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的历程》有感

时间:2019-05-14 04: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美的历程》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美的历程》有感》。

第一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的历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青铜饕餮到汉代陶塑,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受到稚拙的魅力。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荡漾着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而近年发现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这本书的跨度很大,但是它点到为止,没有大篇幅的去叙述。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

书中有有很多的看法,作者也对其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然后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第二篇:读《美的历程》有感:以美之名

以美之名

——读《美的历程》有感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以美之名游走在历史的罅隙间,流连忘返。

我从书中有了中式美学的初印象:拙而朴,简而精,韧且润。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铜礼器,发挥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最原始朴素的信仰。诗三百是简单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图景与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却展示出流畅的线条,塑造出慈悲温润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时代,回望过去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终于觉得自己隐隐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脉络与底蕴。

美是她本身,也是观察一个时代整体气象的窗口。

美承担了一个时期的认知程度。狰狞的青铜饕餮及“巫师”的存在,恰恰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并与治理群落相衔接的产物,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把关注的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伦中,并生发出以此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乐曲歌舞便有了端庄的“礼”的姿态。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却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缚,人们开始了迷茫的发问,不问那由虚无想象构成的神明,而是问自然宇宙,问自己的内心,终于出现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怅惘心绪,流出一丝空灵之美,也成就了“顾日影而弹琴”的嵇中散,与友人在摇乱竹影中高唱“世故纷纭,弃之八戎”,那狂狷不羁的名士们终于因其绝美的风骨,在我眼前越来越立体……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肥美之态的盛行也有了缘由。宋时南迁完成,朝堂重文轻武,理学兴盛,美也愈发婉约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叹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时空的多种因素下孕育出来,又在这些因素之上给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无疆界的,我也窥得了她跋山涉水而来的历程。时间坐标来说,李泽厚老师展现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浓重,多野蛮血腥,教人逆来顺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现实,而随着李唐盛世的到来,观念的开放生活的安稳,佛像故事趋于“极乐”,也就更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线条更为柔和,较唐时清瘦,融入了宋的气质。地理坐标来看,较远的克孜尔石窟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伴着驼铃声声进入敦煌、云冈,佛像就亲切许多,更亚洲的五官,斑斓的色调让人移不开眼睛,进入伊洛之畔,龙门佛龛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土所用了……遍历了这段时空,才能品到美的动态演变,和而不同。

当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让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中国山水画就带有中式牧歌的美感,从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义性的风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确的细节感,静中有动,巍巍高山似有晴岚流动翻涌,鸟兽被定格在画上,却好似下一秒就会发出婉转莺啼,或者扑出画面……我国文字自带了音韵美,《诗经》中赋比兴,诗律词格,明清小说更是朗朗上口,带有坊间的市井气息……

以美的名义,我感受到了美学的发展逻辑,她有继承,又拥有时代的烙印,才成为“变异而多彩的巨川”,她拥有相通的人性奥秘,为后人长久欣赏,“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由此看来,美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钥匙。

感谢这趟简约的巡礼,让我对美的过往产生哲思,又对美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学会以美之名,品味万物,在感性与理性中达到平衡,寻找真与善。

李若虹

第三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感受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延续美的历程

读《美的历程》有感

一本书的好坏,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不吸引人。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正如“20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吧。

初次接触。

当收到邮局寄来的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惊讶发现书中的很多图片都是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激发我对本书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看了许久,终于看完这本浩浩荡荡的著作,从盘古开天辟地始,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徜徉于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的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字也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历史中艺术的美的历程,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的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震撼中国艺术的同时,无奈自己才疏学浅,也有点吃力的感觉,自认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

精读,感受心灵的震撼。

对于我,插图多的书,往往读得快,遇到了美的历程,发生了变化,畅游在琳琅满目的文字力量里面的同时,同时也感受图画中的深层次含义。沉浸在其中。从来不知道种种神秘图腾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从来没想过自己在西安博物馆里看到的一片小小的秦砖汉瓦上也可以有如此多的情节。也从来没有意识到,饕餮那种凶恶动物图腾对应的社会状况竟然是那样的战火纷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教我读懂文化心理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正如作者所说,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文章了解到这,不得不提提魏晋时期,一个作者着重强调的时期。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巨大转变。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诸多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一个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两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正是这文艺史上的一个飞跃。造就了的是“人的觉醒”!!

