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在来谈谈。
一.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四.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发展着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这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态度。
第二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一下我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分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它是当时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马克思主义如何运行
其实,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怎样运行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发展出列宁主义。在中国,中国领导人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以上就是我所认识的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谈我对汽车认识
谈我对汽车认识
在选课前,我是一名车盲,对汽车也不是那么的感兴趣,只是抱着扩大个人知识面的想法选修了这门“汽车概论”。然而出乎意料,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汽车的历史汽车的用途汽车的种类以及同学们与我们一起分享的汽车商标的意义、由来以及香车美女的介绍等等,都是如此的有趣和贴近生活。真没想到,汽车竟然有这么丰富的文化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了解了汽车的相关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也慢慢的对汽车产生了兴趣。日后我会继续学习汽车的知识。
人类使用汽车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车辆一直是由人力或畜力驱动,直至18世纪发明了动力机械后,才出现了机动车。
1765年英国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迅速推广,揭开了工业革命的篇章。1769年法国炮兵工程师尼古拉蒂·古诺把蒸汽机装在一辆木质的三轮车上,制成了最早的机动车。这也是最早的机动交通工具,成为古代交通运输与近代交通运输的分水岭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制造出往复活塞四冲程内燃机,并为现代汽车内燃机发展奠定了四冲程工作循环的理论基础。当时热效率大12%-14%,之后人们放弃了热效率只有3%左右的煤气机而使用奥托内燃机。
18世纪真正的汽车诞生了。1885年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一个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和一辆三轮汽车,并在1886年获得了专利。1886年德国工程师哥特里布·戴维斯将自制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装在一辆改装的马车上,也制成了汽车。奔驰和戴维斯随后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小规模的批量生产内燃机和汽车。他们二人首先把汽车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把汽车推向了历史舞台,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从那时起,汽车迅速跃升为道路的主角,很快便淘汰了马车。
汽车的基本组成均由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和车身及附属设备四大 部分组成。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其作用是使供入其中的燃料燃烧而产生动力(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通过底盘的传动系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汽油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和点火系、起动系组成。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备两大部分组成。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点火
系及其它用电装置:照明、信号、仪表、空调、音响、刮水器等。除轿车和一些客车是整体式结构的车身外,货车的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汽车的分类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方法是按照汽车的用途来分类。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汽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货车
又称为载货汽车、载重汽车、卡车。主要用来运送各种货物或牵引全挂车。货车按载重量(1.8吨、6吨、14吨)可分为微型、轻型、中型、重型四种。2.越野汽车
主要用于非公路上载运人员和货物或牵引设备,一般为全轴驱动。按驱动型式可分为4×4、6×6、8×8几种。3.自卸汽车
指货箱能自动倾翻的载货汽车。自卸汽车有向后倾卸的和左右后三个方向均可倾卸的两种。4.牵引汽车
专门或主要用来牵引的车辆。可分为全挂牵引车和半挂牵引车。5.专用汽车
为了承担专门的运输任务或作业,装有专用设备,具备专用功能的车辆。6.客车
指乘坐9人以上,具有长方形车厢,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及其行李物品的车辆。根据车辆的长度(3.5米,7米,10米,12米),可将客车分为微型、轻型、中型、大型、特大型五种。7.轿车
乘坐2至8人的小型载客车辆。根据发动机排量大小(1升、1.6升、2.5升、4升),可分为微型、普遍级、中级、中高级和高级轿车五种。
汽车标志通常是指汽车所在公司的标志,一般以汽车格栅中央或发动机盖中前方的标志为汽车主标。
汽车标志主要是位于汽车前隔栅中部(或汽车发动机盖中部)、方向盘中心位置
以及轮毂中心的图案。有些汽车的尾部或翼子板上也有汽车标志()。车标的分布是根据车
体而定的。
车标主要分为平面车标和立体车标两种。
1.平面标志。以品牌英文名首字母或简写作为汽车标志。以品牌英文的全称作为汽车标志。以抽象图形或图案作为汽车标志。
以象征物件作为车标举例. 综合性的车标. 借鉴型车标
2.立体标志,平面型的立体车标。
雕像型的立体车标立体标志制作成本较高,同时在车辆不慎撞击行人时也会带给行人不必要的损伤,所以现在众多汽车公司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立体标志!
