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香梅中学第二届“香梅文化节”活动策划
上海市香梅中学第三届“香梅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宗旨,以班级为基础,激发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体现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成为健康、勤奋、守纪、活跃的阳光少年。
活动内容健康、高雅,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节目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自由创作,作品规格不限。舞台表演及服装要求朴实、大方、端庄。
二、活动主题
“爱在香梅,群星闪耀”
三、参加对象
预备至初二年级全体师生
四、文化艺术节组委会成员
组长:胡雨芳、蔡金彪
副组长:冯大强、许萍、沈忠、瞿国平、黄思齐
组员:孙文华、张萍、潘力、胥世刚、沈燕、金辉、严曾康、陆顺敏、卫红、王靓、赵晶晶、闵晓庆等
五、活动内容
1、声乐、舞蹈类比赛
(1)歌唱:卡拉OK(独唱或小组唱)
(2)乐器:古筝、笛子、萨克斯管、吉他等(除钢琴外)
(3)舞蹈:独舞、群舞、现代舞、民族舞等
2、综合类比赛
香梅“形象大使”比赛
3、书画类展览
(1)书法(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展
(2)美术作品(水粉、水彩、油画、素描、国画、工笔等)展
4、“迎圣诞、迎新年”黑板报评比
5、“迎新年”主题班会
6、班级内自助餐
7、“让爱在香梅传递”慈善义卖活动
8、香梅文化艺术节汇报演出暨第三届香梅之星颁奖大会
六、活动时间及安排
1、组织活动:2011.12.5—2012.1.11
2、各项比赛具体时间:附后
七、奖项设置
按项目类别分别设一、二、三等奖
八、报名及活动时间安排1、12月5日升旗仪式暨建平香梅中学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2、12月5日—12月9日报名及年级初选(每个年级每个项目限报4组),确定正式参赛名单。3、12月5日—12月30日香梅之星推选、名单拟定 4、12月12日香梅“形象大使”比赛 5、12月13日歌唱比赛 6、12月14日乐器比赛 7、12月15日舞蹈比赛 8、12月16日义卖活动9、12月26日—12月30日书画类展览10、12月21日“迎圣诞、迎新年”黑板报评比 11、12月30日“迎新年”主题班会12、1月10日第三届香梅文化艺术节汇演暨第三届香梅之星颁奖典礼彩排 12、1月11日第三届香梅文化艺术节汇演暨第三届香梅之星颁奖典礼 备注:
1、比赛和活动地点:各教室、报告厅、操场
2、初赛评委以及工作人员由老师及学生干部的担任
3、比赛时间如有变化临时通知
上海市建平香梅中学学生处
2011年11月28日
﹡
第二篇:梅香正浓教案范文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重点: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体会主旨――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
生:梅花!
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生:王安石的《梅花》
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
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时间大约为8分钟)
(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
怂恿虬枝峥嵘飨堂
体恤寡廉鲜耻戕害
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指导停顿。之后
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
师:谁?
生:史可法。
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第三篇:梅香美文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家院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了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质量其实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体贴,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最可叹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第四篇:梅香竹韵诗歌
天空修炼成雪
我转世为梅
以原野的阔度冰封我的记忆
从零点出发
清雅俊逸溢满心胸
雪纷纷响起
一望无际
我以梅的姿态盛开
燃烧一树尘世
天空修炼成雨
我转世为竹
以晶莹的透明窖藏我的记忆
从零点出发
竹林潇湘丰腴襟怀
雨纷纷落下
天水相连
我以竹的韵味俏魅
诠释一竹尘世
天空修炼成飘渺
我手执梅香
以梅的素影
俯瞰千转的轮回
天空修炼成迷蒙
我轻扣竹韵
以竹的苍劲
醇厚怡然的世界
绵绵细雨
那是竹林飘出的箫声
濛濛雾霭
那是梅花的暗香浮动
梅香竹韵
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
于生命中
深情怒放
第五篇:富人 梅香 作文讲评 定稿
2014届 “富翁、乞丐、梅香”作文讲评9.30
一、【题目回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冬日寒冷的清晨,富人正在自家花园里欣赏绽放的艳红的梅花。一个已在梅园外冻了一夜而瑟瑟发抖的乞丐,前来行乞。
②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便转身走了出去。
③富人呆立在那里,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可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④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此刻的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角度与立意点拨】材料是林清玄散文的前半部分,接在材料后的抒情议论如下:
⑤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⑥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⑦一个人的品质其实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验,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⑧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⑨能闻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⑩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吧!
