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论文关键词:“七一”讲话 总结历史 基本经验
论文摘要:学习江泽氏同志的“七一”讲话,浑刘领套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脸要把握奸这样几十问题:历史证明,中国井产觉是善于罔先进理论武蓑自己的中华民藏和中国甩利益的忠实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阡相结合,是永远常青的科学方法{解放思想,宾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永禳青年活力的法宝,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空钥匙;马克思主是不断发展的料学,创新是我们党和我们民簌不断进步的更魂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孱想深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对党的8O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作出了高度的概括总结,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异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一、历史证明,中固共产党是善于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众所周知,在2o世纪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动荡剧变的时期,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所史任务:一十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与此相一致,2O世纪的中国历史,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宴践而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理论是一面旗帜中国共产竞从l921年7月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崴帜上。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产生于欧洲资车主义国家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的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提供解决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各种复采问题的现成答寨。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承担起了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转化工作,致力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台,并且在结台的历史长河中与完成近代的阿大历史任务枷吻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求得了昆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邓小平理论导l下,我们的国家正在稳步地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困此t历史雄辩她证明,口国其产党是善于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的伟大政党,是中国人毛利益的忠实代表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台,是永远常青的科学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的路,既是在我国胜利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途径.又是正确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对此,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都作出了精彩的表述。毛泽末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u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耍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他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车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著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l弋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t指导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十叉一个胜利。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t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同时,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台,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经验。这一经验昭示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精神实质上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联系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联系本部门、本地区,本单垃的实际和自己的工作实际、思想实际,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
江泽民同志在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足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宴践的经验总结。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其产党人,正是因为逐步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迷信,并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在全党确立起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杜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之后,在十一届三中全尝召开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党的思想路线曾严重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对此,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拯救党和国家,邓小平倡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才得以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重新认识了国情和国际形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固此.历史证明,解放思想、宴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宴际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我们必须倍加珍惜这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永远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
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创新是我们党和我们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颐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选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他写召:“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扮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发出的号召。
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体系,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创新,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坚定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列主义的理论精髓而不是理论条文,在坚持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图创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棱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有的高贵品格。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开辟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条成功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欢历史性飞跃,结出了两大理论硕果,指导中国人民求得了民族解放,走上了繁荣富强。因此,创新对我们党、对我们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政党,会田暄化呆板而失去活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以江泽民同志为桉心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帆,根据目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总结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在理论上怍出了一系列新的创造,形成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新概括;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挤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关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的新概括等等。特剐是前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剥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想,都以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缸固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坚持学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精神,学习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这一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善于不断创新,在创新和创造中推动中国化马列主义理论的发展,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只有如此t才能不断突破旧的观念、旧的体制等的柬缚,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创新性的现代化变革事业创造优良的环境,极大地释放和调动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学院:人居学院
班级:建环11
学号:2110701022
姓名:张建鹏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必要性;成果。
三.正文: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选择。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用“新内容、新思维、新语言”写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
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
想的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尽管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上,党内曾经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态度,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在总体上始终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重要成果,又以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一条复兴之路、富强之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列宁选集
[4]邓小平文选.[5]课本。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结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髓和根本点的原因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邓小平把实事求是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的地位,这是一个新概括、新贡献。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依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一整套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特别是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的深刻的哲学基础。
