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放牛班的春天看现代教育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认识现代教育学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5班 郭天怡 20110101129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故事之后的这一周,我不断地思考关于现代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用教育学理论剖析这部电影之前,请允许我对这个故事做简要的再述。
一、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1949年一个叫“池塘底”的专门对坏孩子和无法融入正常同龄人的孩子实施管理教育的学校。一个叫马修的学监的到来改变了这所学校也改变了这所学校里孩子的命运。
但是,马修学监到来之初,这所学校的气氛令人恐惧不安,这里的孩子顽劣而不服管教,但这般孩子却全拜倒在哈森校长的威严之下。马修初来乍到,校工马克森斯大叔被一个名叫勒盖莱克的坏孩子所伤,一个努力向上的孩子博尼费斯替他背了黑锅,为补偿自己的过错但又避免受罚,马修安排勒盖莱克照顾病中的马克森斯大叔。
马修在小孩无意的游戏中发现原来这班问题孩子其实喜欢音乐,直到有一次他的乐谱被几个男孩偷取,他下定决心重拾他成为音乐作曲家的梦想。很快他就采取行动了,他让所有的学生唱歌分高低音区。并且在白天的课堂和晚上睡觉之前让他们练习他谱的曲子。但是受戒的莫朗奇错过了这次分音区,不过他天籁的嗓音还是被马修所挖掘,将他培养成乐团的独唱。
逐渐地,马修的行动浅浅地引起了整个学校的一连串改变,随着孩子在歌唱方面的进步,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服从教育,严肃的校长开始懂得生活可以变得惬意,从未开玩笑的授课老师变得幽默。马修谱写的歌儿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莫朗奇甚至对歌曲进行自学,这让马修喜出望外。尽管马修看到这一切的改变心底很开心,但从未喜形于色。
因为一个叫蒙东的桀骜不驯的男生逃跑同时校长的私款不翼而飞的事情发生,哈森校长决定停止马修的合唱团。无奈之下马修只好在夜里校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孩子歌唱。
一天,拥有天籁声音却内向敏感的莫朗奇在一次马修学监与他妈妈的谈话中泼马修墨水让他十分丢脸,并令他妈妈很失望。马修学监决定以不让他留在合唱团的方式惩罚他。莫朗奇感到愤怒又失落,当然,马修很明白莫朗奇的感受。马修组织的合唱团很成功,伯爵夫人得知此事,她想亲自前去看看合唱团,并视情况捐助善款给这座学校。在伯爵夫人面前的表演很精彩,同时这场表演也迎来了莫朗奇的回归。马修没有用任何惩罚方式却让这个曾经闯祸的男孩体会了骄傲、快乐懂得了感恩。
哈森校长和授课老师出去度假,马修和马克森斯大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带着一大班孩子到野外玩捉迷藏,以前逃跑了的坏男孩蒙东趁学校没人看守的当儿放火烧了校舍。虽然马修偶然的决定救了所有孩子的命,但擅自带孩子出去是违反校纪的事情,马修学监被愤怒的哈森校长辞退,故事似乎到这儿该结束了。不过,在最后,马修学监临走时,校园里的学生用歌声和写满祝福的纸飞机送他离去,他还带走了孤儿派皮诺,音乐天才莫朗奇也上了一所专业的音乐学校。
故事就这样完满地结束了。
二、《放牛班的春天》与《现代教育学》
(一)关于如何让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思考
在现代教育学课堂上,我们知道,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功能,分别是: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通过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电影中这所名叫“池塘底”的男子寄宿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所学校的设立是专门面向那些爱犯事无法融入同龄人生活的男孩子,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再教育的。怎么说这所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行为是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所学校的教育具有目的性体现在,它有明确、统一、稳定的教育目的——驯服这班难缠的孩子。系统性体现在,哈森校长在管理这班孩子的时候有一套规定的惩罚制度,虽然这套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而我之所以说这所学校的教育具有选择性是因为它的培养对象都是“另类”的孩子。至于教育的专门性和基础性放到故事里就很好理解了,学校有专门的课程和专门的老师,教授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如简单代数、音乐歌唱。
但是,如果从教育的本体功能出发来看待这所学校,它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呢?答案是绝对的:不。
当然,马修先生的到来,无疑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步入正轨的开端。
是他特有的不体罚不痛骂关怀学生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走向正路的教育方式让这班学生有了积极的转变。
我们可以试着回顾故事的细节,从中剖析马修学监的教育方式。勒盖莱克像每一个“池塘底”的学生那样,对哈森校长的惩罚既痛恨又恐惧,但偏偏犯了错的他要接受惩罚,如果让孩子接受体罚,孩子非但不能改过自新反而会加剧反叛心理。马修的惩罚方式很独特,他让犯错的勒盖莱克帮忙照料受伤的马克森斯大叔,在照料马克森斯大叔的过程中,勒盖莱克看到了对马克森斯大叔造成的伤害程度多么之深,心中自责、羞愧、不安、内疚,从此不轻易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了。
另一件典型的案例,也是这个故事最令我感动的地方。莫朗奇因为恶作剧被踢出合唱团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里,莫朗奇必定是愤怒的不安的失落的伤心的。但是,在伯爵夫人等贵宾面前,马修学监特意让合唱团的其他同学停下来,等待着莫朗奇的独唱。这让莫朗奇成长了不少,因为马修对莫朗奇的原谅,不是发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是发生在私下的对话中,而是在贵宾的面前,这样莫朗奇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多么的无可替代备受尊重,就因为这样,他绝对有了个改过的理由。用马修先生的话讲,就是“从莫朗奇的眼里可以看到一种骄傲,一种被宽恕后的快乐,他从此懂得了感激。”
