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木工程论文-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摘要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中的各学科的发展,而且依赖于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进步。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同时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与展示舞台,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1.超高层建筑的界定
对超高层建筑的界定不同国家有不同标准,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规定, 建筑高度超过 24m即被称为高层建筑,如果超过 100m的均称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
建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建筑业发展的一大主流,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它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结
构与城市景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 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商业繁荣、人口聚集带来生机与活力,一定
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超高层建筑相对于普通多层建筑来说超高层建筑有它独特的优点:
①容量大。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住房紧张问题。
②节约用地。高层建筑土地利用率高、容积率大。
③适宜居住。高层建筑光线明媚,与普通多层建筑相比,超高层住宅视线无遮挡,景观效果好;而
且高处的湿度小,远离汽车尾气、尘埃,空气质量优良,受干扰程度小,远离空气和噪音污染,是比较理想的居住环境。
2.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分析
自1990年建成的北京京广中心首次超过200m以来,我国高层建筑正迅速从沿海特大城市向全国大中城市发展。1996年相继建成深圳地王大厦(69层,高度383.95m)和广州中天广场;1997年上海金茂大厦(420.5m)结构封顶,上海环球中心开始前期工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之一,体形独特的CCTV大厦结构已经竣工,432米高的广州电视西塔目前已于2009年9月竣工,在建中的我国第一高楼、主体高度580m的上海中心大厦将于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建筑业发展的一大主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他正在不断的改变我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景观。
3.超高层建筑的优点
3.1提升城市和国家形象
高大建筑一直是人们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手段,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建筑技术的结晶,自然而然地成为展示发展成就的有效手段。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位置险要、造型突出、视觉效果强烈,往往会成为所在城市和国家的“名片”。如台北101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新加坡双子塔,曼哈顿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都已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大大提升了其国家和城市的国际形象。
3.2适于生活、工作
与普通多层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景观效果好;而且高处的湿度小,远离汽车尾气和尘埃,空气质量优良,受干扰程度小,远离空气和噪音污染,是比较理想的居住环境。另外,超高层建筑将工作和生活设施集约化,一般性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在建筑内部就可以解决,这样不仅给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压力,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
3.3 节约用地
超高层建筑的土地利用率高、容积率大。上海金茂大厦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如果不建造超高层建筑,而是建造10层的高层建筑,就是整个场地全部建满也不够。通过发展超高层建筑,金茂大厦在不到3000平方米的土地上获得近200 000m2的建筑面积。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他区域才能用于绿化,改善人们生活。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的利用水平。
3.4促进科技进步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中的各学科的发展,而且依赖于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进步。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同时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与展示舞台,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4.超高层建筑的弊端
4.1 超高层建筑建设成本高,运营费用高
由于超高层建筑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对于抗风、抗震、消防等方面有着极高要求,施工难度大,因此在设计、材料、建造上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由于这些特殊的要求,超高层建筑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建一栋200米高的大楼成本远比建4栋50米高的楼房的成本高。由于超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特殊,建筑设施的保养、维修、更换成本也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筑的运营费用。
