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访名师体会:感受名师的魅力
访名师体会:感受名师的魅力
4月下旬我们以xx一中支队的名义采访了xx一中的党委书记——李xx。其实对于李书记我们并不陌生,早在xx实习培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领略到了李书记的风采,讲起话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滔滔不绝,颇有一种大家风范。
当时在培训期间他就讲到,打算在xx一中打造一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力图改变“满堂灌”这种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开创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当时听了李书记的这番理论,感觉颇为惊讶,一个小小的县级中学在教学理念上能够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真是不可思议。
我实习的学校恰巧就是xx一中,能在这样一位有远见的领导带领下工作,真是万分荣幸。而且我也有意识的在观察李书记是如何将自己的“高效”课堂理念向全校推广的。
学期之初,在全校的教研会上,李书记拿出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何为高效课堂”,但是大多数教师并不理睬,只有少数几位教师不时地做笔记。散会后,大家一笑了之。在以后的半个多月里,李书记的“高效”课堂便成了办公室里的话题,但没有几位老师肯接受他的新理念,还是照样用最传统的方法讲课。
后来几次学校例会,没有见李书记再谈什么新教育理论,我以为他是见大家都不接受知难而退了。可是没过几天,李书记通知大家,刘君老师要在班内上一节英语公开课,并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模式。于是大家带着一种怀疑和好奇的心情来班级听课。只见刘老师用几句流利的英语把大家带入教学情境,在学习某个场景时,刘老师没有一句一句的给同学讲解,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编出一些对话,并通过小组向大家展示成果。从整节课来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非常快乐并且印象深刻。可以说,在传统模式和新的教学模式的较量下,传统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它已经无法适用于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以其高效、自主和具有探究性等优点正在登上教育的历史舞台,展示它独有的魅力。
刘老师讲课成功后,在学校获得巨大反响,许多老师都来向李书记取经,探讨“高效”课堂新理念如何应用到课堂。半个学期过去了,“高效”课堂在一中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词了,许多老师都陆续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小组教学了。
现在,李书记打算在初一年级进行“高效”课堂的阶段性验收,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在教师中得到了肯定和施行。从最初的一笑了之到现在的深入人心,这其中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但李书记没有放弃,正向他曾经所说:“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可能成为名校,但那要看它有没有那个决心和那份坚持。”也许这就是一位名师所应有的魄力与勇气。
当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时候,却总有人坚持到最后,创造出奇迹。
第二篇:感受名师魅力
感受名师魅力
—— 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会有感 2010年4月18日 在深圳市金盾电影院举办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会。这次研讨会聚集了全国数名特级教师,他们精湛的教学水平,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这天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真是受益匪浅!感觉窦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愉快。她的课堂师生情绪饱满,气氛和谐,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创设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听了窦老师的课,让我感想很多,现将听后谈几点感想:
一、课前氛围必不可少。窦老师在教学中虽没有精美的课件,但窦老师的语言却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兴趣十足,加上教师语言幽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总的一点,就是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先让孩子们了解你这个朋友。
二、孩子们学习轻松,愉快。窦老师的课,上得特别好,在让学生感受焦尼与爸爸之间父子情深的画面时,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把学生带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怎么表达。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语言,让孩子们学得多么的轻松而扎实呀!
三、老师的激励无处不在。当孩子们的回答对时,窦老师马上语言激励:“你真聪明!”“你爱学习!”“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等等„„或者行动表扬:“把掌声送给他!”老师的激励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自豪感。
四、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其实很多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可以说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识。我也深深
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学才会更具特色。
人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听了这两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窦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极其深厚严密的教学语言,以及非常精彩的教学设计。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断虚心地向老师们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这样的活动要多开展,作为一个教师,多听一些好课非常必要,对自身的锻炼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听课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第三篇:学习名师,感受名师魅力
学习名师,感受名师魅力
名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方法新颖,风格独特,他们或返璞归真,或激情满怀,或智慧盈润,或匠心独具„„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当然这需要我们去欣赏,去领悟,更需要我们耐心学习,刻苦钻研,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一、积累,探究知识背后深藏的奥秘
学习名师,感觉他们善于积累,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到学习研究专业知识再到课堂教学艺术;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到智慧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从关注考试成绩到关注学生成长再到学科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总在从“课堂-读书-思索-实践-创新” 中不断地探索教学的真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每一堂课都做到精雕细刻,精于求精。华应龙说过,课本只不过是例子,是原材料,是毛胚,教学的过程就是精加工的过程,要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北京教育学院王燕老师《追寻问题驱动的生命课堂》,认为成功的课堂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即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渐入佳境的层次,学生动手操作的成功,独特见解赢得的掌声,合作交流意外的收获„„
二、激情,赢得课堂上学生的精彩
学习名师,发现他们的讲解充满激情,妙趣横生。他们那丰富的表情,神采飞扬的眼神,潇洒自如的引导,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自信。倾听他们的讲课是一种享受,让听者入神,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使我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们无悔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悔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的激情永不枯竭,远望像一盏灯,近处是一团火,用激情和智慧演译着更加精彩亮丽的教育人生。北京第三寄宿中学名教师桂文通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有新大陆的发现;每一节课师生都要带着好奇心,冲满激情的走进课堂。师生的智慧便在这探险与发现中,获得共同成长。成功的课堂,不能只凭表面的活泼、热闹,或只以学生爱“听”来衡量,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要不但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说理简洁、语言生动,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究知识背后“ 深藏的奥秘”。他们用诚心与爱心,激情与温暖,把信心带给孩子,把希望带给家长,把欢乐
带给家庭。如蔡小雄在《从一个案例谈数学探究的三重境界》中,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句诗作为文章的三大部分的小标题,以此来比喻“困惑——顿悟——发现”的数学探究三重境界,堪称经典的诗词借用,令人拍案叫绝!桂文通老师在讲角的定义一节课时,为强调角的三要素的重要性,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三口之家一样,谁也离不开谁,讲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把知识与做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德育渗透水到渠成。可见,他们用智慧和激情让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燃烧的激情中尽情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三、质疑,在创新中超越自我
