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
子项目二: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中期报告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七月 子项目二: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中 期 报 告
本课题是重庆市教委重大软科学课题“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之子课题,课题名称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课题编号:KJO9CA12。该课题的负责人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万明春教授。课题预计完成时间为2010年12月。课题以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等作为成果展现形式。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0年1月9日重庆市教委重大软科学课题“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开题以来,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及时开展了课题研究。
(一)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开题论证
课题组整合市教科院、部分高校、市级和部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部分区县教育科研机构、部分中小学等相关单位的科研力量,汇聚了一批具有较强教育中宏观研究能力的教授、中学研究员级教师、副教授,以及博士、硕士,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研究团队,着手开展了课题研究。
2010年2月2日,课题组召开研讨会,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课题论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研究内容,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讨论了课题研究提纲。课题论证会统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认识,找准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二)拟定研究方案,落实研究责任
根据课题论证会议精神,课题组及时拟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分工,并于2010年2月26日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议进行了部署。
课题组确定了经纬交织、纵横结合的总体研究方案。首先,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研究 3.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办学体制研究
4.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帮扶机制(城乡联动发展机制)研究
5.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监察机制研究
6.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数据库建设 其次,本课题设立以下六大子课题:
1.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2.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3.推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4.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5.推进城乡高等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6.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课题组根据以上研究方案,落实了具体责任人和研究进度,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要求。
(三)加强课题研究,完成阶段研究任务 课题组研究成员按照研究分工,拟定了研究提纲,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按时完成了阶段研究目标。
2010年6月11日,课题组召开了中期工作会,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会上,各子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过程、成绩和问题,就一些共同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提交了研究报告初稿。课题组根据各子课题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诊断性的建议和意见,供子课题下阶段研究工作参考。
截止2010年6月30日,课题组成员共完成15万余字的研究成果,分别为: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8351字)
2.《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报告》(10265字)
3.《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结题报告》(26231字)
4.《推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研究报告》(21778字)
5.《重庆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报告》(35609字)
6.《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22986字)
7.《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报告 ——以重庆市继续教育为例》(16954字)
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该成果数易其稿,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教育体制改革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发现主要侧重于理论思辨和演绎,大多是从体制机制的内容着手,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思路和设想,缺乏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对于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本质出发,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在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和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让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成果转变为教育决策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2.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提出了城乡学前教育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办园体制;建立学前教育多元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3.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模式:即坚持“权责一致、三权统一、城乡一体”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三权统一”原则,理顺 部门间权力关系;坚持“城乡一体”原则,突破统筹管理难点;坚持“锁定目标、分级负担、保障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体制改革;坚持“公平优先、兼顾选择、一主多元”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坚持“以城带乡、学区共享、差异合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联动帮扶机制改革。
4.推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构建了统筹城乡高中教育发展的完整体系,即用“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思路规划普通高中的布局;用“划片招生、随机录取”的思路改革招生制度,限制、取消择校;用“倾斜分配、扩大融资”的思路,统筹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以“资源共享、合理流动”的思路建立城乡教师协同发展的机制;以“公办为主、鼓励多元”的思路创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以“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的思路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以“部门联席、多头对接”的思路建立整体性配套保障机制。
5.重庆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该研究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具体需要理顺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减少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建立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委员会。在投入体制方面建议坚持财政为主多元投入;重视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注意对办学效果好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鼓励性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
6.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认为,要推进高教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分权与制衡相结合。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积极调整“一圈”内部格局,大力发展“两翼”的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科学设臵整合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重庆市高校城乡统筹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宽资金来源渠道;重点扶持民办教育,确保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统筹发展。
7.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认为,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应健全继续教育领导体制、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建立继续教育协调机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继续教育的职责、建立继续教育社会服务机构等;应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格局,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臵;应建立继续教育城乡联动发展机制、建立继续教育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机制、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梳理
