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时间:2019-05-13 20: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居住民俗 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 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民居依形式分类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 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 典型意义。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 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四合院
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四合院建筑布局: 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 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 的要素
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 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 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 的要素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前院 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前院,外人可以引到南房会客室,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 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这条规定就连自家的男仆都必须执行。♣ 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是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因垂花门的位置在整座宅院的中轴在线,界分内外,建筑华丽,所以,垂花门是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

垂花门的功能 防卫功能: 为此,在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安装着第一道门,这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相彷佛,名叫“棋盘门”,或称“攒边门”,白天开启,供宅人通行,夜间关闭,有安全保卫作用。屏障作用 :保证内宅的隐蔽性,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这道门称为“ 屏门”。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需要将屏门打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二门时,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 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影 壁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 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 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划分内外(以内则为家宅,所以有祸起萧墙之说)。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 胡同对面,正对宅门。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 120 或 135 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 “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 2~4 米,在门前形 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 遂、开阔、富丽。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 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上的各种砖雕图案多为吉祥颂言组成,如:鹤鹿同春,松鹤同春,莲花牡丹,松 竹梅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等图案。

窑洞式: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 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 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 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天井窑院


“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外地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既是游览农村的景 观,也是考察研究黄土高原民俗和原始“穴居”发展演进的实物见证。(河南陕县为代表)

安徽古民居--“四水归堂” 安徽古民居--“四水归堂”-安徽民居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东北部地区,现存保护完好的建筑大多是 明、清时所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徽州古民居与古牌坊、古祠堂并列为“徽州三 绝”。四水归堂说法的来历 ♣ 徽州人盖房子,都要看过风水才动工。宅子大门不开在正面,而是开在石廊内,而且厢房前宽后窄,屋梁一面高一面低,房子不朝南(不吉利)。天井下的水池,本来是为 承接四面屋檐滴下的雨水,但在生意人看来,聚水如同聚财,因而不能让这水流出去,正所 谓“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青瓦白墙,围墙高大 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

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 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 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徽州民居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 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 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 心

土楼:广东、土楼: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住宅
客家并非少数民族: 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权更替、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引发的战乱而举家南迁。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因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 移民入籍后就编如“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长途跋涉、客居他乡,“家” 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家才能生存发展。所以客家人的祖先是 1900 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 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环形土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土楼内景
穿过门厅是宽阔的天井,中间则是一口水井。在一层的正中是祖堂,也就是族人祭祀、婚丧、议事的场所,土楼内的居民都以一层为厨房和客厅;二层则是放置谷物和各种农具的禾仓; 三层以上才是卧室,卧室有一个个小孔般的窗户,所有的房间均由一条畅通无阻的环形走廊 紧密相连。

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又一种特殊形式,它呈半圆形,围龙屋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

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是其它的地方所 无的,广东梅州围龙屋可为代表。♣ 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 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 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云南的一颗印民居
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 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干栏式民居—广西、干栏式民居—广西、四川

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 优点: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 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

蒙古包
特点:便于拆装,符合游牧民族的特征;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第二篇:中国民俗文化--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诞生民俗 三成年民俗 四婚姻民俗 五丧葬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 1 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汪洙 宋 《四喜》 2人生经历重要阶段见证性标志仪礼 诞生礼成年礼 结婚礼丧葬礼 3三种主要类型 脱离前状况的仪礼 诞生礼 过渡阶段的仪礼 成人礼 进入新状况的仪礼 结婚礼 4人生仪礼意义 确立社会属性获得社会承认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第四部分新出生礼操作方案 人生礼仪概论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如结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来在人类的这些生活阶段中都有用一定的仪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一定的仪式就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不成文的规矩至于那些细小琐碎的规矩禁忌更是数不胜数常被后人视为妈妈例儿特别是对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仪格外重视这些礼仪不仅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且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过程前后推移形成了一个很长的连续性体系从父母婚礼的祝吉求子到人死后的祭祀都可以反映出人生礼仪使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延续到相当长的时间并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童礼 系列仪礼 →寿诞礼 ☆诞生礼摇篮边仪礼童礼 ☆诞生前未孕时祈子怀孕后禁忌临产期惯制 ☆诞生后报喜沐浴剃发百日取名抓周 ☆目的为产妇驱邪为婴儿祝吉祈求长寿 ☆特点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 ☆周岁过后过生日 寿诞礼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中国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 且生育习俗繁杂礼仪很多 祈子

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生命礼仪是生命历程中柔软的结点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历程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前景 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年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ji的成年礼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 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有 1 诞生礼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②男悬弓女悬帨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 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礼婚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③名子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男取名多是论语之类女取名多是诗经

④报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 2 三朝礼

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礼记·射义》男孩出生三天以后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显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对女孩子则不行此礼

②接子 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 士长的长子用一猪庶人的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儿等据记载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话如若搁枣儿栗子就说早立子儿若搁莲子就说连生贵子等等洗完后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 葱 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并留亲友吃洗三面

洗后还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落脐炙囟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熏炙婴儿的囟顶囟xìn 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④开奶

这天产妇开始给新生儿喂奶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而后将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让婴儿吃奶

⑤拜床母 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间在婚礼生育三朝满月等时候有拜床母的习俗多以浇了酒的肉等为祭 3 满月礼

又叫弥月礼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主要风俗有 ①满月酒 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此日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 ②剃胎发 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小孩则着新衣 ③移窠音ke 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称为移窠 4 百日礼

①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长命锁 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 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5 周岁礼

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筭秤音算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蒣此小儿之盛礼也《东京梦华录》小孩不经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连翩这一风俗极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间还出现了专为小儿抓周时使用的套装礼器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 三成年礼仪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透过先缁布次皮弁biàn次爵弁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越来越成熟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番禺沙湾地区至解放前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上字框盘发髻等仪式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 《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 一 冠礼准备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繁杂的过程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 二 冠礼过程及致辞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上字框结婚上大名 笄礼 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 纳西族的摩梭人成年礼又称穿裙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biāo 有人说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这个传统礼仪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仪式在母系大家庭中进行屋中火塘下面建有两根柱子右边为女柱女孩子的穿裙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的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仪式开始前成丁者的衣服分别挂在男女柱上达巴祭司则在一旁念经 成丁的孩子先给狗喂食以示谢恩因为神话讲到人与狗换了寿命才可活一百岁孩子身体被洗净后裸身站在柱子下双脚分别踏在猪膘和粮袋上女孩右手拿帽子项链耳环等男孩右手拿长刀左手握银元布匹之类女孩穿裙仪式由母亲或属相符合的女人来操作男孩穿裤子仪式由舅父来完成穿着完备后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成丁孩子分别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静听达巴念诵祖谱并跟唱祝福歌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四婚嫁民俗

一 婚姻的概念 二 婚姻民俗的发展历史 乱婚制 三 婚姻形态 抢劫婚 转房婚 表亲婚 交换婚 买卖婚 服役婚 招赘婚 童养媳 四传统婚姻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龄和婚时观 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 婚嫁多选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其农历春节前后 门第观 双方家庭家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 贞洁观 禁忌观 宗法血亲社会文化迷信观念 五 婚嫁礼俗

《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基本程序择偶→定亲→娶亲 1目的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 2程序择偶 封闭式与开放式 →定亲 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 →娶亲 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 3特点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差异 4获得社会承认承担家庭社会义务 汉族传统婚俗 六礼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问名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3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 纳彩 即男方父母托媒找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媒结亲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或者相中哪家姑娘托媒人去提亲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出了名的巧嘴以说媒收受谢礼作为报酬能把死的说活了只要一桩婚姻成了哪管日后怎样所以嫁出去的闺女往往说不怨爹不怨娘逮着媒人大开膛托媒人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示求婚之诚意 问名 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问名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看看男女命相是否相克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 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了至此女孩子就算有人家了 纳吉时交换婚书的方式视双方经济状况而定可分下启会启传启三种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下启形式男家先派两名熟悉礼仪儿女双全且不在服孝期的吉人携聘启即婚书到女家下启下启人拜见女方家长时面呈聘启随后女方也要择吉日选派吉人到男方家复启家境一般的人家采取会启形式男女双方共同出资选一合适地点摆席双方各派吉人携启赴宴交换婚启第三种为传启双方均不摆席由媒人互传婚启了事近代以来称前式婚书为小启具体订婚还要举行下大启仪式以表示婚约的隆重与诚意大启为双红纸大四折金笺外加大红帖套金笺内函为两折讲究八行取旧时书信八行书格式传大启仪式比较庄重 山东沂蒙山一带传启时要在包袱里放上红麸子红糖香艾一对穿着红线的针取意吉祥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寓意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红线的针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回礼女方则将回启连同备好的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让吉人带回接下来便是纳征往女家下聘礼的程序了

