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公司的领导力战略
快公司的领导力战略
摆在国内某领先互联网企业董事长办公桌前的,有这样一道难题——这家创立于2004年的公司在2009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自2010年到2012年,公司业务及人员规模均增长了10倍。随之而来的是公司短期内增加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背景、资历、管理理念、文化认同、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呈现出巨大差异,难以迅速捏合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尤其,年轻的管理层也欠缺在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面的能力。
这位董事长的行事风格以果敢、魄力著称,他迅速作出决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在公司副总裁之上,增加了一个CXO层级。这些新招聘的6位CXO,来自于不同行业的一流跨国公司或国内顶级企业的高管。
多位高管在短期内的密集空降,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职权的重新划分、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每一位外来高管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迥异的管理风格。不同风格之间的每一次剧烈碰撞,都会给公司带来不小的动荡。当年6月,公司两名副总裁相继离职。不久,CTO也离职。
但这家公司在2012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发起并执行了几次成功的市场战役,取得了120%的年度增长率,并顺利迈入“百亿美元俱乐部”门槛。空降的高管们很快进入角色,并在企业的战略运营、市场运作、技术规划、人力资源等核心职能方面,迅速帮助这家公司建立起一流的管理体系。这也正是董事长大举引进外部高管的最主要目的。一年过去了,应该说这个管理目的已初步达成。
两难的管理困境
最近几年,许多高速成长企业颠覆了我们对“高增长”的定义。过去,企业如果每年能有30%的增长,就已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在今天以创新科技驱动的新经济年代,年度300%的增长已逐渐被人们所习惯。
然后,这类公司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管理和驾驭好恍如一夜间就长成了巨人的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就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发展而言,很难做到与企业规模发展速度同步,因为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积累。
领导人选从何而来?手段无外乎两种。一是加快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拔速度;二是从外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人才,迅速空降。
在讨论哪种方案更加可行之前,我们可以再次回顾一下传统的主流观点。在十几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本土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搭建核心领导团队的时候,无一例外选择了以内部培养为主的做法。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和培养出来的领导,他们在延续企业的成功、坚持企业过往的核心成功要素方面会表现出色。据韬睿惠悦咨询在2012年针对中
国本土大型企业所做调研的数据表明,超过7成以上的企业,其现行的管理人员80%以上依然来自于内部培养(见图1)。
不过,当今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的驱动性因素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前辈企业那样自主培养领导层是行不通的,只能走外部引进人才之路。但公司大举引入外来高管并一举成功的做法,似乎与传统管理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对于那些企业正在经历高速增长,正着手加大引入外来高管但又犹豫不决的CEO们,无疑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领导力融合的障碍
无可否认,市场上空降高管的存活率偏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所以,一直以来企业引入高管往往都会采取比较稳妥的策略,通过少量引进的方式来提高成功率。
如果要致力于提高空降高管的存活率,就需要先研究并充分了解其失败的缘由。企业从外部聘请的高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融入和顺应的关系,而应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层面契合关系。
这种契合,首先是价值观与文化理念的认同。每家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企业价值观的支撑。而每个成功的高级管理者,也都有其个人价值观的坚持与践行。千人千面,各有不同,所以要找到从核心价值观层面都能够高度契合的双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其二,一个人过去的成功,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环境。他过去所习惯和依赖的企业运作方式、机制体系与流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分歧争端解决的方式、决策方式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他过去成功的土壤。一旦离开了这些已习惯的土壤,他的成功能否在新的公司里复制?这可能会是个很大的问题。
2012年初,某大型央企集团为下属重要子公司更换领导班子的事件引人瞩目。该集团进行高管调整的指导思路是将旗下的优秀合资公司领导和相对弱小的自主品牌企业的领导职位进行对换。如此操作的背后考量是集团希望这些高管能够将他们过往在合资公司中多年积累起来的先进经验,成功带入目标企业。毋庸置疑,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这种管理思路也会带来巨大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换将本身可能会变成一种“形而上学”。一个成功的合资公司的优秀做法是否能平移到另一个公司,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是否会水土不服,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拷贝复制的问题。
