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失落的家园
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失落的家园
————论莫言的《红高粱》
内容摘要:《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写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高密东北乡
他以透明的“红萝卜”,璀璨的“球状闪电”,浩浩荡荡的“秋水”,洸成血海的“红高粱”,异军突起,渐成气候,营造出迫人瞩目的高密东北乡艺术世界。
时代成就了莫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时代发生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随着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一个空前规模思想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袭来。文学在各种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一步步地前进:从最初的伤痕文学,再到文学创作中的寻根派和现代派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令人瞩目的作品,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文艺论战,使得文学的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前所未有的纷乱,前所未有的包容,创作空间的日益扩大,文学的河床日益开阔。具有积极性极具建设性目光的文学界培养了他,时代的促就和文学河床的扩大促使了莫言作品的产生。他写性爱,将其作为生命强力的最高显示,是写生命最深刻的冲动,又是对生命的自由对现实的某种反抗的。《红高粱》中的性爱是对肉体的迷恋,对蕴有生气勃勃的生命力中体验和实现自己的生命力,表现出性爱的极端的嫉妒性和排他性,表现出生命未经驯化的原始的野性。他对于生命个性的极度张扬,他的笔下的人物为了生命而背弃伦理,放纵生命,放纵情欲。他选取的人物群落是一群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能爱能恨能杀人越货,能精忠报国的化外之民及其后裔,他们保持了生命的原性。
莫言的《红高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抗日战争作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从衰微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作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由弱到强,由局部到全国的历史转折点,唤起了全民族的灵魂激荡,使一个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由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背景,才产生了一批余占鳌式、戴凤莲式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这个时代促成的,也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余占鳌用马刀劈死跪地求饶的,难道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憎恨和冷静?他在妻子死去,儿子重病,家园焚毁,部下丧失殆尽时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气概,难道不正是对待巨大损失、对待自己的生死,亲人的存亡,毫不动心的骄傲气概?流荡在全篇的正是一种灵魂的激荡。奶奶戴凤莲是《红高粱》中的主角之一,戴凤莲在出家的过程中,尚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儒雅风流的舞台人物般地丈夫形象和麻风病人的嘴脸在她眼前交替出现,不敢直面现实而产生幻想的给她以某种安慰,虽然她也怀揣着一把剪刀,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假若她真遇上一位如意郎君,他大约也只会终生是一位或贤惠或风骚的农妇,但是,现实粉碎了她的幻梦,把她置于丑陋污秽之中。陷入绝境而不甘心毁灭的英雄气质在她的身上觉醒了,反抗非人的待遇,主宰自己的命运,最求幸福美满的精神在她的内心成长起来了。在她与余占鳌的遇合中,她“抬起一个胳膊,拦住那人的脖子,以便他抱得更轻松一些”,这还只是在被动的劫持中做出的下意识地主动反应。在经过了生与死的、爱与恨的洗礼之后,经过单家父子被杀后的“短暂迷茫和恐惧”之后,她变得泼辣强悍,加上夫家和父家对她的束缚不复存在之后,她的生命的欲望得以释放出来。她的性格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狂,她与余占鳌“野合”时的狂放,她遇到日本鬼子时的佯狂,她与恋儿争夺余占鳌时地疯狂,她在毫不隐晦地宣称与黑眼的姘居时的轻狂。狂的表面下涌动着自由的生命之流。从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一位“完成了自己理解的解放”的女杰。这些莫不是当时特殊的背景所促就的。
山东历来还是战争、农民起义频发之地。经济富庶,人口密集,给人们带来的是无情的盘剥和繁重的劳役和兵役。西汉末年的赤眉军起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都是先从山东举起起义大旗。在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时候,闯关东是一条路,占山为王是一条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军阀、土匪、日寇、美军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八路军和新四军也都在这里浴血奋战过。而《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就半是占山为王的草寇半是保护乡土的自发武装的首领。
