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

时间:2019-05-15 00:3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

第一篇: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

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

魏小东

2012110663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艺专业 2012级12班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大气中 PM2.5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逐步加剧,如何减轻 PM2.5 对人类的危害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M2.5污染最典型的特征是污染源的多样性,同时,由于介质的流动性使其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跨区域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面对 PM2.5 污染时,走出仅仅依靠环保部门的职能误区,通过对污染源的正确分析,寻找治理的措施与办法,其中较为可取的是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扭转PM2.5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关键词:PM2.5;污染源;治理方案

0 引言

2013 年的春季,雾霾天气笼罩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覆盖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6 亿人,17 个省份,多次遭受灰霾天气的侵袭。这是建国以来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一次空气污染事件。根据环保部监测数据,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 10个城市是邢台、石家庄、保定、邯郸、廊坊、衡水、济南、唐山、北京、郑州,京津冀地区占了 8 个。其中许多城市的 PM2.5 监测数据均遭遇“爆表”。首都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仅疾病成本就相当于国内GDP 的 1.2%。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损失估计为 1259亿元,占该地区 GDP 的 3.41%,其中燃煤、机动车、工业废气和扬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

为应对 PM2.5 污染,针对PM2.5的性质和危害,我国必须采取了积极措施,改善空气质量。PM2.5的简介

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等于或小于 2.5 微米(µm)的颗粒,它既来源自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也产生于各种气态污染物的各种物理或化学过程。因此,PM2.5 既是局地污染物,也是区域性及全球性污染物。[2]

1997 年美国率先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0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引入环境空气质量指南,考虑各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差异,WHO基于指导值,还提出三个过渡阶段的目标值。世界各国先后与WHO指导值和目标值衔接,2012 年 2 月我国颁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包含了PM2.5,与WHO第一过度阶段的目标值衔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对保护公众健康和 环境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标准响应了公众对空气质量尤其细颗粒物的关注,因此,新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承载了全社会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新期待。

PM2.5污染的危害

2.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颗粒物的浓度和在其中暴露的时间,也取决于颗粒物粒径的大小。粒径越小,比表面积就越大,物理、化学活性越高,越能加剧生理效应的发生与发展;粒径越小,越不易沉积,长时间飘浮在大气中容易被吸人人体,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能深入肺部,由于人体缺乏对PM”的阻截能力,引起各种尘肺病。尘粒表面吸附各种有害气体和其它污染物,而成为其载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脏病、支气管炎、气喘、肺炎、肺气肿等疾病。有些吸附了有机化合物的颗粒,如卤代烷烃、氯烯烃、氯芳烃,大多都有致癌作用,可引发肺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监控标准最严格的欧洲,38.6万人每年还是会在PM2.5的阴霆下死亡,而且欧盟国家的人均期望寿命也因此减少8.6个月。

研究表明,随着呼吸过程PM2.5能进入人的支气管和肺泡,PM2.5可能引发整个人体范围的疾病。根据美国 1980-2000 年人类预期寿命随空气质量改善的变化:PM2.5每降低 13~14 微克/立方米,预期寿命会增加 0.82 年。PM2.5对能见度产生影响,PM2.5与能见度呈对数负相关关系,。以上海为例,PM2.5浓度每下降 10%,能见度可改善 4%~15%。PM2.5还是影响全球辐射胁迫的短寿命组分。

2.2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对大气能见度有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是气溶胶粒子、能通过大气反应生成气溶胶粒子的气体或有色气体,PM2.5对视觉的影响很大,特别是0.1-1微米之间的颗粒是形成阴霆的祸首,这些微粒在大气中影响了光的折射和吸收,造成能见度降低,形成阴霆天气,PM2.5是形成阴霆天气的主要原因,大幅降低了大气的光感觉。

主要来源及存在形态 3.1 PM2.5的主要来源

PM2.5的主要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咫风、海啸、士壤和岩石的风化及生物的腐烂等自然现象形成的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和排放的污染源。它加聚了污染的严重程度,是我们关注和控制的重点。

PM2.5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既有因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又有从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既有本地污染源排放产生,又有外地源远距离输送的影响。PM2.5污染的危害不仅仅影响人体健康,农业秸秆燃烧形成的PM2.5污染已成为了公害,气溶胶状态的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是构成PM2.5的主要成分。