而如果说引入这些外部高管是希望用他们带来变革的思想,“搅动”原来的“一潭死水”,促进变革的发生,那么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企业运作的复杂性、其变革所面临的内外部重重困难,都决定了在今天难以依靠一个“横空出世”的领军人物力挽狂澜,创造一个崭新的局面。企业的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一个庞大的体系机制的层面提供全面保障。如果目标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相对陈旧的管理体制与理念,那么所引入的高管也会在本来寄望于大展宏图的地方艰难前行。
领导力融合的基础
那些成功引入高管的创新公司,它们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1.公司掌舵者理想坚定、战略目标清晰、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样会让他们在引入外来高管的时候,一则不会迷失方向,二则有一致的价值观原则来挑选团队,三则当出现观点冲突的时候,会有绝对的权威来做决策。
2.公司管理特征是快速、灵活 因其结构简单,所以外来高管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所长。
3.高增长的公司牵引大家的关注点更多是向前看 因为公司成长的空间无限,就会有更多的空间来允许和包容错误或分歧。
过去,当人们说引入一个外部高管要慎重时,我们是担心其价值观和核心管理理念不能与新公司融合,从而导致失败。不过,对于高成长的创新公司而言,情况却不同。因为创新公司通常很年轻,年轻到可能还未建立起一个足够强大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管理理念,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外部高管的塑造与改变。反而,正因为企业的年轻和不成熟,它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所引入的高管来改变这个公司。因而,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是另一种领导力的融合。
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组织而言,接纳一个外来高管,最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优良的环境土壤,而非给他一个束缚的空间。
韬睿惠悦的领导力融合模型,包含了以上这些最关键的要素(见图2)。
在以上模型中,企业文化是成长所需的空气,管理机制是成长所需的土壤,企业的业务模式,包括其成长性和核心驱动因素,是所需的养分。而连接组织和个人,能够让双方找到真正的契合点并互相融入的,是双方对彼此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可。基于这个领导力融合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如何解决一个高管人员和组织的融合问题。
因此,重新定义领导力融合,是成功引入外部高层管理人员的基础和关键。快速融合形成领导力
快速成长企业在迅速引入外部管理人才并需确保成功时,应该如何操作呢?韬睿惠悦总结形成了4个观点。
1.要高屋建瓴,拿出魄力,同时防止急于求成,过度冒进 在外部人才的选择上,除了关注他们过往漂亮的履历和成绩单,应花更多的精力来了解他们的软性特点,包括价值观、管理理念、领导风格、人格特征、职业理想,并进一步思考他们的这些特征和企业自身特征的契合程度。
2.建立系统化的领导力融入机制 这个融入机制包含企业文化的接受度和管理机制的准备度。企业文化的接受度指的是企业首先应有一个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提供一个良好的融入氛围,鼓励新的管理者带来的迥异的管理视角和思维模式,宽容看待磨合期的冲突和错误。管理机制方面,则需要做好应对改变的准备,不会局限于过去曾经成功的经验,能够以创新的态度接受对机制和流程的重新再造。
3.需要的是领导力,而不是领导 领导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与核心,代表了一个企业关于如何实现战略和达成愿景的方式的思考。好的领导力能够像熔炉一样为企业培养与塑造新的领导人,并影响和同化外来人员,真正做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
4.高度重视并建设一个有力的领导力发展与培养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为他们提供和完善各项功能,包括如何建立管理者的选拔标准和流程?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评估?如何对他们进行针对各专项能力的培养?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业绩评价、反馈和激励?等等。
对高速成长的创新公司而言,因无定式,所以灵活。因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故而能将外来高管的引入视为机会,而非挑战。形成这样新的领导力融合观念,能够对新时代下的企业发展带来启示。
邱晓昀是韬睿惠悦咨询人力资本咨询业务华北区总经理。
第二篇:战略领导力的本质和特点
战略领导力的本质和特点
要深入理解战略领导力的本质和特点,自然不能不从它与战略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分析开始。通常认为,战略具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战略是一种思想,一种计划,一种行动。战略的本质和起点是思想;法国著名战略家博弗尔就说过:“战略就是思想方法。”战略的目标和终点是行动,否则思想就会成为空谈;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就是计划、方案,借助于计划、方案和战略实施的主体,即战略家、战略领导者,使三者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从角色上说,战略家包括战略思想家、战略谋划家、战略实施与指挥家。三种角色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领导者担任。战略领导者的战略思想创新、计划制定、指挥实施能力都属于战略领导力研究的范畴。
