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16:1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

第一篇: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

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

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性相近,习相远”是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中庸”是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论,“内圣外王”则是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道德教化的先河,而且他还提出了人性论命题:“性相近,习相远也。” 在“性相近,习相远”这个命题当中“性”是“人性”的简称,无所谓善与恶,它指人先天的资质。就资质而言,尽管可能有差异,但人性之基本是相近的,此即“性相近”之义。“习”是与“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所谓“习”,主要指后天的“习染”,包括环境、教育和经历等。因此,所谓“习相远”,指人所具有的不同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习”的不同,个体的道德品质会相距悬殊。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正义不追随,缺点不改正,这些是孔子之所深感忧虑者。在此,孔子将落脚点放在了道德教化上,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在孔子,“中庸”既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或者说,它既是孔子的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他进行道德教化的方法论。通常来讲,“中”指适中、中和,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则有三义:一是“平常”,二是“不易”,三是“用”。综合“中”与“庸”之义,“中庸”一般指在日用常行中坚持适度适中的原则,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因此,若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讲,“中庸”就是指“无过无不及”,即适度、适中和理所当然。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关于“中庸”思想之相关论述却非常丰富。实际上,孔子在日用常行中始终坚持“中庸”原则。孔子还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二者须紧密结合,交修并进,而不可有所偏废,有所过分。他自述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说,“学”与“思”二者应求适中;如果只注意一个方面,忽视或否定另一个方面,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无论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性情陶冶上,都须持有一种“中庸”原则,此即“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孔子看来,“中庸”作为一种方法、原则,“仁”既是道德的核心,又是道德的方向,“仁”、“知”之结合使得“中庸”既是仁德,又高于一般的仁德,因此,“中庸”在内容上实际上包括“仁”和“知”两个方面。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

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要求人们专心地去遵循“礼”所规定的诸多封建等级秩序,以平治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礼的行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礼所包容的东西。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严于律己。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忠恕。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忠”就是下级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事宜的处理,特别是在臣子对君主的侍奉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忠恕的思想理念。在师生的相处中,也要体现忠诚的思想,学生要以忠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是能够及时的进行改正的话,也是秉承了忠诚原则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没有改过的想法,就没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则也不是指完全的服从,不是绝对的服从主义,主要是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道德原则。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第二篇:孔子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孔子伦理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巨大的转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伦理思想,中国,指导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封为“至圣先师”,剔除孔子伦理思想中关于维护君权、重男轻女等等不合理成分,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孔子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一些超时代、超民族、超阶级的积极合理因素:人道性、民主性、合理性、务实性、科学性。这些因素,既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又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符合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它不仅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也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所认同。它的一些积极合理的伦理思想,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孔子宣传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爱民惠民的民主思想,关于社会家庭伦理等双向履行义务的思想;关于做仁人君子行仁施爱要克己自律,“爱人”要由远及近,以及人际关系的相处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的思想,关于为人处事要重视精神生活,重义轻利而又不排斥个人正当利益的思想等等反映了人类道德意识,道德关系与道德活动的普遍规律,合乎情与理。一直以来只讲社会成员个人对于社会集体绝对服从甚至无条件牺牲的义务,而不讲社会集体在群己关系找那个也有对个人利益关心尊重的道德义务都是违反人类道德关系的。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度,就必须重视孔子伦理中合乎情与理的科学因素。

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国”,德志和法治,将道德建设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当然,这里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的土壤上。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同时也需要强调以德治国。孔子尊尚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要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治政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国,而立国的前提就是“民无信不立”,这要求统治者在治政的过程中,要重视民众的作用,把取得百姓的信任摆在第一位。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重视自身的建设,孔子主张政就是正,君主只有端正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百姓才会服从政令,淡泊名利,积极进取,奉公守法,不要去追求不合道义的富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品格。当今中国以德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官德体系,进而充分利用官德对公众道德所具有的导向和示范功能。

