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考试选题
教育学考试选题
一、单选题
1、(C)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
A、赫尔巴特 B、罗杰斯 C、夸美纽斯 D、裴斯泰洛齐
2、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C)。
A、奥苏贝尔 B、罗杰斯 C、布鲁纳 D、赫尔巴特
3、程序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A、斯金纳 B、布鲁纳 C、乌申斯基 D、布鲁姆
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A)。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B、学校课程的价值 C、社会生活的价值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
5、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C)。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6、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C)。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7、美国学者(C)是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重要开创者。
A、布鲁纳 B、加涅 C、杜威 D、奥苏贝尔
8、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C)。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9、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A)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训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A、斯腾豪斯 B、杜威 C、罗杰斯 D、布鲁姆
10、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是基于(D)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
A、忠实取向 B、课程创生取向 C、得过且过取向 D、适应取向
11、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D)。
A、忠实取向 B、适应取向 C、得过且过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12、中国《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典型的(B)。
A、行为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D)。
A、针对性 B、简约性 C、操作性 D、整体性
14、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这是(D)。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
A、解放兴趣 B、泰罗主义 C、八年研究 D、活动分析
16、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A)。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17、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A)。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18、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B)。
A、工作分析 B、集体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9、学习“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属于(B)学习。
A、概念 B、命题 C、原理 D、策略
20、(A)系统地提出了使用行为术语称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
A、马杰 B、塞勒 C、辛普逊 D、托马斯 21、1972年,西方学者(A)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A、乔伊斯 B、塞勒 C、辛普逊 D、托马斯
22、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B)。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23、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4、设计教学是美国教育家(D)在1918年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而创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A、布鲁纳 B、华虚朋 C、布卢姆 D、克伯屈
25、(B)被认为是当今运用最广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A、幻灯机 B、投影仪 C、电视 D、录像机
26、(D)创造了一种以对话为主的教学实践形态,一般称之为“产婆术”。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7、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28、与原始的口头语言相比,文字书本形式的教学手段的突出特点是(C)。
A、抽象概括 B、经济 C、便于携带 D、信息容量大
2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是(D)。
A、外部人员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D、质的评价 30、(A)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二、多选题
1、倡导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主张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的人物是(CD)。
A、洛克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三大教育哲学命题,这三大哲学命题是(ACD)。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成长 C、教育即生活 D、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国外的主要观点有(ABCD)。
A、独立模式 B、包含模式 C、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D、相互交叉模式
4、以下教学流派中属于“科学主义”教学论的有(AC)。
A、程序教学理论 B、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C、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D、合作教育学
5、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这两种目标是(AD)。
A、教学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7、以下各国中主要采用地方课程开发模式的是(AC)。A、加拿大 B、德国 C、澳大利亚 D、英国
8、行为性目标的特点是(ABC)。
A、目标明确、具体 B、可操作性强 C、容易评估 D、突出了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9、以下人物中,对生成性目标做出贡献的是(ABC)。A、杜威 B、罗杰斯 C、斯腾豪斯 D、泰勒
10、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是(ABC)。
A、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B、高效率标准
C、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D、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标准
1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和原则上,主要强调的教学原则有(ABCD)。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的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原则
12、以下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
A、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B、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C、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 D、教学内容是经过加工改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
13、以下教学策略中,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相符合的是(ABC)。A、提倡做中学 B、注重儿童的兴趣 C、采用发现式教学 D、以教师为中心
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ABCD)。
A、课程方案的特征 B、教师的特征 C、学校的特征 D、校外环境的特征
15、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ABCDE)。
A、理论基础 B、教学目标 C、评价体系 D、教学程序 E、运用策略
16、以下描述中,与现代教学相吻合的是(CD)。
A、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 B、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C、有丰富的理论指导 D、具有多种教学模式
17、以下教学模式中,着眼于探究的教学模式有(ABC)。
A、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B、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C、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D、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18、以下教学方法中,属于直观性教学方法的是(AC)。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19、现代个别化教学主要有(ABC)。
A、程序教学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凯勒式教学制 D、特朗普制
20、程序教学的特点是(ABCD)。
A、小步子 B、主动积极的反应 C、及时反馈 D、自定步调
三、判断题
1、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教学论色彩。()
2、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借鉴了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些观点。()3、19世纪中叶,美国学者斯宾塞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4、课程内容的混合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
5、西方学者把教学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间接目标,如习惯和技能就属于最终目标。()
6、程序教学模式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演绎而成的。()
7、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取向者强调,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
8、搜集资料和现象,采用系统分析、哲学分析等方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结论的评价是定量评价。()
9、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主体意识。()
10、顾泠沅把教学目标区分为教与学的行为。()
1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等同的。()
12、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13、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从一定意义上讲,就在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不同。()
14、当代课程改革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15、一定的教学手段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越丰富,教学的方法也就越多样。()
16、采用研究法教学时,教师的指导就不必要了。()
17、领导—障碍过程模式认为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抵制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主张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
18、教学手段现代化就是指技术的现代化。()
四、简答题
1、如何倡导综合课程?
