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非法经营食盐犯罪的原因策略
近年来,由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相对薄弱的监督管理,使得食盐市场秩序一度趋于混乱,尤其是农村地区违法经营行为突出,严重地扰乱了农村正常的食盐市场秩序,极大的损坏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笔者就农村地区非法经营食盐问题浅谈个人见解:
一、农村地区非法经营食盐犯罪的成因。
(一)利益驱动是最主要的原因。个体商贩为牟取暴利,以低价的伪劣盐和工业盐翻装成食用盐进行销售,且销售渠道隐秘。其手段多是用成本极低的工业盐、私盐冒充食用盐,却以食用盐的价格或稍低于食用盐的价格进入市场销售,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二)群众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给私盐犯罪提供了市场。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口众多,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私盐最大的消费市场。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量,盐贩瞄准时机,利用广大农民群众图便宜、无识别真假食盐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大肆进行私贩贩卖活动。
(三)盐政管理部门力量薄弱,与相关部门协作不力,打击涉盐违法犯罪力度不够。盐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少,面对私盐的巨大销售市场,无法及时深入的进行监控。长期以来,行政执法机关在涉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过程中,以罚代刑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协作机制,造成打击涉盐违法犯罪活动整体作战差,战斗力不强。
(四)盐政部门虽然对私盐的社会危害性做了大量细致的宣传工作,但广大群众缺乏对食盐的鉴别能力,不清楚食用盐与工业盐、劣质盐的区分标准,难以掌握食用盐、工业用盐以及其它劣质盐的辨别知识,对经营假盐的社会危害性、违法性不理解,盐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得不到人们的关心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预防农村地区非法经营食盐犯罪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盐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私盐危害性的认识,帮助广大消费者提高识别食盐真伪的能力;同时加强经营者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经营者对食盐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结合农业大县农村用盐状况的实际,将宣传工作重点向农村倾斜,各乡(镇)要在集贸市场,人员密集地的醒目位置统一设立宣传栏,公布服务承诺和投诉监督电话,从而提高广大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意识,防范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充分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涉盐犯罪。涉盐犯罪的规定应更加具体化,规范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进一步明确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的界限。目前,现行法律虽然与现买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绝不能放松对涉盐犯罪的打击处理,公安经侦部门要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涉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
(三)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构建共同防范机制。盐政、公安、工商、质检、交通、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定立涉盐违法犯罪活动预警机制,提高部门联动效率,实现情报资源共享,拓宽涉盐违法犯罪信息来源渠道,确立挖窝点、堵源头、查市场、严打击的原则,利用110等群众监督、举报电话,或设立涉盐违法犯罪监督举报电话,加强隐蔽力量建设,从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入手,开展公开查缉、清缴、整顿等办法,多措并举,形成有机的、统一的市场防控网络。
第二篇:非法经营食盐若干问题的意见
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高检发
释字[2002]6号)
【发布单位】 最高人民检察院
【发布文号】 高检发释字[2002]6号
【发布日期】 2002-09-04
【生效日期】 2002-09-04
【效力】
【备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2年7月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11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3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 2002年9月4日
为保护公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违反国家有关盐业管理规定,非法生产、储运、销售食盐,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条非法经营食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经营食盐数量在二十吨以上的;
(二)曾因非法经营食盐行为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非法经营食盐,数量在十吨以上的。
第三条非法经营食盐行为未经处理的,其非法经营的数量累计计算;行为人非法经营行为是否盈利,不影响犯罪的构成。
第四条以非碘盐充当碘盐或者以工业用盐等非食盐充当食盐进行非法经营,同时构成非法经营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盐业管理职务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其非法经营行为已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深入分析其犯罪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 犯罪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迅猛发展,大批的农村人口不断的拥向城市,一方面机械在农田大规模作业代替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里赚钱机会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可是,许多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在农村老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有一方到外地去打工,而将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他们通常与自己的双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据统计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人数超1260万,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达到2200万,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会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贫困的家庭,造成孩子的父母必须到城市去打工;另一方面,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问题
从政府方面看,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教育环境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使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同时,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没有办法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正确疏导。