莫言的家乡高密县,在山东胶州半岛,位于从济南到烟台和青岛的铁路线上。山东地处黄河下游,黄海和渤海之滨,是中华民族上较早繁荣发达的区域,古代史上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就位于山东境内的京沪线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尧、舜、虞、汤都在山东生活过,山东又是孔子、墨子、孟子的故乡。山东地处贯通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上,同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之两大源头的周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形成分界线,鲁西南的鲁文化是商周文化的精粹,胶东半岛的齐文化则与楚文化同源。莫言的作品之奇,想象之狂,有一部分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根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特别是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的鲁地,历史悠久的儒家思想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之中,如《红高粱》中余占鳌非常之看重豆官的生育功能,看重血缘的延续,以及他的被五乱子煽动起来的铁板王之梦,都是由于儒家文化深深地根植在鲁地人们心中。与悠久的文化传统一样,传奇的斗争故事一道道渗进了莫言的心灵,还与生活中的俗文化,也影响着莫言的创作。
作为一个在那片土地上长大的、充满了农民的乡土观的年轻人,高密的黑土地是渗透进莫言的每一个毛孔之中的,中国的农民,是最看重土地的,但是莫言这一代的农民生长的环境却发生了翻天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人潮中解体,生产和分配的方式的变化,割断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衣食父母的情感,和劳动与收获之间投桃报李的对应关系,土地和劳动,不再成为他们的生活状况的决定因素,人们对土地失去了兴趣。一方面走出乡村,告别土地,过一种新的生活,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土地失去了脉脉深情,成为了人民的桎梏,它们被束缚在土地上,苦苦的挣扎,遍布绿意的田野,仿佛是海洋,随时随地有可能吞没他们。
对于莫言和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们来说,余占鳌和戴凤莲那样的浪漫生涯,群雄割据,称霸一方,是他们世世代代熟悉的生活方式,由民变匪,由匪变民,亦民亦匪。山东自古来是绿林好汉杰出的地方,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他们都安安顺顺地当顺民,种田纳粮,苦熬忍耐。可是到了父亲和“我”这一辈,世事变得纷乱复杂。新中国成立是空前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的变化也是空前的,无论是当年的穷过渡、一大二公还是商品经济、开放搞活,对于他们尽是陌生的事物,人在陌生的环境里,肯定会感到惊慌和手足无措,感到生活虽然逐渐改善,可在情感上却难以产生认同感,逐渐产生对过往的生命过程和生命体验中的恋旧、怀旧。这种情感逐渐的膨胀,会使人的心理充满着偏激的色彩,对过往的迷恋从而导致对新事物的排斥。《红高粱》中这一红高粱的物象,便是对过去在高密东北乡广袤的黑土地上曾经存在的红高粱的怀恋。面对着遥远的过去,理智却无法代替和分配情感,难以摆脱往事,心灵的天平也发生了倾斜。正由于这种怀旧,在莫言的作品中无时无地透露着这种信息,表达着对于过去的高密东北乡怀恋,但事实却是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却不是记忆中的模样。
莫言的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悲凉之气。《红高粱》是他写得最热烈高昂的作品,在爷爷奶奶和父亲两代人的英雄史中,常常冒出来作为他们后人的“我”的失落和惆怅,在叱咤风云且风流多情的前人面前,“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渺小和可悲。莫言的作品中总要写到两代乃至三代之间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在几代人之间探讨遗传变异的问题。莫言笔下的红高粱,不只是通常的景物描写,也不是简单的拟人化比喻,而是在充分的写实之中建立起来的总体象征。一方面,红高粱既是抗旱又耐涝的作物,其生命力之强,使它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他并没有甘甜如怡的的味道,也没有强烈的芬芳,可是,这样一种极其普通的作物,却可以酝酿出醇香醉人,令人热血沸腾的,生命冲动的烈酒,在平凡之中蕴含着神奇的力量。一方面,红高粱与现代历史的特定时期有特定的联系,红高粱与中国农民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密不可分,成为了历史中的一份记忆,红高粱所具有的历史和自然的意义。恰与生命所具有的自然的和历史的属性相契合。
《红高粱》唤起了我们这个关于那个特定年代的时代氛围的回顾,唤起我们从别的文艺作品和历史记载中获得的红高粱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 张志忠、《莫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3. 王恒升、《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综论》、红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4.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5. 张志忠、《当代长篇小说论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第二篇:带着淡淡忧愁的伤感句子精选
带着淡淡忧愁的伤感句子精选
【伤感语句】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的心灵总需要一种扶持,一种超越亲情和爱情的精神寄托,首选是友情。友情总会在无形中给你带来某种精神的依靠和慰籍,即使没有那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只要那么一声简单的问候一句轻轻的谅解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
