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合集]

时间:2019-05-14 04:5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2008〕22号

各区县,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京各高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三支一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将做好我市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各区县、各部门要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年轻干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定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带动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壮大,加快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深入开展聘用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工作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京组发〔2005〕16号)所确定的工作目标与任务,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2008年继续选聘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培训考核、管理服务、进京审批以及合同期满后就业政策研究等各项工作。

三、全面推进“三支一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整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各种工作模式,统筹岗位规划、生活待遇、保障措施,努力做好“三支一扶”工作。2008年,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继续选聘7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选拔一批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重点是山区、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继续做好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

四、充分发挥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的积极作用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培养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管

理是保证。要针对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不同的岗位和工作阶段,制定培养方案,适时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强化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切实提高他们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每年至少要轮训一遍。各区县、各部门、各乡镇要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工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作用、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灵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优化配置好这支人才队伍,加强锻炼、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整体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到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职责,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努力营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

各区县、各乡镇、各行政村要从思想上关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爱护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多做贡献,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积极作用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做好在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在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切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按照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联席会的工作部署,聘用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工作,以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自主创业的工作,由市联席会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支医、支教以及志愿服务的工作,由市卫生局、市教委、团市委根据市联席会的统一部署,在全市整体计划内,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自己承担的具体职责和任务,详细做好调查摸底和实施方案及计划的制定工作,提前确定招聘岗位,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和任务的按时完成。各区县和有关部门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建立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好落实;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及时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切实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把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篇: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

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

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通知

皖人发„2008‟44号

各市委组织部,各市人事局、公安局、教育局、财政局、农业局、卫生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团市委: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以下简称为“三支一扶”)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人事组、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8‟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我省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结合皖人发„2006‟49号文,一并贯彻落实。

一、精心组织“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上岗工作 2008年我省将继续招募700名(各地具体计划核准数额见附件1)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招募对象主要为本省范围内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应届及毕业两年内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招募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报名考试。8月8-10日,各市“三支一扶”办通过现场、网络等方式组织高校毕业生报名,并于8月14日前将报名情况汇总上报省“三支一扶”办。8月底,省组织统一考试(具体考试考务工作另行通知)。

(二)考核体检。9月中旬,各市“三支一扶”办对考试合格的毕业生进行考核。9月下旬,各市组织体检,按照《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健康标准》(见附件2)执行。

(三)审核确认。9月底前,各市“三支一扶”办对考核体检合格的毕业生根据计划、条件进行审核后确定名单。并将《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见附件3)、“三支一扶”人员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体检发票等相关材料集中上报省“三支一扶”办进行确认,同时办理银行卡、保险等手续。

(四)培训上岗。10月初,各市统一组织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有关基层工作特别是“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基层工作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共青团等工作业务;省情、市情、县情及当地民情、民风、民俗;拟服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等。10月份,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单位报到。各市、县(区)“三支一扶”办要会同各接收单位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安排。10月底前,各市将《2008年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人员信息表》(见附件4)及电子版(电子邮箱:wxm2602109@163.com)统一上报省“三支一扶”办。

二、认真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规范管理工作 “三支一扶”计划已实施两年,各市、县(区)要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切实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建功立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信息管理。各市人事部门要建立“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按照统一的标准,准确、完整、及时地做好信息采集、输入等工作,为开展“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和后续服务提供工作基础和依据。

(二)搞好宣传表彰。要注意发现在基层扎实工作、积极奉献、作出突出成绩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并适时开展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表彰活动,为“三支一扶”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八部门人社厅发„2008‟6号文件要求,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等实际情况,从2008年10月起,省财政适当提高“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补助标准。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增发适当的生活补贴。

三、切实抓好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首批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对于推动“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向纵深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八部门人社厅发„2008‟6号文件要求,广开渠道,多措并举,统筹安排,着力抓好此项工作。

(一)开展期满考核。9月底前,各市要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皖人发„2006‟49号)精神和有关考核规定,对2006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10月底前将考核结果上报省“三支一扶”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颁发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加盖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印章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作为其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

(二)落实优惠政策。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 高校毕业生,乡镇基层事业单位有编制、岗位空缺且工作需要,可直接补充进入原服务单位。县及县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程序审核后每门笔试科目成绩增加2分;对服务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或获得市级以上表彰的“三支一扶” 高校毕业生,可破格免试直接聘用。“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县及县以上机关公务员,每门笔试科目成绩增加2分;今后乡镇机关招录公务员时,可拿出一定比例的数额面向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进行招考。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要充分挖掘本系统就业岗位,积极吸纳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凡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中到国家与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贫困乡镇基层工作,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政策规定、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逐年按规定的比例代为偿还。“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自主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和企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三)强化就业服务。各市、县(区)人事部门要依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细化各项优惠政策,重抓落实,力求到位,切实做好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鼓励、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对服务期满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暂未就业的,户口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转至户籍所在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免费代理。各级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把自主择业“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采取登记、培训、推荐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 安 徽 省 人 事 厅

