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鳝的防暑和越冬养殖技术
黄鳝的防暑和越冬养殖技术
黄鳝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5~28℃,在28℃以上时食欲下降,摄食量减少;而水温降到10℃时,黄鳝进入休眠状态。
1、进入高温炎热季节时,要做好防暑工作,主要的防暑措施是在养殖池顶上搭棚架,四周种植一些高秆植物和瓜、豆类藤本经济植物,当这些藤本植物爬到棚架上生长时,能起到遮荫降温作用。若用井水或泉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能过快,以免温差过大黄鳝无法适应而得病死亡。
2、当水温降到15℃左右时,投喂优质饵料,使之膘肥体壮以利安全越冬。水温降到10℃时,黄鳝便钻入泥中越冬,所以在入冬前要将达到上市规格的起捕出售。若要全年饲养或对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部分鳝鱼,必须采取越冬措施,通常要在池上搭棚保温。同时将池水排干,让黄鳝在底泥里越冬,也可以不排干池水,进行带水越冬,但要加深水位。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温泉水或电厂的余热水,便池水温度保持在20~25℃有利于黄鳝的快速生长。
晨辉饲料
第二篇:夏天高温季节黄鳝养殖管理技术
夏天高温季节黄鳝养殖管理技术
在夏季气温可高达35~42℃,夏天阳光的曝晒很容易将池水水温升高到28℃以上,甚至可达38℃以上,水温高,黄鳝吃食旺盛,排泄物较多,水质易恶化,含氧量也由止而降低。如果不抓好夏季管理工作,高温天气对黄鳝的正常生命活动构成威胁,黄鳝会因环境不良引起死亡。因此夏季养殖黄鳝时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防逃管理。夏天的雷雨特别多,时常要注意池子的排水系统是否堵塞、防逃网是否完好。池埂高度是否够高,如果不够高,须加筑池埂,以免黄鳝跃埂或用尾部向上钩住池口逃跑。当然在建池时就要做好防逃设施,池子的上口要做成“厂”字形,池子四角最好砌成弧形,以免黄鳝沿池直角成s形窜出逃走,造成严重的损失。
防暑降温。夏季气候炎热,水温特别高,如果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必将引起黄鳝的中暑死亡。有条件者夏季专设荫棚降温或在室内养殖效果较好。养殖者可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降温措施以达到养殖最佳效果。
荫棚降温。即在成鳝池的正上方人工搭设荫棚,以遮挡午间烈日直射。荫棚的搭设可以借助池边植物(如扁豆、丝瓜等)的藤蔓或直接用遮阳网与稻草帘等覆盖物构成。
水生植物辅助降温。这种方法多与荫棚降温接合使用,具体方法是,在成鳝池水面上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借助植物体遮阳。
换水调温。上述方法水温仍超过28℃时,必须加注新水,最好选择地下水或深水降温,但温差不得超过3℃,夏季把池水位加至25~30厘米。
水质调节。黄鳝喜浅水生活,夏天池水也不宜过深,鳝池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淡褐色或嫩绿色为好,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由于鳝池较浅,一般不要施用有机肥料,以免败坏水质。夏季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可2天换水1次,若水质过差,最好1天1次或1天2次。
科学投喂。黄鳝以投喂蚯蚓、蝇蛆、螺蛳、河蚌肉等鲜活饲料为佳。同时,兼投部分植物性食物,如麸皮和瓜果皮之类。盛夏投喂,一般以傍晚为宜,也可略微推迟。掌握好投饵量,每日投喂标准以当日黄鳝吃完为宜,一般投喂量为在池鳝体重的6%~8%。
防止缺氧。防止缺氧的办法有:一是注入新鲜而又清洁的冷水,但须注意的是不能在傍晚注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流而引起黄鳝浮头;二是在鳝池中混养一定量的泥鳅;三是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如何发现浮头要及时处理,这样才能确保黄鳝安全地度过夏天。
病害防治。发烧病。由于黄鳝放养量大,鳝体表面分泌的黏液聚积发酵,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黄鳝焦躁不安,彼此缠绕拥挤,体温急剧上升,鳝体发烧而死。防治方法:降低黄鳝密度,发病后立即更换新水。昏迷病。此病在炎热季节发病较多。防治方法:先遮阳降温,再将新鲜蚌肉切碎,撒入池内,具有一定疗效。
