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发言提纲
虽然马克思主义据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却没有被岁月所掩盖。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正确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个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全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但是,也有人说:“马克思很有用,可是,它是针对当时的那个时代,现在已经过时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的确,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马克思的价值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当时那个年代,它的理论指导意义至今依旧影响深远,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是适应当今社会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比如,经济危机期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就很明显,很多人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深入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来分析危机的根源及试图找出应对危机的对策。
从我国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革命实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今天我国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160年后的今天依旧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坚持与时俱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使命,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报效祖国又从何说起呢?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看清世界的变化,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第二,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第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使我们能够明辨是非。第四,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不断为之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的指导意义
冬季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之前,我们虽然常常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对这一思想并不怎么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地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当今社会有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死板的,而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的指导意义主要是从思想上指导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倡导我们要多去实践,我们学习环境工程只有多去实践。才能得出真理。“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大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学习环境工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弄清楚每一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马克思不仅仅是对我们环境工程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对其他的很多东西也都是一样,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只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树立坚定地社会主义;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自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改进思想、学习方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未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祖国的明天奋斗!
张璐
09121436
环化学院
第三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4)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总之,科学发展观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脱节,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面对挑战,政治经济学界作出了两种反应。
一种是消极的,即要么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需求和中国经济学蓬勃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该范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视,固守传统不变;要么在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沿袭旧制,再加上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会主义部分引入一个简写本的西方经济学(其蓝本大多数是新古典综合派)。后一种做法无疑漠视了一个理论范式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是积极的,即清除传统理论中的教条主义影响,以《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中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为理论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紧迫的理论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冲击,但一个挣脱了教条主义束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正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概念、范畴体系和分析方法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也是一个理论范式自我完善的要点所在。在概念和范畴体系方面,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所有制、所有权、劳动、劳动力、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资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概念之争,以求澄清概念,使讨论能在共同的基础上展开;其二,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该范式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虽然任何一本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宣称自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两大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它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教条主义被逐步清除,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其二,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具有短期分析意义,有的学者试图为该范式的工具箱中增加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多方面努力的成果被初步整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早期关于价值规律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的探讨做了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把这两个主题拓展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主题。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凝结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理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列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创始人,斯大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创立的。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关系作过深入的研究,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为我们认识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提出过计划和市场这些概念,并没有提出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他们认为,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生产者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因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作过一些科学的预测,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在那里,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1]。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是在直接的有计划的调节下进行的。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们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的矛盾,因此,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都是简单明了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用于生产,每一个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可以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可以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2]。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是有前提条件的:第一,全社会的单一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第二,个别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第三,每个人都成为“自由人”。具备这些条件需要相当丰富的物质基础,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这些条件,不能用这些论述来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首先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是列宁。列宁提出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利用对个人经济利益的关心、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经济核算制等一系列中介环节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在列宁看来,对于市场的利用只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情况,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还应保留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他没有来得及对理论作进一步的修正。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建立是在斯大林时期完成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最终确立的。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发现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特种商品生产,它注定要与货币经济一起为社会主义服务。并指出价值规律是“很好的实践的学校”,它使我们的干部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领导者。但是,斯大林对市场的这种认识仍然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从总体上还没有超出传统计划经济的认识框框。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模式,被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并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模式的确立,一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的计划经济思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大规模的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的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日益缓慢,计划经济中运行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经济效率低下的弊病日益明显。引入市场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一些改革,从而使传统的计划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改革过程中,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逐渐被冲破。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那时起,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大大推动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总体上看是以前苏联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当时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市场
机制的作用,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有时由于实践的需要在经济政策上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因素,但这只是度过经济困难的策略,一旦经济情况好转,主张取消限制市场的思想又会占上风。在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问题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就开始了。但是,当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从总体上没有超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突破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开始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理解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首先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改革原则,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改革措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农村改革和城市企业改革的经验,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明确表示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又提出了改革计划体制,加强市场调节的改革思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市场调节和市场机制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基于这些新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即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自198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三年治理整顿时期,与此相适应,在经济体制上,也着力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明确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体制性”的范畴,而不是区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的标志。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详细论述了改革的理论原则。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初建立起新的体制,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终于找到了在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第348页。
[3]魏杰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肖云著.《资本论》与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5]顾海良,张雷声著.从马克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出版社)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现实知道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所创立,并由后
人依据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
不断发展了的政治经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以揭示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
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为目的,以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解
放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为己任,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
展。
从上世纪70 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
成果中的经济理论部分,即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
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已经被
实践证明和被广泛认同,并正在用以指导实践的科
学的经济理论。它们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也包含着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艰辛探
索和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的任
务,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定含义而言,就是要
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与发
展的实践为依据,以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得失、矛盾与态势为参照,以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
展、产业革命与结构演进、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着
重将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
论观点引入学科体系中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基本原理,西方经济学适合我国应用的部分加以
整合和疏理。一方面使其由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学
术理论,获得稳定的科学形式;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从中吸取理论营养和时代精神。做到既继
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勇于学习
借鉴,实现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的全面创新,充分发
挥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有关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该以这
样的思想为指导加以认识和处理。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脱节,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经济学范式“衰落”了。面对挑战,经济学界作出了两种反应。
一种是消极的,即要么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需求和中国经济学蓬勃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该范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视,固守传统不变;要么在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沿袭旧制,再加上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会主义部分引入一个简写本的西方经济学(其蓝本大多数是新古典综合派)。后一种做法无疑漠视了一个理论范式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是积极的,即清除传统理论中的教条主义影响,以《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中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为理论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紧迫的理论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冲击,但一个挣脱了教条主义束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正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概念、范畴体系和分析方法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也是一个理论范式自我完善的要点所在。在概念和范畴体系方面,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所有制、所有权、劳动、劳动力、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资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概念之争,以求澄清概念,使讨论能在共同的基础上展开;其二,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该范式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虽然任何一本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宣称自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两大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它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教条主义被逐步清除,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其二,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具有短期分析意义,有的学者试图为该范式的工具箱中增加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多方面努力的成果被初步整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早期关于价值规律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的探讨做了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把这两个主题拓展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主题。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凝结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