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船政博物馆简介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大家好!欢迎各位前来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门户,中国危在旦夕。有识之士掀起“洋务运动”。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堂深受林则徐、魏源的影响,决心实践“以夷制夷”策略,与沈葆桢在马尾创办了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设备最完善的造船公厕与学堂——即福建船政。眼前的这座浮雕就集中展现了船政的独特文化内涵。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塔,就是马尾的标志性建筑—“罗星塔”,又称为“中国塔”。塔下的这两位就是船政的创办人—左宗堂、沈葆桢。船政自1866年创办以来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培养人才,这四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从左到右分别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外交家翻译家陈季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海军名将萨镇冰。
造船是船政的首要任务。眼前的这艘扬武号,它造于1871年,是船政完全按照外洋兵船式样制造的第一艘军舰,1872年下水之后,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巡洋舰,船长63.33米,吨位1560吨。曾作为福建水师旗舰参加了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这艘模型是按1:13的比例制作的。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严重重冲击着清朝统治阶级,他们开始意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船政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现在大家随我进入船政衙门。进入船政衙门首先看到的这两尊铜像分别是:左宗棠和沈葆桢。左宗棠和沈葆桢去世后,后人为纪念他们,在马尾修建了一座“左沈二公祠”。此内有一副海军总长林建章所提写的楹联“开山两伟人,文襄文肃垂千古,择地多深意,铸舰铸才充四方”。
现在,我们所处的展厅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船政的创办人左宗棠。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1866年在马尾创办船政,制造轮船,旋任陕甘总都。1875年任钦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天山北路,南路、遏制外国侵略,建设新疆,并在兰州设织尼局,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光绪七年(1881)入京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七月调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抗法,病死于福州,有《左文襄公全集》。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向清政府提交了第一份关于在马尾设立船政的奏折,眼前的这一份就是当时奏折的节选,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菲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监造轮船不可。这份奏折深受清政府重视,前后只有十九天,清政府就做了指示,同意左宗棠在马尾设立船政,认为是“自强之道”,“当今应办急务”,要求“必竟洋人制造驾驶之法”。可见清政府也意识到建设海防的重要性。
在船政创办过程中,有两位很重要的人物:一位是湖光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另一位是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当左宗棠积极筹建船政之时,朝廷下令将其调往陕甘任总督,调任之前,他向清政府推荐了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州人,时任浙江巡抚,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林则徐的外甥。他当任船政大臣达九年之久。经过他的一番苦心经营,马尾船政在两、三年之内就成为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所以后人评价马尾船政是“创于左宗棠,而成于沈葆桢”。大家看到实物柜中放置了几根残破的电缆,它是我们中国人参与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的一部分,1887年10月,受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邀请,由船政学堂下设电报专业的学生参与设计了这一条由闽江口川石岛到台湾淡水的海底电缆,全长117海里,被誉为“海上电信丝路”。现在看到展板上的这
座中式建筑就是船政衙门,当年在大门上挂着沈葆桢亲自题写的一副对联,“以一篑为实基,从古太难下无难事;至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这副对联也体现了沈葆桢富国强兵的决心。大家请看这幅船政管理体系图,在船政最高的行政长官称为总理船政大臣。船政下设轮船局和求是堂艺局。轮船局相当于现在的造船厂,下设十三个车间。求是堂艺局后来更名为船政学堂,他是中国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分为前后学堂。前学堂聘请法国老师,用法语教授,学习的是造船和设计。后学堂聘请英国老师,用英语教授,学习驾驶和轮机。1879年,清政府又决定将船政制造的舰船和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为主体,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这里有一份船政职官年表,他向大家罗列了所有管理过船政点 大臣名单。可以了解到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近九年。在错别字的主持下,船政是步步紧跟西方的造船技术,到1875年,船政就制造出16艘舰船,像当时停泊在天津、上海、杭州、厦门、广东、台湾一带的舰船都是有传真制造的,并归船政管辖。1874年,当船政和外国老师签订的五年合约满时,同治皇帝特此颁发了御赐奖牌来嘉奖有功之臣,分别有金、银牌,现在展柜里摆放德尔是金牌,1912年,孙中山先生造访了造船厂,评价道:船政造船颇多,足为海军根基。