纳征 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聘礼轻重不拘但家境好的人家为显示体面往往重礼下聘这样男女双方都觉得脸面增光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有的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方有的将聘礼的一部分退回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 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请是谦辞事实上都是男方定好后通知女方的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山东地区讲究礼尚往来在送日子的同时还要送聘礼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耳坠等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 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旧时临娶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衣鼓乐相随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忙而婚礼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为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了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 二壮族的婚俗 1自由恋爱的方式 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关系上最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唱山歌择配偶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然后相知相恋这种方式一直都还流传着 以前壮族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了唱几首山歌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必须要学会情歌否则就有可能讨不到老婆 但唱山歌的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其他的自由恋爱方式还有抛绣球和敲木槽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2传统壮族婚俗的一些特点 1男嫁女家 广西西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边远山区目前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赘风俗所谓入赘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从母姓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这里人们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将女婿相上门来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痕迹 2串寨招郎 俗称串寨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郎 中国的部分奇特婚俗 一不落夫家 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 代表福建惠安 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因此常有生子于路上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二哭嫁 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如抢亲或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子婚姻常不幸 代表土家族 在四川三峡民间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视频《四海漫游》凤凰镇土家族哭嫁风俗 三阿注婚

代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男女之间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少数民族传统婚庆习俗 有母系社会残存的普米族摩梭人的走婚康巴藏区的藏族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以及三岩地区的父系社会残存等等 视频奇特的藏族婚俗 案例走婚大峡谷 地点川西大峡谷的道孚丹巴 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 典型代表瑶族藏族彝族

寿庆礼俗 祈寿礼俗 寿诞礼俗 寿庆物语 五丧葬民俗 人生终点丧葬礼 1生有所养死有所葬 2寄托生者哀悼和追思 3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 4原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死亡观念的差异 5特征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 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是永恒的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民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的民俗就是历代的人们如何去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一火葬的过程 1 要取得死亡证明书 人死后丧家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在家因病死亡的由村委会居委会或派出所出具死亡证明非常规原因死亡的由所在单位或公安部门出具死亡或火化证明然后凭上述证明到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2 要作好死亡说明 领取死亡证明后即可打电话或派人与殡仪馆殡葬服务站或火化场联系预定接尸时间告知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尸体所在地点死者户口所在地点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死者是否脱穿衣服是否需要举行追悼和告别仪式等在接尸体时丧家或单位应在接尸车到达之前准备好死亡证明所需衣物等死在医院的应办理好出院手续 3要办好火化手续

尸体运到殡仪馆后随车家属接尸车可随带家属二至三人首先到业务室交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办好交款等项手续取骨灰一般需要二至三天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时可办理提前取灰手续在取骨灰时要持火葬证在取骨灰处领取如果尸体运到殡葬馆后因故不能马上火化可在业务室办理尸体冷藏手续 4需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

丧家或单位要事先与殡仪馆业务室的承办人员联系定好租用时间租赁礼堂告别室花圈鲜花小白花黑纱等各类事宜 5 需要寄存骨灰

按寄存骨灰的规定有的凭火葬证在火化地可直接联系办理有的凭火葬证到指定的骨灰堂联系办理寄存时间一般三年超过时间的可以续存如果过期不取也不办理续存手续则由骨灰堂酌情处理在办理骨灰寄存手续时由骨灰堂填发给骨灰寄存证丧家或单位应妥为保管持证可随时到骨灰堂瞻仰亲属骨灰瞻仰时应遵守骨灰堂的有关规定 二火葬的程序 1.主持人宣布火化仪式开始

2.由主持人带领到场人员默哀一分钟 3.由死者单位领导或亲属作简单致词表示悼念之情祝愿死者安息时间约三五分钟

4.瞻仰遗容到场人员绕遗体一周并向遗体三鞠躬有条件的可以录相照相留念

5.主持人宣布遗体火化开始遗体由工作人员或家属送到火化间目送遗体入炉 6.家属在接待室等待骨灰出炉 三骨灰安葬在公墓的程序 1选择公墓

1根据有关的规定经营性公墓必须有《公墓经营许可证》该证确定了公墓的合法地位同时购买墓穴必须使用市级部门统一的墓穴证书和购墓合同书

2地理位置便利民间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举家外出踏青扫墓祭先人首先要考虑出行方便路途太远交通不便会使扫墓费时又劳累一般可选在居住地的郊区

3根据公墓的建造风格选择一座好的公墓应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管理严格服务齐全可实地察看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2.选择墓式和墓型

公墓选好后还要挑选墓穴的式样墓穴有单穴双穴三穴单穴是死者单独埋葬占地不超过15平方米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占地不超过3平方米三穴一般为家庭合葬占地不超过45平方米做墓用的石材种类繁多质地花纹各不相同不同的石材质地雕刻工艺以及占地大小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销售价格 墓的型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普通墓最为常见即地面用石板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石碑后方和两边用石板围起成为一块半封闭的墓地平常看到的一排排兵营式墓即是

2草坪墓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骨灰盒的石椁埋入地下石椁上方盖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铺上刻碑文周围种上绿草整个墓地看上去是绿草一片

3艺术墓根据死者的生平而专门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只要丧家提出要求公墓就有专业的设计师代为设计 3.购墓程序

选好了墓穴以后购墓者持殡仪馆签署的《火化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去公墓在市区的代办处办理也可直接去公墓办理签订墓穴购销合同付清墓款领取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墓穴证书》 4.碑文拟写

碑文就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碑多是长方形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行事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等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5.落葬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称为落葬

墓穴买好后骨灰盒可以当场安葬也可以暂时寄存在公墓 思考如何对待死亡 一墓葬的形式 1土葬 把尸体装入棺椁或其他葬具中掘土埋葬 土葬就其形式来说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竖穴墓洞室墓和土墩墓三种 2洞室墓 在土质很厚的黄土地带在断崖壁上掏挖洞穴埋葬死者是最原始的形式如果说洞室墓在早期只是局部存在的话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墓葬形式 3土墩墓 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区的广阔原野经常会发现一个个土包当地人习惯称为墩这其中有许多就是墓葬考古学上叫做土墩墓 土墩墓与封土墓 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大多是西周春秋时代无坑穴墓葬简单说就是一种平地掩埋的墓葬形式土墩墓也有竖穴土坑墓有的一墩一个死者有的一墩多个死者这种埋葬方式主要是因为江南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不宜挖坑穴究其根源自然是新石器时代的无穴墓 北方地区的封土墓多是战国及其以后的是在土坑墓或洞室墓上堆起的标志坟丘 2火葬 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留骨灰或葬于土或置于室 古代火葬多是盛行于游牧民族如羌族藏族女真族等与其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民族的崇火习俗 现在火葬成为了我国提倡的丧葬法 3天葬 视频西藏天葬 天葬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和西藏南部一些门巴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由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快杂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起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 另一种是新疆及部分蒙古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如若未被吃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之兆 4树葬 顾名思义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树葬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还有是将死者悬挂于树上或将死者捆缚于树上而葬再一种是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是以刀斧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树居 5水葬 将尸体包裹好直接投入江中 水葬仪式与天葬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喂秃鹫一个喂鱼而已都可能来自于舍身饲虎的传说故事是积功厚德的有效表现方式 四奇异的悬棺墓葬

悬棺是把棺木置于离地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bó 的葬制僰人曾在战国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云中骠悍骁勇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明神宗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巡抚和总兵率14万大军将其杀绝珙县悬棺有288具棺形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至今仍是历史之谜引发起旅游者的猜想 崖洞葬是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以及陕西的少数地方 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 另外江西贵溪有少数崖洞墓也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其他如广西贵州以及长江三峡等地区的崖洞墓都是直接将棺放置于地上 悬棺葬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 严格的说来悬棺以四川珙县兴文一带最为典型至于这一地区悬棺葬的族属有的认为是白人 僰人有的认为是僚人或仡佬之俗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先生调查黔东南一些苗族深山地区至今仍有此种葬法 怒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的送魂词藏族的塔葬雪葬火葬天葬水葬等等 一西藏的葬俗 青藏高原有着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丧葬习俗也极具特色西藏的丧葬习俗受到藏传佛教和苯教的深刻影响这里几乎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等等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喇嘛**及少数大**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欢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1天葬 关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说又有印度中亚舶来说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纪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式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塔葬和天葬 2土葬 土葬是西藏古老的葬俗远古时期藏族就流行土葬到吐蕃时期土葬成为藏族占统治地位的葬俗吐蕃盛时土葬制也发展到顶点成为藏族最高贵的葬俗吐蕃王室高大雄伟的陵墓至今耸立在西藏山南琼结加之繁褥的丧葬仪礼众多的殉葬品无不显示着当时土葬制的辉煌 但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公元877年吐蕃暴动的平民奴隶捣毁了吐蕃王室陵墓土葬制度的统治地位为随佛教思想传播而来的天葬所取代 从此土葬在藏文化腹心地带慢慢演变为一种低级葬式即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命的人以及外地人等选择的一种丧葬方式现在不少藏族认为这些人不洁其尸体不能敬献空行母鹰鹫和水神鱼不能行天葬和水葬将其尸挖坑埋地即惩其灭根绝种 3水葬

