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
《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
第九章民间饮食与民间服饰
第一节 民间饮食
世界上与人类生活最贴近的民俗事项就是饮食。饮食不仅可以维持人类的生命,解决人们的温饱,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人们的性格特征、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饮食是许多文化现象的母体,饮食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秩序化的特点促使其他文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
一、什么是民间饮食(了解)
1、民间饮食概念
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属性、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品的名称、保存、竞技等。
2、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是饮食生活与饮食表达的总和。总而言之,它包括以下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层面:
⑴物质层面:主要指饮食原料,饮食成品,饮食器具,饮食场所等。⑵社会层面:主要是指饮食场合下的饮食行为。
⑶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建筑在饮食的物质与社会层面上的饮食观念、饮食想象等。从民俗与文化的角度解读饮食,就是要将饮食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并努力破译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
二、饮食的起源(了解)
饮食文化的产生应该依赖于下面几种条件:
首先,饮食活动的产生必须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偶尔或巧合。
其次,饮食活动必须与人类的周期性活动有关,只有这样,饮食行为才有发展、进步和系统化并形成文化的机会和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人类开始吃熟食的行为与宗教或巫术仪式活动有密切关系。
三、中国饮食习俗的特点(掌握 运用)
以往的学者在谈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时,往往看中其区域性和层次性。其实,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些更传统、更本质的特点,如:仪式性、时令性、礼节性、娱乐性等。
(一)仪式性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仪式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饮食在仪式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各类仪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某些饮食行为中可以依稀窥见古代仪式的影子。
(二)时令性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岁时、月令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建筑在岁时、月令之上的民俗时间观不仅在农事方面起作用,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饮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令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饮食行为与节日、节气、季节的紧密配合上。
(三)礼节性
1、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社会对礼节的规定是十分严苛的,民众对礼节的践行也是极其认真的。在众多礼节之中,食礼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特点。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2、中国传统食礼要求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遵照礼的规定有秩序地从事饮食活动,从而达到“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目的,在亲族认同与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娱乐性
在很多时候,饮食不光是吃饱、吃好、好吃这么简单,它还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饭桌上,人们联络感情,商洽事物,不亦乐乎。在此种情况下,饮食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降至最低限度,人们更看中的是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所以,饮食尤其是宴饮的娱乐性是相当突出的。
四、饮食与文化(掌握运用)
中国饮食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同样传递着深广的文化意蕴,择其要者,有阴阳观念、中和思想、巫术思想等。
(一)阴阳观念
阴阳观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基于此种观念,古人将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分为阴阳两性,使之成为表现阴阳思想的象征符号。可以说,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阴阳观念。具体到饮食问题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饮食被严格地区分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
2、很多饮食行为也是根据阴阳思想来设定并规范的。
总之,阴阳观念既影响了古人对食物的分类,又指导了古人的饮食行为。以此为基础还衍生出中国饮食对“和”的理想追求。可以说阴阳观念使得中国饮食文化自觉向着整齐、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中和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暗含的中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阴阳调和。在古人看来,机体的正常运行有赖于阴阳调和,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阴阳失调、偏胜偏衰导致的。
2、五味调和。“五味”是指食物中的酸、甘、辛、苦、咸五种味道。
总之,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在追求“和”的境界,并以此作为达到最高均衡与和谐的阶梯。
