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时间:2019-05-14 04: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第一篇: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人们从无数次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2011年10月19日,公安部召开治理超速、超载、超员及疲劳驾驶电视电话会议,为期五个月的治理“三超一疲劳”全国专项行动从此拉开帷幕。

一、超速行驶的主要危害。

(一)影响驾驶人的视觉。人们的视觉是受大脑直接支配的动感器官,它不具备机械的稳定性。因此,车辆在行驶中,驾驶人的视野、动视力、周边视力都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试,时速在40公里时,驾驶人可以观察到左右90度到100度范围内的物体;时速为100公里时,就只能观察到40度内的物体了。时速在40公里时,一般驾驶人可以看清前方200米以内的物体;时速为100公里时,就只能看清160米以内的物体了。因此,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的视野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左右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及时、准确、妥善地进行处理,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驾驶人不能正确感知车内外的变化。行车安全依靠的是人的感知,如果时间太短促,人就无法感知。如汽车以50公里的时速行驶,0.1秒前进1.39米,车窗外事物一掠而过,而人在视野内感觉一个目标要0.4秒,看清事物平均需要1秒钟。如果速度太快就无法获取足够的道路信息,当感知与现场情况接近时,靠经验还能安全驾驶,但在陌生

道路行驶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驾驶人对速度的判断能力下降。超速行驶的车辆要经常超越正常中行驶的车辆,如果道路上车辆流量较多,超速的车辆势必经常处于加速超车的状态,长时间超车,必然造成驾驶人对速度的判断力下降。此外,驾驶人在高速行驶时,不但对所驾车辆速度不能正确判断,而且对行人、非机动车、其他机动车速度也会低估。在超越前车时就易低估对来向车的速度和距离,同时低估要超越前车的相持距离,发现情况往往措施过迟,易发生相撞或刮擦事故。

(四)造成驾驶人采取措施不当。驾驶人在超速行驶中,如果遇到突然意外的情况,心理就会产生极度紧张情绪,手足无措。慌乱之中,根本无暇冷静思考、准确判断,采取紧急措施往往是顾此失彼,交通事故在慌乱的瞬间就发生了。

(五)极易使驾驶人感到疲劳。超速行驶时,驾驶人要集中注意前方动态,不断超车、会车。每次超车、会车都要将注意力由车外转移到车内(操作制动、离合、转向、加速)和检视仪表,车内外情况应接不暇,驾驶人心理能量和重量能量消耗很多,易感到疲劳,时间一久还会瞌睡,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六)车辆制动非安全期延长。车辆的制动距离主要受行车的速度制约。测试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时速分别在40公里和60公里时,同样在距离物体25米处采取紧急措施,制动安全期,时速40公里为21.6米,而时速60公里则为39.1米。也就是说,时速为40公里时,距离物体21.6米以外是安全区,而时速60公里时,距离物体39.1米以外才是安全区。

(七)影响车辆操作的稳定性。超速行驶会使车辆操作稳定性恶化,特别是在弯道外行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容易使车辆向回转中心外侧滑或倾斜。通过测算证明,在同等条件下,车速提高一倍,其离心力就会增大三倍。过大的离心力会使车辆变得极难驾驶甚至失控。因此,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小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侧滑导致撞车或撞路边物体;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大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造成翻车等交通事故。

(八)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超速行驶,破坏了车辆在特定环境工作中的指数,加大了车辆的工作强度和负荷,加剧了机件的磨损和损毁。特别对车轮更是不利,跳跃性、拖滑性磨损不说,还提高了摩擦温度,轮胎极易老化和变形,引发爆胎事故。同时,超速行驶会使车辆的制动难度系数增大,刹车毂和刹车片之间的摩擦系数也同时增大,这样会自然导致刹车系统的加热、打滑、甚至失灵,造成失控的车辆像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最后,必然是一场惨不忍睹的车毁人亡。