其次,邓小平理论也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新路时,从不停留在已有的本本和别国现成的经验。他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到现实中总结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原则,进行无畏的理论创新。他得心应手地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法宝,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和非凡胆略,发动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全面捍卫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它的逻辑起点。
最后,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出发点和根本点的一系列哲学观点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许多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他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哲学观点: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外,还有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共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有机结合;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内因外因联系思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
二、以实事求是态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从来就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解放思想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路线的回归,带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复兴。不仅如此,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义还在于,它使全党全社会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人民中释放出曾被束缚的巨大精神能量,焕发起了空前的创造热情和活力。把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列为邓小平理论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中的根本性、基础性的部分,是完全恰当的。它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时代风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个口号之间在理论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也不应该是没有层次的平列关系。其中实事求是始终是最深刻、最重要的,是基础、核心和本质,是三者统一的根据和标准。
邓小平理论和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不解放思想就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要保持实事求是都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冲破狭隘僵化思想的牢笼;但如果不以实事求是为目标和归宿,那么所谓解放思想则会偏离方向,有可能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想或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胡作非为。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坚决反对的。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结果,就是说,切实地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产生与时俱进、甚至领导历史潮流的客观效果。只有实事求是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脚踏实地地与时俱进。
总之,我们在理解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时,始终不能忘记要以实事求是为根据来把握它们的统一。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各种问题,保持我们的事业始终富于生机和活力,始终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
三、靠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把握方向
实事求是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一位伟大战略家和实践家,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要求决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更是实践的。他强调实事求是就是要“解决问题”――切实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就是要求真务实――求社会主义之真,务四个现代化之实。
邓小平所说的“实际问题”,从来都是指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关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切实地、卓有成效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历史经验证明,特别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现实问题上,是否自觉地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能否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及其影响划清界限的标志所在,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用实事求是来解决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问题,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正是在决定“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抓住并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根本问题,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异常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做出了最切实的、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战略思考,从而取得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整套理论、纲领、战略、策略。邓小平理论是全面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总体性思想成果。它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根本问题上的贡献,在国际共运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构成邓小平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所提出的具体结论和战略决策中,同样表现出实事求是所蕴涵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源泉。这样的范例举不胜举,如“一国两制”大政策就是。我国卓有成效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践经验,不仅证明了“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正确和巨大威力,也始终证明着:只有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坚决、彻底、一贯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正确有效地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方式和出路。
四、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及时总结经验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从来都是开拓创新者的精神法宝,它既非消极保守者所能具有和掌握,也非哗众取宠者所能仿效和比拟。邓小平在倡导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时,从来都把它看作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创造性事业所应有的精神状态,看作是党和人民干大事时须臾不可缺少的大气派、大手笔。
他指出,“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因此首先就要认清我们所干的事业的性质,才能有决心、有信心,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干好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
搞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大”的前提是有决心、有信心;表现则是看准了目标,就要敢于决断,抓住时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看准了的,积极方面的,有利于发展事业的,抓着就可以干。” “步子稳”的前提,是清醒地看到改革是一个没有先例、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照搬的创造性过程,经验完全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因此,我们当前的实践带有探索和试验的性质,必须始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态度去对待;而做到“步子稳”的保证,则是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切政策,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走一步,看一步”,边做边总结,及时调整,不断地巩固和提高。
以科学实验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在雄心壮志中保持头脑冷静,在下大决心时留有余地,就是把革命的胆识与科学的精神自觉地结合在一起。邓小平在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时,提倡“走一步,看一步”,其中不仅包括了要“看”,也包括允许有人怀疑,允许有不同态度,尊重不同意见,让事实说话,让历史来裁判。这种胸怀大度的自信和宽容,也正是彻底求真务实态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容许不同意见,让历史来裁判,不仅仅是为了以理服人,也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总结经验,既包括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不成功的经验,既包括我们自己的经验,也包括别人的经验。
这种把历史和实践的正反面经验都当作“宝贵财富”的襟怀,正是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襟怀,是成就思想巨人的襟怀。凭借这样的襟怀,就不愁面对世界上的各种难题,就不怕做不出前所未有的创造。
第四篇: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成果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A)
A 无产阶级的领导
B 人民大众的参与
C 反帝
D反封建 解析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革命。2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B)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 独立自主
D改革开放 解析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和工作路线。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合作社经济的基础是(B)
A公有制
B 所有制
C私有制
D半公有制 解析
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合作社经济的基础
4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为(D)
A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B五四运动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毛泽东思想 5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D)
A建立中国共产党
B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 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D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二
判断题 “人民战争“这个概念是毛泽东首先你提出来的。
(X)2
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是军队数量多少和准备的好毁
(x)解析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战争就是战争,和平就是和平,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x 4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对)
5军队就是单纯的打仗,不论是革命的军队还是反革命的军队无一例外。
(x)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一 单项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
A改革
B发展
C 稳定
D 以人为本
解析
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2 邓小平理论是(B)
A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流派
B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产业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D 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解析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D)
