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总结完整版
1.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料;在政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在经济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病;在思想道德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不久就对这个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无情的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败和残暴,诉说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这不仅在当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而且至今对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与预测,并为实现理想社会进行了各种艰难的试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有启发性的实际例证,他们对未来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文化,从社会到家庭,都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尽管在当时很不现实,但这些闪烁着天才火花的真理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已经或正在为实践所证实。
(3)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尽管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着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找不到产生资本主义罪恶的经济根源,因而得不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2)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幻想用理性来说服资产阶级,通过和平道路来改造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能够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力量,他们的学说脱离工人运动,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资产阶级和统治者身上,呼吁他们帮助建立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2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欧洲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三大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失败说明,当时流行西欧各国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给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一条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没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能达到争得解放的目的,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两个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先后完成了立场,世界观的转变,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亲自参加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理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固有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现实:
(1)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4)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1.3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宣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经19世纪后半叶马、恩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深化。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中,马、恩作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是体系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马、恩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是思想上、政治上、力量上最强大的阶级,只有他能肩负起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3)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恩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一个反动的暴力机器,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用革命的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也不反对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夺取争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
(4)国际主义与统一战线理论。各国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实现国际团结,实行国际主义、互相支援,反对共同的敌人。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应该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尽可能把一切革命的阶级和进步的力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夺取革命的胜利。
(5)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理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6)共产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此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更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1.4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即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2)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3)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1.5如何正确认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与现实的历史差距?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从巴黎公社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实际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设想错误或认为是现实背离了社会主义,而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差别。
1.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即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不断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在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发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征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必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理论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而不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终成果,这种认识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奢求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他们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更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修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应采取形而上学的方式,而应结合丰富、生动、日益发展变化的世界现实和本国国情。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抽象,是概括的社会主义一般,不是指哪一个具体国家的具体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是共性的社会主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被抽象掉了。信仰、实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考虑当前的确切事实,使之具体化、民族化。
3.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根据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测和设想。他们根据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指一个国家的事情,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这种设想没有成为现实。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得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现实确实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建立,而是在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于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现实条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见必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也就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
2.1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依据
(1)理论: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也就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2)理论依据: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内部冲突加深,造成其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②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不发达国家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广大人民除革命外别无出路。③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够充分,封建势力的存在,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通过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将国家引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④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并且有农民做同盟军,有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2试述苏俄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度的转变及历史启示
一、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起因在苏维埃政权刚刚赢得医治战争创伤的机会、将要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又与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相互勾结,反对苏俄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了对付国内外反革命的联合进攻,苏维埃政权宣布全国为“军营”,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动员广大群众奋起抗敌。与此相适应,全国的经济、政治立即转入战时轨道,建立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主要内容:
1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实行垄断,禁止私人买卖。
2在工业体制上,实行最大限度的国有化,把个大部门的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消费品配给制。4在劳务关系上,实行强制性的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保障前线军队需要,建议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夺取战争胜利,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起到积极作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
2局限性 第一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第三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经过又与连年战争的创伤,在加上政策失误,苏维埃政权在战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充分估计到这种严峻的局势,他们觉察到,为了扭转时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筑固苏维埃政权,必须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在工业方面,由全面企业国有化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3在商业方面,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恢复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征实质:1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2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特征1以市场为取向。2多种经济成份并存。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4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权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俄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筑固了工农联盟。2发展和改善了国家经济,稳定和筑固了苏维埃政权3为实现国家工业奠定了基础,苏联从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2.3列宁晚年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探索及影响
一 列宁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
1从俄国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2一定时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3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发达的大工业 4实行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5开展文化革命,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6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国家机关
二 影响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论证了苏维埃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路。这些思想构成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计划,它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它为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给不发达的无产阶级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列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晚年的著作留给人们许多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列宁开辟的道路,创造性的发挥他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和解决。
3.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重大弊病有哪些?
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一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这些特点相互联系,他们共同体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第二,实习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和干部终身任职制。第三,缺少灵活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三)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文化体制实行高度控制,文化生活整齐划一。文化上和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是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学者难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难以创造性的创新。
二.重大弊病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第一,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第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第三,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第一,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第二,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现象日趋严重。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手段。第四,党政干部的委任制、终身制滋生了干部的特权化思想,造成了党与群众的疏远。
(三)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第一,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于自由。第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第三,导致了教条主义的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窒息了社会文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3.5 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基本原因:1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3直接原因—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2根本原因--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原有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潜伏着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僵化、指令性计划太多,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单纯追求数量等;苏东国家的政治体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权主义、以党代政、缺乏监督机制等弊端;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经验教训: 1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2社会主义改革问题:改革的性质要由要解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决定,并且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改革的目标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方向是要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要有一条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有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
4.3越南革新开放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哪些?越共革新开放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越南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不存在统一,固定的模式3.确立胡志明思想作为越共的指导思想4.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5.确立越共的奋斗目标与党的性质
5.1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国际金融市场化合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3)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合载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4)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带动力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5)劳动力资源国际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早期的商品贸易扩大到全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打破了国内市场的局限,呈现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配置和共享的局面(6)经济活动规则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贸易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要进行全球流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则,就会破坏各方面的利益,也会失去自己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两极对立的格局解题后的资本主义。
新变化:(1)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原因:1社会生产力本身具有在原来基础上加速发展的规律2战后新科技革命浪潮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其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通过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资产阶级国家和国际垄断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4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生变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继续加强和改善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强和完善资本主义的全球宏观调控体系(3)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新趋势
5.2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1.资本剥削方式的重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剥削和政治统治方式进一步演化,变得更加隐蔽化、智能化、法制化和
多样化。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逐渐由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即原来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增加工人劳动强度为主,转变到尽力提高工人劳动技能,以便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出现了分化。传统的无产阶级分化为现代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人阶级,出现了五颜六色衣领的工人。