2、简述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过程中向西方借鉴的四个主要阶段。
3、课程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4、简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5、教学目标如何发挥其激励功能?
6、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
答题要点:
1、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2、第一阶段:清末明初,学习赫尔巴特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阶段,五四至新中国建立前,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习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外教学理论的广泛介绍和学习。
3、从课程实施的策略、模式、途径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结合实际分析。
4、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是: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是: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开拓了有效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并使广大中小学成为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
5、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
6、现代教学手段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并在教学中自觉设计、制作和使用了专门的直观教学手段;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电子手段被逐步引入教学,教学手段开始体现电子化和现代化特征。这个时期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唱片、广播、电影等;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手段由视听结合手段发展到多功能综合运用,由单向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第二篇:教育学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教育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教育基本原理
五、德育论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与应答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WTO与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论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与人的解放
二、教学论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教学的使命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教师的教学语言论教学的主体性
三、教育史创造教育的历史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考察孔子的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四、课程论校本课程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研究综合课程研究潜在课程研究德育课程研究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调查与对策
六、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中人性管理校长负责制研究学生管理研究
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
管理比较研究
教育管理职能的柔性化研究教育管理组织的松散性研究
教育管理热点研究
七、心理咨询与辅导
中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研究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情感因素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八、多媒体教学研究或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网络教学的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网络教学的不足及其补充远程教育研究
九、综合类
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有关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教师素质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其它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教育学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教育学专业学生选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2.基于TQM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3.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教育学专业选题)
4.人格教育的文化渊源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格方法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5.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育学专业选题)
6.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专业选题)
7.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督导评估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8.学习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的经验 提高我国数学教师教(教育学专业选题)育的质量 9.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0.理工科院校教育类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1.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2.以情绪教育为切入点实施高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3.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4.数据挖掘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专业选题)
15.我国教育与就业问题探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6.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模型与政策(教育学专业选题)
17.网络教育及其产业化发展道路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8.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改革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19.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后果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20.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第二部分(教育学专业学生选题)
1.家庭社经地位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影响的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2.中学生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3.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4.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专业选题)
5.基于Web Service与多Agent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6.游客教育有效性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7.高等教育中的饭店管理专业现存问题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8.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9.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0.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1.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2.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3.远程教育图像传输(教育学专业选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5.我国义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6.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问题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7.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德育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8.生命关怀—学校教育的本真追求(教育学专业选题)
19.素描的再认识(教育学专业选题)
20.文化视野下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教育学专业选题)第三部分(教育学专业学生选题)
1.湖南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问题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2.工程教育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3.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下的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动机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4.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视角分析(教育学专业选题)
5.内蒙古西部地区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教育学专业选题)
6.认知治疗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7.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实验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8.多媒体白板系统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专业选题)基于Web的煤炭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教育学专业选题)10.教育经济贡献率软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1.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2.适合远程教育的分布式VOD系统的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3.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中职教育成本核算探讨(教育学专业选题)
14.基于学术讲座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5.从反贫困的视角探析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教育学专业选题)
16.重庆教育学院英语专业专科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与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刍议(教育学专业选题)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8.基于RMI的成人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教育学专业选题)19.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20.四川石油管理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第四部分(教育学专业学生选题)