A准确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
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C)
A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B发展是硬道理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体系概括,揭示了(A)
A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B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
C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D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解析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发展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矛盾
7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 人口多,底子薄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三部的目标是(A)
A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B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D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D)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
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D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C)A 发展战略
B
基本纲领
C 基本路线
D
基本目标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
单项选择。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
党的十五大
解析 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选项a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b项首次提出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 项首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C)A能否使被压迫阶级翻身解放
B 能否做到分配上的公平
C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
D能否做到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公平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社会制度是上层建筑,衡量是其是否具有优越性的标准是看这种制度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会使相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合理公平。建设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C)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则样建设社会主义 D
计划于市场的关系
解析 “什么是社会主义,则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根本问题,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只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前进。4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是(B)A当代世界的变化
B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
C国情和党情的变化 D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解析 A,C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D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5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依据基础是(B)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D社会主义本质论
解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 多项选择 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在下列那些方面是一致的(ABC)
A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
B 思想基础
C 对根本任务的认识
D
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 解析 任何理论都是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与实践课题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的环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 毛泽东死刑邓小平理论是(ABCD)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指挥我国人民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力量
D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解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
3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时间,这一时期提出了(AD)
A 社会主义本质论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改革开放
D“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解析 邓小平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B ,C项是在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时期提出的,为干扰性。4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ABCD)
A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时代依据是时代主题转换和新科学革命的兴起
C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D历史依据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5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ABCD A 提出了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B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C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D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从而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判断题
1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X)
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正确理论,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条件才能其指导作用,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起巨大的指导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V)
解析 毛泽东同志在国内革命战争中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与敌斗针方针,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二大。
(X)解析
十三大提出的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X)解析
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是“两个凡是“
(V)
四 简答题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答:
(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单项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所要实现的历史任务来说,是(C)
A发展生产,解决人民温饱的阶段B加快发展,实现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阶段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阶段D完全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阶段
解析
A 项是“三步走”第一阶段生活指标;B项是第二部生活指标;C项才是第三部的生产与生活双重指标;D项则拔高了指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主要是由(A)
A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决定的B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C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B错误 因为生产关系是可以逾越的,不可逾越的是生产力。市场经济固然不可逾越,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首先决定与生产力,其次才是经济运行机制或资源配置。D项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3我国立国治国的根本方向是(A)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ABCD 为四项基本原则,它规定着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我们立国的根本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立国治国的根本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旗帜,是我们立国治国的指导思想。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是我们立国治国的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夸度是指(A)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为起始点,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为终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的,这主要取决于(B)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解析
生产关系是可逾越的,比如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逾越的是生产力。因为此C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决定与生产力,其次才是经济运行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选项D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因此应选B 二 多项选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
A 不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B 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并存的社会主义C 经济,政治制度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D
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
解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已经在经济,政治上,思想上占主导地位,但尚不够成熟和发达。2 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二次革命的条件和内容不同B 二次革命的手段不同C 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D 二次革命的目标不同
解析
第一次革命是在人民大众处于剥削被压迫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极大地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革命是要跟你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其对象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二次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第一次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他依靠群众,但又搞群众“运动”所以ABC都是正确的,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街坊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 我国现阶段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坚持(ABCD)
A 改革是发展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B 稳点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C 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D 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年改革和发展
解析
