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要点

时间:2019-05-13 08: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考试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考试要点》。

第一篇:教育学考试要点

第一单元教师

第1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

2、授业者

3、管理者

4、示范者

5、监护者

6、辅导者

2.师生关系的表现 工作,认知,情感关系

3.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1.教师的职业素养(问答题)

一)对待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二)对待学生,真诚爱护,诲人不倦

(三)对待同事,彼此尊重、团结协作

(四)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劳动特点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示范性

(四)长效性

3.如何搞好师生关系

1、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学生。

2、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教师威信。

3、认真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4、爱护和关心学生

5、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二单元教育原理第2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3.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是第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

7.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进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都叫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8.教育的类型

场所或空间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时间(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古代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

正规与非正规 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

9.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影响

10.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面向所有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均等;扩大教育自主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四)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管理模式等多元化。

(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以及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

第3章教育与社会

1.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4、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2.教育独立性的表现

(一)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简答问答题:

1.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培养人才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第4章教育与个人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哪两个方面 身体发展 心理发展

(一)单因素说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环境决定论——华生、斯金纳 教育万能论——洛克

(二)多因素说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遗传素质——生理前提、可能性社会环境——外部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个人努力——内部动力(主观能动性)

简答问答题: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有条件的。

3.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1、发现和培养个体的优势和强项

2、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3、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4、促进个体的心理内化

第5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

区别: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类学校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联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作用: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观点:

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4.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

简答问答题:

1.教育目的的权威表述是什么(《教育法》中阐述)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教育为人民服务。

3、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6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国际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3.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类型)

4.近代学制的开端:癸卯学制

5.民国学制:壬戌学制

6.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简答问答题:

1.现代学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类型的日益多样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7章课程

1.课程的概念 简单地说,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2.课程的类型

1、按课程管理的权限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按学校教育的类别来划分: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3、按课程的内容构成来划分:文化课程、科技课程和艺体课程。

4、按课程对学习的要求来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课程表现形式(课程内容)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

4.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5.课程计划的结构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简答问答题: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认为教育准备生活。

(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2.我国当代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调整课程结构,体现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强调自学。

(四)建立与素质教育一致的评价制度。

(五)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第8章教学上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思想政治、体育卫生、后勤管理并列。智育属于教育内容,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列

2.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简答问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基本阶段)

(一)引起求知欲

(二)感知教材

(三)理解教材

(四)巩固知识

(五)运用知识

(六)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四)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问答题)

1、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第9章教学中

1.教学原则的类别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

(五)巩固性原则

(六)循序渐进原则

(七)因材施教原则

2.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手段: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形象性语言

3.巩固性原则 是指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必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

2.教学方法的类别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讨论法

(四)读书指导法

(五)演示法

(六)参观法

(七)练习法

(八)实验法

(九)实习作业法

简答问答题:

1.启发性原则的要求(问答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其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重视练习、实验、实习;(2)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根据需要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讲授法的含义类型要求(问答题)

含义: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述:叙述事实或描绘对象 讲解: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讲读: 讲解、朗读、背诵

讲演: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

要求:(1)讲授内容保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2)讲授要条理清楚、系统完整,具有逻辑性。(3)讲授要与其他方法相配合。(4)讲究语言艺术。(5)适当运用板书。

4.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谈话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拟定提纲、设计问题、选择谈话

方式等)(2)注意谈话的技巧。(3)创造良好的谈话气氛。(4)谈话结束后要及时总结。

5.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问题和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查阅材料做好准备工作。

(2)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展开争论。(3)讨论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

(4)注意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使用。

6.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法要求

3、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4、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5、教师自身的条件

6、教学环境和物质设备

第10章教学下

1.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辅助形式、特殊形式

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辅助组织形式:

(一)现场教学

(二)个别教学

(三)小组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备课的类型 学期‘单元’课时备课

4.上课的类型 单一课和综合课

5.综合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简答问答题:

1.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缺乏灵活性。

3、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2.如何进行课时备课(问答题)(1)吃透两头: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2)进行课堂教学设计(3)编写教案(4)熟悉教案和准备上课用具。