毫无疑问,马修学监的教育方法的确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那他究竟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又可以从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这方面去分析。每个不同的孩子的先天性素质和后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马修先生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特点,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比如说,根据每个人声音的不同分高低音区,拥有天籁嗓音的莫朗奇则安排做独唱。当然,这其中涉及一个教育学中的教育原
则问题,我们稍后再谈。
接下来我想简单地将《放牛班的春天》折射出来的教育道理和教育的社会功能联系一下。
教育作为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两点想必在每一个教育故事里都能很容易的体现,《放牛班的春天》亦然,学监培养不同的同学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终有一天他们会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岗位。而知识就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传承下去。在马修对孩子进行音乐知识教学与合唱音乐创作的时候,教育的文化功能就很好的凸现出来了——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及更新文化。
通过这一小节的探讨,让我加深了对如何让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理解。首先,一切的教育活动必须实现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以后从事的教育事业首要考虑的就是想办法发挥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个本体功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位孩子的个体因素换位思考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及基础性这几个特性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如何正确把握教育规律,按教育原则进行教学活动的思考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教育规律是一种不完全客观的有主观参与的,客观必然性和主管必然性甚至是偶然性的统一。那么,可以说,马修学监可谓真的达到了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了。
教育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教育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关系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是这些共同的联系决定了人们有可能形成关于教育活动的某种规律性的认识。在面对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我们要做的是理清思绪,主动探求潜藏的规律,并将规律作用到教育活动中。用《放牛班的春天》的主人翁马修先生的案例做说明吧,他所处的环境是一定的,他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池塘底”教一班外界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学生,这是他所面对的事实,而他要做的就是设法改变现状,要改变现状就得正视教育规律的客观性,把握教育的规律。而他在多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细节逐渐激发“蝴蝶效应”,学生在跟他在一起的时候逐渐被他感化被他改变,证明了教育规律具有或然性和实践性。
故事中的马修学监能探寻实现其中的教育规律有赖于一套实现机制。马修先生在对认识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向实践学习,不断地把自己关于教育学生的想法付诸实践,对学生有利的方法可以继续施行;向同行学习,马修先生在“池塘底”遇到的老师都是富有威严的,于是他为了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也努力地严肃起来;向教育对象学习,马修先生面对的这班学生尽管是调皮的,但是他们是有梦想的,因为看到这班有梦想的孩子,马修先生才决定继续创作音乐。
不过,除了探索教育规律之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故事中马修学监在教育过程中将现代教育的五个一般原则诠释得可谓非常到位。
在遵守在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上,马修先生做的比哈森校长好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生命、幸福、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哈森校长一碰到学生犯错动辄打骂,这是嫉
妒错误的,相反,在马修先生看来,每个学生的个体都是有尊严的值得尊重的,他们每个合理如玩耍、洗热水澡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对他们提的要求是严格而合理的。
马修学监可以说把遵循教育的个性原则贯彻得十分彻底了,他用他独特的“组建合唱团的方式”端正了学生对个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出学生的特长,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明白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才能是可以有所施展的,自己的责任自己有义务承担。