这些抒情议论是我们准确而深刻审题立意的依据。
二、【角度与立意点拨】
审题重点:以果溯因法。⑴为什么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梅香?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弄懂梅花的艳红和梅香各自的寓意。美丽的姿容、艳红的色泽是梅花的形,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才是梅花的魂。富人眼见的是梅花的艳丽,穷人闻到的是梅花的芳香。鲜艳寓意肤浅的形式美,“梅香”的寓意是本质美,对人来说,是精神的清明或内心的、含蓄的、清澈的、澄明的人格香气。⑵富人行为的寓意。富人见艳红的梅花,是不经意的人生态度;富人闻梅香的一系列心理描写如“庄严”、“深怕惊动梅香”,动作描写如“悄悄走进”,神情描写“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暗示放下缠缚和狂妄、无所旁骛,用干干净净、明明亮亮的心体味到了人生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真味的态度。综上所述,富人没闻见梅香的原因有二:不懂本质美,没有放下缠缚和狂妄。
从材料主角富人和材料主旨立意,可以减少偏题。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①物质的贫富与精神的品位(富有)。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富有有两层含义: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尽管乞丐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是他能内心清明,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幽香,发现生活的美,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是有品位的。富翁在物质上富有,但几十年只见艳丽的外形美,却没闻到清幽的香味,可折射出他关注生活的外在形式,比如豪车别墅;未曾注重生活清幽纯净的本质,在精神上是贫瘠的。可见,精神的雅俗同财富的多少不是等比关系,富有不等于高品味,贫穷不意味着低品位。高品味的内涵是内心的清明、内部人格的芳香。
②重视内在人格品行,回观自我,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修养高尚德行极其重要。此立意侧重探讨内在梅香的内涵。由富翁赏花,联想到对人的欣赏,不能只凭外表,而要细细地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犹如梅花般的清芬香气。由对人的欣赏联想到对自己的欣赏,你是否反观自我,欣赏过“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梅香呢”?若自性无香,修养高尚德行极其重要。
③放下外物的束缚和狂心,心境宁静平和清亮,用心品味自己或他人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此立意侧重探讨如何用心,属于方法层面。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用心”的重点在于:放下外物的束缚,心境宁静平和清亮。
④拥有与欣赏(善于发现美)。富人在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时下拥有的美丽生活让我们习惯了花花世界,时下拥有的幸福日子让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而无论再有多少好的东西,在我们面前似乎都显得习以为常,平淡无奇;然而当你退一步或站在另一个世界看风景时,也许就会发现,极平常的东西也会变得如此之美丽!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与欣赏美丽罢!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与欣赏人生罢。幸福在于能欣赏人生。占有不等于拥有。此立意要写出动词“拥有”或“欣赏”的对象(美)的内涵,还要写出动词欣赏的具体做法。
美的内涵不应停留表面,可以写事、景、物、人的本质美,但都应是本质与内在,若能写到人的美在于“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当称为最深刻。
在写怎样才能欣赏到美时,怎样做才叫善于发现美时,若能写到有极高的洞察本质的鉴赏能力,并能“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当算深刻。
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富翁提供乞丐食物,也因乞丐的点拨闻到了梅香。相对于前几层基于人本身的精神品味的立意,此属就材料论材料的浅层立意。【病文】
用心感受生活的内在美
①有这么一则故事:寒冷的冬日清晨,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欣赏艳红的梅花,一名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前来行乞,好心的富人为这位乞丐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乞丐忽然说到:“先生,您家的梅花可真的很香呀!”富人感到十分震惊,用心仔细地去嗅,真的就闻出了那种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