晨辉饲料
第三篇:黄鳝养殖实战经验谈
黄鳝养殖实战经验谈
黄鳝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要想获得人工养殖黄鳝的成功和高产高效,首要一条是要按照黄鳝生长的生态要求进行饲养。
一、黄鳝生态养殖的优点
采用生态养殖法饲养黄鳝具有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的特点。每平方米可产商品黄鳝6-8千克,亩产效益可达3-5万元左右。此法养殖黄鳝,不仅容易取得成功,而且用工少,成本低,效益高,还能获得同野生黄鳝一样的口味。
二、黄鳝生态养殖的条件
(1)水源无污染、大小适宜的天然水塘,且塘水要常年清新而不干涸。(2)最好是可见到已有野生黄鳝生长或能养(已养)其他鱼类的池塘。(3)池塘要既能进水、排水,又能防逃。
三、黄鳝生态养殖的方法
(1)选塘。根据要求选塘,对过大(超过50亩以上)、不易管理、无法防逃的池塘不宜采用。一般以0.2亩~6亩的池塘较好。1-2亩左右的最佳。
(2)整塘。对选好的池塘要适当进行人工整理。通过整理,达到改善水质,便于饲养管理、更利于黄鳝生长等目的。整理主要是清除腐臭的淤泥和池塘周围的垃圾等污染。
(3)清塘。每亩用10斤~20斤新鲜生石灰,在放养前兑水全池均匀泼洒。
(4)放养。清塘20天后放养。每亩放养10克左右的鳝苗50-80千克。人工养殖的鳝苗可直接下塘饲养。初次放养时要选择大小一致的鳝种。以后通过自然繁殖可不再投放种苗。饵料种类为蚯蚓、蝇蛆、小鱼、黄鳝全价配合饲料等。
(5)管理。主要是防逃。雨量大时要及时排水,进出水口要用铁丝网栏好。另外,因饲养密度高,更要重视防盗防药害。
(6)防病。生态养殖黄鳝一般不易患病。每亩放养几十只蟾蜍,大部分疾病即可得到预防。
(7)捕捞。主要采用笼捕的方法,晚上放笼,早上起笼。实行捕大留小,周年繁殖,一次放养,年年获益。
贮养黄鳝关键技术
近年来,城乡市场对黄鳝的需求增加,季节性差价拉大。因此,在黄鳝上市高峰时低价收购黄鳝,贮养一段时间后,到冬、春季节高价销售,有利可图。但是,如果黄鳝在贮养期 间发生大量死亡,不仅赚不到钱,有叶甚至还亏本。
来源: http:///channel/huangshan
为了减少黄鳝在贮养过程中的死亡,应切实掌握好五项关键技术:
挑选健壮、无病无伤的黄鳝贮养。目前,一般以笼(篓)捕、钩捕黄鳝为主。笼(篓)捕黄鳝,除身体上有划伤的以外,可以贮养。钩捕的黄鳝伤势较重,一般不宜贮养,如果贮养,时间也不能长。图为受伤黄鳝,往往受强者挤压,沉入底层泥土中,易导致死亡。
注意控制水温。贮养黄鳝的水温,宜控制在18℃-28℃。注水温度与鳝池的水温,相差不宜超过3℃。这是因为:水温太高,可引起黄鳝自身耗氧量增加,极易造成水中缺氧,黄鳝窒息死亡;水温剧变,也会导致黄鳝死亡。所以,夏季贮养黄鳝,应在鲜池上方遮荫,如搭棚和沿池种植葡萄、丝瓜等攀爬植物。
保持适当密度。黄鳝贮养的密度,一定要适当,不能过大。具体密度,视贮养黄鳝多少、大小和贮养时间长短,灵活确定。
及时换水降温。黄鳝体表有很多粘液。若贮养密度大,又不及时换水,粘液会越积越多。这些粘液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溶氧,并产生热量,使水温明显升高,造成黄鳝窒息死亡。所
以,对鳝池要及时换水降温。
投喂适量适口饲料。当黄鳝投入贮养池后,若所投喂的饲料不适口,黄鳝长时间不摄食,即得闭口病,并导致体弱消瘦,最后死亡。相反,饲料适口但投喂太多,也会使黄鳝采食过量,易患鼓胀病而死亡。
黄鳝网箱养殖技术
1.池塘的选择 池塘应选在水源条件好,进排水方便的地方。池塘最好呈东西走向,四周没有高大作物。面积由养殖规模决定,池塘深度在1.5米左右。池塘选择好后在1~3月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然后暴晒7~10天。如是新建池塘应在池塘开发出来后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撒。池塘进水后按每亩1~2条青鱼,10条左右草鱼,20条左右大头鱼,30条左右花白鲢放养。
2.网箱布置 首先按一口网箱2~4根2.5米左右长木桩在池塘中钉成排,然后把铁丝从头到尾固定在木桩上,方便固定网箱。网箱应采用聚乙烯无结经编网片加工成大小长5米×宽2米×高1.5米或者长4米×宽2米×高1.5米,然后把网箱固定在铁丝上。在挂网箱时纵向距离为2~3米,横向距离为1~2米,网箱应挂在离水面0.5米左右的地方。网箱挂好后把水葫芦放到网箱里面,水葫芦占网箱2/3左右面积。(水葫芦下池前用消毒剂消消毒)