孔子的伦理思想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国

内、外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呈现复杂的状态。对各种矛盾不应用“同”,强求矛盾同一而乱斗一气,而应用“中庸”的“中和”、“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安定的程度。

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际交往更加频繁,人际关系也日趋重要。孔子主张人际关系的相处要克己自律,排除自爱不爱人,损人利己的思想欲望与动机,努力使思想行为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自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人际关系履行道德义务的双向性,强调个人道德自觉,克己自律,从我做起以维护人际关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这些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经济道德的思想对于当今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国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家庭关系中,孔子主张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子女长辈,不要忤逆虐待父母老人长辈,而要尽子女晚辈赡养孝敬关心的道德义务;作为父母长辈,不应对子女残暴不仁,而应尽自己慈爱教养子女成人的道德责任。《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孔子关于家庭伦理的学说,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只有家庭稳定了,整个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思想,体现在惠民、养民、教民等多方面。现代社会的商业管理理论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管理更趋人性化和科学化。孔子主张做人要讲信用,这些年来,由于信用的缺失,礼义之邦的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面对这样一个无序的经济环境,把孔子的诚信思想引入商业活动的全过程,这对于恢复中国商业环境在国际上的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伦理思想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妥善处理。这就需要学会用“中庸”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矛盾。要求做到“适度”、“和”、“时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变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当然,对伦理思想应加以辩证的分析,纳新的阐释。它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其不足的方面。因此在面对新的问题时,需辩证的看,并引以为鉴。

对其积极的一面应加以继承与弘扬,并在新的形势下,对它进行新的设释、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容。大凡一种学说或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有后继者根据时代需要对它作出新解释,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间很多人都根据时代要求对它进行了新的阐释、改造,这也是儒家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深刻原因。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对伦理思想进行重新阐释、重新发掘、重新利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3:147.[2]高治东《独立英语学院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现》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杜维明.对话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6.

第三篇:孔子德育思想简论

孔子德育思想简论 周德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 育活动,经验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进行批判总结。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他的德育思想更是首当其冲。为了对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做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评价,对此我们有重新研究的 必要。

(一)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他们无不把 灌输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给青年一代作为他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纵观他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往往是居第一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除“文”以外,“行,忠,信”指的都是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仁”是孔子要求人们必须达到的最高道德准则。他希望“君子”连吃一餐饭的时间都不要离开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应如此。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要求学生首先做一个符合奴隶制政治、道德规范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办教育,“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要看培养的入是不是符合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和道德要求。至于知识才能,他是放在第二位的。他的学生颜渊在知识才能方面不见得比其他的学生特别高明,但是孔子对他称赞不绝,“贤哉回也”

(《雍 也》),认为他最有道德修养,能做到“三月不违仁”

(《雍也》)。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为了给奴隶主阶级培养理想的“仁人”、“君子”。他认识到德育在 培养人材中的重大作用,并把它放在首要地位。这显示了他在某种程度上窥测到道德教育的 规律性。

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是积累有丰富的经验的。在他自述自己的世界观的形成 过程中,可以看到他坚持长期修养是着重抓住一些关键环节的。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自我的道德修养过程,虽然夹杂着不少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色彩,他把道德修养机械的按照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还鼓吹什么“知天命”等等,这都是不足取的。但是,值得 注意的是:他重视把学习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重视个人的立场,感情、意志的培养和行为 的锻炼,使其达到完全符合奴隶主道德规范,即所谓“不逾矩”的程度。孔子的这一德育理 论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所以,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必须抓住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 韵锻炼和行为上的践履这几个环节,简单的可以概括为:“知”、“隋”、“意”,“行”。

为了坚定学生的信念,孔子把学“道”和闻“道”放在首要地位。他说: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他的学生子夏也说:

“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

孔子和他的学生所说的学“道”、闻“道”,指的都是要加强或加深对奴隶主阶级的政 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习或认识,使学生成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泰伯》)的“志 士仁人”,亦即深信不疑地信仰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努力学习,站稳这— 立场,不惜以生命来保卫它的完善。