马修先生看到学生因为好奇而搞破坏偷走他的公文包时,他没有责备呵斥而是小心呵护着他们的好奇心,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相处氛围,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马修先生之所以能成功地改变这群坏孩子还少不了在教学中施行活动性原则,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的娱乐活动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碰撞,使得整个班的孩子团结向上,最后,马修先生的教育活动也体现了民主性原则。他通常用启发式的教育将学生带入正轨,勒盖莱克和莫朗奇的改邪归正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将近结尾的时候,他的学生跟他表达了希望可以出去玩的诉求,崇尚民主的他很快的答应了,这也是他贯彻教育民主性原则的表现。
三、影片给我的其他方面的启示
其实这是一部很能发人深思的电影,于人生、于艺术、于梦想…..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故事给我在教育方面的启发。
(一)通过哈森校长和马修的不同点看于教育者而言教育的意义
故事中的哈森校长时时刻刻惦记着的是金钱、名利,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种自私自利的教育者的存在简直就是教育界的悲哀。他这种恐怖的极端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马修先生做学监,一心育人,从未想过要成名。我想马修先生的这种心态,才是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所具备的心态。我们做老师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全心全意地培养素质更高的下一代。
(二)艺术和娱乐对学生的意义
哲人说过,音乐有魔力去抚慰凶悍的胸怀、软化验室,吸取日常生活中蒙在灵魂上的尘垢。《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调皮孩子就是被音乐所感化的。另一方面,故事中的查贝尔老师和马修先生都非常推崇多让孩子进行户外娱乐活动一放松身心。这给每一位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启示无疑是非常深刻的,学生长时间进行了枯燥繁琐的学习,是时侯让他们疲惫的身心接受艺术的洗涤,娱乐的放松。
(参考书籍:《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第3版)
第二篇: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
《班主任工作》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育主题片领域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之前就在电视上看过这部影片,当时还没有那么触动心灵,只是觉得如果我也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该有多好。而当在课堂上以一个师范类的学生来看这部电影,并联系我的教育学知识,才感受到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种令我泪流满面的力量。影片和《死亡诗社》一样,都是讲的一个教师改变一群学生的故事,听上去很平常的故事,但是我觉得教育的真谛往往就在于这个“改变”的过程之中。
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我查过资料,“放牛班”在台湾是指由被学校放弃管教的差生组成的班级,片名是直接用的台湾那边的译法,那里的学生脾气像牛一样倔,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被其他老师讥笑为在“放牛”,所以就被称作“放牛班”了。影片关注的对象正是这样一个普遍关注以外的边缘群体—— 问题学生。
电影描写的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助理教师和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电影用略带灰暗的色彩和稍显悲伤的情调,展示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所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生活场景。无所作为的失意音乐家马修为生活所迫来到这里当助理教师。这里的学生各个调皮捣蛋,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老师被迫采取高压管治,体罚禁闭是家常便饭,换来的却是孩子们加倍的调皮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是对教师和牧师的人身伤害。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马修从不体罚和禁闭学生,他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种种恶作剧,经常在校长面前掩盖学生的错误,但私下却让打伤了牧师的孩子去护理住院的牧师,并告诉牧师是孩子主动请求来做的,警告欺强凌弱的孩子改掉恶习,不准再欺负小贝比诺„„马修没有伟岸的身躯、俊美的外貌和豪言壮语,他的矮胖的身材、半秃的头顶、稍显木讷的表情以及偶尔表现出的一点诙谐与幽默让他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让孩子们渐渐觉得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么“坏”,但事情仍然不断地在发生。
马修发现这群孩子虽然调皮,但是他们却都喜欢唱歌,他们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并从中得到快乐。马修因势利导,他成立了合唱团,让每一位孩子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终,他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用爱的教育让一群“恶魔”变成了“天使“。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这部影片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而主角马修学监则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影片中与马修教育方式截然相反的校长,算是一个冷血无情的“铁血”