1.主体教育视野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教育学专业选题)
2.成都市成华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3.推进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加强中学化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5.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6.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引导对策(教育学专业选题)7.组织内部领导与下属影响力互动模型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8.论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教育创新的影响(教育学专业选题)
9.完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0.教育公平视野中的义务教育资源区域差异的现状与调整(教育学专业选题)
11.传统儒家教育观的方法论基础及其现代价值(教育学专业选题)
12.安徽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3.论矿区小学的素质教育(教育学专业选题)
14.农村基础教育的变迁(教育学专业选题)
15.合肥市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社会学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6.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哲学视角及其当代观照(教育学专业选题)17.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欣赏与阅读(教育学专业选题)
18.转型社区中的社区教育(教育学专业选题)
19.戴季陶教育思想初探(教育学专业选题)
20.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第五部分(教育学专业学生选题)
1.适时生产系统在森林旅游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2.网络教育平台暨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开发(教育学专业选题)
3.素质教育中的升学行为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4.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教育学专业选题)
5.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6.中国基础教育体系效率损失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7.科学家公民科学素质教育责任的哲学思考(教育学专业选题)
8.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心理学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9.济南市羁押、收教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检及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0.校园网教育资源应用系统(教育学专业选题)
11.通用E-LEARNING教育平台PORTAL的设计与实现(教育学专业选题)
12.在职民警教育管理系统开发(教育学专业选题)
13.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4.教育公平理论以及在我国的实践(教育学专业选题)
15.蒙古语远程教育平台中蒙古文网页制作工具与模板的研究与实现(教育学专业选题)
16.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设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单元包的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17.大众传播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教育学专业选题)
18.对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法律思考(教育学专业选题)
19.论义务教育之义务(教育学专业选题)
20.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教育学专业选题)
第四篇:2014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精选题二
2014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精选题二(论述题)黄山中公教育
1.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中公专家解析】
(1)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主体。过去人们认为,儿童只是幼儿教育的客体,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对象。现在必须指出的是,儿童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或同一性,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复杂和独特。教师既要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可主观地指挥一切或包办代替,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儿童这一客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对儿童有统一的教育要求,这些要求也要与儿童个性特点相结合,兼顾儿童个人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可忽视儿童的个别特点,机械统一。
(2)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因人而异。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幼儿教育要全面促进这一动态过程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不可顾此失彼、重教轻育、重智轻德或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当然,由于儿童先天遗传素质或个人潜能所致,可因人而宜地实施有所侧重的教育,即力求在“均衡中突出重点”,而不是机械、死板、生硬地要求“一碗水端平”。
(3)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身心发展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发展适宜性”这一概念则要求我们重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采用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宜并能及时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幼儿教育不应该“小学化”,更不能成人化。
在符合“发展适宜性”这一前提下,各幼儿园可以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园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可以是分科教学、综合教学、主题教学和单元教学,也可以把游戏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各幼儿园应该根据自己的环境、设备、师资和儿童的不同,创设出适合本地区、本民族、本园特点的课程模式,不可机械地求同化一。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各幼儿园要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形式,并贯穿在儿童一日生活之中,同时也要开展观察、散步、上课、娱乐、体育、劳动、自由活动等多种活动,不能让上课成为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在组织各种活动中,要做到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方法相结合,并提倡小组活动方式,这样做既可以使全体幼儿得到发展,同时也照顾到个别儿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各幼儿园要注意贯穿“以游戏为主”的基本原则,做到“教育活动游戏化”和“游戏化教育活动”。让儿童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活动可以是摆弄、操作、观察、实验等。在这些活动中,儿童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以发展儿童的智力,增长儿童的知识;也可以是与人的交往,这种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教育要想取得积极的、巩固的教育成效,就必须取得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吸收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对儿童共同进行教育,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教育学考试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侠义)就是学校教育。2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6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和手法。德育:(广义)凡是影响品德的活动。(侠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德育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学现象揭示教育学规律,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意义: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机能(2)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4)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6 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3)知情意行统一(4)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包括: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原则、循环渐进原则。教学内容的基本形式: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教科书。20 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优缺点
(1)基本组织形式:教学课堂(2)课堂辅导:个别辅导、现场教学(3)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优点: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缺点:针对性差,不利于因材施教;忽视实践环节;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工作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辅导(4)批改作业(5)教学评价 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22教学过程的特大规律:1)是学生特殊认识过程2)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3)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上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紧凑5)效果良好
2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3)学校教育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26 教育的量达基本规律:
(1)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2)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7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的作用:(1)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3)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29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泛性3)长期性4)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素质要求有哪些?