现代领导学强调,领导不能离开被领导者,不能离开一定的组织或团队而存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一般都有三个层级,即战略领导层、运行层和团队层。而处于战略领导层的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就是战略领导者。所以战略领导人通常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指高层次的主要领导者。广义上说,战略领导可以泛指一个组织或团队的领导成员。
战略领导力,主要是指与战略领导者职位权力与非职位权力相统一的领导力。英国著名领导学专家约翰。阿代尔曾说:“战略领导人职责的根本特征是对整体负责,为整体行事。”这种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战略领导人应具备的为整体行事的能力;同时,它也常常泛指一般领导者的能力建设与开发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关键性的领导能力,这就涉及到每一个领导者的领导力发展了。所以,战略领导力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战略领导人(或每一个领导者)的核心领导力。
著名战略领导力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所谓战略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选择战略的能力和执行战略的能力。领导者是战略决策者。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领导者又是战略执行者。领导者只有把自己及其团队所制定的组织战略付诸行动、变成现实,才能够体现存在意义和工作价值。领导者的选择能力和执行能力,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力。
众所周知,战略领导力正在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著名战略领导力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随着市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有低水平的执行力已经不能引领企业走向成功,所以,中国企业的总经理急需修炼战略领导力。中国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命运”。战略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哈佛商学院前领导力研究项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辅导师罗伯特。哈格罗夫强调,“比战略重要的是领导力”。但对领导力的考察,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各类各级领导者中,谁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二是诸种领导力中,什么样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对此,我认为,“在诸多领导者中,战略领导者的领导力尤为重要,在诸种领导力中,战略领导力尤为重要”。
家是专家的意思。专业,是我们对企业家的基本定位。企业家要是一个经营企业的专家,一个看不透行业实质、不懂战略的人是不能称为家的,所以企业家首要任务是要学会制定和实施战略。有人强调执行,有人强调细节,但这些说法都只从特定的角度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执行”与“细节”之上,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前途,那就是战
略。美国人马克。麦克内利挖掘我国《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写了一本名叫《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的著作,非常有名,被微软、IBM等企业推崇,其中译本的封面有一句话非常警醒入:“忽视战略,仅关注战术和执行,就会给企业带来灾难。”今天,把美国学者的这句话奉送给中国企业家们,我想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众多世界500强的CEO们在强调“现在是战略致胜的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战略设想了,从重量级的柳传志、李东生等纷纷走到前台,参与各种论坛互动,到众多中、小企业的广宣策略中不断体现自身企业的目标等,不一而足,甚至当你在某个胡同里买茶鸡蛋时,老婆婆一边找你零钱,一边还轻轻的告诉你“因为这个胡同卖蛋的不多,又经常有上班族打此经过,所以决定在此设点”等等。似乎战略及战略管理已经妇孺皆知了。这当然是件好事,至少表明我们的企业家思想上已经和世界接轨了。
未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修炼。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企业家,必须能够做好战略上的抉择,塑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分析和把握企业的战略环境。如果中国的企业家在战略定位、战略境界、战略思维、战略运营、战略底蕴等方面的修炼不到家,将会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出现战略问题,爆发企业灾难。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善于分析环境,不能把握时代的特点,企业就会迷失方向,遭遇难以预料的结局。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懂得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整合资源,中国企业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就不会培植起来,培植起来了也难以巩固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从战略的源头,仔细探寻战略制定、管理的过程吧!在《三国演义》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战略规划,是诸葛亮未允诺刘备出山相助前,所提出之“隆中对(”应对之法)。当时诸葛亮告诉刘备:“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闻言后曰:“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预测)”刘备从之,并在经过赤壁之战、借荆州、西进取川后,果真成鼎足之势。