之人,他施行“行动—反应”的铁律,一旦学生做出问题行为,教师必须立马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就是条件反射式的强制禁止。这里更像一座监狱而非学校。
行动—反应”模式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马修学监虽然最终被解雇,却换来了孩子们从内心对他的爱与尊重,让放牛班的每个孩子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蜕变。马修学监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在于马修学监是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矫正而非行为的管束。
以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孩子皮埃尔为例,从“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问题少年到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的整个人生转变与马修学监有莫大的关联。他被强制送到这所特别的寄宿学校,而这里的学生大部分和他一样都是问题少年。孤独、偏激的学校生活让皮埃尔感到更加不舒服,他调皮捣蛋,经常因违反规定而被罚做清洁、关禁闭,但是他却天生有一副天籁般的嗓子,对马修老师来说,这匹千里马是难得的,所以尽管异常辛苦,他仍然用自己的大爱去感化这个少年。当皮埃尔误会马修与母亲在一起而闹别扭时,马修老师采取了故意漠视的态度,他取消了皮埃尔的独唱,让他意识到合唱团并非缺他不可,而每个人也不能只在乎自己。女爵视察学校时,马修对站在一旁以为自己只能当旁观者的皮埃尔做出独唱的指挥手势,时机恰好地让这个孩子学会了宽恕和感恩。皮埃尔的天籁之音响起,马修最终以音乐打开了皮埃尔的心扉。
马修能够能够让皮埃尔改变的原因,经过我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我发现,从马斯洛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可以找到答案。五大基本需求,按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修老师帮助他找到了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了自我价值。可以说,完全是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哈森校长的形象并没有看剧情梗概时那般令人恨之入骨,或者说,从本质上看,他也是爱学生的,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对。当马修决定成立合唱团并去寻求校长同意时,哈森其实采取的是默许态度,他只不过无法相信这群问题学生能够具备合唱团的能力。所以当马修告诉他孩子们已经开始歌唱时,哈森尽管嘴上依然还在责骂马修先斩后奏、自作主张,但他已充满期待;在合唱团的歌声中,哈森站在校长办公室方正端庄的椅子上试飞纸飞机;被学生的足球砸中后,他竟然带领马修和数学老师加入了学生足球比赛„„一切的改变都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对于任何一所体制化的学校而言,没有领导的支持或默许,教师想要进行任何标新立异的做法都是寸步难行的,更何况
马修的合唱团已经发展到了人尽皆知连女爵都慕名而来的地步。因此,从影片中可以发现,在马修的合唱团实验中,哈森校长其实已经对自己“行动— 反应”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模式产生了动摇。事实告诉他行为主义这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方式是无效的,他开始站在校长办公室的窗前默默观看校园中的变化。然而,校长的态度转变随着偷钱事件的到来而宣告结束,学校公款被盗,突然到来的灾难让他手足无措,他再次拿起“行动— 反应”的皮鞭。因为对行为主义者而言,惩罚是最快最有效的问题处理办法。他粗暴地对被怀疑者进行逼供,并把这名学生直接送进了监狱,结果,以暴制暴换来的只能是更强烈的反抗,影片最后这名学生回校报复把校舍付之一炬。
虽然马修学监最终被校长解聘,表面上看是行为主义战胜了人本主义,但是,影片最后的结局似乎也暗示了人本主义在深层意义上对行为主义的胜利。
《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满正能量的名字一样,借影片中合唱团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歌颂了人本主义教育对行为主义教育的伟大胜利。《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这两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教育类电影的经典,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资源。
第三篇:看《放牛班的春天》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听着《LES CHORISTES》很有感觉的童声合唱,不由的双击了放牛班,重温的经历无比美好,《LES CHORISTES》连续不断的教堂音乐,清澈见底。开场的凝重的格调,两个苍老的老人,用因为沧桑而平静的心情,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初进这个学校,俨然更像一鬼片的古堡,校长是一个贪婪、自私、刻薄的人,任意处罚学生,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然而这个心中充满音乐的学监马修的到来,将使所有这一切改变。马修老师做事认真,对学生期待很高,也对院长如此。但是院长却是个难以相处的人,这点与在马修刚进院时神父说的院长很好相处显然截然相反。当马修初见院长的时候,那种落差演绎的十分到位。马修给足了学生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发扬,必要的时候以“包庇”为方式,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同学生沟通。他强烈不满这里所谓的领导,凡事只看到消极的一面。马修老师和院长等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对待犯错的学生时先帮他们免除体罚,渐渐的我们发现这不是包庇,因为他想要让学生在犯错后被原谅的内疚心理状态下自发的发生一些改变,或者诱导他们往正确的道路上走。马修要树立一个与育辅院里所有其他老师都不同的形象,让本已叛逆厌恶老师的学生能有新的体悟。