在西藏水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 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葬仪也较为简单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 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后者将尸体喂神鹰而前者则是喂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当然水葬仪式在这些地方显得纷繁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 水葬和火葬 4火葬

火葬也是西藏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早期可能受中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但后来随佛教的传入西藏的火葬仪式显然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习俗的烙印 火葬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与天葬水葬不同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作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 5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 在藏族聚居区对施行塔葬仪式遗体的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这些粘满**血和黄水的盐巴叫顿擦被藏族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赠送贵宾 还有将遗体放进同人体一样高的四周堆满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让细沙慢慢吸干遗体中的水分这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将遗体放置在地下有火炉的房间里烘干当然房间的地面上要铺一层厚厚的特殊粉末遗体先经过了特殊处理取出体内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 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一些遗体还要贴上金片撒满藏红花和香料等第十世**大师圆寂后西藏自治区政府提供了108种共500多公斤的藏红花冰片等名贵药材专门用来处理法体此后再给遗体整容着装移入塔中长期保存并供人膜拜 灵塔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组成从塔外的包装看灵塔种类较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根据**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用不同等级的灵塔一般说历世****采用金灵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银灵塔灵塔制成后分别存放在寺院的大小宫殿里 6崖葬 藏南吉隆藏布河谷存在较典型当地同时并存水葬火葬人死后人们延请高僧打卦占卜来决定葬式如适合采取崖葬便用酥油或牛奶涂抹尸体同时用盐巴香料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入殓四方形的小木箱中有些不用葬具用绳索将穿着衣服的尸体捆绑成团状葬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畜活动面对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岩檐崖洞为葬穴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离地面越高则显示墓主越尊贵伴随崖葬而来的祭礼活动十分隆重 7树葬

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多用于夭折的儿童用盐水把尸体洗干净殓入木箱木桶或竹筐里然后到大山阴面森林中选棵大树悬挂起来以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 埃及的木乃伊 1木乃伊简介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 古埃及人不论贫富贵贱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这是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 古埃及人在很早时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热衷于制干尸修坟墓他们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风的墓中就可经久不坏深藏墓中不会腐烂的尸体静静等待着死的灵魂重新回来依附于肉体 古埃及人又意识到人的复活只能在阴间而不是在人间因而尸体同灵魂的重新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宫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生活的需要不惜动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坟墓金字塔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坟墓里还必须摆放各式各样生前的生活用品便于死者享用 2木乃伊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地神塞布的儿子奥西里斯很有本事曾一度为埃及国王 法老 他教会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如种地做面包酿酒开矿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此人们很崇拜他把他视作尼罗河神人们的生命就是奥西里斯给予的他有一个弟弟叫塞特存心不善阴谋杀害哥哥夺取王位 有一天塞特请哥哥共进晚餐进餐时塞特指着一只美丽的大箱子说谁能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奥西里斯在众人的怂恿下试了一试但他一躺进去塞特就关闭箱子上上锁把他扔到尼罗河里去了 奥西里斯被害以后他的妻子雨神伊西斯到处寻找终于找回了尸体不料这件事被塞特知道了他半夜里又偷走了尸体把它剖成14块扔在不同的地方伊西斯又从各个不同的地方找到奥西里斯尸体的碎块就地埋葬了

后来奥西里斯的遗腹子荷拉斯出生了他从小就很勇敢长大成人后打败了塞特替父亲报了仇并继承了人间的王位他把父亲尸体的碎块从各地挖出来拼凑在一起做成了干尸木乃伊又在神的帮助下使他的父亲复活了 奥西里斯的复活不是在人世间的复活而是在阴间的复活在另一个世界他做了主宰专门负责对死人的审判并保护人间的法老 这个神话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埃及法老便利用它来欺骗人民说法老有神的帮助因此活着是统治者死后还是统治者谁要是反对法老那么他活着时会受到惩罚死后也不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阴间审判 此后每一个埃及法老死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第一步是举行寻尸仪式第二步是举行洁身仪式即把尸体解剖取出内脏和骨髓制成干尸木乃伊第三步是诵念咒法为木乃伊开眼开鼻开耳开口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吃饭了最后是埋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进他们生前为自己经营的永恒住所坟墓里去 三木乃伊与埃及医术 尽管木乃伊的制作夹杂着一些神秘和迷信的东西但就木乃伊制作本身来说它反映了古埃及医学水平所达到的成就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解剖学的知识初步了解到人体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关系以及大脑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爱德温·史密斯纸草》是古埃及最重要的医学文献纸草上半部系统地叙述了人体的构造很有一点像今天的人体解剖学并列举了48种病例分为可治难治不可治三种类型还对病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医生施行外科手术的图像这些都说明古埃及医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四木乃伊的制作过程 1把尸体净化然后在尸体上涂上香油然后用尼罗河的水清洗 2在尸体左边肚皮切开去除内脏胃肠肝肺心脏不取出因为死后的灵魂还要用 3对脑浆进行处理工匠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将腮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 4把布包的泡碱塞进身体让它干掉 5四十天后再用尼罗河的水清洗一遍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让皮肤保持弹性 6把之前用泡碱包起晒干的内脏再放回肚子里 7在用亚麻布包起来时要有一位牧师在旁边祈祷和念神奇的符咒驱赶邪恶的灵魂 8用亚麻布要先从头开始包起 10在每层亚麻布上涂上蜂胶帮助黏合 链接关于木乃伊的小知识 装木乃伊的四个罐子分别用于装木乃伊的肺胃肝肠这四个坛子上的头像是荷拉斯神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保护着这些内脏 2亡灵书 古埃及末死者都要制作一本亡灵书 埃及亡灵书虽然被称为书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奇特文字的组合一般有200多个章节埃及人称它们为企求来生的手册和万人升天的指南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当时亡灵书的内容包括祈祷文颂歌和咒语等 但是开始时并非人人都有获得亡灵书的权力在大约4000多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时只有法老和王室成员才能使用这些祈福的文字他们把这些奇特的咒语刻在金字塔的内壁上被后人称为金字塔铭文到了中王国时期王室的这种特权也开始为贵族官员们所享有而那时这些奇特的咒语则往往被衬刻在棺材上称为石棺铭文随后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由于纸草纸 古埃及的一种纸张是用生长在尼罗河畔沼泽地中的芦苇所制出现于古王国时期 的普及人们就把这些咒语写在纸草纸上而广泛用于民间并称它为亡灵书 亡灵书一般藏在幽冥之神奥西里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只有这样冥王奥西里斯才能看见自己一生的功绩而引领自己永世长存 3称量心脏 在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中技师要取出尸体的内脏清洗体腔但死者的心脏依然要留在原处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一个人良心的寄存处到了阴间还要过磅称一称心脏也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 正中间的天枰是公平之神的化身在天枰的左侧放着阿尼的心脏右侧放的是真理女神的羽毛正在拨秤的是木乃伊之神阿努比斯书史之神托特站在右边老老实实进行着记录最上面的是埃及12神明观看 9手和脚绑在一起把写着符咒的草制成纸放在双手中间 11包上一层布然后把阴府之神Osiris的画像涂画在表面包完全身后在胸前放上护身符 1木乃伊内脏的安置 在木乃伊制作之初取出的内脏要放进有盖小罐canopicjars 里后来改放回尸体 1猿头哈比Hapi守护肺的神 2犬头杜阿穆特夫Duamutef守护胃的神 4人头阿姆西特Imset守护肝的神 3鹰头凯拜赫桑努夫Qebshenuf守护肠的神 竖穴墓 1竖穴墓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是分布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一种埋葬形式 基本特征把死者埋葬在竖穴坑的底部中央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存在 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群陆续走出洞穴开始在平地建地穴式半地穴式的房屋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已成普遍现象在这种居住方式的影响下就出现了与此相类似的竖穴土坑墓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形式逐渐由潮湿的地下提高到地面建造地面式的房舍而用坑穴来埋葬死者这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它的变化则表现在墓坑的规模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上 1树架式在大树的树杈上并排搭以树条上铺树枝成一平台将死者置于台架上安葬 2树屋式在两个或几个树杈上架设若干横木铺以树枝或竹子构成一平台上盖 人字形之顶蓬周围以树枝或竹子作成挡壁 3地架式它不是将死者置于树上而是将死者置于人工建造的木架或竹架上安葬 人们认为火葬在藏区属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和贵族其实这只是相对前后藏安多等缺少树木地方而言但在森林树木众多的西藏东部东南部火葬十分流行是当地占主体地位的丧葬习俗 十三世**喇嘛灵塔塔身耗黄金18870两 视频世界第一等 西藏天葬2439---40 3拦嫁 广西西林县壮族婚俗当新娘刚离开自家庭院还未出村便有一群昔日相好的姐妹来拦住迎亲队这时迎亲队得上前说好话央求说服拦嫁的姐妹放行 4背新娘 在桂林还流行背新娘的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也是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不情愿的是让人给背走的 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中国现代葬俗 婚 姻 婚 昏也黄昏 本意指两性关系 姻 因也依据 指两性关系的依据 嫁从女从家指男人到女人家母系氏族 娶从取从女指女人到男人家父系氏族 血缘婚制 族外婚制 对偶婚制 一夫一妻婚制 一群男人与一群女人 一群男人与一群同辈的女人 一个族群氏族的男人与另一个族群氏族的同辈的女人 多夫中一主夫多妻中一主妻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4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5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 6亲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 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 视频中华礼仪之美---诞生礼