我了解到,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有两个外脑,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营销(战略)顾问。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国内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里几乎都没有一个好的营销策划部门,公司更没有外聘营销顾问这一职位,也不会聘请外脑——基本上,生产,策划,营销——老板是三位一体。“战略太高深了”,这从来就是一个错觉,而各位专家学者们所撰各种战略管理方面高高在上的专著,则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谭老师则认为,战略管理并不高深,问题是在于你如何去操作。战略管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取舍,决策就是谋断。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是战略性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著名战略领导力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战略环节,最大的误区是战略的误区,最需要转变的是对战略的偏见,最缺乏的能力是制定正确战略的能力,最应当提高的是战略管理水平。
从20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首倡“核心竞争力”论,到如今充斥于机场书店林林总总的经管类书籍中的那些“江湖”观点,无不都在探寻企业成功的奥秘,并且给
出各种新锐、奇特的观点。有人说“执行决定一切”,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没错,执行力、细节都是企业运营所必需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企业成长的充要条件?100多年来企业成长的实证经验告诉我们,持续拥有一整套凸显创新性、差异化、个性化,符合社会需求的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不断成长、持续成功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可以“火”一时,但“活”不了一世。
谈到战略管理就不能不提及到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诞生的伟大军事家孙子和他留给我们的《孙子兵法》,他既是一位著名的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而《孙子兵法》既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军事思想的名著,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孙子兵法》所体现的核心却是它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性的战争规律;而成为后世在各个不同领域规律运用的典范。其哲学化的阐述在于在敌与我、强与弱、利与害、进与退、胜与负等军事矛盾形式中,把握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企业战略管理中考虑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而这种考虑,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比如,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言下之意就是好事不会一直光顾你。当你连连顺利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了,此时要戒骄戒躁,不要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谭小芳老师了解到,李嘉诚多年来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经商必须有正确的经营观和使命感。他特别指出:企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如果已持续扩张三年,就要对加大投入保持警惕。他说,如果连续出现三年的好光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以为这种大好局面会像四季轮回一样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拼命地扩大经营。此时的状况就有可能是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给后续经营埋下危险的种子。因此,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做生意,如果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假如今年还能继续赚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赚了三年,那么第四年谁能保证还会赚呢?所以,作为一位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就要有“赚了三年后退回一年份”的想法。如果有了这个经营思维,你就不用惊慌,因为不慌张,所以就能自如地处理事务,这时候智慧也就出现了,保不准在第四年还会出现赢利。
这就如“尺蠖虫”,它在前进时总是弓着腰,前进两寸又退回一寸。赚了三年,第四年你还想赚,就是像尺蠖虫的身体,此时已经完全伸直,以致无法后退,死亡已悄然降临。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生存比较好。这样“一弓一屈”,才能第二年再赚,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赚,做企业就要有这种想法。
战略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这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战略管理基础之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我们的企业决策领导者又必须具备超越现实的战略管理能力;在“非战”、“非攻”、“不战”的境界里,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体现一种对待企业发展的哲学心态;《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兵学之经典的意义在于用时代的发展观来运用和改造它,这本身就是《孙子兵法》传承的哲学观,企业决策领导者不能只是停留在谋略、战术、技巧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去体会它的深邃的哲学启迪!