二、治理超速行驶违法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对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教育。交警部门要结合“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督促驾校在科目一考试前切实把好初学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关。经常组织民警到辖区运输单位进行座谈,教育他们不能忽视对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教育,使驾驶人明白开快车、超速行驶是一种违法行为,促使驾驶人用法律和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礼让三先”、“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斗气车、不开“英雄”车,使广大驾驶人认识到超速行驶所带来的危害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动员全社会遏制超速行驶违法行为。首先,交警部门要把住路面行车秩序整治关,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增设限速标志、减速设施、测速、监控等措施,加强路面查纠巡逻管控,坚决把超速行驶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之中。其次,交通、运输、安监等职能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政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整体合力。第三,社会各界都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自己的车,管好自己的人,开展经常性的遵章守法教育,使所有驾驶人知道超速行驶的危害,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紧守生命时速,做到不违法、不超速行驶。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针对正在开展的全国治理“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交警部门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要加强对客运企业的宣传。车

管部门要组织民警深入客运企业,组织企业负责人、客运线路负责人、客车驾驶人进行面对面的安全教育,通报近期因超速行驶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切实提高客运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乘车群众的防范意识,自觉抵制超速行驶违法行为,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二要加强主流媒体宣传。要积极协调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积极同广大市民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讨治理超速行驶的方法和对策,营造全民参与抵制超速行驶的良好氛围。三要加强“窗口”宣传。要利用车管、事故、交通违法处理室等“窗口”单位,采取摆放图版、悬挂条幅、播放宣传光碟、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超速行驶的危害,提醒广大驾驶人、办事群众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四要加强社会宣传。要根据“10.19”会议精神,及时收集超速行驶方面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制作成宣传资料或展板,组织民警深入辖区企业、社区、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超速行驶的危害,扩大宣传教育的范围和效果。

(四)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管理效果。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级公安交警部门都在积极改进装备、改善民警的执法条件、发挥科技手段在遏制超速行驶违法行为中的作用。交警部门应当投资兴建交通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执勤直观监控,使组织勤务工作更加严密,检查勤务快速高

效。同时,通过电子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掌握城市街道、公路及各卡口的行车秩序信息,监控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及时发出处臵指令,防患于未然。通过配臵移动式雷达测速仪,建立固定式电子监控设施等有效设施形成点线结合、动静结合的监控网络,实现对超速行驶车辆全方位的实时捕捉,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又达到了治理违法行为的效果。

第二篇: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范文

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机动车超速行驶,已成为众多交通事故的一大诱因。车辆速度越快,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越高。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车辆超速是指高于当时路况所允许的安全时速。

超速行驶的危害:一是超速行驶时驾驶人不能全面、正确地感知车内外的变化。确保行车安全,首先是依靠人的感知,如果时间太短促,人就无法感知。如汽车以50公里的时速行驶,0.1秒前进1.39米,车窗外事物一掠而过,而人在视野内感觉一个目标要0.4秒,看清事物平均需一秒钟。如果速度太快就无法获取足够的道路信息,当感知与现场情况接近时,靠经验还能安全驾驶,但在陌生道路行驶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是驾驶员视力随着车速加快而下降,判断车辆前方情况受到限制。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密切相关,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的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

三是超速行驶时,驾驶人对速度的判断能力下降。超速行驶的车辆要经常超越正常中速行驶的车辆,如果道路上车辆流量较多,超速的车辆势必经常处于加速超车的状态,每超一辆同方向行驶的车辆后驶入原路线,就增加了一个交织点;超车时超越车辆一般都占据在中线位置,有的还占据在道路的左边,超速的车越多,与对面来车交会时形成的冲突点也越多;此外,车速越快,车距应越大,但超车时车距却不断减少,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会。

四是超速的车辆加大了自身侧滑的可能性。速度越快的车,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越大,车辆所受的横向力也加大,离心车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在急转弯时容易出现车辆侧滑翻车事故,特别是雨雪或路面结冰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行车,在高速公路上行车,车速过快极易发生侧滑。