②资产阶级的队伍也有所变化,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经理阶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最重要的现象是中间阶级的扩大。旧的中间阶级是指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各个阶级,包括中小企业主、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新的中间阶级则是在原来的中间阶级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中级行政人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3.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冷战结束后的当代世界有两种性质的四类国家: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今有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五国,都属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有190个,又可分为三类,其中发达国家约30个,发展中国家约30个,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近30个。各类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都更加紧密。
6.5为什么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稳脚跟?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后阶梯。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六个基本特征:一。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发生大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工人阶级出现新的趋势;四。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国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器全民利益的协调器各种社会矛盾的磨合器;五。全球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大为增强,国际关系更加社会化;六。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政府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调控,采取各种福利措施。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具有以上六个新的特征,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后阶梯。
二金融危机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已成定局。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愈来愈失去安全感。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代表着传统的华尔街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也表明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模式在政府介入下,有了社会主义色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社会主义在世界终将站稳脚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社会主义在世界终将站稳脚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总是同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就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说,这个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既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当代中国背景,又讲了这个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由此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伴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转换,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就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这是一件有着重大理论意义、重大实践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些深刻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回答和解决的课题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但归根到底是回答四个重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能不能解决好这四个重大问题,善于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8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中国特色道路,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旗帜,成为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从思想上政治上提供了根本保证。
(四)当今世界在变化,国内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要做到这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就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
(五)先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才能获得新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种发展、变革、调整的巨大程度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受到严重影响,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多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这些复杂深刻的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放眼天下大势,纵览国际风云,洞悉发展先机,研判困难风险,科学预见未来,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新思想、新论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普及,为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提供理论支持,努力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国内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入研究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通过比较借鉴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六)再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我们制定规划、研究政策、作出决策、考虑问题,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出发。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就要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深入调查、严格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七)接下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变革,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要在大变动中抓住大机遇、迎来大发展,在矛盾交织中探索新途径、实现新突破,必须在思想上有新解放、实践上有新创造、理论上有新发展,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要紧密结合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特别要紧密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践,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
(八)最后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科学领导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55年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已经产生并且还将长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总结完整版
1.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料;在政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在经济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病;在思想道德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不久就对这个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无情的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败和残暴,诉说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这不仅在当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而且至今对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与预测,并为实现理想社会进行了各种艰难的试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有启发性的实际例证,他们对未来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文化,从社会到家庭,都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尽管在当时很不现实,但这些闪烁着天才火花的真理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已经或正在为实践所证实。
(3)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尽管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着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找不到产生资本主义罪恶的经济根源,因而得不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2)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幻想用理性来说服资产阶级,通过和平道路来改造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能够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力量,他们的学说脱离工人运动,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资产阶级和统治者身上,呼吁他们帮助建立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2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欧洲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三大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失败说明,当时流行西欧各国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给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一条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没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能达到争得解放的目的,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两个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先后完成了立场,世界观的转变,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亲自参加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理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固有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现实:
(1)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4)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1.3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宣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经19世纪后半叶马、恩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深化。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中,马、恩作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是体系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马、恩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是思想上、政治上、力量上最强大的阶级,只有他能肩负起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3)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恩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一个反动的暴力机器,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用革命的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也不反对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夺取争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
(4)国际主义与统一战线理论。各国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实现国际团结,实行国际主义、互相支援,反对共同的敌人。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应该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尽可能把一切革命的阶级和进步的力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夺取革命的胜利。
(5)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理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6)共产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此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更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1.4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即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2)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3)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1.5如何正确认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与现实的历史差距?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从巴黎公社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实际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设想错误或认为是现实背离了社会主义,而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差别。
1.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即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不断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在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发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征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必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理论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而不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终成果,这种认识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奢求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他们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更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修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应采取形而上学的方式,而应结合丰富、生动、日益发展变化的世界现实和本国国情。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抽象,是概括的社会主义一般,不是指哪一个具体国家的具体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是共性的社会主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被抽象掉了。信仰、实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考虑当前的确切事实,使之具体化、民族化。
3.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根据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测和设想。他们根据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指一个国家的事情,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这种设想没有成为现实。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得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现实确实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同时建立,而是在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于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现实条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见必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也就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
2.1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依据
(1)理论: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也就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2)理论依据: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内部冲突加深,造成其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②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不发达国家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广大人民除革命外别无出路。③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够充分,封建势力的存在,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通过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将国家引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④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并且有农民做同盟军,有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2试述苏俄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度的转变及历史启示
一、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起因在苏维埃政权刚刚赢得医治战争创伤的机会、将要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又与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相互勾结,反对苏俄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了对付国内外反革命的联合进攻,苏维埃政权宣布全国为“军营”,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动员广大群众奋起抗敌。与此相适应,全国的经济、政治立即转入战时轨道,建立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主要内容:
1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实行垄断,禁止私人买卖。
2在工业体制上,实行最大限度的国有化,把个大部门的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消费品配给制。
4在劳务关系上,实行强制性的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
1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保障前线军队需要,建议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夺取战争胜利,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起到积极作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
2局限性 第一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第三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经过又与连年战争的创伤,在加上政策失误,苏维埃政权在战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充分估计到这种严峻的局势,他们觉察到,为了扭转时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筑固苏维埃政权,必须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在工业方面,由全面企业国有化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3在商业方面,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恢复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征
实质:1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2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特征1以市场为取向。2多种经济成份并存。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4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权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俄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筑固了工农联盟。2发展和改善了国家经济,稳定和筑固了苏维埃政权3为实现国家工业奠定了基础,苏联从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2.3列宁晚年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探索及影响
一 列宁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
1从俄国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2一定时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3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发达的大工业
4实行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5开展文化革命,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国家机关
二 影响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论证了苏维埃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路。这些思想构成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计划,它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它为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给不发达的无产阶级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列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晚年的著作留给人们许多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列宁开辟的道路,创造性的发挥他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和解决。
3.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重大弊病有哪些?
