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商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加快餐饮业发展,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辖以来,我市餐饮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餐饮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文
秘114网帮您找文章]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餐饮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为中心,促进餐饮业发展全面升级;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积极推进餐饮业发展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食品加工的紧密结合;以重庆“老字号”和名店为龙头,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推广运用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餐饮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繁荣餐饮市场,全面发展重庆餐饮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餐饮业营业额达到284亿元,年均增长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规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达3亿元以上的美食文化街(城)3个;扶持发展年营业额达10亿元以上的餐饮品牌企业5家,5亿元左右的餐饮品牌企业10家;向国内外发展餐饮连锁店2000家;培训考核命名300名重庆烹饪大师、名师,100名重庆餐饮服务大师、名师,制定品牌企业条件,评定重庆餐饮10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极具魅力的中国西部餐饮文化名城。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发展连锁经营,加快餐饮业规模化进程
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制定餐饮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积极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利用直营、联营、加盟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发展连锁经营。近期要在全市重点培育发展10家餐饮连锁经营品牌企业。
(二)加强管理,规范餐饮业市场秩序
1.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引导餐饮业资源整合的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质量;要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餐饮业发展规划及行业管理办法,并按国家GB/T13391-2000标准《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抓好对餐饮企业的分等定级工作。
2.市工商行政管理、卫生、市政、环保等部门要完善餐饮企业开业经营标准和条件,并严格按照标准和条件办理相关证照。
3.各级卫生、环保、工商行政管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的管理力度,明文公示各种收费项目和标准。对无照经营者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或门点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加工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原辅材料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4.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会同环保、卫生部门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潲水油”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做到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5.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建立完善考核鉴定、评定和管理制度,清理整顿不按规定评定发放各种等级证书等扰乱鉴定、评定管理制度的行为。
6.规划和建设部门要在规划和建设审批工作中,注重考虑餐饮业用房配套车位的设置。
(三)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重庆火锅
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组织抓好重庆火锅的培育与创新。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扩大经营规模,加速连锁扩张,力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弘扬重庆餐饮特色文化。近期重点帮助品牌企业建立连锁配送中心和原辅材料生产基地,建立起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
(四)挖掘创新,发展壮大重庆菜和重庆小吃
各级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在弘扬传统川菜的基础上,大力推出体现重庆风土人情、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菜。要抓好重庆小吃的开发和拓展,大力扶持传统名小吃,对便于包装、存放、运输的重庆名小吃,要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扩充重庆名小吃的市场占有率。
(五)大力发展“农家乐”,营造生态就餐环境
要支持交通和通讯方便,自然环境优雅的城郊结合部、旅游区(点)发展以生态、休闲、娱乐、农家美食为一体的“农家乐”,挖掘和培养体现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江湖菜、特色菜,营造生态、休闲、宽松的就餐环境。同时要加强管理,保护环境,建立健全安全、卫生、环保等配套保障制度和设施。
(六)开拓创新,丰富和提升餐饮文化内
涵
要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各区县(自治县、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建设一批具有餐饮文化氛围,整洁美观,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街(城)以及巴渝风情、民俗浓厚、生态环境的“农家乐”等。
(七)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作用
各
级餐饮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行规,端正行风,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提高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组织好企业间、市内外同行业间的交流活动,推广、学习典型经验;要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规范经营行为,倡导诚信经营,促进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餐饮业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市商委、市财政局、市市政委、市工商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地税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卫生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餐饮行业发展协调小组。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市餐饮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把发展餐饮业摆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促进全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主题词:经济管理饮食业发展意见通知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2006年12月1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南宁市餐饮业的发展,将南宁打造成为“美食天堂”,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餐饮业作为一项传统而又长盛不衰的行业,一直占据着南宁市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加快我市餐饮业发展,对于拉动消费,创造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市餐饮业仍存在着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常消费已由基本生活需求型向享受娱乐型转变。因此,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力推进我市餐饮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关于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绿城、旅游胜地、购物中心和美食天堂”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拉动内需为重点,以发展绿色餐饮业为主题,以东南亚和广西少数民族美食为特色,以继承传统工艺与推广运用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托,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彰显文化,突出特色;兼容并蓄,持续创新”的发展要求,把加快餐饮业发展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食品加工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南宁餐饮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促进餐饮业优化升级和全面发展,把南宁建设成为“美食天堂”,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十一五”期末,打造“美食天堂”要达到以下目标:——每个县区都建设一条(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生态健康的美食街(区)。——全市餐饮业登记注册总数比“十五”期末增加20%以上,餐饮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年均增长20%。——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达2亿元以上的美食文化街(区)3条(个)以上;年营业额达1亿元以上的餐饮品牌企业5家以上,年营业额达05亿元的餐饮品牌企业10家以上。把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中山路风味小吃街等美食街区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与美食相结合的独特餐饮品牌。——引进代表国内八大菜系的知名餐饮企业20家以上,引进东盟知名餐饮企业10家以上,引进世界知名餐饮企业10家以上,促使南宁餐饮文化多元化、国际化。到2015年,经过10年的精心打造,把南宁建设成为在全国乃至东南亚极具魅力和较高影响力的“美食天堂”,让人们真正体验到“来到南宁,吃遍天下”的美食消费,使餐饮业成为南宁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南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措施