安 徽 省 公 安 厅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安 徽 省 财 政 厅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安 徽 省 卫 生 厅 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共 青 团 安 徽 省 委

二OO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政策的有效运作

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政策的有效运作

——对推广北京“大学生村官”模式的思考

赵新彦

青岛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2005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将该文件简称为《意见》),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北京市政府在平谷、延庆两个区县选聘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试点的基础上,决定用3年时间,共聘用8000名大学生村官,以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力争实现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

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启动,“面向北京生源的外地应届毕业生以及北京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专业不限招聘首批村主任、村支书助理2000名”。结果有13600余名毕业生报名应聘,供需比达到了6.8︰1。最终选聘了2016人,其中硕士生77人,本科生1313人;北京生源1238人,非北京生源778人。7月6日前所有受聘村官全部按计划奔赴京郊1853个行政村上岗。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几个月来,对其工作情况,北京市人事局的评价是:“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提到了这样几个方面:利用自身特长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工作水平;发挥桥梁作用,引入高校科研技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吸引

1资金和项目等。“大学生村官”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做“村官”的做法并非北京市政府首创,早在2000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就向全国公开招聘了约30名大学生村官;2000年10月,海南省儋州市公开选聘100名大学生到各乡镇村委担任大学生村官;2006年浙江省慈溪市公开招聘慈溪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2003年河南的汝州平顶山以及鹤壁市也陆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3年河北省邯郸市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政府掏钱让一些农村青年去读两年大学,毕业后再回农村工作,如此等等。相比而言,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不仅实施的过程非常顺利,结果非常成功,而且其实施的规模和范围是空前的,所产生的社会反响是巨大的。其它地区的做法不仅规模和范围要小一些,而且就结果而言也是喜忧参半,既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败之作。

比较北京市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做法及效果,一些问题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做法能够取得成功而另一些地区却无法将计划推行下去呢?面对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运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政策进行探讨。

一、北京“大学生村官”计划成功实施的原因

北京“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功实施,与如下几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新农村建设”所提供的机遇背景。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的发展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为北京“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相对落后、发展缓慢,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人才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要促进农村的发展,虽然从长远来看需要改变农村现有的产权关系、提供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消除体制缺陷等,但是从现实来看,为农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则是非常必要的。

北京市政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一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正如实施这一计划的指导思想中所表述的,要将其“作为首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示范工程和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工程,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青年骨干。”

第二,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带来的压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增长,毕业生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万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338万,2006年更是达到了413万。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就业竞争的加剧,再加上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发了《意见》这一文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面向基层就业的具体项目和计划,并对如何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一文件相比1999年组织部、人事部等下发的《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具体、全面、深入、有力。

第三,优厚的待遇措施所具有的吸引力。北京市政府为落实中央《意见》,确定将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作为实施“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具体形式,并由十部门联合发文制定了一系列颇为优厚的待遇措施。

按照规定,受聘的大学毕业生要与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3年合同期内,第一年的平均工资为2000元,以后两年以500元递增,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这一待

1遇措施远高于北京大学课题组调查的本科毕业生1549元的起薪标准。

按照规定,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在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可以转为北京户口。对于想留京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北京户口显然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按照规定,受聘大学生在合同期满后,如果本人愿意,工作也需要,可以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如果希望到其他地区发展,可以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如果报考研究生,可以享受加10分的优惠;如果通过相关公务员考试,可以优先录用。这些措施不仅是受聘学生拥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使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着较好的预期。

总之,北京市政府所提供的待遇,不仅在所有已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活动中是最优厚、力度最大的,而且在城市的人才市场上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也是颇有吸引力的。不可否认,这些待遇措施是北京大学生踊跃报名村官的重要原因。

第四,京郊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现实需要。

京郊农村比邻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进入小康社会,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560元。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北京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都市现代型农业”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2006年北京市财政安排支持“三农”专项资金78.8亿元。1在京郊农村,可以说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很好地发挥了支持和反哺作用。

京郊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产生了吸引力,另一方面它也对人才引进产生了有效需求,这种需求正是受聘“大学生村官”能够被认同、接受并且发挥作用的现实基础。

此外,这次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确切的身份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或称“村官助理”,他们与农村现有的村官之间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他们的到来并不影响现有村官的利益。还有,“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全部由市、区两级财政支付,不加重乡镇、村和农民的负担。这样,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也就很好地消除了可能来自这些方面的阻力。