为了陶冶学生的感情,孔子特别重视“诗”教和“乐”教。他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兴于诗”,就是说通过诗教可以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他还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称赞“诗”的内容是“纯正” 的,合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标准,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教材。

“成于乐”,就是通过奴隶主贵族音乐的熏陶,使学生具有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

为了培养奴隶主阶级的“节操”,孔子要求他的学生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J(磨 而不磷”,“涅而不缁”

(《阳货》),象最坚硬的东西一样,磨也磨不薄,象最洁白的 东西一样,染也染不黑。要象苍松翠柏一样,经得起冬天严寒的“考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罕》),成为一个坚决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

德育的归结是“行”

。孔子把“行”放在重要地位。他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凡是说出来的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凡是自己不能履行的,就不要说漂亮 话。他认为“行”比“言”更为重要。道德信条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有效的。

在德育过程中抓住了“知”、“情”,“意”、“行”这几个环节,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何使道德观点、信念、感情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规律性。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德育理论应该说是有创见的,并对后来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起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德育内容的问题,实质上是以哪一个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年青一代的问题。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为了培养奴隶主阶级接班人,孔子给他的学生安排了一套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内 容。它的中心是“仁”。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就是要以克制自己的 “修养”手段来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

(虽然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周礼进行了损益)女子认为,只要人们的言行都能遵循奴隶制社会“礼”的轨道,这样的“修养”功夫才合乎 “仁”,即才能达到奴隶制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他在评论人们的道德言行时,也总是以

“仁”为标准的。可见,“仁”是他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其实,“仁”是奴隶主贵族道德规范的总概念。它具体的体现不外就是孔子反复宣扬的“忠”、“孝”、“悌”,“恕”、“敏”等这些奴隶主阶级的具体道德准则。其中孔子突出强调的是“忠”和“孝悌”。

孔子提倡“忠”。他说:

“臣事君以忠”

(《八惰》)。就是说奴隶要忠于奴隶主,大夫要忠于国君,国君要忠于天子,简而言之,就是要绝对的为主子效劳,不怀异心,至死不悔。可见孔丘对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目的在于把他的学生训练成为奴隶主贵族的忠实卫士。

孔子又竭力提倡“孝悌”。他常常对学生说:

“你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兄 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学而》)。孔子的一位学生有若进一步把孔子这个思想 加以发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意思是说,实行“孝悌”是做到

“仁”的最基本功夫。

“孝”是指后辈对前辈来说的,用以维系统治的氏族中纵的关系,“悌”是指平辈中做弟弟的对兄长要尊敬,用以维系统治氏族中横的关系。这样,奴隶主贵族用“孝悌”之道,就可以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控制起来,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同时,“孝悌”又是“忠”的基础。孔子说:

“孝慈,则忠”

(《为政》),意思是说,能够做到孝慈的人,就一定会对君主尽忠。几千年来流传的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这句话,就是地地道道的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如果能够做到象上面所述的,忠于君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对奴隶主坚守信用,办事勤快等修养功夫,那么他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奴隶主阶级的接班人,能够随时随地“见危授命”

(《宪问》),“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为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誓死尽忠。

孔子的这一套德育内容,后来又经过了儒家后学的加工改造,演化为“三纲五常”,它 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毒害是十分深重的。

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搞一些空洞的道德说教,他十分善于利用《礼》、《乐》、《诗》、《书》、《易》、《春秋》这些中国古代的典籍,向学生灌输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首先,他把“礼”的教育,作为“六艺”教育的中心。他不但要学生熟记“礼”的条 文,而且要求学生对“礼”的仪式细节等经常进行实习。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必须学习“礼” 才能站稳奴隶主阶级立场。他又说: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衅矣夫”