②自家花园中的梅花已种了几十年,花开是常有的事,富人能够欣赏到梅花艳红夺目的光彩,却从没能闻过梅花的香味,直至有天有一位乞丐点醒了他。为何会这样?我认为,这正是因为富人被盛开梅花的鲜艳夺目外表所迷惑,忽略了梅香,以至他无法感受到梅花的深层内蕴,没真正看到梅花的“内在之美”。③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而是内心修养、学识,精神层面上的富有。如果一个人追求的仅是世俗上所谓“高贵生活”,就是追求表面上的“高贵”。其实这不过是形式上的东西,况且这其中还包含了太多的跟风、炫富的因素,这些充其量不过就是“高贵生活”的空壳而已。④很多富人,为了向世人彰显自己与梅花一样高雅品性,为了向别人显示自己不俗的品味,特地在自己的庭院中大种梅花。说是欣赏,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因为他从没走近去闻一闻梅花的香,品过梅花的香。而穷人,尚在为生计奔波,无暇去种梅自赏,但是不能说他们不懂得梅花,恰恰相反,他们反而更加珍惜赏梅的机会,能够体会出梅花傲骨。也让自己在贫寒中更有傲骨。
⑤一个精神富足的人,讲究的是无非就是“用心”。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内在之美,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本质。
⑥世间那些富人,虽然过的是物质充足、光鲜亮丽的富裕生活,但是始终感受不到生活的本质,感觉不到生活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只是生活的工具。他们的生活是表面风光,其实没有内在之美。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用心去追求过生活的这种内在之美。
⑦但很多流浪者,如材料中说的乞丐,他们没有丰衣足食,富丽堂皇的生活,但是他们也从不觉得自卑和沮丧。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艺养活自己,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这种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他们真正追求的充实而快乐的生活。他们贫穷,他们流浪,但是他们用心对待生活,同样也在用心感受生活对他们的馈赠与回报。
⑧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去面对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一定不可以三心两意。唯有注重“内在美”的人才是生活的富有者。
【冯少妃老师点评:此文立意较准确: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内在之美,而不被其外表所迷惑。采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语言表达也较好。但是文章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对原材料叙述和评点冗长,入题所用笔墨太多;
二、全文在议论分析中只讲道理不摆事实,缺乏说理力度。作者可以在④⑤⑥
⑦自然段中分别用例证明观点,而论据其实也并不难想出;
三、第④和⑦自然段分析不够辩证客观,太片面,并非所有的富人和流浪者都是一样的,一棍子打死的表述方式很不明智,不符合生活的客观事实;
四、第⑤自然段应该放在⑥⑦后,因为④⑥⑦自然段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内容,⑤放在这里显突兀,不妥当。而④⑥⑦这几段在意思上也是重复的,也很不妥当;
五、文章观点是要用心去感受,所以应该对怎么样才算是用心感受有所交代,从而避免泛泛而谈。评分:38】
三、【范文】
【1】 做一个心灵富足者王琪琛 高三(13)班
①为什么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梅香?培根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培根在《谈美德》中说:“美德如同宝石,嵌在素净处最佳。”推而广之,那些具有本质性美丽的东西都是“大隐隐于市”,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唯有心灵的富足者,才能超然于人类的肉眼凡胎,将它们一睹为快。
②富足的心灵往往不为外物所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于生活之中,我们常为外物所羁,因此心灵蒙尘,慧眼蒙蔽。可贫穷落魄的庄子对以千金相邀的楚国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也。我宁游戏污浊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为了自由纯净的心灵,超然物外,不为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所羁绊。孔子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四处奔走,却“不用于卫,拘于匡,困于陈,遇险于宋,绝粮于蔡”,“累累若丧家之犬”,穷途末路仍不改其志,“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了他一生的生命轨迹。庄子拒绝千金保高洁,孔子屡受冷遇图苍生,都是心灵富足之人,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被外物缠缚,能够从一而终,进而找到灵魂深处本质的美丽。
