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冈师范学院园林绿化工作简介
黄冈师范学院园林绿化工作简介
黄冈师范学院座落于大别山区的古城黄州,紧邻历史文化名胜“东坡赤壁” 是黄冈市唯一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077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5000余人,用地总面积834700㎡,绿化面积达到566895㎡,绿地率68%,人均绿地面积42㎡。现有乔木种类87种,共计357000棵,灌木种类65种,共计157800棵。现有草坪237096㎡,水面27972㎡。为使校园更加亮化绿化美化,学校不断充实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绿化管理干部4名,专业技术人员4名,合同制工人12名。
多年来,在省、市绿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历经一代又一代黄师人绿色革命,一座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富有浓厚人文气息和鄂东地方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园林式校园已初具规模。学校于2002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园林式”学校称号,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集体”,2006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2010年被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湖北省园林式单位”称号。
附:
迎检联络员:詹学勤 电话:***;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后勤保障处
第二篇:黄冈师范学院迎新晚会主持词
黄冈师范学院迎新晚会主持词
A: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B: 敬爱的老师
C: 亲爱的同学们
D: 大家
合:晚上好!
A: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B:九月,黄冈师范学院迎来了09级的新同学。
C:十月,又迎来了我们伟大祖国六十周年的华诞。
D:今晚我们欢聚一堂,共庆祖**亲的生日。
A:带着憧憬,怀揣梦想,我们即将迎来新的考验
B: 载着希望,面向彩虹,我们期待新的美好
C:青春的旋律是春风里最深情的涌动
D:青春的热情是生命中最动人的记忆
A:曾几何时我们为昨夜的星空璀璨而不愿合眼
B:曾几何时我们为明天的梦想光环而乐此不疲
C:秋风送走了昨天的辉煌我们铭记生命中的灿烂
D:冬雪带来了全新的力量我们满怀对09新生的期盼
A:让我们唱起美妙的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一起融合进这欢乐的海洋中; B:让我们歌唱伟大的祖国,歌唱美丽的校园,歌唱我们共同的大学岁月。
C: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凝望金秋,我们用一样的心情渴望收获; D:欢度国庆,我们用华美的声音歌唱祖国,歌唱祖国,我们用深情的语言诠释情怀。A:我们为生命描画了绚丽的色彩,一笔笔都是青春的诠释
B:我们为生命谱写了动听的旋律,一曲曲都那么委婉真挚
C:我们将从这里出发,开始人生中最美妙的旅程
D:我们将从这里起飞,追随心中永不放弃的美梦
A:下面我宣布黄冈师范学院09级迎新晚会
合:现在开始
A: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嘉宾,他们分别是··········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结束语
A: 金秋送爽,万里河山披锦绣;
B:丹桂飘香,一轮明月寄深情。
C:我们见证历史,见证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
D:伴着音乐的节拍,我们将迎来十月,迎来祖国繁荣昌盛的明天!A:青春的自由,青春的动感,B:青春的世界充满梦想和希望。
C:有爱的地方就有梦想,D: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A:有希望的地方就有年轻的我们!
B:愿我们的新同学在四年后收获累累的硕果
C:愿我们的祖国伟大富强,繁荣昌盛;
D:感谢````大力支持
A:同时也衷心的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
B:庆国庆迎新生晚会
C:到此结束!
D: 大家晚安!