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需要对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认真梳理,对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2.对办学体制的突破有待努力
研究过程中如何突破过去办学体制中“公办”和“民办”的划分,建立全新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是本研究有待突破的重点也是难点。
3.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教育内部
课题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因此应当重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对本研究架构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课题重要变更
1.在原有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帮扶机制、监察机制四个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入投入体制、评估体制、人才培养制度、激励机制等,并规范划分层次。
2.将帮扶机制改为“城乡联动发展机制”,突出双向互动性。3.各种体制机制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视角分解细化,厘清现有体制机制利弊,寻求可以突破改革的体制机制。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1.下阶段研究计划
(1)指导思想:在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交流和指导,将研究工作推向高潮,为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奋斗。
(2)具体拟采取的措施
——各子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下阶段研究任务(2010年8月1日至15日)
在总结的基础上,写出方向明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对下阶段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以邮件方式发到子课题单位,要求子课题单位学习贯彻,以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有重点地对一些管理到位,研究能力强,成果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子课题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
加强交流研讨,推进基于知识管理的经验共享。鼓励各子课题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初稿、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撰写相关研究论文(2010年8月15号至10月30号)
根据中期报告后,专家给予的修改意见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定位,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初稿。
数据库是本课题各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的交流平台,同 时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因此,数据库建设将于8月底基本完成,后期保持维护和内容更新。
为使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得到推广,课题组成员将陆续撰写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子课题收集、整理成果迎接鉴定、验收(2010年11月)
根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各子课题研究专题的研究方向,分别进行成果的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工作。
对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文本(2010年12月)课题组进行终期调查,汇总、分析研究成果,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果鉴定。2.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①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相关研究论文 ②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数据库(2)研究最终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推进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报告》
②研究专著:《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③政策建议报告文本:《推进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议》
第二篇: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
附件2
2007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方案说明
项目2.提高珠海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水平的研究
一、项目名称:提高珠海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水平的研究
子课题名称:
1、珠海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与周边地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2、推进珠海产业园区产业集约化发展问题研究。
3、珠海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
4、珠海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及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二、项目完成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与周边地区城市化关系,认识把握珠海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着眼统筹协调发展,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2、通过研究产业园区产业集约化发展问题,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提高产业聚集水平。
3、通过研究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的土地集约化发展问题,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通过研究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的投融资及经营管理模式,科 学创新产业园区投融资及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了解全市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产业园个数、面积、企业人数、企业用地、投资额、基础设施投入、主导产业、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征用、规划与规划实施情况对比,开发建设模式等。
2、了解国内外10个先进城市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基本情况及经验做法。
3、外地考察、基层调研、网上收集资料等。
4、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
5、数据资料要求来源工业园区、统计部门、规划国土部门(含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图纸)等。
四、提交成果的形式和内容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成果内容:包括主报告和附件。附件包括系列研究报告及各类图纸、附表。
五、项目完成时间:一年
六、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要求具有较强理论、政策研究水平和相关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或研究单位承担本课题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必须熟悉产业园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并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经历。通过四项子课题的研究,认识把握珠海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提高珠海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水平,提出应用性强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项目3.珠海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研究
一、项目名称:
珠海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研究
子课题名称:
1、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概况及发展思路
2、珠海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平台建设
3、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优惠政策
4、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对策研究
二、项目完成需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背景,了解、分析我市大学园区各高校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并形成分析报告。
2、根据市政府《关于设立和发展珠海市大学科技园的意见》(珠府[2007]11号)文件精神,《珠海市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讨论稿),从加快产学研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实际出发,提出珠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定位和思路。
3、建设包括“成果孵化”、“投融资体系”、“相关政策法规”、“大学科技园项目申报和管理”、“数据库检索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
4、研究完善珠海大学科技园相关配套优惠政策。
5、提出解决发展珠海大学科技园中遇到的问题对策。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抽样方法、范围、样本数要求等。
主要针对大学园区各高校及国内有关重点高校进行研发状况的样本采集及调查分析,调查样本数:大学园区7所高校、5个孵化器、3 20多个各类实验室以及国内重点高校调查样本数80(实际回收40份以上调查表)。
