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技术管理

时间:2019-05-14 04:3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备的技术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备的技术管理》。

第一篇:设备的技术管理

测量设备的技术管理包括设备的验收、维护保养、修理、校准等内容。测量设备的校准将在另一个单元中介绍。

(一)仪器设备的验收

仪器设备的验收是仪器设备购置过程的结束,也是设备常规管理的起点。验收是了解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建立原始档案的过程。对于未能通过验收的,应及时地退还供方。通过验收的,日常使用前还要对设备进行核查或校准。

仪器设备的验收包括以下4个步骤:

1)准备工作

查找并熟悉相应技术标准,必要时对实验室进行改造以满足设备安装要求,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制定详细的验收方案(主要包括验收那些指标、采用什么方式、使用那些标准物质),选择有技术能力的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性能测试。对于大型精密设备,在选型阶段应与供方协商确定验收方案。

2)核对凭证

为确保购进的仪器设备与拟采购的仪器设备相符,应就装箱单所述的生产单位、型号、规格、批号、数量等与采购单据进行核对,同时检查其技术资料所描述的性能与所要求的技术指标是否一致。凭证核对完成后才能进行实物的验收。

3)实物点验

(1)数量点验和外观检查

检查设备、附件、配件的数量是否正确,外观是否完好,是否附出厂合格证和保修单。

(2)内在质量检查

重点在于计量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功能是否正常,通常由选定的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并出具检定/校准证书。一般还要试用一段时间,试用检查包括使用标准样品和实物样品。两者的差异在于,用实物样品试验时存在“干扰因素”,可以检查仪器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通常由供方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调试完成后再由实验室现场验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还应由国家授权的检定/检验机构派出的专家验收。

4)建账归档

验收工作完成后应编制验收报告,同时将各种验收记录与验收报告一并归档。对验收合格的仪器设备应建立专门的账目和档案,移交使用部门并进入日常运行管理。

仪器设备验收中常见5个问题的处理对策

(1)物、证不符。一种是仪器设备与采购单不符,应予退货或换货。另一种是与采购单相符,但与随机的资料不符,此时应迅速与供货单位联系,待资料齐全后再行验收。

(2)验收不合格,应予以退货。

(3)属于生产厂家或供应商负责调试的,如达不到要求,应要求换货。更换后重新调试,并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索赔。

(4)由于其他因素延误验收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向有关方面交涉,并酌情索赔。

(5)除另有约定外,所有验收程序必须在规定的“索赔期”内完成(特别是进口物资),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篇: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总结

“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总结

按照总公司《“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司设备技术管理水平,加强设备对港口生产、建设的保障能力,我公司积极开展活动,以“加强设备管理,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为主题,多措并举,使公司整体设备状况得到明显提升。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监督管理力度,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1、在公司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制度落实。为强化制度化管理,我们加大了对各部门《设备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查处力度,并通过现场提问,查阅部门培训记录等措施,加强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

2、为及时沟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每周利

用行政例会,各室队汇报上一周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方面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单位限时解决,由于能够有效沟通,各室队取

得的经验能够很快推广,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制定《机械消耗定额管理办法》,结合车辆油耗

和维修数据,制定相应系数,使单车考核与综合考核相

结合,提高驾驶员节约意识。

二、成立设备维修小组,全面提升设备维修保养意识

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挑选技术骨干成立设备维修小组,通过

“班前讲解10分钟”、“现场零部件指认”和“自我动手能力大比武”等活动,不仅能够使新进员工能够快速的掌握基本知识,还广泛的调动了其他员工自我动手维修保养的积极性,使全员设备维修保养意识得到不断提升。

三、专项检查,集中整治,迅速提升设备技术状况

积极开展设备的各类专项检查,保证设备的使用保养达到要求。我们先后对“设备电气系统”、“设备润滑系统”、“帆布苫盖装置”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检查,采取“集中整治,统一整改”的方式,提高整改速度和整改质量,确保设备技术状况的快速提升。

我们将以“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为契机,以“加强设备管理,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为指导,以保障港口生产为重点,通过不断改进装卸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扎实工作,努力创新,确保各项设备及技术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主要生产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为港口生产和建设提供可靠的设备保证。

第三篇: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总结

“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总结

按照总公司《“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司设备技术管理水平,加强设备对港口生产、建设的保障能力,我公司积极开展活动,以“加强设备管理,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为主题,多措并举,使公司整体设备状况得到明显提升。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监督管理力度,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1、在公司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制度落实。为强化制度化管理,我们加大了对各部门《设备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查处力度,并通过现场提问,查阅部门培训记录等措施,确保设备管理制度深入人心。

2、为及时沟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每周利用行政例会,各室队汇报上一周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方面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单位限时解决,由于能够有效沟通,各室队取得的经验能够很快推广,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制定《千吨油耗及修理费考核管理办法》,结合车辆油耗和维修数据,制定相应系数,使单车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提高驾驶员节约意识。

二、成立设备维修小组,评选标兵车,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全面提升设备维修保养意识

1、成立设备维修小组,提升维修保养意识。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挑选技术骨干成立设备维修小组,通过“班前讲解10分钟”、“现场零部件指认”和“自我动手能力大比武”等活动,不仅使新进员工能够快速的掌握基本知识,还广泛的调动了其他员工自我动手维修保养的积极性,使全员设备维修保养意识得到不断提升。

2、评选标兵车,树立班组榜样。由各部门推荐2-3辆日常保养积极,维修费用低,作业量高的车辆参加标兵车评选,公司结合《设备月度检查通报》和《报表数据分析》进行评比,为每个部门确定一辆标兵车,并对其三名驾驶员进行奖励,树立班组榜样,激励全体员工提高保养意识和保养积极性。

三、专项检查,集中整治,迅速提升设备技术状况。

集中开展了设备各类专项检查,保证设备的使用保养达到要求。我们通过“抽查取样,举一反三;集中整治,统一整改”的方式,先后对“设备电气系统”、“设备润滑系统”、“帆布苫盖装置”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整改。通过该方式,各设备存在的“小问题,小故障”得到了有效的修复,确保了设备整体技术状况的快速提升。

全公司在“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期间,共完成的各类专项整改项目达400余项,其中包括:线头裸露、乱拉乱扯、线路油污多、保险片不符合要求等电气系统方面的问题,共计整改160余项;进行特殊部位润滑(如自卸车传动轴、离合器分离轴承座、装载机摇摆架等)、清理润滑油道、配备润滑油嘴等润滑系统方面的问题,共计整改180余项;进行帆布盖螺栓坚固、框架焊接等部位的整改,共计80余项。

四、紧紧围绕设备安全、工艺改造、流程优化、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课题进行攻关,小改小革层出不穷。

1、公司本着“在生产中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对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属具等进行改进,在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中,全公司共完成大小改进更新近十项,其中主要包括:

1)叉车推木板两侧挡块的改进,彻底杜绝了挡块经常断裂的问题。

2)拖盘车“U型”架安装方式的改进,将原来采用的直接焊接法改为现在的“活动底座”固定法,不仅保证了“U型”架灵活拆卸,而且外形美观,车容车貌明显提升。

3)对型钢钩头进行改进,避免型钢作业钩头易卡滞的问题(目前正在实验过程中)

4)对木材作业现场车辆配置进行优化,由原来的每台门机全作业过程配一辆推木板,改为扒仓阶段两台门机配一辆推木板,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2、开展“统计员工作交流会”活动。全公司所有统计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经验,制作PPT教材,通过汇报、提问、讲解等形式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梳理设备台帐,申报明年购置计划。公司通过对目前港口业务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当前设备技术状况,对性能较差的设备进行淘汰,并补充新的设备;对业务量大货种,添置相应的设备,确保港口转运的顺利进行。目前该计划已上报总公司。

“设备技术管理月”活动一晃而过,短暂而又忙碌,但管理月活动精神,会一直在我公司延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以保障港口生产为重点,通过不断改进装卸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扎实工作,努力创新,确保各项设备及技术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主要生产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为港口生产和建设提供可靠的设备保证。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第四篇:工务设备技术管理[小编推荐]

工务设备技术管理

工务设备技术管理(technical management of railway equipment)根据线、桥、隧等基础设施的技术动态和运输需要按各有关技术标准制定修理周期和更新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的技术组织工作。

工务设备主要有轨道、路基、桥梁、涵洞及隧道等。同时也包括为这些设施进行大修、维修所使用的各种机械、电器和土建设备。

技术管理工务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任务是:掌握设备技术状态和发展规律,制订和贯彻各有关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监督实施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推行标准化管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运输生产发展需要,本着“运营条件匹配,修理周期合理,线路,轨道结构等强,质量均衡;桥梁,承载能力不足者,加固或更换;隧道,无衬砌,围岩不稳者,喷锚或衬砌”的原则,制订各个修程和技术改造规划;通过设备大修、维修的实施,使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积极采用新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设备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计算机管理系统 全路工务部门自20世纪 80 年代初便致力于应用微机进行设备管理。进入90年代,各铁路局、分局、工务段等都先后对计算机进行了更新,组织开发了工务设备管理软件包和大量单项应用软件,对线路设备台帐、线路综合图、站场图、桥梁图等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对各单项设备状况的检索、查询、补充、修改、汇总、分析、上报等都很准确便利。为了掌握沿线设备状态及其综合运营环境,对主要线路或重点区段进行影像管理。未来工务系统将进一步实现网络管理,对关键设备可进行动态监控。

工务设备台账 是反映线、桥、隧等基础设施技术状态的档案资料,由工务段、分局工务分处、铁路局工务处和铁道部基础部分级管理。根据每年的客货运输强度和基建、技术改造、大修、维修等进展情况对各项设备的变动、变化要如实及时地进行修改、补充,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上报。设备台账的组成主要有:设备变化总说明书;正线起讫里程表;钢轨类型、轨重、无缝线路、营业长度表;道叉表;曲线、坡度表;轨枕及扣件表;道床、道口表;跨区间或全区间无缝线路、提速道岔、监护道口表;非路产代维修专用线表;工务人员统计表;工务组织机构表;正线钢轨使用情况表;线路运营情况表;桥隧建筑物汇总表;特大桥表;长隧道表;线路综合图;车站配线图;管理示意图等。