【伤感语句】 有些情,淡一淡,就释然了。有些累,停一停,就休歇了。有些苦,笑一笑,就冰释了。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伤感语句】 我们有些故事,不一定要讲给所有人听;有些悲伤,不一定谁都会懂;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受过了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伤痛,忍过了疼久了也成习惯了;有些藏在心底的话,不想说也就没必要说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呐喊;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表白。
【伤感语句】 不要让幸福擦肩而过:最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在身边守护你,不让你有一丝的委屈;真正爱你的人,也许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如果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你好好珍惜„„幸福不会时时等着你,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不是随时可以出现,好好把握,不要让自己和幸福擦肩而过。
【伤感语句】 我要,感谢你,走进我的爱情,在蔚蓝的天空下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在青青的草地上留下了你和我相约一生的承诺,那一份纯真的情感,那一分愉悦的爱恋,都让我那浮躁而寂寞的心,从此有了,你的感动。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美丽的的遇见里让我的心如此的感念。
【伤感语句】 这世上有许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一定可以再见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手,或者暂时转过身。你以为每天都是同样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她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别。
【伤感语句】 感情远了,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淡了,淡的久了,渐渐地连问候也疏远了,我们总以为有些东西刻骨铭心,胜过时间,其实都在自我麻醉,自己骗自己,这个浮躁的世界,可以磨灭一切情感的除了时间,我想不到还有第二者。今夜星空,不知搅了多少人的美梦,又让多少人彻夜无眠。
【伤感语句】 做人最大的乐融于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缺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一个人若是没有缺点,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剥夺掉了,他离幸福就慢慢远了。生命中,哭的时候不少,把苦轻轻隐藏。生活本是苦与乐,苦,我能行,泪,我不流。
【伤感语句】 每个人都有过去,这些过去就形成了记忆堆积在心里的角落。心里装的越来越多,心儿也越来越重。为何不尝试把过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全部舍弃掉,人活在世上有无数个太多。我们总是沮丧地发现,自己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也并不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生活。
【伤感语句】 我谈过最长的恋爱,就是自恋,我爱自己,没有情敌。我过得还可以,不好不坏,不惊不喜,一切只是还可以。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彼此倾心,却因为沉默而错过。
【伤感语句】 请你找一个值得去爱的人去爱,人一旦爱,遂会变的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那就必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
【伤感语句】 别傻了,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疏远。别爱了,即使发誓要在一起的恋人,也有分开的时候。我们所想依靠的人都渐渐离去,最后只剩下自己。爱到最后,伤了自己,不敢再爱。
【伤感语句】 走过生命的逆旅,人世沧桑,谁都会彷徨,会忧伤,会有苦雨寒箫的幽怨,也会有月落乌啼的悲凉。但,有限的生命不允许我们挥霍那份属于人生的苦辣酸甜。经历了风寒阴霾的苦砺,才会破茧在阳光明媚的日子。生活其实也很简单,喜欢的就争取,得到的就珍惜,失去了就忘记。
【伤感语句】 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往事都已化成了断点的零星飘荡在回忆中。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过去的一切不仅历历在目,而且更加炫彩多姿。所以梦才是思念最美丽的归宿。时间在走,年龄在长。懂得的多了,快乐越来越少了。我怀念,那些年,未来遥远的没有形状,我们单纯得没有烦恼。
【伤感语句】 最痛的,不是离别,而是离别后的回忆。别人再好,关我什么事;我再不好,关别人什么事。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是,我知道了真相,你却还在说谎,还说的那么真,那么深。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会发生。
【伤感语句】 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快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赶快抬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广阔,云依旧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