(三)巫术思维
巫术思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其在中国饮食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食补”观念,即“吃什么,补什么”、“吃什么,像什么”、“吃什么,有什么”。
1、饮食能够对食者身体的相应部位直接发生作用,即“吃什么,补什么”。中国饮食与中国传统医学紧密结合,使得“以形补形”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
2、饮食能够影响食者的品行和性情,即“吃什么,像什么”。如:“吃了熊心豹子胆”、“吃了秤砣,铁了心”等。
3、饮食在某些特定的节日、时间或其他条件下,和生育有关,即“吃什么,有什么”。如:很多地方保留着吃瓜求子之习(瓜多籽,“籽”与“子”谐音);传统婚礼仪式上常用枣、栗子、花生、桂圆、松子等果子撒帐,以此祈求早生贵子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流传到今天,食物与性和生殖之间还一直保持着隐秘、神奇的象征性关联。
上述饮食观念,究其根源,都来自人们的巫术思维。
五、饮食研究(了解)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饮食的范畴。
2、应当关注与饮食行为息息相关的观念、信仰、禁忌、仪式等要素。
3、饮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交流工具。
4、研究饮食,还应重视饮食观念在其它民俗事项中的体现。
第二节 民间服饰
无论从人类社会,还是从心理的角度看,服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服饰是文化之间差异的最直接的体现。其次,即使在同一文化传统内部,服饰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服饰又是社会状况的试金石。
一、什么是民间服饰(了解)
1、民间服饰概念
所谓民间服饰指的就是传统的服装,包括服装的款式、材料、样式、色彩、搭配、装饰以及服装穿着时所佩戴的各种饰物。民间服饰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场合性和目的性。
2、民间服饰与时装的区别
民间服饰是与时装相对应的,因为民间服饰强调的是共性,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传承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服饰;而时装强调的是个性,突出的是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个人对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礼节和认识。
二、服饰的起源(了解)
对于此问题,学术界有很多说法。
(一)羞耻说
早期的一些学者认为穿衣是出于人们的羞耻感,这就是说,古人一旦认识到男女有别,就会本能的把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遮盖起来。
(二)保护说
有一些学者认为,古人穿衣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出于气候的缘故;或者是出于抵御外来的袭击,实际在很多情况下,人类只用很少的衣服适用环境,至今,仍有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只穿很少的衣服。由此可见,服饰的起源应该与传统的宗教和文化观念密切相关,而不是单纯与生活环境相关。
(三)装饰说
这种学说认为,古人穿衣服是为了装扮自己,炫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和能 力。
(四)标记说
从与服饰相关的许多习俗和特征来看,服饰应该源于“标记”的目的,也就 是说,“人们遮掩或装饰自己的身体有多种理由,其中首要的是为了作为身份的证明和社会地位象征性的展示。”服饰一方面能从社会的意义上区别男性和女性;另一方面,又突出的标记出人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对于某些民族来说,人的装饰艺术也许是服饰的最早形式,但这与我们所说的服饰起源于“标记”的说法并不矛盾。
三、服饰的功能(理解 掌握)
服饰的一般功能可以概括为几点:⑴作为阶级的符号;⑵作为财富的炫耀; ⑶标记不同的种族或民族;⑷标记不同的性别;⑸吸引异性或者是出于“美”的目的;⑹恐吓敌对一方;⑺表达信仰、指示身份等目的。
下面重点介绍服饰的两种功能。
(一)服饰的指示功能
一般来说,最早的服饰应该是出于“标记”的目的。服饰可用于区别不同年龄、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部落或有无血缘关系等需要。从服饰的发展历史来看,年代越古老,服饰的标记功能越明显,服饰的等级性越强。
1、服饰的图案具有强烈的指示意义(见教材150—152页12章纹)。
2、服饰的颜色是一种辨别地位、身份、职业的标志。例如,中国人以黄色、紫色为贵色。黄色为帝王之色,除非皇上御赐,一般人是不能用的。紫色是吉祥之色,富贵之色。“紫气”、“紫云”等都是祥瑞之兆。民间,紫色还象征多子。绿色、清色多为卑贱的颜色,这两种颜色是优伶、娼妓们常选的颜色。白色和黑色为凶色。当然,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衣服颜色的尊卑贵贱是千差万别的,在此不一一详论。
另外,发型也是一种标记。
(二)服饰的表现功能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种文化都发展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信息和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习惯都与整个生活方式建立着特殊的关系。因此每个社会对于服饰都有自己接受的标准。同时,又本能地排斥或者拒绝其他标准的渗透。不同的服饰样式,不仅可以作为鉴别不同文化背景的标志,而且还是传统思想观念的载体,行使着监督、批判、惩罚、维护的权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服饰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服饰系统。
服饰,尤其是服饰中的装饰品类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同时有时文化的物化形态,这种物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人类文化系统相关联。
服饰中的装饰是文化的符号,传达和表述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功能。如,蛙或娃踩莲,表示女性的生殖与生育,新娘子嫁到婆家,要带蛙形图案布兜,展示蛙形裹肚,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婆家自己具有生殖的能力。
服饰具有展示社会关系、群体关系,以及显示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势、信仰、职业、种族等功能。
例如,陕西、山西各地,女子出嫁时,娘家要送圆柱形的,约丈高的“高馍盘”,男方家里要把女方娘家的高馍盘及亲友送来的其他“面花”向公众展示。高馍盘的顶部为娃娃坐莲的“面花”,柱体用造型为阴阳鱼、龙凤、花鸟等形状的“面花”进行装饰。在这里,高馍盘不仅仅是一种礼物和食物,而主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传递着许多重要的信息。