第五篇: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第一编 技术设备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2007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 技 术 设 备

第一章 基本要求

基建、制造及其验收交接

第1条 铁路的基本建设、产品制造应综合配套,保证质量,采用保证行车安全的技术设备,不断提高运输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应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实现技术设备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

第2条

铁路基本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必须符合国家和铁道部规定的技术标准。

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根据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须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的要求,并充分听取施工、维修、使用部门的意见。

设计文件须经有关部门鉴定,并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

第3条 工程施工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并应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和先进的施工方法,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在营业线上施工时,按铁道部规定程序审批,且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减少对运输的影响。

第4条 新建、改建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进行验收。线路验收时应达到设计速度。在确认工程符合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并检查竣工文件和技术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资料齐全后,方可交接。新建、改建的工程设施,施工单位必须有明确的质量保证期。如运输生产急需,可按上述原则分段验收交接。

第5条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6条

铁路使用的产品须符合国家和铁道行业技术标准。铁路重要产品须按照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规定,实行行政许可管理或产品强制认证。

第7条

铁路运输企业要严格控制进入铁路的产品质量,建立必要的检验制度。不得使用监督抽查、验收不合格和产品和认证未通过的产品;产品检测、检验报告必须由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专业检测、检验机构出具。

机车车辆须按有关标准要求进行试验,并经铁道部指派的验收机构验收合格后,方准交付使用。

第8条

对新设备(包括改造后的设备)投入使用前须有操作规程、竣工图纸等技术文件和保证安全生产的办法与管理细则,经过技术测验合格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后,方可使用。

第9条

铁路机车车辆、线路、桥隧、通信、信号、供电、信息、安全、给水等技术设备,均须有完整和正确反映其技术状态的文件及《技术履历簿》等有关资料。

上述技术资料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妥善保管,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记载修订。

第10条

机车车辆等技术设备须有铁道部统一规定的标记。

隐蔽的建筑物及设备须在地面上设有标志。

第11条

机车、客车、动车组等主要设备的报废、调拨及其重大的结构改变须经铁道部批准。货车由铁道部统一管理。

第12条

对现有不符合本规程规定标准的技术设备,应有计划地逐步改造或更换。限界、安全保护区

第13条 一切建筑物、设备,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侵入铁路的建筑限界(附图一)。与机车车辆有直接互相作用的设备,在使用中不得超过规定的侵入范围。

在设计建筑物或设备时,距钢轨顶面的距离应附加钢轨顶面标高可能的变动量(路基沉落、加厚道床、更换重轨等)。

靠近铁路线路修建各种建筑物及电线路时,须经铁路局批准 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出机车车辆限界(附图二)。

第14条

区间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标准距离规定如下:

1.直线部分

第1表

客货共线铁路线间距 顺序 名称

线间最小距离(mm)1 区间双线 v≤ 120km/h 4000 120 km/h <v≤ 160km/h 4200 160 km/h <v≤ 200km/h 4400 2 三线及四线区间的第二线与第三线 5300 3 站内正线

5000 4 站内正线与相邻到发线 无列检作业 5000

v≤120km/h 一般 5500

改建特别困难 5000

120km/h<v≤160km/h 一般 6000

改建特别困难 5500

160km/h<v≤ 200km/h 一般 6500

改建特别困难 5500 5 到发线与相邻到发线 5000 6 站内相邻两线均需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300 7 站内相邻两线只有一条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000 8 铺设列检小车轨道的两到发线 5500 9 换装线 3600 10 编组站、区段站的站修线与相邻一条线 8000 11 牵出线与其相邻线 调车作业繁忙车站 6500

改建困难或仅办理摘挂取送作业 5000 12 站内中间设有接触网支柱的相邻线 6500 13 相邻线间设有融雪设备的线 5800 14 安全线与其他线路 5000 15 其它站线 4600

第2表

客运专线线间距 顺序 名

称 线间设施 线间最小距离(mm)1 区间正线 站内正线 200km/h 4400

200km/h<v≤250km/h 4600

250km/h<v≤300km/h 4800

300km/h<v≤350km/h 5000 2 正线与相邻到发线 无 5000

声屏障 5940+结构宽

接触网支柱 5200+结构宽

雨棚柱 4590+结构宽

有站台 3530+站台宽 3 到发线间或到发线与其他线 无 5000

接触网支柱 5000+结构宽

雨棚柱 4300+结构宽

有站台 3500+站台宽 4 正线与其他线

5000

站内正线保证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此外,在编组站、区段站及区段内选定的三至五个中间站上,单线铁路应另有一条线路,双线铁路上、下行各另有一条线路,须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2.曲线部分

区间及站内线路曲线部分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线路中心线至建筑接近限界的水平距离,均按曲线半径大小,根据本规程附图一规定的曲线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宽公式计算确定。

第15条

铁路线路两侧应按规定设立安全保护区,在安全保护区边界设置标桩,并根据需要设置围墙、栅栏、防护桩等防护设施。养护维修及检查

第16条

铁路技术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应努力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严格责任制和检验制,坚持以预防为主、检修与保养并重、预防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检修项目和检修周期,组织定期检查,加强日常维修,提高设备质量。基础设施实行天窗修理。

第17条

铁路技术设备应保持完整良好状态。根据设备变化规律、季节特点,安排设备检修。检修单位应保证检修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和使用期限,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准交付运用。

第18条

为满足检修需要,应建立检修基地,设置检修、试验设备(包括检查车、试验车)、运输工具、必要的生产辅助车间和生产房屋,并应储备定量的器材和备品,以备急需和替换时使用。储备的器材和备品动用后,应及时补齐。

对各种机械设备应制定出检修、保养范围及安全操作规程。有关人员应做到正确使用,精心保养,细心检修,保持其良好状态。

第19条

铁路技术设备,除由直接负责维修及使用的部门经常检查外,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定期检查。

铁路局以局长为主任委员,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委员,组成委员会,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全面检查。

特、一、二等站以站长为主任委员,有关单位负责人为委员,组成委员会,对车站(含段管线)内的线路、道岔、道口、通信、信号、供电、信息系统等行车设备,每季度联合检查一次。

三等及其以下车站以站长为主任委员,工务、电务等有关负责人为委员,组成委员会,对车站(含段管线)内的线路、道岔、道口、通信、信号、供电、信息系统等行车设备每月联合检查一次。

各级检查委员会将检查结果记入《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内。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危及行车安全的,须立即采取措施;当时不能解决的,要安排计划,限期完成,由委员会进行复查;需要上级解决的,由委员会上报。

第20条

铁路局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1.对重要线路的平面及纵断面复测、限界检查,每五年至少一次;技术复杂及重要的桥梁、隧道检定,其他线路的平面及纵断面复测、限界检查,每十年至少一次;对其他桥梁、隧道检定,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对牵出线、驼峰及峰下线路的纵断面,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凡跨越江河、水库的特大桥、大桥及其他需要了解墩台冲刷、河床变化、河道变迁及水文动态情况的跨河桥梁,每年应进行桥渡水文检测、检定。2.根据线路的年通过总重、线路允许速度制定合理的检查周期,使用轨道检查车、钢轨探伤车,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登乘机车或旅客列车尾部对线路全面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

3.使用电务试验车对干线地面信号、机车信号、轨道电路和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的运用状态,每季度检查一次;登乘机车检查信号显示距离、机车信号显示状态及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运用质量,每月不少于一次;场强覆盖每年检查一次。

4.对各种检查车、试验车,每半年检查一次;对探伤器每月检查一次。

5.对空气压缩装置、压力容器和固定锅炉,必须按规定进行鉴定、试验和检查。 6.对给水、电力、供电及机车整备设备,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

7.对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设施,每年检查一次。

8.使用接触网检测车对接触网状态,每季度检查一次;对接触网设备限界每年检查一次。对供电设备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

9.对为客货运服务的建筑物(包括限界)和生产、办公房屋,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对客运服务设备每年春运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0.对机车、车辆、建筑物的防火设施及器具、消防组织、防火防爆措施、危险品检查设备,每季度检查一次。

11.对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等安全监控设备,每季度检查一次。12.对铁路信息系统一类设备,每半年检查一次。13.每年汛期前组织有关部门对沿线危树进行检查。

除上述检查外,根据线路的年通过总重、线路允许速度,铁道部专业技术机构使用专用设备定期对主要线路进行轨道、钢轨探伤、通信信号、接触网检查。 救援设备

第21条

在铁道部指定地点设事故救援列车、电线路修复车、接触网抢修车,配备应急通信设备,并处于整备待发状态,其工具备品应保持齐全整洁,作用良好。

根据运输生产需要,铁路局应在无救援列车的编组站、区段站和二等以上车站成立事故救援队,配备简易起复设备和工具。

机车、动车、重型轨道车上均应备有复轨器和铁鞋。大型养路机械需配备专门起复装备及铁鞋。

铁道部、铁路局急救援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应急通信设备,确保将事故现场的图像、话音及数据在规定的时限内传送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自然灾害预防

第22条

铁路局应根据历年降雨、洪水规律和当年的气候趋势预测,发布防洪命令,制定防洪预案,及早做好一切准备。有关单位应按时完成防洪工程和预抢工程,储备足够的料具及车辆,组织抢修队伍并进行训练,依靠当地政府建立群众性的防洪组织。加强雨中和雨后的检查,严格执行降雨量和洪水位警戒制度。对于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地点,应通知司机和运转车长注意运行,在危险处所派人看守,有条件时,可安装自动报警装置,防止发生灾害事故。在汛期前须将防洪危险处所须抄送跨局列车运行的相关铁路局。

一旦发生灾害,积极组织抢修,尽快修复,争取不中断行车或减少中断行车时间。设备修复后,须达到规定标准。对水流量大、河床不稳定的桥梁,要设置必要的监测仪器,建立观测制度,掌握桥梁水文及河床变化情况,及时提出预防和整治措施。

加强对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及电磁兼容防护工作,逐步建立雷电预警系统,提高设备抗御电磁干扰能力,减少或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对设备的影响。

第23条

对防寒工作,应提前做好准备。铁路局要抓好以下工作:

1.对有关人员进行防寒过冬培训,并按规定做好防寒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发放工作;

2.对铁路技术设备进行防寒过冬检查、整修,并做好包扎管路等工作; 