3.一堂好课的标准(问答题)

1、教学目的明确,完成任务好。

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3、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4、上课组织好,具有教学机智性。

5、语言表达清晰,具有感染力

6、师生积极性高,配合默契。

第11章班主任和课外工作

1.班集体形成的阶段:

1、松散阶段

2、合作阶段

3、巩固阶段

2.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包括学期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两种类型。

3.班主任总结的类型:包括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4.课外活动的内容:一)学科活动:语文小组、数学小组等。

(二)科技活动:无线电、科技模型制作、气象观测。

(三)文艺活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

(四)体育活动:田径、体操、武术、游泳、棋类等。

(五)劳动工艺活动:种植、养殖、电工、木工、插花、盆景等。

(六)社会活动:

5.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自愿选择性

(二)广泛综合性

(三)灵活多样性

(四)独立自主性

简答问答题:

1.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3、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4、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

5、培养优良班风和传统。

6、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2、做好一般学生的教育工作

3、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3.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指导学生学好功课

(三)组织班会活动

(四)组织课外活动,指导业余生活

(五)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六)评定学生操行

(七)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第12章德育

44.德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三)劳动教育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

(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六)理想教育

(七)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八)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45.德育的结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

46.德育过程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47.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

(二)其他各科教学

(三)课外及校外活动

(四)劳动和社会实践

(五)团队、学生会活动

(六)班主任工作

(七)校园环境建设

48.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陶冶教育法

(四)实践锻炼法

(五)自我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简答问答题:

1.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原则

1、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要求要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

3.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 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2、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

3、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二篇:教育学考试要点

教育学的考试要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区别: 1.教育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两大形态、四个阶段。两大形态: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机会对儿童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 古代学校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育方法偏重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有关,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体现在教育内容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教育方法应用科学成果的比重越来越大)

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保罗.朗格郎的提出)(1)全体成员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教育的机会 2.(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

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第三阶段:学科发展阶段。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学科现代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1.①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②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预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教育:规定中人大发展方向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①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②阶段性---教育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也要提出高于原水平的要求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适时教育④个别差异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三).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①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在制约教育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根本性的。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和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主要表现为:a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结构。d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②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在受经济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b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发展。c教育对经济运行有直接调节作用

(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①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②对文化的普及③教育还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四).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

(一)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

(1).政治思想素养。政治思想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团结协作。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

(1).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2).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其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二)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三)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8.学制的历史沿革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制的演变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尚无学校系统可言。我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 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个新学制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学制。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一)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

改革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社会生产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其主要趋势:

一、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二、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其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六)1.课程的类型、计划、标准、教材含义、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按课程设计形式固有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学生要求选课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性课程。按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课程的呈现状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的综合程度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的内容分为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的含义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1)基本任务: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基本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应用

1.(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间接经验的书面形式就是书本知识,是经过科学编排,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书本获取知识,教学成为学生掌握大量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高效过程。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是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起点。因此,教学活动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的重要条件。(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的。教学的教育性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还体现于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和所有方面。教学的教育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因素。(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其智慧。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而学生的智力又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为发展的条件,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订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正确理解、贯彻和执行教学原则,是切实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a.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b.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1)讨论法(2)研究法。e.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 以下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详细论述: a.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b.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参观法 :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c.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八)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功能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一)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个别教学

(三)小组教学

(四)现场教学

(五)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六)远程教学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古代)、班级授课制(现代)、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的形成:(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确定班级授课的基本轮→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基本定型→凯洛夫:形成完整的体系。我国开始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2)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③道尔顿制: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

④特朗普制: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20分钟)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备课 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备课的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要求:备课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备课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学期)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②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形式要多样如阅读作业 书面作业 口头作业 实践作业 要求:差异性 适宜性 多样性 明确性 及时性 典型性 启发性 实践性。④课外辅导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额学习情况,为上级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检查方式:平时考查;考试。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检查的内容要全面;方法要灵活多样。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 方向明确 鼓励学生创新。3.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根据不同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①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学期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功能:检查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学习困难。