从家庭方面看,一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其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并且他们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硬性的要求,只认为孩子只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孩子将来就定位在外出务工上;二是留守儿童大多寄养在祖辈或隔辈亲属家中,而这些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正确教育方法,并且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无暇在学习上去正确指导孩子。
2、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成长时期应有的亲情关怀,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一些孩子的性 格变得悲观、内向、自卑、孤僻、抑郁,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长此已久,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与发展,加之有些孩子自身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和难以宣泄时,就会易产生各种越轨行为,例如沉迷网络游戏、逃学、打架,甚至出现反社会情绪,进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3、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在农村通常由祖辈或隔辈亲属代管,而这些代理监护人精力有限,大多安全意识淡薄,对孩子不能尽心的保护,导致一些安全事故频发,比如触电、溺水、打斗等。同时,留守儿童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容易遭到拐卖、猥亵等伤害,更可怕的是连最起码的健康生命权都被残忍的剥夺。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止于这几方面,我们要看到留守儿童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来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
(一)侵财型犯罪特点突出
随着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而在外长期打工父母亲却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而面对金钱财物等物质上的诱惑,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一些留守儿童往往是从小偷小摸的行为一步一 步走向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二)团伙性犯罪形式特点突出
由于大多留守儿童面对长辈自我较为封闭,喜欢和年龄相仿、同是留守儿童的伙伴在一起,逐步形成群体,而在团体中一些留守儿童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团体其他人鼓励其共同作案,并且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思想比较幼稚、缺乏作案经验,一人作案心理压力较大,这就出现了既有数量优势又能互惠互利的团伙作案形式。
(三)犯罪留守儿童年龄小、意识单纯特点突出 留守儿童犯罪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的未成年居多,其文化程度不高,法盲特点明显。究其原因,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家庭学法、普法意识不强,留守儿童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弱,因此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大部分留守儿童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打架致人伤害,可能仅是为了义气,他们的作案方式一般较为简单,且多为临时起意犯罪。
(四)犯罪反复性特点突出
在犯罪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一些人在劳教所受到不知悔改犯人的影响,释放后继续肆无忌惮的作案,并且越来越熟练;一些人因为未成年,其行为构不成犯罪,只受到了批评教育,使其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错能改;一些人劳教释放后又继续生活在原来的团伙组织内,在他们的怂恿下继续作案。
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学校,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亲情的关爱,因此,他们比别的同龄人伙伴更需要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弥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缺陷。
一是过度追逐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只重视升学率,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此方面更为严重,进而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目前,农村许多学校还将升学率与教师的福利津贴挂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自然被老师忽略甚至放弃。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怀与教育,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因而他们更加容易被学校老师所忽略和放弃。
二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受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限制,导致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方法上“老套”,缺乏创新,甚至还存在教育方法错误。同时,农村教师相对城市较少、学历较低,并且不重视家访工作,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代管人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不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此外,受到资金、专业人才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普遍没有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和法制教育课程。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如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一些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会扭曲缺乏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大多农村学校受到传统封建理念的影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避而不谈,致使农村留守学生在青春期时普遍缺乏了解对这一时期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校附近歌舞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人员混杂,管理较为混乱,而农村留守儿童自制力比较差,父母长期又不在身边,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自己不自觉地就放松了要求,从厌学、迟到早退、旷课,慢慢发展到沉迷于歌舞厅、酒吧、网吧,再受到一些影视剧中黄色、暴力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沾染上抽烟、嗜酒、打架斗殴和赌博等不良习惯,从而迈向犯罪的深渊。
(三)政府管理缺失