改革,发展 稳定 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发展的动力和手段,发展和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稳定式发展经济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因为(AB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B 能否坚持基本路线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得前途和命运C 基本路线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D 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规律的总结 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历史任务是(ABCD)
A 实现经济现代化B 实现经济社会化C 实现国家工业化D 实现经济市场化
解析
历史任务“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与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一个较短的过渡时期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人物。三判断题 社会主义改革是目的(X)
解析
目的是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推进发展的动力手段,发展和改革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顺利进行改革的条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X)解析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X)
解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之间的矛盾。(X)
解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认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X)解析
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保持社会的稳定。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一
单选题 我国现阶段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关键是依靠
(D)
A 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数量B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C 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D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C)
A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 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 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创造 3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B)
A 各地区平均发展B 发挥各自优势,是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合理配置C 各地区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 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经济,是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致平均
4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价值方面的目标是(A)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 发展商品经济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D)
A 消灭剥削上B 消除两极分化C 分配公平上D 促进生产力发展上 二 多项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
A 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落后B 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C 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有所扩大D 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过快 2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BC)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B 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的统一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 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飞跃有(BD)
A废除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市场调节B 废除人民公社,实现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快农业发展D 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深度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ABC)
A 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B 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C 有利于自主创业的技术进步机制D 有利于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我们必须(ABCD)A 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B 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C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D 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 判断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
(X)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价格。
(X)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V)4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综合国力
(X)部分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反“平均主义”之道
(V)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单项选择 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正确选择
(A)
A资源配置方式
B 所有制形式
C经济决策方式
D利益调节方式 2 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B)
A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B 商品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C 资源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D 生产资料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3 国有经济战略调节的原则是(A)
A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B 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C 统筹规划,全面发展 D 搞好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终点和中心环节是
(C)
A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B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C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D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节 5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C)
A 建立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 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C 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D 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
多项选择 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A市场中的垄断B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产品和服务C 市场不能解决收入不平很的问题D 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体现在(ABCD)
A竞争主体能够平等地区的生产要素B
竞争主体能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并进行自决策和经营C 竞争主体能平等地承担税负和其他方面的负担D 竞争主体在法律和经济往来中处于平等地位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理理论的内涵包括
(ABCD)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B 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C 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D 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是
(ACD)
A 宏观间接调控原则B 计划指导原则C 集中和终点性原则D 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置调控原则 5 近年来,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主要特征有
(ABCD)
A 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B 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C 企业职工即使劳动者,又是所有者D 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股份相结合 三
判断题 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各种经济杠杆中,最有效最灵敏的是税收(价格)杠杆
(X)2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X)解析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3 劳动力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V)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X)
解析 政府要转变职能,要具体做到;(1)实现政企分开,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2)分离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制职能。(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行股份合作制(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X)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质结构和分配制度 一
单项选择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B)A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B 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C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D 社会成员存在着不同的阶层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我们在实现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D)
A 人名共同富裕的原则 B
平等互助的原则C 既反对平均主义,有防止两极分化的原则D 效率优先,来兼顾公平的原则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A)
A 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B 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C 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D 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4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D)A 按劳分配要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B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C 按劳分配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D 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经验成果联系在一起 5 外商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是(C)
A 按劳分配收入B 按资分配收入C 按劳动力价值收入D 风险收入
二
多项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 社会保险B 社会救助C 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D 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蓄 2 社会成员提供技术获得的收入包括(ABC)