第三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

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三、壮族歌圩节的主要内容

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歌节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

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更为之重要的是一些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这种为了敬奉神灵,求得神灵的保佑,以获得心灵上的愉快和慰藉,而创造了盛大的集合,并周而复始地定期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种和秋收时节,壮族人民的民歌就可使一度紧张的劳动生活得到暂时的放松,在歌舞游戏中娱乐身心。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歌圩活动往往和求存愿望相连结,为生产和生活斗争提供直接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同时也让大家对来年的丰

收充满信心。

四、民俗文化得以留存的优势及意义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写道:“一物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山西居住民俗

山西的村落

山西省境内,农村的最基层单位是村,村庄又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而划定的。有的行政村就是一个自然村,也有的行政村由若干个小的自然村组成。无论如何,村在农村里是最基层的单位。

山西的村,大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或自然形成的。以部分居民在交通相对便利、有可耕地、有水源、地势比较平坦、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聚居而成为村落。山西的村庄,自然形成的较多,人为地集聚在一起的非常少。大部分是依靠历史上的自然地理因素形成。

山西村庄的名字,大部分叫“村”、“庄”,也有的叫“屯”、“沟”、“堡”、“头”、“寨”、“店”、“社”等。例如“李家屯”、“张家店”、“苏家寨”、“柴家堡”、“圪撩沟”、“东社”、“水头”等等,这些村名并不能代表山西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村庄名字。在一些深山沟里的村庄,往往叫得很离奇,让人听着有趣,但写起字来却很难,有些是一些非常生僻的字。

山西村庄的名字中,有一些是与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是少数民族居住过的村落,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像山西北部、西北部地区的奇村、胡村,明显地反映出少数民族曾经居住过的痕迹。

一些村庄的名字,是与地理形势密切相关而取名的:例如三县瑙(土字旁),在榆次市东南,登上高瑙可望榆次、太谷、榆社三县,因而取名。

一些村庄的名字,因历史上的名人在那里居住过或牺牲在那里而取名。如和顺县西六十里,有乐毅村,因战国时燕国将军乐毅被谗时避居于这里,因而取名。石勒村,位于和顺县北,这是由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曾在此居住过而取名。寿阳县境内的尹灵芝村,因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英勇牺牲后将其家乡的名字改为尹灵芝村。

一些村名,是因其为历史上的旧城故地而取名,如汾阳县境内的团城村,因是北魏所筑团城,当时为防胡人,今仍称之为团城村。又如山阴县境内的、位于雁门关北二十里的广武营,是明代洪武年间创置,名广武营,今称广武村。类似这一类村名,在山西甚多,仅汾阳县内,就有偏城村、满城村、八门城村、虞城村、东多城村等。

有一些村庄,是以寺庙为村名的,像刘空寺、清凉寺、河神庙、关王庙、三娄寺、神堂坪、迭台寺、柏山寺等。

有一些村庄,在历史上曾经做过馆、驿站、店或铺,因而村名就称为太安驿、张店、翟店、夏店、古店、大牛店、天池店、恒曲站、晋庙铺等。

还有一些村名,是历史上的关口或在关口附近,因而这些村庄的名字至今仍然叫做关,如马岭关、横岭关、黑龙关、下关、薛关等。

山西境内的村庄,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或者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这种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一般说,距大城市近的郊区,村庄大一些的较多;距河流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可耕地多的地域形成的村庄,往往聚居人口多,因而村庄规模大。而那些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地区的村庄一般都比较小。

村庄的形成,尤其是在山区,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渐扩大的。往往一个村庄内,有几户大姓是分为几个同宗族的。有一些村庄,纯粹就是由一个姓氏的家族组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往往是村庄形成的基础。

山西境内的村庄,村内有街道,街道一般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者居多。这些街道中,往往有个中心地,有的 叫做十字街,有的叫做大十字。这种十字街,往往是村子的中心地带,也是群众集会的集中点和群众文艺活动的集中点。这种集中点上,往往都要设置一处戏台,逢年过节时唱些乡戏。这种戏台,在山西一般的村庄内差不多都有。有些地方戏台,历史悠久,比如山西临汾魏村的牛王庙元代戏台,这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戏台。在村庄内建有戏台是相当普遍的。

山西的村庄,在房屋建筑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一是村内房屋互相毗连,前边房屋的后墙就是后边房屋的正面墙。左邻右舍,墙房相连,也叫做接山连墙,对户而居,中间相隔一条街道。当然,单门独户墙院不相连的也有,尤其在山区就多一些。

山西村庄的第二个特点是:高低层叠的比较多,酷似楼房。其实是由地形决定而形成的景观。这种层叠的“楼房”在山区较多。在平原地区是没有的。

其三,山西的村庄中,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适宜,成为交通要冲,因而村庄也相应地扩大而成为集镇。这些集镇,一般商业较为发达,村庄居民户相当多,规模颇大。

山西的乡村中,街道一般都比较简单,名字也起得很随便,什么十字街、大前街、通顺街、烧酒巷、铁匠巷等等。而村中的街道也不规则。往往村中有一处商业摊点,一处公共水井,一处戏台。有时,这几处都在一个集中点上。当然,一般村庄历史上也都曾有过“关帝庙”、“土地庙”之类的建筑物,在一些大的村庄中,有“孔庙”一类的建筑物,人们称之为“文庙”。

山西的村乡,一般盖房都习惯于坐北朝南,一个村庄,往往由许多坐北朝南的院落并排构成,结构简单,排列整齐,这是平原地区农村建房的特点。

院子里,往往要安排一定的地方做鸡舍、猪圈,也有时人家要修个兔窝、狗窝什么的,不尽相同。还要划出一定的地养花种树,现在的山西农村,时兴种果树,干果树,像核桃树、枣树、花椒树;水果树,像苹果、梨、桃、杏、柿子等。

院子里,有些地方喜欢用青砖铺地,有些地方喜欢用河床里的鹅卵石铺地。还有的地方,则用水泥抹出一部分地皮,备晒粮食用。山西部分地区的屋顶有意识地抹成平的,也是做为打场后晒粮食用的,这种习俗,在太原、晋中一带为盛。

山西农村的院落,一般都是封闭式,即一个门,进出都从此门经过,别无它门出进。院内的墙,即围墙,一般分成几种:一是砖墙,二是土坯墙,三是石头墙,四是板筑土墙,还有木栅栏墙、篱笆墙等等。有些墙,搞得很简易,墙身也不高。但有些墙,却十分讲究,磨砖对缝,由石头作基础,这些事都要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山西乡村的院落,大门是门面,一般都讲究对大门的装饰。一般人家,都要搞一个比较像样的门楼,搞一对比较墩实而耐用的门扇,用油漆漆过。油漆的颜色可以是黑色,也可以是赭色、枣红色等,根据各家的爱好与当地比较普遍使用的颜色来定。

一进大门,住住要建一个照壁,即影壁,作为装饰,在照壁上作画、写字。农村人一般喜欢的画是“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喜欢写的字是大“福”字或者“寿”字、“禄”字等。