农村基层干部还存在着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遇到层层阻碍。同时,大多数农村基层组织弱化,机构逐渐萎缩,使得其无法担负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许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处于“三无”状态,即无设施、无场所、无人员。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不知道农村基层组织的存在,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到何地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更别说让农村基层组 织发挥其应有的关爱、教育和监管的作用了。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影响深远,对其思想认识和性格特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1、代管人重“养”不重“教”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寄养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祖代或上辈监护,即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以及伯父、阿姨、舅舅等抚养监管的方式,由于上辈,特别是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不同,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指导上会存在偏差,有的迷上了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有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有的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等等,由于一些祖辈对孙辈的过度溺爱,导致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越演越烈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二是自己或兄弟姐妹进行监管,即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管理或其兄弟姐妹相互监管,此种方式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及其兄弟姐妹本来就需要被严格的监管,他们本身缺乏判断是非能力、相关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和基本生活常识等,加之他们长期缺少父母及的监管和关爱,容易造成性格偏执、孤僻,更严重会出现集体犯罪或是因抑郁而自杀的严重后果。三是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进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得到父母双方的教育和引导,缺少 完整的家庭在情感上的关怀,会使其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其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因为这样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父母与亲子缺少沟通与联系
许多外出打拼的父母对在农村留守的子女不管不问,很少和自己的孩子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进行联系与沟通,亲子在农村留守过程中极其渴望父母的关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外打工的父母无法经常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保持联系,时间一长,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疏远,并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五)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缺陷
1、辨识能力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正数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大部分存在很强的好奇心,并被新鲜事物吸引,同时,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容易“义气”用事,并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形成了错误观念,他们就很难再纠正,尤其是缺乏在学习生活上正确的引导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2、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疏于管教以及放任自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容易自私自利、孤僻冷漠、目中无人;由于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他们容易形成自信不足、软弱、孤傲心理特征,缺少父母的保护,使其经常感觉寄人篱下;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许多孩子具有不服输、嫉妒心强的心理特征,极易产生“金钱是万能的”、“社会不公平”、“唯我独尊”等想法,并且无法正确认识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腐败贪污现象,从而产生对社会不满、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思想。
四、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农民家庭自己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应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纳入有效的管理中,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关爱。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唤起社会各界关爱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限制
政府应该继续加快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直到取消户籍限制,同时,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的限制,使农民工与城市人口一样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针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构建城市与农村相统一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彻底消除存在多年的城 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才是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关键所在。
2、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民工举家进城打下坚实基础 进城务工人员举家进入城市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想建立农民工举家进城生活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三步改革”:改革用工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化,让农民工们的子女能够享有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利,使其逐步树立健全人格。要建立农民举家进城长效机制,政府要做到几点:
第一,全面实施“安居工程”。彻底解除户籍制度的划分,在住房、教育权利、就业保障等基础方面不存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区别。一是政府要筹资兴建一批农民工能负担得起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使那些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够在城里落地生根,能给其子女一个安稳的家。二是政府通过将城市原居民用房改造和维修,低价出租、出售给农民工住,彻底解决农民工和其子女的住房问题。
第二,加强农民工在的劳动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积极引导进农民工到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就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与务工当地政府的联系、协调,保障农民工稳定的收入,让其的子女能够享受到当地的义务教育政策,实现就近就地入学,这样农民工的子女就能随其父母生 活在一起,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
3、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体系
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把对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监护责任作为对农村干部和学校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由基层学区、妇联、农村工会、农村村委会、学校等共同构建的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4、净化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是由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所致,为了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上的侵蚀,政府要加大校区周围环境监管力度,并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提高社会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他们真正感所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减少其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家长责任意识和监护意识