左宗棠和沈葆桢都十分重视教育,创办之初就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于是创办了求是堂艺局,因校舍没有建好,就借用城内的白塔寺和城外的亚伯尔顺洋房做临时校舍,校舍建好之后便搬到马尾,正是更名为“船政学堂”,并根据学堂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后学堂,这幅影雕作品描绘了首次招生的情景。船政学堂招生部分名族,不论出生,年满13岁均可报名。为表重视,首次招生沈葆桢亲自命题作文“大孝终生慕父母”,当时13岁的严复也参加了考试,作文感人至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船政学堂驾驶专业。
1867年创办了第一所技术工人技工学校——艺圃,白天工厂工作,晚上学习理论知识。船政前后共聘请了40多位洋教习,多数认真负责,和学生相处融洽,像日意格。为了帮助学生学法语,1868年编撰了我国了我国第一部中法词典《福州船政学堂常用技术词典》,帮助学生学习,而这份就是严复等23名学生在结束理论课即将上军舰实习前向英国老师嘉乐尔写的一封感谢信。1876年,船政学堂下设了电报专业,从广东、香港等地招收懂英语的学生就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电报电器方面的人才共140人,我们在二楼看到的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就是由这个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船政学堂一先进的教育理念考核模式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广泛,套用这种模式,全国举办了多家水师学堂,如“昆明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黄埔水师学堂”等,李鸿章就赞到“闽堂是开山之祖”。
军事留学,船政首创,中国的第一次留学行动时在1872年,清政府派遣四批共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像当时11岁的詹天佑也是留美幼童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这批留学生大多数没有完成原定15年的留学计划,与1881年被清政府提前撤回了国,直到1877年初,沈葆桢联合李鸿章再次奏请朝廷,终获批准。现在我们看到这幅照片上的人物就是船政学堂派遣的13名到英国得留学生。这次留学行动不但获得成功,并且形成了一项军事留学制度。像严复,叶祖珪,萨镇冰,方伯谦等人考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这里有两张从英国复印回来的在“英国皇家军舰服役的外国军官名单”,其中有“方伯谦、林永升、叶祖贵珪、萨镇冰,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黄建勋、林颖启”。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军工厂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作为中国的留欧学生,他们亲身感受到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截止到辛亥革命,船政一共派遣了一百零九位学生到国外留
学,专业不仅涉及军用,在民用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有涉及,这些学生归国后,活跃在军事、科学、外交、文化等领域,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船政学堂于1866年创办这一百多年来,历经搬迁和合并,走着艰难而曲折的道路,辛亥革命之后,船政学堂归民国海军部管辖,前学堂改名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名为福州海军学校。1917年冬,国名政府还在马尾创办了“海军飞潜学校”,1926年五月,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和飞潜学校并入福州海军学校,改名为马尾海军学校。1931年12月改称海军学校。1938年10月,抗战爆发,因战争搬到内地的贵州桐梓办学,改称桐梓海校。1946年12月奉命同山海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合并,迁青岛办学,1947年4月改称青岛海军军官学校,1949年迁至厦门,同年9月迁至台湾,1954年在台湾高雄复校,改称台湾高雄海军军官学校。
1934年,海军部为旅客提高海军军官的素质,培训在职的舰长,在马尾旱桥头创办了海军大学,有当时海军部部长陈绍宽兼校长,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兼教育长,请日本海军大佐诗冈教授《军事学》,日本海军法律顾问信夫讲《国际公法》。1935年10月在马尾海军大学的大操场上举办了全军首届联合运动会,全军36个单位都参加此次体育盛会,马尾海校更是获得团体总冠军的好成绩。
四楼的展厅主要是介绍船政在工业方面的成就。眼前的沙盘为大家复原了船正在1874年的全景。船政作为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涩设备最完备的造船基地,占地600多亩。在山脚下两根旗杆竖起的地方就是船政衙门。而山上的建筑为天后宫„„
这台古老的车床则是1997年 福建省开展文物大普查时从福建省古田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小作坊中找到的,找到时,这台车床还是那里的主要生产工具,它制造于福建船政同治十年,它已运转120多年。这台蒸汽机,是船政在1866年从英国购买的单缸往复常式立机的小样机,供绘事院的学生及其他中国技术人员测绘仿制。据考证,我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万年青所配置的蒸汽机就和这台蒸汽机同个型号。
船政从1866年到1907年一共制造了40船舰船,占全国制造总量的80%,万年清:“第一艘千吨级蒸汽驱动木壳船,1869年制造。排水量1370。
扬武号:亚洲最早最大的巡洋舰,木制。排水量1560.,功率831千万航速12节。
威远号:第一艘铁胁船,铁木合制。1877年制造。
镜清号:铁木合构时期代表。1885年制造。排水量2200吨,马力2400马力。平远号:第一艘钢甲舰。原名龙威。1887年制造,排水量2100。参加甲午中日海战。配有电灯、探照灯和鱼雷发射器等装置。代表中国当时船只制造的最高水平,标志我国科技人员的造船技术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平。
广乙号:第一艘新式鱼雷穹甲舰。和龙威号都是魏瀚设计。