(一)做好产业规划指导,科学合理布局餐饮业网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我市餐饮业发展规划。根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南宁市餐饮业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对土地、交通、购物、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依据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和环保要求,从餐饮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业态、网点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优化餐饮业空间结构,促进南宁餐饮业的集聚、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美食街区等餐饮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结合大朝阳商圈改造,规划建设市中心餐饮集中区;结合各城区骑楼改造,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结合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规划建设美食街区和发展“农家乐”。各县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制定本县餐饮业发展规划,形成一地一品一特色。
(二)抓好餐饮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餐饮街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重点建设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改造和建设中山路风味小吃街,拓展延伸、丰富和提升餐饮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具有南宁市少数民族饮食风情与饮食文化、富有东南亚异国风情、荟萃广西、中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名菜和名小吃的特色美食街区,进一步彰显南宁饮食特色和魅力,满足消费者“食、购、娱”一体化的要求,使之成为城市旅游观光的景观。支持鼓励各县区、旅游景区(点)建设一批具有餐饮文化氛围、整洁美观、地方特色鲜明的美食文化街(区),具有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浓厚、生态环境的“农家乐”等。以项目建设来带动南宁市餐饮业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餐饮体系。
(三)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餐饮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餐饮业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挖掘创新“邕菜”品牌。以历史积淀和文化创新为基础,挖掘、培育、开发与创新邕菜系列,鼓励企业研制餐饮名品,通过注册商标、包装宣传民族地方特色菜,着力打造南宁招牌菜肴和名小吃,提升邕菜知名度。恢复、振兴南宁餐饮“老字号”。开展对“老字号”餐饮企业调查和保护工作,引导和帮助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服务结构和管理制度,实施品牌延伸战略,使“老字号”餐饮企业再创辉煌。大力培育餐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进餐饮服务业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通过招商引资,连锁加盟、收购、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提升服务层次,培育一批大型餐饮龙头企业。推进餐饮业品牌战略。确定50家企业作为我市重点扶持企业,帮助企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一批餐饮名店,培养一批本地名厨,提升南宁餐饮业的品牌效应。
(四)精心策划办好美食文化节,提升餐饮节庆品牌抓住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以及各种重大节假日人员聚集的有利时机,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精心策划办好“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等1-2个主题鲜明的大型美食文化节,提升南宁饮食文化品味,树立起南宁“美食天堂”的饮食品牌,提高南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县区结合地方传统节庆和特色餐饮及饮食文化,举办各具特色的餐饮文化活动。结合举办美食文化节开展名店、名厨、名吃、名点、新菜和餐饮企业优秀企业家、服务员等各类评比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引导和激励整个餐饮业的良性发展。鼓励和组织餐饮企业选派人员及自主创新菜点参加国内外餐饮行业各种比赛和评比,提升南宁餐饮业的整体水平。
(五)改进经营方式,提高餐饮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坚持自主创新,提升餐饮业的科技水平。鼓励南宁市餐饮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建立连锁配送中心和原辅材料生产基地,建立网状的供应链体系结构,在采购、保鲜、存储、运输等环节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实行供应链管理,保证企业餐饮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保持餐饮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传统名小吃,对便于包装、存放、运输的南宁名小吃,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扩大南宁名小吃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通过兼并联营、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特许经营以及输出商标、商号、经营管理技术等形式,推行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经营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集约化经营,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鼓励南宁市的餐饮业主不断加强信息意识,利用电子商务等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加强餐饮企业之间管理信息交流与沟通。
(六)抓好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餐饮业人才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对餐饮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力度,抓好发展餐饮业急需和短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南宁餐饮产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在岗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落实餐饮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考试制度,抓好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餐饮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创新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大胆引进和使用优秀餐饮业人才。
(七)加强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餐饮业发展环境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引导餐饮业资源整合的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质量,制定和推行行业标准,开展餐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提高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卫生、环保、工商、市政、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管理,做好服务。加大餐饮企业的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力度,抓好餐饮业食物中毒控制工作,确保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作用。引导餐饮行业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扩大餐饮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自主管理和连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活动,组织企业间、市内外同行业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餐饮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规范经营行为,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和出台相关措施规定,加强对南宁市餐饮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三、扶持政策
(一)税费政策
1.对符合国家、自治区规定的税收优惠条 件的新办餐饮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批,从取得 第一笔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之日起,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其他方面的税收优惠按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规定中有关优惠政策实行。
