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湖北黄石金山工业园规划前 言
前言
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地处黄荆山与大冶湖之间,位于黄石与大冶市两城市的结合部,是黄石市、大冶市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区。2006年9月,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委托,承担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任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黄石市委、市政府实施黄石、大冶一体化发展战略,构筑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2006年6月,大冶市汪仁镇全镇和东岳、罗桥街办部分村组被委托给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管理,黄金山工业新区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黄金山工业新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
2006年6月,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邀请四家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公司进行黄金山工业新区概念规划竞赛。随后,开发区规划局委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四家规划设计机构提供的黄金山工业新区概念规划进行整合,2006年12月完成《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概念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年4月9日向黄石市人大专题汇报,2007年5月22日黄石市人民政府对《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批复(黄政办函[2007]34号)。
此后,项目组配合新区规划管理需要,对工业新区已完成的多条道路施工设计成果进行协调和整合,并根据规划局要求加深管线综合工作内容和深度,对主、次干道的各类市政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程进行整合,增加路段和交叉口市政工程管线的平面布置、管径、主要控制点高程控制。
2007年12月底,项目组根据开发区规划局、建设局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完成《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成果。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说明书收入附件。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1994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争先率先、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改善民生”工作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亮点增多、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其中出口343亿美元,分别增长44%、42.1%;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今年以来,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1-5月,全区实现工业产值1688亿元,同比增长19%;新增注册外资18.9亿美元,增长55.7%;进出口总额318.3亿美元,增长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长20.1%。
近年来园区发展有以下特点: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择商选资”战略,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8个项目,欧美项目占比达55%;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18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达到33.7%和60.4%。集约发展水平领先,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327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数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突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资源日益丰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3个百分点、2010年达4.4%,在建和建成的科技载体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苏州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等创新集群加快建设。创新功能持续增强,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总规模60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获批设立,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备案创投企业占全省1/4,创投资金规模超3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主体加速集聚,近年来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5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分别占到全市1/3和2/5,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创新人才日益增多,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近3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近3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总量占全市的60%;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得“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人才分别占全市50%左右,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近年来,我们抢抓苏州中心城市向东发展的机遇,高标准推进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建成道路558公里,铺设管网2182公里,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时代广场、摩天轮主题公园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东方之门、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加快启动建设,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24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苏州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城市环境日益优化,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金鸡湖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李公堤夜景灯光等工程先后建成,东环路改造初见成效,建成白塘植物园、沙湖生态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累计新增绿地3161公顷,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中新合作深入推进。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加强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增创体制机制优势。经验借鉴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中新集团(CSSD)自2001年股比调整以来连续实现盈利,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上市。改革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设立了首个SZ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唯一的商务旅游示范区、首个综合保税区、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及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推广辐射,国家商务部专门发文在全国推广园区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已成为了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积极参与和支持新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以及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辐射推广园区经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5、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区镇发展更趋协调,注重区镇一体化发展,所辖三镇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市乡镇,大力实施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燃气入户等实事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化,城乡社保全面并轨。国资实力持续壮大,先后组建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国资公司,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资产总额突破1100亿元,在城市建设、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社会事业加快繁荣,统筹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已有18所海内外高校正式运作,学生人数超6万,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设立了“中心区—社区—企业”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活动”,基层党建实现“有效覆盖”。重视廉政建设,通过落实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完善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按照“新理念、新目标、新形态”和“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的总要求,围绕苏州市“三区三城”的总定位,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创新引领、人才强区、文化兴区、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九大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新城区,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在加快产业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重点聚焦服务型经济和创新性经济,努力培育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6~8个规模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纳米技术相关产业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500亿元,培育4-5家规模超10亿元、15家以上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2、在建设创新型园区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研发机构200家、累计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率先建成“创新型园区”。