马尾不仅是近代造船厂的发源地,还是中国近代航空业的萌生地。1917年冬,北洋政府决定自己制造飞机。认为制造厂设备齐全,可以大有作为,就在造船厂下设了飞机制造外,任命回国留学生巴玉藻,王助,曾贻经为飞机制造处的主人和副主任,开始制造飞机。同时在马尾开办了飞潜学校,由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担任校长,专门培养飞机,潜艇方面的人才。经过20年的努力,1919年 8月我国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1919年制造。载两人,带四枚炸弹,最高时速126公里,高度3690。在性能方面一点都不输于欧美的飞机。飞机制造越多,停置酒成为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22年,玉藻,王助设计出了世界第一个飞机浮站,解决了水上停置南的问题。1930年12月31日马尾接到通知将飞机制造处搬到上海,和至江南制造总局合并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从此中国航空基地从马尾搬至上海的高仓庙。从919年至1931 年,骂我去诶一共为中国生擦和你了17架飞机。抗战爆发后,造船厂的建筑收到了日军的狂轰滥炸,1949年,时任造船所所长的张传钊将机器运往台湾。船厂就剩下了一片废墟。1985年船厂交地方改称马尾造船厂,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的造船厂又重新焕发了青春,现在以出口民用船为主。现在请大家随我上五楼。
马尾堪称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船政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打造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无数个第一,奠定了马尾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历史地位。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社会进入产业大发展。1836年,英国的海军已拥有近代舰船560多艘,清政府重路轻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造船业还停留在古代船只的制造。鸦片战争前,我国一艘蒸汽船都没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意识到海军在国防中的重要性。1861年,清政府向英国过过买了7艘轮船,史称“李泰国——阿斯本木联合舰队”,可是我国不懂技术也没有管理人才,大权落入英国人手中,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依靠外国人失败后,清政府同意左宗棠在马尾创办船政,随着造船的增多,1870年,清政府命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任“轮船统领”,统一管辖舰船,中国第一支舰队的雏形就大致形成了。眼前的这幅大型油画,描绘了沈葆桢率军出师,保卫台湾的情景。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发兵入侵台湾,清政府令沈葆桢任钦差部署防务事宜,沈葆桢一方面调遣舰船赴台,澎防地;另一面聘请法国工程师在安平海口修建二鲲身炮台,配大炮五尊,小炮三尊;再一方面又让舰队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以展示海军实力,以“备战以免战”的措施遏制日本侵略者想侵略台湾的野心。日本人见实力不及我国,又加上当时传染病盛行,于1874年12月3日与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退出台湾。也正因为此次的保台成功,建立海军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1879年下令组建舰队,福建水师孕育而生。
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先侵占中国的临近小国作为立足点,再向中国边境蚕食,扩张。法国侵略越南正是采取这种策略。18884年6月,法国在越南谅山遭清兵阻击,决计夺取基隆福州为质,作为与清政府谈判桌上的筹码。法国远东舰队在司令孤拔的率领下前来福州,舰队以观光的名义进入闽江,混进商船之中。船政曾六次上奏清政府封锁闽江,先行开炮,但清政府却一味的求和,想在谈判桌上和平的解决问题,并严喻“无旨不得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使福建水师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法国人抓住中方不得先开炮的弱点,喻1884年8月23日下午1点56分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这场战役福建水师损失惨重,牺牲了736名官兵。
中法战争之后,在第二次海防筹议会议上,清政府确定了“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的方针,1885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统一领导海军,李鸿章任会办海军大臣,成立南洋、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一手培养下正是成军。
1894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清政府英朝鲜政府的请求前去镇压,日本以此为借口,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甲午战争经历了三场战役,包括:丰岛海战、黄海大战、威海卫保卫战。以黄海大战最为激烈,双方一共交战五个多小时,像邓世昌、方伯谦、叶祖珪、刘步蟾、林泰曾、邱宝仁都是北洋水师著名海军将领,在黄海大战中他们忠心爱国,英勇杀敌。“船在人在与舰共亡”,写就了一段
可歌可泣的应用篇章。在黄海大战中,中方12艘军舰上的舰长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其中十个人甚至是同级、同班的毕业生,著名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评价道:“空想绝后的鸭绿江口黄海大战也是马尾船校以一小一级大战日本一国”。
船政学堂在辛亥革命后还出了55位将军,其中上将12名、中将25名、少将18名。抗日战争中马尾海校德 大多数毕业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不少人为国捐躯。1938年10月24日在武汉保卫战中日军飞机袭击中山舰,全舰官兵奋起抗击最终血染长江,殉难的25人中,有3人是马尾海校德毕业生,舰长萨师俊是撒镇冰的侄孙。二战期间,中国政府选派100名海军军官赴英美两国受训参战,其中马尾海校就占32名,郭成森是其中一位。1949年国民党华东第二舰队司令林尊率舰队起义,1949年8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得知林尊曾就对于福州海军学校时,感慨的说:“1866年马尾船政学堂开办起来,中国算有了近代海军、现代海军。这个学校出了许多人才,光海军提督、海军总司令就出了好几个。”
海军世家是指一家三代以上从事海军工作的家庭,在福州有一千多户,这里陈列的以沈葆桢为代表的沈家、以方伯谦为代表的方家、以萨镇冰维代表的萨家、以魏翰为代表的魏家都是其中代表,正是应了福州那句老话:“五闽不成军”呀!
船政的诞生,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带来了蓝色的梦想与祈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船政文化更成为福州人民的历史骄傲。