为此,建议应采取以下预防对策:一是加大对驾驶员的宣传教育力度。各地车管部门、宣传部门应该加强“五进”宣传力度,教育他们超速行驶的严重危害性,并用大量案例进行宣传,使驾驶员明白开快车、超速行驶是一种不良行为。对驾驶员进行安全驾驶教育,促使驾驶员用良好道德观念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礼让三先”、“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斗气车、不开“英雄”车、不为了利益,急功近利,不讲驾驶道德。真正使广大驾驶人认识到超速行驶所带来的危害性,树立良好的驾驶习惯,全面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二是强化执法管理力度和密度。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科学安排警力,确保有足够警力参与路面巡逻检查,加大路面行车秩序整治,采取多管齐下和依法严管重罚等措施,从而起到威慑作用。三是发挥科技优势,加大专项投入,提高管理效果。通过配置移动式雷达测速仪,建立固定式电子监控设施等有效设施形成点线结合、动静结合的监控网络,实现对超速行驶车辆全方位的实时捕捉,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又达到了治理违法行为的效果。

第三篇:浅谈超速行驶屡禁不止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动车因其体重速快在交通肇事时属强势群体,作为驾驶机动车的驾驶人则在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驾驶人违法驾驶则是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引发交通肇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强化对机动车驾驶人违法的治理,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关键一环。那么,怎样才能使超速违法行为得到有效的治理呢?笔者认为,必须首先找出形成超速违法的原因,其次查清超速违法对道路交通安全形成的危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奏效。

一、形成超速违法的原因

1.受利益驱使。由于受目前公路货运运输呈车多货少、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运费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货车车主或驾驶人为多赚钱就多拉快跑,客运车为争客源抢点运行,一旦上路就恨不能让车插上翅膀。

2.受特权思想支配。一些官车和自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有些地位的人及一些公安、司法部门的驾驶人,驾车上路目空一切,逢车必超,以显霸气。

3.心装紧事,急不如快。一些驾驶人自身或乘车人(特别是乘车人系驾驶人的领导或亲人时)为去办急事或在行车途中突接到急事、大事,如家中有人生病、住院等信息时,就开车急不如快、快不如飞。

4.争强好胜,开斗气车。一些驾驶人,特别是年青驾驶人在驾车行驶中当有车超过时,就感觉心里不服气、脸上无光彩,为争一口气而强超强会,在公路上展开汽车方程大赛。

5.心无主见,受人纵容。有些驾驶人受不住乘车人“试试你的车好坏,看它究竟跑多快”、“他超你、你就赶,说啥也得超过他”等语言的挑逗、纵容就高变档、大油门,来个能跑多快就多快。

二、超速违法的危害

1.速高惯性大,如遇突发情况刹车来不及。超速行驶,车的惯性大,如遇紧急情况时车随惯性闯、刹车距离长,易发事故。

2.高度疲劳,易发故障。机动车长期超速运行,发动机及传动结构部位处于长期疲劳状态,极易发生故障,一旦机动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辆一旦发生故障极易出事。

3.影响驾驶人视力,超速行驶造成驾驶人视力下降。有实验表明当汽车时速达到72公里时,视力为1.2的驾驶人将会下降到0.7,驾驶人视力受到影响,突发情况难发现,增加了肇事机率。

4.容易侧翻碰撞,加重事故损失。另据实验证明,车速增加一倍,转弯时车辆的离心力增加两倍,冲击力增加一倍,机动车超速行驶不仅极易发生侧翻、追尾事故,且会加重事故损失程度。

三、治理超速违法的措施

一是提高对治理超速违法重要意义的认识。超速违法,扰乱了道路交通秩序,影响了公路的安全畅通,其肇事率之高,对人民群众及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亲民爱民之情把治理超速违法作为当前交管工作的重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治理,且务求实效。