围棋大师吴清源在自传《中的精神》一书中谈到围棋未来的趋势时说,21世纪的围棋
要超越传统的序盘、中盘和官子的阶段性思考模式,而应从棋盘的整体去考虑。应该说,大思维源于大视野,这个思维即不是红海思维,也不是蓝海思维,而是战略管理。
可口可乐的CEO郭思达曾向他的同事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全世界42亿人每人每天喝多少水,同事的回答时62盎司。他又问,每人每天喝多少可乐,回答是2 盎司。郭思达于是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不是百事可乐,而是咖啡、牛奶和水。思维方式变了,市场就变大了。可以说,郭思达是站在盒子外思考的CEO.再看看国内的企业案例吧——我们从海尔集团的战略发展历史看总裁张瑞敏其人的战略管理能力,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初期的1984年就提出了海尔的品牌战略思想;1992年提出多元化发展战略;1998年的国际化发展战略;2002年的国际化战略的深化,足以证明张瑞敏作为一企业管理者的系统战略管理的博宏与高远。
可以说,战略管理管理——在学生的眼里,是一门玄妙到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可以学习一辈子。在穷人眼里,就是一年怎么能赚到1万元钱。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说的很经典“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做出过远大的决策。”我想,他讲的是战略;我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暗含的是战略管理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路朝天,讲得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远近难易却不同。各走一边,讲得是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表达的道理在于,战略管理的制高点不在于抢夺,而在于选择。什么是定战略,其实就是对将来道路的拍板,决定是姓社还是姓资。一旦选择,是苦是甜都在后面等着。有因必有果。
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许多企业都在干着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就像德鲁克说的,企业除了营销和创新,其他的都是成本,实际上现在的许多企业就在干这种不赚钱的事情,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确实是在干着只增加成本,而不赚钱的大事!重生产轻营销,几乎是所有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惯性思维,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精神,却没有用心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虽然质量是免费的,但是只有客户需要的质量才是免费的!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谭老师认为,主要表现为如下:
1、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战略变化频繁;
2、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
3、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4、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盲目,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
5、企业战略计划流于书面报告,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6、企业战略计划难以得到中高层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7、有战略思考,但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导致企业战略流于形式,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比如,客户如果需要一次性筷子,你却非要向他推销耐用的塑料消毒筷子,你就是在做本末倒置、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政府和民众觉得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你要做得只是将其换成淀粉原料;过去酒水行业曾经流行过买场的垄断营销模式,也有人美其名曰是盘中盘模式,但是,很多白酒企业花了20万买断了一个大酒店的专供权,却只派出一个、两个促销员;在广告投放上,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就更多了,有的花了300万请了个著名影星作为形象代言人,而没有预留更多的钱去做广告宣传,只是在包装上用了一下明星脸;有的企业为了打造品牌准备投放一千万的户外广告,却只花了3万元请个业余设计师做画面设计。这也就那怪,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大企业被广告烧死了,没有效果,肯定是投放广告越多,成本越高,亏损越大,甚至,很多广告还起了反效果。
今天,我们一提到巨人,就想起了网游,一提到阿里巴巴,就想到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战略平台,一提到格力就想到空调,一提到麦当劳就想到餐饮,一提到比亚迪就想到节能轿车,一提到联想就想到电脑,一提到万科就想到地产,一提到腾讯就想到QQ,一提到华为就想到通讯设备,一提到波司登就想到羽绒服。等等不一而足的企业符号与其所在的市场形成了紧密的关联,甚至成为它所在行业的标志和代名词,他们在消费市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就是企业进行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的结果和例证。笔者认为,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管理,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管理、以竞争为本的战略管理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管理。
总之,多年的咨询实践告诉我,一个企业的“大成功”(例如:连续三年业绩翻番)往往是战略管理的成功。战略有问题,单纯靠改善内部运营效率,业绩改善的效果有限。企业战略管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浮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彻悟“神马都是浮云”——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谭小芳老师强调:只有解决了战略问题,企业才谈得到生存与长远发展!
第三篇:公司战略
从公司的创立之日起,在未来七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品质为竞争前提,以承担社会责任、造福社会为中心,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大发展为契机,着力产品,立足行业,发展关联产品,把公司打造成亚洲一流的P2P在线借贷平台服务商。在此战略的基础上,公司将未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期(1—2年)
立足重庆、辐射川渝地区。建立完善的P2P在线借贷平台和借贷机制,客户瞄准拥有闲余资金的人群。进而推进产品移动互联应用和融入社交元素,以此扩大客户。
第二阶段成长期(3-4年)
充分利用重庆亚洲最大云计算基地的便利,自主研发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将产品内容拓宽到如P2P助学贷款,分中心全面覆盖中西部大众城市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龙头区域建立分公司。
第三阶段完善期(5-7年)
尝试O2O,全面覆盖中国,并逐步在东南亚、中亚等区域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篇:战略管理工作的领导力重心是什么?