进城务工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多和留守在家子女联系沟通,时刻关注孩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及时与代管人交流,对孩子的行为做有效的监管。同时要加强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偏激行为做出合理的劝告和惩罚,通过对话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结”,解决孩子在成长中 遇到的问题,让孩子们能够真实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使其不被他人影响并远离犯罪。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健全学校监管制度和预防长效机制
要建立以实现整体的、动态的情况反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监管制度,合理配臵资源,配专人建立起监测系统;二是要加强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畅通的信息渠道,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加强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
在学校开设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家长经常与子女电话沟通,同时,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真诚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并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成立心理辅导观察小组,解决一些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解而走上犯罪道路。
3、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素质教育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起开展各项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在父母那里缺失的感情,增强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方 式。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增设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生理、行为、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的课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制意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如今,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住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留守儿童要加强自我教育
1、培养自我教育的兴趣
要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关键是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始,让他们愿意去实践,为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而不懈努力。教师或代管人可以通过介绍典型人物的关荣事迹,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前进的动力,从而产生修养的兴趣和需要,然后引导他们去尝试,并在活动中强化兴趣,逐渐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2、制订自我教育的目标
目标理想是人奋进的精神支柱,教师或代管人要了解留守学生们内心的愿望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坚持正确的行为标准,克服错误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进行自我认识
要通过引导教育,使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为自己画像,谈谈自己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理想,既要挖掘出自己的缺点,也肯定自己的长处,同时,不断的自我反省有利于及时地认清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扬长避短、自我完善;学生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师生交流,让留守学生从别人的客观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家庭中,代管人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地沟通,积极鼓励他们的正确行为,及时制止错误倾向。
4、自我实践
要打造身心健康、快乐活泼的留守儿童,就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走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融入到集体的怀抱中去,带领留守儿童多接触社会生活,例如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取精神财富,增强自我完善的信心和决心,培养自我修养的能力和习惯。结束语
总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政府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的一起协作,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留守儿童才能不断通过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新的自我的塑造,真正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赵营胜.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犯罪问题对策[J].法治与社会,2008,(1).[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4]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4).[5]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4).[6]刘洁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行政学院学报,2007,(5).[7]马顺成.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4).[8]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几预防对策绉议[M].北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出 版社,2006.[9]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10]姜羽.“留守儿童”问题凸现犯罪案件上升[N].南京日报,2006,(6).