3.做好易冻的设备、物资的防冻解冻工作; 4.储备足够的防寒过冬材料、燃料和工具,检修好除冰雪机具和防雪设备,组织好除冰雪队伍。

第24条

在需要进行防暑工作的调度室、行车人员值班室、较大车站的旅客候车室及高温车间等重要生产房屋,应设有降温设备。露天作业场所根据需要设置凉棚。在炎热季节应有足够的防暑用品和药物,并应有供职工饮用的清凉饮料。在暑季前,应对防暑降温设备进行检查、整修。

第25条

机车、客车、动车组、动车、轨道车、检查车、发电车、试验车及大型养路机械,均须备有灭火器。客车内的锅炉、餐车炉灶须有防火、防爆措施。

机车库、车辆库、油脂库、洗罐所、通信信号机械室、计算机机房、牵引变电所控制室及为客货运服务的建筑物等主要处所,均须备有完好的消防专用器具。有关单位应建立和健全消防组织,定期进行检查。行车安全监测设备

第26条

铁路行车安全监测设备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技术设备,应具备监测、记录、报警、存取功能,保持其作用良好、准确可靠,并定期进行量校准。铁路行车安全监测设备主要包括: 1.机车车辆的车载监测设备;

2.机车车辆的地面监测设备;

3.轨道、通信、信号、接触网电力贯通(自闭)线等固定设备的移动检测设备; 4.线路、桥梁、隧道、信号、接触网等固定设备的在线自动监测设备; 5.车站行车作业监控设备; 6.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设备; 7.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道口及施工防护设备。

第27条

铁路行车安全监测设备应通过铁路通信网络连接,实现信息共享,为运输组织、行车指挥、设备检修、救援及事故分析等提供信息。第二章

线路、桥梁及隧道设备 一般要求

第28条 为了保证线路、桥隧的质量,应设工务段、工务机械段。

工务段管辖正线长度,应根据单线或双线、平原或山区等条件确定。在工务段管辖范围内有枢纽或编组站时,应适当减少正线管辖长度。

铁路局应根据需要和条件,设供铁路专用的采石场和林场。

第29条

工务段、工务机械段应有机具检修、配件修理、辅助加工等设施,动力、机修、起重、试验等设备,以及轨道车和汽车等运输工具。

工务机械段还应有大型养路机械,线路、桥隧施工机械以及检修基地等。铁路线路

第30条

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

站线是指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货物线及站内指定用途的其他线路。

段管线是指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

岔线是指在区间或站内接轨,通向路内外单位的专用线路。特别用途线是指安全线和避难线。

第31条

客货共线Ⅰ、Ⅱ级铁路区间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及最大限制坡度规定见第3表和第4表。客运专线铁路区间线路半径规定见第5表。

第3表 客货共线Ⅰ、Ⅱ级铁路线路区间线路最小曲线半径(m)铁路等级 Ⅰ Ⅱ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km/h)200 160 120 120 80 一

般 3500 2000 1200 1200 600 特殊困难 2800 1600 800 800 500

第4表

客货共线Ⅰ、Ⅱ级铁路区间线路最大限制坡度(‰)铁路等级 Ⅰ Ⅱ

一般 困难 一般 困难 牵引种类 电力 6.0 15.0 6.0 20.0 内燃 6.0 12.0 6.0 15.0

第5表

客运专线铁路区间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和最大曲线半径(m)设计速度(km/h)最小曲线半径(m)最大曲线半径(m)

一般 困难 一般 困难 200 2200 2000 10000 12000 250 4000 3500 10000 12000 300 4500 12000 14000 350 7000 12000 14000 各级铁路的加力牵引坡度,内燃牵引的可用至25‰,电力牵引的可用至30‰。

不符合上述规定时,须经铁道部批准。

第32条

车站应设在线路平道、直线的宽阔处。

车站必须设在坡道上时,其坡度不得超过1‰;在地形特别困难的条件下,会让站、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且不应连续设置,并保证列车的起动。

车站必须设在曲线上时,不得设在反向曲线上,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该区段内的最小曲线半径,且不得小于第6表中规定的数值。

第6表

车站平面最小曲线半径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km/h)最小曲线半径(m)

区段站、编组站 中间站

一般 困难 80 800 600 600 120 1200 800 160 1600 2000 1600 200 2000 3500 2800

线路平面及纵断面

第33条

线路平面及纵断面应保持原有标准状态。区间线路变动时,须经铁路局批准,但曲线半径不得小于该区间规定的最小曲线半径,坡度不得大于该区间规定的最大限制坡度。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如有变动时,必须及时通知有关单位。

凡变更线路平面及纵断面,竣工后由施工单位立即检查,并标记于竣工图内,移交负责维修和使用的单位。

在任何情况下,线路平面及纵断面的变动,必须满足限界要求。

第34条

路基的宽度,应考虑远期发展的铁路等级、维修和机械化作业,并根据路拱断面、轨道类型、道床标准形式及尺寸和路肩宽度计算确定。

路肩宽度:线路设计速度为200km/h路段的路堤、路堑两侧均不应小于1.0m;线路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铁路路堤不应小于0.8m,路堑不应小于0.6m。牵出线的中心线至路肩边缘的宽度不得小于3.5m。

曲线地段路基外侧加宽办法由铁道部有关规章规定。路基应避免高堤深堑。

路肩标高不低于设计洪水位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壅水高再加0.5m。

路基两侧应留有足够宽度的铁路用地,保证路基稳定,满足维修检查通道、栅栏设置及绿化带建设的需要。

第35条

路基应按铁路等级选择优质填料填筑坚实,基床应强化处理,并经常保持干燥、稳固及完好状态,同时,应有良好的排水设备,必要时还应设防护和加固设备。对不良地质条件和特殊土地段的路基,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困难时应以桥梁等结构物代替。对不稳固的路基,应进行调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消除病害。工务段应根据病害情况,制定监视和检查办法,保证行车安全。

严禁在影响路基稳定的范围内挖沟、引水、耕种、取土和采石采矿。在路基范围内埋设电缆和接触网杆时,必须保证路基的稳定和坚固及排水等设备的正常使用。

路基防护宜优先采用有利于环保的植物(以灌木为主)防护,并结合圬工、土工合成材料等其他防护措施进行防护,但不得影响列车司机瞭望,倒树不应侵入限界和接触网安全距离。桥隧建筑物

第36条

铁路桥梁、涵洞及隧道,均应修建为永久性结构,符合工程结构抗震和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其限界应根据规划考虑发展的需要。桥涵的承载能力,要符合铁道部规定的技术要求,并根据承载能力及技术状态,制定运用条件。桥涵建筑物应确保通过的线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平顺性、耐久性,结构构造应便于检查和养护,根据需要设置便于检查的设施。

对全长500m及其以上的钢桥,直线上全长1000m及以上、曲线上全长500m及以上的隧道,须进行巡守和监视,设置照明、通信设备和安全警报装置。

第37条 桥梁、涵洞孔径及净空,应满足国家防洪标准,能保证设计的最大洪水正常通过,并保证流冰、泥石流、漂浮物和通航、筏运的必要高度。

墩台基础应有足够深度。当桥隧建筑物及其附近有超过设计容许的冲刷可能时,应加深原有桥涵基础,必要时改建原有桥涵。

严禁在影响桥隧建筑物稳定的范围内挖沟、掘洞、引水、耕种、取土和采砂、采石、采矿。

对桥梁、涵洞应考虑排洪和灌溉等的综合利用。

第38条

桥梁、隧道应按规定设置维修通道、避车台、避车洞、电缆沟(槽)、电气化预埋件及必要的检查和防火设备。

直线上桥梁自线路中心至维修通道栏杆内侧的净距:明桥面和区间内道碴桥面的小桥为2.45m;区间内道碴桥面的中、大、特大桥和车站内的桥梁为3.00m;线路允许速度超过160km/h区段的桥梁为3.75m桥面布置应适应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及桥梁检查车作业的需要。净高小于5.00m通行机动车辆的立交桥涵两端,要设置防撞防护限高架。

位于城市居民区的桥梁及立交桥,设置防噪音设施。

内燃机车牵引区段,单线2km及其以上、双线4km及其以上的隧道,以及有害气体超过规定浓度或自然通风不良的隧道,均须有通风设备。轨

第39条

轨道由道床、轨枕、钢轨、联结零件、防爬设备及道岔等组成。

新建、改建铁路正线应采用60kg/m钢轨的跨区间无缝线路(重载运煤专线等线路可采用75kg/m钢轨轨道结构)。速度120km/h以上至200km/h及重载运煤专线铁路的线路应采用Ⅲ型轨枕、一级道碴;有挡肩轨枕用弹条Ⅱ型扣件,无挡肩轨枕用弹条Ⅲ型扣件。

第40条

轨距是钢轨头部踏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直线轨距标准规定为1435mm,曲线轨距按第7表规定加宽。

第7表

曲线轨距加宽值

曲线半径R(m)加宽值(mm)R≥350 0 350>R≥300 5 R<300 15

验收线路时,线路、道岔轨距相对于上述标准的静态允许偏差规定见第8表。

第8表 线路、道岔轨距容许偏差 线路速度等级(km/h)υ≤120 120<υ≤160 160<υ≤200 线路容许偏差(mm)+6,-2 +4,-2 ±2 道岔容许偏差(mm)+3,-2 +3,-2 ±2

第41条

线路两股钢轨顶面,在直线地段,应保持同一水平。

曲线地段的外轨超高,应按铁道部规定的办法和标准确定。最大实设超高:双线地段不得超过150mm,单线地段不得超过125mm。

验收线路时,线路两股钢轨水平,较上述标准的静态允许偏差规定见第9表:

第9表 钢轨水平静态容许偏差 线路速度等级(km/h)υ≤120 120<υ≤160 160<υ≤200 正线及到发线(mm)4 4 3 道岔(mm)4 4 3 其他线(mm)6--

第42条

钢轨接头的预留轨缝应根据钢轨长度、当地历史最高、最低轨温及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经计算确定。