据北京有关部门2000年对PM2.5来源的研究:尘土占20%;由气态污染物转化而来的硫酸盐、硝酸盐、钱盐分别占17%、10%、6%;燃烟产生的占7%;使用汽油柴油而排放的贡献为7%;农作物等生物质贡献6%;植物碎屑贡献1%。含碳的颗粒物,硫酸根,硝酸根,钱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的69%。1999年上海测定的PM2.5中有41.6%硫酸按、硝酸钱,41.4%是含碳的物质。二次污染物在PM2.5中占了很大的比重。[3] 3.2 PM2.5的主要形态

我国是全球PM2.5污染的高值区,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我国城市大气PM2.5浓度较高,约 80%的城市不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有机物是我国PM2.5中的重要化学物种,硫酸根、硝酸根和铵(SNA)是我国东部地区PM2.5中最主要的化学物种。连续十年的观测结果表明,SNA与EC(元素碳)在北京PM2.5中的份额在持续增加,其消光系数最高,因而对能见度降低的贡献相应在增加;北京地区PM2.5/PM10浓度比值的上升表明,细粒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贡献在增加,细粒子的富集反映北京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与复合型特征在增强。全球不同地区的观测都发现,大气颗粒物中二次有机组分远高于一次有机组分。各国实践表明,小颗粒带来大挑战。它来源广,成因复杂,控制周期长,任务重。不下真功夫,很难见成效。3.2.1气溶胶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包括:粉尘、烟、飞灰等;其中烟一般是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它是由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冷凝物,在生成过程中总是伴有诸如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烟颗粒的尺寸很小,一般为0.01~1微米左右。飞灰:是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得较细的灰分。3.2.2气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类:以502为主的含硫污染物、含氮污染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又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在大气污染控制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一次污染物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烟雾、硫酸盐、硝酸盐和光化学烟雾。这些气态污染物是组成PM25主要成分之一。

控制PM2.5污染既需要控制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也要控制形成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SO2、NOx、VOC和NH3),中国面临严峻考验。1990~2010 的 20 年间,除一次颗粒物的排放量基本持平外,与二次PM2.5密切相关的前体物SO2、NOx和VOCs的排放量均显著增加。全国亿元GDP(1990 年价格)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虽有下降,但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大幅增加。中国必须实施气候友好的PM2.5污染防治战略。包括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强化机动车排放控制,依靠科技支撑和公众参与。空气质量管理是持续发展和改善的过程,任重道远,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PM2.5的治理方案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状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必然。为了加强 PM2.5 的治理,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PM2.5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为此,我们不应该只调整行业配置,也要搞好规划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这对一个城市的大气状况十分重要。在布局工业时,应将工业生产均衡分布,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少数大城市。如此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少,易于自然净化。另外,厂址的选择也应与该厂的性质相符,如生产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向。

控制细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就把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包括,落实责任制,将扬尘控制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将施工企业扬尘污染防治情况纳入建筑企业信用诚信体系,推进绿色施工;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加强渣土运输车密闭运输管理等。

减少热电厂、供热锅炉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们将通过经济、政策的管理办法保证低硫煤的优先使用。高硫煤的电厂提供煤炭在使用前要增加煤烟气脱硫清洗设施的安装。实际上,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 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我国工业燃料动力的 80%依靠煤炭,而全国总体每年用于直接燃烧的煤炭占总煤耗的 84%。其不高的利用率使得我国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应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石油、风能、太阳能的比重,发展新能源,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加大汽车尾气的控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拥堵严重,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低速行驶,造成汽车燃油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 PM2.5 排放量倍增,像北京,机动车尾气占PM2.5 排放总量的 22%,机动车污染已经是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大淘汰黄标车的力度,严格制定新车排放标准,以降低机动车排放强度。而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在用车减排,关键在于油品升级。可现在油品升级步子低,已经严重落后于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到 2014 年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供应满足国 IV 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满足国 IV 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柴油标准目前还处于起草阶段。[4]

除此之外,像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优化能源结构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的产生、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促进等都是保护大气环境,降低 PM2.5 指数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我们说,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则是当下较为可行的治理 PM2.5 之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横向关系上的行政区协同运用组织和制度等资源综合实施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度体系。它较显著的特征是:主体关系上的横向型、防治客体的流动性、区域性、防治手段的综合性。虽然在 PM2.5 污染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各个行政区都是污染输出者同时也是污染受害者,但各个行政区污染损害的程度和对污染治理的力度是不尽相同的。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地区只污染不治理或多污染少治理,在享受其他地区污染治理外部正效应的同时将自身的污染成本转移给相邻地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区域内的大气质量,形成 PM2.5 的外溢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区联防联控机制,限制或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和扩展。若想消除 PM2.5 污染治理中外部性效应,则必须加大环境法制度的建设,比如,建立区域主体制度、建立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度、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建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应急应对制度等。通过“法”的确立“,制度”的建设,刚性地治理 PM2.5 污染的迫切问题。[5] 展望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儿”心态来