第五,北京市政府前期的基础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2006年之前,北京市政府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3年以来,共选拔近5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工作;选拔340余名市级机关新接收的高校毕业生到村镇工作锻炼;积极开展了以“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支一扶”活动;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先行在平谷、延庆两个区县进行试点,等等。

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从乡镇到村子、自上而下层层有序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招聘“大学生村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举。自上而下地推进,以及在试点基础上的全面铺开,为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而不是感到势单力薄或孤掌难鸣。

二、北京“大学生村官”模式对有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一些启示 中央《意见》提出,“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每个村和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北京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且工作卓有成效。反思北京推行“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并与其他地区的做法相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启示。

所谓“有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这一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下得去”、“用得上”和“留得住”。下面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做些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要“下得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最理想的状况是,农村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用人的需要并且农村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然后由村集体、某些经济实体或其它合作组织作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这是一种完全由市场导向的用人机制。目前在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庄和大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但是这并不普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是无法行得通的。究其原因,农村是否提出了用人的需要暂且不论,主要是农村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总体而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村就业其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职业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机会、福利待遇等都比在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不仅城里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去农村,就是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到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农村就业,那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显然是非常必要。

如果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促使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外在压力的话,那么,提供优厚的待遇则是为了创造或提高去农村就业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优惠的力度还应该以高于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待遇水平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吸引的作用。正如某位“北

1京大学生村官”所言:“虽然待遇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肯定是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

有人担心,给予的优惠待遇过多,可能会导致新的不公平。1但是,这里比较的基准不应该是农村现有的水平,切不可理解为“大学生村官”应与农村现有村官的待遇基本相同。也有人担心,某些毕业生报名做“村官”,会仅仅冲着“待遇”而去。这种情况当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不能因此简单地取消高待遇,而是应该通过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促使应聘者实现“付出和收益、责任和能力”的统一。

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应该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们在主观上应热爱农村工作,有为农村发展做出一份贡献的思想准备,这很重要。

(二)高校毕业生在农村能“用得上”。一般认为,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就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帮助农民致富、优化农村干部结构、给农村带来设计和活力等等。当然,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必须要“用得上”,而不是一种“摆设”或者“作秀”。另外,这些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时间、机遇、政策扶持以及良好的氛围等。

高校毕业生在农村要“用得上”,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到来提出了现实的需求,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改变、市场活动的参与等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为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而人才的优势又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农村对人才的需要应是现实的、是发展带来的,而并非因为稀缺,稀缺的并非一定是需要的。有些地区将选聘的大学生通过行政指令下派到村,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状况,由此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条件必须切合农村的实际需要。

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对河南省汝州市6个乡镇、28个村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其他专业背景有医学、工学、法学、经济和管理、哲学、历史学、理学、文学、教育学等。虽然该项调查涉及的范围不够广,非农学专业也并非一定与农村无关。但该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学生的知识

1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3年河南省鹤壁市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实行了“三优先”的原则,即“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优先;所学专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优先;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安排在本村的,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实践证明,“三优先”的原则是符1合农村实际的。

总结各地的一些经验,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具备三方面的客观条件对与其在农村作用的发挥是必要的。(1)要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以有过农村生活经历为宜,这样能较快地进入角色;(2)学历层次不需要抬高,但最好具有涉农的专业背景,特别是具有农村需要的实用技术,这样便于工作找到切入点并容易打开局面;(3)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沟通、组织活动能力,这样在农村才能更好地起到示范、影响作用。

3、良好的环境氛围。主要表现为当地政府部门以及所在农村对高校毕业生来农村就业给予重视、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工作上给予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尽量为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

(三)高校毕业生在农村能“留得住”

对于农村如何留住高校毕业生,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大学生村官”做法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即不要将其理解为某个特定的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就扎根在某个特定的村子,而是将“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三年合同期满,大学生可以选择留任或离开,然后及

1时选拔合格大学生予以补充。

北京市政府的这一思路无疑是新颖的,尽管也存在一些质疑,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的着重点是放在高校毕业生接收基层锻炼上而不是其对基层作用发挥上;容易导致短期行为,部分毕业生会仅仅将其当作进京的跳板或从事其他工作的过渡等。当然,这一思路的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制度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不过,在北京市的做法中,“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留任与否基于自愿选择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

高校毕业生在农村要留住,应该是靠事业留人、靠待遇留人,“留得住”应该是建立在“下得去”和“用得上”基础之上的。在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只有满意于基层的工作,并且有一份事业发展的预期的时候,才会安心留住。

