栽植和生产管理,创建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园、间伐改造提质示范园、矮化密植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促进苹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产业配套化。发展壮大苹果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构建育苗、建园、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育苗200万株,苹果贮藏能力8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8万吨,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

5、营销品牌化。围绕“庆阳苹果”品牌创建,申报产地保护标志;在原有“无公害苹果”认证基础上,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标识;积极创建绿色苹果专用商标,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6、果农专业化。依托苹果专业合作社,提升果农组织化程度,使果农入社率达到90%,年选拔聘用专职农民技术员200人左右,组建村级新型农业服务社。依托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县上每年举办4期果农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3000人次,乡镇每年对果农进行一次轮训,使果农全面掌握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三、重点工作

(一)编制完善苹果产业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编制果业发展三年规划。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乔化改造和矮化新栽)、加工转化(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三个环节,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引领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各乡镇要按照县上总体规划

布局,结合实际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和计划,打破村组界线,因地制宜规划若干个示范片带和产业基地,确保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模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在推进三年生矮化中间砧苗木(亩栽83株)的同时,发展二年生乔化短枝型品种(亩栽44株)栽植。优化品种结构和比例,以优质红富士系列品种为主,合理搭配嘎拉系、短枝型等优良品种,改变品种单一的缺陷,使早、中、晚熟苹果比例趋于5:20:75。二是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由果业局负责,在蔡家庙、卅铺2乡镇建立500亩育苗基地,以长富2号等优系红富士系列品种为重点,以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为主,年生产优质良种苗木200万株,力争全县苹果苗木实现本土化。三是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中间砧苗木为主,扩大矮化密植面积和范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建园,整片带、整区域、集中连片推进,完成产业规划栽植任务,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规模栽植片带。全县每年新植果园1.5万亩,当年存活率确保达到90%以上。驿马、桐川、熊家庙、南庄、玄马每年至少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栽植示范点,葛崾岘、卅铺、马岭每年至少建立一个300-500亩栽植示范点。四是创新栽管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或宣传发动,积极鼓励和扶持涉果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投资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创新“公司租赁”、“合作社流转”、“大户联合”、“散户连片”四种建园模式,促进苹果栽植规模推进。对无劳力经营的现有果园,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或由村组牵头合作经营。建立健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联户规模栽植群众担保发放贷款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及社会组织自觉参与到苹果产业中来,逐步实现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发展格局,推动庆城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一是抓好示范园建设。按照新建、幼龄、盛果三种类型,着力建设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点。赤城、白马、高楼以间伐为主创建1-3个百亩示范点,三年内间伐面积达到60%,推动全县6万亩间伐改造果园在五年内完成提质改造。二是抓好新植园管理。制定出台《庆城县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坚持大肥、大水、大苗栽植,落实“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拉技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果园早期管理水平,奠定丰产基础。三是抓好挂果园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结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对10年生以上的乔化郁闭园实施间伐改造,将亩栽植株数调减到30株以下,使果园具有“行间有空带、株间不交接、树冠光照好、下垂枝结果”的基本特征,力求达到“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果优质”的效果,逐步实现“省力栽培、精品生产”,使间伐改造园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四)健全新型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以果业局为基础,以乡镇果站为纽带,以村级果业服务社为支撑,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采取“传、帮、带”的服务模式,实行1名驻站专家带5名果业局工作人员,1名果业局工作人员带乡果站5名技术干部,每个果站干部带5-10名专职农民技术员,培养500名左右的专职农民技术队伍。二是创建

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的作用,开展苹果生产试验示范,研发推广一批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三是创建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县果业局设立信息服务办公室,建立果业信息库,创办庆城果业网站,依托移动网络开通果农信息“直通车”,适时向果农发送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实用管理技术等信息,实现果业服务零距离、精细化。四是创建防灾减灾预警平台。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对果业生产造成大幅减产的问题,由县果业局联合气象局设立防灾减灾预警指挥中心,在各乡镇果业集中区设立20个左右的灾害预警监测点,配备相关设备,重点防范花期霜冻、暑期冰雹、干旱、病虫害等灾害。积极引导果农参加果园保险,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五是探索果园资本化运营平台。由政府、银行、中介三方组建评估机构,对管理好、收入稳定、达到一定规模的果园,尝试进行资产评估,实现果园资产化、物权化,果农以此可享受果园物权保护,并可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联合组建资金互助社。

(五)建立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起垄覆膜、肥水耦合、保花保果等技术,实施全套袋栽培管理,使套袋果率达到90%以上。要以土肥水管理为重点,推行果园生草、覆草、覆膜和穴贮肥水等旱作免耕措施。以建造生态果园为目标,推广“灯、板、带”虫害控制技术和病害预防技术,逐步减少喷药次数,在果品生产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链”,生产安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苹果。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加快推进集约化、省力化管理方式,县农机局要大力实施农机具补

贴项目,引进推广小型微耕机、喷药机、割草机、施肥机等新型实用果园机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降低果园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是强化果区基础设施支撑。对果业发展集中区,实施水、电、田、林、路、居民小区等基础设施集中配套,推进果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水窖集雨、机井、小电井等项目,收集天上水、拦截地表水、开采地下水、保住土壤水,解决果区群众人畜饮水和果业发展需求。四是探索产业联动模式。积极发展“果、畜、沼、草”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果园生草,引导支持农户养畜,配套建设若干养殖小区,为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来源,走果畜互促互进的路子。