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一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这些特点相互联系,他们共同体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第二,实习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和干部终身任职制。第三,缺少灵活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三)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文化体制实行高度控制,文化生活整齐划一。文化上和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是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学者难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难以创造性的创新。
二.重大弊病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第一,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第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第三,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第一,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第二,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现象日趋严重。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手段。第四,党政干部的委任制、终身制滋生了干部的特权化思想,造成了党与群众的疏远。
(三)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第一,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于自由。第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第三,导致了教条主义的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窒息了社会文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3.5 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基本原因:
1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根本原因--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原有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潜伏着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僵化、指令性计划太多,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单纯追求数量等;苏东国家的政治体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权主义、以党代政、缺乏监督机制等弊端;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直接原因—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经验教训:
1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2社会主义改革问题:改革的性质要由要解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决定,并且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改革的目标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方向是要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要有一条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有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
4.3越南革新开放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哪些?
越共革新开放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越南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不存在统一,固定的模式3.确立胡志明思想作为越共的指导思想4.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5.确立越共的奋斗目标与党的性质
5.1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国际金融市场化合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3)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合载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4)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带动力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5)劳动力资源国际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早期的商品贸易扩大到全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打破了国内市场的局限,呈现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配置和共享的局面
(6)经济活动规则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贸易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要进行全球流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则,就会破坏各方面的利益,也会失去自己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两极对立的格局解题后的资本主义。
新变化:(1)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原因:1社会生产力本身具有在原来基础上加速发展的规律2战后新科技革命浪潮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其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通过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资产阶级国家和国际垄断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4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生变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继续加强和改善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强和完善资本主义的全球宏观调控体系(3)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新趋势
5.2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1.资本剥削方式的重大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剥削和政治统治方式进一步演化,变得更加隐蔽化、智能化、法制化和多样化。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逐渐由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即原来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增加工人劳动强度为主,转变到尽力提高工人劳动技能,以便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出现了分化。传统的无产阶级分化为现代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人阶级,出现了五颜六色衣领的工人。
②资产阶级的队伍也有所变化,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经理阶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最重要的现象是中间阶级的扩大。旧的中间阶级是指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各个阶级,包括中小企业主、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新的中间阶级则是在原来的中间阶级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中级行政人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3.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冷战结束后的当代世界有两种性质的四类国家: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今有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五国,都属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有190个,又可分为三类,其中发达国家约30个,发展中国家约30个,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近30个。各类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都更加紧密。
6.5为什么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稳脚跟?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后阶梯。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六个基本特征:一。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发生大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工人阶级出现新的趋势;四。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国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器全民利益的协调器各种社会矛盾的磨合器;五。全球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大为增强,国际关系更加社会化;六。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政府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调控,采取各种福利措施。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具有以上六个新的特征,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后阶梯。
(二)金融危机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已成定局。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愈来愈失去安全感。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代表着传统的华尔街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也表明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模式在政府介入下,有了社会主义色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社会主义在世界终将站稳脚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社会主义在世界终将站稳脚跟”
第三篇: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经典总结
★怎样把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点和主要线索。答:
一、基本点有2个:
1、研究对象。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有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作为研究客体,当然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
2、学科性质。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①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政治学,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不只是涉及政治规律。②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四大系统平列研究,而是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四大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主要线索为“三次历史性飞越”。
1、第一次历史性飞越是19世纪40年代――90年代实现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历史性飞越是20世纪初――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他曾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重新补充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斯大林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来,在总结苏联模式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尽管大多数遭遇失败,但是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却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越走在实现过程中。★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答:
一、贡献: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更加重要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预测和论证未来农救会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1、关于农救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
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农救会的思想。
3、关于劳动改造、劳动光荣与劳动竞赛的思想。
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农救会生产的思想。
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分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
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
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味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
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
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
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
13、关于法制建设的思想。
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
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
1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和不输出制度的思想。
18、关于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
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二、局限性:
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传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以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把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某个天才人物。