4.2 超高层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建筑装修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可燃性建筑材料,建筑内部还分布着大量的电线电缆,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将相当迅速。同时由于超高层建筑楼层过高,人员疏散、逃生、灭火工作将会相当困难。消防部门的高压水枪只能达到几十米,而云梯车最高也只能达到100米,高楼层中的人员也难以自救,因此万一事故发生往往会造成重大伤亡。
事例:2010年11月15日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这是一栋高达28层的教师公寓大楼,其中底层为商场,2~4层为办公,5~28层为住宅。由于救援难度大,事故共造成58人死亡,70余人受伤送医,56人失踪。另外超高层建筑中普便使用的钢结构体系耐火性能较差。钢材在700℃高温下救赎丧失承受能力,导致楼梯坍塌,这也正是美国9·11事件造成巨大伤亡的原因。
4.3 超高层建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超高层建筑容积大、人口集中,将给附近城市交通、消费、治安等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压力,过多的超高层建筑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一方面会导致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均衡,另一方面会对周边地面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如影响采光、空气流通,造成光污染等。另外,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盲目建设,许多历史名城的风貌古迹受到严重破坏,盲目学习国外的建筑风格、高楼与古建筑混合也打破了以前和谐的布局,造成另一类损失。
4.3.1 对人的视觉感受的影响
首先是高层建筑的整体量与外观问题。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改变了过去城市街道的肌理与尺度。以前 ,街道的尺度亲切、宜人,处处体现了人的尺度,让人感到建筑与人的亲近,}向高层建筑的巨大尺度完全打破了过去的人本尺度,使街道显得非常狭小。
山十高层建筑受到风力的限制,追求结构的合理性,致使绝大部分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基本卜是矩形或方形,使这些高层建筑在外观卜大同小异,在形体卜过多地显得雷同和单调,使现在的城市面貌口益趋同的情况更加严重。市民或行人看这些高楼时,往往搞不清楚究竟它是哪幢高楼。
4.3.2 高层建筑对城市物理环境的影响
在前面所述中,适量高层建筑可以竹约上地,提高城市绿化率,改1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然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环境,社会囚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高层建筑早已不冉是适量地修建了。目前过十密集的高层建筑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4.3.3对光环境的影响
①天空被蚕食。山十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非常密集,且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在林立的摩天大楼的缝h;之中,不断地看到座座新的、超体量的摩天楼继续耸起,城市卜空仅存的天空冉地被蚕食。人们抬头看看蓝天已变得特别困难和昂贵。
②阳光被遮挡。林立的高层建筑不仅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还挡住了阳光。高层建筑山十其巨大的体量往往遮住了周围较低建筑的阳光,已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表不了不满。囚高层建筑“侵犯了采光权”向对簿公堂的事情也屡屡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层建筑已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居民的口照条件跟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章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关系。
与遮挡阳光相对应,高层建筑在口照下的阴影很大,厂生较大的阴影区。阴影区对区内的建筑、场、道路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心理和地块小气候厂生较大的影响。
③玻璃幕墙的反射。有些高层建筑为追求自身的经济,造型等效果,采用了较大面积的反射幕墙,这些反射幕墙的反光义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光污染。尤其是在夏天,幕墙的光污染就更严重。这些反射幕墙不仅干扰周围居民的生活,}向且影响道路行驶与安全。反射幕墙对阳光的高反射和对周边街景的反映,造成对汽车驾驶员视觉的干扰,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
4.3.4对声环境的影响
目前高层建筑不仅自身的声环境条件较差,向且还对其所在区域的声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尤其是在市中心密集区。市中心密集区高层建筑使街道形成狭窄的峡谷。这样,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不仅囚为有高耸的摩天大楼的阻挡不易迅速消失,还常常山十高层建筑卜的玻璃及轻质个属外装修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延长了干扰时间。当高层建筑面向十字路日时,能把交通噪声反射到其他建筑卜,从向造成对其他环境的干扰。
4.3.5对风环境的影响。
山十高层建筑密集式存在,改变了地区环境,从向厂生另个方面的不良影响。风碰到高层建筑,分别在它的卜下左右穿行,经过卜面及左右两侧穿过的风,囚气流的收缩向厂生负.随之出现涡流。在涡流区内如有其他建筑,则会受到风力环境的影响。当风遇到高层建筑阻挡时,除大部分向卜和两侧穿过外,还有部分向下带到地面,冉强行分向左右两侧穿过建筑,这种高层建筑周围的地面气流除影响到附近的低层建筑外,还会使大楼出入日处厂生强大的气流。建筑之间的空r:,}1'处,风速增大,拐角处出现旋风,建筑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超高层建筑甚至在相对静风的气候环境下,也能围绕它们本身向厂生剧烈的空气流动,厂生涡流,气流和阵风,高层建筑越密集成群,这种情况会越剧烈。