第四篇:×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本站推荐)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到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倡,近几年,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犯罪屡有发生,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夕阳”蒙上了一层阴影。农村老年人操劳一生,本该含饴弄孙,趣遣时日,但有些人却因犯罪而铁窗相伴。这些农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堕落成社会的罪人,既严重危害了社会,同时也给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仍不容小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的农村老年人犯罪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犯罪特点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10月,龙岩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5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总人数5195的4%。2001年批准逮捕农村5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总人数的3.69%。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犯罪嫌疑人占绝大多数,共142人,占总数的73%,平均年龄为55.97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种,主要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类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属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贵树木、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来分别占当年的10.61%、35.06%、13.73%,仅2002年就达27人,均为因扫墓、野外用火不当等引起较大面积烧山毁林;其次为盗伐林木犯罪,共计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及拐卖妇女儿童罪等类型。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4人,拐卖妇女儿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岁的农民余某问酣睡中的78岁老伴几点了,问了几遍老伴都没回答,最后老伴说:“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吗?”岂料就一句平常话,竟勾起了余某的心头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边,现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还怎么活,不如把她杀了,我也死了算了。9时许,余某趁老伴不备,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颈部,致使老伴儿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杀未遂,后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体力差了,收入少了,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权逐渐发生动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的子女看到父母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和其他好处,有可能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杀人案,程某生活本来就拮据,其子还经常向程某要钱,一次两人因钱的事发生争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夺下菜刀对其子连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极化、深度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物质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体质相对以往也增强了许多,体力的充沛为老年人实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体上的便利条件。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强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属未成年人的有8人,属精神发育迟滞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亵儿童罪2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2人。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家庭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离自己,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障碍,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69岁程崇华案发前帮助某小学的教师及学生煮饭。自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他利用中午该校女学生小莉、小珊、小菁到其房里玩耍之机,以给糖果或零钱为诱饵,先后共奸淫3名幼女14次。其中被害人小莉被奸淫6次致怀孕,由于小莉腹部隆起而案发,并被送往医院施行人流手术。61岁的赤脚医生侯某租别人家的房子开一家个体诊所,经济上比较富裕,但老伴早亡,也一直没有再婚,生活孤单,精神缺乏寄托,一次趁房东家无人之机,将房东家不满14岁的小保姆金某奸淫。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一般不进行准备、策划,大多都是临时起意,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胁和欺骗利诱等较为原始的犯罪手法。例如,61岁的郭某将本村的幼女曾某诱骗到一龙眼林中,对其实施奸淫,次日,遂被抓获。而52岁的林某则是见10岁幼女刘某上厕所,一时起意,跟上去用手伸进刘裤子内对刘某进行猥亵,刘某放声大哭,遂案发被抓。
4、涉及的罪名发生变化。由于老年人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巨大衰退,老年犯罪人一般不实施需要精心的作案准备和高度紧张的作案过程的犯罪,因而一般不呈现智能性。过去农村老年人犯罪作案手段一般都比较简单,且多为单独作案,说明老年人犯罪并不因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使作案能力、作案技巧提高,这与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且多为农民有直接关系,这一特点与青少年多为结伙犯罪形成鲜明对比。犯罪手法也比较间接、隐蔽。农村老年人犯罪,尤其体力不济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亲自实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为实施。常常教唆或帮助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60多岁的周某因与某鞋店店主发生口角,为了泄愤报复,竟利用金钱引诱未成年人放火,烧毁鞋店
内的物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余元而被判处徒刑。在审理的盗窃案件中,有15件是老年罪犯假借他人之手完成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组织策划的犯罪类型,如赌博罪、非法采矿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等,应引起注意。后三者均为2003年才出现的犯罪,而赌博罪近年来在呈上升趋势,2001年没有,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2人、3人,且其中4人均为利用“六合彩”骗赌的犯罪嫌疑人。如2002年4月以来,犯罪嫌疑人邱启堂(52岁)在其子邱金华的协助下,利用电话和传真机向本村邱仁和、邱以圣等80余人销售“六合彩”20余期,收注金额6万余元,还发展下线庄家陈广州、范道锦、江品贤等5人。
5、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等扰乱公共秩序犯罪不容忽视。2001年以来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涉及妨害公务罪的9人,寻衅滋事罪4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1人。包庇罪与窝藏罪也占有相当比重。龙岩市新罗区检察院共批捕农村老年人包庇、窝藏案件6件,占同期结案的8.45%。在子女违法犯罪时,农村老年人往往不能分清是非,理智对待,而是纵容、包庇,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6、犯罪发生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经济较贫困地区犯罪数量相对较多,连城、上杭、长汀三地发生得较多(见图一)。图一(单位:人)
7、农村老年女性犯罪比例很少,共计18人,仅占9%。从中反映出农村老年人中男性犯罪问题更为突出,更应受到关注。