2.新办和现有的餐饮企业或经营单位,根据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
3.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餐饮业个体经营,根据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在规定期限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优惠的个体经营人员,从2006年1月1日起按上述政策规定执行,原政策优惠规定停止执行。城镇退役军人从事餐饮业个体经营的,享受以上国家优惠政策。
4.上述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审批期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税收优惠政策在2008年底之前执行未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如果企业既适用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又适用其他扶持就业的优惠政策,企业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累加执行。
5.重点餐饮企业(集团)在自主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并经工商部门及契税征收机关批准,合并改建为一个企业,其合并后的企业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的,在2008年12月31日前免征契税。
(二)用地政策
1.餐饮业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应纳入政府储备,土地出让金可在两年内分期缴纳,作为用地前置条 件之一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公开出让。2.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类餐饮业项目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可在农转用地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
3.鼓励餐饮业盘活利用已有的存量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国有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发展餐饮业的,纳入土地储备的土地可享受土地增值收益返还一定比例给原用地企业用于发展餐饮业。
(三)资金扶持政策 1.“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延续安排《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规定(暂行)的通知》(南府发〔2003〕58号)文件设立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从中安排一定比例扶持餐饮业发展,主要用于我市餐饮业发展规划、扶持培育各类评比活动、举办美食节、扶持餐饮重点企业等。具体扶持奖励办法由商贸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2.鼓励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十一五”期间,每年根据餐饮企业的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确定一定数目的餐饮企业作为全市餐饮企业扶优扶强重点单位,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给予一定的金融贷款贴息补贴,鼓励我市餐饮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3.支持企业开展餐饮业经营者、员工培训。每年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餐饮业从业人员专项培训经费。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
4.支持开发新菜和邕菜菜系。每年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研发新菜、邕菜的专项经费。
5.支持引进项目工作。每年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引进餐饮项目,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引进东盟餐饮企业。
(四)交通管理政策
1.餐饮企业用于配送、送货的汽车,符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经统一标识,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通行证,允许按规定时间和道路在市区内行驶,从事配送、送货业务。
2.采取分时段、分区域、分车种的办法,在确保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市政部门、交警部门积极推进车辆静态停放场所的设置和管理工作,解决宾馆、饭店、酒楼等饮食场所前停车难的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餐饮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对全市餐饮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南宁市餐饮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旅游局、市市政局、市卫生局、市招商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食药监督局等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全市餐饮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对餐饮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县区餐饮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二)齐抓共管,协调推进餐饮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大局意识,把加快餐饮业发展、打造南宁“美食天堂”工作摆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要积极支持餐饮业发展,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共同促进全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餐饮业良好发展氛围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大力宣传我市加快餐饮业发展、打造“美食天堂”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我市餐饮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和优惠政策。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报道,包装、推出我市餐饮品牌。要积极申办全国性、国际性的知名餐饮会展活动及各类餐饮评比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市餐饮业,努力提高我市餐饮业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将我县产业园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产业园区,根据《张家界市工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和《桑植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现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量齐升”总要求,落实“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当前园区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落后、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体质机制不顺等主要矛盾,通过进一步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力争到2017年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培育小微工业企业1家,培育亿元工业企业3家,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X以上,到2020年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X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X元以上,实现税收X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园区管理体质和运转机制
1、进一步明确园区管委会和工业园规划区内乡镇政府的工作任务,强化园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和工业园规划区内乡镇政府的征地拆迁、施工环境、安置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园区的运转效率。
2、制定出《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管理办法》,围绕提高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等核心指标,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激励和考核。健全对园区管委会和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制定投产见效企业县级税收分配方案,提高项目在乡镇政府税收分成享有比例
3、优化园区管委会干部队伍结构。将一批懂法律、善谋利、重实干、有经验的基层干部充实到园区管委会,增强服务项目的能力和招商引资的成效。合理安排招聘招考计划,有计划向园区输送工程技术、统计、规划、产业发展与招商等专业人员,提高园区特岗人员专业化水平。
(二)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统筹用地计划指标,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园区企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严格按照园区发展整体规划,分步抓好二垭工业园区、赤溪工业园区和火车站物流园区水、电、路、标准厂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成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大对园区融资力度的支持,以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为主,适当尝试BT、B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确立适当的投资回报率,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运作力度。