2、征集数据、资料的保障条件和渠道要求等。
承担单位必须具有相关调查分析经验和技术力量保障,并将此项工作责任到人,跟踪调查对象,确保回收的样本量达到要求。
四、提交成果的形式和内容
1、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2、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相关配套优惠政策草案。
3、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珠海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五、项目完成时间
项目在2008年6月前完成。
六、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备珠海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政策研究的经验及对相关科技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必须熟悉国家、广东省及珠海市相关科技政策法规,并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经历。珠海高新区应为该项目的承担单位之一。
项目4.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研究
一、项目名称: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研究 子课题名称:
1、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状况分析研究
2、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珠海市创建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基地)相关措施 及模式研究
二、项目完成需达到的主要目标
1、摸清全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成效以及科技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在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技术和人才供需意向等,并形成研究分析报告。
2、提出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措施、方法和思路。
3、建设包括“技术供求信息”、“相关政策法规”、“产学研项目申报和管理”、“产学研工作动态”、“数据库检索查询”、“产学研资源集成(公共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公告和通知”、“咨询服务”、“交流园地”等功能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网站)。
4、起草创建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基地)的相关资料和申请报告。
5、研究完善我市产学研合作配套政策。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抽样方法、范围、样本数要求等
主要针对珠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国内外著名重点高校(特别是在珠海市设有校区、分校、研发机构的高校)进行产学研状况的样本采集及调查分析,调查样本数:企业200家左右(实际回收100份以上调查表),高校20家左右(实际回收10份以上调 查表),2、征集数据、资料的保障条件和渠道要求等
承担单位必须具有相关调查分析经验和技术力量保障,并将此项工作责任到人,跟踪调查对象,确保回收的样本量达到要求。
四、提交成果的形式和内容
1、我市产学研合作状况总体分析研究报告。
2、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草案。
3、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门户网站—珠海市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创建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基地)方案。
五、项目完成时间
项目在2008年4月前完成。
六、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备珠海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政策研究的经验及对相关科技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必须熟悉国家、广东省及珠海市相关科技政策法规,并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经历。珠海市科学技术局应为该项目的承担单位之一。
项目5.珠海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一、项目名称:
珠海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子课题名称:
1、珠海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调查
2、珠海市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3、珠海市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二、项目完成需达到的主要目标
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政府应以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针对我市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偏小、功能单
一、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我市在自主创新大会上提出了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或兴办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中介机构,引进外来中介服务机构,最终形成以依托政府公共资源的官办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为骨干,以民营科技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
本课题研究应当全面梳理当前珠海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内外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科技中介体系建设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确立珠海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起草珠海市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体规模小,课题研究应把数据分析和现场访谈相结合,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专家力量,将全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纳入调查研究范围。相关二手数据的获得和采集主要通过统计 和科技部门的科技统计渠道进行。必要时,应展开对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外部访谈。
四、提交成果的形式和内容
研究报告:珠海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2 政策草案:珠海市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五、项目完成时间
2007年7月-2008年6月。
六、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应当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比较熟悉,在我市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积累。
项目6.2007珠海市软件产业统计、分析与决策研究
一、项目名称
2007珠海市软件产业统计、分析与决策研究 子课题一:2007年珠海市软件产业统计; 子课题二:2006年珠海市软件产业分析; 子课题三:2007年珠海市软件产业决策
二、项目完成需达到的主要目标
根据信息产业部软件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重新划分珠海市纳入软件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和产品名单。
1.完成2006年软件产业快报、2006年软件产业年报、2007年 软件产业月报工作。
2.根据软件统计数据及珠海市软件行业发展情况完成2006软件行业统计分析报告,并为市政府下一软件行业发展提出决策意见。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施范围:
1、经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从事软件研发、销售及软件产品相关服务的各种经济类型的软件企业(含取得软件企业资格认证的企业)。
2、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软件企业,统计数不少于120份。
3、港澳台地区登记注册的软件企业不在本统计范围内。
(二)统计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统计在地原则”,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收集本地区软件企业统计报表,审核、汇总后按上报时间逐级上报。
(三)汇总上报时间要求:
1、软件统计年报:
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收集、审核、汇总。并在年后3月5日前向市信息产业局、省信息产业厅报送全套报表,包括企业基层表、汇总表和录入的数据库文件。
2、软件统计月报:
(1)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收集、审核、汇总,经市信息产业局审核后于月后15日前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向省信息产业厅报送。(2)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字(1999)101号文规定,在报送软件统计月报表时逢国务院规定年、节假日顺延(不包括星期
六、日)。
四、提交成果的形式和内容
珠海市软件产业2006年年报数据和统计分析报告与2007年软件产业决策;2007年珠海市软件产业月报数据。
五、项目完成时间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31日
六、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承担单位资质要求:
1、社会团体、机关或事业单位;
2、有专职统计人员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3、建立了严格的单位管理制度和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4、曾经承担过产业统计工作。
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必须了解国家统计法和信息产业部统计制度;熟悉我市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对我市软件产业有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能力。
项目10.珠海市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项目名称:
珠海市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子课题:
1.“发达国家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结题形式:论文
2.“珠海市创意产业现状分类调研” 结题形式:调研报告