3.苗种投放 苗种最好选择本地带大花斑的黄鳝。一般每年六月上旬到七月上旬是投苗的最好时机。投苗时先了解天气情况,最好选择近期无雨天气投苗。网箱在投苗前2~3天应用生石灰或消毒剂消毒。鳝苗一般选择4钱至1两左右的健康黄鳝。鳝苗下箱前用10ppm百毒消或5ppm卫康浸泡一下。一般网箱养鳝每平方米投苗1~1.5公斤。
4.饲养管理 鳝苗下箱后观察三天,如果有死鳝苗应立即捞出来。到第四天,用一点鲜蚯蚓和新鲜鲢子鱼或小杂鱼,用绞肉机加工成鱼糜后再放点黄鳝膨化饲料拌和均匀就可训食了。一般一个网箱里面放2~3个食台。投完后观察一下黄鳝摄食情况,第二天早上观察黄鳝吃完没有,如果吃完了晚上就加大一点量,如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饲料捞出来。应每天早上都要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往后慢慢地把食量加到50公斤黄鳝吃4斤左右新鲜鲢子鱼和2斤左右黄鳝膨化饲料。到8至9月加到50公斤黄鳝吃3~5斤鲢子鱼和3~4斤膨化饲料。九月下旬后如果气温下降,就把膨化饲料量慢慢减下来直到停食。在8~9月有条件地方可以经常换换池水,改善水质。
5.病害防治 黄鳝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一般黄鳝下箱前用生石灰水体消毒,以后每半月用三氯异氰脲酸粉或百毒消消一次毒。在训食时可以加一点诱食剂,电解多维和四黄粉。以后每半月加一次四黄粉和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以增强黄鳝体质。半月后黄鳝吃食正常了,用鱼虫灭给黄鳝内服驱除体内寄生虫,再每隔一月驱一次寄生虫。驱寄生虫后加肝泰给黄鳝内服五天左右,肝泰服完后再用肠腮灵或呼诺玢预防细菌性疾病。在8~9月黄鳝吃食量大的时候可以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制剂在饲料里面,以便改善水质。添加微生物制剂时应和消毒剂和抗生素间隔3天左右。
按此方法经过实践,大大提高了黄鳝的成活率、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
第四篇:黄鳝养殖的春季管理
今日三农网,http://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做好春季管理是黄鳝养殖成功条件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春季黄鳝养殖的管理要点: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做好春季管理是黄鳝养殖成功条件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春季黄鳝养殖的管理要点:
1.准备工作。清明前后,一般水温稳定在10℃以上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准备工作。首先是对养殖池周围环境进行清扫,然后进行药物消毒。方法是用生石灰制成50克/升饱和石灰溶液后,滤出清液,加10克/升的烧碱搅匀制成强碱消毒液,然后用此液对养殖池周围进行喷洒消毒。最后,揭去鳝池表面的越冬覆盖物,并立即向泥面和池内壁喷洒消毒液。完成以上工作后,检查黄鳝越冬情况以及鳝池的设施是否完好。同时,池内泥埂也要修整种植上水生植物如慈菇、荸荠、芋头等。
2.保持水温。春季气温较低,有时还会出现“春寒”现象。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最初可暂时借用越冬用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无风、有阳光的中午揭膜晒几小时,下午盖膜保温,有条件的可用电灯或其它加温设施。用电灯加温,也可起到加强光照,促使藻类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抑制有害菌繁殖的目的。如果鳝池周围特别是顶部有葡萄类藤蔓,应加强疏枝,以便尽可能多的利用日光。
3.水质管理。黄鳝是喜浅水和喜温性的动物,所以在早春季节,水位应控制在6厘米左右,以利水温上升。同时,要做好换水工作,以保持水质清新,提高黄鳝食欲,加强饵料转化。换水是清除池塘污物、增加溶氧、保持水质清新的有效途径。但是黄鳝对水温差反应较为敏感,一旦换水的温差超过3℃,黄鳝就可能患上感冒病而逐渐死亡。所以换水时,应尽可能换同温水,一般措施是增建一个蓄水池,水经曝晒后再进行换水。换水次数应根据黄鳝的放养密度、投饵情况、气温等灵活掌握,时间一般以晴天中午为好。当气温较低时不用换水。气温升至15℃时,可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占总水量的1/4;气温升到20℃左右时,可每5天换水1次,每次可换水1/30。