在马修心理,这里的学生都是充满活力但是桀骜不驯的马匹。学生得到了额外的宽恕,或许是因为一种感恩的心理的驱使,在马修的音乐课上,学生们总是能够配合的很好,从一个捣蛋鬼口中说出了“马修老师不是最坏的”这样的话虽然老师本人没有听到,但尤为发自内心。这样,马修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在它日益壮大的同时,孩子们的生活也变的越来越丰富,他们踢球,玩儿追踪游戏,折纸飞机„„但谄媚狡猾,消极守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院长却没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他喜欢照章办事,出了问题只要处罚到位就没有再多的教学责任,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升迁。他似乎也知道学生的进步,但是代价是他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对哈善这个俗人来说是万万不可的。正如他对马修老师说“你的愚蠢让我扛了很多苦差事!”而马修老师正需要这样一个刻薄吝啬的院长做陪衬吧。渐渐的我们发现院长身边的人都不喜欢院长,而更好的和马修老师相处了。无奈的是,官大一级的院长在合唱表演完后再也承受不了支出的费用因而作出了解散合唱团并解雇马修老师的决定,因为他并不希望马修把学校搞的这么一团和气这么热闹欢腾。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马修老师带领所有人去了郊游而导致学校失火,这无疑给了哈善院长一个解雇马修的十足的理由。临近尾声,马修老师的告别式不禁有一丝失落——“多么希望孩子违规前来告别,但是没有动静,孩子们的懂事对我比较像是冷漠。”这不禁也让观众感慨万千,难道这么久的日夜相处,贝比诺,波尼,莫汉奇,就没有一个能够慰藉马修老师的心吗?随后告诉我们结果不是这样的,当然不能这样。温暖的法国电影是充满人情味儿的就如同法国的夜晚和红酒。当马修老师走到窗户底下时,孩子们的歌声响起了,一架架纸飞机带着孩子们亲笔书写的祝福飞向他也带着不少熟悉的错别字。有的不用署名就能认出,有的却不能一一分辨,孩子们没有露脸的告别式充满惊喜,恰比前来惜别要有意思的多,又将歌声和纸飞机这两个影片中的典型元素串联起来。最后,小贝比诺也要跟马修老师走,似乎贝比诺每个星期等待的人就是马修老师,所以“贝比诺的耐心并没有白费”。
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汉奇。他曾被上界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这个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极力从“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汉奇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汉奇放出去,探望母亲,对他也极为信任。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特别是莫汉奇将墨水瓶投向他时,他依旧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汉奇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图从新给予莫汉奇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甚至有评论这么说。
第四篇: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我喜欢看电影,但对电影后面的故事关注不多。
作为教师,经人推荐,专心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确实引起了我对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这部电影讲到的孩子们,都是行为上有问题的孩子。我深深的感受到,对问题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特别是爱的投入,甚至顶着一定的压力,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方法。一味的严厉处罚,特别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罚,只会让他们更加冷漠、仇恨,故意跟你对着干,他们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最终会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少年孟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竟然用烧教养院的房子来报复,宣泄自己的仇恨。
作为小孩子,他们将来的变化是很大的,不能将他们看死,不要认为他们现在行为很糟将来就一定是社会“垃圾”,古人云:“其老不欺少”。小孩子在行为上有偏差,那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是社会上的教育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一次或几次上出了问题,才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并不能代表他最终的结果,如果相关的教育者,包括父母,还有社会不放弃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行为上有问题的孩子,性格更加鲜明,在问题的下面往往潜藏着许多潜能,还有待于我们教育者去发掘和培养,主人翁皮埃尔就是一个例子。
小小年纪的孩子,如果非常冷漠,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觉得教育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孩子们懂得爱,不仅教育者要付出巨大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孩子们能与我们的教育者能够有爱的交流。因为皮埃尔犯错,马修老师故意不让他在练习时领唱,而到了在伯爵夫人等面前表演时,也是皮埃尔最失望的时候,马修老师给了他一展天籁般歌声的机会。在皮埃尔的眼中,马修老师看到了他的感恩之心,这就是孩子与教育者之间爱的交流,这也是导演想强调的。至于皮埃尔获得别人肯定的愉悦和兴奋之景,这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于皮埃尔懂得了爱而言,这只是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导演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弱化处理。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让孩子们逐渐懂得爱,其中创造机会并指导孩子们获取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树立孩子们做事的信心的灵丹妙药。孩子们懂得了爱,就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怎样去学习,那样的学习一定不会差。皮埃尔能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也因为他懂得了爱,从听的母亲过世开始,演出、独自驱车回家、母亲的葬礼几个场景的展现,虽然没有一句对白,却已经充分表现出皮埃尔与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事业的热忱。
