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座谈会发言
贯彻落实“三个一工程”及“五个一批”座谈会
发 言 材 料
领导和同志们:
2008年,市中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新的亮点。共举办人才集市和交流会56场次,首次举办网络招聘会一期,招聘单位700余个次,求职人员9000余人次,实现安置毕业生1500余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成效显著,首次采用网上考试报名,程序严格、公开公正,社会反响良好;精心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三年共招募接收54人,在迎接省人事厅“三支一扶”工作检查中连续受到高度肯定;2007年起我区率先着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制定了享受区直事业编制、区直事业工资待遇等优惠政策,2008年虽然也制定了方案,但受省里政策影响未能实施;创新开展了“首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在线咨询、专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宣传、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免费就业服务内容,受到毕业生普遍欢迎,社会反响强烈。当然,我区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9年我区共有毕业生5248人,比2008年增加1126人,就业人数剧增,再加之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为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我 1
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策精神,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广搭就业平台,优化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推进新市中建设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为此,我区始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抓、综合抓、大力抓,确保做实、做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将专门成立由区领导牵头、13个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全面部署应对当前形势的工作安排,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建立月通报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
二、落实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是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专门项目。2009年,我区将根据省、市安排,继续组织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等项目,并通过网站、校园等渠道广泛宣传,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同时,严格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认真做好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安置工作。二是继续打造和优化非公企业就业平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下步,我区将继续推行应届毕业生免费代理、个人代理、单项代理等特色灵活人事代理服务,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工龄计算、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户口代管等各方面服
务,解除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发挥职能,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一是举办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由于2008年首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成效显著,因此,今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区将继续推出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到位的一系列专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大型公益就业服务,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举办专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广搭就业平台。今年共计划举办八场大型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充分交流洽谈机遇。同时,将开通网上摊位预定功能,吸引更多招聘单位参与选才。三是努力挖掘毕业生岗位需求,广开就业渠道。深入实施企业紧密联系制度,开展“走访千家用人单位、采集万个岗位信息”的信息采集工程,建立丰富完善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四是继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年底即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人才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今年,我区共计划招考公务员职位16个,报名1910人;同时将继续拿出一定数量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考选。
下面,再就陈伟市长提出的“三个一工程”和蒋英健副市长提出的“五个一批”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出台和完善有关基层就业政策
目前,师范生和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农村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面临人才极度匮乏,实施“一所农村小学一名大学生”和“一个乡镇卫生院一名大学生”工程无疑将会是一条解决师范生、医学生就业与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问题良好对接的最直接、最有效道路。但也面临着服务期满如何安置、生活补贴和保险经费来源等难题。希望市里能尽快出台有效政策,确保贯彻落实到位。
二、关于基层就业项目组织实施问题
为节约招考成本,确保招聘效果,建议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公开招募工作,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三、关于经费来源问题
就业工作非常重要,但要实施好有关项目,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必须要有足够经费支持各项待遇落实和有关工作开展,作为区(市)这一级来讲,财力都是很有限的,过重的负担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为此,建议市局能积极争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做好全市就业工作和支持区(市)做好基层就业工作。
第二篇: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二要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为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促进供需见面,使他们尽快就业。三要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同时规定,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四要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要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要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西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技推广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同时还规定,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2至3年后,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给予政策优惠。五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支持。《意见》还要求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六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组织人事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才智创造条件。
第三篇:如何看待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如何看待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0对外汉语一班 包蕾
109811100
1“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业无门”“被就业”等严峻的社会现象仍困扰着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无论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但现实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 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艰苦行业所需人才却严重匮乏, 需要大批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在这个问题上国家也给予了一些辅助政策,比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就是近年来一项较有影响力的政策。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国家政策的倾向让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了多一重的选择,但也同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首先,符合进基层就业素质的大学生远远小于国家的期待。国家期待的进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素质:1.具有一定的与所任职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大学内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基层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就专业技能方面,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学会运用基本的技能知识去面临基层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2.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基层的工作对象是广大的群众,尤其是乡镇工作的直接对象多数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村群众,有时候死搬硬套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会有太大用途,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有时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反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要通过相关事件的摆事实讲道理,理解法律。群众真正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事情解决好,群众才会认可你的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3.具有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群众工作最需要具备的就是责任心和耐心,在面对群众工作时,遇到问题一定不能急躁草率,要及时分析情况,合理安排,用良好的责任心和态度面对群众。在这些方面,大学生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去适应基层工作。
其次,大学生在选择进基层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做到良好的自我定位,自己对岗位的期待与基层就业岗位的提供的待遇不相符。大学生在选择进基层就业往往有以下几种原因:1.从国家政策来看,政府为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央有关部门组织
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措施,有20多个省份实施了基层就业地方项目。这就充分地鼓励吸引了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任教,提高了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还促进了大学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2.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我国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一方面大学生过多集中在东部、大城市,另一方面,中西部、基层地区人才匮乏,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3.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基层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到基层就业,有利于他们日后自身发展。例如,每年国家招考公务员,部分职位要求具备至少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而事实也证明,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生通过基层锻炼,都干出了名堂。大学生进基层工作对于基层建设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有着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未深,在刚踏入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工作开展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的同时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不足,在基层基本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无法开展工作等。
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国家对于大学生进入基层工作还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进基层工作对国家、对大学生自身都是有利有弊的。为了配合国家政策,使得大学生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发挥效用,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去基层工作之间做好充分地了解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去适应基层工作的要求。