3、在打造东部新城上取得更大突破。积极融入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抢抓“三铁建设”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三大功能板块(金鸡湖金融商贸功能板块、独墅湖科教创新功能板块、阳澄湖生态养生功能板块)、两大枢纽节点(城铁站节点、综合保税区节点)、三大城市副核(娄葑、唯亭和胜浦),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地位。
4、在构筑人才高地上取得更大突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每年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人才等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200名。重点依托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努力培养更多适合区域转型升级需要的适用型人才,不断优化引才留才环境,努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5、在促进民生和谐上取得更大突破。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总之,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争先进位,推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矿产规划前言
张家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一、总则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张家口是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大市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矿业活动十分活跃,矿产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办字[2000]98号文件及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冀国土资源规字[2001]296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编制《张家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一)规划目的、依据、指导思想
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目的是:
1、为了落实全国、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依法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2、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矿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作用,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矿业秩序健康发展。
4、依据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使市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张家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本市矿产资源的特点、形势、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以及矿产品市场供需形势为根本,充分发挥张家口市资源优势,从而有效地保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当前及长远的需求。
(二)规划的适用范围、期限及基准年
《张家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适用于张家口市辖区内的4区13县,规划适用期限为2001~2010年,即近期为2005年,中远期为2010年。规划的基准年为2000年。
详细信息请见附件。
第四篇:湖北汽车产业规划
湖北省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汉、十堰领军汽车产业带
汽车产业一直是湖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领军行业,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就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以十堰、武汉为代表的相关各市也根据自身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制订了“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
就湖北全省而言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2012年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根据湖北“十二五”规划,湖北将投资101个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到1205亿元,依托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预计,到2012年湖北省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30万辆以上,其中新能源比例达到10%左右,主要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100万辆以上,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以上。根据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将形成180万至200万 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能达20万辆,特种车、专用车和客车等商用车生产能力超过8万辆。未来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将突破三千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此外,该市还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范围和比例,并制定相关优惠政 策鼓励市民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2010年“武汉造”汽车已突破66万辆,汽车产业成为武汉有史以来首个千亿产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十堰市规划的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包括:1.东风公司“863”计划。到2015年,东风商用车公司总投资100亿元,实现整车产品的升级和能力提升,突出抓好核心总成的研发与生产。形成中重型商用车20万辆、发动机20万台、变速箱20万台的生产能力;2.东风实业公司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微型车、经济型商用车、专用车和客车,形成专用车3.5万辆、农用车5万辆、客车1.5万辆、微型车50万辆的生产能力,力争新建微型轿车生产基地,产销量达到5万辆。3.地方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项目。地方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要坚持依托东风,力争到2015年地方整车(除东风品牌以外)达到35万辆。
汽车产业是十堰市“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将着力实施“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通过培植10大整车企业、10大专用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在东风“十二五”规划中,为了实现500万辆的产销目标,东风提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发展步伐的两项重点任务,以及包括自主品牌、合资事业、国外事业、新能源汽车、汽车关键总成、自主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在内的七大重点战略领域。依靠湖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十二五目标将更有保障。
第五篇:关于加快金山工业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金山工业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园区发展现状
株洲金山科技工业园始建于2003年,是国家火炬计划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株洲新材料产业园,同时也是今年株洲市园区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金山科技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一期6.96平方公里、二期约23平方公里)。园区以三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即硬质合金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园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引进企业36家,已投产19家,在建4家,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867.44万元。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钨钼铅锌精加工、交流及电子信息等行业。累计实现税收42870.41万元,其中2009年末实现税收4103万元。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完成基础建设总投资45808.94万元。其中,实际征用土地900亩,目前在征280亩,待征165亩;硬化道路4条,2000米;铺设给、排水管道2000米;栽植路旁、空地树木1800棵;草坪10200平方米;安装路灯310盏;建设标准厂房100000平方米。