第二篇: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中 国 船 政 博 物 馆 观 后 感
“ 中国梦,船政魂,阳光人”,寻找并品味属于我们的船政情。
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我们班响应了学院的号召参观了福州马尾船政博物馆。我们参观点分为两个点,第一是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第二是与之为邻的“昭公祠”。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在每一层为我概述船政的各方面内容。从一到五曾一次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
中国近代船政的起因是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当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图强。这其中包括了林则徐,魏源,沈葆祯,左宗棠等爱国人士。林则徐更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走进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大战争中出现的巡舰的模型把仿佛我们带回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震撼之余,我也明白了如今的和平社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船政学堂的课程表、学生的笔记本以及各种船政科技令我看到了前人的决心和努力。环顾自己四周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不禁感慨:先辈们在过去简陋的设施环境中尚且能够奋发图强,我们难道不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向上,充实自我,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那些先去的烈士们。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马江海战纪念馆,荣辱交加。为中国船政有那样的先辈们、有那样的灿烂文化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那无辜的牺牲而感到惋惜与心痛
从第一步踏入博物馆的第一眼的开始,我就被其宏伟的其实所折服。里面也汇集了来自各所高校,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我们跟随着解说员的步伐,开始了船政之旅。
一楼陈列着两架大炮,锈迹斑斑,彰显着它悠久的历史,让人不禁遐想着当时激烈的战况。紧随大部队上到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古朴的红漆大门,大气又不失其气概,游客们纷纷忍不住上前与之合影留恋。再往里前进,两尊2米多高的雕像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仰望着这两尊雕像,我进入了深深的惘思当中。夹杂着对他们的崇敬,以及他们为了中国船政事业而劳心劳力的佩服,我想起了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为中国的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哪怕只是在很小的方面。
再往上的观赏中,这种强烈的意识愈演愈烈。我们不仅目睹了船政博物馆其馆藏丰富,让我们可以一饱眼福,而且还见识了在清政府腐败的年代,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像“哈尔滨”号,“和平号”等,也留下了各类宝贵的书籍。更有水上飞机模型,古人蜡像,烈士遗物,外国士兵模型等等。
观赏完船政后,走出大门的那一刻,感觉像是刚坐着时光机从林则徐那一年代亲身经历回来一般,里面的一切还历历在目。感受了他们的伟大,为中国船政事业付出的那种热情,我似乎看到了船政事业将蓬勃发展,迎来它的曙光。
参观完船政博物馆,紧接着又走入了“昭公祠”。“昭公祠”又名 马江海战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和船政博物馆建筑群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公祠”环山而建,其巍峨的走势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有完好保留的关押犯人的监狱,水牢,还遗留着古时的一些建筑群,让我们前进的步伐停了下来。
福州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位于马尾山东南麓。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由于清政府软弱,使得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官兵796人牺牲,打捞烈士400多具遗体,分冢安葬于马限山麓。两年后,墓东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园,合9冢为一丘,并成立了马江海城纪念馆。
惋惜与心痛在马江海战纪念馆内,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利用“船坚炮利”远渡东来,对我国进行侵略的情况。为了反对侵略,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独立的道路,左宗棠、沈葆桢两公惨淡经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船政学堂,为我国第一代造船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亲临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让历史更贴切的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各个历史战争中出巡的巡舰仿佛可以把我们拉回体验当时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联系现今的我们,则让我们懂得如今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来回报那些仙逝的烈士们。