②形成性评价(课堂测验):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功能:改进学习;为学习定步;强化学生学习;给教师反馈。③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功能:评定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程度;确定后继教学活动的起点;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根据运用方法和标准: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①相对性评价(排名次,优、中、差)

②绝对性评价适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

4.教学评价的功能:①教育评价的功能: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②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另一种答案)

(九)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涵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品德认识)、情(品德情感)、意(品德意志)、行(品德行为)的培养提高过程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德育应用:德育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课与其它各科教学;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社区校园文化环境;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十).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学好功课

1.分析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

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

(四)组织学生劳动

(五)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

(六)处理班级日常工作

(七)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1.抓好初

一、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 2.抓好初

三、高三的毕业教育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计划 2.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第三篇:教育学考试要点提炼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指的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3、教育目的:指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规格。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5、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6、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

7、美育:指的是在各种艺术课程或课外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或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自然环境和校园环境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教育。

8、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和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

9、专才教育,是培养比较狭窄专业的人才,其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10、高校教育的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教育系统内部用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外部效率指的是一般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些什麽,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业是否运用。

11、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12、学位制度:指的是国家和高校为了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 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3、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

14、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根据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以及规定应聘者要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1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指的是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包括高校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之间权限责任的划分等。

16、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

17、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的是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18、一体化模式:是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机构。

19、教师:指的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高校教师的培养:指的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为高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

21、专业:狭义的专业指的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它是高校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相关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的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22、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以学生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相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23、教学原则:是依据已经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24、课程:狭义的课程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各门学科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25、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26、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7、教材:指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8、教学组织形式:一种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29、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来规定学生所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30、学分制:是一种用来衡量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管理方法。

3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需要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32、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到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33、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合在一起,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的技术组合。

34、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

35、网络教育: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

36、网络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处理、制作和传输的过程。

37、网络大学: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和虚拟大学的特征,来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

38、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39、教学测量:是一种事实判断活动,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40、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以实践的形式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4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人、塑造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

填空题:

1、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途径。

2、教育目的的性质:一种教育理想,又具有客观性。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关系有: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6、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7、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8、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针: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9、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效应原则,岗位最低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10、影响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1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12、高校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13、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14、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增强,自主性增强,探索性增强。

15、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

16、编写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 性。

17、教师指导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8、教学媒体运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19、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多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20、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第一,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第二,制约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第三,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第四,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第二,培养法律、政治等专门人才。第三,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第一,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第四,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第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第三,高等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收入。

5、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一,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第二,影响高等教育的手段。

6、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通过积累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第二,高等教育通过发明、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7、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一,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第二,文化系统和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第三,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8、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具有积累、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第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9、现代高校的职能

第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第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第三,社会服务是高校职能的延伸。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有?

第一,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这一点来说,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自由充分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说,就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生活条件和所处的群体。第四,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简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

社会本位: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它主要指的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个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个性和理性的自由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它指的是从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来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12、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第一,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揭示各自的由来和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第二,两种教育价值选择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三,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和整合。

13、通才教育的特征:

第一,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第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第三,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4、专才教育的特征;第一,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岗位和行业需求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的生产生活需要具有明显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第三,学生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1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之间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两者之间的结合。

第二,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两者的结合。

第三,两者的结合也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16、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在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第二,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率。第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法形式。第四,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7、教育平等的概念

第一,教育平等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复合体。第二,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8、效率与平等的关系

第一,效率和平等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表现在:(1)高校资源需要相对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2)对谁接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选择的目的一是避免浪费,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效率。

第二,效率和平等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1)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基本涵义之一。(2)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19、学制建立的依据

第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第二,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第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0、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一,继续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规模。第二,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以及勤工俭学制度。第三,进一步扩大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21、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第一,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第二,政府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来明确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角色。第三,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22、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第一,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第二,强调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第三,把以前相互割裂开来的学术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相互联系起来。第四,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充足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学生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就能得到有效控制。第五,为科研提供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校机构教师都能参与进来。第六,为学生提供重新选择的机会。第七,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

23、多样化模式的特点

第一,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试图消除差别。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等级或差别。第三,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里,英才教育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存在差别,英才教育部门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力,以保证他们的传统特征。