整部电影很流畅,情感非常真切,也很现实。放牛班的孩子,也能走上正道,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但凭借马修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都让这些孩子成功的,有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也有像孟丹一样未教育好的,而像皮埃尔一样成功的孩子也毕竟是少数。皮埃尔的成功有多方的原因:首先有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母亲的关爱和信任(母亲为了他努力工作,时常带东西来看望,相信他并让他读音乐,为了不让他再住校而放弃了一段美好的感情),最后还有音乐学校的接纳。
再说人到中年的光头马修老师,矮小的身材,失意落魄音乐家,为了生活找上了许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他有卓越的艺术水平。他不为自己的失意而抱怨,也不为孩子们的威胁而退缩,为了孩子们,他毅然放弃了誓言,再度闪烁灵光为孩子们谱曲,并亲自指挥。他并不是专业的教师,不懂高深的教育理论,然而他却比我们许多专业教师做得都棒。他转换思路,用音乐抚慰孩子们饱尝虐待而伤痕累累的心灵,叩开了孩子们真善美的心门;孩子们犯了错,并不是一味的严厉惩罚,而是孩子们乐意接受且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尽量在别人面前来维护孩子们那已经深受伤害的自尊心;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算不会唱歌也能做一个活乐谱架。
我为马修老师的坚持而感动,为孩子们天籁般的和声而感动,为孩子们顶着威胁采用自己的方式送马修老师而感动,为孩子们的成功而感动,为母亲的伟大而感动„„
其实教师就是一个伯乐,应该是每个孩子的伯乐,要善于发现并放大每个孩子的优点,呵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树立孩子强大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
第五篇: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5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今天我带我的学生去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看完后我的心灵又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让我给学生这样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深深有所感受!为自己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开心也为马修的真诚之心所感动。
那是一个很孤僻的地方,建筑物统一刷上了灰漆皮,和乌压压的天空不约而合。一所学校在那深处,里面有一个极其调皮顽劣的班级——老师都不敢拿他们怎样,咱们的主人公就挺身而出了!
主人公名字并不奇特,就俩字“马修”确有着让人们震惊的力量,他收服了那群小鬼竟然还让孩子们完成了一场成功的演出
那里如果必须要叫作学校还不如说是暴力托儿所……毕竟是各种打压啊!放在当今社会根本不可能大批出现在正规学校里的啊……在那里的孩子都是弃养的野孩子,没有规矩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于是马修去了那里,开始教他们唱歌还组织了合唱团,偶尔的不顺风也会迎刃而解,大家都作出了努力,这让马修找回了信心!
马修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和他自己的命运,让原本前途迷茫没有光明的人们找到了方向;沙漠中马修是那处小池塘;在望梅止渴故事中马修是军士们想象的那片梅林……
总有一个人会提灯照亮你的路的,但你必须要做行动,加油!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今天,老师带我们去五楼多媒体教室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外语版,有中文字幕。电影讲述了“池塘畔底育养院”中的调皮的学生和老师发生的事。克莱蒙·马修老师刚进来工作就发生了一件事:麦神父中了孩子们设下的陷阱,眼睛受伤了,几个老师立刻对麦神父进行护理。还有一个孩子叫孟丹,他脾气很坏,喜欢抽烟、打架。有一次孟丹不见了,学校里所有的钱共20万法郎也不见了,残暴的院长便认为是孟丹偷的,在警察找到他后责问他,他说不知道,院长就打他,并让警察把他带走了,这让孟丹对院长恨之入骨。之后发现钱竟然不是孟丹拿的。孟丹为了报复院长,把整个育养院都烧了,60多个孩子葬身火海。
看完后,我觉得这个院长太残暴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还把学生轮流关禁闭,还好几个老师一起把他赶走了。大家可不能向院长学习,也不要学习孟丹的所作所为。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这周,乐理老师推荐我们看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星期天,我在家里和妹妹认真地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十分感人,说的是一位平凡的老师来到了一所被大家视为“教养院”的学校。这里的学生都很淘气,校长和老师一直用“犯错就罚”的简单办法教养孩子们,但是同学们并没有变好,而是变得更加叛逆。但当那个音乐老师来后,他用音乐来感化同学们,并成立了一个合唱团。孩子们非常争气,懂得了老师的爱,孩子们也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最终,这位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改变了这群淘气的“坏”孩子,孩子们的梦想也如愿达成了。