(《雍 也》)!意思是说,君子们广博地学习文化,又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背叛奴隶制的政治 原则和道德规范了。所以他要求人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以周礼为准则。

孔子又认为,《诗》的内容也是符合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它可以起着“纯化”人们思想的作用。孔子对学生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后来,封建社会的学校继承了孔子这个思想,把《诗经》做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

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大序》)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服务的文学教材。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选编。孔子也注意利用《书》中所包含的政治和道德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教育。例如他说:

“书云:

‘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为政》)。意思是说,我用孝悌教育人,从而施加影响于当政者也就是搞政治了,因而说明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它与政治关系的密切。

《史记·滑稽列传》曾记载孔子论述“六艺”这些古代典籍在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孔子曰:六艺治于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

道义”。意思就是说,“六艺”尽管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但是在巩固奴隶制的统治和陶治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它的作用是一致的。

《礼》用来约束人们行为;

《乐》用来抒发温和的感情;

《书》用来记载历史事件;

《诗》用来表达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意志,《易》用来推演微妙难穷的变化,《春秋》用来宣扬奴隶主阶级的仁义。

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把“六艺”作为培养“君子”的文化知识课程,同时也是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精神武器。他这样一个教育、教学观点成了后来宋明理学家们主张“读书穷理”的思想渊源。

把学习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寓德育于传授文化知识之中,应该说孔子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倡这种理论的教育家,他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智育和德育的联系性。尽管他的目的和内容是为奴隶主阶级培养接班人,但是,从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看,它是反映了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可以为任何一个阶级办教育所利用。

(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孔子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一些是糟粕,但也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他提出言行一致的原则。他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

他主张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是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古人不肯多说话,是因为恐怕自己不容易做到的缘故。

所以,孔子在德育过程中,特别重视言行一致的原则。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意思是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自然,孔子所提倡的言行一致,就其内容来说,都不外是孝,弟、忠、信这些奴隶制的道德准则。那都是一些糟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注意培养学生在道德修养上做到言论和行为一致,反对言行脱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窥测到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概括出了言行一致的德育原则。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德育理论发展史上是起了很大影响的。

此外,孔子还主张过一些象“改过迁善”

(“过则勿惮改”

《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等德育原则,尽管它刻上了一定程度的阶级烙印,但是他要求人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过失,要有改过迁善的勇气和提出做为一个统治者或教育者必须“身教”重于“言教”,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所有这些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孔子在德育方法上是主张“克己”的,“克已”是指约束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道德修养上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以奴隶制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所以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他常常强调“约之以礼”

(《雍也》),即以周礼来约束人们的言论行动。他要求人们“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这充分表现了孔子的道德教育偏 重于消极禁止和束缚人们个性的本质。他这个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就成了“寡 欲”、“主敬”、“窒欲”、“克治”等德育方法和途径。实质上是一种禁欲主义和束缚人们思想、感情、行动的一根绳索。

孔子还提倡“自省”,要人们在“内省”上下功夫。他说;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反省起来,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他还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告诫人们,看到符合周礼的贤人,便应想怎 样做到和他一样,看到了违背周礼的不贤的人,内心必须反省自己,看有没有犯同他一样的 错误。

孔子的学生曾参把孔子这套德育方法概括为“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天天自我检查,看有没有做了违背奴隶主阶级政治、道德信条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从德育思想的角度 来看,孔子是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孔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重视因材施教。例如:他在答复别人“问仁”、“问孝”时,常常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回答。在《论语·为政》中记载有四个人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都各不相同。例如,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

“无违”,即不要违背周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照周礼的规定对待他们。而在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时?孔子却回答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疾病担忧,这样就可算是孝了。孔子这种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就其内容来说自然都不外是一些奴隶制的道德说教,但是,从德育方法这个角度来看,它却是灵活的,因人而异的,是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的。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对孔子的德育理论和方法是可以略见其概貌的,它的精华和糟粕也是分明的。其中凡是对今天有用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反映德育规律的因素,我们都应该分别不同的情况加以批判改造和利用。