学习名师,感觉他们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就象桂老师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教材而不能照搬教材。也确实是的,如果没有达尔文对“胜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质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模仿”似乎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陈祖华老师却认为“模仿”是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只有通过多次模仿,才能逐步熟悉、理解模型的特征及其解,才能为模型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陈祖华老师在执教《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从速算游戏开始,模仿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同时,他对变式教学是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变式教学是一种传统和典型的中国数学教学方式,把新课程理念与传统变式教学的整合,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弄清来龙去脉,体会所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从而追求“双基”与“创新”双赢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新课的导入,桂老师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这种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的做法,得不到对事物全面的认知,应有整体性教学的思考,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例如,在他执教《圆和圆位置关系》时,这样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与圆相关的位置关系中,你认为还可以研究什么?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研究前两种位置关系的吗?你认为我们可
以怎样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突破课本,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在教学中改革,在改革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有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才会不断超越自我,成其为名师。
四、勤奋,在潜心钻研中淡泊名利
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看到的只是我取得的成绩,但你们不知道成绩背后我付出了多少汗水。”他的话也使我不禁想起一位奥运冠军——中国举重运动员的一句话,我举得起世界金牌,却举不起我流下的汗水。每位名师成长的历程中都离不开勤奋,他们赖得住寂寞,抛弃名利,不求回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受外界影响,经得住诱惑,爱岗尽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用自己的精彩为别人增姿添彩。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他们热爱工作,潜心钻研,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从他们身上,我想起一句话,如果相信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第四篇:访名师
榜样的力量
(二)——记访名师有感
今天,我们“Fighting”小组去访问了元氏二中化学组的曹老师。和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不容易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汗水,踏实、睿智、坚持不懈,曹老师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们刚一进门就看到曹老师在桌前认真备课,而不是经常同其他老师聊天扯闲篇,我们都以为曹老师是一个不喜欢言谈的人,但经过这次访谈我们发现老师是一个言谈举止优雅大方的人,说的话总会说到我们心坎里,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和曹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她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谦虚,老师总是一脸谦虚的说:“其实也没什么好采访的,就是好好备课,给孩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就行。”在她的朴实话语中,我能感受到身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质朴和兢兢业业。曹老师说:“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作为一名老师,你的立足之本就是你的教学技能。因此,像我们这些实习老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逐步的完善自己。曹老师分别讲述了她在指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并分别取得省级,国家级奖项时的故事。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过程中有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伏在桌前,分析着竞赛难题,找寻最好的解题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学生也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没时间回家给丈夫孩子做饭,在孩子生病时也不能在旁边精心照顾,她说自己在学校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孩子影响学生。从每一个故事中,我们无不读出曹老师对于工作的尽心和对学生的负责。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出现什么问题有困难时,会找到曹老师来倾诉,学生会亲切的叫她“曹妈妈”。曹老师无论在专业技能上还是教师素养上都让我们十分佩服。扎实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师德素养是我们以后需要一一实现的教师功底。
在这次的访名师过程中,我们受益良多,值得我们学习反思的问题也有很多,通过和前辈的交流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多,差距也很大。我们的学习就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同优秀教师的交流中实现的。曹老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了榜样使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有了学习的目标,也就有了动力,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我们才刚刚起步,我们相信我们会越飞越高,越走越远,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聆听名师讲课 感受名师魅力
聆听名师讲课
感受名师魅力
刘蕊
听了黄利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本节课围绕“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展开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置情境,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我的心中也荡涤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
回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比的知识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课的开始黄老师先谈话提问孩子们的年龄,再让孩子们猜自己年龄,然后给出老师的年龄和学生年龄的比是3:1,孩子们自然就根据这个比算出黄老师的正确年龄。
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黄老师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如本节课中,“你能根据20000元投资合理分配奖金吗?小组讨论一下分配方法”和 “三人坐出租车不同时间下车,如何按比分配90元车费”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黄老师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教学中,黄老师先是向孩子们介绍北京的冰糖葫芦,然后再由这一话题引出商家合资20000元办厂,让孩子们计算奖金如何合理分配。然后设计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深化学生对“按比分配”的认识,比如“两个人合租一间房屋如何按比分配房租费”,“三人坐出租车不同时间下车,如何按比分配90元车费” 等。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黄老师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四是适当地运用了“延迟评价”教学策略,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急于对策略的优劣和对错作出评价,为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保护了学生探究问题策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黄老师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听了黄老师这节课,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踏着名师的足迹,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聆听名师讲课
感受名师魅力
——听名师讲课有感
丰南实验小学 刘蕊、12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