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白韫雯.美国治理 PM2.5 污染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能源,2013,35(4):15-19 [2] 郝吉明.中国PM2.5来源、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中国地球物理,2012.[3] 安文德.PM2.5的主要来源及特征分析.河北环境科学,2012,增刊:31-33 [4] 王永光.PM2.5 大 气 污 染 治 理 谈.经济研究导刊,2013,11:155-156 [5] 童志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二篇:粉尘危害治理方案

有限公司作业场所粉尘危害 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抓好2016年综合粉尘工作,根据

【2016】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经公司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治理范围和工作目标

1、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岗位粉尘浓度治理达标”,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完善防尘设施和强化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有效遏制尘肺病的发生。

2、治理范围

全公司范围内存在粉尘危害作业的场所。

3、治理目标

通过此次整治,达到“四个100%”的要求:一是粉尘危害重点岗位劳动者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100%;二是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触粉尘劳动者培训100%;三是粉尘危害定期检查率100%;四是接触粉尘劳动者职业健康率100%。

二、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分两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16年3月-6月底)

1、排查摸底。公司组织人员进行排查摸底,对生产线接触粉尘岗位及人数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治理工作基础档案。

2、制定方案。要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要求、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治理任务。

3、定位发动。要组织召开企业各车间主管会议,一是宣传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文件,二是对主管进行职业卫生培训,让各生产车间明确治理的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时间要求。

(二)排查治理阶段(2016年7月-2017年6月底)

1、煤气站:运煤、粉煤的职业危害防治的落实;

2、压机车间:压制成型、素坯粉尘的治理及防治措施;

3、干燥塔:上粉人员的防治和烘干炉的气体防治措施;

4、大球磨:上料工的粉尘防治措施;

5、一、二车间:粉尘增加布袋除尘的防治措施,并加强通风;

6、原材料坚持常年覆盖,垃圾料场建设及原料破碎加工;

7、施釉与清扫吹尘等环节。

三、管理措施

1、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4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要求,建立并层层落实粉尘危害防治责任;

2、建立健全粉尘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合格防尘口罩,监督其正确佩戴与定期规范;

3、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加强对作业场所的粉尘日常监测,并且每年至少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4、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依法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和设置警示标志,依法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加强外包作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建立统一的粉尘人员职业。

四、工作步骤,此次专项行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传达贯彻

【2016】4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明确职责,任务到人;

2、排查摸底: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接触粉尘岗位及人数登记造册,建立治理工作基础档案;

3、排查治理阶段:确定在 年

月请

科技有限公司对本公司职业危害因素现状进行评价,通过检测,不达标的单位进行及时整改。

有限公司

****年**月**日

第三篇: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职业危害整治方案

加大对职业危害的了解认识,做到安全健康,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便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安全的问题,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吸取往年教训,加大职工对职业危害的重视,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公司在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意识,促进我公司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切实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建立职业危害防治机制,保护我公司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组织机构

成立职业危害防治小组: 组长: 成员:

三、治理的内容

以建立职业危害防治的体系,落实逐级负责制为主要内容,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1—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为害防治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四、组织与分工

各科室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切实履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责。

安全科负责制定防治工作规划和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对职业危害健康监护情况的督查工作;具体事宜包括牵头组织落实上述“治理内容”中的“1、2、4、5、8”等5项工作;安全科负责职业为害场所监督管理,职业危害场所技术治理措施的组织实施、做好— 2—

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组织事故的调查及违规行为的查处,具体事宜包括牵头组织落实“治理内容”中“7、9、10、12、13、14”等6项工作;财务科要规范工伤保险管理,组织落实“治理内容”中的第“6”项职工参保工作;安全科负责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服务工作,开展人员培训,进行检测评价;后勤部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指导危害治理和防护,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疗工作。

五、推进计划

(一)对规自查、整章建制阶段(2016年1月~3月)1.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明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设置的专(兼)职人员,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组织职业卫生的人员学习班,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及相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知识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有害物质知识。