这些风环境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对步行层的影响。山十强风碰到高层建筑时,部分风从很高的地方往下吹到步行区,从向厂生很不舒服的环境。
②对建筑物本身使用的影响。山十不同方向的风l+:使高楼的入日大门开启困难,相反方向风l+:影响空调和通风的吸入和排出,窗户必须设保险装置;窗框要做防风雨的密封接头,使在高层建筑中的人感到不适。
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附近的喷泉中刮出水花,破坏植物和树木。风的涡流种击附近道路的行人、车辆等。
4.3.6对热环境的影响。
山十高层建筑的表面更加暴建筑物内部的热环境更容易受到外界气候突然变化的影响,迫使高层建筑在采用更理想的材料之前,大规模使用人工空调环境,这样,其排放出来的热量使夏口的街道更加炎热,恶化了城市局部地区的热环境。
不仅如此,高层建筑的过度密集更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建筑物的密度,城市规模、人日密切相关。许多城市将高层建筑聚集到起,山十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空调等人工热源排放量大,“热岛效应”十分明显。些大城市山十高楼群的位置不当,或山十高楼组成的街道方位不对,也会使城市的些区域感受不到气流运行带来的清洁、凉爽的空气。其后果当然是强化了该区域的“热岛效应”,向且会使这单的空气越来越污浊,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
5.结论
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很缺乏,允许一定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是必要的。但必须承认的是, 超高层建筑技术更复杂,工艺更先进,投入更大。而日常管理开支又十分高昂,建筑及运营成本很高,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内部交通问题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生命建筑、地下“高楼”等, 将成为人类对新建筑的追求。一个城市或企业是否要发展超高层建筑一定要慎重考虑,以超高建筑作为商业招牌的观念正在变化。
参考文献
[1]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综述 于定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深圳设计分院 2008
[2]混凝土结构(中册)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合编 2005
[3]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二)胡玉银 2006.12
[4]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 李惠强 2005.[5]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 岳世宏 陈淑贤 2007.9
[6]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086.htm
第二篇:土木工程论文
目录
1、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断代依据并举例介绍各时期的土木工程······· 1
2.1、木结构建筑主要特点························ 2
2.2、砌体结构建筑主要特点·······················
2.3、混凝土结构建筑··························
2.4、钢结构建筑····························
2.5、索-膜结构建筑 ··························
3、从受力特点归纳桥梁的类型以及各类桥梁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人们传统住居形式的影响地面铺塑胶·········
5、描述你心中的岭南传统民居······················
22223341、简要概述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断代依据并举例介绍各时期的土木工程。
对土木工程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首先是作为工程物质基础的土木建筑材料,其次是随之发展起来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每当出现新的优良的建筑材料时,土木工程就 会有飞跃式的发展。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18~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甚至在目前还被广泛采用。
钢材的大量应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十七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生铁、十九世纪初开始使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这是钢结构出现的前奏。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于是适应发展需要的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除应用原有的梁、拱结构外,新兴的桁架、框架、网架结构、悬索结构逐渐推广,出现了结构形式百花争艳的局面。
建筑物跨径从砖结构、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钢结构的百米、几百米,直到现代的千米以上。于是在大江、海峡上架起大桥,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楼和高耸铁塔,甚至在地面下铺设铁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适应钢结构工程发展的需要,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等就应运而生。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也随之发展,土木工程从经验上升成为科学,在工程实践和基础理论方面都面貌一新,从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发展。