3、整合部门资金和项目,将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加大国家资金对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将园区发展所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兑现园区企业县级税收返还政策,将园区企业上缴的县级税收、非税收和土地收益(上缴国家、省、市的除外)拨付给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三)鼓励和促进工业地产发展
1、鼓励和支持以工业楼宇、标准厂房、仓储物流配套设施等为主要开发对象的工业地产发展,在园区控制性详规内制定工业地产发展规划,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工业地产集中。
2、拓宽工业地产融资渠道,支持县有相应资质的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争取与园区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从及工业地产开发,园区通过投资补助、申报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适当补贴。
3、严格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工业地产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96号文件精神,根据需要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工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工业地产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工业地产项目审批权限,支持工业地产的销售实行产权分割。
(四)主动破解招商引资难题
1、修改完善《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吸引来桑投资客商入驻园区。优先保证园区工业用地指标,对入园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净地出让。对进入园区符合产业优先发展方向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投资强度达到国家标准,连续三年每亩年综合税收达到10万元以上的,可从第四年开始份三年全额返还企业土地出让价款,每年返还三分之一。
2、支持园区管委会争取土地出租,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给企业提供土地使用权并按承诺兑现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配套,努力降低企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将工业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镇创业就业培训计划,对引进的高职称专家适当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和安家补助。
3、推动园区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加强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宣传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互通信息,实现产业承接。积极动员各类经济组织、自然人,本地致命客商和外来企业家宣传我县园区特色和园区优惠政策,主动参与旅游节庆、招商洽谈会等专门招商活动,及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1、实行备案管理。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对园区企业实施检查,必要的检查事先须在县优化办和工业园管委会备案登记,在工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陪同下方可进行。
2、加强园区和企业周边社会治安管理,赋予公安派出所独立办案职权,定期开展园区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工强运及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
3、园区工业项目涉及县本级收取的所有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全免(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收取部分除外);需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县本级政府地方留成和返还部分一律免收或先交后返。
(六)完善投融资体系
1、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工业项目和企业引进融资,对新增工业贷款额前4名的县级金融机构。县政府分别给予X万元、X万元、X万元、X万元。
2、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工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对综合费率在担保额2.5%以下的,由政府按担保额度的XX%补贴给担保公司。
3、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地产项目,建立合理的补贴机制,确保社会资金合理回报率。
(七)创新园区体制机制
1、逐步探索和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产业发展方局、国土分局、公安派出所、统计分局、规划分局,赋予其独立的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结效率,建立封闭运行的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事务办理不出园区。
2、实行灵活多样的绩效工资制度。在编人员基本经费渠道不变,深化岗位薪酬和绩效奖励改革,工作人员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可高于全县同职级工资水平,但最高不得超过3倍。
3、探索干部管体制改革,支持园区与所在地镇相关领导干部实行双向交叉任职或交流任职。园区所在地乡镇干部的提拔任免必须充分征求工业园管委会党组意见,社区(村、居)党支部书记的任免,工业园管委会党组有一票否决权。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阜政办〔2007〕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我市园区发展,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园区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办好园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能力较差、服务环境不优等因素制约,我市园区发展速度偏慢、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带动能力偏弱,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园区发展摆到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全力抓好。
二、加快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二)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为核心,坚持园区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园区建成改革开放的先导区、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依托阜城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逐步建成工业主导型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对全市其他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县市区工业园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具有园区品牌的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到2010年,全市各类园区建成面积80平方公里,实现增加值150亿元。
(四)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发达地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园区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各园区应当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进入园区。
――突出特色。各园区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各地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关项目的启动实施,形成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差异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建设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规划要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园区应根据自身定位、产业结构、资源供应、环境保护等进行功能分区布局。
三、健全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五)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对园区内的经济、社会等事务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享有所在地政府经济管理权限,行使《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中规定的职权。工商、国土、建设、规划、环保、房产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园区建设,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能够委托园区办理的,要委托园区办理,积极为园区建设服务。切实加强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建设,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园区领导班子。建立园区专门管理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六)提供优质服务。园区管委会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减少对园区企业的检查频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等行为。全面清理园区内的各项收费,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并严格按标准收取。
四、严格管理,集约利用土地
