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时间:2019-05-13 08: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也可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心理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卡普捷列夫,梅伊曼。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动物的学习开始研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三部分。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学科心理学,弗洛伊德,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及技术。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者是(A)。

A.廖世承B.房宗岳C.潘菽D.陆志伟

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4.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B)。

A.测验法B.观察法C.实验法 D..调查法

5.(D)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D.教学媒体

6.60年代初,(A)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B.桑代克C.皮亚杰 D.廖世承

7.在教育心理学看来,(C)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

8.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A)年。

A.1879B.1897C.1789D.1798

10.(B)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11.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A)。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12.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C)。

A.观察法 B.谈话法C.实验法 D.问卷法

二、填空题

1.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3.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4.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

三、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试述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经典习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是1903年心理学家出版了。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4、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和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5、何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6、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7、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考点过关:教育心理学的含义;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篇:教育学精简知识要点

研究对象 发展。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本质属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本质特性。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从古至今乃至未来 只要教育存在就起永久作用的特性。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学说心理起源学说劳动起源学说需要起源学说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 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作用的性质看 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的呈献方式看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的继承性。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目的。含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支配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一致 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了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废除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 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方向的规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建设者 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教育。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目标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具有历史性 民族性和国家性

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和序列化。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德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角色。研究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两种学说 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本质和地位

本质。是独特的人。是发展中的人 是具有独立创意的人 是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人 是完整的人。

师生关系。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 相互配合。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共享共创 教学相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努力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健全人格。课程的内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必修课程和选秀课程整合课程 核心课程 与外围课程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改善教学过程。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背景倡导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为了孩子的一切发展。倡导课程结构的平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改的目标。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四层含义。一种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教育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

教学的一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 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布置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有效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实验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坚持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

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苏联型学制。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重视幼儿教育 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早入学年龄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收到普遍重视。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第三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要点归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要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1、疏与导相结合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总结

2011/7/3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目标

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4个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全。它通过3个方面来实现:

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二、利用经济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三、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么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 的受教育权。比如:我国西周的国学规定只有国子和贵族之子才能入学。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制度是培养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比如:我国夏商周时代设立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仑”(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孟子》)。

又如,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与历史上的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它是逐步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是为了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而言,一方面,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而存在;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某些超越既有政治经济制度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像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1)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2011/7/3(2)教育就成了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这一点。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政体,间接取决于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并由此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3)教育民主一般指的是受教育权利的占有和实现。三,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个方面的 条件:一,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所能提的提供的剩余劳动数量,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经费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校舍设备、师资条件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求来自于社会,需要来自个人。比如:从世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比如,学校中的自然学科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和更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添加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二、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途径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提升人的劳动力。它包含一,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三,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在内。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一,2

2011/7/3 首先表现在继承上,继承性是科学的一个特点。二,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在生产具有扩展性。三,教育再生产具有高效性。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二)人力资本理论

1,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成生产的三要素。但是,到了60年代,在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2,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成为人力资本论的“宪章”。人力资本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就抱有一种顽固的偏见,认为资本只包括物资设备,建筑物和物资库存等。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贬低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物理资本投资的固执态度的原因。”-----舒尔茨《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国际展望》。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大于被看做世纪价值的建筑物等。

舒尔茨的研究结论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以学校教育为轴心包括各种教育形式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

2,其次,科学及时的发展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科技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内容。教育在内容上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特征。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合流的趋势日益显现,出现了大科学概念。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教育媒介所经历的大的变化,每次都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在生产有多种途径,而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工具,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2,教育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

概念: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简称IT,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产生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2011/7/3(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包括数量观念和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师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再次,纤细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的三次变革: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准的信息技术时代。

四,简答: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不同之处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子塔型”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1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中对规范文化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3,文化的概念

广义上,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上,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如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社会的精神文化。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文化有两种存在方式:存储形态的文化,活跃形态的文化。

(二)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一,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与保存功能。文字的出现同时也促成了独立形态的学校教育的产生。2,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整理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融与创新功能。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增加了教育发展的物质资源,提高了全社会的教育水平。

其次,绞死的素质、学生的文化水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育实验用具等教育手段及其他教育因素所载负的文化的质和量,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尘缘共同遵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2,学校文化即可能会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总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011/7/3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三,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突出的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2,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3,学校文化又可以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

4,学校物质文化分为: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杠杆。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1,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2,规章制度3,角色规范。

6,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学校精神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精神生活的陶冶,中心是学生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以及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学生获得的快乐和意义。7,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三、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五篇:中学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1)定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

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他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想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纽带桥梁作用(3)教育的起源: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时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①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②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③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是想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古代印度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为师”(补充)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 主要包含: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补充)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1852年美国第一个义务教育法 3.教育的世俗化 最终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补充)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儒家文化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一前376)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补充)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做了新的解释,并使其哲学化。

法国 卢梭《爱弥儿》 自然是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教育。

德国 康德 《教育论》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任的自然禀性,使人人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瑞士 菲斯泰洛奇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遵循自然,对儿童施加教育必须和儿童本性一直,使其自然发展。英国 洛克 “白板说”《教育漫话》观念和知识都来之后便,人类的千差万别都是因为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 杜 威《民主主义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与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下载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和总结经验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1)社会存在决......

    教师资格证_教育学知识要点

    绪论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第一节教育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2、 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上的教育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学前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 1.狭义教育是指(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网络教育 2.教育是一种( )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3.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2011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

    小学教育学_心理学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

    教育学考试要点

    教育学的考试要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区别: 1.教育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两大形态、四个阶段。 两大形态: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

    比较教育学复习要点

    【比较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