第三篇:黄冈师范学院元旦晚会节目单
黄冈师范学院元旦晚会节目单
开场舞: 拉丁体育学院 相声:《超幸福鞋垫》体育学院 彩带舞体育学院 小品《卖土豆》
朗诵:《少年中国说》
舞蹈:《青花瓷》
哑剧:《输液》
健美操
姜老师唱歌
黄梅戏:《戏凤,对花》
舞蹈:《夜上海和Nobody》
双簧:《庆元旦》
民族舞蹈:《飞来凤凰》
相声:《双学济南话》
手语:《爱》
时装秀
时间:2012.12.26周四晚上6:00开始 体育学院数计学院数计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文学院与体育学院 继教学院 英教 体育学院 继教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学院 继教学院
第四篇: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冈卫生学校、黄冈市中心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并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经过60余年的职教磨炼,特别是10余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学校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首批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黄冈时,考察了学院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亲临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在高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几百位将帅的故里、闻名中外的教育之乡黄冈。黄冈是1+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窑炉之都”、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的有中国最大的乳制品饮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林纸一体化项目基地、武汉城市圈最大的化工园区。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黄州近郊,与省级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南湖工业园区相邻,占地面积1278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现设8院、2部10个教学单位,开设普通高职专业57个,在校高职生15000余人。校内教师6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1人,“双师素质”教师544人。拥有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32TB,纸质期刊1207种,电子期刊9000余种,各类计算机3500多台。校内实训(实验)室214个,校内实训基地19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6个。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51个、就业基地1041个。建有附属医院1所。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树立“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确定“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学校组建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
学模式、“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确立了“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内外结合、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思路。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取得实效。
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校级示范专业9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4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22门,校级精品课125门。学校坚持对证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17001238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420076考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法多样、特色鲜明,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学校充分利用黄冈红色资源、人文资源、教育资源,实施“红色精神家园”创建工程。对学生实施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及父子情、手足情的“两情教育”;注重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四职教育”;建立上课率、及格率、毕业率、就业率的“四率考核”长效机制;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创造家的环境、提供家的服务、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的“四家建设”,让师生在情景中体验,在劳动中锤炼,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提高,出现了全院上下相互服务的良好局面。将老区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素质教育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2007年10月受到教育部思政司表彰),师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学校建立了“合格+特长+就业服务=满意(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五方满意)”的就业模式,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了连续十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
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学院着力培养“双师”素质、多元角色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聘有18名楚天技能名师;选拔400余名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建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常年聘请650余名兼职教师。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老区经济发展。在应用技术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10余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1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118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项,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11项。获各类科研、技术成果奖励62项,其中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专利8项。学校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0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400多种本,其中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8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8部。自主研发的“龟山松萝”、“春缈”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春缈”茶叶于2007年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2008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获“2009年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
学校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服务大农业,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效益。在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特别是在黄冈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进而走向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优势。组建了由41家企业和16所职业院校参与的黄冈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参与科技扶贫与开发;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校企合作研发,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参与公益事业等途径,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黄冈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森工、机械电子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推广实用技术14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累计培训社会人员10万余人,开展了各类培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作。学校荣获“2005黄冈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2007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等称号。2009年获“全省阳光工程实施五周年先进单位”。学校11名教师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110首席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学校目前正积极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即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实现了高职教育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相互促进。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先后与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埃塞俄比亚、乌克兰、荷兰等国家有关高校、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职业教育交流、师资派遣、留学生培训;与黔南民族职院、宁夏工商职院等8所中西部高职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
建校以来,学校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为大别山区及周边地区输送了10余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黄冈市乃至大别山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历程,现已步入提升高职教育内涵,打造全国高职教育品牌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五篇:广西师范学院简介
广西师范学院概况
广西师范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88.7亩,校舍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602万元,馆藏图书277.2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48.27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设有17个学院、4个公共教学机构、4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1所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157人,专科生309人,硕士研究生1051人,研究生班学员2000人,留学生572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生20080人。
学科专业合理。学校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开设有60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开设了广西第一个本科空乘专业方向。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10人,其中专任教师797人,具有正高职称136人,具有博士学位142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5人、广西青年科技奖1人、广西五一巾帼标兵1人、八桂名师称号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1人、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1人、广西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4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7人、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13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4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4个;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个、广西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
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4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全国教学软件大赛奖励196项、全区教学软件大赛奖励77项;自治区级教研教改课题139项,其中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8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1项。学校获广西教师教育研究课题26项;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2项;广西教育科学应急研究项目1项;广西教师工作重点委托课题1项;广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项目1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25项。
学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不断提高,被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构建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办学新模式;积极开展四年一贯制和“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1个、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
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2009年以来,学校共获纵横向科研项目974项,总经费11312万元,年均科研经费2828万元。获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104项,厅级和校级项目430项。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共4777篇,其中被SCI收录184篇,EI收录20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26部。获得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项,其中获得广西社科一等奖3项、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校被评为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学报被评为第七届广西优秀期刊,哲社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秉承“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生、本专科生参加全国和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2914个奖项,其中,全国特等奖8项、一等奖76项、二等奖185项、三等奖364项,全区特等奖28项、一等奖153项、二等奖348项。获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0项。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自治区先进班集体15个;学生田径队、篮球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近5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于全区高校前列,连续九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先后十次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师德论坛”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水河”网站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红水河网站的“精神家园”栏目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称号。创办校级学生社团34个,5个社团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田径、篮球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学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和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首届广西全民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广西高校首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学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心”等,成为引领与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广西-东盟国际教育合作框架,在校内建立“泰国语言文化中心”,在印尼等东盟国家建设“汉语中心”、“汉语教育实习学校”。积极开展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与澳大利亚教育国际集团合作成立“中澳学院”,与广西侨务部门共建“广西华文基地”,新增国外合作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20多所。学校被授予“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
大学、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绿色大学等荣誉。(数据截止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