整个流程下来,我感觉是荣辱交错在一起的。为船政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那些无辜的失败而感到惋惜与心痛。此次的马尾文化的学习,让我跟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历史,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在各位烈士伟人的身上理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现在我们暂且先不说要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牺牲,我们应当从最基本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做起,成就最出色的自己,才有回馈社会,忠心报国之词。发奋学习,努力奋斗,薪火相传,让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不会留下遗憾,这是我们的任务!
作为90后的一份子,如何让我们国家的船政事业发扬光大,如何让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领略到不一样的具有中国色彩的船政文化,是我们作为莘莘学子应该思考,乃至实践的一大任务之一。
第三篇: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查阅史料可知道,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我们跟随着老师来到了这里,分别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感受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该馆依山而建,内部共有五层,每一层楼的主题都各有不同,分别为我们展示了船政总体概况、船政概览、船政教育、船政工业与科技、海军根基。通过大量珍贵真实文物、图片、船体模型和各种仿真现场,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以及工业制造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走进这当中,仿佛历史一幕幕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在参观过程中,由导游的带领下,我一边倾听导游的介绍,一边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着展示品。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了马尾船政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前人们为国奋斗的艰辛和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不仅如此,在当时封建传统制度和封闭自守的思想禁锢下,可想而知,船政创办过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困难自然必不可少。然而船政创业者们却能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传统,以新知识新方式来教育学生,更派出大批优秀学员到西方去学习钻研。在课程的安排上,还非常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自到船上和车间里动手实践,这与传统科举制度相背离,却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有用之才。在参观的所有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学生们的笔记。这些笔记不仅做的一丝不苟,而且洋文书写的工工整整,可见他们的勤奋严谨和仔细认真。他们不仅要学法语和英语,而且由于整套教材是直接来自法国,所有他们必须得全法语授学。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外语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们是要凭借着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做好这些功课,实在让人感到佩服和震撼。在受到震惊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番反思。环顾现在社会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先辈们在过去简陋的设施环境中尚且能够奋发图强,我们却天天喊着学习很辛苦烦躁,难道不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向上,充实自我么?!我们应该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了马江海战纪念馆,即昭忠祠。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巨大的画屏,画面展示了当年誓守海疆的将士为保卫国土而进行的一场惊天动地的海战场景。画面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英勇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地与外国侵略者做斗争。大厅陈列着死难将士的神主牌,梁上有萨镇冰将军亲自题写的“碧血千秋”金色牌匾。通过参观,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中、法两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异,再次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同时,当我看到烈士们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侵略者,抱着以死殉国的决心留下的呐喊时,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大义凛然、浩气长存,不愧为民族的脊梁,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如今,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近代硝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不能遗忘,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更加体会到责任与使命的意义。这次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汲取各方面知识,学好专业内容,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博物馆感后感
近年来,随着船政文化宣传力度的加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应业已显现。仅2004年以来,船政文化博物馆就接待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黄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李蒙、董建华、张思卿,原国务总理朱鎔基夫妇、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蔚健行夫妇、原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香港特首曾荫权,台湾原行政院院长萧万长、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夫妇、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也到此参观。