车和服装都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们都是设计师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每一季的车 展与服装中,每一个品牌的车和每一款样式的服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满足人们 的需要,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展示
以最直接的手段让大家了解。对于车亦是如此,我们要树立一种理念,能够完完全全表现出此种车的特点、形象,使人们更易接受,从直观上了解汽车。例如,一部跑车就需要树立一个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形象;一部豪华轿车则以高贵典雅为最佳,而概念车则应以抽象、前卫才最为合适;如果是家庭车,就以温馨、浪漫为主题;旅行车则以自然、休闲为重点。而当我们的模特在设计这些不同形象时,对于服装、鞋、化妆品甚至头发颜色 也是有极高要求的。车模是要表现车,不要展示自我,主要以形体动作揉汇以艺 术的立体表演形式,并通过气质、装束、造型、语言、表演、创意及汽车知识表 现等方面来体现汽车的品位和用途。服装模特所展示给观众的就是服装本身,这 是一种具体而直 接的概念,其表现形式单一;而汽车模特所展示的却是一种和汽 车相关联的文化概念,更趋向于间接和抽象,并且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汽车模特的要求是高于时装模特
在当代各类广告视觉印象评比中,与美女有关的广告印象率高达85%,居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
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专车主要是苏联吉斯100和115型轿车。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迫切需要替代吉斯的高级轿车,周总理要求一汽尽快生产出三排座的红旗。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崭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当年四月份,国家领导人纷纷换掉吉斯、吉姆改乘红旗,按车号排列,邓小平坐5号车,薄一波坐8号车,朱德是14号,陶铸是15号,陈毅、贺龙分别坐13号和43号。1969年,一汽又悄悄研制出红旗772型特种车,朱德、周恩来、林彪都坐上了这种车。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焊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72年起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
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
汽车生产国。2004年汽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突破1万亿元,这就意味着物流成本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增加约100亿元的纯利润收入。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汽车生产企业第三利润增长点。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在我们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达成平衡条件。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它是一个有背景有发展有历史的行业,在未来,应该不断地整合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发展。才能使社会受益
从过去的骑马到现在的汽车,人们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将来的交通工具又将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又将具备什么样的全能功能,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四篇: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010411103杨经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文革以后最强调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时代更多是建立在欧洲的现实上,所提出的更多是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在欧洲的社会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思想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到中国这么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国度的无产阶级斗争以及建设中,其直接的结果很容易预想到,那就是失败。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在一次次的斗争与建设中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想要救中国,就必须实事求是,根据中国某个时代的国情来取马克思主义中适合中国的因素,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利器。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四个阶段无不是在分析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形势,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合理的中国化的例子。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中国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应该唯马克思主义中的每一个观点是从,盲目地生搬硬套,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家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发展,实现和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因此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第五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1
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
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我有以下想法: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被宣称与以前(辩证法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是一对对立的范畴。辩证法的扬弃理论确实与以前的哲学很不一样。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试图发现终极真理,辩证法宣称真理是一个扬弃和否定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辩证法似乎用这种扬弃的理论来和之前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辩证法能否通过否定终极真理的存在,就确立了自身的终极真理地位呢?它是否仍然是一种哲学(形而上学)呢?
我对辩证法了解不多,我看到罗素仍然称辩证法为一种形而上学。我想,凡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对事物的解释,都应该归入形而上学范畴吧。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我觉得把历史简单解释成经济基础做推动,并且遵循一种决定论的轨迹,不能让我信服。促成历史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果仅仅是经济基础决定论,那么中国在明朝以前就是一直领先世界的经济,为什么没孕育出资本主义或县政制度?
说明一下,从秦朝以降,中国都不是封建制度,而是集权制的小农经济。这也不符合马关于五阶段社会发展的划分。我认同罗素在解释历史上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罗素对马克思的评价。
三、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贡献
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无疑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就其主要的经济观点价值理论而言,似乎无法充分让我信服。
1、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否仅仅是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房价为例,房价长期与建筑成本不相干。它仅仅反应的是供求关系。成本因素仅仅在房价中占10%,如果其余90%都是剩余价值,那无疑在说:建筑工人应该每月赚5万元。那又怎么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吻合?
2、马克思称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工所有。可是马克思从来没探讨过资本家亏损的情形。如果按马的理论,资本家亏损是否是工人在剥削资本家?事实是,美国和中国的创业者的生存周期
平均只有3年。在法律公正的经济体中,他们的倾家荡产不能少给所雇工人一分钱。那这种情况下,算谁剥削谁?
3、如果仅仅是劳动创造了价值。那把生产资料赋予工人,让他们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看看他们能不能维持企业的运作。他们显然不能。仅仅劳动无法创造市场的价值,这毫无疑问。技术,管理,营销,风险都参与了市场价格的实现。
4、自价值理论诞生以来,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过任何一次计算。那这个价值的概念是否有点纸上谈兵的解释性的味道?
所以,我个人对马的价值理论持怀疑态度。
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问题。从经济和人性的角度,我都不认为它可行。
五、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面。
包括异化理论等等在内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我个人理解的不多,就不多评论了。不过总体觉得马克思批判的有道理。
六、马克思对后人的影响。
无论是从经济基础接受历史演变,还是从人的社会性解释人的本质等方面,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思想家应该是有深刻影响的。而目前马克思中国化式的政治理念化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垄断现象对于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适合的时候应该让历史归位,并让马克思主义真正作为一门哲学,回到正常文化环境下其应有的位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