4.适时投饵。早春投饵主要是恢复黄鳝的体质,促使黄鳝外出活动,提高黄鳝食欲,并调整黄鳝的摄食习惯。据试验,黄鳝对各种饵料的嗅觉敏感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是:蚯蚓、蚬、螺、蚌、蛙,鸡、鸭、猪肠等,且以鲜活饵料为好。通常投喂活蚯蚓,规模小的可投喂黄粉虫,一般以活饵喂1周左右,黄鳝便可倾巢而出,此后便可逐步驯饲至投喂的其它种类饵料。投饵量初次可按黄鳝体重的0.5%左右,第二天观察若饵料有余,则应酌情减少,否则应适当增加投喂量。
5.病害防治。在春季低温和少光照的情况下,黄鳝易患水霉病,防治措施除要注意加强光照,提高水温外,还可采用0.5克/升食盐和0.4/升小苏打溶液配成混合液全池泼洒。发病后,可采用0.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或0.3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全池泼洒,每3天1次,3次即可治愈。
第五篇:宁夏静水塘养殖鱼类封冰期安全越冬技术
宁夏静水塘养殖鱼类封冰期安全越冬技术
宁夏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封冰期长达约100天,冰层厚达50cm~30cm;保证鱼类在冰封期安全越冬是本地区养鱼生产的重要环节。保证冰下适宜溶氧,是封冰期鱼类安全越冬的关键。----封冰期静水越冬塘的环境条件
----封冰期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鱼类在封冰期死亡的原因
----封冰期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第一节
封冰期静水越冬塘的环境条件
1、水位
各种静水塘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
2、水温
宁夏气候类型: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南端(南部山区)属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中部干旱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引黄灌区)则为中温带干旱区,南北气候悬殊较大。
宁夏基本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年、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全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南北积温变化大,≥0℃积温1419.4~4122.4℃,≥5℃积温1189.3~3973.5℃,≥10℃积温512.2~3638.3℃,≥20℃积温0.0~1971.8℃。
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时期,干燥而寒冷是冬季的主要气候特征。封冰期水温:
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见图)。如果封冰时降温幅度较大或水体较浅,水体上下层可能出现全同温。整个水体封冰后,不冻层水温很少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各水层温度相对稳定,表层水温最低,深层一般可保持在3~4 ℃
由于封冰,使越冬池水温通常比较稳定,这样的水温对越冬鱼类是十分有利的。此外,一些冰下水深不足1m的浅水池,随太阳辐射热的减少和气温的下降,在严寒的12月末,1月、2月初,底层水温可降至1℃以下;连片池塘的边缘池或位于风口的单独越冬池,底层水温也可能稍低一些,但通常也都在0.5℃以上。
3、光照
冰下光照强度与冰质关系密切,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冰层透光率随太阳位置而增减。冰下照度值随时间而变迁。
明冰透光率一般为20%~50%。冰下照度值在晴天中午前后最高,可达l万~2万勒克斯(lx)。厚3 cm~5 cm的乌冰,透光率仅为10%左右,冰下最大照度值约3000 lx。但是,由于冰的升华作用,结冰时形成的乌冰层会逐渐变薄,透光性会转好。冰上有20 cm~30 cm厚的覆雪,透光率只有0.1%~5%,冰下最大照度值不过30~100 lx。