第四篇: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 德育思想 现实意义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仁爱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仁德,即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准则。把这个观念提高到伦理思想中,确是孔子一大贡献,它对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有所作为。对于执政者来说,则应该以施行仁德为其准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要以仁德去治理国家不仅能够像北斗一样处于稳定的领导地位,而且还能使人们遵守道德准则,一旦犯法也会感到耻辱。就是一般人,也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有了仁德,就不会孤单,就会有朋友,就会团结很多人。这种道德准则的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无疑有它的现实价值。2.礼仪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礼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修身思想中礼的特征,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克己复礼”就是自律思想的体现。子曰:“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要严于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要正身正己。

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礼者,敬人也,礼仪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良好的社会润滑剂,它对于人们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子曰:“礼者,政之本也。”孔子主张用“礼”来教化人民。这种教化体现在日常道德生活,宗教活动,相互交往等种种规范,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关系的准则。子曰:“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简而言之,“礼”就是有着许多要求的不可违反的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社会之本,“礼”在社会中是起着根本性作用的。要建立一套能发挥维系 和平衡稳定的礼制,具体地说就是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的体系。当人民都能懂“礼”行“礼”了,社会也就稳定了,国家也就发展了。孔子的“礼”的思想,实质上旨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这种思想精髓对正努力建构和谐社会的今日国人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3.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实际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忠”,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3]:“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在师生的相处中,也要体现忠诚的思想,学生要以忠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4.明智

“智”是深通君子之道的精神境界,它可以使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趋利避害。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自我修养和智慧的提升,一定要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和达观的胸怀,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义。”只有形成了上述的思考模式,才能够达到明智的境界。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别社会现象,所以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内容。在孔子看来,要深刻地认识仁义,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就要在行为上坚守仁义,不违仁义。5.诚信

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孔子所说的“信”有两种含义,一是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巩固统治的法宝。因此,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孔子的诚信理想在《论语》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论语》的“学而”、“为之”、“里仁”、“述而”等篇中,都提到了信的道德,完整地勾画出了孔子的诚信的理想。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荀子也认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信的思想贯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个过程。“信”在《论语》中出现了四十几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于诚信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十分推崇这种德行,他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际信任关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先决条件。

(二)现实意义

德育作为一种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一个有机的庞大的体系,绝非是几个道德规范教条所能包含得了的。中国先秦时代“德育之上“的思想,垂范两千年而不衰,且已积淀为中国文化思想之根本。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思想精粹,把德育放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至今仍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予总结,承继这一分遗产。”由此可见,孔子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是特定历史背暴下对教育所提出的特殊的要求,它的任务在于,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条件下,通过塑造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在一套统一的道德思想指导下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大变革曾使两干多年前的孔子认识到“饰礼乐,选人伦”教化民众、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也处于一个山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的关键时期,而对形形色色的思想的冲击,也必须确立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教育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牢牢地在全社会扎根,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2.优化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撑,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的文化、政治、法律、舆论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现实生活混乱,道德教育必然举步维艰。有人尖锐地指出了当前道德教育中的模式的教育效果值得深思。所以,要真正实现当前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教育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对社会济生活的优化,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最大程度地惩恶扬善,遏止腐败,创造一个令人信服,共同认可的道德教育大环境。3.道德教育必须依靠综合教育

道德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构建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文化素质、科学意识、审美能力、哲学修养、体质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孔子为我们做了成功的尝试。在现代社会,没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会有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人类认知领域的空前拓展,已使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知识等修养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实践能力才是先进觉悟、高尚道德最可靠的墓础。山此可见,道德教育必须依靠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审美、体制等综合教育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必须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皮江红,萤育云.孔子德育思想的经济伦理意义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03期

[2]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9 [3]魏世英,龚成.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吕氏春秋·不二[M] [5]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6]高建风.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周蓉.孔子的德育思想浅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冯爱红.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9]闵杰.略论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7期 [10]曹自立.孔子德育思想辨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第五篇: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及现实意义