(七)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园区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单列,优先安排园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搞好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修编、村庄规划建设等挖掘用地潜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各地可在耕地占补平衡前提下,将新增耕地面积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重点用于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园区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各园区确保工业项目用地比例不低于项目用地总量的70%。园区工业用地可以执行国家允许的最低地价标准。
(八)提高用地办理效率。园区建设急需的建设用地 “急事急办”,在土地利用计划未下达前,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急需用地,由园区所在地政府按程序申报,所占用的用地指标在正式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中扣减。当地政府应帮助园区储备合理规模的土地资源。
(九)集约利用土地。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其他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80万元/亩。园区要积极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出租或出售给企业使用。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其他园区投资规模小于200万元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可租用或购买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定期核查清理已出让的土地,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建立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
(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规范土地征收办法,建立完善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就业扶持机制、居民安置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做好新扩区域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尽快形成20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其他园区要继续加大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先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建设。
(十二)创新开发方式。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支持园区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筹集和运作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以园区土地开发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和招商机制不活的难题。
(十三)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加大对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所在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内的工业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费用后,市及以下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2007年起,园区三年内新增加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留在园区,满三年后,由地方财政与园区对半分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引导银行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出特色,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十四)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园区要突出发展工业项目,各园区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不低于70%。各园区要明确1-3个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主导产业群。
(十五)简化项目备案手续。对园区建设项目,除审批类项目外,凡不在投资项目目录范围内的,由园区管委会办理备案,审核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和初步设计,负责企业的项目规划、环保评审。
(十六)支持项目建设。对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市“6611”工程和推荐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积极帮助园区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市财政设立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七、优化资金、人才环境,扶持企业发展
(十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园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中介组织。把园区信用促进会建成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载体和管理操作平台,负责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推荐和管理工作,建立由会员企业、信用促进会、政府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担保机构。各县市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园区企业的贷款规模,鼓励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
(十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使园区真正成为人才“高地”。有关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园区企业职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厂校结合的原则,开展对职工的培训。
八、创新方式,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十九)强化园区的招商引资平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格局。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确定引资的重点领域。针对客商注重产业配套环境以及链条式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展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要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围绕促进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积极引入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聚少成多,促小成大。
(二十)支持园区之间错位发展。各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的,可推荐到其它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6:4的比例分享;符合奖励的项目,奖金应奖励给引荐县市区。由此实现的税收,除上交国家和省数以外,五年内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3:7的比例分成。
九、加强园区工作的领导
(二十一)市政府成立阜阳市加快园区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经委、建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局、科技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环保局、物价局、劳动社保局、招商办、中小企业局和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园区发展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日常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加强园区经济运行监测,定期收集、整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主要经济指标等园区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市政府决策参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服务,形成合力。建立园区考核制度,每年年初对全市各园区上年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对前三名的园区给予奖励。
(二十二)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把园区建设推到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切实做到精力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优先配置、问题困难优先解决、服务协调优先到位,积极推进园区发展。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08〕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借助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总量偏小、资源分散、体制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个适宜”城市的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旅游业的大发展。积极实施“三大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经营体制,培育经营队伍;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项目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大胆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营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板块撬动原则。按旅游板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重组、优化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