A 凭借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B 凭借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C 凭借技术人股份得的收入D 凭借科研成果获得的收入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是(ACD)
A 社会主义上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B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C 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这种大差别还是个人谋生手段,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地丰富,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4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
(CD)
A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支配关系和使用形式B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C 人们对资料的经营方式D 人们对资料的组织形式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ABC)
A 必须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B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C 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D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 三
判断题 我国的公有制目前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X)
解析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单纯的按劳分配制度
X)
解析
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3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似,可以展开自由竞争
(X)
解析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在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4所有制实现形式能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能决定所有制形式)也可以决定所有制性质
(X)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似
(X)
解析
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他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
单项选择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
(B)
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体和合作C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或核心是
(A)
A 为人民服务B 诚实守信C 爱国主义D 团结互助 3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
A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B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制度的政体C 政治协商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立法工作,到2010年要形成(D)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C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D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B)
A
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两个方面B 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两个方面C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两个方面D 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二
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中国民主党派的是(ABC)
A中国国民党改革委员会B 中国民主同盟C 中国致公党D 中国工商联 2 我国外交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思想是指(AC)
A 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B 天赋人权高于一切C 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D 闭关自守地处理一切事务的最该权利
3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AB)
A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B 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C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D 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一国两制”由我国首次提出并付诸实践,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意义有(ABCD)
A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鉴定性与策略性的灵活相统一的原理B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C 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D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家环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是(ABCD)
A 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B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C 是社会主义文明重要标志D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 判断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X)解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X)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核心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导完整不容分割
(V)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X)对于解决国家统一的有关问题,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V)第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 单项选择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C)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建设的新局面。A 教育B 经济C 发展D 稳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条件是(A)
A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B 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 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D)
A 加强国际贸易B 改革旧的生产关系C 发展精神文明,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D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作新促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于(D)
A 坚持与时俱进 B 坚持党的先进行C 坚持马克思主义D 坚持执政为民 5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C)
A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B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C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
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二 多项选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德,主要体系在它们有着重共同的(ABC)
A 哲学基础即唯物史观B 理论品质及与时俱进C 价值取向即人民利益D 时代背景即社会主义 2 总结八十年代的奋斗历程和奋斗基本经验,归根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ACD)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对(ABC)
A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B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C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D 国际形势变化规律的认识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ABD)
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B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C 社会行出现了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D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依据有(ABCD)
A 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B 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日益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C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进行整体性新来交替D 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 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V)2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该埋头苦干,争当劳动模范。(X)解析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民族的积极性。(V)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执政之基。
(V)第十章
科学发展观 一 单项选择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C)
A积累与消费B投入与产出关系
C 速度与效益关系D 数量与质量关系 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
(D)A 改革开放B 四项基本原则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A)
A 统筹兼顾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党的领导D 自主创新 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A 以人为本B 统筹兼顾C 发展D 科学发展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D)的领导核心作用。A 民主执政B 有效治理国家C 依法治国D 协调各方 二
多项选择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ABD)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 服务业全面发展C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
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BCD)
A 坚持以人为本B 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C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全面发展是指(ABC)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C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D 以实现人否认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胡惊涛说:凡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是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来看(ABCD)
A 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B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C 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关键要在(BD)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A 调整经济结构B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 经济的宏观调控D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部分