(一)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 养 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 “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 成为 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 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孔子心目中的 “仁” 就是 “爱人”, “仁者 ,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 “泛爱众 ,而亲仁” 仍有极高的价值。“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把 “和为贵” 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孔子认识到德育是一种必须与智育、美育和体育完整结合的大教育。孔子提倡的 《六艺》,礼、乐重德 ,乐兼含美育 ,书、数重智 ,射、御重体 ,“六艺” 则是诸育兼备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孔子 《四教》 的 “文、行、忠、信”和《六经》 的 “诗、书、礼、乐、易、春秋” 都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

(二)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孔子德育思想中 ,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孔子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的教育主张。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宗旨 ,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并从 “文、行、忠、信” 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这里的 “行、忠、信” 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使伦理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百善孝为先。孔子的道德伦理规范以“孝” 为核心 ,以 “孝” 为做人的根本 ,对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十分重视。孔子认为“孝” 为 “仁” 之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鲜明地揭示了子代对父辈所代表的文化的遵守和弘扬。“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突出地体现了 “孝” 的家庭和睦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

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转型时代。孔子正确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把 “道德教育置于一个与社会变革、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和法制约束有着广泛联系的大系统中来考察和实施 ,‘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教育人民及陶冶德行的有机的总体。孔子认为 ,要解决社会矛盾 ,就要从社会个体修养入手 ,使个体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他认为只要人人都能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成为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社会就会稳定 ,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也就会到来。

(三)突出主体 ,注重个性

突出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是孔子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原则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中关于 “启”、“发” 的议论 ,就是我们今天 “启发” 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德育要重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只是在学生达到 “愤” 和 “悱” 的状态时才从旁边进行点拔。类似的还有: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孔子提倡德育主客体之间要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学相长一词虽语出 《学记》,但 《论语》 却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因此 ,可以说教学相长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实情况的写照。

孔子在他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 ,以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指南 ,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对学生智能、性格、志趣、心理、特长等个性差异和个性特征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与论述 ,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德育不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以便让人自觉地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德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仰,以致为此不惜牺牲任何东西甚至包括生命(舍生取义),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摘自《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孔子的德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以其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服务。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即”人生的自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迷失自我。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哪个阶层,哪个地位的人都应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从自身出发,特别是处在统治地位,手中掌有权势的政府高官,更应该以身作则。除了自己坚持以外,还要教育下一代学习孔子思想,使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自我心性的修养也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从“心”上下功夫不易于流于形式,易发挥修养者的主动性等优点,这样易提高德育的效果。为提高我国德语的效果,我们要适当借鉴中国传统修心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即重视个人的自我性修养,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从佛道两家中吸取其关于心性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去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活动中。这种方法无疑是治疗我国现代浮躁病的一个很好途径,加入我们都能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的自然灾害就不会频繁发生,社会就稳定,人民也就无忧了

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德育思想,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开展系统活动。学校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在办学的全部过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继承儒家把德育作为核心和本质的德育思想,更加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事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义、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培养主体意识,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打好学生思想基础的下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设定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德育教育通过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个体道德的行为上升为社会道德的行为,把个人内在心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把教育者传达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外化”为道德行为。首先,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培养恒心与毅力,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自我修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自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提高自我教育的起点和必要条件。最后,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以校教育为主渠道,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互动的综合德育系统。

下载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德育以及指导意义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大全5篇)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郑桂芬 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 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 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

    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 摘要: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德育,探索并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来自实践,不仅全面、系统,涵盖了教育理论的各方面和各环......

    从《论语》看孔子德育体系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体系 白浩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是零散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探究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发言提纲 虽然马克思主义据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却没有被岁月所掩盖。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正确科学......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精选合集]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有着坚实的中国......

    一句话理解的指导意义

    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

    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党的集体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