【伤感语句】 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你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必要把自己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伤感语句】 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漂泊久了,人生很残酷,错过的,不要奢望还会重来,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今天不做的事,往后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不要计较太多,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不管是被命运赏识,还是被宿命湮没,只要经历过,就曾快乐过。
【伤感语句】 人生无常,谁能没有寂寞。要让爱情简单,最好就是精选适合自己的对象。一个真正值得去爱也懂得回爱的人,就会让爱情变得简单。这样,两人之间平时不需要猜测心意,不用担心行踪;不害怕在无意之间激怒,不怀疑做任何事情的动机。
【伤感语句】 世界原本就不公平,人性最大的悲哀,是走不出心灵的迷茫;成长的路,我们一路走,一路丢失,一路得到,却再也找不回那些最纯粹的东西。岁月匆匆,此经流年,时间若指尖划过的一缕青烟。
【伤感语句】 时间可以治愈一颗受伤的心,没有不能改变的事,因为自己改变了,状况也就跟着转变。改变自己并不容易,有时也并不好过,但长痛不如短痛,过了转变的“阵痛期”之后,我们得到的报偿将是心宽自在。
【伤感语句】 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我们开始怀旧。选择,总是意味着舍弃,所以有太多人宁愿坚持原地踏步。人生的失败,在于不敢尝试。如果一直坚持错的,永远不会遇到对的。有些人自称爱你,却一直用言语行为来羞辱你,一直说你不好。他们自以为把批评当成对你好的一部分,却不晓得,他并不是你的家长,而是平等的爱人。
【伤感语句】 用时间和心看人 而不是用眼睛。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无论生活还是事业,工作还是家庭,当压力大的时候,学会拐弯。换位思考,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变通看问题,心情就会好很多。以柔克刚,外圆内方。
【伤感语句】 当一个人迷茫的时候,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真的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看到的都是黑白两色,失火落魄的感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出,我总是会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时候一个人走在熟悉的街头,却找不到一点熟悉的感觉,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却没人说这事对是错。
【伤感语句】 距离和时间从来都不是感情的决定因素,真正能决定的惟有两个人的心。一生中,你要找一双——至少要找到一双能够倾听你的耳朵。只要你一开口,他就能懂得你。夕阳西下,是我最想念的时候,对着你在的那个城市,说了一声:我想你,不知道,你是否听得到。
【伤感语句】 有时候,一个人的旅行不是去证明自己征服了什么,而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在路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自己的朋友,一路的风景让你忘记烦扰与忧愁,一路走下去不再寂寞。让自己的眼睛得到享受,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伤感语句】 打败爱情的,有时是习惯。很多味同嚼蜡的感情,却仍在死死挽留,无关爱情,或许只是习惯了有ta。其实想想看,当“爱情”被岁月变成了“习惯”,也就长成了最结实的一种状态。
【伤感语句】 爱和爱过。只是多了一个字,却整整隔了一个曾经。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第三篇:寻找失落的精神世界
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
当你看到公交车上有一位小朋友主动让座给老人时,你会投去赞许的目光吗?当你看到一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孩随口吐痰在地上,你会去提醒她吗?当你……
这些不过是一些小事,或许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正因为这样我们会把小朋友让座视为理所应当,把女孩随口吐痰视为见惯不惯,既不会赞扬,也不会提醒,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正在麻木中,而且麻木的越来越厉害。
曾经,雷锋精神时时在耳边响起,现在,只剩下利欲熏心。物质世界的时代仍在继续,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一点点的枯萎,一点点的拜倒在利益的石榴裙下,当哪天我们回首的时候是否会自我反省,寻找那失落的精神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儿时的善良纯真早已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打磨的不见踪影,人们被金钱束缚,为面子虚伪,一颗颗黑暗的心剥了一层一层始终不见原来的那抹红,但我相信只要挣脱虚伪的枷锁,原本炽热坦诚的心就会回来。
好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那么一些用真心去对待社会的人,为了追捕歹徒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警察,几万人参加他的葬礼,人们默默的为这位英雄送行。人民泪流满面,是对他的同情,敬佩,赞美?我想更多的是对自己麻木的过去的悔恨,立志像英雄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英雄们,人们正逐渐褪去麻木的外衣、虚伪的枷锁。
欣喜的发现,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也在努力寻找回失落的人类精神,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断丰富。我想: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应该此消彼长,而是应该相互促进。我们的社会正这样发展着。生活在如此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样丰富的世界中,你会不会也心存欣喜呢?