第四,各种教育机构和课题体系不仅存在纵向差别,而且存在横向差别。

24、两种高等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第一,各类型机构要保持各自的特色。第二,建立相应的转学制度。第三,高等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5、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改革方向

第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调整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第二,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的地方服务特色。第三,以“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第四,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26、高校教师的作用

第一,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出社会发展。第二,通过社会服务,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7、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第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第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28、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引导教师在不同的地区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29、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第一,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增长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第二,大学生的内分泌系统发育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第三,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达成成人水平,这时期的青年表现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的能力,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30、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第一,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不断分化,表现形式不断间接化,两级分化明显;情感变化强度大,不稳定性。

第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分化,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第四,个性的倾向性特征: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和信念趋于稳固。

第五,个性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上,气质和性格逐步完善和稳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

31、高校学生的社会特征

第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感性。第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第三,群体的互动性。第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32、高校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新生阶段:第一,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第二,新的思维正在形成中,但没有完全摆脱中学阶段的思维方式。第三,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第四,渴求知识,但专业知识不稳固。第五,渴望温暖和友谊。第六,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2—3年级阶段:第一,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第二,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第三,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第四,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第五,层级差别日益明显。

高年级阶段:第一,思想比较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增强。第二,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第三,关注就业分配。

33、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被动,其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心理学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要求进行平等的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34、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第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第二,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品德、学识和才能来影响学生。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35、专业形成的必然性

第一,专业的形成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第二,专业的形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整合的趋势的密切相关。第三,专业的形成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

36、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第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第二,要适应专业、学科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第三,根据实际调整专业结构。第四,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第五,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第六,要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37、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现代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

38、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高校的总体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家化。

39、教学过程的属性: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0、高校的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1、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符合教学过程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身发展特征;符合高校基本任务和教学特点。

42、大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3、课程建设的意义:

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促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44、课程建设的要求:

要富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要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效果;要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45、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开展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的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6、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第一,由教师直接控制变为由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第二,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第三,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

47、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第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第二,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第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8、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对教育决策的影响。第二,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第三,对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有利于适应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49、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第三,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第四,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第五,是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50、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第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科学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于进行重大、综合性的课题研究。第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科研后备力量充足。第三,高校科研是展开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第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需求的信息。第五,对教育科学的研究生高校科研的重要特色之一。

51、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正确处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发展科学关系的原则。第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第四,遵循项目指南和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第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第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5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第一,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第二,有定项的选择内容。第三,以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第四,与高校的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动并进的效果。

53、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促进知识的转化与拓展。第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第四,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5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

第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第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第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第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5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第一,出人才和出成果的关系。第二,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指导的关系。第三,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科研的关系。第四,深入性和广泛性的关系。第五,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关系。

56、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务:第一,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确保高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7、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第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培养高校学生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重要保证。

58、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原则

第一,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第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第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59、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

第一,是一个不断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二,促使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第三,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和深化的过程。60、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第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第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第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形式任务的教育。第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的教育。第三,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第四,革命传统教育。6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6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第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活动。第三,校、团和学生会组织活动。第四,校园文化。第五,社会实践。6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是培养学术

性或职业性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如果把高等教育只理解为高等学校中的各科课堂教学,这是狭义的高等教育概念。广义的高等教育,从教育对象、教育途径和形式来说,已突破了只限于高等院校全日制的高等教育这一传统概念。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

科学。它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4.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与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5.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

们之间的关系。

6.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

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简答题:

1.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

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3.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有: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微观结构有: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教师的学历、职务、年龄结构)。

4.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4)加强个人素质。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a.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b.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 c.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a.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 b.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a.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b.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 c.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5.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

6.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7.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类型,即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导向、规范、评价作用。

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

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10.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11.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者、高级人才的培养者、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文明建设的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12.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2)高尚的道德修养(3)合理的知识结构(4)优秀的教学能力(5)出色的科研能力

13.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

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的财力和物力管理。

1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2)高校的科学研究

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3)高校的科学研究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4)科学研究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1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一般采用以下程序:(1)科研的准备阶段 a.确定研究课题 b.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 a.搜集、获取事实资料 b.分析处理事实资料(3)总结阶段 a.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b.成果推广