有些比较讲究的房屋,进大门后,有一段过道,才能见到影壁。大门的门基,都比较讲究要抬高。设置许多台阶,使客人进门前登台阶再进大门。在门的两侧,人们还喜欢搞个装饰之类的东西,譬如石狮子坐立于大门两旁,甚为壮观。也有的干脆搞两个石墩子,亦可装饰,还可坐人,一举两得。当然,还可以拴马,成为拴马石。

院内的排水沟,有阴有阳,不尽相同。院内的路,有些是在各门前修通一条路,互相连接,一直到出门。

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再一间,安置灶台。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娄烦土窑洞

娄烦地处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形成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境面积的90%以上,为群众打窑建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土窑洞成为娄烦群众的主要住宅。

娄烦的土窑洞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安全。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经济社会,土窑洞无疑是最省钱又实用的建筑,只要一把镢头一张锹一担箩筐,就可以打窑居住。有经济实力者可接泥窝子口、石头口和砖口,不接口也可以住。窑洞可以住人,可以圈畜,可以放物。只要崖头占面允许,百姓可以在下地空余时间或农闲时间抽空打窑,日积月累,有的人家可打几眼甚至十几眼窑洞,有大窑小窑,正窑南窑(用于放食物)、柴窑煤窝、牛圈羊圈,任意安排,十分方便。同时,土窑洞选址,一般选在坐山稳、崖头厚、土脉好的崖头,只要窑洞周围拨好水道,窑内顶上支好楦梁,不怕暴风雨,不怕火灾,抗震力强,真是既经济又安全。

功能齐全。土窑洞从外表看十分简单,打个窑洞安上门窗就可住人。但进入内部,其复杂结构及多功能用途令人叫绝。其室内结构有过道:并排几眼窑 洞,在室内相邻两窑中壁打门式小洞,使两窑或几窑相连,形成套间;炕窑:在睡人的炕的墙壁上打小窑洞,用来放置铺盖、衣服、针线等日用品,小门一闭,室内显得干净简洁;后窑:在窑掌壁上打小窑,一般比较深,用以放粮食、食物及日常用品,因其温度低,空气流通不畅,苍蝇、飞蛾等害虫不进去,粮食一般不虫蛀,食物也可放较长时间不腐烂霉变;窨子:即地下暗道,一般比较深,有出口或通风口;地窑:平常可放物,急时可藏人。

节约土地。窑洞本身不占土地,窑顶土地照样可以耕种。在河川地带,群众为了节省土地,也舍不得占用好耕地打窑,而是在河谷两岸依崖打窑。由于河谷崖头一般较陡,就在崖头切出小院,再从崖底用石头砌出“之”字形道路。

有益健康。土窑洞由于崖头厚,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冬暖夏凉,严冬不用暖气,盛夏无需空调。居住崖头窑洞,一旦出门,不是爬梁就是下坡,而且常需担水背柴,搬运生活生产用品,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自觉登山运动,有利于强身健体。

保护环境。崖头一旦打窑住人,群众就在周围绿化。街里院里近一点的地方栽杏树枣树,远一点的荒山荒坡路旁地畔栽杨树柳树,加上树籽落下自然生长的榆树、槐树和椿树,村庄院落就掩映在绿树丛中。春季桃花红杏花白,夏秋桃杏飘香,一年四季,百鸟争鸣,鸡鸣狗叫,一派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山西民间炕围画

炕围画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晋东南地区、吕梁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

一、美化居室的炕围画

晋北属高寒地带,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了脏衣污物之累。

实用性有了,但无美感。于是人们又以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边饰,中间再画几枝兰叶墨花,果然悦目好看。就这样,最初形式的炕围画出现了。

稍后又以颜料做底,色彩画花,桐油涂罩。既鲜艳亮豁,又坚固耐久。日常脏污了,以湿布揩擦,则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围画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了。

进而,由于众多兼擅宫庭、庙宇彩绘的画匠投身此业,各种建筑彩绘图案、表现形式得以大量的借鉴和引入。而民间木版年画在城乡的盛行,各种画传图谱的刊印流传,又为炕围画的画空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蓝本”。炕围画的表现能力日渐成熟,形式格局逐步完备,此时当是清代应无可疑问了。

此后,又经过多少年无数民间画匠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合力,新型油漆涂料和绘画颜料的应用,各种姊妹艺术的影响和滋补,使得这一乡土之花,枝繁叶茂,越开越艳。及至今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炕围画的华彩丽姿,遍及千家万户。

二、丰富多彩的炕围画

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美感,又具简繁对比,主从相映的丰富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炕围画的高度一般为二尺左右,现时由于房屋建筑日渐高大宽敞,炕围画亦有逐步增高之势;其长度则依照炕的大小而定。

炕围画画空、边道以外的空间部分所涂色彩称为底。宁武、五寨一带喜用红棕色,红火浓艳,强烈醒目,原平、代县、繁峙一带则多用深浅绿色,素雅大方,清新悦目。二者各具其妙,各悦所好。

边道图案是炕围画的精华所在,对炕围画的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评定一套炕围画的精劣高下亦多以此为标准。

边道的种类极为繁多,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反复连续而成。常用的有:退色边、玉带边、竹节边、边棠边、冰竹梅边、卷书边、万字边、狮子滚绣球边、富贵不断头边、夔在套蝠边(蝙蝠寓福)、暗八仙边(八仙手持的道具)、鹤寿边(白鹤与各种寿字)、福寿边(佛手与桃或蝙蝠与寿字)、金玉满堂边(金鱼加水草水纹)„„或古朴、或新颖、或简洁、或精细、或平面展开、或立体凸现、或强烈明快、或平和迷离,可谓是百色百样、美不胜收了。每套炕围画边道的繁简多寡不尽相同,但都是有机组合,相映成趣。如若再仔细体味其中吉祥涵意的构成匠心,那更是如嚼橄榄,余味无穷。

同边道相配的还有几种适合形图案纹样,画在画空两旁的为“卡头”;设在第二组边道下面角隅处的称作“角云子”,这些图案都是“细炕围”的附加装饰,具有锦上添花之美。

画空也称“池子”,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制。表现内容丰富,人物、花鸟、山水、风景无所不有;表现手法多样,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装饰粉画“多元并存”。

人物画旧时多取材于历史典故,话本传说。一般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太公垂钓”、“苏武牧羊”、“四美图”、“八爱图”、“二十四孝”等。现时则多选用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一般为“嫦娥奔日”、“麻姑献寿”、“莺莺听琴”、“貂婵拜月”、“白蛇传”、“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金水桥”等。有的是各种“选段”的集锦式“会串”,有的则以“连台本戏”表现。

花鸟画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画空内容,常画的有:牡丹富丽、孔雀开屏、荷花娇艳、鸳鸯比翼、松伴白鹤、竹拥熊猫、蝶戏秋菊、鹊闹冬梅、兰花沁香、山茶吐蕊,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枝红杏出墙来”„„真个是花团锦簇。喧闹的春色,时时化解和抚慰着人们饱受生存之累的心境。勃勃的生机,常常激发着人们热爱生活的兴头。

画空内的山水画多为高山奇峰、飞瀑流泉、碧树烟云。风景画则多是各地名胜:北京的颐和园、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桂林的山水、太湖的渔歌帆影,以及由此变化而来的青山碧水、楼台亭阁、长桥曲栏、绿树白云构成的各种画面。

然而“重头戏”还属锅台画和看墙画。锅台上方的称为锅台画,无锅台处则为看墙画。由于其面积大,位置显,因而使得匠人总是把最拿手的本事,用在此处显露。内容多吉祥喜庆,如娃娃坐莲花为“连生贵子”,锦鸡与花是“锦上添花”,猫与牡丹蝴蝶组合为“耄耋富贵”,鹿鹤相聚则是“六合同春”,松竹梅一处为“岁寒三友”,花瓶中插月季花则是“四季平安”。

由于这些题材内容的含义,寄寓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希冀,故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并作为“保留节目”传流不衰。由于这些画面都以饱满的构图,艳丽的色彩,生动精细的刻画而引人注目,故而享受着主人们的“重点保护”,有的是以透明的塑料薄膜遮罩;有的则专门串一“茭箭排排’挡尘御气。只有在亲朋好友上门或左邻右舍相聚时,方才展示夸耀,其珍爱之心可见一斑。

灶头画是与锅台画相连的立式画面。因在风箱上方供灶君的位置故而得名。表现内容有瓜果、花鸟,亦具吉祥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窥见山西炕围形式之内蕴,集品类众多的艺术形式,容五花八门的表现手法,纳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倾其所爱,尽其所想,反复铺陈,叠加组合,构成了其大红大素,大雅大俗的美学品格。