二、犯罪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现有经济环境的影响。龙岩市目前大多数农村仍然处于较贫困状况,农村经济不发达,一些老年人为生活所迫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该市又地属山区林区,林业资源丰富,多数农村老年人仍然抱着“靠山吃山”的旧观念,因此导致盗伐、滥伐林木等涉林犯罪现象突出。而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浪潮同样冲击着农村,农村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在家的一些农村老年人为求“致富”捷径,走上了不正当获取钱财的犯罪道路。特别是近年来“六合彩”赌博在该市许多城镇农村盛行,也吸引了不少农村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二是农村特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宗族观念较深,亲属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家有难,八方相助”,个别群众出于某种原因,自发或煽动周围不明真相的农村群众,对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一些正当执法行为加以干扰阻碍,甚至仗着人多势众,做出过激的行为。农村老年人由于年龄较长,在亲朋中有一定威信,常在这些行为中处于较主导地位。如2001年11月,犯罪嫌疑人李友林(53岁)、李炉然(51岁)等9人以本村村民李月金的死亡与镇政府有责任为由,冲进镇政府,砸坏办公大楼房门、窗玻璃等物,将镇政府的两部汽车挡风玻璃砸坏,追打镇长等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余元。与传统社会相比,由单一的家庭生活向家庭与社会生活的互动转变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然而,农村老年人在这方面却处在弱势。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减弱了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机会,空虚无所寄托、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生活中的失落与社会生活中的“失败”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种心理隐患,此时,如果出现外界机遇,这种心理隐患极易外化为越轨行为,严重的则触犯刑律。从家庭角度看,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偏远山区,不孝敬赡养老人的事件屡有发生。家庭不和睦或无人赡养,长期压抑,致使农村老年人心理失衡,通过犯罪发泄自己的不满。79岁的邢某老伴已去世,虽有儿女8人,但相互推诿,无人赡养。三个儿子以其居住的房屋,在分家时已商定属自己为由,不让老人居住,邢某难以发泄一直压在心中的怨气,将居住的房子点燃,致使其五间房屋及室内物品被烧毁。三是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所致。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自控力差,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往往就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从而走向犯罪。例如,67岁的高某因病住院,一天倒水时因手发抖而摔破了茶杯,引起同室老人黄某、林某的讥笑,高某难忍一时之气,即将黄、林二人打成重伤。60岁的杨某在与邻居丰某玩扑克时,因出错一张扑克牌与丰某发生口角,并厮打在一起,杨某用拳头将丰某左眼打瞎构成重伤。2001年3月,70岁的犯罪嫌疑人赖以生因与本村谢暖和的口角纠纷,用泥团扔伤谢暖和头部,致谢重伤。2001年10月,65岁的犯罪嫌疑人刘寿传因被邻居刘建昌殴打怀恨在心,用其自制的鸟铳对准站在刘建昌家门口抱着其儿子的刘建昌姐夫刘进松进行射击,造成刘进松轻伤,刘建昌刚满周岁的儿子重伤。2002年7月,66岁的农民刘某在夜间偷偷地来到邻居家,将正在盖起的房子用汽油点着,幸好被村里人及时发现将火扑灭。被判刑六年的刘某事后说,他放火是因为邻居家的日子过得比他家好,他看着眼热。四是一些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和生理上的孤独寂寞,引发畸形心理问题而导致性犯罪行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有了提高,很多人的性需求和性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殆尽,同样需要性生活。据性医学研究,相当部分老年人的性生活可以持续到70岁以上,少部分人可以保持到80岁左右。但是,农村老年人性需求的客观存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下,许多在性方面有需求的老年男性,不敢、不情愿也不好意思通过正常的交友或是婚姻的途径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只能苦苦压抑,日积月累便会逐步形成极度饥渴的性心理。老年男性对性的不满足,有的时候会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观看色情电影,手淫,同异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交谈,达到极端时就会不择手段,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一些老年男性偶遇性刺激时,他们的伦理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极易在瞬间崩溃,往往就会采取猥亵、甚至强
奸等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因为老年男性的心理和体质特点,由于年老体弱,多数不敢打成年妇女的主意,他们一般采取非暴力诱骗等犯罪手段,往往会把目标锁定在幼女、弱智女性身上,所以老年男性犯罪制造的案件影响更大。文化生活的匮乏也是造成老年人性犯罪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许多农村老年人闲在家里就是带小孩,煮饭,打扫卫生,可以从事的娱乐活动屈指可数,无非是打牌、搓麻等几样,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少。再加上淫欲型老年罪犯往往存在倚老卖老的错误思想,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反正年纪已一大把,再不“尽情”享受一下,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即使做出“出格”的事来,自己也不会受到什么处理。在这种畸形心理的驱使之下,胆大妄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如68岁的犯罪嫌疑人张海桃在自家利用和其养女杨漳兰(11周岁)同床睡觉之机,多次乘杨漳兰睡着之际,对其进行猥亵。2003年8月,70岁的犯罪嫌疑人江万金酒后窜至患有精神病的女子陈水清家,将其带至邻近菜地,同其发生性关系,被群众发现并赶走后半个小时,又将陈水清带回原地同其发生性关系,再次被群众发现并赶走后又过了半小时,犯罪嫌疑人江万金又将陈水清带回菜地发生性关系。受害人陈水清经法医鉴定为精神分裂症,丧失性自卫能力。五是农村老年女性在心理上较男性更为稳定,她们在生活上更以家庭为重心,生活的圈子相对较小,接触的新事务也较男性更少,农村女性老年人更是如此,所以犯罪数量明显少于男性,而且其犯罪也与其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如2002年2月,犯罪嫌疑人邓珍菊(女,58岁)到自家责任田田埂上除草,由于田埂上的草长得比较多而高,在没采取任何防火措施的情况下,将田埂上的草点燃,火被风刮至田边山上,引发森林火灾,大火从上午12时许烧至下午18时35分才扑灭,受灾面积264亩,经济损失为93825元。六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所致。据统计,86.6%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学文化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而且由于历来普法的重点一直是放在青少年,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更是老年人普法的盲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不仅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对老年人也会产生各种刺激,如典型的拜金思想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一些非主流文化会对老年人心理形成各种强烈刺激,并由此产生多种行为动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自我学习的能动性和能力都相对较差,社会又疏忽了对农村老年人的再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加上实践中因老年人普遍处于高龄期、高病期、高护理期,司法机关对老年罪犯多采取不诉、缓刑、监外执行等措施,导致许多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的严肃性。如孙某、刘某非法持有枪支案,二人均认为所持有的枪支是父辈留下来的,从未觉得持有枪支是违反国家枪支管理法的,是犯罪的行为。另外,农村基层组织的福利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物质生活没有保障。有些老年人家住偏远山村,单身生活,经济状况一直窘困。随着年龄增大,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大多缺少儿女的照顾,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的帮助不到位,贫穷致使其走上了犯罪道路。如刘某盗窃案。在办理刘某盗窃案中,发现其作案动机非常简单,按其自己供述,“盗窃”就是为了过个年,买点年货。因盗窃数额较小,且未给被害人造成损失,依法对其判处罚金。刘某面对法院的判决一脸无奈地说:“谁替我交罚金呢,我要是有钱还偷人家的驴吗?此外,老年人的社会化建设滞后也是一个原因。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化与社会发展应是同步的。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与青少年相比明显滞后,尤其在农村更加突出。由此,容易将老年人推向正常社会化的“角落”之中。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化生活出现“真空”,导致文化生活导向模糊、与社会的文化冲突加剧,在形式上表现为在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与社会发展脱节,难以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