绝缘接头的最小轨缝不得小于6mm,最大轨缝不得大于构造轨缝。25米钢轨铺设在历史最高、最低轨温差大于100℃的地区时,预留轨缝应进行个别设计。

第43条

道岔应铺设在直线上,正线道岔不得与竖曲线重叠,其它道岔应尽量避免与竖曲线重叠。

正线道岔钢轨应与线路上的钢轨采用同一类型。其他道岔钢轨在不得已情况下采用与线路钢轨不同类型时,须保证道岔钢轨强度不低于线路钢轨强度,并在道岔前后各铺一节与道岔钢轨同类型的钢轨。

第44条

道岔辙叉号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于侧向通过列车,速度80km/h以上至140km/h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30号; 2.用于侧向通过列车,速度50km/h以上至80km/h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8号; 3.用于侧向通过列车,速度不超过50km/h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 4.用于侧向接发停车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

5.用于侧向接发停车货物列车并位于正线的单开道岔,在中间站不得小于12号,在其他车站不得小于9号;

6.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9号;

7.狭窄的站场采用交分道岔,不得小于9号,但尽量不用于正线,必须采用时不得小于12号; 8.峰下线路采用对称道岔不得小于6号;采用三开道岔不得小于7号; 9.段管线采用对称道岔不得小于6号。

既有道岔的类型及辙叉号数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按该道岔的号数限制行车速度,但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驼峰下线路现有6.5号对称道岔,允许保留。

第45条

在新建或改建铁路上,列车运行速度120km/h以上且小于160km/h的区段,正线道岔采用固定型辙叉、轨底坡1:40、分动外锁闭的Ⅱ型道岔;列车运行速度160km/h及以上至200km/h或货车轴重25t的区段,正线道岔应采用可动心轨,轨底坡1:40、分动外锁闭的Ⅰ型道岔。

第46条

道岔应经常保持良好状态,有下列缺陷之一时,禁止使用: 1.内锁闭道岔两尖轨互相脱离,分动外锁闭道岔两尖轨与连接装置、心轨接头铁与拉板相互分离或外锁闭装置失效。

2.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在静止状态不密贴。

3.尖轨、可动心轨被轧伤,轮缘有爬上尖轨、可动心轨的危险。

4.在尖轨、可动心轨顶面宽50mm及以上的断面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低于翼轨顶面2mm及其以上。

5.基本轨垂直磨损,50kg/m及以下钢轨,在正线上超过6mm,到发线上超过8mm,其他站线上超过10mm;60kg/m及以上钢轨,在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正线上超过6mm,其他正线上超过8mm,到发线上超过10mm,其他站线上超过11mm。33kg/m及其以下的钢轨,由铁路局规定。

6.在辙叉心宽40mm的断面处,辙叉心垂直磨耗(不含翼轨加高部分),50kg/m及以下钢轨,在正线上超过6mm,到发线上超过8mm,其他站线上超过10mm;60kg/m及以上钢轨,在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正线上超过6mm,其他正线上超过8mm,到发线上超过10mm,其他站线上超过11mm;可动心轨宽40mm断面及可动心轨宽20mm断面对应的翼轨垂直磨耗(不含翼轨加高部分)超过6mm。33kg/m及其以下的钢轨,由铁路局规定。

7.辙叉心作用面至护轮轨头部外侧的距离小于1391mm,或翼轨作用面至护轮轨头部外侧的距离大于1348mm。

8.尖轨、基本轨或辙叉损坏。

9.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钢枕立柱螺栓的同一部位同时有2根螺栓缺少或折损。

第47条

联锁道岔均应配备钉固、加锁装置,以备联锁失效时用以锁闭道岔。联锁失效时防止扳动的办法,应在《车站行车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站细》)内规定。

未设联锁而需加锁的道岔也应安装加锁装置。

加锁装置包括锁板、勾锁器、闭止把加锁、带柄标志加锁。道口、交叉及线路接轨

第48条 列车运行速度120km/h及以上的线路和重载运煤专线等线路应采用全封闭、全立交,线路两侧按标准进行栅栏封闭,并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列车运行速度120km/h以下的线路,铁路道口、人行过道的设置或拓宽按照铁道部有关规定办理。铁路道口、人行过道的的等级、标准、铺设、拆除及需否看守,由铁局决定。

第49条

铁路道口和人行过道均应设置道口标志、道口路段标线、司机鸣笛标及护桩,根据需要设置栅栏或其它安全防护设施。

铁路道口的铺面、两侧道路的坡度及平台长度应符合要求。

有人看守道口应根据需要修建道口看守房,设置照明灯、警示灯、遮断色灯信号机和道口自动通知设备,并督促地方道路管理部门设置齐全道口警示标志。根据需要设置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

站内平过道必须与站外道路和人行横道断开,禁止社会车辆、非工作人员通行,平过道不得设在车站两端咽喉区内。

在电气化铁路上,铁路道口通路两面应设置高架,其通过高度不得超过4.5m。道口两侧不宜设置接触网锚段关节,不应设置锚柱。

栏杆(门)以对道路开放为定位。特殊情况下需要以对道路关闭为定位时,由铁路局规定。第50条

一切车辆、自动走行机械和牲畜,均须在立体交叉或平交道口处通过铁路。铁路工作人员发现有违反上述情况时,应予制止。

特别笨重、巨大的物件和可能破坏铁路设备、干扰行车的物体通过道口时,应提前通知铁路道口管理部门,采取安全和防护措施,并在其协助指导下通过。第51条

新建的岔线,不准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特殊情况必须在区间内接轨时,须经铁路局批准,但在接轨地点应开设车站(线路所)或设辅助所管理。因路内施工临时性的区间出岔,应按期拆除。

站内铺设及拆除道岔、线路时,由铁路局批准。

第52条 各种建筑物、电线路、管道及渡槽跨越铁路,横穿路基,或在桥梁上下、涵洞内通过铁路时,应提出设计、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等文件,征得铁路局同意,在铁路有关单位派人协助指导下进行施工,不得妨碍铁路运输。安全线及避难线

第53条 岔线、段管线与正线、到发线接轨时,均应铺设安全线。岔线与站内到发线接轨,当站内有平行进路及隔开道岔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设安全线。在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为超过6‰下坡道的车站,应在正线或到发线的接车方向末端设置安全线。

合资铁路、地方铁路及专用铁路与国家铁路车站接轨,其接轨处或接车线末端应设隔开设备(设有平行进路并有联锁时除外)。

安全线向车挡方向不应采用下坡道,其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50m。

第54条

为防止在长大下坡道上失去控制的列车发生冲突或颠覆,应根据线路情况,计算确定在区间或站内设置避难线。第三章 信号、通信设备 一般要求

第55条

为保证信号设备的质量,应设电务段。电务段管辖范围应根据信号设备等条件确定。

提供铁路通信服务的部门应保证通信设备的质量,负责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第56条

电务段应设信号设备检修、修配、测试场所、配置相应的仪器仪表、工装机具以及交通工具、应急通信设备等。电务段应在机务段内设机车信号检修、测试场所,设有车辆减速器的驼峰调车场应设驼峰机械修配场所。

铁路信号设备维护工作应按设备技术状态进行维修,并按周期进行中修和大修。提供铁路专用通信服务的部门,应在机务段内设有机车无线通信设备维护检修场所。

第57条

对设有加锁加封的信号设备,应加锁加封,必要时可装设计数器,使用人员应负责其完整。对加封设备启封使用或对设有计数器的设备每计数一次时,使用人员均须在《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进行登记,写明启封或计数原因。加封设备启封使用后,应及时通知信号部门加封。

采用计算机联锁设备实现加锁加封功能时,应使用密码操作。

第58条

集中联锁车站和自动闭塞区段应装设信号计算机监测系统,对信号设备运用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故障及超限告警。

第59条 信号及通信设备,应装有防止强电及雷电危害的保安设备,电子设备应符合电磁兼容有关规定。信

第60条 信号装置一般分为信号机和信号表示器两类。

信号机按类型分为色灯信号机、臂板信号机和机车信号机。信号机按用途分为进站、出站、通过、进路、预告、接近、遮断、驼峰、驼峰辅助、复示、调车信号机。信号表示器分为道岔、脱轨、进路、发车、发车线路、调车及车挡表示器。

第61条 各种信号机及表示器,在正常情况下的显示距离: 1.进站、通过、接近、遮断信号机,不得小于1000m; 2.高柱出站、高柱进路信号机不得小于800m; 3.预告、驼峰、驼峰辅助信号机,不得小于400m;

4.调车、矮型出站、矮型进路、复示信号机,容许、引导信号及各种表示器,不得小于200m。在地形、地物影响视线的地方,进站、通过、接近、预告、遮断信号机的显示距离,在最坏的条件下,不得小于200m。

第62条

铁路信号机应采用色灯信号机。

色灯信号机均应采用高柱信号机,在下列处所可采用矮型信号机: 1.不办理通过列车的到发线上的出站、发车进路信号机; 2.道岔区内的调车信号机及驼峰调车场内的线束调车信号机; 3.自动闭塞区段,隧道内的通过信号机;

特殊情况需设矮型信号机时,须经铁路局批准。

第63条 信号机应设在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或其所属线路的中心线上空。特殊地段因条件限制,需设于右侧时,须经铁路局批准。

信号机设置的地点,由电务部门会同运输、机务及工务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

在确定设置信号机地点时,除满足信号显示距离的要求外,还应考虑到该信号机不致被误认为邻线的信号机。

第64条

车站必须装设进站信号机。进站信号机应设在距进站最外方道岔尖轨尖端(顺向为警冲标)不小于50m的地点,如因调车作业或制动距离的需要,一般不超过400m。双线自动闭塞区间反方向进站信号机前方应设置预告标。第65条

在车站的正线和到发线上,应装设出站信号机。出站信号机应设在每一发车线的警冲标内方(对向道岔为尖轨尖端外方)适当地点。

在调车场的编发线上,必要时可设线群出站信号机。

第66条

通过信号机应设在闭塞分区或所间区间的分界处。自动闭塞区段的通过信号机,不应设在停车后可能脱钩、牵引供电分相的处所,也不宜设在起动困难的地点。

自动闭塞区段信号机设置位置和显示关系应根据列车牵引计算确定,并应满足列车运行速度规定的制动距离和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

