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4: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是培养学术

性或职业性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如果把高等教育只理解为高等学校中的各科课堂教学,这是狭义的高等教育概念。广义的高等教育,从教育对象、教育途径和形式来说,已突破了只限于高等院校全日制的高等教育这一传统概念。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

科学。它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4.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与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5.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

们之间的关系。

6.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

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简答题:

1.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

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3.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有: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微观结构有: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教师的学历、职务、年龄结构)。

4.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4)加强个人素质。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a.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b.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 c.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a.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 b.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a.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b.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 c.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5.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

6.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7.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类型,即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导向、规范、评价作用。

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

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10.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11.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者、高级人才的培养者、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文明建设的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12.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2)高尚的道德修养(3)合理的知识结构(4)优秀的教学能力(5)出色的科研能力

13.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

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的财力和物力管理。

1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2)高校的科学研究

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3)高校的科学研究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4)科学研究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1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一般采用以下程序:(1)科研的准备阶段 a.确定研究课题 b.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 a.搜集、获取事实资料 b.分析处理事实资料(3)总结阶段 a.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b.成果推广

16.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师生关系的不良方面:师生之间沟通减少、相互信任程度降低、功利主义色彩加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1)学校方面 a.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b.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c.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d.完善扶贫帮困制度(2)教师方面 a.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b.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c.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d.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3)学生方面 a.尊重教师 b.以学为本 c.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17.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内容:(1)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3)高等教育全球化地培养个性化的人(4)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要培养现代化的人

方法:留学生培养、合作办学、远程教育。

18.人文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主体的教育理论、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19.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1)教学方法的改进(2)师生关系的改善(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20.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属,它被称为现代企业之导航船。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一种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

21.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世界各国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一般都是招收受过中等教育或相当于中等教育水平的学生。有的国家或大学还规定须先在预科接受预备教育。对高等学校学制的分析可以从办学层级的角度进行概括。从这个角度出发,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有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专或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种层次水平不同的结构,在各种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规定了各自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学制方面的内容。

2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有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独立的函授学院、教育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所属的成人教育学院(函授部、夜大学)等。

23.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高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有着与中小学教学过程不同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3)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4)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六条: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在坚持此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两点:a.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 b.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三点:a.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b.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 c.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点:a.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 b.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 b.寓科研于教学中 c.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5)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是:a.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 b.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三点:a.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c.对学生严格要求

24.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25.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26.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步骤,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测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教学测量不是教学评价唯一的依据。教学测量只是注重数量上的测定,对教育活动给予程度或量的多少的判断;而教学评价则是既注重定量的分析又注重定性的分析,对教育活动给予解释和价值的判断。考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测量方法。高校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和对学生学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方式: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的考察与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和答辩)两个方面。

27.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大都处于人生青春发育的中晚期,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又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1)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细胞结构的发育已基本成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并且能够承担紧张复杂的学习任务。(2)运动系统:身高、体重增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力的增强。(3)生殖系统:各种内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这一时期,大学生出现求友求爱的心理,有了强烈的和异性交往的欲望。(4)其他系统:均迅速生长发育,身体各项指标趋于平衡,接近成人水平。从这四点可以看出,大学生处于发育的后期或者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从事成年人所能从事的较高较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性。(2)认识活动的发展:大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3)情感特征的发展:大学生的情感日益受到理智的制约,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成熟、不稳定,时而激动,时而平静。(4)个性特征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已经进入相对的稳定状态,尤其是性格和气质方面,但能力仍然在继续发展,另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日渐成熟。

28.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具体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

29.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二是教学的科目。影响高校学科设置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科自身的发展、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社会因素。

专业,广义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30.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具有前沿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高校课程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职业化、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人文化。

31.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制定高校教学计划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评价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目的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高校教材的编写要求: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教材自身的特点、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32.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意义:(1)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有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3)高校创办科技产业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途径:(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33.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内涵

根据学者对于全球化的定义以及高等教育学的相关概念,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

第一讲 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即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2)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仅着眼于人的某一方面品质的发展,更注重促进人的整体品质和谐发展;教育的对象已经拓展到所有人。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家长、教育管理人员等;

(2)教育中介。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制度。

(3)受教育者。学生;

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的内涵: 成人性;专职的师生关系;系统的学习计划;知识学问的专业性和通识性;高智能或高智力的学习劳动;学位制度;理想人格的培育。

2、高等教育的特征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与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本质特征。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1、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1)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3)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2、高等教育的功能

(1)基本功能: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2)衍生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表现在教学(培养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4、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1)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2)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2)学术自由的办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

2、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质的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大学的功能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