第一,高馍盘象征着女方的家庭,其大小与重量反映了家庭的势力。公众会以此来判断女方的家庭背景,并决定着男方家庭极其亲友、邻居等对待媳妇的态度;
第二,高馍盘又标志着 一种“过渡”,即女孩向女人的过渡;
第三,高馍盘又表现了中国人对婚礼的认识和理解,即阴阳相合,繁衍生命。高馍盘上所以的小面花都是成双成对地组合在一起的,无论是阴阳鱼、龙凤还是花鸟的造型,都象征着阴阳相合。顶部的娃娃坐莲象征着生命的繁衍,既有“连生贵子”的意思,又有“蛙踩莲”,阴阳相合,生殖和繁衍后代的意思。高馍盘又标志着女方家庭希望女儿出嫁以后能尽早完成传宗接代、繁衍生命的使命。
在山西晋南地区,为老人过寿要蒸“寿桃”。寿桃的大小和多少一般按祝寿者与寿星老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而不同。
服饰还具有明显的展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作用。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丧葬礼
服。丧葬礼服的色彩一般为白色,接近于原始和自然本色,象征着回归到自然和原始状态。选择白色作为丧服的颜色,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丧礼的服饰,以血缘关系的亲蔬、社会关系、依名分排列、女子出嫁与否、未成年人丧礼、具有间接关系的人的丧礼而设立的。
丧葬服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用实物表现出来,使它具体化、公众化,成为一种看得见的事实。着主要是由丧礼的目的所决定的(见教材154页)。
四、服饰的种类(掌握)
总体来讲,服饰可分为五种类型:
1、裹着型。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多喜欢裹着式服装。
2、套头型。套头型服装是在一块方形的服装材料的中间剪一个洞,穿着的时候将头从洞中套进去的服装样式。
3、披挂型。古希腊人的服装样式便属于披挂型。
4、缝制型。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大都采用缝制型。
5、斗篷型。北美印第安人常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
另外,根据服饰的功能,我们可以将服饰的功能分为“礼服”(包括祭服、丧服、婚礼服饰等)、“官服”、“居家服”等。
五、中国服饰及其特点(掌握)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服饰偏重于含蓄、保守。中国人在穿着上倾向于蓝、灰、绿、黑等保守性颜色,色彩艳丽的服装则给人一种轻浮、下贱、不守本分和不稳重的感觉。一般认为,服饰颜色和样式必须符合人的年龄、品性、地位和身份。
忌裸露也反映了中国服饰保守、含蓄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及其装饰图案可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第二,完整调和的宇宙观。
第三,线条刚柔相易、曲直相济。
第二篇:中国民俗文化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
2、地域性
3、变异性
4、传承性
5、规范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1、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2、岁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三、中国饮食民俗的基本文化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四、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五、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六、简要分析陕北窑洞、苗族竹楼、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 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客家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苗族竹楼: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优点:
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七、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八、民间口头文学的文体分类。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
(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
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
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
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九、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民俗文化?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要与时俱进3将中国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4我们要做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5政府要予以正确领导
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桥索:桥梁、索桥
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围墙高大;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蒙古包: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服饰民俗: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4、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第三篇:中国民俗文化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艺术大全》的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园本培训,现在我就在此对中国服饰做一总结。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第四篇: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浅谈服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对于“衣食住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在古代,“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常用的字眼。的确,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离开这四件事呢?而把衣放在第一位更是突出了“衣”在我们祖先心中无比重要的价值。在最初,人是不穿衣服的,后来由于有了羞耻之心,衣服才产生了。当然,那时的衣服是最原始和简单的。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衣服也在不断地改变,可以说,衣服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