在自动闭塞区段内,当货物列车在设于上坡道上的通过信号机前停车后起动困难时,在该信号机上应装设容许信号。在进站信号机前方第一架通过信号机上,不得装设容许信号。

在三显示自动闭塞区段的进站信号机前方第一架通过信号机柱上,应涂三条黑斜线,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的进站信号机前方第一、第二架通过信号机的机柱上,应分别涂三条、一条黑斜线,以与其他通过信号机相区别。

第67条

在有人看守的道口应装设遮断信号机;在有人看守的桥隧建筑物及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坍方落石地点,根据需要装设遮断信号机。该信号机距防护地点不得小于50m。

第68条

半自动闭塞区段、自动站间闭塞区段,进站信号机为色灯信号机时,应设色灯预告信号机或接近信号机。

遮断信号机和半自动闭塞区段、自动站间闭塞区段线路所通过信号机,应装设预告信号机。列车运行速度不超过120km/h的区段,预告信号机与其主体信号机的安装距离不得小于800m,当预告信号机的显示距离不足400m时,其安装距离不得小于1000m。

列车运行速度超过120km/h的区段,应设置两段接近区段,在第一接近区段和第二接近区段的分界处,设接近信号机,在第一接近区段入口100m处,设置机车信号接通标。

第69条

特殊地段因条件限制,同方向相邻两架指示列车运行的信号机(预告、遮断、复示信号机除外)间的距离小于制动距离时,按下列方式处理:

1.在列车运行速度不超过120km/h的区段,当两架信号机间的距离小于400m时,前架信号机的显示,必须完全重复后架信号机的显示;当两架信号机间的距离在400m及其以上,但小于800m时,后架信号在关闭状态时,则前架信号机不准开放。

2.在列车运行速度超过120km/h的区段,两架有联系的信号机间的距离小于列车规定速度级差的制动距离时,应采取必要的降级或重复显示措施。

第70条

出站信号机有两个及其以上的运行方向,而信号显示不能分别表示进路方向时,应在信号机上装设进路表示器。

发车进路兼出站信号机,根据需要可装设进路表示器,区分进路方向。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有反方向运行条件时,出站信号机应装设进路表示器。

第71条

发车指示信号或发车信号辨认困难,而中转信号又延长站停时间的车站,应在便于司机瞭望的地点装设发车表示器。

第72条

为满足调车作业的需要,应装设调车色灯信号机。

在作业繁忙的调车场上,因受地形、地物影响,调车机车司机看不清调车指挥人的手信号时,应设调车表示器。

第73条

设有线群出站信号机时,应在线群每一条发车线路的警冲标内方适当地点,装设发车线路表示器。

第74条

在有几个车场的车站,为使列车由一个车场开往另一个车场,应装设进路色灯信号机。

第75条

进站及接车进路色灯信号机,均应装设引导信号。

第76条

驼峰应装设驼峰色灯信号机。驼峰色灯信号机可装设驼峰色灯辅助信号机。驼峰色灯信号机或辅助信号机的显示距离不能满足推峰作业要求时,根据需要可再装设驼峰色灯复示信号机。

驼峰色灯辅助信号机,可兼作出站或发车进路信号机,并根据需要装设进路表示器。

第77条

进站、出站、进路信号机及线路所通过信号机,因受地形、地物影响,达不到规定的显示距离时,应装设复示信号机。

设在车站岔线入口处的调车色灯信号机,达不到规定的显示距离时,根据需要可装设调车复示信号机。

第78条

非集中操纵的接发车进路上的道岔,应装设道岔表示器,集中操纵的道岔、调车场及峰下咽喉的道岔,不装设道岔表示器;其他道岔根据需要装设道岔表示器。集中联锁以外的脱轨器及引向安全线或避难线的道岔,应装设脱轨表示器。联

第79条 联锁设备分为集中联锁(继电联锁和计算机联锁)和非集中联锁(臂板电锁器联锁和色灯电锁器联锁)。

编组站、区段站和电源可靠的其他车站,均应采用集中联锁。

第80条 站内正线及到发线上的道岔,均须与有关信号机联锁。区间内正线上的道岔,须与有关信号机或闭塞设备联锁。各种联锁设备(驼峰除外)应满足下列条件: 1.当进路上的有关道岔开通位置不对或敌对信号机未关闭时,该信号机不能开放;信号机开放后,该进路上的有关道岔不能扳动,其敌对信号机不能开放。

2.正线上的出站信号机未开放时,进站信号机不能开放通过信号;主体信号机未开放时,预告信号机不能开放。

3.装有转换锁闭器,电动、电空、电液转辙机的道岔,当第一连接杆处(分动外锁闭道岔为锁闭杆处)的尖轨与基本轨间、心轨与翼轨间有4mm及其以上水平间隙时,不能锁闭或开放信号机。

4.区间内正线上的道岔,未开通正线时,两端站不能开放有关信号机。设在辅助所的闭塞设备与有关站闭塞设备应联锁。

第81条

集中联锁设备应保证:当进路建立后,该进路上的道岔不可能转换;当道岔区段有车占用时,该区段的道岔不可能转换;列车进路向占用线路上开通时,有关信号机不可能开放(引导信号除外);能监督是否挤岔,并于挤岔的同时,使防护该进路的信号机自动关闭。被挤道岔未恢复前,有关信号机不能开放。

集中联锁设备,在控制台(或操纵、表示分列式的表示盘及监视器)上应能监督线路与道岔区段是否占用,进路开通及锁闭,复示有关信号机的显示。

第82条

非集中联锁设备,应保证车站值班员能控制接、发车进路和信号机的开放与关闭。

非集中联锁设备,在控制台上应有接、发列车的进路开通表示;采用色灯电锁器联锁时,还应有进站信号机的开放、关闭和出站信号机、引导信号的开放表示;到发线设有轨道电路时,应有到发线的占用表示。

第83条

在作业繁忙的调车区域,根据需要,可采用调车区集中联锁。

第84条

信号设备联锁关系的临时变更或停止使用,须经铁路局批准。闭

第85条

闭塞设备分为自动闭塞、自动站间闭塞和半自动闭塞。具体设置条件如下: 1.在单线区段,应采用半自动闭塞或自动站间闭塞,繁忙区段可根据情况采用自动闭塞; 2.在双线区段,应采用自动闭塞。

在一个区段内,原则上应采用同一类型的闭塞方式。

第86条

在列车运行速度超过120km/h的双线区段,应采用速差式自动闭塞,列车紧急制动距离由两个及其以上闭塞分区长度保证。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调度集中

第87条

铁路运输指挥应装备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或调度集中设备(CTC)。

第88条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是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基础设施,是铁路运输生产重要技术装备,由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构成。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应能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及现场信号设备状态信息,并传送到铁道部调度指挥中心和铁路局调度所,完成列车运行实时追踪、无线车次号校核、自动报点、正晚点统计分析、交接车自动统计、列车实际运行图自动绘制、阶段计划人工和自动调整、调度命令及行车计划下达、站间透明、行车日志自动生成等功能,实现各级运输调度的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和实时监督。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应能满足高安全、高可靠、高实时性的要求,建立维护管理体制,保证设备不间断使用。

第89条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配置独立的处理平台,关键设备采用冗余配置。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采用独立的业务专网,铁道部调度指挥中心和铁路局调度所采用双局域网,车站可采用单局域网。各级局域网通过专用数字通道互连。

第90条

调度集中系统应在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基础上构建,由铁路局、车站两极构成。调度集中区段,车站应设集中联锁,区间应设自动闭塞或自动站间闭塞。

调度集中除实现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全部功能外,还应实现列车编组信息管理、调车作业管理、综合维修管理、列/调车进路人工和计划自动选排、分散自律控制功能。

调度集中原则上应将同一调度区段内、同一联锁控制范围内所有车站(车场、线路所)的信号、联锁、闭塞设备纳入控制范围,调度集中区段的两端站、编组站、区段站,以及调车作业较多、有去往区间岔线列车或中途返回补机的中间站,可不列入调度集中操纵,但出站信号机均应受调度集中控制。

当调度集中设备故障、维修、施工和运输需要时由中心控制转为车站控制。

第91条

调度集中系统配置独立的处理平台,设备采用冗余配置,通信协议与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一致。调度集中系统采用独立的业务专网,各级采用双局域网并通过专用数字通道组成双环形广域网

机车信号、列车超速防护装置

第92条

机车信号分为连续式和接近连续式。自动闭塞区段应装设连续式机车信号,半自动闭塞和自动站间闭塞区段应装设接近连续式机车信号。车站正线、到发线实现电码化或采用与区间同制式轨道电路。

机车信号的显示,应与线路上列车接近的地面信号机的显示含义相符。机车停车位置,应以地面信号机或有关停车标志为依据。

第93条

机车信号作为行车凭证时,是由车载信号和地面信号设备共同构成,必须符合故障导向安全原则。车载设备应具有运行数据记录的功能。地面信号设备应具有闭环检查功能,提供正确信息。

第94条

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由车载和地面信号设备构成。必须符合故障导向安全原则。车载设备采用速度方式显示,应具有运行数据记录功能,不干扰司机正常操纵,超速时自动实施常用制动或紧急制动进行安全防护。

第95条

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60km/h的列车、机车信号设备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结合使用,或采用列车超速防护系统。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60km/h的区段,应采用列车超速防护系统。

第96条

机车信号、列车超速防护和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机车电台)的电源,均应取自机车直流控制电源系统。直流输出电压为110V时,电压波动允许范围为-20%~+5%。驼峰信号

第97条

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驼峰调车场应采用道岔自动集中;简易、非机械化驼峰调车场,根据需要可采用道岔自动集中。

第98条

半自动化、自动化驼峰由控制系统、基础设备和监测设备构成。根据驼峰的站场布置和作业需要,选择、配置系统设备。

装设集中连锁设备的驼峰头部调车进路(线束溜放区除外)应符合连锁的相关规定。

第99条

设有车辆减速器的驼峰,应在驼峰信号机前适当地点装设车辆减速器的限界检查器。超限车辆通过时,应使驼峰信号机自动关闭,在控制台上发出相应的表示及音响信号,同时向峰顶发出音响信号。

第100条 驼峰溜放车组速度控制调速制式可采用点式、点连式、连续式。点式采用减速器调速方式,点连式采用减速器-减速顶调速方式,连续式采用减速顶调速方式。

根据车辆减速器和转辙机对动力供应的要求,可设置专用动力站。动力站控制方式应能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保证不间断地向全场供应动力,并应设监测设备。