山西民居:盖房风俗

山西民间盖房时,都有一定的程序,这些程序中,包括有民间的风俗特色。

盖房,首先要选好日子,也就是农村中说的“黄道吉日”。这个黄道吉日,要由民间的“风水先生”选定,或者是自己看“皇历”即旧历选定。如果动土时定在“子”时,那怕晚上子时挖一锹土都算动了上。动了土,就算占有了这个地方。

农村的讲究,在盖房立木时要放炮,要挂红布条。有的,要用五包(红、黄、兰、白、黑)缠上去。晋南风俗,要把馍切成块,与糖块一起,在三根檩合拢时-炮。炮在上面吊着,一串炮一般在合拢时炮放完。然后人们把硬币、糖块扔过去,当地人称之为过梁钱,有的还把酒也倒过去,叫过梁酒。

上梁时,要贴对联,对联内容有许多种,一般是“栋梁之材”、“祥光扶瑞气”、“立根逢黄道”、“上梁遇紫微”之类的词藻。中间横头上,写上“吉星高照”、“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等。也有的写着“树柱逢吉日”、“上梁遇良辰”等。

新房落成,要贴对联,常常写“地灵人杰”、“物宝天华”等。

乔迁进入新房时,要贴对联、放炮,以示庆贺,常写的对联内容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门庭多福”、“日月重光”、“一门瑞气”、“万里和风”等。

迁居时,往往要请贺喜的人来吃饭,并且要放炮。在每一处房子里由人手中纨鞭炮,边走边放,转个房再转一个房,不停地放,直到转完后走入院中,直到门口。

如果是春天迁入新居,贴对联时常写“燕贺新禧”、“莺歌阳春”;“莺迁乔木”,“燕舞春风”;“福莅及第”、“春满花堂”等。

如果是夏天迁入新居,常写的对联有:“夏屋新迁莺出谷”、“花堂彩焕凤栖屋”。

如果是秋日迁入新居,常用的对联是;““雁鸣秋色”、“凤栖高屋”、“门含紫气”、“室染秋香”等。

如果是冬日迁入新居,常用的对联是“白雪凝瑞”、“朱轩纳祥”;“岁寒三友添新色”、“春风满堂聚德光”等。

打窑洞合龙口

靠近黄河岸边的山西与陕西对望的农村中,在打窑过程中,最先是要选定窑址,劈山削坡,开出一块平地,作为工地和未来的庭院。

随后,依着山壁,刨出长短高矮与未来窑洞一样的土模子。夯实地基后,便可依着土模子砌石窑了。如果是平地上砌窑,就得先搭好木头窑模架子,然后砌石或砖窑洞房。

石窑砌好,即往窑顶上填两米厚的土层,边填,边夯,再用石碾压平,最后搬掉土模子,新窑便落成了。

窑洞合龙,就是在窑顶中间留下一个缺口,只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合龙石往里面一放,整座新窑就算砌好了。以前讲迷信,怕有“邪气”冲犯新居,要用小动物的心脏(有鸡、兔子等)放入合龙口事先凿就的小洞内,祭祀神明,以驱邪辟崇,保佑平安。

在合龙时,等于庆祝新房落成。要在合龙石旁悬挂有关信物,比如一个装有五谷(小麦、谷子、高粱、玉米、黍子)的红布袋,及五色布条、五色彩线,这一切,据农村人说,都有讲究。无非是意在祈求福星高照、家庭和睦、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衣食丰足。

合龙口,一般选在正午十二点,时刻一到,专门安排好的老石匠和窑洞主人登上窑顶,庄重地把预先备好的合龙石嵌进龙口,挂上筷子等物,在鞭炮声中,甚至雇上一班鼓乐手,吹打一阵。人们叫着“合龙了”,这时,主人家把米斗里的粮馍、硬币、针包、糖块,五谷杂粮撒向欢笑的人群,让人们争着去拾,人们称之为“撒粮馍”。

新窑门上,这时都要贴上对联,比如:“合龙大吉”、“四季平安”等等。

山西的主要民居形式

一、窑

窑洞是古代穴居遗风的演变。山区丘陵地带的贫苦人家多依向阳山崖挖土窑洞,多为一明两暗形式。虽然采光差点,但冬暖夏凉,收拾得干净利落倒也不失为一个温馨宜人的生活环境。有的土窑前面装修砖石门脸,有的只用黄泥或白灰抹个门面,木构门窗,糊的百麻纸上贴上鲜红的窗花,门口爬一两串南瓜葫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农家风情。

山区石料采集比较方便,大部分以建石窑为主。夯实地基砌起窑壁,在中间填上成窑顶半圆形,叫“堆土牛”。依土午砌成窑顶,扎实后再挖掉土牛装,用灰抹内壁。如用水架旋顶,要比堆土牛省事得多。

二、平

平房呈后高前低形状,老百姓称之为“一出水”。前面采用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泥皮土房建筑结构简单、省钱,屋顶用碱地淤土和麦秸和泥而抹成。淤土抹房逢雨不漏,并可利用泥的下渗特点将干裂的缝子自然淤合。隔二、三年再抹一次。加沤制的石灰抹过的房子更加结实。秋季五谷登场,房顶便成为晒粮场。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把房顶编织的色彩斑澜、秋韵盎然。

三、瓦

上宇下栋式的两山水瓦房,以人字梁起架,前面多以砖砌柱,留窗格门洞,多为硬山式结构,一溜顺水压板瓦。也有的地方为防止雨水冲刷,采用悬山式结构。屋脊为干扣一层砖再交错扣瓦的皮条脊形式。比较讲究一点的瓦房为双出水悬山式桶板瓦屋顶、排椽插飞、五脊六兽,前全木结构门窗,造型华美、采光好。屋内间架深广,多用水隔断,分出卧、客、厨间。山西尤以代县、繁峙民宅最为讲究。忻州等地的民房特色是高脊一出水瓦房,坡度较大,造型独特。

四、楼

在晋南、晋东南农村,多有双出水硬山式二层楼房。楼上只作贮藏物品、粮食之用,较低矮,也不专设上下楼梯,只有移动式木梯供上下。每到秋后,沿二楼屋檐下悬挂满了金黄的玉米,甚为好看。一些有钱人家的楼房则不同。二楼多能住人,前有出厦立柱、楼梯、拦板,门面油漆彩绘俱全。

五、石板房

晋东南一带山区农村利用片石材料,在屋顶成鱼鳞状铺设片石代为瓦顶。虽显简陋,但却朴实耐用,每当雨后屋顶各色石板清洗得五彩斑斓而又协调统一,石缝中顽强地长出数株山花野卉,充满诱人的村情山趣。

六、庵

庵棚是民间常见的临时性住宅。到夏间瓜田菜地边,便立起了三角形的、拱形的窝棚。或用黄泥封顶,或以秫秸避雨遮阳,有的甚至要象猴子一样在树上架一个简陋的草窝,颇具先古巢居风俗。夏夜微风下,瓜农惬意地坐在庵棚口,丝丝地吸着浓辣的旱烟袋,尽管门口挂着的熏蚊艾蒿在微风下一闪一闪的亮着,还不时听到手掌拍在皮肤上的响声,一只卷毛小狗偎在瓜农的身旁,煞有介事地瞪着黑黝黝的田野,机灵的耳朵捕捉着一切可疑的声音„„好一幅令人向往的夏夜守园图。收秋以后,辛勤的牧羊人卷着席子行李铺盖,支起羊棚,开始了夜间羊卧地的生活。有的牧羊人干脆临土崖挖一简单的地窝子,上面铺一点柴草,度过一个个夜晚。

山西民居:民居院落

一、院式结构

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

四合院,是较富裕的人家的住宅形式。按风水先生测定的位置以高檐出厦的大房为主,带耳房、左右厢房、卜房门洞、街门、院门。大房中装通顶四扇格窗隔扇屏门。厢房左右对称,按左上右卜顺序,归长子、次子居住。排场一点的大房有木雕卷口、雕花斗拱、砖雕门洞、方砖铺地、窗台一垛墙磨砖对缝。院门街门比较讲究,常以各种磨制的砖组合成边饰结构。四合院院落较小,院门以偏居多。

山区有一种天井式土窑院落,称为“地窨院”,格局极似四合院。多选平顶地方,从上而下挖成一个天井小院,然后从一头向崖边挖出出门洞。另三面掏成正窑、左右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屋顶上面就是平坦的场地、秋收打场的好地方。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就直接倒进了贮粮的屋子里,然后再堵住洞口。外人来到村里,还以为有个土坑,临近才知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人家。

