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时间:2019-05-14 05: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第一篇: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1年慢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的加速,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年我中心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建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掌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趋势及其规律,开展慢性病人的规范化管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营造有利于预防控制慢病的环境,降低慢病发病率,减少慢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逐步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制定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

2、督促中心(A、B区)、站、村卫生室,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纳入健康管理,并定期随访,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

制率。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站、村卫生室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从群体

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中心慢性病管理、评价机制。综合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协助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建立中心团队、社区站和村卫生室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模式。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

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辖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逐步在辖区内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

管理系统。

指标:高血压患者管理:城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率≥50%,规

范管理率≥60%;农村高血压患者管理率≥45%,规范管理率≥50%。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50%,规范管理率≥60%;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45%,规范管理率≥50%。

三、实施计划:

根据夷陵区慢性病防治规划、方案和要求,组织指导社区站、村卫生室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规范要求,指导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35岁及以上居民开展高血压、筛查,(为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筛查高危人群,建议高危人群每季度至少测血压一次、每年至少测空腹血糖一次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一次,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为原发-2-

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建档并纳入健康管理,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类干预(每年至少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每年至少随访4次,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

四、培训:

定期对中心(A、B区)、站、村卫生室有关慢病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质量。

五、督导和考核:

为促进慢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改善慢病预防控制的工作质量,每季度督导一次,并将督导意见及时反馈,以便改进工作方法。

中心每季度结合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细则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与相关考核结果挂钩。

二O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第二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2010工作总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2010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科在慢病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导致一些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院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成立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设专职慢病防治人员,并分工明确,职其所能,并制订详细工作方案与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

慢病防治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举办一期全县专(兼职)基本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班,使参训人员在慢病防治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基本技能有新的进步,能指导慢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在“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期间,我院通过出版宣传专栏2期、张贴标语50条、悬挂横幅3幅,大张旗鼓

地营造宣传活动氛围,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路人皆知。同时还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知识,不断提高居民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达到了促使人们了解慢病防治知识,增加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适于慢病控制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增强个人与全社会参与慢病控制,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普查工作

通过普查及测算,全县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在约有1.5万人,糖尿病患者大约有2000人;老年人保健6万人,并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项目服务。

五、今后工作要点:

1、定期开展检查督导;

2、按照要求对服务对象进行随访管理;

3、完善服务对象健康管理;

4、定期依时汇总上报资料、表册;

5、加强经费管理,落实专款专用,保障经费到位。

二0一0年十二月三日

第三篇:中心2016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总结

2016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2016年在区疾控的指导下,在中心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排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宜昌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取的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心下设A、B两个区,下辖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17个村、8个社区、10个柑桔场,区域面积3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118人,其中城镇人口:64292人,农村人口55826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做好培训,为更好地做好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我们对中心(A、B区),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人员开展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防治管理规范的培训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高血压、2型糖尿病防治的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杂志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高血压糖糖尿防治知识宣传,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

3、推行了门诊患者首诊测血压工作,要求临床医生对首次

就诊者常规进行血压测量,以提高血压患者的发现率。

4、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根据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服务规范,中心(A、B区),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采取集中访随、门诊与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进行了随访,截至目前为止中心现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9086人(管理率达到49.5%);认真执行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高高血压的筛查率,要求各医务人员认真为每一位首诊就诊患者测血压,并做好详细记录,以利调查随访管理,为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24297人次。新筛查登记462人,今年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5860人,随访24954人次。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2230人(管理率达到23.55%)。新筛查登记184人,今年开展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1428人,随访6001人次,空腹测血糖6001人次。

5、开展督导检查,今年我中心采取集中督导检查,对中心(A、B区),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开展了多次督导检查,通过检查规范了高血压糖尿病的随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慢病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领导重视是做好现阶段的工作的关键。为做好我区慢病防治工作,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文件,成立了慢病管理服务工作项目领导小组,对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了就业上岗培训,通过培训为做慢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基-23

二○一六年八月十六日

第四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扬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39 ·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及地方病防治

综 述

1973~1996年,扬州市肠道传染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在疾病谱中位次明显后移。传染病死因顺位已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1位降到了第10位(表5-1)。由于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适应疾病模式的变化,1997年4月1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扬州市及各县(市)先后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组织和专业人员队伍,开展各项慢性病的基线调查、病因死亡调查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表5-

2、5-3),基本掌握扬州市疾病死亡谱的现状、期望寿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因素,为启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给疫区人民健康、生活和生产带来危害,影响经济建设和民族兴旺。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问题两个文件中,就提出了要防治地方病。扬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地方病监测,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监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流行强度一般。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1982~1995年,国家卫生部和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在仪征市开展疾病监测试点工作(1996年因监测点调整,仪征点工作未再延续);1984~1996年扬州市和兴化县卫生防疫站合作在兴化县沈、大垛、陶庄3个乡(镇)的10万人口中,开展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四病”为主要内容的疾病监测,并试行“慢四病”的诊断报病等工作;其他各县(市、区)也分别设立了10万人口左