藻类的补偿点为156~390 lx,常为300 lx。而光合作用的最适照度为:
绿藻5000~7000 lx 硅藻11000~22 000 lx 甲藻27 000 lx 可见覆雪冰以下照度难以满足藻类正常生活的需要,而明冰和不太厚的乌冰下的照度则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藻类的正常繁殖。
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而乌冰和冰上有覆雪的越冬池,底层光照极弱或根本没有。
4、透明度
明水期间由于风浪、施肥和投饵等因素干扰,透明度难以完全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多少。而冰下水体没有上述干扰,浮游植物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冬季更有可能通过透明度来估量浮游植物的现存量,这在生物增氧越冬实践中有一定意义。
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现存量呈负相关。例如1979~1981年冬季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透明度(Y,cm)(22 cm~139 cm)与相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X,mg/L)间的回归式为:
Y=83.91-0.72X(n=153,r=0.435)
5、溶氧量
冰下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数量、鱼类、底质和冰质等密切相关。这对搞好鱼类安全越冬是十分重要的。
溶氧的来源------光合作用产氧。结冰后,池水和大气隔绝,溶解氧再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补充。冰下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池塘光合作用毛产氧量随着月份呈一定规律的变化: 12月<1月<2月<3月<11月,和光合作用强度一致。溶氧的消耗:
1、养殖鱼类呼吸;呼吸耗氧率随养殖鱼类种类、个体、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而变化。
2、水中微生物耗氧: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有机物分解耗氧。
据调查,浮游动物耗氧的速率为721-932ml/kg·h。原生动物的耗氧速率为0.17×103-11×103ml/kg·h。浮游植物每天的呼吸耗氧量占其产氧量的10~20%。
3、底质耗氧: 底质耗氧是越冬池氧气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①底栖生物呼吸耗氧; ②底质有机物分解耗氧; ③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
底质耗氧主要不取决于底泥的厚度,而在于泥表层淤积物的性质和泥的密实程度。只要底泥结实,即使厚一些也不要紧。各耗氧因素所占的比例估算
鱼类耗氧占总耗氧的16.1%,水中微生物耗氧占72.9%,底质耗氧占0.6%,逸出占10.4%。
6、二氧化碳 封冰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它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水中微生物的呼吸。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200毫升/升,可致鱼类死亡;在缺氧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增加还会加快鱼类死亡。所以水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降低二氧化碳对水质的影响。
7、硫化氢
在封冰后缺氧的情况下,硫化氢是在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蛋白质)的矿化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对鱼类有极强的毒性。它的氧化还要消耗水中氧气。因此,在产生硫化氢的水体中,溶氧量会迅速下降。不过在不缺氧气的情况下很少发生。
8、PH值