二是要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普及力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机动车超速违章的处罚标准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对上述法律条文,我们不仅要在机动车驾驶人中进行宣传,而且还要在车主、各级领导、机动车驾驶人的亲属及广大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儒皆知。驾驶人自觉守法不超速,领导家属、车主提醒驾驶人遵法不超速,靠自觉、提醒与监督进而有效控制超速违法。

三是用超速违法而引发的肇事量,死伤人数、经济损失等血淋林的数字和重特大典型案例,来教育警示广大机动车驾驶人,让他们打消超速念头,摆正生命与效益,损失与效率的关系,自觉不超速,努力保安全。

四是要严格执法。对超速违法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罚一起,用足法律高限处罚,使广大驾驶人想超而怯步。

五是要增加对路面监控装备的投入,以监控装备的高科技化来提高监控水平。如各路口的电子警察,主干线的车速自动监控装置的配备使用,会大大提高监控到位、发现纠正及时、处之有据的执法水平,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超速违法、减少道路交通肇事、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目的。

第四篇:浅析潜规则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专题

理论征文

浅析潜规则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摘 要:社会转型期内,腐败现象在政府高压严打下仍然呈现多发态势,引发政府及学者对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展开新一轮的广泛研究、探讨,是以“潜规则”一词逐渐浮出水面。“潜规则”作为滋生腐败的一个“病原体”,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将在总结、归纳及分析前辈们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潜规则”的本质作进一步分析,阐释其危害及成因,最后提示治理对策。

主题词:腐败

潜规则

治理对策

当前,腐败现象越发花样繁多,而“潜规则”依靠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在腐败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引发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任由其发展,势必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威胁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在正视“潜规则”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本质和危害,建立合理的防惩体系,进而遏制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当今党和政府乃至社会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潜规则”的本质及其主要表现

“潜规则”的概念源于学者吴思,指相对于“元规则”、“明规

值观念、文化传统、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从这个方面而言,它具有自发性。另外,官场“潜规则”经过利益群体们的多年积累,已经达成了较为完美的“默契”,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势力。而这种腐败或亚腐败的群体又通常占据着领导岗位,破坏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削弱了我党的执政能力。而且,“潜规则”的存在,导致普通群众办事的成本大大增进,使官员有了适应自己腐败的温床和庇护伞,从而慢慢侵蚀着整个国家政权的稳定性。

(二)“潜规则”的主要表现

当今社会,“潜规则”充斥着各行各业,渗透在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行使公权力,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的国家机关也难以幸免。其主要表现有:

首先是各种关系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红楼梦》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等,就深刻地诠释了关系网的厉害之处。如果没有现成的关系网,就想办法经营属于自己的关系网,在封建社会叫做“拜门”,实质不过是一种依仗权势而互相拉拢、互相利用的手段,以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拜门者,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护伞、一个护身符;被拜者,也可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横财,并且藉此培植自己的势力。

其次是自由裁量权。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主要有:(1)在

则”真正的可怕和可恨之处。“潜规则”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实际的支配力,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对抗着正式制度的权威,将成文规则的作用消解于无形。在潜规则盛行的社会里,正式制度的作用黯然失色,成文规则实际上沦为制度的漂亮装饰品而被架空。

2、毒化社会风气,滋生及助长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目前,我国社会中的腐败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腐败已经成为公众最痛恨的社会顽疾。从媒体不断曝光的各种腐败案例中,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腐败行为的不断升级,腐败犯罪的恶果也越来越严重。在很多情形下,腐败分子就是靠玩弄“潜规则”把戏大肆进行犯罪的。他们利用各种手腕威逼当事人进入“潜规则”状态下进行交易,不露声色、兵不血刃地实现自己的企图。他们不遗余力地施展“潜规则”伎俩,明目张胆地聚敛财富,无所顾忌地大行贪污贿赂之道,将社会风气搅得乌烟瘴气。可以说,“潜规则”乃是权力蜕变过程中腐败分子规避法律与道德所衍生的贪污腐败规则。