高校毕业生在农村的事业是多样的,与此相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如由民间组织推动的帮扶农村的志愿者、基于市场取向的自主创业者等,并非一定要做“村官”,对他们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都是必要的。对于由政府直接推动的就业而言,也许委任为村官助理是一种较好的形式。但是,村官助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要成为真正的村官,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首先需要具有村民资格,并由村民选举产生,这显然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仅是对农村现有基层干部起扶助作用的话,那么,也许通过行政方式引导政府机关新录入公务员进行一段时间的基层锻炼的方式更为可取,因为他们更关注自己在基层工作的成效,而且对未来工作的预期也更为明确。

总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有力度的政策扶持是必要的,但是要符合农村的实际,这样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孙长缨:《对话北京人事局: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24期。1 郑鸣鸣:《大学生村官:413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2-20。1 闫雪静:《百项政策惠京郊》,《北京日报》,2007-01-21。1 谢丁:《大学生村官:北京vs河北是验标本》,《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2-27。1 郑鸣鸣:《大学生村官:413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2-20。1 雷新:《大学生“村官”:去农村守候希望》。《人民政协报》,2006-02-22。1 李钧德 葛如江:《他们为什么能够留住大学生村官——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调查》,《文化时报》,2006-06-16。1 王建新 苏显龙:《让大学生“村官”生根开花》,《人民日报》,2006-04-04。

第四篇: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报告

根据省、州委组织部的安排,现将恩施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从2000年以来,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有128人(教育和卫生系统除外),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人。在城市基层工作的有5人;在乡镇基层工作的有121人,其中机关66人,农村55人;xiexiebang.com在企业单位的有2人。2000年以来,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到市直党政机关的有8人,占同级机关新增干部总数的11.94%。

二、主要作法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我们把在基层锻炼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纳入干部工作整体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新分配来的选调生及大学生,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分管领导与接收单位的主要领导分别进行谈话,介绍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适应环境,熟悉工作,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督促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快速成长。

(二)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夯实“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基础

为了帮助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委组织部每年都将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干部调训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采取岗前培训、脱产轮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和提高所任职位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干一行、懂一行、专一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全市2000年以来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均进行了培训。

(三)加大使用力度,加快“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步伐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由于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市直单位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年轻后备干部紧缺等问题,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我们坚持使用也是培养的用人观点,坚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在关键时刻看本质,在工作中看发展,在发展中看主流,不搞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看准了的就大胆使用,选拔进入党政机关。一是不拘一格,选拔启用。对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有魄力,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和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坚持小步快跑,多岗锻炼,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二是把握时机,及时选拔进入党政机关,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如2002年毕业的选调生张国富,由于其德才表现较好,通过考察,2003年10月及时地让他进入了市直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担任团市委副书记。三是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工作中,我们把那些在基层培养锻炼成熟的大学生及时调到市直党政部门工作,充实到中层岗位。通过对选调生压担子,在客观上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浪费。四是积极向上级党政机关做好人才输送工作。对在实际工作中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对象,及时向上级有关党政机关推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2000年来,向省、州输送了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2名。

(四)规范日常管理,完善“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工作机制

几年以来,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大胆创新,常抓不懈。一是坚持跟踪考察制度。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登记造册,建档立卡,进行跟踪管理和考察,既注重了解他们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又注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政策水平、发展潜力,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人制定出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坚持常抓不懈。工作中,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与后备干部管理相结合,纳入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推广和交流,对培养措施不利,力度不大的,及时予以指正。

通过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为恩施市党政机关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机关的生机和活力,改善了机关的干部结构;同时也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在选拔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好中选优,在使用上,突出“优先”原则,加大使用力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编制问题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是“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需解决。有些党政机关专业要求较高,需要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不适应基层工作。

四、措施和打算

一是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办法,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自主灵活就业,鼓励各基层用人单位在大学生中选用人才。

三是加大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到基层

就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自觉地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特长,根据他们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点,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第五篇: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主要通过有线电视、座谈会开展形势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到海岛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建功立业。

2、创造有利条件,做到感情、事业、报酬“三留”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

3、建立完善的选拔任用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当村官,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录,目前全乡6个村已有5个村配备了大学生,并且都在村副职岗位上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利用招录公务员这一有效途径,拿出最能发挥高校毕业生潜能的岗位,面向全市招录高校毕业生到乡机关工作。目前,乡机关已招录高校毕业生为公务员有6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意见

1、由于受海岛地理环境、交通因素等影响,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海岛工作、生活环境较差。

2、由于待遇、政策导向力度不大,使高校毕业生在海岛工作没有优厚待遇,心里不平衡。

3、由于海岛产业相对单一,使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不大。

2005年10月8日

下载《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