十九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问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构件易于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钢铁产量激增,随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种新型的复合建筑材料,其中钢筋承担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力,发挥了各自的优点。二十世纪初以来,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大大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而用途更为广阔。土木工程进入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发展。
2、分别举一例说明木结构建筑、砌体结构建筑、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索-膜结构建筑的主要特点。
2.1木结构建筑有较好的防震能力。民谚所说的“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墙倒柱立屋不塌”反映了这种能力。木材的主要特性是容重轻,刚性好,比强度高,导热系数小,加工方便,易于成型等。但存在易燃、易腐、易蛀和变形大、材质不匀、各向异性等问题。应用时应注意:①环境温度、湿度,木材含水率、疵、病等对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②长期负荷作用对木材强度的影响;③整体建筑或构件的防火、防腐、防蛀等问题。
2.2砌体结构建筑容易就地取材,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良好的耐火性;保温隔热性能好,节能效果好;施工方便,工艺简单;具有承重与围护双重功能;自重大,抗拉、抗剪、抗弯能力低;抗震性能差;砌筑工程量繁重,生产效率低。砖、石或砌块砌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砌体砌筑时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在寒冷地区,冬季可用冻结法砌筑,不需特殊的保温措施。砖墙和砌块墙体能够隔热和保温,所以既是较好的承重结构,也是较好的围护结构。
砌体结构的缺点是:①与钢和混凝土相比,砌体的强度较低,因而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多,自重大。②砌体的砌筑基本上是手工方式,施工劳动量大。③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都很低,因而抗震性能较差,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砖、石的抗压强度也不能充分发挥;抗弯能力低。④粘土砖需用粘土制造,在某些地区过多占用农田,影响农业生产。
2.3混凝土结构建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能够充分利用高强度材料(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筋),所以构件截面小,自重弯矩占总弯矩的比例大大下降,结构的跨越能力得到提高。与钢筋混凝土相比,一般可以节省钢材30~40%,跨径愈大,节省愈多。
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使用荷载下不出现裂缝,即使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常遇荷载下也无裂缝,鉴于全截面参加工作,结构的刚度就比通常开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要大。因此,预应力梁可显著减少建筑高度,使大跨径桥梁做得轻柔美观。由于能消除裂缝,这就扩大了对多种桥型的适应性,并提高了结构的耐久性。
2.4钢结构建筑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密闭性好,故可用于建造气罐、油罐和变压器等。其缺点是耐火性和耐腐性较差。主要用于重型车间的承重骨架、受动力荷载作用的厂房结构、板壳结构、高耸电视塔和桅杆结构、桥梁和仓库等大跨度结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等。钢结构今后应研究高强度钢材,大大提高其屈服点强度;此外要轧制新品种的型钢,例如H型钢(又称宽翼缘型钢)和T形钢以及压型钢板等以适应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的需要。
2.5索-膜结构建筑膜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与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具有很高技术含量。其曲面可以随
着建筑师的设计需要任意变化,结合整体环境,建造出标志性的形象工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艺术性:充分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又体现结构构件清晰受力之美
2.经济性:由于膜材具有一定的透光率,白天可减少照明强度和时间,能很好地节约能源。同时夜间彩灯透射形成的绚烂景观也能达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益
3.大跨度:膜结构可以从根本克服传统结构在大跨度(无支撑)建筑上实现所遇到的困难,可创造巨大的无遮挡可视空间,有增加空间使用面积。
4.自洁性:膜建筑中采用具有防护涂层的膜材,可使建筑具有良好的自洁效果,同时保证建筑的使用寿命。
5.工期短:膜建筑工程中所有加工和制作均在工厂内完成,可减少现场施工时间,避免出现施工交叉,相对传统建筑工程工期较短
3、从受力特点归纳桥梁的类型以及各类桥梁的主要特点。
类型:梁桥(分简支梁、连续梁桥、悬臂梁桥);刚架桥;拱桥(分上、中、下承式拱桥);组合体系桥(分斜拉桥、悬索桥等)。
梁桥特点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桁架梁。实腹梁构造简单,制造、架设和维修均较方便,广泛用于中、小跨度桥梁,但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桁架梁的杆件承受轴向力,材料能充分利用,自重较轻,跨越能力大,多用于建造大跨度桥梁。按照主梁的静力体系,分为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
刚架桥特点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根据基础连结条件不同,分为有铰与无铰两种。这种结构是超静定体系,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底部除了产生竖向反力外,还产生力矩和水平反力。常见的刚架桥有门式刚架桥和斜腿刚架桥等。也称刚构桥。主要承重结构采用刚架的桥梁。刚架的腿形成墩(台)身,梁和腿为刚性连接,可用钢、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制造。