二合院只有主房,左右厢房,街门,照壁等主体建筑。

大部分贫民则只有单一排二间或五间正房,院子打起四堵土墙留一个简单街门,院内随便搭盖一些柴草房。

一些声名显赫的权贵富豪人家建有规模较大的套院,有主院、偏院、书房院、绣楼、花园等。门楣高大,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如有名的乔家大院、阎锡山故居等。

二、街

街门是家庭的门面,一般比较讲究。简单的街门有用篱笆编织紫草绑架的,也有的在墙上挖一门洞或是豁口,拦挂些木条木棍。

普通的街门大部分是建在墙面上的独立门体。由门扇、门框、门垛、门楣等主体组成,又有门墩石、门过木、坐街石等附件。门楼造型各异,但以压瓦脊顶式最为普遍。通常在门楣上方留下匾空,砖空“耕读传家”,“竹雨松风”等字样。退缝式大门,其结构采用与房屋一体的穿堂门。门檐与屋檐相齐,门框装在门道中间,上面有挂匾门额。平式容堂大门,则前面不留门道,也不装门框,门扇直接安在墙壁后面,顶建门楼。门下设活动闸板,这类门一般较宽大,养马牛的人家多用此门。很多门洞采用砖旋起的半圆形结构,显得秀美大方。

门扇用比较结实的厚木板制作成,用铁皮包角、蘑菇门针,兽头门环、铁环门搭。多剧成黑色或紫红色。

三、附属设施

农家院落不同于书院花园。农具柴草、鸡狗猪羊、车马套具,吃喝拉撒都要杂陈,都有自己的安排。

茅房有的地方建在街上,称为“街茅子”。大年时还要祭供厕神紫姑。有的在自己家中不显眼处。柴房、碳房、鸡窝、猪圈、牛棚、马厩、羊栏在一般农家都用极简陋的方法搭建。山区人则多在土崖上掏窑洞来利用。好多人家到了盛夏炎热之季,在屋檐下、南墙底搭个简单的凉棚,盘个锅灶做饭,称为“野锅子”。

照壁是受信仰禁忌心理支配的产物。迎门而建,为的是避免人们直视院内景象,谓之防“三煞”。照壁正面中心多设有天地爷神龛,俗称“天地圪窟”。有的门口对面还要设照壁。

四、院室美化与卫生

整洁院室是山西人住宅的一大特点。妇女每日早起洒水扫院、擦抹家俱什物,男人的农具每次用完也用柴草擦净,按习惯的位置摆放好。反对乱丢乱放,否则被视为“没规矩”。畜圈隔三交五的用黄土垫一次,既攒肥又卫生。柴草之类捆扎码垛得整整齐齐。炉渣尘土倾倒于垃圾点。

室内尽管陈设简单、俭朴,但都摆放得有条有理,擦拭得一尘不染。做为装饰用的穿衣镜、梳妆盒、花瓶都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锅台、锅盖、缸碗盆罐锃光瓦亮。特别是在逢年过节,要里里外外大扫尘,否则就被视为“不清洁家”,要受人嘲笑。

乡村院落的乡土气,最有诗意。屋檐下飞出飞进的鸽子,落上落下的春燕,院子里悠然觅食的鸡婆,卷毛小狗摇着尾巴、戏弄着懒洋洋的肥猪,洁白的小羊羔在咩咩叫着,惊得那趾高气焰的大红公鸡咯咯乱飞。穿开裆裤的小儿在精心地饲养新逮的山催,屋门口笼子里的大肚子蝈蝈振翅高歌。盛夏一到,满院生机勃勃,高大的榆树、槐树似鹤立鸡群,浓荫一片。疏枝展叶的枣树被累累枣子压弯了腰。篱笆栅栏里的鲜花蔬菜姹紫嫣红,招引的蝶飞蜂舞。顺藤而爬的豆角、葫芦、牵牛花早给窗前搭起了凉棚。

家庭的养殖种植,既能美化环境,又是平常零用钱的主要来源。

平陆地窖院

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过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这里地形复杂,山垣沟滩皆有;地势“北高南低,从中条山到黄河边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离只有25公里,东西狭长,从东到西达 150公里。整个县境沟壑纵横,仅土沟就有75条,支沟、毛沟更是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平陆不平沟三干”的俗语来描绘它。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习俗,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居形式——地窨(yin 去声)院,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

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到处是这种地窨院。勤劳的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 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倍受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

我国的居住民俗传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当然,人类的文化选择具有非单一性,对民居形式的选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环境相同的平陆境内,也还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房逐渐增多。

与平陆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如晋南的闻喜、万荣、临汾等地,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陆地窨院极为普遍,特色明显,以至成为山西民居中独具黄土高原风格的一种类型被延用到今。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存。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璜、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碑一通,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草书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可乐山人王国光诗作碑刻一通,明代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刻二通,宁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另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40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文物。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法墨迹碑刻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研究价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 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 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象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朱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座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块,上书“古风”。雄健的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同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进入大门,走完那长长的甬道,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彩,富丽堂皇。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木雕:大院还有更迷人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二进门和一门一样,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纹,中间为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

二院正门木雕有八骏马及福禄寿三星图,又叫三星高照图。二院二进门木雕有:花博古和财神喜神。这花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宋徽宗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为“博古图”。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门楼为南极仙骑鹿和百子图。其它木雕还有天官赐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是一种民间神话故事画题。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宋随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穿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后分为二神,称“和合二仙”。二仙亦蓬头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合,取“和谐合好”之意。旧时一般在婚礼时悬挂厅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八骏、松竹、葡萄,表示蔓长多子、挺拨、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即传统装饰纹之一。“八仙献寿”,是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蓝彩和、何仙姑八仙赴会瑶池,为西王母祝寿,以此组成的画面纹样,造形优美,栩栩如生。全院现存有木雕艺术品三百余件,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砖雕: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卡圆上雕有兰花。掩壁上为“龟背翰锦”,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为六边形骨架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因它像龟的背纹而得名。古时以龟甲作为占卜的工具,视能兆吉凶。古书《述异记》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为灵龟。”以龟为长寿的一种灵物,用作图案,以示吉祥延年。进了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松树、桐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顺。立柱上有四个狮子滚绣球;一院偏院南房墙上有五个扶栏雕,中间为葡萄百子图,表示蔓长多子和富贵不断头,其余四个格子为“博古图”。一院正院马头上雕有四季花卉。二进院马头上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以古代传说中八位神仙所执的器物而组成图案。相传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常执小扇;吕洞宾剑显灵光魑魅惊,常背一剑;张果老鱼鼓敲起有梵音,常执鱼鼓;曹国舅玉板和声万籁清,常执玉板;铁拐李葫中岂只存五福,常带葫芦;韩湘子紫箫吹度干满静,常执一箫;蓝彩和花篮内蓄无凡品,常携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不染尘,常执荷花。因只采用他们所执器物,不画仙人,故称“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时采用较多。

二院大门的马头正面为犀牛贺喜,侧面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栏雕,从东往西数,一是喜鹊登梅,二是奎龙腾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鹭丝戏莲,五是麻雀戏菊。东偏院过门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书画,亦取吉祥之意。

三院大长廊,马头正面麒麟送子,侧面松竹梅兰,又梅兰竹菊。中国画正是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为其分支。宋、元时期许多画家都喜欢画梅兰加松树,称“松竹梅”,又叫“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兰花,名“四友图”。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黄凤他辑《梅兰竹菊四谱》中,又叫“四君子”。后人又加上松树或水仙、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编《芥子图画传》第三辑,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

四院门楼中为香炉,侧为琴棋书画。院内“梯云筛月”亨有四狮(时)如意、梅根龙头、四季花卉、花开富贵。并有掩壁,赵铁山书写题字。右边为暗八仙,狮子滚绣球,表示平安如意。还有凤凰戏牡、鹿鹤同春。左边为双鱼、戟罄,属吉祥如意图,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指以古代兵器中的戟,乐器中的罄和鱼纹组成的画面,取戟与吉、罄与庆、鱼和余的同音,表示吉庆有余。西跨院正房门楼有葡萄与菊花百子,上面扶栏为琴棋书画及博古图。四个马头正面为四个狮子,侧面为四季花卉。特别是《省分箴》雕和前面提到过的《百寿图》雕一样,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五院门楼马头为麒麟送子,院内四个马头为鹿鹤桐松。南正房门楼为菊花百子,中为文武七星,回文乞巧,又叫“七夕乞巧图”。七夕乞巧图是民间神话故事画题。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相传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这一夜,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牛郎、织女都是星名,演化为神话人物,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了河西的牛郎后,织造中断。天帝大怒,责令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会一次。《风俗通》中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鹊桥。七夕乞巧图,初始于北宋画家侯翼所作,后逐渐广传。