3.设置职业危害公示栏和警示标识。各车间按照规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危害程度和应急措施;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要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对已损坏和丢失公告栏、警示标识的工作岗位要重新设立。

4.开展职业性健康监护。后勤部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要严格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

—3— 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二)问题集中整改及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4月—9月)安全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自查、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对验收结果进行通报。

(三)工作总结(2016年10月—12月)要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全面总结。

六、工作要求

1.公司各部门、科室、车间按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做好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各项工作。

2.实行定期信息沟通和通报,各部门、科室、车间要按阶段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总结。

— 4—

第四篇: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我们很大的一部分生活融入到网络中,我们在网上购物、获取信息、咨询、娱乐等。网络同时也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媒体平台,网络迅捷、及时、简易等方面的特点快速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但同时也导致网络成为滋生各种谣言的放大镜,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引起巨大的负面效应与危害。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夏学銮表示,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但网络聊天还是要从人们的嘴里说出去,网页留言也要靠人们在键盘上敲打进去,一言一语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虚拟社会依托现实社会而存在,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针对“网络谣言也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一观点,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应该是符合国情、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言论、谣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会受到制裁。因此,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其次,自由应该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以及取得公民资格的最起码条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处理社会关系,遵守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事实底线。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无论是针对人还是事件的谣言,都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这不仅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也是违反法律的,不仅应该坚决抵制,而且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网络谣言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亟待治理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他举例说,韩国数名艺人不堪网络谣言的压力而轻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谣言90%来自网络。支振锋表示,“言论自由”不应该是网络谣言得以豁免的保护伞。从国际上来看,韩国和日本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为此,吴忠民指出,应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向波表示,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说,铲除网络谣言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由谁来认定;其次,要健全法律,使得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在互联网上倡导诚信意识。徒法无以自行。支振锋表示,消除网络谣言,更要遵循法治的要求办事,尤其是当公民个人或者组织受到谣言的伤害时,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如果造谣诽谤,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责任,或者接受治安管理处罚。

除了法制建设外,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是必要举措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表示,治理网络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莫纪宏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应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专家们认为,网络世界是一种公共空间,治理网络谣言理应是一种公共行动,彻底净化网络空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莫纪宏表示,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许多专家表示,网站与媒体应该自觉承担铲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为吸引眼球、抢占卖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但因此而忽视对信息发布的掌控,对虚假信息视而不见,对造谣传谣听之任之,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上官酒瑞认为,“为了治理网络谣言,洁净网络空间,网站和媒体不能回避公共使命,应当积极担当责任,成为良好网络环境的守护者。这需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尽最大努力对违法信息进行审核,对虚假信息有效过滤,对网络谣言及时删除。而且在谣言出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发布辟谣消息,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

现如今,网络谣言一词已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也基本都知道网络谣言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危害,但是如何去辨别网络文章的真实性与否依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去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减小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出现将会带来一些很严重的危害:

1、网络谣言将会使和谐社会变得不和谐。当下,国家大力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潮,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却会将这一切打破,人们在谣言的影响下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变得艰难重重,和谐社会也将变得不和谐。

2、将会扭曲网络的真正用途。网络在现代可以说是舆论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是和谐健康言论出现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使网络变成了谣言的滋生地和传播平台,这就从本质上扭曲了网络平台的真实用途。

3、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一些比较偏激的网络言论将会使人们得到一些错误的信号,产生一些反国家反民族的激进思想。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网络言论将会造成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有甚者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既然网络谣言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将这些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将谣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1、在全社会范围为开展打击“网络谣言”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和事实真相。

2、政府在各大主要的媒体及时的将社会上一些主要事件的真相进行公布。人们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主要就是没有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如果政府能够及时的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必将使网络谣言没有立足之地。

3、各网站要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网络谣言的出现也是由于各网站没有严格的审核程序,正因为审核程序的缺失,那些反动、消极的言论才能够出现在网络上。相信只要各大网站建立严格的网络审核机制,谣言必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4、国家要完善网络立法机制。现如今,法律就是一切行动的准绳,网络在现代是飞速的发展,但是网络立法却几乎没有,国家要尽快完善立法机制,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网络谣言的出现变成不可能。