③心灵之所以富足,在于它容易满足。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心灵里最为贪婪的一面。只有那些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拥有富足的心灵,拥有发现本质美的眼睛。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意正是在告诫我们放下心中所执,才能让灵魂有所至。材料中的富人久处梅花之中只见梅花鲜艳的颜色,却未闻其香,说明他长期被香车美女别墅等物质的生活主导,未能发现生活中无形的本质美。若他能像乞丐那样对一日温饱感到满足,想必梅花的芳香早已沁入他的心脾了吧。
④让心灵变得富足,是一场灵魂的修炼。稻盛和夫说:“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权势,在他死后,这些东西只会留在人世间,唯有灵魂陪伴着走下一段路程。生命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灵魂的修炼。”灵魂的修炼即心灵的修养陶冶,心灵修养陶冶的终极目标是富足。精神的富足表现在精神方面比别人更纯净。财富不会使我们的灵魂在落幕之时比在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更有品位。中国首善陈光标曾说:“如果有一杯水,应该自己喝掉;如果有一桶水,应该藏在家中;如果有一条河,就应该让大家来分享。”且不说他备受争议的高调行善,只说他在地震中给灾民发放现金的善行,就是给高尚作注,就是给富足加料,就是一场灵魂的修炼。哲人戴尔.卡耐基则说:“带着万贯
身家走进坟墓是可耻的。”金融巨子巴菲特捐出大笔财产用于早产、计划生育和核裁军事业,微软奇才比尔.盖茨甚至裸捐财产用于根除发展中国家的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毋庸讳言,他们都是物质的富有者,同时也是心灵的富足者,为富行善,在金钱的洪流中完成了近乎完美的灵魂修炼。
⑤所以,启程吧,肉体与灵魂,必须有其一行走在追求富足心灵的道路上。
(胡琼德老师点评:胡琼德老师点评:本文50分。材料中富人眼见的是梅花外形的艳丽(形美),穷人闻到的是梅花无形的芳香(本质美)。让人们思考:在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究竟拥有什么才是富有?富有有两层含义: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尽管乞丐非常贫穷,但是他能内心清明,发现生活中的本质美,虽然他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本文回答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富足,立意深刻;递进式行文,结构紧密。古今中外素材信手拈来,且用人所未用,很多甚至是人所未见,足见内功深厚,是本文一大亮点;围绕观点,引议结合,叙议结合,不枝不蔓,行文紧凑。不足之处在于结尾仓促。)
【2】 心富则可闻梅香高三(13)黄家熙
①富人腰緾万贯,满园梅花,却不曾真正拥有梅花的美——梅香;乞丐衣衫褴褛,身无长物,却于严寒中直抵梅花之美——阵阵馨香。精神的穷富于此时跟世俗物质的贫富颠倒。这个世界,有人可凭钱财占有事物,却无法用心拥有事物,有人不须占有事物,只要倾心感受便可拥有事物全尽的美,纯粹而高洁。这种差别,不关财物的多寡,权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富有与贫瘠。
②心灵的富足是一种自适万物的心灵状态。由乞丐闻到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的梅香,可见心灵富足无需外物的衬托、名位的点缀;是一种内心的高尚、自足。昔庞士元嘲笑司马德操不追求“戴金佩紫”,却“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采桑之事”。而德操反驳道:“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是因为伯成他们心灵富足品德高尚而忘却官位,不然,无德心灵贫瘠之人,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这种人,即使占有一切也还会戚戚恐失之,受缚于物,怎还有心去领悟梅花的香呢?也只有如伯成、原宪、德操这种心灵富足之人,于耦耕中可得乐趣,于贫居中可得乐趣,于采桑中可得乐趣,甚至于如嵇康还可从锻炼之中领悟养生精要。可见心灵富足之人无处不得妙趣,无时不备雅致,此之于缠腰万贯忧心忡忡不知胜出几何。
③自适万物不是以“万物”为追求目标,而是要让心灵照映万物还保持如镜般的清澈透明,不受外物玷污、支配,失去本色。耶稣说,富人进天堂,比胳膊穿过针眼还难。千古大哲一语道出了世俗富人的通病:太执着于财物。更道出了心灵贫瘠者的病由:执着于物,所以受缚于物。只有不把自己得失系于物质,才能真正拥有精神的清明闲适,做一个真正的精神富翁,去欣赏清澈的“梅香”。苏轼曾做一篇文章,专述玩物赏物的心得。他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关键在于不要过度重视此物而受缚于此物,玩物本为怡心,若
因物损就神伤恍然,若失一魄,郁郁不乐,岂非得不偿失?现代人也非尽是受缚之人,像比尔.盖茨一手裸捐便把钱这俗物之最玩得高雅至极,世人无不称善智,足见其内心澄澈清透。无独有偶,清八旗后代更是把世人视为丧志之物的溜鸟溜出经典,溜出专业,令人跌了一地眼镜。放下一切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缠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等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有了这层清澈透亮的心思,那世间一切贬谪,贫穷困苦,劫难闵凶,你都可以不受其所迫,大笑长吟“也无风雨也无晴”,观闻人生世相的梅香。
④曾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佩服过的曾国藩说过,平生察人凭二事:贫能守志,富不改节。贫可自得其乐,达亦不忘形捐本。德备之人自是心灵富足之人。古人洞彻如此,今之不闻梅香者,何不自解于物?