第四篇:《寻找失落空间》小感
《寻找失落空间》小感
根据老师的推荐,开始阅读这本书,随手读来,就被书中新颖的观点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带领我走进一座神奇的宝藏,探幽寻秘。大一大二的学习多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分区、造型的设计,而忘记了观察思考身边的社交空间。本能的认为城市就是由各类建筑、道路和绿化组成的组合体,本能的认可了室内公共空间,忽略了内心对大自然、室外公共社交空间的渴望,本能的认可了只为交通而存在的道路,习惯了行走在道路上的匆忙感和恐惧感。
品读着这本书,也让我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进行了对比、思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重点强调了面对街道、公共公园、真空地带等失落空间,从提高土地使用性质的多样性来改善,通过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人流产生场所的存在感,而《寻找失落空间》则更看重运用图底分析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等在城市宏观规划上的把握,通过营建围合的场所,变化的景观环境,富有人情味和归属感的公共交往空间来吸引人流,其共同目的都在于使自己产生对城市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罗杰.特兰西克通过历史的印迹,探寻城市一步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方案的可借鉴性及其不足性,让我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创造出适合中国特色的规划建设方案。书中全面地描述了功能主义理念的哲学、演变及其影响,并介绍了今年来评论界对其的一些重要反响,不同于很多的西方城市,中国的城市仍在快速的发展阶段,但中国仍在运用已被各方强烈评判的理
论建设城市,不断产生难以治愈的失落空间,这让我对中国现阶段车轮下的城市表示深深的担忧。
对中国而言,在高楼林立的今天,想单纯的营建欧洲城镇式的密集性的低层围合空间已经不可能了,而创造积极空间最简单的方法,是运用低平的建筑群及其所形成的比周围地域更加密集的形态,并从建筑群中勾勒出城市空间,而这种图-底关系可行性太低,但对规划师来说,应当时刻把他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概念性指导原则放在心里。在高层建筑间为了保持街道空间的整体性,一种方法就是从高层建筑到低层建筑之间作出清晰的空间转换。事实上,同一个城市空间中尅包含这两种不同的建筑形态,低平的建筑形态对应街道的公共活动,而后退的高层建筑形态部分,则配合私人利益往城市上空发展的需求。在以上基础上,我认为设计的关键仍在于通过连接理论产生整体的连通性,加强环境景观的变换,减弱城市道路、停车场对空间的分割,加强适应各种不同地形的空间围合设计,通过活动支持形成场所文脉,留出一定可发展的空间,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用各自的特色给环境留下印记,使它能被每个人作为亲切的场所来使用,用这种方式,空间形式和使用者相互理解和适应,在一个相互的过程中彼此强化。
书中提到了导致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五个主要因素: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一些现代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
或交通用地等,这些消极仍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肆虐着,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失落空间以及改善已形成的失落空间,这需要政府、民众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设计背后的设计原则。设计师应该编制设计总图,使其成为空间脉络和用以界定外部空间的建设蓝图,而不是简单地设计这些建筑。环境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单体建筑应融入其外部的公共空间之中,以使城市的空间形态不会因为城市用地换分和主观的交通系统的分隔而沦为牺牲品。
第三章中通过对历史典范的回顾揭示出成功的硬质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三维立体构架;二维平面形式;空间中实体布局。“三维立体构架”确定了空间的边界、围合的程度以及围合界面的特性,如同垂直的体量与水平空间的关系一样,空间的穿透性、遮蔽性、开敞度以及表面装饰对空间的特质具有极大的影响。围合界面与人的尺度关系以及三维立体构架和地平面的联系也是确定三维边界的主要因素。“二维平面形式”指的是地平面的处理和连接方式,包括其材料、纹理和组合等。“空间中的实体”是指提供气氛和视觉焦点的雕塑、水景和树木等,是空间值得记忆的要素。这些实体可以锚固中心并赋予空间以活力,但这些要素中最充满活力的还是使用空间并赋予空间生命的人。最成功的城市空间范例都是有这三个概念有组织的充分混合二构成的。这对我们营建积极的“硬质”和“软质”的城市空间提供了一定的设计原则。
书中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在现代空间演进研究和历史典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每种理论,针对每个城市设计的不同项目,恰当并且综合地运用这三种理论,而不是沉迷于其中的一种理论,就把其他两个放在一边。
最后,通过一步步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得出空间设计的五种原理:连续有序的活动;边界的水平围合和边缘的连续;整合的桥梁;轴线与透视;室内外的结合。这些理论的综合利用可以显著的提高我们城市设计的成功率。然而我们也不能只是守旧和缺乏远见的,设计者必须将新的元素纳入其中,以反映历史的变化。整合的设计方法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必须与变革和创新相结合,以赋予当代使用者更多的意义。
第五篇:《寻找失落的钥匙》读后感
《寻找失落的钥匙》读后感