网络谣言的出现产生了许多危害,相信只要大家能够立足于事件的真相,谣言必将不攻自破

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编造、接受和传播,首先要求网民要有自觉抵制的决心,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清网络谣言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自己要自觉做到既不造谣、又不信谣、更不传谣。要把抵制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提高到政治觉悟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要在立法上完善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法律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遏制网络谣言编造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网络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立法往往落后于实践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存在,网络立法还存在不少缺陷,还远远不能适应实践需要,所有,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三是政府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及时对错误的网络言行进辟谣。要针对虚假的突发事件言论、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和发布更正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让广大群众即刻明确事件真相。四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秩序,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严惩网络管理者玩忽职守行为。同时,加强网站自我教育、自觉管理、阳光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网络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这就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所以,建立网络筛选确认制度、评估制度、和信息处理后反馈等制度,对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作用非同小可。一 加大舆情监督引导力度,快速反应,避免不良谣言传播。

对于网络中的热点问题,可利用网站的论坛、新闻、评论等及时披露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正面引导网民的讨论,及时批驳带有恶意的造谣、攻击和污蔑,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导向作用,有效地管制网络公共空间。

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群体对谣言的快速反应和舆论引导对消除谣言解决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及时辟谣,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以科学的、权威的声音,让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谣言消弭。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公信力群体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得逞,或者在极短时间里演化成现实灾难,一定程度上与平素发布的信息信任度不足不无关系。假如这些媒体平素的做法常失信于民,在遇上重大危机或灾难时,社会人心必然轻易浮动。

二 健全网络法制规范,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

制定必要的网络法制规范,将有关违背道德底线、侵犯基本人权、恶意扰乱社会的非法行为,纳入法律追究范围,明确法律责任和追究程序,让现实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在虚拟的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现代法治社会,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世界,负责任的公民都应有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因为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责任却如影随形,是实实在在的。

第五篇: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浅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人们从无数次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2011年10月19日,公安部召开治理超速、超载、超员及疲劳驾驶电视电话会议,为期五个月的治理“三超一疲劳”全国专项行动从此拉开帷幕。

一、超速行驶的主要危害。

(一)影响驾驶人的视觉。人们的视觉是受大脑直接支配的动感器官,它不具备机械的稳定性。因此,车辆在行驶中,驾驶人的视野、动视力、周边视力都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试,时速在40公里时,驾驶人可以观察到左右90度到100度范围内的物体;时速为100公里时,就只能观察到40度内的物体了。时速在40公里时,一般驾驶人可以看清前方200米以内的物体;时速为100公里时,就只能看清160米以内的物体了。因此,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的视野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左右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及时、准确、妥善地进行处理,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驾驶人不能正确感知车内外的变化。行车安全依靠的是人的感知,如果时间太短促,人就无法感知。如汽车以50公里的时速行驶,0.1秒前进1.39米,车窗外事物一掠而过,而人在视野内感觉一个目标要0.4秒,看清事物平均需要1秒钟。如果速度太快就无法获取足够的道路信息,当感知与现场情况接近时,靠经验还能安全驾驶,但在陌生

道路行驶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驾驶人对速度的判断能力下降。超速行驶的车辆要经常超越正常中行驶的车辆,如果道路上车辆流量较多,超速的车辆势必经常处于加速超车的状态,长时间超车,必然造成驾驶人对速度的判断力下降。此外,驾驶人在高速行驶时,不但对所驾车辆速度不能正确判断,而且对行人、非机动车、其他机动车速度也会低估。在超越前车时就易低估对来向车的速度和距离,同时低估要超越前车的相持距离,发现情况往往措施过迟,易发生相撞或刮擦事故。

(四)造成驾驶人采取措施不当。驾驶人在超速行驶中,如果遇到突然意外的情况,心理就会产生极度紧张情绪,手足无措。慌乱之中,根本无暇冷静思考、准确判断,采取紧急措施往往是顾此失彼,交通事故在慌乱的瞬间就发生了。

(五)极易使驾驶人感到疲劳。超速行驶时,驾驶人要集中注意前方动态,不断超车、会车。每次超车、会车都要将注意力由车外转移到车内(操作制动、离合、转向、加速)和检视仪表,车内外情况应接不暇,驾驶人心理能量和重量能量消耗很多,易感到疲劳,时间一久还会瞌睡,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六)车辆制动非安全期延长。车辆的制动距离主要受行车的速度制约。测试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时速分别在40公里和60公里时,同样在距离物体25米处采取紧急措施,制动安全期,时速40公里为21.6米,而时速60公里则为39.1米。也就是说,时速为40公里时,距离物体21.6米以外是安全区,而时速60公里时,距离物体39.1米以外才是安全区。