封冰后水体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PH值会逐渐降低,由弱碱性变为中性或弱酸性。
9、溶解盐类
封冰期越冬池,由于浮游植物的消耗,氮、磷含量不高。
各种水体的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对水较深、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水体来说,水体的理化因子相对变化较小,越冬安全系数也高。反之水较浅、淤泥厚、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较大,鱼类越冬效果差,危险性也大。
二、冰下水体生物状况
1、浮游植物
与明水期相比,冰下浮游植物种类少、生物量不低、鞭毛藻类多。
据对东北地区若干越冬池的实测表明,常见优势种群有光甲藻、隐藻、小球藻、壳虫藻、眼虫藻、棕鞭藻、黄群藻、鱼鳞藻、兰隐藻、针杆藻和菱形藻等,只有30余个属。绿藻(衣藻、小球藻等)、金藻(棕鞭藻、单鞭金藻等)及硅藻(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大,日产氧量多,而隐藻产氧量较少。
由于浮游植物,特别是鞭毛藻类的趋、避光运动,冰下表、底层浮游植物量有一定的垂直差别,通常是白天表层多于底层,而晚间分布比较均匀。池水溶氧量亦随此而变化。
2、浮游动物
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动物,而枝角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现。轮虫种类较多、出现率最高的是犀轮虫、多肢轮虫和几种臂尾轮虫。原生动物常见种类有侠盗虫、接栉毛虫、喇叭虫、钟形虫、革履虫、似袋虫等。桡足类主要是剑水蚤及其幼体。
第二节
封冰期越冬鱼类生理状况
一、摄食与肠道充塞度
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可少量摄食;吞食性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滤食性鱼类摄食强度下降。
二、鱼类体重的变化
冰下鱼类很少摄食,其新陈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因此,鱼类经过一个冬季到翌年春天,体重大都减轻。在越冬期鱼体内脂肪消耗50%以上,一般而言,鱼体规格大且肥满度高,越冬效果好;但温度过低时,情况可能刚好相反。
三、鱼类的耗氧速率
养殖鱼类在冰下耗氧率比夏季低5~l0倍,越冬池冰下溶氧过低会使鱼类窒息死亡,但溶氧过高会使池鱼代谢异常,患气泡病而死亡。
第三节
养殖鱼类封冰期死亡原因
一、鱼体质差
通常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好,越冬成活率高。鱼种体质差,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就差,染病机会增加,因此引起鱼的死亡。
偏肥的鱼种含水量过多,缺乏必要的锻炼(可能还缺乏必需脂肪酸),在越冬水温偏低时,也会造成死亡。
二、鱼病
鱼体受伤或体质不佳,在越冬期常感染水霉、竖鳞病或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等寄生虫,导致越冬鱼类的死亡,尤以春季融冰前后其发病率较高。
三、缺氧
其原因大致有:扫雪不及时或面积过小,透光性差;水体清瘦、缺肥;浮游动物过多;水质过肥,水中微生物耗氧(水呼吸耗氧量)过大;水位太浅等。
四、低温
当水温降至0.5℃~0.2℃时,鱼体就会冻伤乃至冻死,尤其是含水量高、偏肥的杂交鲤,更不耐此低温。所以当溶解氧告急时,长时间采用机械增氧,往往可使水温降至0.5℃以下造成大量死鱼。
五、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而引起死鱼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不强和不懂技术。如:较早并塘和停食,造成越冬后期的消瘦死亡;越冬水体不清淤,水质差,水位浅,又未监测氧而缺氧死鱼;盲目补水,尤其是污水的补入,造成严重缺氧死鱼;拉网操作受伤,感染鱼病,造成死亡;盲目连续用药,造成环境条件恶化、药物中毒等使鱼死亡;长时间搅水,水温低死鱼等。
第四节
封冰期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一、养殖鱼类
鱼体健壮肥满,耐寒抗病能力强,耐越冬期的消耗,越冬死亡率低。越冬前应尽可能地进行鱼病检查,以相应药物进行处理。
适宜放养密度。根据越冬鱼的种类、养殖经验和管理措施等具体条件而定。