3.“珠海市创意产业架构构建可行性分析” 结题形式:分析报告
4.“珠海市创意产业发展方向研究” 结题形式:研究报告
二、项目完成需达到的主要目标
1.清晰了解与掌握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创意产业结构,GDP总值,占有比率和强势行业发展趋势。
2.珠海市创意产业现状、行业分布及其优势和劣势。3.探索适应珠海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4.为政府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5.推动珠海市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比较方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统计法、社会及价值体系研究法、归纳法等。
2.研究步骤:
课题论证→现状分析→组织分工→开题报告→研究实施→评估 反对→子课题研究→
子课题成果→主课题报告→结题报告 3.数据主要收集源
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人大报刊数据库。美国EDSCO host 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珠海市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资料。4.调研采样:
拟采用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典型调查为主,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为典型样本,以典型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特别关注旅游业、休闲体育、高尔夫、娱乐业、广播电视、广告业、博物馆业、艺术市场、建筑设计等行业。
四、提交成果形式和内容 研究报告 5万——8万字 学术论文 1篇——2篇
五、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课题资质要求:
本课题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和珠海相关大学或研究单位共同承担,以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旅游经济学、社会体育学、管理学、信息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结合,多端切入,并结合我市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分题研究,协同攻关进行分析研究。
附:创意产业简介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这一概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英国最先产生并最先运用的,其后迅速在北美流行,现已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学界的标准概念。创意产业结合体验经济指的是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力。通常包括广告业、建筑艺术、手工艺品、电影音像、广播电视、旅游业、休闲体育、博物馆、出版业、报刊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时尚设计等。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50亿美圆,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以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主,尤其是美国增长率为14%,英国大到12%。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7年英国布莱尔为首相的工党政府上台,把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政策性重点扶持。到2004年,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国民总产值中第二大的产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7.8%。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将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进行单独统计。可以这样说,创意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理论界对与创意产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长沙等地,从理论界到社会舆论都在为创意产业如何结合当地的优势推进发展作深入研究和讨论。政府相关部门也逐步在这一领域进行一系列的研讨,努力形成自身优势。项目11.珠海市技能人才的研究
一、项目名称:珠海市技能人才的研究
子课题名称:
1、珠海市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现状分析
2、珠海市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珠海市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4、珠海市技能人才发展规划
5、珠海市技能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措施
二、项目完成需达到的主要目标
1、全面了解珠海市技能人才的真实总量、行业分布、生存现状。
2、全面了解珠海市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及各培养机构的发展现状,为建立珠海市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平台提供科学依据。
3、为制定珠海市技能人才培养、鉴定、发展规划提供直接依据。
4、为珠海市人才发展战略及相关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参考。
三、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研究专家、行业协会成员组成的调查小组,通过对市内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问卷调查分析、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在大量搜集真实有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共同起草调查报告。
四、提交成果的形式和内容
1、报告:珠海市技能人才调查报告
2、方案:关于建立珠海市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平台的可行性方 案
3、政策草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珠海市技能人才培养的意见
五、项目完成时间 2007年12月31日
六、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和社会信誉,熟悉珠海市人才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基本情况。原则上优先选择政府部门或其下设的相关研究中心(所)承担此项目。
2、项目负责人要求具备研究员(或同等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调研经验、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并能有效组织和协调调查小组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篇:软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可行性报告参考提纲
软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可行性报告参考提纲
一、立项依据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前景及创新之处
(一)具体研究内容、子课题设置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三)要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社会、经济效益
(四)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三、研究计划、预期进展及成果
(一)时间进度安排按招标公告要求。
(二)预期提供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1.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必须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3000-5000字主报告和不少于5万字以上的研究总报告,主报告供省领导或部门决策参考,总报告结集公开出版。
2.预期成果描述(预期成果的内容及数量,分阶段表述;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核心内容。)
四、各参加单位任务分工及经费分配预算
五、研究基础(近五年内)
(一)项目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简历。
(二)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前期相关科研成果及成果社会评价。
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承担国家省部级有关项目完成情况、已发表的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论文、专著情况。承担项目完成情况包括立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计划类型、完成时间、完成效果等内容;已发表的论文要写明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专著要写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年份、独著或合著等,与本项目研究无关的成果不写。
2、社会评价是指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前期科研成果的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
3、项目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
(三)完成本项目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第四篇:2018年顺义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2018年顺义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社会征集选题内容
一、聚焦 “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1.顺义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摸清顺义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底数,梳理顺义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和结构、重点企业及项目、创新能力水平、空间布局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的设想,根据全国科创中心建设以及顺义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的任务部署,结合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的发展需求,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科技前沿方向、知识产权布局、综合管理和利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推广示范等方面,提出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和措施。