(1)政治思想素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想远大,情操高尚。追求真理,锐意进取(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合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专业业务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神的学业专科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引导研究学生能力。31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32 教育过程的特点:
(1)间接性:是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认识现实世界(2)引导性:学生需要在有经验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尚不能完全独立完成认识过程(3)简捷性:学生学习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能在极短时间内学会人类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33 品德形成的特点(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德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是道德认识或道德观念,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情:是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而引起的内心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是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行: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要素,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情和意起调节作用,行是关键。34 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发展的不均衡性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措施:(1)循环渐进,了解年龄特征(2)抓住关键期教育(3)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根据科学的特点、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学生实际(年龄,性别,个别差异)、根据教学和条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36 教学方法的分类与运用: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2)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指导法。1.谈谈“品德构成四要素”带来的德语工作启示
在德语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就是在这些矛盾中展开的,其中主要矛盾就是在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便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从而完成德育的目标。
2.教师怎样理解和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要求教师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主要矛盾,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教师还应该几时察觉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顺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遵循由浅入深、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一般要求,不能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学制发展有哪些基本趋势?
a重视幼儿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近,中等教育结构调整 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d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
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趋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e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2谈谈品德构成四要素这原理带来的德育工作启示?
四要素:知:德育过程中常常从道德认识开始,逐步提高学生识别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指导他们。
情: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丰富,深刻,稳定的道德情感,以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意: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识,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毅力,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行: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3教师怎样理解和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彻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首先要求教师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主要矛盾,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3教师还应及时察觉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4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一般要求,不能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4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启示?P105-106 答: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年龄特征 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稳定性与可变性—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5成为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要求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A道德素质(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B知识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C能力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D心理素质|(智力:观察,分析,讲解说明,思路清晰:
非智力:同情,移情,坚持,自制 与他人建立狼嚎的人际关系 经得起适量的打击与压力 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现代学制发展趋势?
①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家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小学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初中教育的变化有:学制延长、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将初中和小学连接起来;高中本身就是现代学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教育有两个特征: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类型和层次多样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变化:多层次和多类型。△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在安排选用教材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材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使整个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教师对各项教材要有全面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做到各项教材之间,技术教材与素质教材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相互衔接。
3.全面系统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在全面贯彻大纲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4.安排负荷要循序渐进:学生的运动负荷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是教学安排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发展的循序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不均衡性;
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发展的差异性。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①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神的科学知识;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专业能力素养:①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和良好的应变力等;②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③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④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⑥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⑦较高的教育机智;⑧教育科研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的能力、知识、个性;理论如何和学与用相结合。
△因材施教: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当前状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三个角度去理解教育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循序渐进)
24、教学活动包括五个环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教学评价。备课的基本步骤有:①确定教学目标;②加工教学内容;③选择教学行为;④撰写教案
26、、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励学生的主动、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2)注入式:填鸭式、容器教学
——侧重知识技能的讲授、灌输。
27、教学德育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
28、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3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师德)(5)指导自我教育;(6)品德评价法(重点是分析“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37、教学过程的特点(三大规律):①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③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
42、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正反映了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4、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联系。
6、教学:不再是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的代名词。
7、教学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8、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和方式。
9、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
二、问答题
1、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素质要求。
答:特点: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体性、示范性。
素质要求:
(一)政治思想素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想远大、情操高尚;追求真理、锐意进取)
(二)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专业业务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实现教育目的的坚定性,教育决策的果断性和处理矛盾的自制力)
2、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答:规律:①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②发展速度不均衡性
③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措施:①把握年龄特征,循序渐进
②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教育(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③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和方法 ④因材施教(差异教学)
3、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包括:(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直观教学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9)及时反馈原则
4、什么是直观教学原则,直观教学又有哪些手段?
答: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有肋于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教学的手段包括: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影视、幻灯、电脑)
3、语言直观
5、什么是因材施教,其要求又是什么?
答:因材施材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放矢,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要求:(1)面对全体,针对个别,了解学生的特点。(2)班级授课,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专长,培养特殊人才。(3)开展课外活动、大课间、课内课外结合,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因材施教的最佳途径。
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①根据学科的特点 ②根据教学任务
③根据学生实际(年龄、性别、个性、基础)④根据教学设备和条件
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8、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要求:①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②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③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
(2)知行统一原则
(要求:①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②组织学生参加各中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①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要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③要处理好学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①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来教育学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5)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要求: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因势利导;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修养水平)(6)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求:①教室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适度;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到底)(7)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原则
(要求:①要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9、备课和上课的基本要求。
答:备课基本要求:①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②三个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的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恰当
④结构紧凑 ⑤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