16.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师生关系的不良方面:师生之间沟通减少、相互信任程度降低、功利主义色彩加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1)学校方面 a.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b.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c.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d.完善扶贫帮困制度(2)教师方面 a.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b.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c.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d.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3)学生方面 a.尊重教师 b.以学为本 c.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17.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内容:(1)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3)高等教育全球化地培养个性化的人(4)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要培养现代化的人

方法:留学生培养、合作办学、远程教育。

18.人文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主体的教育理论、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19.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1)教学方法的改进(2)师生关系的改善(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20.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属,它被称为现代企业之导航船。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一种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

21.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世界各国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一般都是招收受过中等教育或相当于中等教育水平的学生。有的国家或大学还规定须先在预科接受预备教育。对高等学校学制的分析可以从办学层级的角度进行概括。从这个角度出发,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有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专或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种层次水平不同的结构,在各种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规定了各自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学制方面的内容。

2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有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独立的函授学院、教育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所属的成人教育学院(函授部、夜大学)等。

23.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高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有着与中小学教学过程不同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3)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4)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六条: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在坚持此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两点:a.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 b.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三点:a.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b.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 c.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点:a.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 b.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 b.寓科研于教学中 c.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5)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是:a.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 b.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三点:a.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c.对学生严格要求

24.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25.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26.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步骤,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测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教学测量不是教学评价唯一的依据。教学测量只是注重数量上的测定,对教育活动给予程度或量的多少的判断;而教学评价则是既注重定量的分析又注重定性的分析,对教育活动给予解释和价值的判断。考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测量方法。高校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和对学生学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方式: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的考察与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和答辩)两个方面。

27.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大都处于人生青春发育的中晚期,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又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1)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细胞结构的发育已基本成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并且能够承担紧张复杂的学习任务。(2)运动系统:身高、体重增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力的增强。(3)生殖系统:各种内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这一时期,大学生出现求友求爱的心理,有了强烈的和异性交往的欲望。(4)其他系统:均迅速生长发育,身体各项指标趋于平衡,接近成人水平。从这四点可以看出,大学生处于发育的后期或者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从事成年人所能从事的较高较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性。(2)认识活动的发展:大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3)情感特征的发展:大学生的情感日益受到理智的制约,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成熟、不稳定,时而激动,时而平静。(4)个性特征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已经进入相对的稳定状态,尤其是性格和气质方面,但能力仍然在继续发展,另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日渐成熟。

28.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具体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

29.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二是教学的科目。影响高校学科设置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科自身的发展、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社会因素。

专业,广义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30.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具有前沿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高校课程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职业化、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人文化。

31.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制定高校教学计划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评价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目的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高校教材的编写要求: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教材自身的特点、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32.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意义:(1)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有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3)高校创办科技产业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途径:(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33.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内涵

根据学者对于全球化的定义以及高等教育学的相关概念,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第五篇:2011学前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

2011学前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

考试时长:150分钟

题型:

填空题:(10*2=20分)

名词解释(5*3=15分)

简答(5*5=25分)

论述(2*13=26分)

案例分析(1*14=14分)

知识要点:

1、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

2、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学前教育有儿童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是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一、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个性、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3、学前教育基础性的内涵:

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奠基性的特征。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整个教育链的起点。

4、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及其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体现(p24)

内涵:是指学前教育具有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性质。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体现: ①学前教育的非排他性与排他性。为学前儿童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是确保实现人的教育权的必然要求,任何人都有权享受学前教育,因此,要将某位儿童排除在学前教育的消费群之外,在理论和法理上市不允许的,这体现了非排他性。但在现实中,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不足,还无法非排他性的满足所有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即具有部分排他性。