(七)影响车辆操作的稳定性。超速行驶会使车辆操作稳定性恶化,特别是在弯道外行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容易使车辆向回转中心外侧滑或倾斜。通过测算证明,在同等条件下,车速提高一倍,其离心力就会增大三倍。过大的离心力会使车辆变得极难驾驶甚至失控。因此,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小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侧滑导致撞车或撞路边物体;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大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造成翻车等交通事故。

(八)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超速行驶,破坏了车辆在特定环境工作中的指数,加大了车辆的工作强度和负荷,加剧了机件的磨损和损毁。特别对车轮更是不利,跳跃性、拖滑性磨损不说,还提高了摩擦温度,轮胎极易老化和变形,引发爆胎事故。同时,超速行驶会使车辆的制动难度系数增大,刹车毂和刹车片之间的摩擦系数也同时增大,这样会自然导致刹车系统的加热、打滑、甚至失灵,造成失控的车辆像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最后,必然是一场惨不忍睹的车毁人亡。

二、治理超速行驶违法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对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教育。交警部门要结合“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督促驾校在科目一考试前切实把好初学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关。经常组织民警到辖区运输单位进行座谈,教育他们不能忽视对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教育,使驾驶人明白开快车、超速行驶是一种违法行为,促使驾驶人用法律和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礼让三先”、“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斗气车、不开“英雄”车,使广大驾驶人认识到超速行驶所带来的危害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动员全社会遏制超速行驶违法行为。首先,交警部门要把住路面行车秩序整治关,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增设限速标志、减速设施、测速、监控等措施,加强路面查纠巡逻管控,坚决把超速行驶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之中。其次,交通、运输、安监等职能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政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整体合力。第三,社会各界都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自己的车,管好自己的人,开展经常性的遵章守法教育,使所有驾驶人知道超速行驶的危害,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紧守生命时速,做到不违法、不超速行驶。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针对正在开展的全国治理“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交警部门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要加强对客运企业的宣传。车

管部门要组织民警深入客运企业,组织企业负责人、客运线路负责人、客车驾驶人进行面对面的安全教育,通报近期因超速行驶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切实提高客运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乘车群众的防范意识,自觉抵制超速行驶违法行为,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二要加强主流媒体宣传。要积极协调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积极同广大市民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讨治理超速行驶的方法和对策,营造全民参与抵制超速行驶的良好氛围。三要加强“窗口”宣传。要利用车管、事故、交通违法处理室等“窗口”单位,采取摆放图版、悬挂条幅、播放宣传光碟、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超速行驶的危害,提醒广大驾驶人、办事群众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四要加强社会宣传。要根据“10.19”会议精神,及时收集超速行驶方面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制作成宣传资料或展板,组织民警深入辖区企业、社区、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超速行驶的危害,扩大宣传教育的范围和效果。

(四)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管理效果。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级公安交警部门都在积极改进装备、改善民警的执法条件、发挥科技手段在遏制超速行驶违法行为中的作用。交警部门应当投资兴建交通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执勤直观监控,使组织勤务工作更加严密,检查勤务快速高

效。同时,通过电子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掌握城市街道、公路及各卡口的行车秩序信息,监控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及时发出处臵指令,防患于未然。通过配臵移动式雷达测速仪,建立固定式电子监控设施等有效设施形成点线结合、动静结合的监控网络,实现对超速行驶车辆全方位的实时捕捉,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又达到了治理违法行为的效果。

下载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PM2.5的危害及治理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范文

    超速行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机动车超速行驶,已成为众多交通事故的一大诱因。车辆速度越快,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越高。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讲的就是这个道......

    水污染危害治理 论文

    毕 业报 告题目: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系(部): 专业名称: 班级 :学号: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一 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 学习了三年的环境保护,对于这门学科我有了更多的了......

    “四风”问题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四风”问题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01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着眼党的奋斗历程和执政使命,着眼“两个10......

    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王 农 “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始终是我们做好驾驶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四风”问题的由来、危害及治理

    “四风”问题的由来、危害及治理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应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

    浅析商业贿赂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商业贿赂破坏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侵害群众利益,诱发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毒化社会风气,损害我国......

    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调查报告5篇范文

    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调查报告 [摘要]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及管理方案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及管理方案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及管理方案 二、安全健康管理职责 项目经理职责 1. 认真贯彻施工安全健康方针,实现安全健康目标。 2. 确保施工安全健康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