------袁海军 与这本书结缘,是在到处寻找就业道路时,从学大教育那里领来的,有幸得老师受赠此书。我以前从图书馆借了不少很专业的教育类的书,但是往往翻了两页就扔下了。但这本书不同,大部分是生动的案例。而且针对性的分析出很多的教育现状,并且详尽讲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读起来很轻松,并且受益匪浅。
刚拿到这本书,我就一口气就读了大半,我认为,这本书不但适合老师和家长,也适合研究教育行业的读者,甚至学生也可以从这本书中丰富的案例找到自己的影子,一方面理解父母及师长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能从这些事例中找到自己走出某些阴影的办法。
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动再现了个性化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新世纪的土壤里从播种、萌芽、抽枝吐叶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作家萧斌臣曾经的第一职业是中学教师,后转行从事新闻采访和文学写作,但仍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作家历时一年深入个性化教育一线,先后对200多名个性化教育从业者、研究者和部分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追踪采访,并以敏锐的洞察力、翔实的素材和案例、细腻传神的笔法,写下了这部30万言的长篇报告文学。“如果您是一个执著追求教育本源与真谛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您一直在关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如果您家有儿女,且正在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而烦恼„„请您打开这本书,您就会发现,您已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天地„„”。这是写在前面的话,不禁吸引了我们这些与教育无法分开的读者。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被那些为了探寻教育真谛的人表现出的执著、勇敢、坚定与不懈而震憾,被那些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化教师的的教育事例而感动。书中提出了个性化教育,也叫“1+1”,这种模式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套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实现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育应该更像种地,而不是开‘木工厂’”一节。这节中讲述了一个初一男孩儿王问之的故事。这个男孩儿有着深度近视的眼睛,酷爱中国古典文学,语文成绩极好,然而在数学方面却“每次考试就蒙个10分、8分”的。提到语文他的眼睛就放光,再难的古诗也能倒背如流,自信心会在此大大增强,而每每到此,她的妈妈总是泼他冷水,说他数学成绩太差,孩子的信心瞬间丧失,更加害怕在她面前展现自己的长处。作者以华罗庚和巴金为例,论证了教育应该是一个“扬长”的艺术,如果按照现在的教育制度,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和文学史上的两座奇峰。现在的学校教育体制把培养人的学校,办成了出标准件的工厂,甚至是很粗放的“木工厂”。作者引用吕叔湘先生的一个类比:教育的性质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论述工业是把原材料用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而农业是把种子种在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教育家叶圣陶也很赞成这个比喻,他认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作者呼吁,应该把教育办成种地而不是开工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在现行教育体制还有很多弊端的今天,要在现有的大班模式下,体现个性化很不容易。但是个性化教育中的一些经验亦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学校、校外、家庭三教互动是可期待的明天”阐述了学校、社会教育和家庭三者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学校教育是当今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主体,学生的很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中国,教育辅导机构盛行,为学生开展各种补习,有些会让孩子收获不小,但更多的是无情的剥夺了他们本应自由自在的权利。科学的教育模式应该充分注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极力协调,共同为教育服务。
另外,作者的一些教育理念很有参考意义:用爱心和责任点燃学生的梦想、把快乐还给孩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传授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力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添加趣味和快乐的因素,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中学大教育机构出现的频率太高,我认为读书嘛,就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开这种类似广告的部分,这本书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值得一读!
书中经典语录: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
多用拇指,少用食指,慎用小指;
小小的一个改变,足以改变孩子的心智;
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