3、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浩劫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不是在生产的现存物质事实和阶级斗争中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发现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把社会理想化。★《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答:《宣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至少包括如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说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察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本范畴。
2、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了从奴隶制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老师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担负起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历史使命。
3、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论证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对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实话革命性的改造,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明确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不可能很快就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提出“十大纲领”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的渐进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单靠行政手段和群众运动。
5、关于无产阶级正常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正常的理论,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还体现了党的民主制的组织原则。
6、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明确了共产党人应该同其他工人政党及各民主政党通力合作的思想。所包含的原则不仅适用于革命时期,而且也适用于建设时期。
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性的公共权力,是阶级实施有效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的历史使命就是促使国家的消亡。
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各个民族要先实现独立自主,然后才能有真诚的国际合作。
9、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才能获得解放。因此,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要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概括了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社会的前景,了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1、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在推进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使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显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实。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较为重要的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汲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继承,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4、实践活动。①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②他们投身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革命活动。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答:、军事共产主义采取的措施。①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国有化③工业管理集中制④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⑤经济关系实物化⑥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2、在战争结束后,军
事共产主义暴露出的局限。①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事实②脱离了农民的需求③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特征。新经济政策标志着苏俄进入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新时期。其主要精神是:是一项长期政策;商业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在国家监督下由合作社执行商品交换任务;部分修改大工业生产计划,发展日用品生产;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四个重要特征①以市场为取向②多种经济成份共存③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④改革过度集中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两个最主要的功能①容易同农民结合,易于被农民接受②通过这种政策可以同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争。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课程。
4、启示。军事共产主义在一定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建设国家的热情。★试述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和弊病。答:
1、成就。①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 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宿舍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2、特征: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①政治方面的表现。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案例机关。②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过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机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公共舆论一律。④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
3、弊病。①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②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③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④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由于既存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如何认识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答:
1、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高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的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2、历史教训。①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反“左”还要防右,不能调和折中,而是要真正站在不带引号的左派的立场上。②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该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分析。③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以个封闭、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要加快发展新科技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发展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发展党际民主。★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可贵探索。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主要是明确认识以下四个问题:①纠正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②确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③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④指出新民主主义中国文化的新特点。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特点的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体,以国营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再加上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这就构成了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2、建国初期的借鉴与创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新中国并未全盘照搬苏联模式,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①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②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③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
3、1949年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一方面由于在短暂的三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因战争而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统一了国家,巩固了我民族的团结,节节胜利,使我们头脑发热。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难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因此难免爱苏联模式影响,无法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使我们党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独立探索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急于及早过渡到社会主义。
4、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等严重错误。这促使我们党力求摆脱苏联的影响,纠正因照搬苏联经验而出现的缺点和偏差,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我们党提出不少正确的意见和设想。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进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繁荣,还主张共产党同各民主学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重大挫折。毛泽东对1956年秋后发生的波兰匈牙利事件和1957年春夏我国整风运动大鸣大放中发表的种种意见作出错误的分析与判断,加上缺少党内民主,致使我们党从1957年起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转向“左”的方面。从此“以阶级斗争为纲”,几乎连续20年之久错误地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在我国推行了比苏联模式更“左”的模式,毛泽东实行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其程度和不良后果都超过了斯大林,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损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遭到了极大挫折。★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答:体现在四个方面。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1978年
冲破“两个凡是”禁锢,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到提出判断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不仅指导和全面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性转变。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先生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认识当今越、老、朝、古地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答:(暂无)。★试述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答:
1、全球化是一个以科技全球经为龙头、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多元体系。内容可概括为“十化”,即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法治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组织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思想观念全球化、人际交往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化。
2、基本特征。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开拓。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经所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涉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转变过程,既包括社会制度的变迁,又涵盖人类文明的变迁、物质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它所涵盖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发展阶段,在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生活质量、人的素质等方面发展水平与善的综合概念。从现代化、全球化的三大浪潮可以明显看出,现代化、全球化的原动力是新抗美援朝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而不是某些具体国家。但是如果哪个国家能够发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它就必定能够主导现代化和全球化,如历史上的英国、德国和美国等。