4、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职能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了为社会经济服务。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高等学校的发展

(1)夏商时代就产生了学校。“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高等教育机构。

(2)汉代“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唐代“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已具有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已具有专科性质。

(3)近代洋务运动中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

2、大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1)古代教育重视伦理教化——“四书”之一的《大学》(2)古代大学教育注重经史之学、传授儒家伦理道德为目的(3)近代大学教育:西学东渐的过程。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1)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

现代大学发展到今天,三个职能已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简单分离和割裂。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科研既有助社会进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新。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社会服务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输送以及技术应用的水平。

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关系

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

3、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第四讲 高等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在适应社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职业生涯成功

(1)客观职业生涯成功。(2)主观职业生涯成功。

3、高校教师成长(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的成长,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知识的发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2)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3)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4、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1)社会环境。

(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

(4)自我更新。

5、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6、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

7、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1)教书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2)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3)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于社会。

8、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1)合理的职称结构;

(2)最佳的年龄结构;(3)高层次的学历结构;

(4)多学科的专业结构;(5)多元的学缘结构。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

3、大学生的特点

(1)身体的特点。各部分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接近成人水平。

(2)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3)学习生活的特点。主动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三、高校中的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2)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2、走向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关系(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享(4)彼此评判

第五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概述

1、教学内容的内涵:

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

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1、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3个因素(1)知识。(2)学生。(3)社会。

2、学科中心论

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

3、学生中心论

代表:经验主义。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4、社会中心论

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温恩华。

三、高校课程的组织

1、课程类型的含义与划分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3)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4)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5)此外:理论型课程;实践型课程

2、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从宏观层面解决“教学什么”与“何时教学”的问题。具体包括两个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那些课程;各课程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上如何建构。

3、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内部因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3)大学的层次、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4、高校课程组合方式的3个考察维度:

(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反映不同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尤其是学时、学分方面的比重,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功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单门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相互融合的问题。——两个要求:第一,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紧密的联系;第二,搭建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共通的平台。

(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从纵向结构上考查学生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5、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课程设计工作,“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点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内涵包括:

(1)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2)课程设计就是对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确定;(3)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4)形成课程设计结果——课程方案。

6、课程设计的内容/环节:(1)课程方案的设计。

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列出教学内容的范围,包括重点、难点。

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具体学时,如有需要,提出所选用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

制定教材,包括教科书、实验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补充读物等。(2)课程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对各级给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四、高校课程的改革

1、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

(1)课程价值观: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2)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3)课程内容:表现为分科多于综合。

2、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

3、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2)青年教师也应积极学习与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第六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1、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活动; 狭义:教学活动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3)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

(4)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5)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2、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

(1)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2)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的特点(3)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4)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

3、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的特征

高校教育承担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合理、有效过渡的职责。

(1)由高校教学对象亦即高校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

(2)由高校教学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独特功能所决定;(3)由高校教学的认识客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决定;

二、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原则

1、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1)教学相长性;(2)教学发展性;(3)教学教育性;

2、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目的制定出来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教学准备阶段。

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你从哪里出发?(起点)你要到哪里去?(目标)你如何达到你想去的地方?(技术、方法和情境)你怎么知道是否已经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方?(效果评价)(2)实施调控阶段(3)反馈评价阶段(4)反思总结阶段

四、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1、教学活动的策略

可以理解为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师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体、技术,采用特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它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综合。

2、教师的教学行为:

主教行为;助教行为;管理行为。

3、学生的学习方式类型:(1)接受性学习方式;(2)自主性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方式。

4、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1)知识呈现的策略。教师讲授;直观演示(2)信息沟通的策略。-对话:问答;讨论

(3)巩固知识的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4)组织管理的策略。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展开

第七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

1、教学评价的定义

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1)评价者-谁来评价。校外评价者;校内评价者。

(2)评价对象-评价谁。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对评价者本身的评价。

(3)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什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3、教学评价的目的-为什么评价

(1)管理性目的。-奖惩性评价制度。(2)发展性目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4、教学评价的功能(1)鉴定分层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激励导向功能。(4)教学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的标准:(1)绝对评价;(2)相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2、按评价的目的:(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的表达(1)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

三、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活动

1、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专业认证

2、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1)院(系)级评估;(2)专业与课程评估;(3)学生评价与教师评学;(4)教学督导。

四、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1)学业过程评价。(2)学业成绩评价。

2、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1)日常测验;(2)期末考查和考试;

3、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1)学习契约。(2)量规。

4、教师评价的内容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成果

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专家、同行、教学管理人员)(2)学生学业成就(3)学生评教(4)教师自我评价