二、水位
为保持一定水位,静水越冬塘在冰封期应适时分期注水2~3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有效水深。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
据研究测定北方地区越冬池补偿深度一般为0.8~1.5m。所以,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1.1~1.8m为适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三、透明度
若按越冬池的最适浮游植物生物量为50~25mg/L计,越冬池的最适透明度应为48-6cm。
四、水温
越冬池的水温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如此稳定的水温对越冬鱼类是十分有利的。采取循环水或补水等增氧措施,冰下水温的自然垂直分布将被打破,底层的水温可降低到0.2℃,当停止注水后,水温会自然回升但底层的水温一般不会再达到4℃。所以,当越冬池缺氧采用增氧机或水泵曝气增氧时,要十分注意水温下降问题。
五、冰下增、补氧
鱼类越冬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条件,最重要的就是水中的溶氧含量,这是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水中的溶氧丰富,可促进池塘物质的良性循环,这对创造一个良好的越冬环境尤为重要。但在漫长的冬季,越冬池的缺氧也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行之有效的补氧方法,科学的实施冰下增氧,可化险为夷,保证鱼类越冬安全。
冬季越冬池冰下增氧方法主要有生物增氧、注水补氧、循环水补氧、机械强化增氧、充气补氧和化学增氧等方法,本文主要介绍我地区常用的前四种增氧、补氧方法及应用技术要点。
1.生物增氧
越冬池封冰后水中氧的主要来源是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而,保持水中一定数量的的浮游植物就可以不断地补充水中的氧气,满足越冬鱼类的需要。
①、越冬池注水时应保证水中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尤其是引用地下水时要特意的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但数量一般不要超过1/5),作为引种之用。
②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可以施用少量化肥提高水的肥度,每亩用量为尿素和过磷酸钙各0.5--1.0千克。但不能施有机肥,以免增加耗氧因子,造成水质污染。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临封冰前或封冰后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采取挂袋的方法施肥,打冰眼,将化肥装袋挂在冰下水体中,每公顷水面挂60~90个袋。
③、在封冰后,可自然的繁殖喜低光照的鞭毛藻类对提高增氧效果有利。④、当剑水溞和轮虫较多时,为减少耗氧,可用0.7ppm敌百虫进行杀灭。⑤、下雪后要及时清扫,保持明冰,增加冰的透光率。
实践证明,生物增氧是静水越冬池最简单、最经济有效的增、补氧方法。2.注水补氧
采用注水补氧法,一定要提早进行,以防止因缺氧而一次注水量过大或注水时间过长,导致越冬池水温的急剧变动及鱼类的频繁活动消耗体力。因此,每次注水的时间和注水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应适当的加以控制,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注意。
因注水补氧所用水源的不同,注水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下面分述如下。
①.引取河水和大水面的水补氧
当引进河水和大水面的水补氧时,要注意水源的水质和溶解氧含量,水质要符合养鱼用水标准。如果水源的含氧量较低时,可使水流经一段渠道或提高落差,先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再注入越冬池。据测定水流的落差为90厘米时,注入越冬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为1.7毫克/升,将落差提高一倍,氧量可达2.2毫克/升;再把流程增加11米,氧量可提高到5.6毫克/升。当水源混有污水时,还是不用为好。