拱桥特点以承受轴向压力为主的拱圈或拱肋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拱结构由拱圈(拱肋)及其支座组成。拱桥可用砖、石、混凝土等抗压性能良好的材料建造;大跨度拱桥则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建造,以承受发生的力矩。按拱圈的静力体系分为无铰拱、双铰拱、三铰拱。前二者为超静定结构,后者为静定结构。无铰拱的拱圈两端固结于桥台,结构最为刚劲,变形小,比有铰拱经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是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修建无铰拱桥要求有坚实的地基基础。双铰拱是在拱圈两端设置可转动的铰支承,结构虽拱桥不如无铰拱刚劲,但可减弱桥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地基条件较差和不宜修建无铰拱的地方,可采用双铰拱桥。三铰拱则是在双铰拱的拱顶再增设一铰,结构的刚度更差些,拱顶铰的构造和维护也较复杂,一般不宜作主拱圈。拱桥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板拱、肋拱、双曲拱、箱形拱、桁架拱。拱桥为桥梁基本体系之一,一直是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形式。拱桥建筑历史悠久,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以前达到全盛时期。
组合体系桥特点主要承重构件采用两种独立结构体系组合而成的桥梁。如拱和梁的组合、梁和桁架的组合、悬索和梁的组合等。组合体系可以是静定结构,也可以是超静定结构。可以是无推力结构,也可以是有推力结构。结构构件可以用同一种材料,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4、举例说明自然条件(气候、地方材料等)对人们传统住居形式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与气候上的复杂性、多样性,给中国居住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带来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结果。黄河与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便成为中国居住文化最早的诞生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地方进行住居建设。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居住的选址都有一定限制。
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住居的选址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早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就凭直觉认知和经验积累,总结出了以天、地、人相协调为准则的认识观念和一种特殊的择地标准和理论即“风水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传统居住建设的实践中。“风水理论”强调“宅,择也,择吉地而营之也”。选择良好的地势、地貌、地力和采光、通风、朝向良好的基地条件等建房,并按照居住环境背有依托,左辅右弼、前有屏障围合的空间格局,和“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法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居住环境。虽然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的发展受社会、神学、玄学等影响,被注入了迷信色彩而有损其科学性,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依托于自然环境来进行住居选址。从人类住居的选址的角度来看,是有其合理性的:阳者,山南水北也,朝阳可以得到充足的日照,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向的寒风,面水可以利用夏季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凉风,有利于湿润空气并带走夏季的热量,靠近水源使得周围的植被得以保持水土,并调整附近的小气候,更能方便生活、生产、交通。
我国各地的住居在选址都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如蒙古包的搭建地点一般选在山前或低洼的地方,以利于防风;在桂北、湘西、黔东南地区流行的“吊脚楼”式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前部立柱建成架空的楼层,后部落地并层层凌高,是与当地山岭起伏,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一般选择向阳、背风,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还要避开沟壑,背山牢靠,土质结实,无洪水和泥石流的地方。窑洞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选址也略有区别,如靠山式窑洞一般选在向阳避风、靠近沟壑源边的地带,而源面宽阔地带因无天然崖壁利用,多为地坑式窑洞;江南水乡,住居多沿河流而建;青藏高原雨水稀少,风多天寒,故碉房多建在河谷平原及近水的山腰台地,或是避风向阳的山麓、山凹地带,碉房的选址常常采取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达到顶层避风向阳、取暖的目的。浙江畲族人民的住居大多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山脚围湾、山腰的坞壑凹地或丘陵中的小谷地,这样有利于躲避东南沿海风暴的侵袭。
5、描述你心中的岭南传统民居。
谈起岭南传统民居,让我第一个反应想起就是广州的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在明清时期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明