6、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价值、评价主体、评价标准(3)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

第八讲 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备课、说课的艺术

1、备课的概念

备课,就是预先为课堂教学而做的准备,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2、备课的步骤(1)学期备课。(2)单元备课。(3)课时备课。

3、备课的内容——四备、四写(1)四备:

备教材:即钻研教材,“懂、透、化”。包括:备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备教材的地位、备教材的重点难点、备教材内外隐含的教育资源。

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关注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备教法学法:教法的选择。

备自己: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当教法;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2)四写:

写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日历);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课后写教学反思。

教案的编写方法:文字表达法;列表一览法;卡片提示法。

4、“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课前说课、课后说课)

5、说课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6、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2)理论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

7、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1)说课与备课:

联系:说课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的水平影响到说课的质量; 区别:概念内涵、对象、目的、活动形式、基本要求不同

(2)说课与上课:

联系:都要立足于教材,都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区别:面向对象和主要目的不同;所属范畴不同;基本要求不同。

8、说课的原则:(1)理论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逻辑性原则(结构清晰);(4)艺术性原则(基本功扎实);(5)特色性原则。

9、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总体思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1)说教材、教学对象。教材简析;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2)说教法、学法。

(3)说教学程序。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说清楚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4)说联系作用的安排和板书设计

10、说课的程序(1)确定课题;(2)精心准备;(3)形成说稿;(4)进行说课与答辩。

11、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2)说课不是授课,说课比较灵活;(3)说课不是“备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5)教育理论与教材相结合。

二、上课的艺术

1、“讲”的艺术-教师的口语

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锤炼:练习运气;练习发声运调;练习吐字;练习语言的节奏。

2、“写”的艺术-教师的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1)精心构思,整体设计;(2)合理布局,虚实相生;(3)书之有序,擦之适时。

3、“做”的艺术-教师的教态

运用教态的要求:

(1)目光运用要合理真诚。以环视组织好一节课的开端和教学的全过程;上课时目光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应避免一些消极的目光语言。

(2)面部表情要亲切适宜。避免脸部有污点;以亲切的表情面对学生;表情的变化应真诚自然。

(3)举止风度要优雅、自然。手势要准确协调;站立要平稳端庄;走动要适时适度。

(4)服饰发型要和谐、得体。服饰应显示个性特征;服饰应强调实而不华;服饰应简洁清新。

三、听课、评课的艺术

1、听课评课的作用:(1)监督检查作用;(2)评估指导作用;(3)提高借鉴作用;(4)相互协调作用。

2、听课的艺术

(1)听课的步骤:听课前的准备;端正听课的态度;掌握听课的方法,即看、听、记、交。

(2)听课的技术:定量课堂观察技术;定性课堂观察技术。

3、评课的艺术

评课,指评课教师在随堂听课后对授课教师某堂课的教学活动行为和结果进行一系列评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1)评课的特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科学性强;发展性强。

(2)评课的类型:示范性评课;提高性评课;研究型评课;监测型评课(3)评课的原则:科学性;教育性;真实性;尊重教者;详略得当(4)评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主动;生动;快乐;有效。

(5)评课的内容:评教学目标;评教学设计;评教学效果;评教师素质。(6)评课的注意事项:切忌套话连篇;切忌评课声音单一;切忌角色凝固;切忌自我本位;切忌面面俱到。

第九讲 高校科研的一般概述

一、高校科研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一方面,高校里高层次人才密集,组成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性强,结构层次丰富,便于学科交叉融合,容易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实现知识创新。(3)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

(4)高校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

2、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

(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

3、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2)科研能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3)科研能促进研究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科研现状与发展

1、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科研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二是缺乏战略层面的科研规划;三是高校科研的人才和条件不足。

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缓慢;(3)社会急剧变化对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

(4)国家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需要-我国现在高校学术水平较低、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较大。

2、高校科研的指导方针:

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

3、高校科研的阶段发展目标:(1)2010年目标:(2)2020年目标:

4、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2)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经费效率。

(3)改善科研创新基础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6)扩大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源。(7)大力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的创新工作。

三、高校科研的类型

1、从与生产的关系来划分:(1)基础研究;(2)应用基础研究;(3)应用研究;(4)推广研究

2、从其主要研究方法来划分:

(1)现象型研究。

(2)试验型研究。

3、按活动规模的大小来划分:(1)小规模研究;(2)中规模研究;(3)大规模研究。

4、其他分类

四、高校科研的原则

1、高校科研价值追求(1)意义性。(2)科学性。(3)创新性。(4)现实性。(5)普适性。

2、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2)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的原则。(3)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讲 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一、高校科研的步骤与方法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了解情况;