三、预防对策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病症,是社会各种矛盾相互激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联系。以往的犯罪学研究和司法实践都轻视了老年人犯罪预防,而实际上无论是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预防的效果都要比打击强。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犯罪增多不容忽视,关爱农村老年人,让他们有一个幸福晚年,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犯罪的重视和研究,从而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社会预防与家庭预防相结合,重视构筑农村老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总要求,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积极安排老年人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保障物质供应,充实精神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他们离开劳动岗位后产生的思想空虚,避免“无事生非”。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要在保证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重视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卫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及时发现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及时就医。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学法和懂法。不能认为老年人社会阅历丰富,自然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强。事实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法律,很大程度上办事仍是凭多年来养成的直觉、感觉等非理性经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农村老年人同样也有一个不断学法,更新法律知识的问题。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项工作尤显重要。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们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重视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如此,老年人便不会丧失生活信心,因而也就减少了许多导致其犯罪的因素。二是惩治与维权相结合。
第五篇:×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到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倡,近几年,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犯罪屡有发生,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夕阳”蒙上了一层阴影。农村老年人操劳一生,本该含饴弄孙,趣遣时日,但有些人却因犯罪而铁窗相伴。这些农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堕落成社会的罪人,既严重危害了社会,同时也给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仍不容小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的农村老年人犯罪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犯罪特点
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10月,龙岩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5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总人数5195的4%。2001年批准逮捕农村5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总人数的3.69%。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犯罪嫌疑人占绝大多数,共142人,占总数的73%,平均年龄为55.97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种,主要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类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属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贵树木、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来分别占当年的10.61%、35.06%、13.73%,仅2002年就达27人,均为因扫墓、野外用火不当等引起较大面积烧山毁林;其次为盗伐林木犯罪,共计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及拐卖妇女儿童罪等类型。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4人,拐卖妇女儿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岁的农民余某问酣睡中的78岁老伴几点了,问了几遍老伴都没回答,最后老伴说:“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吗?”岂料就一句平常话,竟勾起了余某的心头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边,现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还怎么活,不如把她杀了,我也死了算了。9时许,余某趁老伴不备,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颈部,致使老伴儿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杀未遂,后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体力差了,收入少了,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权逐渐发生动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的子女看到父母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和其他好处,有可能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杀人案,程某生活本来就拮据,其子还经常向程某要钱,一次两人因钱的事发生争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夺下菜刀对其子连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极化、深度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物质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体质相对以往也增强了许多,体力的充沛为老年人实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体上的便利条件。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强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属未成年人的有8人,属精神发育迟滞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亵儿童罪2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2人。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家庭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离自己,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