看完电影,我感觉到了音乐强大的魔力,同时知道了每个孩子都应有自己的梦想,孩子们都是有无限可能的。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本周五,学校组织全校同学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一位叫马修的带课老师,来到一所特殊的学校。
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非常粗暴,孩子们也自暴自弃,成为调皮捣蛋,爱恶作剧的学生。他们尽管有很多理想,但得不到重视,自己也不愿努力。可是马修老师没有对这些孩子失去信心,给予孩子们尊重。
马修老师组织了一个音乐团,孩子们在音乐团找到了乐趣,喜欢上了音乐,重新激发他们的理想。马修老师用爱心和耐心让这些孩子改掉了坏习惯,但是校长不满马修老师的教学方法,将他赶出了学校,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们喜欢的老师道别。
我认为马修老师是一个很愿意走进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老师,他能够包容孩子们的错误。并且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春天就是孩子们美好的理想。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在十一期间我又回味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让我有了十分大的感触。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在出席了自己母亲的葬礼后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当年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忆童年回忆也从脑海中浮现在48年前,才华横溢的马修到学校池塘之底担任学监,这所学校之所以叫池塘之底,是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马修特发现学校的校长用残暴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残酷的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于是用音乐来引导他们的心灵。最终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的人生有了很巨大的改变。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不论多顽皮的问题少年只要有人引导也一定会成功。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这次,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音乐老师叫马修,来到一个学校,那个学校很不好,学生也很不听话,一个老师在为马修说这个学校的教师在那在进医务室的时候,医务室的门打也打不开,后来马修本来被校长叫到办公室的时候,忽然为马修介绍的老师被学生给陷害了。
在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为马修介绍的那个老师被一把斧头砍伤了眼睛,后来校长叫马修去敲钟教大家集合,后来学生集中在教学楼的门口,校长说如果在三秒钟之内,凶手站出来,否则每一个人都要去禁闭室里个,关6个小时,3秒钟过去了,没有人站出来,校长让马修来点名,点到谁谁就去禁闭室里关6个小时,可是第一次点到的是全校最好的学生。
有一天马修发现自己的皮夹里的东西全不见了,是被一群学生拿走了,那3个学生在厕所,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后来马修在这个学校生活的日子,他走了,在准备上车的时候,他的音乐助理跑来叫他带他回去,马修接他走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开始时我并没有看懂,有一点儿漫不经心、迷惑不解,可看完时我却感慨万分、感动不已。
噢!“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也就是“放羊”的意思,指的是那些行为品德不好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群“放羊”的学生,通常的老师总是会摇头叹气,表示无能为力。可是新来的马修老师却创造出了一个奇迹,他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帮助他们走进了自己快乐的春天。
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让我很感动。第一次是合唱一团一在表演时,领唱莫郎奇因为犯错被罚正沮丧地站在一边,他以为老师不会让他唱了,可当第一小节唱完后,马修老师突然转身示意他开始独唱,莫郎奇高兴极了。他带着一种骄傲、一种幸福和一种宽恕后的满足感唱完了歌曲。从他的眼神里,马修老师读出了莫郎奇第一次学会了感激。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马修老师被校长开除,他很伤心。没有想到的.是,一双双小手在窗户里向他挥动着告别;一架架从窗口飞出的纸飞机上写着孩子们的真心祝福,马修看完了这些纸飞机,不再伤心,他感动、幸福……
回家后,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眼前总能浮现出孩子们天使般的笑脸,听到他们天籁般的歌声……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感受颇深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一所寄宿学校当助教,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下,他了解了拉齐校长的凶暴以及孩子们的无法无天,追求自由的心。马修老师用音乐激励孩子们,使他们久已禁锢的心得以释放,并且领孩子们爱上了音乐,使孩子们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
电影放完了,而我的心却仍久久未能平息,孩子们纯洁无暇的心灵,与神圣的音乐,打破了束缚孩子们追求自由的枷锁。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其实是爱。是爱把误入歧途的孩子们带回了正道,马修老师是这个地狱般的学校变成了孩子们人生的转折点。我想,这应该就是马修老师爱的力量吧!