(3)深入思考。比较、归类与类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想象与假设。(4)实践验证。

2、高校科学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主要阶段-结束阶段(1)确定选题并制订研究计划;(2)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3)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1)观察研究法。(2)实验研究法。(3)文献研究法。(4)调查研究法。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1)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2)科研实践经验不足而难获科研立项。

2、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1)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2)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3)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

三、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要求

(1)熟悉科研课题申报常识,关注课题来源动态。(2)执著钻研专业知识,慎重科研选题。

选题应遵循: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完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有特点:综合性、评述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4)注重同事间的协同合作,合理组建研究团队(5)认真做好课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选题依据即课题价值;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假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的创新点;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定; 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6)把握课题申报时间,按时送交申报材料

第十一讲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概述

1、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

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外适功能,是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学术性服务。这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有机延伸。

2、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1)社会服务的学术性。(2)社会服务的层次性。(3)社会服务的伦理性。(4)社会服务的有限性。

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形式(1)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

(2)根据地方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3)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订规划,提供咨询。(4)与地方政府协作建立科技园区。

(5)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6)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领导管理工作,开展对口服务。(7)利用学校设施,为本地区各种团体服务。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1)文化政治服务。指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政治秩序的引领作用。基于其文化智力中心、社会良心与国家机器的角色与优势,对社会政治文明的推动和鼓吹,对先进文化的指导和引领。它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政府善治、公民成长和社会进步。(2)社会经济服务

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建立科学工业园区; 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器; 兴办合资企业。(3)教育培训服务

形式:直接为社区或社会提供相应层次的教育培训;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1)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2)促进高校自身发展。(3)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第十二讲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

(1)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2)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二、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集体参与与个别参与相结合;坚持高起点原则。

(3)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教育学》是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用于广西各高校的新增教师及部分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有助于高校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研究观;又能够从微观上了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基本情况,为高校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和逐步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尽快适应高校教师角色,完成角色转变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探讨高等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它理论性强,却又与高等教育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教学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高等教育学是学好其它几门培训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

1.学员掌握高等教育学基础知识,即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规律和原则等。

2.学员形成先进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教育功能观、教育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

3.明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工作之后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尽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4.学员养成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意识和兴趣,为今后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并掌握高校教学、科研、德育等活动的原则、操作技能和方法,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成为培养人才的行家。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 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理解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实施举措。

讲授内容:

1.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构成要素。2.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

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5.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容。6.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实施举措。

重点: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特征;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难点: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特征。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理论讲授2学时)了解西方和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讲授内容:

1.萌芽时期的高等学校。

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教育的特点。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3.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难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理论讲授2学时)理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理解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讲授内容:

1.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变。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

2.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重点: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难点: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变;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第四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任务;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了解大学生的特点;正确理解和处理高校师生关系。

讲授内容:

1.高校教师的概念。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2.学生的本质。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特点。

3.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高校师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重点: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的本质;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大 学生的特点;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高校师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

难点:学生的本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五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理论讲授2学时)

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理解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了解关于教学内容与组织的不同观点;了解高校课程的组织;关注高校课程的改革。

讲授内容:

1.教学内容的内涵。课程的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2.关于教学内容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3.高校课程的类型。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4.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重点:教学内容的内涵;课程的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难点: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第六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特征;理解高校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深刻领会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理解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了解高校教学的任务、方法。

讲授内容:

1.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高校教学活动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2.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3.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说课的概念、内容、准备。

4.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5.高校教学的任务、方法。

重点: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备课;上课;说课的概念、内容、准备;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难点:高校教学活动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第七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理论讲授1学时)

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理解教学评价的原则;了解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理解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讲授内容:

1.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要素。与“评价”相关的若干概念的辨析。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2.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的类型。

3.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4.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重点: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原则;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难点:与“评价”相关的若干概念的辨析;新兴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第八讲 高校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理论讲授3学时)

掌握教学口语、板书、体态语言教学基本功;了解提问这一教学基本功。

讲授内容:

1.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教师口语的作用。教师口语的分类。教师口语的要求。教师口语的锤炼。

2.板书的作用。板书的类型。板书设计的原则。

3.体态语言的概念。体态语言的分类。教态的特点。教态的功能。运用教态的要求。4.提问的过程、类型、要求。

重点: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师口语的要求;教师口语的锤炼;板书设计的原则;运用教态的要求。

难点:教师口语的锤炼;板书设计的原则;运用教态的要求。

第九讲 高校科研的一般概述(理论讲授1学时)