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通过造型、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
二:注重精细的手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符号等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
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严肃端庄。如:中山装的流行。
四:为了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线,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持礼仪之邦的声誉的。
五:表现其民俗信仰。在民族信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
由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一千多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文化的发展问题。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近几年,汉服复兴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试图与全球化抗衡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汉服复兴提供了条件,也危及着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而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我认为汉服运动不能以一方的观点来看待,其一:汉服复兴有利于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推崇;其二:汉服运动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国之心。但是汉服的全面复兴对于当今来说是不现实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汉服运动的开展,如果只把它看作爱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认为爱国是用心,而不是穿几次汉服,喊两句口号。而且,汉服的造价成本较高,很多家庭是难以支付的,这也不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发展演变谈谈我拙劣的看法。
正如《中国服饰史》(陈志华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序)所说:“社会制度形成了,它不仅是郑重的,不可违背的,同时也是多彩的,它需要许多外在形式,如皇帝在哪一场合需要如何着装,大臣在哪个礼仪活动中需要根据什么确定衣裳,包括颜色、款式、纹样,甚至细节。对于制度来说,服装也会是个体屈从于社会„„社会越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生活方式也就越显多样。到一定程度时,穿衣不再是御寒、防雨、遮阳,它成了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求„„当然,对于服装起源,今人有多种说法,不可忽视的是,服装绝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服饰是个体的心理体现,同时也是某一社会集团的表征。服饰的功能是向他人传达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自信心和其他个体特征。
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已经学会用动物的筋线来缝制兽皮服饰,也已经有了树叶制成的服装。新石器时代开始纺纱,出现麻布、葛布、丝绸、毛织品等。现有很多出土的古迹和史料可见人类着装经历了涂身、文身,用动物毛皮覆盖、加工缝制毛皮到纺织,再到将织物缝制成衣服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对于服饰产生的原因,说法历来不一。保护说是在人类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强调服饰的生理、心理保护功能和实用功能,是说人类为适应气候环境(寒冷)或为使身心不受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身体。装饰说认为服饰的起因来自人类想增加自己魅力的心理冲动。至于不太准确的遮羞说则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的道德和性羞耻。不管起源原因是什么,服饰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么现在我就具体从各个时期的服饰来说说。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基础。出现了衣、裳、履、冠、冕、袍、深衣等多种服装样式以及各种首饰佩饰等。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最基本的形制——套装式的“上衣下裳制”、“衣裳连属制”、上下通裁的“袍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上衣下裳形制的确立奠定了我国服装的最初形制。母系社会后期,我国服饰已经发展到上有交领衣,下有裙裳,梳辫发的发式以及佩带事物并存的完整的穿着装饰面目。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和阶级间等级制的形成致使服饰上的等级区分叫为系统化。周代产生了冕服,包括大裘冕、衮冕、毳冕、玄冕等等。冕服上的图案是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将宗彝、藻、火、粉米等绣之于裳,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周代,除冕服外,还有元端、深衣、袍、裘等。