经济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
单项选择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
A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B 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C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D 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 2
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枢纽的是(B)
A 商品二因素学说B 劳动二重性学说C
剩余价值学说D 平均利润学说 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A 劳动产品不同B 劳动过程不同C 劳动支出不同D 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4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D)
A
价格等于价值B 价格高于价值C 价格低于价值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 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C)
A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工人的必要劳动D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二
多项选择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BD)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的速度C 不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D 生产时间的长短 木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政行支付手段职能有(BCD)A 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B 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付款10万C 缴纳房屋锲税9000万D 交付车库租金200万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重要标志是(ABCD)
A 世界经济的信息化B 世家经济的市场化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D
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是国家,现代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有(AC)
A
追加的生产资料B 追加的货币准备金C 追加的消费资料D 追加的折旧基金 5下列关于资本的表述,正确的是(ABD)
A 资本的功能在与增值B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C 机器设备属于不变资本D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上产关系
三判断题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货价格(X)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解析
;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一种假象。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V)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X)4
剩余价值的实质是在生产循环的流通阶段
(X)剩余价值的是现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销售阶段资本在这个阶段执行者实现剩余价值的特殊职能
解析
剩余价值的实质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销售阶段,资本在这个阶段执行者实现剩余价值的特殊职能。
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V)第二章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一
单项选择 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标准是(B)
A是符合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的要求
B
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C
是否是和生产关系的要求D 是否适合上层建筑的要求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D)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个体经济D
私营经济 3
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的经济成分是(C)
A 投资规模较小B
经营方式单一C
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
不是法人企业 4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是
(B)
A
分属不同的所有者B
有劳动者共同占有C
由国家咱有D
由集体共同占有 5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B
所优质结构和分配结构C
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D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二多项选择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包括(ABD)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私营经济D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ABD))A 公有公营B 公有民营C 股份公司D
承包经营
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CD)
A
在所有制机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C 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D 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ABC)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B
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C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D 只能适应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5 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要正确认识股份制的性质与特征,这包括(ABCD)
A 股份制是现代与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B 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C 它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D 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三
判断题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V)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X)解析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价格是社会主义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X)
解析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而经济手段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借助于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主体的经济利益的调节,来协助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V)5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X)
解析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肯定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五部分 行政管理 第一章
行政管理 一填空题 政府职能包括 政治管理
经济管理
社会管理
文化管理。政府职能属性
公共性 法定性
职能性,强制性,动态性,扩张性。3 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 公共性.4 公共权威包括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立法权,司法体系,行政体系。6 行政体系是一种具有日常性,操作性,创造性和权变性的管理活动。政府经济职能 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调解手段机制,实现经济稳定和均衡增长。8 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二
单项选择
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
A 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 效率性和私人利益C 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
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2
政府应当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指政府的(B)A 政治职能B
经济职能C 法律职能D
行政职能 3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C)
A 国家权力机关B 司法机关C
政府D
执政党 4 国家和政府资质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永远是(A)
A 公民及其团体B 司法机关C 利益团体D 政策团体 第二章
行政领导 一
单项选择
关于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下列阐述错误的一项是(C)
A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 我国现在的领导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C 按照循环渐进原则,领导体制的改革就是对我国原有体制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D 建立适合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新型领导体制 2 以下人员中,(C)不适宜采用聘任制产生。A 副乡长B
企业总经理C
县长D
镇长 依法由任免机关在任免权限内,通过决定或命令直接委派其所需人员,提任某中行政领导职务,这种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是(B)
A 选任制B 委任制C
考任职D
聘任制 4 下列有关“层级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
层级制亦称“直线制”B 是指行政领导机关由上而下分若干纵向层级,每一层级对上及负责,各层级领导者所管业务相同,范围随着层级升高而扩大的体制,C 特点是分工精细,专业明确D,缺点是上级领导人员管械事物过多,难免草率行事。5 行政领导者的最主要职能是(C)
A 组织指挥职能B 知人善任职能C 科学决策职能D 协调监督职能 二
多项选择 行政领导者的要素是(ACD)
A 行政领导职权B 行政领导方式C 行政领导职务D 行政领导责任 2 属于非领导职务的有(BCD)
A 副专员B 巡视员C调研员
D 科员 3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中“首长”的范围包括法定的“首长“,其中属于法定的”首长“的范围是(ABCD)A 省长B 国务院总理C 市长D 镇长 由该级,该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会议选举产生,且都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是(ABCD)A 县镇府组成人员B 省政府组成人员C 国务院的组成人员D 国务院总理 5 聘任制的优点是(ABD)
A 破除行政领导职务终身制B 有利于人才交流C 适用于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D 适用于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的产生
三 判断题 行政领导是指担任领导职务。具有法定领导职务并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人(X)
解析;行政领导就是在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政府领导岗位上的领导者行使权力,为实现政府目标而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沟通,协调,激励等活动。2 行政领导的首要职能是沟通(决策)(X)我国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必须由各级人大决定任命或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或决定任命。(X 4 由有权机关通过(民主选举)《决定任命》方式产生政府领导人员担任职务的制度就叫选任制(X)5 分权制优于集权制(X)解析;分权制和集权制各有利弊,集权制政令统一,力量集中,易于统率全局,兼顾各方,但是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
第三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 一,单项选择
1,根据现代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关键的事情总是少数,一般的事情常常是多数“。这意味着管理工作最应该重视(D)
A 灵活,及时,适度B 客观,精确,具体C 突出重点,强调例外D 不同事情的计划和组织工作 2 决策过程中遇到首次出现的问题,无先例可循,此类决策属于(D)A 确定性决策B 风险型决策C 单一性决策D 非程序性决策 3 国务院研究院是典型的(C)