(六)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申报认证产地标识和著名商标,使全县苹果以统一品牌、统一标志进入市场,全面提高我县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建立质量安全制度,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采后处理,做到责任、标准、服务、制度、标牌、宣传、资金 “七个到园”,积极推进果园向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在我县原有的1.3万亩出口港澳及泰国果园注册的基础上,扩大出口果园注册面积,努力尝试果园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开拓国际苹果中、高端市场。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县界、交通路口、旅游景点等设立大型固定广告宣传牌,积极参加农交会、农高会、农博会等各种节会,展示推介“庆阳苹果-赤诚基地”品牌,树立产地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庆阳苹果的知名度。

(七)积极推进营销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开拓鲜果销售市场。坚持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低端市场,开拓中高端市场;巩固现有销售网络,开拓农超对接、特行直供等新的销售渠道。

各主产乡镇要组建统一的营销机构,积极发展销售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依法规范销售市场秩序。在白马铺乡建立苹果物流交易中心,驿马园区建立苹果加工基地,在广州江门等主销区建立苹果直销点。探索发展果品销售电子商务,注册网络销售公司和网店,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借助物流系统,实现快捷销售。二是加强果品贮运能力建设。各乡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现有企业,重点培育建设3000吨级以上果品机械制冷库或气调库,配置鲜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体系,逐步使苹果年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50%,延长销售期,缓解产销两旺矛盾,稳定果品价格,增加果农收入。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加工、贮藏和营销型企业,扶持壮大恒盛果汁、宝源果蔬、梦圆包装、天福源苹果酒业等企业进行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开发果粉、果酱等新产品,扩大果汁、果圈、果酒、果醋等系列终端产品,提高果品加工利用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出口权的明星企业,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果品营销公司,培育具有我县品牌的纸箱、纸袋公司,以庆城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质检体系建设。以乡镇为基础,工商、农牧、质检、农业局组建质量检测中心,履行质量检测职能,使质量检测成为树立和提高我县苹果品牌的有力抓手。

(八)发展壮大果业专业合作组织。苹果生产集中区每村组建1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每个主产乡镇确立1个骨干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多媒体培训教室、信息发布栏、果品质量速测室等公用设备和设施,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要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苹果生产、贮运和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围绕果业产销开展经营性业务,实行统一技术生产、统一物资配送、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价格销售,最大限度保护果农的利益,树立产地品牌形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各乡镇要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果业大户流转土地,组建家庭农场,开展规模经营。各乡镇党委要积极引导骨干社成立党支部,吸收新党员,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果业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县果业局、供销联社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县上每年对合作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资金奖励,对组织松散、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进行整改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果业首席专家任副组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农村部、发改、财政、果业、扶贫、农牧、林业、水利、科技、农机、气象、工信、文广、工商、商务、质监等部门及各乡镇书记为成员的苹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规划指导、协调推进、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把苹果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目标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考核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县委农村部要围绕“四条环线”、“一乡四村”建设,抓好产业规划摆布,与新农村建设一并推进落实。果业局要牵头抓总,全面做好规划编制、任务分解、技术指导、服务管理、督促检查等工作。县发改局、财政局、工信局、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要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县水务局、农机局、交通局、科技局、供销社、气象局等部

门要积极为果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支持果业发展壮大。宣传部、文广局、工商局、商务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和推介,申报注册商标,提升庆城苹果品牌知名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将果业发展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重点支持矮化果园栽植、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专业技术队伍补贴、宣传培训、市场营销等果业发展项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对当年完成矮化新栽千亩连片示范点、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乡镇,苗木全投,并在第二年验收后奖补20万元;对矮化新栽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的,苗木县投90%并奖补10万元;百亩以上矮化连片栽植点苗木县投70%,每亩奖补100元;对乔化栽植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每亩分次补助栽植资金100元。对落实间伐及标准化管理措施,连片百亩以上考核达标的,给予0.5-5万元奖补。积极争取农业部“菜篮子”工程标准果园创建、苹果产业扶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苹果栽植和培训、合作社补贴资金和企业冷藏库建设等国家、省、市相关项目,整合“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一乡四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苹果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

(四)加强宣传培训。按照“行政推动、宣传促动、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双学双提升”活动,加强乡村干部果业培训,特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要争做“果书记”、“果乡

长”,成为发展苹果产业的行家里手。果业局要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在县电视台开办苹果栽培管理技术讲座,组织专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技术培训队,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指导服务。产业核心区和新植示范区乡镇每要建立一处产业宣传长廊,采取播放专家讲座、印发宣传资料、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苹果栽培实用技术和营销常识,开展果农、经销商诚信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务果水平和诚信经营意识,规范果园管理技术和营销市场秩序。加强果农行为规范建设,以诚信意识、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为核心,培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型果农。

(五)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苹果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制定《庆城县苹果产业考核管理办法》,由纪委、组织部、考核办和果业局具体实施,坚持分阶段抓督查、抓推进、抓落实,严格考核,重奖真罚。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落实、推动工作的正确导向。对农民专职技术人员实行半年考核制和年末末位淘汰制,果业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和果农大户予以重奖,对成绩突出的果业技术干部和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乡镇扣减补贴资金,并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下载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2005-9-1 0:0【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5-9-1 执行日期:2005-9-1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 (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产业是符合世界食品消费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委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

    浅析青岛市物流产业的发展

    浅析青岛市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随着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年轻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文件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制发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2011-04-12 主 题 词:经济管理 合作社 意见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劳务产业作为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