了解高校科研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我国科研现状与发展;理解高校科研的类型;理解高校科研的原则。

讲授内容: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2.高校科研的宏观背景。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高校科研的发展目标。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

3.高校科研的类型。

4.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重点: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高校科研的发展目标;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难点:高校科研的宏观背景;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

第十讲 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理论讲授1学时)

理解高校科研的步骤与方法;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理解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的措施;了解高校学术失范的表现、原因及防治。

讲授内容: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高校科研的步骤。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2.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3.高校学术失范的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及防治。重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难点:实验研究法。

第十一讲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理论讲授1学时)

了解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内涵、特点、形式、内容;理解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讲授内容:

1.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特点、形式。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2.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3.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重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内涵、特点、形式、内容。难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第十二讲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理论讲授1学时)

了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理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讲授内容:

1.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2.理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重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注重 课堂师生互动;注重联系学员原有的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答疑和质疑

1.答疑和质疑:每节课结束前留点时间给学员提问,教师答疑。此外,课间也应该给学员答疑解惑。

2.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四、教材及建议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二)建议教学参考书

1.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方展画.高等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国家教育研究中心:《***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每一册。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重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二、考试重点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BP7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世纪大学:赠地学院: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BP15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众化:BP26终身化:BP27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BP25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BP31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BP41

第六章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BP4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BP44

第七章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

三职能观:BP52高等学校定位:BP56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BP53

第八章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教学:BP60教学过程:BP60 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BP62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BP64

第九章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BP66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BP68试论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BP70

第十章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BP74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BP7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BP81

第十一章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BP83 如何运用讲授法?BP86 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BP92

第十四章大学教师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BP110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BP115

第十五章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

问题研究:BP124 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BP121

第十六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BP125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BP131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

高等教育学考点

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P15

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来自于认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主体:好奇心进取心探索心是主导动因。客体: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P16 3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自己找答案。

4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发挥人的潜能,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和发展。P2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型,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高等教育13高等学校老师、学生的关系:现状(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关系理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教育主体(“一体两面”)】,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P129 14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适时原则,完整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原则,宽口径原则,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P152

15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机制有机统一的原则,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统一的原则,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知有机统一的原则,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发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P160 1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结构、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28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29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方略: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重视学术梯队建设;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30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课程管理。31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吸收与辐射、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P36

5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个人发展角度)和社会价值(服务社会角度);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P43 6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使用指向。P58

7高等教育的目的:自由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70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史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含义: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75

9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含义: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博雅教育;特征——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以培养适用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学分制与选课制结合的模式;不分专业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10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P107

11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P114

12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教育智慧),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P164

17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从过程路径方面说,有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P193 18高等学校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势,学科综合化趋势,教学趋向个性化,教学管理灵活化,倡导自主学习,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P194

19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人平等意识;依法治校,促进教学规范化;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管理。P196

20科研的类型:从课题来源分(自主研究、立项课题研究),从课题性质分(基础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基础性应用研究),从人员多寡分(个体研究、集体研究),从学科类别分(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研究)。P205 21科研选题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P206

22科研选题的步骤:阅读有关项目申报通知材料,掌握申报范围、条件、要求等;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国内外成果、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项目意向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因素,围绕项目意向收集的资料信息,实事求是地估计和评判自身的研究能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及所在地区、高校的优势及特色,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科研项目。P207

2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教学服务(为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正规的教学服务;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科研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高校将图书馆、体育馆和设施对外开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P224

24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5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26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美国高等学校学制: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日本高等学校学制:学士、硕士、博士;法国高等学校学制:学士、硕士、博士、国家博士。

27高等学校需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切合实际的职称

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目标、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规范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一)共创校园精神——第一,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第二,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第三,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第四,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第五,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二)发展智能结构——扩大知识面、发展多种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好。

(三)培养健全人格

(四)丰富业余生活。

32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15%~50%,一定资格者的权利,等等。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结构多样化、专业设置多样化、民办高教规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化的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内涵——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精神、具备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新精神;

(三)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传统文化限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实国情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下载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

    教育学考试要点

    教育学的考试要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区别: 1.教育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两大形态、四个阶段。 两大形态: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

    教育学考试要点

    第一单元教师 第1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2、授业者3、管理者4、示范者5、监护者6、辅导者 2.师生关系的表现 工作,认知,情感关系 3.师生关系的特点1、民主平等 2......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1 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 2 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上传

    高等教育学 一论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

    汇总_高等教育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内在的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基本要素:有没有研究对象,有没有通用研究方法,有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基本概论和范畴。从研究对象上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