第四篇: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意见
海大学字[2005]70号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
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意见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西部、建功立业的工作,现就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阐述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性,规定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明确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机制和措施,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我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学部、各院(系)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 1
院关于引导和鼓励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报、新闻网、广播、“海之子”网站、就业信息网等校内媒体以及学校各级学生社团,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三、在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基础上,继续面向中西部地区
生源招生,并根据西部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
四、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根据西部地区和基层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规划和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
五、积极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
到基层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为学生赴基层创业提供支持。
六、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根据国家来去自由的政策,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或为其保留户口。工作满2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需要流动到原籍或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为其提供免费代理服务。对上学
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协助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减免手续。去西部工作满两年后考取我校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优先申请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取得突出工作成绩的,可以减免部分研究生学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从有基层工作经历毕业生中选拔
干部的有关规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学校为赴西部、基层就业并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建立人才档案,帮助推荐其报考公务员并做好相关服务。
七、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生服务西部
期内,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由学校免费保管两年;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生源地的,学校协助办理落户事宜。对于服务西部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的学生,学校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对待并给予重点推荐,帮助落实就业单位;继续做好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对于已被录取为本校研究生、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可以为其保留学籍1年。
八、依托事业单位为有就业愿望且暂时尚未就业的我校应届
毕业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预备就业岗位和建立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基地。在锻炼期间,学生要求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的,学校为其保留一至两年。两年择业期内落实工作单位的,学校帮助其办理就业手续。
九、对于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的我校毕
业生,建立研究生加分录取机制。单科、总分均达到国家复试线者,总分加10分;总分达到国家复试线,单科未能达线者,未达线单科加5分;单科达到国家复试线,总分未能达线者,总分加10分。
十、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安排
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学校设立“支援国家建设、自愿赴西部就业”奖学金:对志愿到西部省市艰苦边远地区、国家重点基层企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生),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元,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省优秀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团的我校应届毕业生,具体办法按照《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大党字[2003]67)号实行。
十一、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就业市场。
学校统筹,学部,各院(系)广泛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为毕业生拓宽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渠道;要与现有的西部、基层各用人单位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西部建立多个毕业生就业及实习基地,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西部,服务西部。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是我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国家西部建设需要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把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鼓励广大毕业生踊跃下基层、赴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中国海洋大学
发:全校各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办公室2005年12月1日印发印制人:王伟校对人:顾琳
第五篇: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意见(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
和基层就业的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
[2005]18号)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校采取观念引导、政策助推、项目带动的方式,大力开拓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渠道。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意见:
一、加强毕业生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及各院、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
二、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唱响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各有关单位和院系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公告栏、宣传橱窗等方式对“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加强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学校鼓励各院、系充分发挥能动性,从市场开拓、教学和科研交流到学生活动,形成一个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环境和氛围,在院、系就业工作考核时,对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倾斜。学校和各院、系都要指派专人与到西部地区、基层或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联系,关注他们成长。要通过跟踪调查,挖掘和宣传在西部和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邀请他们回母校作报告,在全校营造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导向氛围。
三、对非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到西部艰苦地区就业进行奖励。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具体规定如下:
1.非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到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就业者,学校一次性奖励人民币3000~5000元,到西部其它地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以外的城市及地区就业者,学校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0~3000元。
2.申请学校无息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的非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者,学校免其偿还学校的无息贷款。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事宜待国家有关政策出台后,按照国家政策执行。
3、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工作三年后,报考我校研究生时达到复试分数线,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4.我校应届毕业生报考我校研究生,达到今年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或者学校规定的比例范围内的非西部生源,到西部地区就业者,优先录取。可保留入学资格两年,并给予全额学业奖学金资助。
5、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其户口可按照本人意愿迁到工作地或保留武汉市户口。
四、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
1.鼓励和支持我校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对于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学校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0~3000元。国家重点单位名单每年由学生工作部(处)和研究生工作部审定。
2.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经所在单位批准,报考我校研究生时达到复试分数线,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五、鼓励和支持我校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项目就业。
1.鼓励和支持我校毕业生参加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和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志愿服务西部期间,本人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学校,免收各类费用。志愿服务西部期满后,学校重新将其纳入当年毕业生就业计划,优先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就业。
2.在校期间,经考核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者,服务期满后,可直接回校攻读研究生。
3.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签订协议书,当年报考本校硕士研究生者,同等条件下学校优先录取,录取后保留其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待服务期满后入学;完成服务期、考核合格的志愿者,符合报考条件,在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本校硕士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4.鼓励和支持我校毕业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参加该项目的毕业生,学校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00元,毕业前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者,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直接回学校免试攻读研究生。
六、加大选调应届优秀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各院、系要加大各省(市)政府部门所需选调生的动员和推荐力度,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有计划地向全国输送应届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七、组织管理
1.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必须认真履行就业协议,不得擅自调换工作单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毕业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离开服务单位。凡违反上述规定者,学校有权收回奖励金,其享受的其它优惠政策一并取消。
2.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奖励金由财务处划拨至“奖、助、贷、勤、补”经费账户后从中列支,由学生工作部(处)执行;
八、本意见从2005年11月1日起试行,由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研究生管理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