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又先后形成了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逢源街等商贾富绅豪宅区(其中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被称为“西关三宝”),西关于是成为广州时尚的代表。西关一带的大屋,也成了那个时期广府民居的标志性建筑。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一般为左右对称,中轴线上为主要厅堂,每厅为一进,全屋一般为二至三进,厅之间用小天井相隔,天井有上盖,靠天窗采光通风。厅的两侧为偏厅、偏房,大屋子偏房的两侧还有巷,叫“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装饰最有特色的部分为大门,一般分为三道,称“三件头”。临街最外的一道是四扇对开的屏风门,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花门。花门上部为木雕通花,镶着花玻璃或衬以钩花布帘,顶端两角通常还会对称地雕一串葡萄或松鼠之类的木雕作为装饰。屏风门可以遮挡街上行人的视线,同时又不影响采光和通风,特别能体现广州人的生活取向——重视小家庭独立的生活空间和个人隐私,同时在闷热多雨的岭南地区,保证通风又是第一要务。屏风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了。趟为开,栊为合,趟栊就是可以滑行着拉开、合上的木门,其原理及功能和现代横拉式的防盗门差不多。趟栊之后的大门才是真正的大门,一般都非常厚重,用于防盗。
西关大屋最多时曾达到800多间,现存的已不足百间,其中保存较好的寥寥可数。在现在的西关,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狭窄而拥挤的道路,呈放射状伸向不知何处的小巷,出售在其他地方再也买不到的小商品的小店,被许多人家切割成不规则的一小间一小间杂乱的旧屋。
目前保存较好的西关大屋包括位于文昌北路耀华大街的西关大屋区、位于恩宁路多宝坊的泰华楼、座落于龙津路逢源大街的小画舫斋、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的龙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宝华路南段两侧十五甫、十六甫的西关大屋、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的大屋群(虽然西关大屋最早出自西关,但现在广州保存最完好的西关大屋却不在西关而在海珠区,其中最集中的是南华西街。目前,南华西街是内控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海珠区龙导新街大屋群。
第三篇:文档土木工程论文
土木工程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绪论中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概论的任务、发展历史概述、未来的发展、土木工程学习的建议。首先介绍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总称,从不同方面进一步说明土木工程所涵盖的范围,同时也阐述了土木工程给现代人的重大意义。也点明了土木工程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各个时代都在大兴土木,建造房屋。让后人很了解前人的经验,从简单的到各种复杂的技术用于房屋建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也为土木工程的未来奠定了基础,这就要精通专业知识,建造出更舒适的房屋。无论从各个方面讲,土木工程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许多重大工程正在陆续兴建,着眼未来,土木工程也许能把沙漠变成绿洲,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土木工程的未来是好的,更有一片开阔的空间。
第二章土木工程的材料
材料的发展分别从三个时期,早期、近代、现代阐述了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史。材料是各种建筑、港口、桥梁、道路等的重点之一,选材不合理,势必会给他人的生命造成危险,也会损失大量的钱财,因此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材料在土木工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1材料对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2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3材料对工程技术的促进作用。
早期人们建筑使用的土木工程材料主要有砖、瓦、砂、石灰等他们至今仍然在土木工程材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它们各种不同的特征进行全面介绍。掌握各种材料的用途,例如砂石,砂是混凝土和砂浆的主要组成材料,是土木工程的大宗材料。从砂的粒径分为粗砂、细砂、中砂。配制混凝土时砂的选择,因此各种材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择。近代土木工程材料比早期的土木工程材料增加了许多材料,比如钢材、水泥、混凝土它们的使用为生产大规模,强度更大的建筑提供了基础。能认识各种钢结构的各种型材和各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各种钢筋、钢丝等。注意各种水泥和混凝土的用途和特性。近代土木工程材料为土木工程的规模产生了飞跃的发展,那么现代出现的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各种材料,使土木工程的功能和外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现代土木工程材料更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第三章基础工程
基础工程不明思议分别岩土工程勘察、浅基础、深基础、不均匀沉降、地基处理几个方面谈起。为了使所修建的工程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益,不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不良的后果,要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地质环境,并能解决土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地基处理都是关键。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是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建筑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了解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找到土的持力层,进一步找到它所能承受的荷载。浅基础通常把地理深度小于5米的一般基础以及埋置虽超过5米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基础。了解各种浅基础和结构形式进一步去探索。
第四篇:土木工程论文
土
木
工
程
概
论
论
文
院系:土木 专业:工程力学
学号:200904220