②.提取地下水补氧
使用机井作为水源补氧,要注意井水(也包括泉水),一般含氧量低,同时还含有一些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所以,必须注意冬季使用井水补氧,要将流程设计在20米以上,以增加井水的溶氧含量和释放有害气体。此外,采用地下水补氧时,还要注意水中的铁含量,如井水的含铁量高,千万不要将水直接注入越冬池。因为,低价铁在氧化时要消耗水中的氧,而且氧化铁很容易粘附在鱼的鳃丝上,妨碍鱼的呼吸,过多的铁还会抑制浮游植物的繁殖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增氧效果。因此,凡含铁较多的井水,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暴气、氧化和沉淀后,才可少量注入越冬池。
③.取临近池塘水补氧
使用临近池塘的水补氧,也要先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尽量提高注入越冬池水的氧含量,以提高补氧效果。3.循环水补氧
当越冬池严重缺氧而又缺少水源时,可采取原塘水循环补氧的方法。原塘水循环是用泵抽出池水,使水流经一段冰渠暴气、增氧后再注入越冬池,以达到提高越冬池水中含氧量的目的。这种方法增氧效果较好,但缺点是使水温大幅度下降,直接危害越冬鱼类,若长时间循环水还增大了鱼的活动量,对安全越冬不利。因此,采取原塘水循环补氧时,宜早使用,一次循环水量不易过大,在监测溶氧含量的同时要监测水温变化,当水温低于2℃时,应立即停止循环水。循环水补氧常因水温的急骤下降而造成大量死鱼,所以该法只能作为解决越冬缺氧的应急办法,不宜反复使用。
同时循环水的地点应选择在深水处,以免冲起底泥,搅混池水。4.机械强化增氧
利用增氧机械强制使空气中氧大量溶于水中,这种方法的增氧效果与增氧机的类型和功率大小有关。使用叶轮式增氧机虽增氧效率
5、化学增氧
通过施用化学药物,也可达到增氧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化学增氧剂主要有:过二硫酸铵、过氧化钙和过氧化氢等。过二硫酸铵的用量为每立方米用10克,过氧化钙和过氧化氢在每立方米水中加10-20毫升。要注意,增氧剂千万不可过量使用!
六、越冬管理
1、测氧
定期测定越冬塘水中的氧气,一般每周检查一次,春节过后,应每天检查一次。当溶氧量降到3毫克/升时,就要采取措施,增加溶氧。
测氧有助于了解冰下水体溶氧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目前,测氧多采用化学试剂测氧法,这种方法比较经济,但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购买测氧仪器测氧,仪器测氧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2、及时补水
根据越冬池水位下降和溶氧情况来确定。
3、巡池
一要注意观察越冬池有无渗漏情况,如发现冰面塌陷,则可能是越冬池漏水。出现漏水情况,应及时补水。二要注意观察堤坝情况,特别是在严冬季节,看堤坝有无断裂。如发现断裂,应及时修补。
4、打冰眼
打冰眼观察水色和生物活动情况。因为不同的水生动物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不同,可以根据冰眼水面出现的不同的水生动物来判断水中的氧气情况。当池水严重缺氧时,水色往往浑浊、变黑,有腥臭味。
在一般情况下,打开一贯冰眼,如果没有发现水生昆虫、小型野杂鱼,说明水中还不缺氧,如果冰眼处发现较多的水蚤,说明水中的氧气已比较少;如果发现水斧虫、水鳖等水生昆虫,说明水中已比较缺氧;如果发现小型杂鱼和饲养的鱼类,那么水中氧气已经很低,必须立即注水增氧。
5、扫雪。越冬期间,要保持池面的透光性。下雪后要及时清雪,保持鱼池一定的透光性,如果冰面积尘过厚时也要扫掉,清雪的面积应占全池面积的80%左右。
6、防治鱼病
越冬期间经常观察冰层下鱼类是否有异常或贴近冰层游动现象,要根据情况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有鱼病发生,应选择适当的药物及时进行治疗。如果越冬期间不能将鱼病完全治好,在翌年开春融冰期间要尽早使冰融化,及早分池并进行药物处理,防止引发暴发性疾病。冰封越冬水体杜绝使用硫酸铜,以免影响越冬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造成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