第101条

驼峰控制台上应有信号机的显示状态、道岔位置、轨道电路区段的占用情况及邻接联锁区的有关表示。当装设驼峰道岔自动集中时,应有车组顺序和进路去向的表示。半自动化、自动化驼峰控制台上应有自动控制设备的相应表示。

设车辆减速器的驼峰应在控制台上表示出车辆减速器的动作状态、轨道电路区段占用情况、车辆实际速度。

设推峰机车遥控的驼峰应在控制台上表示出机车动作状态、推峰股道、机车实际速度。当驼峰信号机由开放转为关闭时,应以音响为辅助信号,通知峰顶调车人员。道口自动信号及自动通知

第102条

道口自动信号,应在列车接近道口时,向道路方向显示停止通行信号,并发出音响通知;如附有自动栏杆(门),栏杆(门)应自动关闭。

在列车全部通过道口前,道口信号应始终保持禁止通行状态,自动栏杆(门)应始终保持关闭状态。道口信号设备停用或故障时,应向道口看守人员提示。

道口自动通知(含无线道口报警)设备,应在列车接近道口时,以音响和灯光显示通知道口看守人员。通

第103条 铁路通信应符合国家、铁道部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全程全网安全、可靠、迅捷、畅通。

基础通信网应根据铁路运输和铁路信息化的需求设置,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提供综合业务的接入、交换和传输。

调度通信应满足铁路运输组织的需要,调度通信网络应保持相对独立和专用。铁路自动电话网的本地网设置应与铁路局设置相适应。

第104条 铁路通信应根据下列主要通信业务,配置相应通信设备: 1.普通电话(固定、移动);

2.专用电话(固定、移动),包括调度电话、车站(场)通信、站间行车电话、各工种专用电话等; 3.会议电话; 4.广播; 5.数据承载;

6.数据终端(铁路电报,列车调度命令无线传送,列车进路预告,无线车次号校核,列车尾部风压信息反馈,列车接近通知,列车防护报警、道口报警、调车数据传送等); 7.图像通信(电视会议、监视图像传送等);

8.客运综合信息(列车到发通告、引导显示、查询、广播、时钟、监视、视讯等); 9.应急通信; 10.安全预警等。

第105条 列车调度电话系统准许列车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车站调度员)、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调度员、列车段(车务段、客运段)值班员、机务段调度员、电力牵引变电所值班人员、供电调度员、道口看守员加入通话;并根据需要允许运转车长(无运转车长为车辆乘务员)、机车司机、大型养路机械及轨道车司机、救援列车主任和施工负责人及巡守人员在区间临时加入通话。

站间行车电话及扳道电话,禁止其他电话接入。

列车调度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均应装设通信记录装置。

第106条

铁路各调度区段应装设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在编组站、区段站,应装设平面调车、驼峰调车等站场无线通信设备。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准许列车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机车司机、大型养路机械及轨道车司机和运转车长加入通话;并允许救援列车主任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临时加入通话;道口看守、防护人员和巡守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临时加入通话。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车站台、调度台、机车台)等应装设通信记录装置。

第107条 区间通话柱应尽量靠近铁路,并安装在防护网内,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应能保证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大型养路机械的施工作业要求,每隔1.5km左右安装一个;在自动闭塞区段,其安装位置尽量与通过信号机的位置相对应。

第108条 在装备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区段,各类移动通信业务应由GSM-R承担。

第109条 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凡设置使用无线电设备的单位,都必须遵守国家和铁道部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信号及通信线路

第110条(第103条)信号传输线路,可采用电缆、光缆等传输手段。通信传输线路以光缆为主。

在最大弛度时,架空线条弛度最低点至地面、轨面的一般距离规定如下: 1.在区间,距地面不小于2500mm; 2.在站内,距地面不小于3000mm; 3.跨越道路,距地面不小于4500mm;

4.在与铁路交叉地点,距钢轨顶面不小于7000mm。

架空线线路下面,地下光缆和电缆线路上面,禁止植树。架空线线路附近的树枝与线条的距离,在市内不小于1000mm,在市区外不小于2000mm。地下光缆和电缆线路与树木平行的距离,在市内不小于750mm,在市区外不小于2000mm。

严禁在信号、通信线路及设备附近进行危及其安全的施工或作业。必须进行时,应会同设备维护部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第111条

在通信架空线路上,禁止架设广播线。

当通信明线或电缆与供电线路、广播线或其他电话线路并行或跨越时,其间必须保持的距离,由铁道部有关通信规章规定,并采取防止干扰措施。

第112条

通信线路或设备损坏时,应按下列顺序抢通和恢复: 1.列车调度电话;

2.站间行车电话、扳道电话;

3.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和调度集中系统的网络通道; 4.车辆运行安全监测传输通道;

5.客票发售与预定系统网络通道; 6.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网络通道; 7.其他。

第四章

铁路信息系统

第113条

铁路信息系统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

新建和改建的铁路建设项目应同期建设配套的铁路信息系统,并同期交付使用。

铁道部、铁路局应信息管理、技术机构负责铁路信息化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建有信息系统的站、段应由信息技术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

第114条

铁路信息技术设备按其用途和性质分为两类。

一类设备:用于铁路运输生产和管理并且不间断运行的系统设备。主要为服务器端设备、网络设备和不间断运行的客户端设备等。

一类设备应具有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应提供7日×24小时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设备的功能、性能和容量应满足当前需要并考虑适量预留;应采用容错容灾、监控诊断、数据备份与恢复、网络及信息安全防护等技术措施和设备;应按照一级负荷供电;应采用防止强电、雷电、静电危害的技术措施和安全装置,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正常运行。二类设备:一类设备之外的其他设备。

二类设备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应提供不低于5日×8小时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可适当采用必要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和设备,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115条

铁路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前应经过严格的测试、评审和认定。修改使用中的应用软件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并建立修改档案。

第116条

铁路信息系统网络按应用分为外部服务网、内部服务网和安全生产网。采用纵深的综合防御体系确保网路安全。

安全生产网骨干设备应采取冗余和备份配置。外部服务网和内部服务网的配置根据需要确定。

禁止安全生产网直接与互联网连接。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之间,按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规定进行物理隔离,禁止外部服务网用户和设备直接访问安全生产网资源。对于安全要求特别高的系统,可在安全生产网中划分出逻辑上或物理上相对独立的业务子系统专网,实行强制保护。

第117条

铁路信息系统的数据应保证安全、真实、完整、有效,并建立历史数据的保存、备份和查询制度。

重要数据的备份应异地存放;涉及安全和商业机密的运行数据必须采取保密措施。

第118条

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及各项安全措施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铁路信息系统的主机房应设在安全区域;机房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采取防火、防雷、防电磁干扰和泄露、防静电等安全措施;设置安全检测装置,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第119条

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包括:生产调度与运行、技术支持、网路维护、应用软件维护、数据维护、信息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资产管理等。

各级信息管理、技术部门应制定并完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工器具。软件应纳入资产管理。

铁路信息系统设备维修与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重在维护、及时修理的原则。重要信息系统停机实施维护检修和升级改造作业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并履行报批手续。投入运行的铁路信息系统技术设备不得兼做新项目的开发和测试等其它用途,技术设备变更应执行规定的审批程序。第五章

站场设备

第120条

车站根据业务性质、运量大小及技术作业的需要,设置下列主要设备: 1.到发线; 2.调车线; 3.牵出线;

4.机车运转整备线、车辆站修线及救援列车停留线、大型养路机械停留线等;

5.办理货物装卸作业的车站,应有货物装卸线,并根据需要设置高架货物线、换装线、加冰线、轨道衡线、货车洗刷线、油罐列车整备线、机械冷藏车加油线及特殊危险货物车辆停留线; 6.机务段所在地车站,应设有机车出入段专用的机车走行线和机待线; 7.通信、信号、联锁、闭塞设备;

8.编组站、区段站应根据作业需要,修建简易驼峰、非机械化驼峰、机械化驼峰、半自动化驼峰或自动化驼峰,设置车辆减速器、减速顶、加速顶等调速设备。9.根据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的需要设置隔开设备等安全设施; 10.调车作业繁忙的车站,应设置站场扩音设备、站场无线通信设备、货运票据和调车作业通知单传递(输)装置,车场内线路间、牵出线和推峰线调车人员经常走行区域应填平(不得高于道床),并设有排水和高架照明设备,车场间应有硬路面的通道; 11.列车预确报、现在车管理等信息系统设备; 12.无线调车设备;

13.设置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以下简称列尾装置)主机的维修、检测设备等。14.机车乘务组进行中途换乘作业的车站,应配备值班室、休息室和必要的配套设施

第121条

客运站舍,应根据客运量设有便于购买车票、办理行李包裹、候车、问事、引导、广播、携带品寄存,以及为旅客服务的文化、卫生及生活上的必要设备。根据规定还应设置安全检查设备、客运信息查询显示设备、行李包裹到达查询设备、垃圾存放处理设备等;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电梯、自动扶梯、无障碍通道和相应的助残设施、污物处理设备等。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应设旅客站台,并应有照明、广播设备,有条件的车站应设围墙栅栏。大、中型客运站站前应有广场,站台应有雨棚(根据需要可设无站台柱雨棚)、导向设备,跨越线路应采用天桥或地道。旅客站台不应邻靠正线。旅客列车通过的车站,通过线路的站台安全标线与站台边缘距离为:列车通过速度不超过120km/h时,1000mm;列车通过速度120km/h以上至160km/h时,1500mm;列车通过速度160km/h以上至200km/h时,2000mm,也可在距站台边缘1000mm处设栅栏防护。

第122条

办理货运的车站,应设有办理托运、检斤、制票、问讯、交付等必要设备,并应根据需要设有货物站台、仓库及货位、堆场、集装箱装卸场地、雨棚、排水、消防、照明、通路及围墙、货运安全检测及防护等设备。

货物装卸作业量较大的车站,应分设综合性货场和专业性货场,根据需要设装卸牲畜的设备、禽畜等的供水设备、爆炸品的专用货场和仓库,制冰及加冰加盐、轨道衡、货车洗刷等设备。货车洗刷消毒地点,应设有处理污染及排泄设备。在尽头站台处应设有车钩缓冲装置。货物装卸作业应采用机械化设备。第六章