3.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方面,大手笔包装项目。园区紧紧围绕三大产业和二期造城计划,加大项目包装力度。目前,已做好了《潍柴动力株洲产业园发展规划》、《中国五矿金山产业园规划》、《中国南车金山产业园规划》三个项目的包装策划;聘请国内一流包装策划公司对园区二期“金山新城”造城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另一方面,实质性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园区攻坚战”的核心。截止目前,园区陆续引进了安德利集团株洲有限公司、株洲春华实业有限公司、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和株洲九洲四维事业有限公司等36家企业。为实现大招商、招大商目标,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围绕三大产业,进一步加大园区项目策划、包装、招商力度。园区成功引进株洲新通铁路装备有限公司“高速铁路铺架及大型铁路机械专用装备”项目等7个项目,积极洽谈对接潍柴动力“株洲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等4个项目,4.园区实现多渠道融资。园区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一是采取抵押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经过双方多次协调和沟通,采取抵押方式筹得株洲市商业银行贷款。二是采取承贷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园区克服困难,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在市里有关部门帮助下,争取到通过城投集团承贷的方式为园区筹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三是利用政策优势,开拓融资渠道。园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农发行经过一年多的协调沟通,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成功落实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四是开发商住用地,搭建融资平台。积极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充分开发运作园区一期商住用地,以地生财。五是取得市、区级财政支持,实现多方融资。
5.园区多点子创新企业服务
为实现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目标,园区进一步创新了服务手段。一是实行特
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的中层干部和员工到市“5115”工程骨干企业蹲点,实行“点对点”、“特事特办”的服务。二是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园区定期召开银、企、园座谈会,积极为金融单位和入园企业牵线搭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广泛收集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园区积极开展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园区已搭建了 “金山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建立产学研联盟。为提高入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力,园区以“国家火炬中心”金山科技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基地为基础,联合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三个高等院校,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三个骨干企业搭建“硬质合金产学研联盟”。五是创业基地建设。为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前来园区创业,并使其在园区发展壮大,园区组织各种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活动,引导企业自主创业,今年5月,园区成功获批成为市十大创业基地之一。六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性服务。为解决企业职工上下班困难,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完成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公交首末站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虽然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园区相比,还存在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有利政策支持,园区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制约了园区更好发展。二是融资难题仍然存在,财政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经费的支持力度有限,银行部门也缺乏对园区发展的专项贷款支持。三是征地拆迁难,征地费用高,失地农民安置问题难以保障,用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审批时间长,导致项目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围绕“上档次,上规模,大发展”战略思想,2010年的金山科技工业园工作目标是,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完成园区招商5亿元,实现项目落地4个,项目完成投入2亿元。2010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做好一个规划,健全两个体制,实现三大突破,做好四项工作,强化五项措施。
(一)做好一个规划,建设高标准园区。
一是做好产业定位。建设以轨道交通、汽车配件和硬质合金制造为主导的千亿低碳园区,注入“低碳”、“生态”理念,构建区级行政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共融的高标准、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
二是完善结构规划。依托荷塘大道、玉龙路,与云龙新城相呼应,在荷塘大道东侧,打造集聚的产业空间,承载三大主导产业;在荷塘大道西侧,打造区级行政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和生活功能片,形成“东园西城”和“一廊,两心,两轴,多组团”的大格局。并且规划七条贯穿规划区的城市主干道以上级道路,形成“三横四纵”的骨干脉络。“三横”包括沪昆高速公路、玉龙路和学林路,“四纵”包括新塘路、荷塘大道、新园路和长株攸高速公路。
三是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按照株洲市的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征地、拆迁、搬迁及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建设,加快土地平整。
四是加快土地报批。尽快争取已上报的1200亩工业用地和185亩商住配套用地批复到位,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土地报批面积。五是加快包装策划。进一步完善园区二期23平方公里的 “金山新城”项目包装策划,搭建融资平台,加快与银行对接,以实现5-10亿元的融资目标。
(二)健全两个体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如有可能,有关部门是否可在园区设立相关临时工作机构,抽调精干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园区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全程的优质服务。
二是健全园区财政体制。建立园区独立的财政体制,增加园区发展后劲,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新突破。按照高起点,高要求,合理规划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争取贷款、市区各级、各部门支持,采用市场化动作,土地置换、建设公司垫付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建设纵横道路1条,里程0.85公里,硬化面积170000平方米,栽植树木2850棵,绿化面积765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850米,修建排污管道路1700米,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工程150000平方米。尽快完善园区一期功能,开发二期,使之大道“七通一平”的标准。
2.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010年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加速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落地项目不少于4个,总投资不少于2亿元,对2010年开工的项目,2010年内要全部竣工。2010年内提供建设用地不少于280亩。
3.软环境建设要有新突破。一方面加强协调服务。及时向入园企业传达政府有关政策法规,为创业者和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促进园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另一方面加强机关管理。加强学习和深入基层,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机关管理,健全制度建设,合理有序地开展好机关建设,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四)做好四项工作,确保园区和谐发展。
一是在土地征用在土地作用过程中,要做到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地处理好政府与集体、集体与农户的三者关系,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确保征地工作平稳推进;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将周边乡村建设用地规划纳入园区二期规划;三是要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和管理,确保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金足额到位,并建立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加强入园企业的管理,严把企业准入关,从入园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到工厂总平面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服务和监督,所有园区企业新建、改建、扩建的安全生产设置,按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强化五项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大力提升干部素质。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总结三个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坚持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大抓干部工作作风。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考虑、用心研究,尽职尽责干好工作;要强化服务意识,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新形势下抓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打造一流的软环境;要强化效率意识,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坚决防止拖拖拉拉和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落实奖惩措施。强化园区工作人员督查考核,实行奖惩结合,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奖惩。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引入竞争机制,重用实干者,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拔上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五是抓好廉政建设。以廉政勤政为着力点,政务公开全面实行,自觉接受广泛监察和审计监督,注重将廉政建设理论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浇注“防腐剂”,力抓源头治理,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