3、诱导厚黑心理,增加国家治理与社会和谐的难度。当前,行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依然未能有效遏制,“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被作为”的现象屡禁不止,让群众苦不堪言,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表面上看,这是行政机关(人员)怠政懒政,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但深层原因却是在“潜规则”熏陶下的厚黑之术在作祟。“潜规则”

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可能就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种“潜规则”的来历。此其一。其二,封建官场陋习的深刻影响。今天人们所说的“潜规则”,在封建社会里非常盛行,称为“陋规”或“常例”。例如在官场,“陋规”、“常例”成为权力运作的润滑剂。如果有人既想进入官场,又不愿参加艰难的科举考试,就走“左道旁门”,依循“陋规”和“常例”去打通关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形象概括了封建衙门通行的“潜规则”。所以,在封建社会,虽然不乏包拯那样的清官存在,但总体上看,求官也好,办事也好,显规则不一定顶用,“陋规”、“常例”却能呼风唤雨,左右逢源。今天官场“潜规则”,与历史上人身依附、家长制、一言堂、官本位等封建糟粕一脉相承,是封建官场种种“陋规”、“常例”的翻版或变种。

2、社会层面。“潜规则”之所以能够“潜”行到今天,因为它有合适的社会土壤。对待“潜规则”,社会上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认同、接受,利用“潜规则”谋取私利。对于那些手中有权力并希望让权力实现私利最大化的人而言,“潜规则”在他们眼里,不是像鲁迅先生笔下形容的遭人厌恶的社会“浓疮”,而是艳若桃花的“爱物”。这种人人数虽少,能量却很大,由于处在关键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潜规则”的走向,影响其命运。二是敢于向它“叫板”,勇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种人胸怀坦荡,无私无畏,即使被讥为“不识时务”、“不入流”,甚

肘,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因此,在一些地区、部门和行业,“潜规则”当道,明文规定的法律规章与制度,即所谓“元规则”、“明规则”,反而成了一种装饰品。

三、“潜规则”的治理对策

纵观“潜规则”的本质及各类表现,综合分析其成因,笔者认为,治理“潜规则”的对策需从文化、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入手。

(一)优化廉洁文化

广义而言,廉洁文化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狭义上,它主要指有关廉洁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及与之对应的行为模式。实践证明,遏制“潜规则”,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忽视人的思想素质陶冶,“潜规则”就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它在抵制腐朽观念、遏制“潜规则”和腐败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2007年,权威的非政府国际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腐败最少的国家中,芬兰名列第一。而在芬兰,治理腐败与“潜规则”不但有严密的制度,更重要的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务员以及民众,都对廉洁文化有明确认识,能自觉信仰并始终坚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家都以做廉洁公民和公务员为荣,以侵害公众利益的“潜规则”为耻,“潜规则”也就没有了市场。

理人为自己或他人的利益,非法接受、索取或同意接受、意图索取他人作为诱金或酬金的报酬;任何人非法给予、同意给予或提供给代理人报酬作为诱金或酬金,不管贿赂行为实施的目的是否实现,均构成腐败性交易罪,将遭到严惩。就美国的市场运作和社会监管方面来看,对商业贿赂之类“潜规则”的治理主要有四种机制:反垄断机制、公平竞争机制、舆论监督机制和法律机制。近些年美国加大了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08年7月30日报道,担任美国联邦参议员一职时间最长的共和党人、现年84岁的史蒂文斯因未在1999年至2006年递交的财务报表中申报他从韦科石油服务公司收取的价值25万美元的礼品,前不久被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控以七项重罪。在这样背景下,商业贿赂之类的“潜规则”在美国难以兴风作浪。

严格依法监管,遏制“潜规则”盛行,首先,要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操弄“潜规则”的人,不管职务高低,都应依法惩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视法律为儿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没有章法更有害。“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权力遭遇“潜规则”的尴尬。监管不力,领导意志大于“王法”,对腐败现象习以为常,无疑是我国一些地方、部门和行业“潜规则”盛行的根本原因。加强民主监督是消灭或遏制“潜规则”发挥作用的根本出路。面对“潜规则”,需要大家发出“愤怒的吼声”,不再忍气吞声,使其难以