六院东院进门两侧为喜鹊登梅,背面为青竹和“福禄寿”三字。四个马头为暗八仙。正房扶栏中为葡萄,东为莲花,西为牡丹。前院内有“福德祠”,八宝图上有两个活灵活现的狮子和喻为吉庆有余的图案。

石雕:乔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艺虽比较少见,却是十分精细。现有几对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石狮为踱步前行状,刀纹如新,锋芒犹在,表现得机警、威武、活跃。其顾盼自豪的头部,提起全身的神气,表现狮子的雄壮、英武而不失真,给人以健康、活跃,富有生命力的感觉。

还有阴纹线刻,如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中为“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辈辈封侯”。南房柱石底垫为“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有“出将入相”、“神荼郁垒”(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胜返朝”等线刻,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彩绘: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献寿”、“满床笏”、“渔樵耕读”外,还有花草虫鸟,以及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种多样图案。这些图案,堆金立粉和三兰五彩的绘画各有别致。所用金箔,纯度很高,虽经长期风吹日晒,至今仍是光彩熠熠。立粉工艺十分细致,须一层干后再上一层,这样层层堆制,直到把一件饰物逼真的浮雕制成为止,最后涂金。涂金是用人头上的油污贴上去的,因其太薄,必须挑选晴朗无雨无风的天气,才能进行操作,可见完成一件图案作品是相当费劲、费时的了。其它还有线条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经久不褪,色泽鲜艳。

牌匾: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内有四块最有价值。其中有三块牌匾是乔家的,也是值得乔家自豪和感到荣幸的。那就是光绪四年由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和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送的“福种琅环”及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前两块表明乔家在某个时期对官府的捐助,又经朝廷大员题词推崇,因此倍加荣耀光彩。后一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乔家的一些善举和对人处事的方法。另外一块价值更高,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现存展于乔家第四院的东房内)。“丹枫阁”建成后,傅山为其亲笔题了匾,同时,戴廷式写了“丹枫阁记”,傅山又在后面加了跋。一匾二记三跋,语句令人费解。细分析,戴廷式《丹枫阁记》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 9月,他做了一梦,梦见和几个穿古代服饰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发生了一场大的变动,回头看时,已无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悬崖峭壁,崖上长满枫树和青松,中间还有一小阁,匾上写得“丹枫”二字„„。他醒后就按梦中的式样建筑了“丹枫阁”。其实戴廷式梦见穿古装的人出行,是对故国的怀念。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是指政局变化。《丹枫阁记》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灭亡,国难当头,放建“丹枫阁”,以寄托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枫阁记》后写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读书的中心,“枫”是戴廷式的字,“阁”是戴廷式读书的地方。故把“阁”命为“枫”,把“丹”字写在前面以示醒目。“丹” 表示红色,又表示忠心;“枫”既表示气节,又表示红色,都充盈着对明朝朱家的怀念思想。

此外,还有各院的门匾,例如“彤云绕”、“慎俭德”、“书田历世”、“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惟怀永图”、“为善最乐”、“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静观轩”、“梯云筛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体寓意。

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因此,来祁县民俗博物馆一游,从艺术、科学、文化、趣味每个方面,都会使您感到获益非浅,不虚此行。

曹家大院

太原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馆,位于太谷县城西南五公里处北恍村东北角,北临南同蒲铁路和 108国道线。它原是晋商巨富北恍曹家的一处“寿”字形宅院,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独立村北,与四周低矮的民房形成鲜明的对照。宅院总占地面积 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保存着明、清、民国三代的建筑群,陈列着无数珍品,是新开发的一处晋商文化旅游景点。1995年10月开放,已成为晋中旅游的热点。为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恍村,兼以耕作。到第14代“三”字辈中有个叫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 640余座,资产高达 1200万白银,雇员有 37000人,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金属制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惜于光绪甲午、庚子年以后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导致了失败,终于

走完了自己的辉煌历程。

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恍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这座宅院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宅院座北朝南,分南北二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 277间。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林比,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好一座庞大气派的豪门宅院!楼顶还建有三个亭式重楼,飞阁凌空,是曹家护院家丁巡逻之地,也是主人举杯邀月之所。建筑造形酷似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头像。当清晨雾气霭霭之时,或黄昏暮色茫茫之际,站在远处观赏,三座顶楼和整个建筑一起,酷似三头庞大的“牛”、“羊”、“猪”形。这种追新逐奇的建造意识,给宅院平添了几分辉

煌和神秘。

三多堂建筑堪称中国民宅奇葩,然而三多堂展出的珍宝则是花蕊朵朵了。它陈列有四大项目12个内容,数千件文物工艺,数千张照片,再配以绘画、书法、模型及现代化的灯光、音响效果,较好地反映了曹家全盛时

期的概貌。

“曹家经商史”主要反映曹家历代从艰辛的创业到创造辉煌和走向衰落的过程。有创业阶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辉煌时期的“辽奉蒙俄六百座”,“福禄寿喜四合围”;有衰败时期的“白烟一股瞬息间,千年

瓦金落纷纷”的情景。

“明清家具展”陈列有 400多件明清家具,有世所罕见的用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镶成的“百寿大屏风”,后部有上下各50个“寿”字型和三代帝王师祁 藻摘录古代十七位学者启导告诫后人的真迹文章。一百个寿字和文章均用阴刻手法刻于其上,又以金粉涂之。有“螺钿镶嵌贝壳镜”,用天然贝壳雕琢上民间吉祥图案和“福禄 寿”三星,当你选择不同角度时,会呈现出不同色泽。据传如果看到红色则会官运亨通,看到粉色则要走桃花运,而黄色则预示着要发财致富了。又有“寸斤寸金”的“红木半圆桌”,立体造化的”大理石座镜”以及数百件明、清家具,有“皇家看故宫,民间看曹家”之说。

“瓷器馆”陈列有近2000件瓷器,从掸瓶、罐,到碟、碗、盘,大大小小,琳琅满目,其中不乏许多

明、清珍品。

令人称奇的是在“珍宝馆”展出的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此系法国给清廷的贡品,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重 84.50市斤,上镶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而行进。这件国宝是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路经北恍向曹家借款的抵押物。另一件珍宝是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长7.74米,宽0.45米,上有1643个人物,208头牲畜,生动逼真,价值连城。同时展出的还有羽毛镜、商朝白燕古陶、哥窑碎瓷等珍

品。

此外,三多堂还展出有清代大书法家赵铁山的40余幅书法真迹,形意拳发展史,根雕艺术展,太谷宫灯展以及太谷县史等展览。现在正着手复原西侧的曹家花园,开辟一处休闲场所。

四神瓦当

新莽时期的“四神瓦当”。四神纹瓦当在汉代极为流行,它包括四种动

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就是对四神的描写。这四种动物中,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有人解释,这与古代图腾信仰有关,是氏族外婚制的反映。在瓦当形制方面,汉代瓦当的特点是中央有大圆柱,旁轮宽而齐整。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轮,最后上瓦当。西汉中期以后,瓦心与瓦轮不再分两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过程得到了简化。这些模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当,大气磅礴,仪态生动,是新莽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五篇:中国民俗文化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

2、地域性

3、变异性

4、传承性

5、规范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1、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2、岁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三、中国饮食民俗的基本文化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四、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五、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六、简要分析陕北窑洞、苗族竹楼、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 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客家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苗族竹楼: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优点:

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七、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八、民间口头文学的文体分类。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

(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

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

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

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九、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民俗文化?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要与时俱进3将中国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4我们要做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5政府要予以正确领导

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桥索:桥梁、索桥

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围墙高大;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蒙古包: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服饰民俗: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4、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下载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民俗文化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艺术大全》的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园本培训,现在我就在此对中国服饰做一总结。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浅谈服装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对于“衣食住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在古代,“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常用的字......

    中国居住现状之调查报告(最终版)

    中国居住现状之调查报告(中国人两年不买房) 。 关心房价的朋友看看,我说得或许有些道理,我从99年接触房地产业,一直干到今天,这行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赚了不少钱,真的不少......但是......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

    中国民俗文化审美[合集]

    中国民俗文化 主讲人:陈璇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

    中国民俗文化学案

    《中国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1、2》学案学习重点:掌握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族节日。学习难点:体验并展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学习方法:情境模拟法、小组合作法 、......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一、概述 1、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

    有感于中国民俗文化

    有感于中国民俗文化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自始至终,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衣、食、住、行等传统,无一不显示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