(胡琼德老师点评:此文51分。本文立意深刻(见王琪琛点评立意方面)。本文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学以致用的能力,近段时间的古文学习让很多人抓狂,但本文作者能熟记并在作文第二段里恰当运用曾读过的短文,让枯燥乏味的古文阅读训练有了一丝活力,难能可贵。结尾反问,首尾呼应,简短有力。)
附第二段涉及的“九洪钟雷鼓”的故事: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 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 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3】欣赏,勿停表面
高三(23)班 周妙娣
富人欣赏了几十年的梅花,只为其艳红,闻不及芳香。他的欣赏,只停在表面。而当他第一次闻到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芳香时,他感动得流下热泪。他终于欣赏到了梅花内在的芳香。诚然,欣赏,勿停表面。
人们常说:世界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美”更多的是内在的而不是表面的。若想寻找表面的美,那岂不易哉?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高楼大厦、蓝天碧海等等都可贴上美的标签。但如果欣赏
只停在表面的话,这个世界岂不是“美”得乱糟糟了吗?正如林徽因所说:“欣赏是有章可循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个世界才会美得有层次感。”欣赏是一门艺术,欣赏勿停表面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懂得欣赏,无疑是懂得欣赏事物或人的内在之美,而非只停表面。欣赏,勿停表面可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增添生活的美好。杨丽萍,一位著名的舞蹈家,早年在寻求跳舞灵感无果时,她选择进入大自然来欣赏花草树木、蓝天白云和鸟儿们的“舞姿”。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她说:“我欣赏到的不是什么花红草绿、鸟飞鸟栖,我欣赏到的是一个个小精灵曼妙的身姿,我随着它们翩翩起舞。”也许正是杨丽萍这种深入内在的欣赏成就了响彻中外的《孔雀舞》。
何炅,当前一名著名的主持人,除了这个身份他亦是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阿拉伯语老师,他与同学们和谐亲密的关系也是别人赞扬他的一个方面。在谈及处理师生关系是不是大多依靠他的名气与本身诙谐的性格特点时,他否认,并回答:“我只是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他们的内在而已,因而他们也愿意来欣赏我的内在。”事物的外在之美用眼也许就能看到,但事物的内在之美则需要用心,用智,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正好杨丽萍与何炅都能欣赏到平凡事物或人的内在之美,并为之而感动,让这种美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生活,从而也让他们的生活因而变得丰富而美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外貌协会”等词充斥着我们的双耳。很多人不懂得欣赏,他们在乎的只是表面,他们宁可追逐着一位位浓妆艳,道德败明星,也不愿意青睐于身边一位朴实善良的大妈。他们宁可花大量的精力在穿衣打扮上,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增长气质。这种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我们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内在美的眼睛时,这个社会离冷漠、虚伪、浮躁也就不远了。
请放慢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这样才能发现了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黄晓娟老师评语:本文立意准确:欣赏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触及内在。采用引—议—证—联—结的结构,内容充实,例证丰富,并且能结合现实体现了观点的针对性,在议论分析中能较好扣住观点自圆其说,语言平淡但不枯燥,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不足之处,杨丽萍与何炅这二个人物都是当代娱乐界人物,身份过于接近,例证选择最好有变化。)
【4】 学会欣赏高三11班林康玉
富人因一名乞丐闻到自家梅花的芳香而震惊,于是走近梅花,为第一次闻到梅香而落泪。生活到处充满细微之美,若没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就无法体会生活带来的惬意。所以,学会欣赏,领略生活之美。
学会欣赏,其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超脱物质的束缚,超越世俗的牵绊。只要你有一颗细腻、超然的心,即使是一名乞丐,也能领略梅花含蓄、清澈的芬芳。若像富人那样只在乎梅花艳红的外形,而未曾认真一次欣赏过梅花的香气,即使拥有满院怒放的梅花有如何,得到的只是梅花的外形之美。没有一个金钱主义者会因为垃秋天银杏落叶的飞舞而微笑,没有一个汲汲于追求物质的人会对路边的的野花野草感兴趣。因此,能在众人熟视无睹的美中欣赏美,是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学会欣赏,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达到心灵和心态的和谐。看今昔多少志士仁人,他们流芳千古的诗文无不从欣赏细微之处得到启发,擦出闪亮的火花。散文家朱自清懂得欣赏清幽月光下的荷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梅花潭迷人的绿。正是这样,才有了《荷塘月色》等名作的问世。他忽视世俗的困扰,脱身物质的束缚,欣赏别人忽视的美,从而得到自然的启发与心灵的和谐。文学巨匠梭罗在绿荫下享受宁静的如诗一般的田园生活,每日心领神会地欣赏平静的瓦尔登湖面,他的心绪也同样平静如水、澄澈透明。正是这份欣赏催生他深刻的智慧之作——《瓦尔登湖》。所以学会欣赏,能让我们静心钻研,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实现心领的跨越。
学会欣赏,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早年当记者时曾这样夸奖一名犯罪的小偷,“作案心思如此细腻,手法如此独特,干任何一行,都大有出息。”没想到他的这一番话影响了小偷的一生,小偷现在成为多家羊肉店的老板。仔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你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生命之光。所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学会欣赏的前提。
朋友,从现在起,做一个学会欣赏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丽,享受生活之美,你就会得到心灵的和谐。
(袁龙老师点评:林康玉同学的文章选取材料中富人闻梅香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学会欣赏”这一观点。文章结构清晰,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善于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出作者平时的材料积累与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