1满意率比2003提升了19个百分点。阜阳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三)健全制度规范

“潜规则”的滋生蔓延既然与法律政策不健全有关,那么,治理“潜规则”的第一招,就是完善法律和政策,使其不能“兴风作浪”。这一招,在国外也有好的范例。例如,许多人称赞新加坡,说新加坡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商业场合,“潜规则”都没有市场。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对“潜规则”有清醒认识,法律制度非常严密。就拿送礼来说,公务活动、商业往来中即使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也必须严格规定,分清有商业价值的还是没有商业价值的,礼品的登记、估价、处理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必须按章操作,违者严惩不贷。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规定,对公职人员实行财产登记制度、公职人员物品申报制度和退休公职人员就业限制制度,以防止公职人员接受商业贿赂。日本大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防止和制约商业贿赂的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实施严格的招投标制度。只要超过一定数量的建设工程或者采购项目均采用真实的招投标制度,企业的最高领导人不直接参与招标工作,具体的招标工作由具体部门组成的招标小组进行。还有人对招标小组有无违反招标程序进行检查监督,防止个别人在招标中营私舞弊,接受贿赂。

健全法律政策,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尽快推出急

参考文献:

[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司马昕,中国古代是怎样考核官员的[J],新闻月刊,2003(11)。

[3]胡桃子、周俊,浅析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21):1300。

[4]钱贤鑫、张晓丹,官场潜规则的特征分析及对策思考[J],黑河学刊,2008(134):141。

[5]蔡恩泽,《公务员法》挑战官场潜规则[J],领导之友,2006(2):24。

[6]刘彦昌,治理官场“潜规则”:廉政文化建设不能缺位[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2):94。

[7]陈晓珍,官场潜规则盛行的原因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11):54。

[8]蔡恩泽,解读官场潜规则[J],党政干部学刊,2005(2)。

[9]郑声,透视官场潜规则[J],领导科学,2004(12)。[10]郭忠,走出关系社会的法治[J],现代法,2001(10)。[11]刘仁文,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N],法制日报,2007(04):20。

单位: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特警六支队二大队

第五篇: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王 农

“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始终是我们做好驾驶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条件、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购买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此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导致的交通事故屡屡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在此笔者就酒后驾驶带来的危害及治理对策,谈几点粗略的建议。

一、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

酒后驾驶历来都是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重点整治的对象,但专项整治收效不明显。许多驾驶员风声一过,仍然我行我素,明知酒后驾车危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还是挺而走险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开玩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法律对惩治酒后驾车和酒后驾车肇事偏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酒后驾驶是罪与非罪概念,因酒后驾车而被投入监狱的并不稀奇。相反,在我国酒后驾驶车还存在违章或违法之争,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即使醉酒驾车也只能“扣证、罚款、拘留”。

(二)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仍淡薄。在日常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交通警察千方百计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送进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家庭,但效果不明显,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群众对交通安全法规了解甚少,对人的交通行为如何规定的确不知道,许多群众只知道不能闯红灯走路,驾驶机动车靠右边行走,根本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饮酒驾驶机动车暂扣3个月以下驾驶证,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的规定,交通参与者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无形中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主观上的自我纵容心理,不怕被处罚。一是某些社会地位较高,关系网较广的人,持有特权思想。觉得自己社会地位高,就算是真的被抓住,也能找人“摆平”。二是部分有钱人自恃财大气粗,交友广泛,不怕被罚款,只图一个痛快。三是部分人认为自己技术好,酒量大,不会出事,也不会被交警部门抓住。四是驾车大多在晚上,执勤民警下班了,不易被查处。

二、充分认识酒后驾驶的危害

(一)触觉能力降低,精神亢奋。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转向系统,并且容易兴奋,过分地自信。