姓名:杨远
浅谈土木工程的发展变化
土木在古代意指建住房屋等工事,主要靠泥土和木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人类改造和建设生活,生产环境的先行基本手段。建造的各种工程设施,满足了当时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面貌。当我们看到大楼和桥梁以及各种工程建筑都是土木工程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土木工程概论》使我了解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工程。现代土木工程包括了房屋建筑工程,公路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工程,地下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等,其不断的发展构成了我们这美好的世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各种工程。
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是土木工程的核心,造就了我国住宅展业的发展。住
宅产业的提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是产业经济的产物,不是一般的三次产业分类,而是系统化的产业概念。住宅产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住 宅产业系指从事住宅设计、建造及其构件、配件的生产和销售及其经营活动的总称。广义住宅产业,应从住宅商品的形成过程向前延伸,包括项目的策划、规划设 计、住宅部品的研发生产与流通供应、施工建造,向后延伸包括住宅交易、物业管理、住宅金融等。中国的房市红红火火,新式住宅名词层出不穷,媒体上充斥着许多新概念,诸如“绿色住 宅”、“生态住宅”、“节能住宅”、“健康住宅”、“康居工程”、“科技住宅”等等。地产商们也常常用这样的词汇来包装自己的楼盘,迎合购房者追求健康、舒适、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心理要求。那么这些名词仅仅是开发商为了达到销售目的所采用的概念炒作,还是真正体现创新性的新型楼盘形态呢?面对如此总多的选 择,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居住类型呢?这也是很多购房者所关注的问题。现代化造就了这样那样的宏伟建筑造就了我们舒适和美丽的住宅房屋,这些都得益于土木工程的发展。
桥梁工程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对它的需要。古代桥梁以通行人、畜为主,载重不大,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在有重载马车之后,载重量逐步加大,桥面纵坡也必须使之平缓。这时的桥梁材料仍以木、石为主,铸铁和锻铁很少使用。从桥梁的原始雏形——堤梁(及在浅滩溪涧中筑起一个个石堤,堤间流水,人从石堤上跨越)、独木桥、浮桥(架设在船只上的桥)和石拱到现在超千米跨度的悬索桥,桥梁工程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可谓翻天覆地。然而桥梁工程能拥有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取决于工程材料和工程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推动。在原始社会里,懵然无知的古人类还只是追求有一个起身的洞穴和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还不会想到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创造了桥。然而那时工程材料的使用仅限于天然的木和石块,且工程技术非常落后,所以人们只能建造简单的桥——堤梁、独木桥和简单的石拱。二十世纪以来,公路交通有很大发展。在内陆,需要在更多的河流、峡谷之上建桥。在城市中,以及在各种交通线路相交处,需要建造立交桥。在沿海,既需在大船通航的河口、海湾、海峡修建特大跨度桥梁,又需在某些海岛与大陆之间修建长桥。由于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尤其迅速,世界各国相继建造出超千米的桥梁。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班牙的卢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目前中国
在建的一批公路桥梁,无论是桥梁的数量还是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建桥史之最。据悉,这些桥梁主要有:阳逻长江大桥,主跨1280米的悬索桥;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的斜拉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跨江连岛的主跨1490米悬索桥和406米斜拉桥组合;深圳湾跨海大桥,主跨18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088米的斜拉桥,居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36公里,是世上在建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一个国家同时在建这么多世界级桥梁,在世界上不多见。桥梁需要大量修建,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于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桥式,对结构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数值分析,采用更精确的结构试验进行验证,以使桥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道路工程伴同人类活动而产生,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文明的象征、科学进步的标志。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 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因看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 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随着车辆的出现产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先医治了道路的创伤,修复了被破坏的桥梁。