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马限山麓,为五层建筑,建于1997年。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主要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
中国近代船政的起因是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当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图强。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师敌之长技而制敌”。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的《海国图志》进一步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提出了制造船械、聘请夷人、设水师科等设想。闽浙总督左宗棠深受他们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以自强。1866年,左宗棠在提交给皇上的奏折中提出了设局造船,培养人才的请示,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自己开办的船政学堂以及相应的造船厂、舰队便于1866年成立。清廷在福建闽江口的马尾设船政局,创办船政学堂,史称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船政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概括起来,马尾船政文化就是船政历史人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成果。它包括以下内容:一为物质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的各项成就、船政遗迹、与船政有关的各种文物等;二是政治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及其成效等;三为精神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组织者、参与者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宗教信仰、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等。马尾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包括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而其精华是精神成果。
对于这次参观船政博物馆收获颇多,船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时代下,培养了不少人才,而从中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才是船政文化。走进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大战争中出现的巡舰的模型把仿佛我们带回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震撼之余,我也明白了如今的和平社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船政学堂的课程表、学生的笔记本以及各种船政科技令我看到了前人的决心和努力。环顾自己四周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不禁感慨:先辈们在过去简陋的设施环境中尚且能够奋发图强,我们难道不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向上,充实自我,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那些先去的烈士们。船政精神在于爱国自强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列强要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的爱国自强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同时,马尾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在它的一系列举措中,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
船政文化带给中国人的精神上的鼓舞,同时还让我明白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一个文化的底蕴是不容忽视的,它的精神文明是我们所要传承的,它的要传达的核心要义是我们要把握的,它的文化我们也应该了解。船政文化对于我们来说一个警钟,落后的文化带来的是沉重。我想我们只有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成就最出色的自我,才能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发奋学习、努力奋斗、薪火相传,不让先人们白白牺牲是我们的任务。
第五篇: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浪奔浪流,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英雄人物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影踪,青山却依旧矗立。在福州,当年轰轰烈烈地创办马尾船政的仁人志士已不在,但船政的文化并未消失,世人仍旧铭记。走进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昔日那彪炳中国近代史的马尾船政就展示在眼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经济技术经济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前身是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