A 行政决策中枢系统B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C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D 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4 行政监督是(D)
A 行政对国民的监督B 行政对企业的监督C 行政对学校的监督D
监督主体对行政的监督 5 监察部行使的监督是(A)
A 专门监督B 主管监督C
职能监督D 法制监督 二 多项选择 传统经验决策的特点是(BCD)A 较为客观,科学B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C 过程简单D 随意性大 2
行政协调的主要内容有(BCD)
A 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B 协调行政机关与外部环境的关系C 协调行政机关横向部门之间的关系D 协调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纵向关系 行政监督机关和审计关机拥有(BC)
A 立案权B 检查权C 调查权D
审判权 4 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包括(ABD)
A 法制监督B 政党监督C 主管监督D 社会监督、5 下列各项中,(AB)属于一般监督。
A 下级对上级的监督B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C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D 新闻报纸的监督 三,判断题 决策执行在我国,越是上层(执行越宏观,越专业化)越周到;越是下层(直行越微观,越综合化)执行越宽松。(X)行政领导是指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人(X)专门议事机构的协调,是通过授予有关职能部门在某一方面的综合协调权,就该事项对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调。(X)罢免政府组成人员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最基本方法之一(V)不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X)
第六部分
人文与科学
第一章
文学与文化常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014——2015高级文秘期末考试背诵篇目
一、宋代文学
1,词(含晚唐五代词)
无名氏《忆秦娥》(箫声咽)(注:见补充)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望海潮》
王安石《桂枝香》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
秦观《踏莎行》
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见补充)、《苏幕遮》
辛弃疾《水龙吟》、《摸鱼儿》、《西江月》、《永遇乐》
姜夔《扬州慢》、《暗香》(见补充)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见补充)2,诗歌
王安石《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澄迈驿通潮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鄂州南楼书事》、《寄黄几复》 陆游
四首(见教材)3,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秋声赋》
苏轼《前赤壁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答案一: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答案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确认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有助于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只有认清它们各自的独特性、独创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来理解;只有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继承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
由于产生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不同,这就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主题、理论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就时代条件而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主题的变化决定了它在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上必然与毛泽东思想有明显差异。就实践基础而言,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践的目的、任务已与革命时期完全不同,中国国情也已发生根本变化,这就必然使它同毛泽东思想有所区别。就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而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革命,它主要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的主要是在中国为什么要革命、革谁的命、靠谁来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是改革和建设,它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的,这些重大问题都是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
看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明显差异固然重要,但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更加重要。二者的一脉相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渊源的共同性。它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结果,只不过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有所不同。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历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二是哲学基础的共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指导各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三是文化根基的共同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思想内涵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内容和表达风格则完全是中国式的。这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个突出优点。四是理论目的的共同性。两大理论成果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目的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目的不是一代共产党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而正是这一崇高目的,构成了贯穿于两大理论 成果之中的一条红线,决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是先驱与后继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创造了思想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基本观点,又根据新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使这棵理论大树永葆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
答案三:本土化和当代化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显著特征和一个重要的基本经验。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也就是民族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地域性;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将本土化与当代化很好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②。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产物。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时代理论,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③邓小平的时代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一个核心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能够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历史性飞跃下,我国的建设将是光明的,有无限希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健身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④
中国共产党若想在前两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飞跃,需要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起者、领导者、先行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的活力和保证党的领导基础不动摇。这样,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1]
答案一: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那么,什么是“新常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新”就是“有异于旧的”;“常态”就是经常持续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经济这辆快车已经换挡行驶,而且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
答案二:实际上,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2012年,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符合“新常态”增长率。惠誉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将避免“硬着陆”。
那么,“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一个悲观的描述?我想不是。
据统计,1950—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期间仅为4.07%。根据国际和历史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而且往往GDP增速都很难持续保持在5%以上。而我国虽然2012-2013年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但也保持了7.7%的增速。正如以上数据所提示的,“新常态”是国际惯有的经济规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一直高速增长下去,因为在增长的过程中,世情在变化,国情在变化,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做出调试和转型,更多地将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向增效提质节能环保上倾斜。
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新”特点,首先是适应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其次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速下台阶,效率要上台阶,要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最后是认清“新常态”时期的风险,调试和转变是有难度的,必须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困难,以改革的红利激发更多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 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后,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 “根”——马克思列宁主义。二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哪些主要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实现这一结合,关键在于从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在正确理解、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成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探索和把握规律出发,把党的思想路线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要求全党“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依靠这条群众路线,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损害党的群众路线的做法,但党的群众路线总体上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启和进步相适应的,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基础之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总起来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实质上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1.中高速。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3.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五、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