不仅是马修老师,我们学校的音乐周老师也是如此。我十分喜爱唱歌,但我的胆子比较小,只能一个人独自轻轻地哼歌。周老师发现了,便开始加强我的胆量和自信心的训练和培养,渐渐地,胆量已经不成问题了。现在的我,不再自卑,不再独立,在我心目中周老师就是第二位马修老师。
只要世界充满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孩子们深爱的马修老师,就是爱的化身。爱,可以把一切感化,一切……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给同学们一种温暖的爱和美好自由的电影。
克莱蒙·马修老师在一所寄宿学校担任代课音乐老师,在这里他仿佛走进了一所地狱。克莱蒙·马修自己亲眼看见了学校各种严厉的惩罚,孩子们却无法求助。克莱蒙在学校的日子里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在孩子中组建了合唱团,每天费心劳神地让孩子们练习歌唱,给孩子们写乐谱,这就是克莱蒙老师对学生们的仁慈、关怀和宽容——无限的爱。
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之下,他们逐渐懂事,逐渐成长。孩子们既喜欢上了老师,也喜欢上了音乐。克莱蒙对孩子们的爱,毫无保留地放在了每一个的身上。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常常对老师的教导表示不耐烦。为了我们身心健康成长,老师们经常提醒我们,反复地教导我们,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以后凭着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生活技能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可我们呢,而是用一种冷漠的眼光望着老师,每当想到这些,多么地让人惭愧啊!
老师的爱,就像那明亮的灯光,照亮着我们的心田。我们应该懂得尊敬老师!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当影片临近尾声,孩子们清澈的童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合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差点让我落泪。阳光下,没有言语,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庄子说过,千里马因为伯乐的存在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我更愿意相信我不喜欢的韩愈说过的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修的好,不是因为他职业的平凡,也不是因为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为他是真正能够听见并且尊重千里马的心声的伯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像马修那样,关注孩子,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用我们的情感和爱心去感动学生,成就幸福的童年。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刚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很老套的剧情,看到开始就猜到结局了,不过导演很成功,他用了一些小细节让整部影片都充盈着一种温馨感动的气氛。
马修是个好老师,不重名利,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感化了那群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用音乐让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曙光。
这部片子的定义是文艺片,之前我一直没有清晰的定位过文艺片到底是什么,不过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好像有那么点感觉了。
最感动的应该是马修被校长开除后离开的那场戏吧。没有孩子来送他,他在心里想:孩子们的懂事在我看来更像冷漠。可是当他走到教学楼下时,看到地上成片的纸飞机,捡起来看,每一片上都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每一片上都是他的学生对他的祝福。孩子们反锁上教室门为他唱歌送行,在窗口伸出小手向他告别。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马修感动不已。
最最让我欣慰的是最后一个情节的设计——那个最小最可爱的贝比诺被马修带走了,而那天刚好是星期六。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贝比诺一直不肯接受这个事实,幼小的他坚信自己的父亲会在星期六来接走他,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被善良有爱心的马修老师带走,会是最好的结果吧。
影片始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最后还贯彻了那个坏人终将不会有好下场的定理,势利狡猾的校长被举报被下岗了,让人不得不感到痛快。
总之,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啦,中文译名也很文艺很契合主题。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今天我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过中年的马修是“池塘畔底”这所少管所的代课老师。人生似乎在这个地方更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阴森的大门、调皮的无可救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也犯错不断。
马修的第一节课就因为同学的吵闹而得到了校长的。咆哮。同学不小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麦神父。因为马修独特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第一次做错了事不被体罚,第一次知道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马修为孩子们组建了一个音乐团,用他对孩子们彻底的真爱,使这些已经麻痹了的问题少年们,有了一丝丝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乐之梦,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之梦。当他被恶毒的校长赶走后,孩子们折起带着祝福的纸飞机,送给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他们变成了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开风帆,义无反顾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开新的人生篇章。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人人都能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仁慈与付出。只是,如果没有人来拨动这根爱之弦,这种炽热的心就会被封沉。而马修就是最好的拨弦人。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星期五下午,陈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步教育意义重大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这部电影,我的人生就像上了一课。
故事情节十分感人:一个名叫马修的老师,他没有发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来到一个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都是用暴力来镇压这帮学生,是这些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摧残,使他们变本加厉。马修用音乐打开了他们的心扉。
故事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人物——莫翰奇。他有一张天使的面孔,却有一肚子的魔鬼心肠。马修老师发现他的音乐天赋极高。循循善诱马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特把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成功的塑造了他的一生。
音乐它进化了罪恶的心,唤醒了沉睡的善良。音乐它打开了孩子们心扉,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美。音乐它优美的音符,完成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或许音乐真的可以去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