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服装的各个方面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演变而成的男子的袍服。袍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想风尚以及审美倾向。秦汉男子无论文武皆穿袍,袍服领口开得较低以露出禅衣,领口、袖口、底摆都镶嵌着菱形、回形、方格等式的花边。男子还流行佩绶和簪笔。汉代的冠包括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法冠、武冠、建华冠、巧士冠等等共20多种。幅巾在汉末成为流行首服,或以幅巾为雅,或以幅巾为尚。汉代女子最流行的服饰是深衣,衣襟较以前圈数变多,下摆增大,腰身以绸带束得很紧。妇女也穿襦裙,上穿短襦,下穿长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而且长衫还分为三种境界:华服境界、浪漫境界、淡泊境界。衫为宽大敞袖,有单、夹两式,面料主要是纱、绢、布。首服有幅巾、纶巾、小冠、漆纱笼冠、白纱高顶帽等。魏晋时期襦裙的特点为:对襟、束腰、袖根窄、袖端
宽、袖口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有束腰。这时期妇女服饰向繁丽、夸张的方向发展。
隋唐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裹幞头、穿圆领袍衫、脚登乌皮靴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并以其为尚。圆领袍衫,即团领袍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唐代女子的日常服装是襦裙服,上着短裙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篱。女子还穿长裙,也流行女着男装,女穿胡服。在唐代绘画中经常可见妇女在肩背上披一条长长的画帛,叫做披帛。用金粉或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披搭在肩上,旋绕于手臂间。首服有幂篱、胡帽和帷帽。唐代女子的妆式有花钿、眉饰、斜红、面靥、点唇等等。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宋代男子的公服是圆领袍衫,袍衫又分为宽袍大袖和紧身窄袖两种。宋代实行革带制度,袍衫外系的革带,是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佩鱼制度,也是区分官阶的标志。宋代官员的朝服式样除了沿袭汉唐之外,又在颈间戴上方心曲领。宋代女子最具有特色的服饰,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腋下开叉,袖有宽窄两式。
下面我再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介绍一下。
满族的旗袍和马褂是很著名的。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其穿着范围并不限于妇女。旗袍是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分为单、夹、皮、棉四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的于是的花边。马褂分为纱、单、夹三种,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是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由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不同颜色的袍子代表不同的意义。牧民穿的靴子有几种。一种是蒙古靴,用涩面的香牛皮制作。还有马靴、毡靴。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用棉布、绸缎制成。男子腰带上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
维吾尔族的服饰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花帽,维吾尔语称“朵帕”。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服饰,也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因地区、职业、年龄和性格的不同,花帽又分为许多不同的样式。有些地区的帽子实际上不是用来戴的,而是用针别在盖头披巾上的一种装饰。它还是一种馈赠亲友的贵重礼品。
朝鲜族素来被称为“白衣民族”。朝鲜族人民非常爱整洁,喜欢穿素色衣服。他们服装的特色在于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系之。朝鲜族的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肥大,适合盘腿而坐。裤腿系上丝带,喜欢在上衣外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出门时再加穿一件长袍。朝鲜族的妇女有裙子和袄。裙子分为缠裙和筒裙。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穿绿袄红裙。他们信奉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
大家都知道苗族的服饰是最丰富多彩的。而且苗族的服饰以女装式样最多。一般有两类。第一类,上身着大领或大衣襟,下身着百褶裙,比较华丽。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衣裙多数用挑花、刺绣、蜡染为装饰,少数无花。苗族的扶植,不管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由妇女自己纺织,自己染色,自己缝制,自己刺绣,废工很大。
黎族的服饰多姿多彩,织物上的图腾丰富多样,体现了黎族的审美情趣和自然的关系。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藏袍为例,它属于大襟服装,左襟大,右襟小。男式以黑色和白色为最多,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用绿色或浅蓝色绸子或平纹布镶边。藏族人民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黑领对襟上衣,外套坎肩,腰系绣花肚兜,以白布或蓝布包头,下着黑色或者蓝色长裤,打白色绑腿,衣服上有少部分刺绣花纹,身上喜欢背
一个艳丽的彩背袋。白族妇女的服饰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理多穿白色前短后长的上衣或蓝色宽褂,外套黑色和紫色丝绒斜襟坎肩,并喜欢在坎肩右衽上挂银串。腰束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下穿蓝色或绿色长裤,脚踏绣花布鞋。白族服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扎染、挑花、刺绣。
纳西族男子的复转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七星、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还有傣族、哈尼族、佤族等的服饰情况,在此就不再意义例举了。
服饰的起源、发展、作用及其各民族各时代的服饰的特色、代表意义极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寓意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本文参考文献:
《民族民俗风情赏析》
〈〈中国服饰史〉〉
2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