2.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我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优势、突出问题和发展前景;围绕我区主要新材料产业,分析市场应用情况;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联合创新基地建设,研究提出构建国际化公共研发平台、创业加速孵化科技服务平台的部署规划。
3.航空航天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研究
我区航空航天产业格局和全产业链研究,提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全国航空航天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研究开展双边或多边协同创新的模式,分析如何将我区的航空航天产业融入世界产业链;研究与空间技术、先进材料、自动控制、特种加工、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融合创新;研究产业科研成果在民用领域的应用等。
4.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业态情况、发展特点、产业优势、发展模式等内容;研究跨区域、跨国协同案例和机制,研究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跨区域协同与合作,为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借鉴;针对我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及区域协同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和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
5、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
以贯彻落实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顺义区的功能定位,以集成电路产业“承载国家战略、布局新兴前沿、支撑转型升级”为主线,集中资源、重点投入,实施“核心企业—关键领域—重点产品”突破战略,研究提高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效建议。
6.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沿方向、热点信息及发展趋势;研究科技对重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艾滋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的支撑作用;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细胞存储、智慧医疗、远程诊疗、医药贸易、医疗器械等方面对我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及政策需求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推进与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合作建设医学工程转化产业基地,加快集聚高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人才,打造首都东北部生物医疗中试基地,并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建立浅山地区健康诊疗服务基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与数字医疗、大健康、体育休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对打造宜居绿色生态健康区提出政策建议和措施。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
顺义区作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一区”,将全力打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顺义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建设的风向标和引领者,提出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二、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1.顺义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顺义区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盘活资源、优化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结合我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探索我区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域、模式和途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研究探索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活化首都科技平台资源研究 结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资源实际,对顺义区内可以承接科技创新主体、研发服务资源等创新要素入驻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基本情况、招商引资意向、商业合作计划等进行摸底调查。结合顺义区政府出台的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等形式确定的重点工作,针对需要通过科技资源发挥作用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剖析研究。
3.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顺义全面创新的带动作用研究 研究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我区全面创新的推动作用;研究国内外先进地区科技创新模式对我区的借鉴意义;分析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和难点;结合我区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措施;研究制定我区科技创新目标检测评价体系;研究我区与其他区域协同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4.顺义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调研我区政策、资金、人才、平台等创新创业资源整合现状,分析我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外部的资源整合互动关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中的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北京其他区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中的资源整合现状进行比较,针对我区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创新创业资源整合的方向与路径,提出有利于我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的作用机制。
5.研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研究开发链条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等,分析我区研发产业的发展现状、短板和问题,提出促进我区研发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对策建议。结合《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议。
6.顺义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梳理我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源与发展现状情况。对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为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分析基础。构建顺义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对分析维度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进行论证,研究提出制约发展的政策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实现政策突破。
7.顺义区科技人才规划研究
研究分析我区科技人才缺口及解决途径;提出切实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尤其针对领军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专家人才等人才队伍;比较研究顺义区与其他地区高端人才的水平和层次现状,发现高端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顺义区的科技人才现状,提出培育重点前沿领域高端人才的对策建议。
8.利用高端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综合分析人才、重点项目、总部企业等高端科技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发展需求。研究对照我区科技资源各方面条件现状,探讨目前顺义区在科技创新资源竞争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近3年来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在吸引高端人才、重点项目、总部企业等资源过程中的新经验、新做法,开展案例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利用高端科技资源支撑顺义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区域创新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1.重点科技领域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研究
根据我区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要求,研究选取2-3个我区重点发展的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归纳我区过去支持特定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尤其是科技金融举措与成效等;对特定产业展开调研,分析特定产业的特点,对接特定产业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分析目前我区科技金融政策存在的主要短板等,为科技领域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2.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对策研究
研究我区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大挑战,从空气清洁、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构建我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顺义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分析研究