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人的觉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既有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又有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还有陶潜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正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是对外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这种觉醒表现得如此深刻、透彻。对生命和自我的追问如此深入,从文化因素上探究.这种觉醒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或许也起着更内在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就证明了,人的觉醒核心是人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触动心灵的觉醒

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其积极的表现之一在于人不仅能意识到他与外在对象的区别,而且意识到时间对其生命的限制是那么具体而且充满着悲剧性。生命的悲剧性意识不仅体现为人对自己力量渺小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即生命的有限性。由此,人才发展出对这种有限性进行超越的渴望,并由此在有限性生命存在中寻求无限性的发展的空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一种人的觉醒在怀疑和否定下对人生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也就造就出了一代文艺,一种美。

中国的文艺是人的文艺,文的自觉源于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带来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没有人的觉醒,就没有文艺的审美自觉,文艺便无从取得独立的地位。只有觉醒的人才能创作出独立和自觉的文。同理,人的发展需要的是人的觉醒,需要在不短的怀疑和否定中进行人的追求。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书名: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ISBN:730903374

作者:胡令远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和人的觉醒

扇子生

形”的解放与“神”的解放--略论魏晋和晚明“人的觉醒”在艺术上的表现郭妍琳 期刊网

东南大学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江苏南京210096

第四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那些有意味的美”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总让人想到好的事物,大家看它的组词:美丽,美好,美梦;美,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话题。于是早早的我自认为聪明的把美解读为漂亮,可是这个字是否又有更深的内涵呢?

美学,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文学、史学、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而美学似乎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方式,或认识方式。

大学教学论的老师这样说:“你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从事的是初级历史教育工作,可是你们不能仅仅与学生念同样的书,要有一定的高度:要讲日本人的特征就必须要读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军刀》要跟学生讲艺术就必须要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当然这位老师还介绍了很多其他的著作,我独独记住了这两本,也许是由于书名太过美丽的缘故。今天这本书看完了,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写下来。在写之前又上网看了看别人的感想,又总感觉是雾里看花,华而不实。还是决定不借鉴他人,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既然本书的题目叫《美的历程》我也以本书之美为主线进行叙述吧。

文字之美

作者深厚的人文功底令人折服。翻开本书,首先读一读目录,文人的气息扑面而来,“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狞厉的美”“佛陀世容”“悲惨世界”“盛唐之音”“韵外之致”。用到这样的标题,匠心独具,又毫不矫揉造作。纵览全文,语言之精准,形容之贴切,令人叹服。例如,在介绍苏轼时,作者用了一处颇精到的对比,现摘录如下: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喜欢对这些诗人的形容词,高度的概括了这些诗人的特点。这些信手拈来的语言饱含了作者长时期的积淀。不妨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借为己用。真是爱不释手。

内容之美

作者在结语的第一段就指出“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岁笼统却不模糊的印象否?”区区16万字,要带领大家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必不容易。本书跨越时间长,从原始社会到清朝前期。涉及范围广,诗歌,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包罗万象,博采众长。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如何取舍,作者在选择时根据自己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美学艺术的走向和时代的特征,张弛有度,拿捏得当,并没有累赘之嫌。不过从书中的内容也能分明看出作者的好恶,我认为文人的特点即在于此。成书乃抒发自我胸臆也。当然这些内容中也有我喜欢与不喜欢的。喜欢的有龙飞凤舞,佛陀世容以及唐代的诗歌。而对绘画就毫不感冒也不甚了了,因此也是一掠而过。

采撷之美

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喜欢作者的文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喜欢作者引用的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插入的大量图片。在这里罗列一下,以免以后遗忘:龙凤的引用,象形文字(65)诗

经部分内容(90)秦兵马俑图片(100),《楚辞·招魂》片段(118),班固《两都赋》(131),马踏飞燕图片(140)个大家对人生的慨叹(魏晋150)佛教壁画的故事(云冈石窟),《代悲白头翁》《春江花月夜》(213)李白诗(221)温婉的诗(254)三言二拍(310)《桃花扇》哀江南(330)石涛朱耷等人。同时作者在观点上也旁征博引让我们阅读者也间接读到了很多大家的观点,不失为又一大收获。

思想之美

没有思想的华词丽句不过是辞藻堆砌,没有生命。而这本书正向书后的介绍“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这些见解和主张冲击了我的固有思想,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例如: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动物纹饰或几何纹)作者认为创造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审美,美观。而是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几何纹饰的由来,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且不仅要联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山顶洞人时期佩戴的项链等装饰物是否并非我们以为的他们已有了审美的能力,而也与他们的原始崇拜有关呢?当然我只是空想,还需要更了解其中的含义。这些美学的观点多么让人振奋:中国古代文人长期的矛盾思想——儒家思想与老庄哲学的对立统一。魏晋玄学非腐朽反动的东西,魏晋时期是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对阮籍和陶潜的重新释读。《西游记》与《牡丹亭》的浪漫。人果然是思想的芦苇,是李泽厚先生的思想让这本书真正有了去读的价值。

启迪之美

读这样的书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深的。除了在思想上,前面也说了不再赘述。在生活上,我想,从前去旅游名为欣赏,实则下车照相,上车睡觉。而《美的历程》让我静下来去领略,任何一点小小的作品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出去时最好先做做功课,以免做那无头的苍蝇。