3、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以主动迎接和带入全球化浪潮中去。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初次尝试与努力遭受重大挫折,全球化重新成为西方大国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化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巅峰。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善于“与狼共舞”,学会如何增强 力与竞争力,以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当今第四阶段的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这一浪潮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全球化,主张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反对西方大国的经济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性质与方向。★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答:
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而所谓的国有经济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有所激化,并且不时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2、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今工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并没有泯灭。
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民主权利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是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台前幕后操纵着国家机器,统治着人民,所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现象依然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它依然是动摇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的主要因素。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仍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频爆发,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资产阶级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爆发的危险度与危害性;但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催化危机爆发的惯性冲击,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比冷战前 任何时期更复杂、更隐秘,也更难治理。与传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并发的,还有结构性经济危机,体制性或体系性经济危机及其他潜伏的新危机。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但在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及较先进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体制的管理方式上,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积累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当然,资本主义绝不会自发、自动、自行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经过社会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自主地进行持续、持久的斗争,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综上所述,―――。★如何看待当代世界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答:
1、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世界观的多元性,其实质是为推选改良主义政策扫清思想与理论障碍。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和科学社会主义同出一源,但它们在接下来分道扬镳了。它对社会主义目标作了另外的解释,认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关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实践证明,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选民眼前利益的改良主义,比起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一个进步。如果各国共产党不善于借鉴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关于民主、自由的合理因素,不能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那么民主社会主义还会有其广阔的市场。
2、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它们都实行民族主义,都要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巩固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大体上可分三类:①受前苏联或中国影响较大,主张以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共产党化的民族主义政党。②受社会党国际的影响很大,社会民主党化的民族主义政党。③主张把社会主义和本民族的传统相结合,从而形成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此外,有的国家还把在亚非拉盛行的某种宗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社会主义。随着苏东巨变和多党民主风潮盛行,绝大多数国家都宣布放弃社会主义,政治上改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或市场经济。
3、生态社会主义。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促进了西方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西方绿党运动与生态运动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关心人类前途与命运的一种派别与理论,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表现、后果、根源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正确提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
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之其他绿色政治派别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经济与政治主张,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一些观点带有明显的空想性、狭隘性,有悖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答: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浩劫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主要有两个:①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A、重大变化。
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全方位大发展是指以往的科技革命主要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当今时代新的科技革命则遍及自然科学六大领域。加速度大发展,是指科技的发展后浪赶前浪,一日千里,速度倍增,突飞猛进。
2、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协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在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两种社会制度已由冷战对峙开始转向和平共处、竞争和斗争。有的问题要协商圣诞,协调关系,达成协议;有的问题还可以进而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协作中还有斗争,还要在很多领域开展竞赛和竞争,竞赛是比先后,竞争进而比优劣,优胜劣汰。B、树立的新观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新科技革命确实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黄金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从这场新科技革命中,从资本主义的晚霞中看到未来共产主义的曙光。我们要关于借科技革命违犯发展的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力争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极有利于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两大挑战。答: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
一、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
1、为什么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是科技革命的主动力,科技革命主要是科技专家刻苦钻研精巧劳动的成果;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盲目追求利润、互相激烈倾轧,在很多方面反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协调发展。然而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制管理、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自由、社会需求和对外开放八个社会条件,则是科技革命迭起的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只要我们能够全面继承这八个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科技一定能够得到更快的新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阶段?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来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迄今理论界尚未取得较一致的看法。但我们不能急于通过发动世界革命消灭之,只能唤起民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加强联合斗争,较长期地把社会资本主义即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逐步推进到资本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再发展到未来完全的社会主义。
3、为什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等国被 打败,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恰好是由于教条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或者从根本上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而招致灭顶之灾。如果能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为加速发展新科技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的大潮,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本来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中重获新生。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
1、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顺应世界客观发展开拍,逐步推进改良路线一,多方发扬民主,不断调整政策,力争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取消高官特权,注重发展经济,不断给群众以实惠。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过度集权的体制和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积重难返,在世界资本主义掀起的新科技革命大浪潮的冲击下,愈益陷入困境。各国共产党要如何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病,既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又借鉴而不倒向民主社会主义,以再创辉煌,这是有待认真探索的重大课题。
2、应该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只要各国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激化到出现革命形势的地步,只要各国共产党还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过度集权体制和过左路线的弊端,那么夸赞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就还有其继续发展的余地和拓展的社会问题,即使还没有建立社会党的国家也不会出现社会党。而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也还会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转型。只要科学社会主义真正坚持民主、发展民主,能够善于与民主社会主义结成左翼联盟,就能够极大地增强世界社会主义的实力与阵地。以民主为基础,科学才能繁荣昌盛,以科学为指导,民主才能避免失误。科学与民主比翼双飞,并驾齐驱,社会主义才能威力无比,无往而不胜。
3、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为什么大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最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过度集权的体制和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科技与经济发展较慢,又多方限制人民的民主自由,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以信息化为龙头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之下,广大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感到亟须变革,然而改革却屡受挫折,难以有重大突破,遂使他们深感失望。然而党内外广大群众仍然向往社会主义,不愿意完全回到资本主义。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许多人自然地只有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只好纷纷改“性”易名,另求社会主义的新路。由此可见,执政的共产党只有加快改革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病,既坚持又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成功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才能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防止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袭,并且扩大科学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影响。综上所述,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和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又防止转向右的方面,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答:
1、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要改变“战争引起革命或者革命制止战争”的传统战略观念,探索在世界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如何去发展世界社会主义。
2、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维护和平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情况下,重新探索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结合时代与国情的特点,独立探索本国革命的道路,而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种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和平发展的,难以爆发暴力革命。只有某些矛盾激化的国家,才有可能爆发革命。