博物馆的前方是一座长长的雕塑墙,那些浮雕展示了当年福建船政的辉煌。还有一架白色的水上飞机,飞机上的漆已脱落得所剩无几,但丝毫不会减少我们对它的兴趣,我和伙伴们仍兴致勃勃地围着它拍照。之后进入博物馆的门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座巨大的铜质浮雕——“铁石同心”,这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创立船政之艰难。而浮雕上几位穿官袍、戴乌纱的创始人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墙上的壁画让我们仿佛回到马江海战的关键时刻,对于打还是不打,和面对嚣张的法国军队,最后还是服从上级的指示,沉默的选择无力的死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火热的心,激扬的斗志,还有摩拳擦掌的气焰,但一切的一切都已成定局。然后再转向大厅的右侧,看那以蓝色灯光营造出蓝色海洋的氛围的展厅,一片静谧蔚蓝,在这当中,一艘当年福建船政建造的木质帆船正在扬帆。
二楼过道上有一道古香古色的大门,是原船政局的大门,虽然是翻新的,但那古式造型依旧能从中感受历史带来的沧桑感。“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致格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这是沈葆桢为当年的马尾船政局撰写的头门联。据说当时兴办船政局,被列为“非常之举”,为了完成创办使命,沈葆桢特在头门撰联,以儒家“格物致知”学说,抵制保守派非议,提出精益求精,力求成效的要求,做人进出振作。
展厅墙上悬挂着许多船政时期的物品,不乏有当时的用地图、钱币、海军徽章、船政先辈留下的扳指等小物品配饰;展厅中也陈列着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用过或出海远渡带回来的“大家伙”,例如英文打字机、造型难辨的早期的电话、笨重的地球仪等等。众多展品都已是锈迹斑斑,有一些还破损严重,只能依稀辨出大概轮廓,但就是这些岁月刻画的痕迹,才让我们更清楚感受到过往历史与现今的差异,回眸历史,感受旧时文化。开放展示的还有一处是模拟船舱,地板、桌椅、墙壁都是木制的,看起来特别简洁,我们站在船舱门口,往里看船壁上的舷窗,宛如真的身处于轮船中。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节目,是探访一个在海上拼搏快一辈子的老海员,老人叙述的经历没有冒险也没海上奇遇,就是这么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年少时的他总是盼望着出发,期待着起锚那一瞬溅起的浪花,因为那是代表新航程出发的信号;但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上,四周除了水还是水,广阔的海面总会带给人莫名状的恐惧,唯有轮船一直坚固和身边的伙伴能让心中感到安全,那船就是他和其他海员在海上的另一个家。在文化馆展厅岩壁上,就悬挂有一只船锚,漆着的新黑漆,像掩盖不住岁月侵蚀的痕迹般,仍可寻些许锈迹;绕着碗口粗的铁链,粗糙而沉重,想必也历经了不少的风浪。
在三楼展厅有模拟当时教学的场景房间,里面的铜人栩栩如生,面容神情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船政学子热切学习知识的情景,在当时,船政学堂还请了外国老师来教学,可见当时政府对创办船政的重视。展厅陈列有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船政精英用过的物品,馆内也有介绍他们的事迹,让我们对当时的那些船政精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说那时船政学堂招收学子的范围扩大到下层平民,学堂的待遇很是不错,既有教授知识又有工资能拿。再往上的展厅,设置了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在展馆中,陈列的是中国近代海洋舰队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木制到铁制、钢制,详细清楚地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那大大小小的船舰模型,做工精细,很是好看;还有些船只模型很小巧,但船的桅杆、绳索、旗帜、大炮都有。这些虽然只是模型,但通过模型我们也已能想象到真正战船的浩大,那时船政先驱们一步一步摸索学习建造的,相信当年的造船知识对现如今的造船界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船政文化博物馆内在不同的楼层设立了不同的展区,通过大量珍贵文物、船模、船政精英塑像、车床、罗经、舵轮、海军日记、古炮、照片、文字介绍等展品,以及各种仿真场景,从船政创建、人才培育、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六个方面来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说明了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马尾船政虽因历史局限只持续了短短几十多年,但它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马尾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马尾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左宗棠创办的船政局,制造出了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推动了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而马尾船政做出的贡献不单单只在航海上,它也在航空方面颇有成就。不仅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是中国航空业的的摇篮。
马尾船政的发展开创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由船政培养和造就的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先辈们。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为中华之崛起的努力时常让人们忆起,而马尾船政局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深深的印迹,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站在博物馆顶层,看着馆中悬挂着的战船、旗帜,脑海中不自主地想起那一场场江海战役:震耳的战炮不断地轰炸着,燃烧的炮弹穿透过战船硬厚的船板,溅起的木板于天空划过一道弧线,又重重砸在海面;炮火声、喊叫声不停歇,千疮百孔的船只已无力停在海面,向着海底沉去,但是战斗还在持续,想赢的信念支撑着士兵继续战斗„„
一艘船舰一个摄人心魄的故事,物已消逝,只留下些许遗物让后人缅怀。时代步伐依旧前进,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艘兵舰”或“中国近代第一艘水上飞机”的新鲜物,现如今也都归为老古董了。
但马尾船政文化精神却还像冉冉升起的旭日,不老去,不消逝,历百年还影响着我们,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因为它是福州人民涵泳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