在50年代,修筑了著名的康藏(西康至西藏)及青藏(青海至西藏)两公路:康藏公路自今四川的雅安起至西藏拉萨,全长2271公里,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宁静、他念他翁等山脉,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更有冰川、流沙、塌方和泥沼、地震、森林地带,地形十分复杂,工程特别艰巨,路基土石方有2900多万米3,其中石方有530多万米3,1950 年开工,于1954年完工通车。青藏公路自青海省的西宁至拉萨,全长2100公里,横越高达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昆仑、霍霍西里、唐古拉等山脉,沿途 草地、沼泽、环境十分困难,经过艰苦努力,也和康藏公路同时于1954年12月25日在拉萨举行通车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多年来,经过中央和地方 的共同努力,全国通车公路10倍于建国初期;而且工程标准和施工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建成了从首都北京通往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城市的国道网,中 国铁路公路网图)。1981年由交通部颁布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根据交通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规定 了线形标准;路面面层分为四种类型: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有各种不同的气候地带,有特殊的筑路地区,如沙 漠、永冻土、盐湖、黄土、软土沼泽、泥石流、冰川、塌方、盐渍土等,都累积了不少的筑路经验。自1979年以来中国公路建设加快了步伐,其中,如宜川—兰州公路、天山公路、天达岭公路、宜安—沙铭公路等,都属工程艰巨、标准较高的干线。新修的黑色 路面有 37000公里,截至1984年底,全国通车里程共有926000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有19万公里,同时提高了主要干线的等级。1984年开始筹划、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广东省的广州至深圳和珠海的高速公路,上海市也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中国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不但起了量的变化,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日益提高。
给排水工程也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工程。水的循环,可分为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水的自然循环有多种,对人类最重要的是淡水的自
然循环。水从海洋蒸 发,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然后以雨、雪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图1淡水的自然循环一部分又重新蒸发返 回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流回海洋,这就是淡水的自然循环。雨水落至地面,或雪降至地面融化后,汇集起来形成小的径流,小径流不断汇集,形成河川和湖泊。渗入地面下的水,会在地下透水层中流动,形成地下水流。地下水流出地面,称为泉水。在不同的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还会相互补给。我国处于东南亚季风地带,夏季多暴雨,常引起河川及湖泊水位上涨,造成洪水泛滥。为减轻洪涝灾害,常修筑调贮水库,即人工湖。水库还常用作发电,以及农田灌溉和城市水源等。为航运、引水灌溉等需要,还修筑运河。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和丰富的水源。
铁路工程也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道路运输的主力。中国铁路的发展也取得了光辉的业绩。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 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 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 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 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 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 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 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 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 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 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 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 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 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 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我国铁路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土木工程越来越人性化,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逐渐趋向于智能化和绿色建筑。纵观土木工程的过去和现在,我对其发展有足够的信心,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们的建筑,道路等产生更大的影响。相信在未来土木工程包含的内容将使地球建设为的更好。
第五篇:土木工程论文
土木研究生的实用学术网站
一.专业学术网站
1.小木虫(http://emuch.net/)
推荐理由:里边有不少学术科研用得到的资料,且全部为免费的。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ttp://www.xiexiebang.com](学习英语的好地方)英语角http://www.xiexiebang.com](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