(二)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剌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三)视觉模糊。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辩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判断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少,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四)心态不正常。在酒精的刺激下,驾驶人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明显迟钝而引发交通事故。

(五)易疲劳。饮酒后由酒精的作用,80%人易出现肝留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困倦、打磕睡,表现为行驶不规范、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

科学研究发现,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有危险情况时,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的动作中间的反应时间为0.75秒,而饮酒后驾车反应时间要减慢2—3倍,同速行驶下的制动距离也要相应延长,这大在增加了出事的可能性。资料表明,人呈微醉状开车,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没有饮酒情况下开车的16倍。所以,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三、对酒后驾驶的治理对策

(一)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交通管理工作的基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当然是义不容辞,而且我们也作了大量工作,但是仅靠交警一个部门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各级人民政府、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要把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当成第一要务来抓好,因为交通是大家的,每一个,不管处于社会何阶层,他也是一名交通参与者。我们公安机关有“五条禁令”,对工作期间饮酒处罚严厉,但其他机关与部门呢,就没有这种义务?如果每一个部门都把酒后驾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通过新闻媒体把酒后驾驶的危害性进行广泛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就能一定程度降低酒后驾驶率。

(二)加大路面管控力度,严查酒后驾驶行为。公安交警部门要对辖区内因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找出规律,确定整治的重点时段和重点路段区域。根据事故分析研判结果,科学合理安排勤务,加大重点时段和路段的巡逻密度。根据易发生酒后驾车的重点部位,如饭店、餐馆、酒吧、娱乐场所周边道路严密部署警力,采取定点查纠与流动巡逻的方式,坚持做到每天中午、晚上必查,加大对路面管控力度,确保在酒后驾车未上路之前就进行管控,减少其对社会构成的危害。对查处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的规定,对酒后驾车的驾驶人做到处罚到位,对醉酒驾车的一律拘留和暂扣驾驶证,一年内因醉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两次以下的,一律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

(三)加大查处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各级交警部门要积极争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目前较先进、证据易固定的酒精测试仪等先进科技装备,利用科技手段严查酒后驾驶违法行为。

(四)对被查处酒后驾驶的驾驶员,有工作单位的要及时将其饮酒驾车的违法行为以书面形式抄告其单位,督促单位配合教育。实现行政的、经济的双重处罚与管理,减少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举报监督制度。要本着对他人、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监督、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群众发现酒后驾驶行为,立即举报,并落实奖励制度和为举报人民保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使酒的驾车的陋习时时处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尽可能减少酒后驾车行为发生,以达到杜绝酒后驾驶而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下载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尤其是在京津等大城市,雾霾天气在冬季节几乎成为常态,雾霾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程度远远高于欧......

    浅析商业贿赂的特征危害及治理对策

    浅析商业贿赂的特征危害及治理对策近年来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蔓延,直接危害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毒化社会风气,滋生腐败......

    浅析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危害和治理对策.

    浅析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危害和治理对策 中共竹山县纪委副书记 刘锐 赌博是指以钱物作赌注比输赢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社会的一大公害。我国《刑法》和《治安管......

    浅谈货车超限超载运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货车超限超载运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洪碧华摘要:超载超限运输是公路第一杀手,严重破坏公路路面及其桥梁设施,造成国家交通规费的大量流失,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危及人民群......

    隐性福利的危害与治理对策(大全5篇)

    隐性福利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2012年09月27日14:27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78期) 隐性福利在实际收入中的比重越大,导致不公的程度就越严重。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点,还导致收入分配上的......

    关于商业贿赂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的思考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表象商业贿赂是一种以获得商业交易机会为目的,在交易之外以回扣、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报销各种费用、提供境内外旅游等名义,直接或间接给付或收受现......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职业危害整治方案 加大对职业危害的了解认识,做到安全健康,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

    粉尘危害治理方案

    有限公司作业场所粉尘危害 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抓好2016年综合粉尘工作,根据【2016】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经公司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