4、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除了主要以本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榜样来吸引世界人民之外,还应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义上支援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必要时还应该尽可能给予人力上、物力上和财力上的援助。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点应该是各国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及其政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探索、努力奋斗。
5、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要从冷战对峙完全调整为和平共处,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即使是和平共处也不是没有斗争,而是更加复杂、更加隐蔽、有时更加尖锐的斗争。但是这种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要善于斗智、斗勇、斗法,通过适当的斗争达到更好的合作。可持续的热和共处是国际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它也最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个目标有待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6、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类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应该区别对待、求同存异,以得于形成反对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的广大联合阵线。总之,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要善于从敌人营垒中寻求朋友,化敌为友,以扩大对敌阵线;而不能从朋友营垒中乱挖敌人,化友为敌,以对敌阵线。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千万不能再干那种“惟我独革”、“惟我独社”、残酷内斗、无谓内耗、同室操戈、亲痛仇快的蠢事。★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答:
1、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至今仍然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消灭剥削制度及种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最佳选择。
2、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尽管每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有所不同,但是社会主义的道路依然是人类解放的根本之路。
3、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各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尽管苏东巨变,世界共产党的力量受到削弱,但其整体力量和广泛影响仍是十分强大的。
4、由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带头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根本的优越性。尽管迂回曲折,然而能够一浪接一浪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本身就说明,社会主义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旺盛的活力。
5、重新补充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对于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的。
6、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不断失败了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和霸权行径,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中坚力量。★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答: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首要在于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能够切实保证革新派 正确领导。
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才有可能始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并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将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与振兴的中流砥柱。
3、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各国共产党人只有努力探索并找到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才能推动本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随之繁荣昌盛。
5、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共产党人特别是革命领导人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高瞻远瞩,明辨方向,权衡利弊,准确判断;更需要他们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答:
1、必须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根本办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必须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教训之一是只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即“穷过渡”和“急过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展开激烈竞争。我们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
4、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首要问题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大国主义。大党大国主义具有很大危害:阻碍了各国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影响了各国 党独立自主地解决其内部事务和问题。还导致党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共
1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评判苏联模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的体制,理论界称为苏联社会主义主义模式。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基本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在经济方面,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经济特征;在政治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共独掌政权;在文化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类文化机构由国家开办,文化学术是非由党组织
或者党的领导人裁决。主要影响:在国内,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少独立的经验,出现了一个学习苏联模式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搬用了苏联的一套理论和模式,而忽视了把科学
产主义运动的分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统一的、各国都必须遵循的模式,强加和照搬某种模式的做法只能阻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输出和输入。大党大国只有在革命和建设方面作出表率的义务,而没有干涉别国别党的权利。各国党不分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各国党都
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大胆探索,开创具有本国特点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只有如此,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健康发展。
第四篇:政治作业 研究生 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和及其发展历史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至今没有认识清楚的世界难题。社会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它的出现不到二百年;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只有一个半世纪;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和回答不一样,而且人们认识它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对它的回答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主观条件特别是目标选择、价值选择的限制。对社会主义能否有正确认识,在以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目标选择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认识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一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从特征层面认识社会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首要前提和本质特征。
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劳动将成为人们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未来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市场和竞争。 按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将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社会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的一些痕迹。
在上述特征中,马克思恩格斯比较突出强调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这是同现存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区别。列宁在20世纪初叶,在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从特征层次作出新的概括。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两种提法:
一是列宁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二是公有制加按劳分配。
斯大林后来发展了第二种提法,把社会主义归结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科学性与局限性并存。这种科学性使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对社会主义坚信不移。但其局限性却被后来人演变成为理论误区:
一是以为社会主义的实质只能从生产关系上把握,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中去概括。以为社会主义可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围绕生产关系不断搞所有制的升级,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二是以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三是以为贫穷是社会主义。认为“穷则思变、富则变修”是铁的定律。主张“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这些理论误区,相互交织、渗透,构成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僵化的思维定势,使人们长期处在一方面在搞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困境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以政治革命为中心来构建其理论框架,没有跳出革命党领袖的思维方式,他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思想总体上是不成熟、不系统和不一以贯之的。“斗争哲学”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甚至于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提升: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把它看作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转折点。从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的起步阶段开始对社会主义再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开始萌芽。
改革开放一开始在我国就遇到姓资姓社的困扰。这样一些关系改革开放能否起步的关键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标志.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100年发生了“四件大事”和影响很大的“不小的事”。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在理论上和思想认识上教训深刻,在五个方面出现失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1、低估了资本主义,造成在实践上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简单化;
2、高估了社会主义,导致不自觉地陷入新的乌托邦;
3、看近了共产主义,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中超越发展阶段;
4、忽视了封建主义,使社会主义发生了严重扭曲;
5、僵化了马克思主义,妨碍了民族的创造性思维,共产党的优势成为劣势。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矛盾加剧,迫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进行新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得到新提升的标志性成果。把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必将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产生深刻影响。
二、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人们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我倾向于: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20世纪初,列宁审时度势,勇于在落后的俄国由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夺取政权,带头探索通往社会主义之路。俄国终于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1936年,苏联共产党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同年,苏联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的成果用宪法的形式巩固下来。当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很自豪,他们自以为已经在世界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但苏联为什么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过了55年,在1991年的时候又突然垮台了呢?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个别领导人背叛造成的,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以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低标准的、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很多严重的弊病。这种模式并不是不可以改,但苏联长期延误了改革,最后被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失败,在于它长期超不过资本主义,最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了。
