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4:5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历史文化专业的任意选修课,与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历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史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使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民俗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起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为保护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做出一定的努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民俗文化学概论、春节习俗、婚姻习俗、育子习俗、丧葬习俗、民俗活动、民间艺术、民居文化八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要介绍该种文化习俗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十八个课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二、正文

前言

教学要点

民俗学的兴起、民俗的定义与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位置 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民俗学的定义

民俗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

第一章 春节习俗

教学要点 春节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 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春节的起源 春节禁忌 春节习俗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

教学要点

婚姻习俗。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求亲与定亲 亲迎习俗的变化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教学要点

求子与育子习俗 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求子风俗 诞生礼仪 育子习俗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

教学要点

丧葬习俗 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客家丧葬习俗 各地丧葬风俗

第二章

婚姻习俗

第三章

育子习俗

第四章

丧葬习俗 丧葬禁忌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

第五章

民俗活动

教学要点

庙会、社火、傩戏 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庙会的起源与发展 社火的起源与发展 傩戏的起源与发展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

第六章

民间艺术

教学要点

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面塑 教学时数

两学时 教学内容

民间年画的历史与文化习俗 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文化习俗 民间面塑与风俗习惯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

第七章

民居文化

教学要点

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其它民居 教学时数

四学时 教学内容

北京四合院与大门 福建客家土楼欣赏 其它典型民居介绍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中国民间美术丛书,李绵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第二篇: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浅谈服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对于“衣食住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在古代,“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常用的字眼。的确,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离开这四件事呢?而把衣放在第一位更是突出了“衣”在我们祖先心中无比重要的价值。在最初,人是不穿衣服的,后来由于有了羞耻之心,衣服才产生了。当然,那时的衣服是最原始和简单的。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衣服也在不断地改变,可以说,衣服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

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通过造型、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

二:注重精细的手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符号等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

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严肃端庄。如:中山装的流行。

四:为了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线,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持礼仪之邦的声誉的。

五:表现其民俗信仰。在民族信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

由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一千多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文化的发展问题。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近几年,汉服复兴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试图与全球化抗衡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汉服复兴提供了条件,也危及着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而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我认为汉服运动不能以一方的观点来看待,其一:汉服复兴有利于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推崇;其二:汉服运动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国之心。但是汉服的全面复兴对于当今来说是不现实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汉服运动的开展,如果只把它看作爱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认为爱国是用心,而不是穿几次汉服,喊两句口号。而且,汉服的造价成本较高,很多家庭是难以支付的,这也不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民俗文化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

2、地域性

3、变异性

4、传承性

5、规范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1、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2、岁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三、中国饮食民俗的基本文化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四、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五、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六、简要分析陕北窑洞、苗族竹楼、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 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客家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苗族竹楼: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优点:

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七、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八、民间口头文学的文体分类。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

(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

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

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

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九、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民俗文化?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要与时俱进3将中国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4我们要做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5政府要予以正确领导

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桥索:桥梁、索桥

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围墙高大;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蒙古包: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服饰民俗: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4、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第四篇:中国民俗文化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艺术大全》的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园本培训,现在我就在此对中国服饰做一总结。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第五篇:有感于中国民俗文化

有感于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自始至终,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衣、食、住、行等传统,无一不显示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

中国人民自古就喜欢美,服饰文化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从上古时代到清朝,从简单的衣遮体到旗袍的出现,从单一的色彩到五彩斑斓的色彩出现,不正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化吗。

但服饰所体现的远远不如饮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于是,聪明的人又在饮食上下起功夫来。饺子,月饼,粽子等具有中国传统的美食便迅速传开来。

说起传统美食,首先想到的便是传统节日了吧,例如在除夕之夜吃饺子,中秋之夜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节日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扫墓踏青,在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等,以上种种,不也是对中国民俗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许多人开始摒弃中国文化,开始最求一些另类的东西。他们抛弃了四大名著,取而代之的是幼稚无聊的漫画;他们淡忘了七夕,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情人节;他们嫌弃了传统食品,取而代之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更可气的是,韩国人竟把端午节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怜的屈原啊,如果他现在还活着,我想他很可能会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衰退而自尽

吧。

醒醒吧,当代的青少年们,不要再去迷恋那些低俗的文化了。要知道,你的头发可以染成五颜六色,但你的皮肤却早已注定,身为龙的传人,就应该让巨龙的血脉永留在胸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让它在东方之林永放光芒!!

下载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概述 1、民俗(Folklore)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

    中国民俗文化学案

    《中国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1、2》学案学习重点:掌握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族节日。学习难点:体验并展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学习方法:情境模拟法、小组合作法 、......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一、概述 1、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

    中国民俗文化村

    中国民俗文化村 讲解线索: 【民俗村概况】-【维吾尔族风情】-【藏族风情】-【蒙古族/金戈王朝】-【民族村寨表演:黎寨-佤寨-摩梭寨-侗寨-傣寨】-【大型表演:东方霓裳/龙凤舞中华】 各位游......

    《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

    《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 第九章民间饮食与民间服饰 第一节 民间饮食 世界上与人类生活最贴近的民俗事项就是饮食。饮食不仅可以维持人类的生命,解决人们的温饱,同时它还......

    中国民俗文化村专题

    中国民俗文化村各位游客: 大家好!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