②学前教育的非竞争性与竞争性。对学前教育而言,对某一幼儿园的某班增加一个孩子,对幼儿园的供给者而言,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对已有孩子的影响也不大,即学前教育的消费存在非竞争性。但任何一家幼儿园的规模是、保育人员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幼儿园的边际成本不会始终为零,因为随着入园孩子的增加,必须为增加的孩子准备更多的设施设备。同样,幼儿园班级人数超过一定的限额,会降低保育人员对幼儿的关注度,从而降低原有儿童的收益水平。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消费在一定范围内是非竞争的,超过范围就是有竞争性的。

③学前教育的外溢性。学前教育的消费效用首先直接为每位接受学前教育服务的孩子所有。之后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学龄前儿童,最终会通过后续教育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社会最终会享受到良好学前教育的收益。

5、学前教育的任务

① 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 ②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发端,承担着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

③ 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与保障家庭新服的任务(解放女性生产力)

6、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

7、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p61)

一、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儿童 马拉古奇:①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②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③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④儿童是有差异的⑤儿童是“关系”中的儿童

二、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环境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马拉古奇设想的幼儿园环境,需要对学校大厅入口、学校广场、教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精心设计。

三、提倡方案教学马拉古奇反对“漏斗式”教学,提倡方案教学,儿童可以在综合性活动中自由探究、选择、欣赏,从而实现、拓展其潜能

四、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和家长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一个生命有机体,因此,马拉古奇非常重视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8、科学儿童观的内涵(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p93)

①儿童是人

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③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9、儿童观的演进形态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三、文艺复兴时期:从新的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

四、从洛克、裴斯泰洛奇、卢梭、蒙台梭利、杜威,儿童的地位逐步上升,儿童中心观逐步确立

五、现代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儿童是财产,儿童是投资,“国”本位,“家”本位,“神”本位和“人”本位的儿童观

10、儿童观的内在结构(p92)

①儿童是自然的存在②儿童是社会的存在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11、儿童权利公约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共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② 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手段以实现本公约所确认的权利

③关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缔约国应根据其现有资源所允许的最大额度并视需要在国际合作范围内采取此类措施

④提供福利时应酌情考虑儿童及所负有赡养儿童义务的人的经济情况和环境,以及与儿童提出或代其提出的福利申请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因素

⑤缔约国确认每个幼儿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⑥还提出关于儿童权利的四项基本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12、儿童权利的含义

是指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与成人相同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等

13、我国的“托幼一体化”的内涵17

①托儿所、幼儿园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理顺托幼管理体制

②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

14、当代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表现。

①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③ 前教育制度灵活多样,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要求

④ 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④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15、我国当代主要的政策法规: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16、学前教育目的内涵与结构

内涵: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结构:是指学前教育目的比较稳定的形式与内容构成模式,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素质构成维度的不同划分。

17、《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目的的表述。

任务:①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②幼儿园同时还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目的:①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②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

③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感情,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18、幼儿智育的含义

是指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初浅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的教育活动。

19、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㈠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榜样典范

第一,同伴榜样。

第二,成人榜样。

第三,象征性榜样。

㈡为幼儿创设移情训练的机会与环境

第一,故事法。

第二,角色扮演法。

第三,生活情境体验法。

㈢对幼儿的言行提供正面引导与评价

第一,正面进行言语引导。

第二,恰当进行行为评价。

20、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150-15

5㈠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①尊重儿童的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②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提供适宜的教育

㈡合理的专业知识

①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②其他文化科学、艺术知识

㈢扎实的专业能力

①观察与评估幼儿的能力

②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③管理班级的能力

④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

⑤沟通交流的能力

㈣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②热爱幼儿

③健康的身心素质

21、现代幼儿教师的角色

⑴教育者

①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

②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③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④幼儿学习的引导者㈣㈣

⑵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⑶幼儿游戏的伙伴

⑷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⑸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22、有效师幼关系的特征

第一,体现相互主体性,尤其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发起和反馈的行为以积极行为为主,减少中性行为,避免消极行为;

第三,教师和幼儿间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增加,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学习成为互动的主要内容;

另外,分享也是优质师幼关系不可或缺的特征。

23、有效的师幼关系建构策略

⑴奠定师幼关系的良好基础;

⑵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⑶与幼儿进行有效地沟通;

⑷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

⑸宽容对待幼儿的过失;