在经济模式方面,苏联有很大成就。它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消灭了各种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苏联经济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的本体。同时,苏联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保存了生活资料和消费品的市场。在按劳分配方面,工人阶级实行8级工资制,农民则是按劳动日记工分,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但是这个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有很多弊病。按照苏联1936年宪法的规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并不明确归工农所有,公有制被严重地空泛化了。公有制在颇大程度上是官有制。无论是国营工厂还是集体农庄都是由国家权力和官员掌控,所以1991年苏联剧变时没有工农大众奋起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此外,苏联共产党还培养了一个高薪官僚特权集团。官僚特权集团的高工资和低工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36年,高低工资的差距是30多倍;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差距是50多倍;到8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是100多倍。这个高薪官僚特权集团是阻碍苏联改革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掘墓人。普通干部实行的是有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按劳分配,而高级干部实行的是特权主义,这很不公平。苏联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化的积极成果。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计划经济,而是政府统制经济。苏联领导人只看到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没有认识到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的。
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病是非常严重的。本文用十句话、五十个字来概括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病。
个人集权制。国家的党政军三大权由一个领袖掌握。斯大林是第一个苏共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职务终身制。国家的党政军三大权的领导人是终身制。斯大林带头搞终身制,他从1922年开始担任党的总书记到1953去世,一共任职31年。
指定接班制。接班人也是斯大林指定的。斯大林原来选中曾经担任过他的秘书的马林可夫接班,后来他对马林可夫不太满意,嫌他太软弱,想换接班人。但还没来得及换,他就去世了。
控制选举制。苏联有民主选举,但是由苏共严密控制选举。苏联的选举并不是尊重选民意见的、自下而上的差额选举,而是等额选举。候选人大多是各级党委精心挑选的意中人。
消灭异己制。斯大林之所以能掌握大权,是由于他从1925年至1929年清除了党内三个反对派,大部分都被当作敌特处决或长期坐牢。到斯大林晚年,党内还有一些人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又准备清洗。但他还没有来得及清洗,就中风去世了。
监控干群制。苏联的情报部门不归国家机关领导,而是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掌控。这个机关可以监控全国所有人,包括高级干部。
此外还有:***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官员特权制。斯大林还严重地破坏了党内民主。在列宁时期,苏联还有党内民主。列宁在世的时候,托洛茨基就敢于提出与列宁不同的观点。列宁虽然不同意,但还是同托洛茨基共事,并给托洛茨基很高的职位。到斯大林时期,党内民主没有了,斯大林一人掌握了党政军所有的大权。
在文化体制方面,苏联没有吸收资本主义文化自由的成果,缺少文化自由。表现为各种文艺作品盛行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扼杀了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极力要求对党和领袖歌功颂德,对人民和对国外进行虚假的、夸张的宣传。苏联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强调舆论一律,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矛盾和阴暗面。这不利于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之,苏联失败有多方面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简单地说,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以内因为主的。内因方面也有近因和远因。当然,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手里失败的。但苏联失败的病根病源是远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决定党的总书记不能再兼任政府总理,要实行党政分开。这种想法很好,但没有做到。苏联的法律从列宁时期起就非常重视立法,但是缺少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的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苏联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越早改革越有可能改革成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
世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都深受苏联模式影响,都认为苏联模式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都在本国不同程度地照搬苏联模式。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专断后,社会主义国家才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病并开始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新模式。毛泽东在1956年也写了著名的文章《论十大关系》,文中指出要吸取苏联的教训,要引以为戒。苏联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极权主义,权力极度集中在党的领袖一个人的手里。要吸取苏联失败的教训,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政治体制。只有改革政治体制,才能探索成功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点,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的讲话中讲得很明确了,要对权力过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根本改革。邓小平指出,改革政治体制,关键在于实行党政分开。
从苏联的失败中我们学到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是,社会主义一定要与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历史和外国的模式,要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21世纪资本主义处于最高阶段,即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21世纪要探索社会主义,不能再搞苏联模式,不能再搞暴力革命、不断革命、世界革命。21世纪要探索社会主义,应该是和平改良、不断改良、世界改良,逐步形成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逐步渐进,难以狂飙突进。邓小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突破。对这些重大突破,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对斯大林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模式论的突破;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吸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创造,对苏联社会主义“超阶段论”的突破;
三、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对封闭禁锢、因循教条,不事改革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
四、实事求是,从提高人民生活和民生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对苏联国民经济重工业化和重工业军事化发展模式的突破,也是对苏联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发展战略的突破;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体制模式层次上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全面突破。
近些年,分别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这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更加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把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整体上推向了新的阶段。
改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所有了解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过程,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的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当坚定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一切任意美化、颂扬早已失败了的苏联模式、以苏联模式的观点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言行,都是极其错误的。
四、社会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1、社会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他说,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差距、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省份之间的差距。他还指出,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是中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小的时候受教育的影响,开始认识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是憧憬而又热爱。高中和大学后,开始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增加了对历史的了解,感到社会主义是虚无的不可实现的,因为人性的趋利,传统的社会主义抹杀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我的祖国还一直进行着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和探讨。
尽管《政治经济学》课本上对罪恶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以及对阶级斗争的赞美等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表达形式都已经不在民心,上到官员下到学生都已对此失去信仰,但国家主流还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以此为导向。
当社会主义标杆苏联的解体,和认识到经济、资本才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体现,不知道社会主义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有没有也出现过像民众一样的迷茫期?当面对“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有企业纷纷倒闭私有企业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大锅饭反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等等一系列因理论和现实的转变而带来的社会蓬勃发展,人民不仅要问,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原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到底在哪里?现在这一套不全是资本主义了吗?我也一样迷茫,并且对社会主义嗤之以鼻,也失去了对他讨论的兴趣,有时间还是多赚点钱来的实际。但国家依然坚持。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国家在不断的改革,发展。现在突然有一天,再来审视这个国家的时候,你会惊人的发现,一个社会主义的雏形正在形成?!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能得到照顾,人人都能获得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享受美好生活;具体表现形式其实就是:高社会福利;但实现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
那么如果社会主义是这样的:
社会主义国家不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完全私有化,而是国家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性企业作为国企,比如石油、煤炭、通信、金融、军工、矿藏、铁路、电力、盐、医药等,将这些企业科学的管理,并将国企的巨额利润纳入国家财政。其他领域则开放、支持、鼓励、推动私有企业蓬勃发展,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要求的同时,为国家创造税收。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国家就比资本主义国家在正常税收之外多了一个巨大而又雄厚的财政来源——垄断性国企。这个优势对外可以是扩张的资本实力,对内则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最吸引人的地方——高社会福利!
美国的经济发达,但财政税收不可能实现社会的高福利。财富集中到了少数的私人手中。挪威等部分欧洲国家实现了社会高福利,但那是以绝对高赋税为基础的,收入的50%甚至60%要交给国家,赚的越多交的也越多,这就导致了社会虽然安定祥和,但没有人愿意去努力拼搏,没有了奋斗,社会发展就十分缓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为人民谋福祉,需要实现高福利,但美国式的纯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挪威式的高福利又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的。这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而如上面所述:社会主义,由国家控制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并以此获得巨额收入实现高社会福利,国企就是为人民创造利润的企业,在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能在高社会保障中自由平等的享受美好生活。并且这种高福利不是以高赋税为代价,各行各业在竞争合作中蓬勃发展,甚至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们追求中的社会主义不就是这样吗!这样的社会主义不能实现吗?我想是可以的!看看中国一直以来的改革,原来满地都是国企撤销合并为161家国企,剩下的都是控制国之命脉的的赢利企业。国力的增长,让中国已经实现了取消农业税,和正在实现全民医保等福利。如果社会主义可以是上面描述的那样,那是否惊人的发现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和提高国民福利的举措,是否已经构成,或正在构建上述实现社会主义的雏形?