研究顺义区科技服务业现状、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和发展路径,对比先进国家和地区,提出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对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大数据对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各方面的可行性,并进行案例分析。结合顺义区社会治理现状,提出运用大数据加强社会治理,提升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的政策建议,包括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好大数据。
5.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为核心,加快形成一流的“亲”“清”政商关系,落实顺义区内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打造首都营商环境高地;突出顺义区域特点,研究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智慧政务”建设为抓手,增强具体改革措施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政策实效,以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重点,把不断提升企业的满意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目标,促进全区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高;调研报告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成长、顺义转型发展、经济“稳增长”提供保障,形成从科技创新上推动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6.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研究
对国内外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前沿领域和新兴热点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业态和模式创新趋势,结合我区的现状基础,提出有关建议。
四、科学普及产业发展研究
1.顺义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研究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集成技术应用,深化公益性推广、社会化创业和专业化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分析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现状、转化及成果推广现状,制定落实计划;装配式建筑技术攻关研究;对我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研究提出顺义区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顺义区科普资源调查分析研究
科普人力资源调查,包括全区科普工作人员(专职、兼职)以及科普志愿者等的数量及其分布结构。科普经费资源调查,包括科普经费投入规模、投入方向、投入结构等。科普场地资源调查(比如社区科普体验厅、科普基地或其他科普场馆),包括科普场馆及基础设施的管理主体、面积、类型、位置等。科普传媒资源调查,包括图书、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网站等各类传播载体的主体、科普内容、受众对象等方面的资源调查。科普活动资源调查,包括科普讲座、展览、竞赛活动、科普交流活动等各类科普活动数量、活动主体、活动内容等。科普产品资源调查,包括科普展品展教具、科普图书、科普影视动漫等。通过上述五个方面调查分析,提出对顺义区科普资源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的对策建议。
3.科技教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对顺义区科普事业发展的借鉴研究
结合国内主要城市公共服务的体系建设与具体措施案例,总结我区科技教育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分析顺义区科学传播与普及的运作模式、创新机制、需求特点,提出借助科技教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顺义区科普事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申报单位的研究方案可根据选题内容适当进行调整。
第五篇: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实施细则
贵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使软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以及《贵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贵阳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软科学研究是指:自然科学的应用,与自然科学发展相关的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应用,宏观分析与决策,发展规划研究等领域中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活动。
第三条 软科学研究应紧密围绕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开展,其成果应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软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围包括: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科技政策法规研究、体制改革研究、产业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以及软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等。
第四条 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软科学项目”)是科技计划项目的组成部份,其管理包括:项目调研、申报 1
项目审查、组织专家论证评审、立项实施、检查、验收和促进成果的转化等。
第五条 贵阳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组织实施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制并发布软科学研究指南。
第六条 软科学项目立项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研究内容应符合当年《申报指南》的规定和要求,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创新性与适用性;
(三)研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资料来源可靠、方法科学合理,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和数据资源等条件。
第七条 软科学项目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
(一)软科学项目的课题组长应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在研究的全过程中担负实质性的研究与协调组织工作;
2、一般应具备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应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经历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二)课题组长主要职责:
召集课题组会议,牵头制定研究方案,负责研究人员的分工,主持撰写研究报告;按合同检查研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根据经费使用的范围,审批课题研究经费的开支;考核研究人员绩效;按合同的各项要求,负责项目的完成、验收和登记等工作。
第八条软科学项目申报应提交《贵阳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书》等相关资料。
第九条市科技局对符合申报要求的软科学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予以立项。
第十条 审批立项的软科学项目,市科技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贵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合同书》。多单位联合承担的项目,必须明确项目主持单位,项目主持单位需向参与单位分拨经费的,应在合同中明确分拨方案。
第十一条 软科学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是:
(一)市科技局当年科技经费的预算;
(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项目的经费资助。
第十二条 软科学项目资助经费在立项后一次性拨付,专款专用,接受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第十三条 软科学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1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四条 市科技局对软科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
抽查,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报告项目的实施情况,提交阶段报告或最终研究成果。
第十五条 软科学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应向市科技局申请验收,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软科学研究项目验收申请表;
(二)《项目研究报告》;
(三)研究工作总结;
(四)软科学研究经费使用财务决(结)算表;
(五)其他材料:立项文件、《贵阳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合同书》等。
第十六条 软科学项目验收采取会议验收或经市科技局同意的函件验收两种形式,由不少于3名相关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验收。
第十七条软科学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是否达到合同的要求;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观点和分析是否科学;
(三)研究工作是否按时完成,技术资料是否齐备;
(四)研究成果是否创新,是否适用;
(五)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第十八条 软科学项目取得的成果,除另有约定外,应属软科学研究计划下达部门和成果完成单位所有。凡凭借市软科学项目(课题)印制或出版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报
告、专著和论文等),需在研究成果封面或论文首页标明“贵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或“贵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资助项目”字样。
第十九条 市科技局不定期地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辑,供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应通过各种途径向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农村等推荐应用。
第二十条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