⑹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⑺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24、幼儿年龄特点对幼儿园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影响

幼儿年龄特点是影响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主要因素。幼儿的身体器官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如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有意注意不持久。

活动安排时,需要幼儿集中有意注意的集体活动时间不能过长。活动内容最好能够让幼儿有较多的感官参与,时间最好安排在幼儿精力充沛的时候。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是消化功能差,幼儿宜少食多餐,一般幼儿园安排三餐两点。幼儿的骨骼肌肉系统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儿每天应有足够的游戏活动时间,且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一般需要11—13个小时睡眠,幼儿园每天应安排午睡,以保证幼儿的充足睡眠。各项活动具体时间的长短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定。

25、建立生活常规的合理性标准

一是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

二是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顺利进行之必需;

三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到的。

26、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27、角色游戏的内涵与指导策略

内涵:角色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模仿游戏、假扮游戏、社会性游戏等,是指学前儿童能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指导策略:第一,帮助幼儿确定游戏的主题;第二,和幼儿一起创设游戏环境;第三,帮助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游戏活动过程;第四,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发现问题,丰富扩展游戏所需要的经验等。(对游戏的观察和记录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基础)

28、结构游戏的内涵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指幼儿运用积木、粘土、沙、纸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造性游戏。与角色游戏相比较,结构游戏具有以下特点:以造型为基本活动的游戏形式;活动成果往往以具体的造型物品呈现;与角色游戏存在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29、创造性游戏的类型

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

30、国外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经验

⑴体现了真正把幼儿当成是独立、完整的人的理念;

⑵真正考虑到了幼儿正常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

⑶追求自然朴实的风格;

⑷以低结构、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为主;

⑸重视户外环境的充分利用,开展灵活多样的户外活动。

3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得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如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活动材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得最基本保障。

3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因园长的和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33、幼儿园活动室内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

⑴目的指向原则。一切以促进幼儿的探索和发展为创设目的及出发点;

⑵动态原则。活动区的种类和材料的投放以及墙饰等,都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目标进行,并且要根据主题及其具体内容及时补充和更换,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

⑶层次性原则。活动的材料和内容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以适应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⑷安全原则。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必须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容易刺伤的尖角;

⑸潜能弹性原则。教室的空间设计不能过于特定化,而应该体现多功能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到其他主要功能,也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⑹适宜原则。避免完全的成人化,适宜和满足幼儿充分的参与环境创设、享受环境创设及在环境创设中学习的权利和需要。

34、幼儿园投放的优秀活动材料的特征

⑴应该是能够有所反应的材料;

⑵应该在提供时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对于各种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 ⑶应该能够引起儿童的参与和学习行为;

⑷应该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

⑸能够促进儿童某项技能的学习。

35、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存在的问题:

⑴社区大背景不利于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

⑵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衔接合作流于形式。

解决策略:

⑴转变观念,树立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大教育观;

⑵以主题式单元组织幼儿园与社区的活动,使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有目的性;

⑶建设学习型社区,共同缔造社区文化;

⑷加强行政干预。

36、家园合作的主要方式

⑴间接合作,指家长和教师通过间接的交流方式了解幼儿的状况,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①个别方式的家园合作,运用最多、较受家长欢迎的是接送孩子时的“个别交流和谈话”、“家园联系手册”和“电话交流”等。另一种是幼儿园较少使用的家访。②集体方式的家园合作,如“家园板报”、“家长园地”和“家长座谈会”等。

⑵直接合作,指家长亲自参与、配合以及援助幼儿园活动,它可分为三种形式:①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②制定“家长老师”制度,或者设立家长委员会。③开展亲子活动。

下载教育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考试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

    第一讲 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即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试要点

    一、概念解释 教育功能有教育作用、教育职能等不同的称呼,它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 .全面......

    比较教育学复习要点

    【比较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

    《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3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

    教育学考试

    1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侠义)就是学校教育。 2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3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

    教育学考试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从形式上看,学校教育经过了从 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 教育的过程。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表现为教......

    《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绪论第一节 第一章 第一节一、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第三节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 第二节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第三......

    中学教育学要点大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定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 狭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