战略管理工作的领导力重心是什么?中国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管理决定命运”。战略管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哈佛商学院前领导力研究项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辅导师罗伯特·哈格罗夫强调,“比战略管理重要的是领导力”。但对领导力的考察,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各类各级领导者中,谁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二是诸种领导力中,什么样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对此,我认为,“在诸多领导者中,战略管理领导者的领导力尤为重要,在诸种领导力中,战略管理领导力尤为重要”。这样,我们由对“战略管理”的思考引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即领导、战略管理领导和战略管理领导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
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是军事战略管理工作的简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为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我国《辞海》定义为筹划和指导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局性的方略,泛指对长远的、全局性的、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
现在,“战略管理”一词在国内外众多领域和层面得到使用。有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如,党中央强调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管理机遇期,说明当代中国现在正处于特殊的重要发展时期,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推进发展;有企业界人士的觉醒之言,如,21世纪中国企业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因为市场发育更加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不能仍以低成本、高能耗为优势,需要以正确的战略管理取胜;有外交关系的专业用语,如战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等等。
“战略管理”一词在有关人才论述方面则更多,比如,有人才战略管理的提法;有对于领导干部素质要求的提法,如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管理思维,强调当今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的领导干部更加需要宽阔的眼界和大局意识,具有战略管理工作头脑;有科技领域对于特殊规格人才需求的提法,如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归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到“集中力量重点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管理科学家”。诚然,人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紧缺的资源之一,而战略管理型人才,尤其是战略管理型的领导人才,更是稀缺资源。
中国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管理决定命运”。战略管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然而,哈佛商学院前领导力研究项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辅导师罗伯特·哈格罗夫则强调,“比战略管理工作重要的是领导力”。但对领导力的考察,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各类各级领导者中,谁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二是诸种领导力中,什么样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对此,我认为,“在诸多领导者中,战略管理领导者的领导力尤为重要,在诸种领导力中,战略管理领导力尤为重要”。这样,我们由对“战略管理”的思考引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即领导、战略管理领导和战略管理领导力。
二、领导与战略管理领导
什么是领导?古今中外对于领导的定义众说纷纭,可以说,有多少人研究,就有多少种定义。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定义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在西方领导学产生发展的一百多年中,众多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什么是领导进行过研究和界定。据统计,已经形成了多达65种不同的分类体系。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视角:一是从领导者个体特征的角度来定义,认为领导是个体所拥有的能够使他们引导其他人完成任务的特质或能力。如马克斯·韦伯就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源泉”。二是从领导活动中存在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即从领导与组织、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领导活动与领导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定义。如乔恩·P·豪威尔提出:“领导是个人用来影响团体成员,以实现团体目标的一个过程,并且团体的成员认为这种影响是合理的”。这两种定义的区别在于,将领导定义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意味着领导力只是少数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西方领导学早期对领导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此。而将领导定义为一种关系或过程,表示领导并不是仅仅存在于领导者身上的特征,而是发生在领导者和其追随者之间,领导者与环境、目标的一种交互活动,这就为更多的领导者的培养和领导力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广阔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领导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一是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中国古代“尧舜心传”的故事就是典型。尧禅让帝位于舜,告其治国之精妙:“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即只有持中道,公正、公平地处理问题,才能当领导,强调了领导者应有的价值取向;二是从领导能力、领导功能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韩非子曾以“造父御马”的寓言提出自己对领导的看法。造父正在锄地,有父子乘车而过,马惊不走,儿子下车在前拉车,父亲紧随其后用力推车,还请正在锄地的造父帮忙推。造父收起农具,跳上车子,坐在驾车的位置上,理顺缰绳,扬鞭策马,驾车而去。在韩非看来,领导是对国家或某种局面具有驾驭能力的人。三是从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素养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就是强调只有“克己”、“正身”、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当领导。孔子又进一步强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者,要忠于职守,取信于民,勤俭节约,爱护下属,根据他们的时间来安排工作。