老一辈无产阶级做出的实践是他们那一代人对社会主义理想的阐述,即使有错误之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就像资本主义初期的圈地运动、奴隶交易、毫无人性的剥削和压榨工人,更是多么的黑暗和残酷!但这一切都是人类探索中必然经历的弯路,都不是人类真正想要的,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发展已日趋完善,成为人类文明的代表。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官僚腐败、应该共有的社会财富配置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但至少我已开始相信,抛去意识形态,把握社会主义的根髓——已国家为主导的优势社会资源全民性共享。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不完全主观的依赖塑造人性的光辉来实现,而是客观的通过科学可行的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方法,实现社会主义不是不可能的。
五、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及其与资本主义的较量
苏联搞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中国也搞了几十年,算上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真正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发展上,我们又是否做得正确呢?
从书本理论上来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生产力发展,而且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贫穷、发展太慢,都不能够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打破封闭和僵化、照搬照抄别国经验的局面,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走自己的路,符合本国实际;社会主义就是要富有,达到人民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就是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社会主义就是要发扬民主、健全的法制;社会主义也以用市场的方法发展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的确立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在我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味地去研究这个理论怎样,那个理论怎样的,的确是要在实践中去发掘的,我不否认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但社会主义是不是就比资本主义优越呢,从目前看来,资本主义在很多人眼中是比社会主义优秀的,我们只能说我们的理论比别人优越,但生活条件,教育,福利等都没法跟人相比。共产党现在的步伐是什么? 利用市场经济,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走"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西方国家已经在这条路上已经走的差不多了。我们只是踏着别人的旧路子,其实还比人家层次很多,我总觉得市场经济是在模仿西方的经济体制。本来,对于苏联东欧事变,应当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和探索,以弄清其过程、性质、内外原因和应当吸取的教训。但是,没有这么做,没有进行公开的充分讨论、研究和探索,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没有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至现在仍然认识不到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体制上的重大缺陷,造成了严重威胁其自身生存的种种顽疾和弊端。诸如,“个人崇拜”,浮夸风,形式主义,报喜不报忧,舆论一律,这些恶劣学风至今时隐时现,成为社会主义顽疾。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也许应该多多加以关注。
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多元化,导致现在社会上盛行的多元化价值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难度,经济欠发达。
二.存在贫富差距,存在区域间经济社会水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包括区域间资源、收入分配的问题,各阶层的分配 三.社会主义发展缺乏短期可预期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研究欠缺或宣传欠缺 四.宣传发展社会主义前进的舆论导向欠缺
五.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体现完全,甚至有些方面倒是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隐患 六.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力军,共产党员队伍的革命性、无私性、先进性、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性建设不足,总之,就是队伍建设不力 七.官僚主义严重
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完全体现
1、当时代不具备照搬马恩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的起码条件,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人性”不具备(用思想觉悟来表述可能更直观一些,这里之所以用“人性”,是想表达更多的含义,在相关文章中我已有过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必然性”。
2、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偏重于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却忽略了落后的社会存在对上层建筑的持续制约,忽略了由此决定的现实人性的存在及其顽固性,忽略了历史设定的且被经典作家所揭示的那个“必然性”,反而试图人为地超越这个“必然性”。其结局:社会机制条件过度超前社会基础条件。由此带来了他们必然的挫折。
3、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有着相应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根本的表现是:扎实地立足于社会基础条件(生产力和人性),它的一些特征(诸如私有制、资本雇佣、市场经济等)是不可超越、不可强行消灭的。但是,市场经济的“自发”发展也带来了足够的弊端(不止经济方面)。
面对这种现实,怎样才算是真正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呢?
照搬经典社会主义肯定会碰壁:由于列宁和毛泽东等已有先例在那里,所以对此的分歧好像不大;固守传统社会主义(包括毛泽东晚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也不行:由于没有权威做榜样,此点往往有大分歧;
照搬资本主义更是愚蠢:那是重复它们的曲折。此点照样有分歧。
我以为正确的选择是:新社会主义。她首先要立足现实,其次要体现“拉动”(适度超前于社会存在,改造市场经济、建立制衡政治、构造新社会主义的文化)
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妥善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要准确定位好现实的社会主义
要正确处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要努力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
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更要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失误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贡献和价值。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
1、从时代高度看,社会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2、从世界格局看,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3、从社会进步看,社会主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4、从世界发展现状看,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世界今天的繁荣。
社会主义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荆棘,我们已经走在这路子上了,已经不能回头了。胡锦涛提出和谐的理念很是让人欣慰。这一理念正确理解了社会主义对于人的关怀,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中国历史和实际。如果我们能多提出遵循两个原则的理念和制度,相信我们就会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我们的民族壮大,把我们的中国发展好!
第五篇:研究生 政治 期末 科学社会主义重点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重点讲授:
1、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历史贡献、根本局限
2、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条件、十月革命道路、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4、斯大林模式:历史成因、主要特征、主要弊端及其影响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民主社会主义实质、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美好前景、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点讲授:
1、当代中国的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注:参阅十八大报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说明:
1、讲课内容提纲可以自行拟定;
2、本要求也可以在本课讲授完毕之前进行串讲;
3、以上讲述重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4、考试形式为5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