机车车辆 机车设备

第123条

为保证机车良好的技术状态,应有进行检修和整备作业的机车修理工厂、机务段。机务段宜设置在客、货列车始发终到较多,车流大量集散的枢纽地区,有利于机车的集中配置使用。段内停放机车和整备作业的线路应平直,线路纵断面的坡度不得超过1‰。

第124条

机务段应有机车运转整备及机车检查、检测、修理设备和污水处理设施。机车运转整备场根据需要应有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和整备库(棚)、整备线和检查坑等设施,设置机车补充砂、水、润滑油、燃料及转向、检查、检测、清洗、保养等机车整备设备;配备机车小修、辅修必要的设备、设施;电力机车整备线的接触网应有分段绝缘器、隔离开关设备等。

机车检查、检测、修理应有机车库和配件修理、辅助加工、动力、起重、运输、试验等厂房及设备,应设置行车安全设备检测、维修的设备和设施。内燃机务段还应有使用1~2个月的机车燃料储存油库。

第125条

机车车辆轮渡应有船舶、栈桥、墩架、船舶整备和检修等设备,并应经常保持良好状态。轮渡船舶应按国家规定进行检验和检修。机

第126条

机车分为电力机车、内燃机车。

第127条

机车应有识别的标记:路徽、所属局段简称、车型、车号、最高运行速度、制造厂名及日期。在机车主要机械上应有履历牌,在监督器上应有检验标记。电化区段运行的机车应有“电化区段严禁攀登”的标识。内燃机车燃料箱上应标明燃料油装载量。

机车上须装设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机车信号、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机车车号识别设备、列车运行状态信息车载设备、机车语音记录装置、机车防火监视装置、机车走行部监测装置(轴温报警装置)车顶绝缘检测装置、自动过分相装置、空调,电力机车根据需要装设弓网检测装置等设备;机车应向车辆的空气制动装置提供风源,具有双风管供风装置的机车应向车辆空气弹簧等其他用风装置提供风源;具有直供电设备的机车应向车辆提供电源。单司机值乘的机车还应具有车内通信、卫生等设施。

第128条

机车应实行计划预防修,实施主要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和定期检测状态修。检修周期应根据机车实际技术状态和走行公里或使用时间确定,机车检修周期及技术标准按铁道部机车检修规程执行。

机车定期检修的修程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和辅修。

机车的检查及修理,应根据修程范围,在机车修理工厂、机务段进行。第129条

机车实行鉴定。

第130条

机车乘务制度分为包乘制和轮乘制。逐步推行单司机值乘。机车乘务制度由铁路局确定。

第131条 牵引列车的机车在出段前,必须达到运用状态,下列主要部件和设备必须作用良好并符合要求:

1.机车的牵引、走行、制动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照明和信号标志,行车安全设备。

2.机车制动缸活塞行程规定见第10表;采用单元制动器的制动闸瓦与轮箍踏面的缓解间隙为4mm~8mm。

第10表

机车制动缸活塞行程规定 种类 车型 活塞行程(mm)电力 8G 70~150 内燃 DF4 DF4B DF4C DF4D DF5 DF8 74~123 DF7 DF7B DF7C DF7D DF7G BJ 50~90 DFH2 40~55 DFH3 60~70 DFH5 55~70 ND2 ND3 70~110 ND5 69.5~82.5 NY6 NY7 60~120

3.车钩中心水平线距钢轨顶面高度为815~890mm。

4.轮对:

(1)轮对内侧距离为1353mm,允许偏差为±3mm;(2)轮箍或轮毂不松弛;

(3)轮箍、轮毂、辐板(辐条)、轮辋无裂纹;(4)轮缘的垂直磨耗高度不超过18mm,并无碾堆;(5)车轮踏面擦伤深度不超过0.7mm;

(6)车轮踏面上的缺陷或剥离长度不超过40mm,深度不超过1mm;

(7)轮缘厚度在距踏面基线向上H距离处测量应符合第11表的规定(轮缘原设计厚度在25mm及其以下,由铁路局规定); 第11表 序号 机车轮箍踏面类型 测量点与踏面基线之间距离H(mm)轮缘厚限度(mm)ST2 10 33~23 2 JM1、JM2、JM3 10 34~23 3 锥型踏面 11.25 33~23 4 JM 12 33~23 5 DJND 12 33~24

(8)车轮踏面磨耗深度不超过7mm,采用轮缘高度为25mm的磨耗型踏面时,其磨耗深度不超过10mm。

5.内燃机车的柴油机及辅助装置、主发电机、牵引电机、传动装置、蓄电池组、与操纵机车有关的电器及电线路。

6.电力机车的受电弓、牵引电机、辅助机组、高压电器、与操纵机车有关的低压电器、蓄电池组和主、辅控制电路。

第132条

机务段对入段机车的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机车走行部监测装置(轴温报警装置)、弓网检测装置等,应进行检测、维修,并对行车安全设备记录的运行信息进行转储、分析。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机车信号等须由相关单位进行检测,并及时互通信息。

第133条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其控制模式应按铁道部颁布的规则设置。各机车运用区段控制模式的设定和调整,应由铁路局专业机构实施,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控制、记录及运行记录数据的分析处理软件,必须执行铁道部的规定。工务、电务、供电等单位须及时向铁路局专业机构提供有关的技术资料。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超速防护设备等产生的列车运行记录数据是行车安全分析的重要依据,任何单位和人员均不得更改。各机务段对原始记录数据的保存期不得少于1个月。车辆设备

第134条

为了保证车辆良好的技术状态,应有进行检修和整备作业的车辆修理工厂、车辆段。

第135条

车辆段应设在编组站、国境站和枢纽,以及货车大量集散和始发终到旅客列车较多的地区。

车辆段应有车辆修理库(简称修车库),油漆库、车辆停留线和轮对存放线,并有相应的起重、动力、配件检修、、储油、试验、化验、照明及废油、污水和污物处理等设备和设施,及检测、维修红外线轴温探测、轴温报警、客车运行安全等车辆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和车辆信息化系统的设备和设施。段内的车辆检修、整备、停留的线路应平直,线路纵断面的坡度不得超过1‰。

第136条

客车技术整备所须有车辆停留线、整备库、临修库、材料配件库,并有相应的检修地沟、落轮坑、起重、动力、风管路、油管路、上水、排水、排烟除尘、暖气预热、车电检修、配件检修、照明、污水处理等设备和设施,根据需要还须有带动力电源的空调检修库、轮对镟修等设备和设施。

车辆技术检查作业场所,须设有值班室、待班室、材料配件库及站场对讲、广播系统。有货车技术检查作业的车站或枢纽应设站修线。

站修线须有修车库、材料配件库、轮对存放库,并有相应的起重、动力、配件检修、试验、风管路、水管路、电焊回路、照明等设备和设施。根据需要还应有轮对镟修设备。

在干线及繁忙干线上,须设配智能跟踪装置的红外线轴温探测网,轴温探测站的间距一般按30km设置,铁路局设车辆运行安全中心监测站和行调复示终端,车辆段设车辆运行安全信息复示终端,货车技术作业场所设车辆运行安全中心复示站。

第137条

翻车机、散装货物解冻库应进行定期检修和测试。新设翻车机、散装货物解冻库应符合规定的技术条件方可投入使用。车

第138条

车辆按用途分为客车、货车及特种用途车(如试验车、发电车、轨道检查车、检衡车、除雪车等)。

第139条

车辆应有识别的标记:路徽、车型、车号、制造厂名及日期、定期修理的日期及处所、自重、载重、容积、换长等;货车应有车号自动识别标签;客车及固定配属的货车上并应有所属局段的简称;客车还应有车种、定员、最高运行速度标记;罐车还应有标明容量计算表的号码;电化区段运行的客车、机械冷藏车应有“电化区段严禁攀登”的标识。

第140条

车辆实行定期检修,并逐步扩大实施状态修、换件修和主要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车辆修程,客车和特种用途车按走行公里进行检修,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km/h的客车分为厂修、段修、辅修;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20km/h的客车,修程为A1、A2、A3、A4;货车分为厂修、段修、辅修、轴检。

检修周期及技术标准,按铁道部车辆检修规程执行。

第141条

车辆的检查及修理,应根据修程范围,在车辆修理工厂、车辆段、和车辆乘务人员值乘中进行。

机械冷藏车在铁道部指定的加油站及有上水设备的车站进行补油、上水;加冰冷藏车须在保管站集结、保管和维修;固定配属的成组专列油罐列车须定期施行整备维修。

第142条

车辆须装有自动制动机和人力制动机。车辆的制动梁、下拉杆及交叉杆、横向控制杆及抗侧滚扭杆必须有保安装置。

客车应装有轴温报警装置;最高运行速度120km/h及以上的客车应装有电空制动机、盘形制动装置和防滑器,空气制动系统用风应与空气弹簧等其他装置用风分离;最高运行速度160km/h及以上的客车应采用密接式车钩,安装客车行车安全监测系统。

客车内应有紧急制动阀及压力表,并均应保持作用良好,按规定时间进行检查、校对并施封。货车应装有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

第143条

车辆轮对在装配前,应对车轴各部位进行探伤检查。检修时,按规定对轴颈、防尘板座、轮座、制动盘座及轴身进行探伤检查。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20km/h客车的轮对装车前,应进行动平衡试验。

第144条

车辆轮对的内侧距离为1353mm,其允许偏差为±3mm;轮辋宽度小于135mm的,按铁道部车辆检修规程执行。

第145条

对旅客列车和机械冷藏车组应实行包乘制,检修应实行包修制和专修制;对固定装卸地点循环使用的行包列车及整列集装箱车、罐车、矿石车、煤车,标记载重90t及其以上的货车和指定的专用车,实行固定配属制;其他货车实行按区段维修保养负责制。动车组

第146条

动车组按牵引动力方式可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按动力配置方式分为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式动车组。