现代领导学强调,领导不能离开被领导者,不能离开一定的组织或团队而存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一般都有三个层级,即战略管理领导层、运行层和团队层。而处于战略管理领导层的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就是战略管理领导者。所以战略管理领导人通常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指高层次的主要领导者。广义上说,战略管理领导可以泛指一个组织或团队的领导成员。
战略管理领导力,主要是指与战略管理领导者职位权力与非职位权力相统一的领导力。英国著名领导学专家约翰·阿代尔曾说:“战略管理领导人职责的根本特征是对整体负责,为整体行事。”这种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战略管理工作领导人应具备的为整体行事的能力;同时,它也常常泛指一般领导者的能力建设与开发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关键性的领导能力,这就涉及到每一个领导者的领导力发展了。所以,战略管理领导力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战略管理领导人(或每一个领导者)的核心领导力。
三、战略管理工作与战略管理领导力
首先、要深入理解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的本质和特点,自然不能不从它与战略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分析开始。通常认为,战略管理工作具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战略管理工作是一种思想,一种计划,一种行动。战略管理工作的本质和起点是思想;法国著名战略管理家博弗尔就说过:“战略管理工作就是思想方法。”战略管理工作的目标和终点是行动,否
则思想就会成为空谈;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就是计划、方案,借助于计划、方案和战略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即战略管理工作家、战略管理工作领导者,使三者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从角色上说,战略管理家包括战略管理工作思想家、战略管理工作谋划家、战略管理工作实施与指挥家。三种角色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领导者担任。战略管理领导者的战略管理思想创新、计划制定、指挥实施能力都属于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研究的范畴。
其次、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的内涵也同战略管理工作研究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战略管理工作研究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全局性、前瞻性、主动性和可行性,其相对应的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就是整合力、预见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因此,战略管理工作领导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和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内涵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第一、全局性(整体性)与整合力。战略管理工作领导人首先必须站在全局,着眼和着力于全局观察处理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全局、把握全局、掌控全局、使局部服从和服务全局的意识、眼光和能力。所谓整合力,就是能否有效地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意见、资源调动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一定的全局服务。这是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的本质要求与基本价值定位。
因此,战略管理工作领导人的素质应该具有四种特点:一是全局性,即认识处理问题具有全局的高度;二是包容性,即为人要有气度,在社会多样化、多元化条件下,包容性对于战略管理工作领导人来说,就不仅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领导能力和领导智慧,他们必须包容种种意见,包容各种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事物;三是坚韧性,即处事要有忍耐度,能勇于承担种种责任,忍受各种困难和磨练,甚至承受种种责难、误解和委曲;四是睿智性,即观察处理问题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聪慧,有对事物反映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
第二、前瞻性与预见力。战略管理工作研究总是未来取向的。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管理工作领导者应该努力做到深谋远虑,想得深,看得远,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引领组织和团队发展进步。“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他在党的七大口头报告中说,一个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前瞻性和预见力,是战略管理工作领导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战略管理构想和战略管理制定要以它为基础。
第三、主动性与创造力。当今时代,对于领导者的责任与使命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领导的责任就是“顺应潮流、引导历史”,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和转型时代,领导者的使命,就是“适应变化,引领变革”。所谓引导或引领,就是讲的主动性,战略管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全局上的主动。一个处处被动的领导者,没有资格谈论战略管理工作。主动性是战略管理成功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战略管理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而领导者的创造力,则是获得战略管理工作主动性的根本保证,无论是“红海战略管理”还是“蓝海战略管理”,要靠掌握主动权,才能取得胜利。如何才能掌握主动权?关键靠创造。机会只给予有准备的人,主动去发现、把握的人,化被动为主动的人,这一切,都需要创造和创造力。领导者尤其是战略管理领导者的创造能力,包括观念的创新、思路的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等等。
第五篇:公司管理战略
如何避免企业流程制度执行之痛
中小企业老板最需要补的是用人这一课
保持管理高效率的关键—流程
2011-03-25 2011-03-25 2011-03-22 2011-03-15 2011-03-14 2010-12-16 2010-12-09 2010-10-27 2010-10-27 2010-10-26 2010-10-25 2010-10-12 2010-10-08 2010-10-08 2010-09-27 2010-09-27 2010-09-27 2010-09-27 201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