当这本书合上之后我只有那么一些深刻的感触,并没有实际的内容,因此,读书笔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读书之后的重要一步。回顾之前的阅读,读书数量并不少,然而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好的读书习惯才是关键。为此,把书桌与电脑桌分离了开来,也许这才开始我的读书生涯呢。

第五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读美的历程有感

(一)美与崇高

在人类还未有意识进行文化活动开始,一种对美的元素的积淀也悄然展开。远古传来的崇高的音响和美的乐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那原始混沌的时代,美并不是美,而是一种崇高。何谓崇高?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经说:“崇高是我们心中所产生而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因为痛苦的观念比快乐来得还要强有力,而这种强有力作用时,那情感就是惊愕,惊愕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处在其中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会停止,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崇高,会使人们的心灵充满紧张。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在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每个部落有其奉为神明的神兽,在人力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的时代,在自然淘汰法则下,生物对比其强势的另一种生物有其恐惧和自然而然的敬畏。图腾,是人类有意识的符号和标记。在部落对抗吞并甚至融合的时候,这种符号和形式,通过人潜意识中的生理反应,对其主观和客观的感性和理性造成了刺激,形成一种类似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便被记忆在感官里,形成对美的原始积淀。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诠释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本能式的表达。巫术礼仪的舞蹈、歌唱、礼仪“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这是另一种高贵的崇高——原始歌舞。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一种绝对权威的统治,崇高狞厉的美浮出这个时代。“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态度向前跨进”,这种恐惧下的符号化,掺杂着宗教的神秘,崇高而荡漾一种不可复现的童年派的美。你难以说,这种现象和想象究竟为后世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留下多浓墨厚彩的一笔,但你无法否认,这是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最神秘的基因密码。崇高与美就这样开始交错缠绕,形成中华民族美学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乃至你无法辩驳,几百年后的楚地南蛮,延展一种超越了公认的崇高与美的属性——浪漫。楚国文化沾染了理性的概念,却在原始巫术礼仪的歌舞和音乐上愈演愈烈。它又并非一般的崇高,因楚国文化夹杂着由神人化向人间化、理性化的这个过程。它把神话故事化为君臣父子间的世间秩序,神力乱神固然存在,却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崇高,又类似一种崇拜。它的美又和原始社会的美的模糊概念不一样,它有了想象纷繁因而变得炽热深沉,更带有个体人格和情操,美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感知。这种崇高和美的揉合“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再看魏晋南北朝,这个哲学重新获得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达到的纯粹和深度是空前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门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因此在这一大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学识和相对安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恐惧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而清高的人格带来认识的赞叹。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度影响下,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别具风骨并且具有了文的意识和道的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旋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这便是崇高的价值,也是美的体现。

再观中唐以后,世俗化和理性化愈加明显地体现到人们身上,崇高也就变成了人们道德上的崇高,真善美的一种体现。这种崇高便和前者不一样了。艺术的感染力虽然也强,但却没有了立体思考后具有宇宙意识的大震撼和大气象。但是人格的崇高依旧与美交错缠绵,谱写中国文脉的新篇章,给予美一种新的意识和形式。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都来自于偶然。偶然后的结果通常都是既破又立。除却先秦,便是魏晋南北朝、中唐上和明末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推动了中国命脉的发展。魏晋的思辨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特征,明末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后的身躯。而这些,在萌发或形成的过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其中,自然意识下的崇高和美交错谱写了一条线索,无论是破或立,分还是合,一种感染人类心灵的属性无所不在。

供稿:第五届乐知者邱诗凡

读美的历程有感

(二)毕妍秋

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下载读《美的历程》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美的历程》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很久不曾这样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总觉得很忙,忙着赶作业,忙着兼职,忙着实习,忙着处理人际关系„„闲暇的时候,总是打开电脑,看看电影,或者写写日记,看......

    读美国史有感

    读美国史有感 美国的历史由那艘载着一百多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被风暴吹到马萨诸塞海湾开始。这些清教徒具有无比坚定和高涨的宗教热忱,他们一登陆,就全都在海滩上跪了下来,......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卡桑 美,何谓美?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 读了朱光潜......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艺术组黄德钦 “美术”是什么?我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分析了美术的分类,美术的功能等。但我始终不忘跟学生强调说就是一门“美”的“技术”学科。 作为美术老师,......

    读《大美衡阳》有感

    读《大美衡阳》有感何为文化?文化在哪里?作为衡阳人,应该怎样对待衡阳文化?宏治先生的《大美衡阳》给了我们以近乎完美的回答。 初读《大美衡阳》,读出的是自信和热爱。当读到“......

    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在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宽容就是美》,书中大都讲的是一些名人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告诉我们为什么做人要宽容,为什么宽容就是美及如何宽容地对待别人,使我收......

    大学生读《美的历程》有感[大全]

    大学生读《美的历程》有感范文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