第147条

动车组应有识别的标记:路徽、配属局段简称、车型、车号、车种、定员、最高运行速度、制造厂名及日期。电化区段运行的动车组应有“电化区段严禁攀登” 的标识。

第148条

动车组实行以走行公里为主的定期检修,检修周期及技术标准按铁道部检修规程执行。

第149条

动车组应有专门检修、运用基地,根据需要设检修库、临修库、供动车组停放的库线,应有相应设备对转向架、车下设备、车上以及车顶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清洗作业。动车组日常运用的整备、清洁和排污作业在运用基地完成。自轮运转特种设备

第150条

自轮运转特种设备是在铁路营业线上运行的轨道车及铁路施工、维修专用车辆(包括轨道起重机、架桥机、铺轨机、接触网架线车、放线车、检修车、大型养路机械等)。

第151条

自轮运转特种设备须符合国家和铁道行业有关标准。重型轨道车等自轮运转特种设备按列车运行时,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机车信号、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应作用良好,运行状态下应满足机车车辆限界的规定。

第152条

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审查、验收、试验、运用、检修及过轨技术检查,按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七章 供电、给水及其设备 牵引供电

第153条

牵引供电设备应有牵引变电所、接触网、远动装置,以及牵引供电变电检测、试验设备,接触网检修、检测设备,绝缘子冲洗设备等。

应具备快速抢修能力及调度系统。牵引供电调度系统应具备对牵引供电设备状况实时远程监控的条件,并纳入调度系统集中统一管理。

第154条

牵引供电设备应保证不间断行车可靠供电。牵引供电能力必须与线路的运输能力相适应,满足规定的列车重量、密度和速度的要求。接触网额定电压值为25kV,最高工作电压为27.5kV,最低工作电压为19kV。

牵引变电所须具备双电源、双回路受电。牵引变压器采用固定备用方式并具备自动投切功能。当一个牵引变电所停电时,相邻的牵引变电所能越区供电。平均功率因数不低于0.9。接触网的分段、分相的位置应考虑检修停电方便和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并充分考虑电力机车牵引的列车(电力动车组)正常运行和调车作业的需要。双线电化区段应具备反方向行车条件。

确需由车站接触网引接小容量非牵引负荷时,须经铁路局批准。枢纽及较大区段站应设开闭所。枢纽及较大区段站的负荷开关和电动隔离开关应纳入远动控制。

第155条

接触网一般采用链型悬挂方式,其最小张力见第12表。接触线一般采用铜或铜合金线。第12表

列车运行速度(km/h)综合张力(kN)接触线张力(kN)v≤120 25 10 120<v≤160 28 13 160<v≤200 30 15

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500mm;在区间和中间站,不小于5700mm(旧线改造不小于5330mm);在编组站、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小于6200mm;站场和区间宜取一致;双层集装箱运输的线路,不小于6330mm。

在电气化铁路施工时,由施工单位在接触网支柱内缘或隧道边墙标出接触网设计的轨面标准线,开通前供电段、工务段要共同复查确认,以后每年复测一次,复测结果与原轨面标准线误差不得大于±30mm。

第156条

接触网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物的距离,不小于300mm,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距离,不小于350mm;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不小于500mm。当海拔超过1000m时,上述数值应按规定相应增加。

在接触网支柱及距接触网带电部分5000mm范围内的金属结构物须接地。天桥及跨线桥跨越接触网的地方,应按规定设置安全栅网。

有大型养路机械作业的线路,接触网支柱内侧距线路中心应不小于3100mm。

第157条

架空电线路跨越接触网时,与接触网的垂直距离:10kV以上至110kV电线路,不小于3000mm;220kV电线路,不小于4000 mm;330kV电线路,不小于5000mm;500kV电线路,不小于6000mm。

为避免低压线路跨越高压线路,便于设备维修管理,10kV及其以下的电线路(包括通信线路、广播电视线路等)不得跨越接触网,应由地下穿过铁路。接触网支柱不允许附挂通信、有线电视等非供电线路设施。

第158条

为保证人身安全,除专业人员执行有关规定外,其他人员(包括所携带的物件)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得小于2000mm。

在设有接触网的线路上,严禁攀登车顶及在车辆装载的货物之上作业;如确需作业时,须在指定的线路上,将接触网停电接地后,方准进行。

双线电气化铁路实行V型天窗作业时,为确保人身安全,应在设备、机具、照明、作业组织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电力、给水

第159条

供电设备应具备:线路由两端变、配电所供电的互供条件,变、配电所跨所供电的条件,电气试验设备,快速抢修能力。

10kV及其以上电力线路不允许附挂通信、有线电视等非供电线路设施。

铁路各车站及设有人员看守的道口都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沿线车站原则上通过电力贯通线供电。外部电源不能满足要求时,铁路应自备发电所或发电机组。自动闭塞信号应由单独架设的自闭电线路供电。

电力工程竣工必须进行交接试验,试验合格后方能投入运行。

第160条

铁路供电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一级负荷应有两个独立电源,保证不间断供电;二级负荷应有可靠的专用电源。

2.受电电压根据用电容量、可靠性和输电距离,可采用110kV、35(63)kV、10kV或380 V /220V。

3.用户受电端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1)35kV及其以上高压供电线路,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值的10%;

(2)10kV及其以下三相供电线路为额定值的±7%;

(3)220V单相供电的,为额定值的+7%~-10%;(4)自动闭塞信号变压器二次端子,为额定值的±10%。

在电力系统非正常情况下,用户受电端的电压值允许偏差为额定值的±10%。

第161条

电力线路跨越非电气化铁路时,其导线最大弛度的最低点至钢轨顶面的距离:

500kV线路,不小于14000mm;

330kV线路,不小于9500mm;

220kV线路,不小于8500mm;

110kV及其以下线路,不小于7500mm。

电力线路的电杆内缘至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

1.380V及其以下低压线路,不小于3100mm;

2.10kV高压线路,不小于3100mm;

3.35kV及其以上的高压线路,不小于杆高加3100mm。

电力线路导线至钢轨顶面的垂直距离,应根据规划考虑发展电气化的需要。

第162条

给水设备及建筑物,应包括水源、扬水、净水、消毒、配水、管网、水源卫生防护、水源安全保护、节水等设备。为保证供水质量,应按需要配备制水在线连续监控、水质检验和管网检漏等设备。

给水设备的能力及水源,在任何季节应保证列车密度最大时的车辆供水和车站及其他重要用水。客车上水设备应能满足在列车站停时间内、客车最大交会时同时上满水的需要。扬水管路一般设置一条,管网布置一般为枝状。铁路枢纽、旅客列车给水站,扬水管路一般设置两条,配水管环状布设。

给水管道应尽量避免穿越铁路线路,必须穿越时,应设防护涵洞。

第163条

旅客列车及生产生活用水,须进行净化消毒处理;固定动力锅炉用水应进行炉外或炉内软水处理。各给水站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水质检测。水质须达到国家和铁道部规定的标准。

第八章

房屋建筑设备

第164条

铁路生产办公用房、站场建筑物是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及客货营销的重要基础设施,须满足运输生产、调度指挥及客货营销的需要,应保持与运输生产有关的房屋、各项建筑物的完好和使用安全,发生自然灾害时,及时组织抢修,迅速恢复使用。

第165条

铁路局应组织定期检查管内房屋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情况,根据质量状态有计划、按周期地进行维修(包括检修和计划维修)、大修。

第166条

铁路房屋建筑物按技术质量状态分为三级: 一级房屋:结构良好、无各种病害;

二级房屋:无倒塌危险,无严重漏雨,无严重腐蚀变形,虽有其他破损、病害,但不影响安全使用;

三级房屋:有倒塌危险、严重漏雨、严重腐蚀变形之一者,其他破损或病害达到影响正常使用。

对有倒塌危险的三级房屋,须停止使用并限期进行整治。对质量不良、条件差的房屋,要全面规划,逐年进行大修和改造。第九章

铁路用地

第167条

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满足铁路运输生产及行车安全需要。铁路用地分为运输生产用地、辅助生产用地、生活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铁路用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建立分层负责制度。

第168条

铁路局要依据铁路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铁路用地利用规划。应建立铁路用地管理台帐,定期进行使用状况调查和地籍测量,每年根据使用变化状况对铁路用地进行图件修、补测,对地籍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并进行铁路用地管理台帐核对。

第169条 铁路单位须按土地利用规划和批准的用途合理使用铁路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或擅自改作他用。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或改变用途时,按管理权限经铁道部或铁路局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170条

铁路用地管理机构依法对铁路用地状况实施监督、检查,发现侵害铁路用地的现象,要采取措施综合治理,对危及行车安全的用地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并处理。

第171条

铁路用地管理机构应在铁路地界线上和地界拐点处埋设铁路地界标桩,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的地界标桩由建设单位负责埋设。铁路地界标桩制作和埋设应符合铁道部有关标准规定。

下载设备的技术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备的技术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电设备安装技术管理综述论文

    在风电施工建设中,工程的施工重点和工作量主要反映在风机的安装作业上,一般情况下,履带式起重机充当了吊装设备主角,汽车起重机则充当配角,主要任务是完成机舱、塔筒和叶轮等三大......

    技术管理

    第十五章技术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创新,以便用技术提高生产力,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用科学技术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技......

    技术管理

    1技术创新预测分为两种,包括因果预测和__经验性预测___。 2高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方式包括政府投资和政府资助、___风险投资公司投资__和信用担保。 3以对象为标准可以将技术创......

    技术管理自查报告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公司徐州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09标项目经理部 2015年度工程部技术管理自查报告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徐州地铁项目部自接到公司......

    技术管理工作总结

    2011年企业经济形式跟随社会环境的变动,在这个看似有形实则无形的巨大的市场的海浪里沉浮。任何一个个体的命运无不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企业也是一样的。 我们都在力图找到......

    安装技术管理

    安装施工技术管理 一、安装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目标· 各类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各类试验检测资料齐全,砂浆、混凝土试件强度的合格率达100%,分项工程一次评审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5%以......

    技术管理方案

    技术管理方案 (一)技术管理指导思想 技术管理是项目完美完成的重要保障。它的作用是把整修项目的技术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保证技术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从而完成技......

    技术管理岗位责任制

    技术管理岗位责任制 总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在矿长领导下,主管矿井全面技术工作,领导各副总工程师,分管技术、地质、通风、防尘、档案、环保、计量、计算机、科技等职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