3.文化带动原则。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为旅游项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资本运作原则。整合和盘活旅游资源,运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业融资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有效保护核心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的增幅,到“十一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3%,努力打造2个国家5a级、5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及东南亚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富华片区、长江怡景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积极整合中山温泉周边旅游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为主的复合型温泉度假地;重新规划建设南朗片区,整合翠亨村、纪念馆、中山城、翠亨宾馆、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文化融一体的观光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南区各类主题旅游资源,以詹园、文笔山大风车旅游世界、华侨文化旅游区为旅游节点,打造兼具生态休闲、人文艺术和古迹文化内涵的风景旅游景区;重组盘活富华酒店等国有资源,加快丰富各类住宿、美食、购物、娱乐等现代都市旅游元素,打造以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统筹协调长江片区内的高尔夫球会、怡景假日酒店、长江宾馆、浪漫水城、圣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的发展,打造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风景区;依托古香林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保护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打造集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胜地。
(二)推进国有旅游资源资本运作。加大统筹策划力度,通过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重组保值、发展增值、上市放量增值等三个步骤,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对国有旅游资产进行重组,实施债权清理和债务重组计划,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国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重组保值;逐步将重组后的国有增值资产及已选定的未来开发项目组合成新的独立或联合总资产包,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及其资金,开发建设首期合资合作项目并力争取得预期收益,实现发展增值;进一步在市场上融入二、三期的发展资金,加快旅游项目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然后按各投资项目所取得的预期更好业绩和效益,进行独立或统一包装分拆在国内、香港上市,实现放量增值。
(三)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手段,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明确与港澳珠的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共同区;加强与穗深的合作,建设珠三角休闲度假集聚区;发展与国际华人社区的合作,规划建设华人归国寻根优先区;深化与其他地区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与商务旅游特色区。整合包装高尔夫游、温泉水疗游、华侨文化游、美食游等线路,通过中港澳珠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向国际市场推广;整合包装伟人故里游、城市风光游、特色产业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包装灯饰等特色产业游,大力发展产业文化旅游。通过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开发,扩大旅游业的总体收益。
(四)拓展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继续办好菊花节、美食节、民俗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文化节、华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努力培育新的旅游节庆品牌。充分利用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性巡游或展览,做好延长步行街到纪念堂的规划和建设。配合办好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3·28”招商洽谈会等会展活动,拓宽旅游节庆活动渠道。
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提成奖励、优先配售股权等激励措施,搞活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点)经营权。
(二)完善非国有旅游企业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旅游市场(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鼓励旅游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以上饭店、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华餐饮名店等国家定级或国家、省授予质量等级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员工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团在本市过夜游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服务办和旅游局研究制定。
(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开发能够体现我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俗风情、特产资源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设计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各级政府适时启动一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优先采购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发展壮大。
五、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旅游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牵头和第一责任人作用,及时分析旅游发展态势,积极以新建项目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我市假日旅游,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的重大交通、安全、紧急救援和旅游投诉等有关事项。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财政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1.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做好旅游板块的规划研究,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旅游市场的开拓等。
2.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专项宣传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在中央电视台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山市进行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推介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持。把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建设,市财政的建设资金优先保证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规划局、建设局、旅游局负责编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市财政局统筹在每年的基建预算中确保有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三)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的职能,强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客源共享、线路整合、价格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督促、检查旅游重点单位落实有关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大型游乐设备监督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旅游车(船)驾驶员、大型游乐设备作业人员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五)大力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专业,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在全市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拓展澳门旅游业人才的培训市场,把中山建设成为澳门旅游和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六)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旅游局负责研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国资委负责研究《中山市国有旅游资源资产重组改革的实施细则》、《国有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市服务办负责研究《支持开发旅游商品的实施细则》。争取通过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