· 140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右的“慢四病”县级监测点。后因经费无保证,监测点工作先后停止。表5-1 70、80、90年代扬州市病、伤死亡谱前10位死因比较(注)

第三次(1994~1996)

第二次(1984~1986)

疾病分类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第一次(1973~1975)死亡率

构成比(%)20.31 8.14 6.81 14.34 12.85 8.43 0.55 5.21 0.14 6.30 6.03

顺 位 1 5 6 2 3 4 10 8 15 7 9(/10万)(%)位(/10万)(%)位(/10万)

恶性肿瘤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呼吸系统病 外伤中毒及意外 消化系统病 泌尿生殖系统病 肺结核

内分泌营养缺乏和代谢病 传染病 新生儿病 238.56 35.43 1 110.66 16.44 2 101.44 15.07 3 65.35 63.42 28.39 6.63 5.90 4.84 4.64 3.45

9.71 4 9.42 5 4.22 6 0.99 7 0.88 8 0.72 9 0.69 10 0.51 13

191.58 96.13 85.88 49.36 56.54 31.51 4.87 17.57 1.15 10.74 4.05

31.79 16.01 14.30 8.22 9.41 5.25 0.86 2.93 0.19 1.79 0.79 2 3 5 4 6 9 7 14 8 10

136.46 54.71 45.76 96.37 86.29 57.05 3.72 34.98 0.95 42.35 31.27

注:第一次回顾性普查(江苏省统一部署)为1973~1975年3年扬州地区的死因情况。第二次由潘惠、史鉴、李峰等根据省统一要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1984~1986年3年22个样点的情况。抽查样点是:泰兴、泰县、江都、兴化、高邮、邗江6个县中在第一次普查发现的恶性肿瘤高发乡和1个一般乡;仪征、靖江、宝应和扬州郊区各抽1个恶性肿瘤高发乡,以及广陵区4个、泰州市2个街道办事处。第三次调查,由朱茂炳、史鉴、叶桦、陈志华等参照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要求,设计调查方案,经扬州市卫生局、公安局批准并下发联合通知,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在各县(市、区)(不含泰州市)进行慢性病死亡原因抽样调查,并于1998年完成。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1 ·

表5-2 扬州市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组织及试点工作情况

县(市)年份 宝应县 防治组织

建立时间 人数

(年、月)(人)1997.1

2000.3

7(含 4 4 4

试点单位

及试点人数 黄浦、黄塍计0.5

望直港镇2.8万人

山阳镇2万人

黄塍乡0.1万人

山阳镇5万人、望直港镇6万人、黄塍乡2.8万人、小官庄镇3.0万人

高邮市

1998.4

三垛、八桥、菱塘、临泽、车逻5乡(镇)11万人

1999.2

伯勤、司徒、三垛、平胜、横泾5乡(镇)2万人

2000

全市

1、建立慢病防治组织体系;

2、制订防治规划;

3、开展业务培训;

4、抓试点工作,进行专题调查

江都市

1999.3

嘶马、杨庄

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调查”;举办两次义诊活动(九·三学社扬州支部、江都政协医卫专家组参加)。

仪征市 组

2002.2

新城镇2万人

死因监测 2000 慢性病防治领导小1999 慢性病防治科 1999 慢性病防治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患病率、死亡率、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

冠心病、脑卒中危险因素1:1配比病例对照调查 1998 防疫科慢病防治组

试点工作开展 的内容或项目 “慢三病”调查试点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恶性肿瘤的报告 1997 防疫科慢病组

兼职)万人

2000 慢性病防治科

2001 2001 2002

· 142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表5-3 扬州市各县(市)卫生防疫站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调研、培训情况

县(市)时 间 地 点(年、月)

高邮市防疫站

培训或调研内容 慢性病基线调查方法

1998.10 高邮市防疫站 ~1999.2

慢性病调查方案及质控方案(含现场操作)

宝应县招待所

慢性病防治工作动员与培训

2000.6 宝应县望直港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2001.7 宝应县山阳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2000.10 江都市小纪中心

卫生院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邗江县 1997

邗江县霍桥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1997 邗江县甘泉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泰兴市防疫站

泰兴市居民1991~1995年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

乡(镇)医院防保组长

泰兴市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30

宝应县防疫站 30

参加对象 乡(镇)防保组长及调查员、资料员 接受调查乡(镇)的防保组长、临床医生、资料员

乡(镇)防保所长

宝应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宝应县防疫站 20 参加

人数 80

组织单位 高邮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高邮市防疫站 高邮市 1998.4 宝应县 2000.4 江都市 1997.10 江都市卫生局

泰兴市 1996.9~11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3 ·

2002年,扬州市的人均寿命从20世纪70年代的68.93岁增加到了2002年的72岁,人口老龄化已非常明显。因此,1998年完成的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与前两次的调查情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除仍居“死因”的前三位外,其死亡率急骤升高,分别达238.56/10万、110.66/10万和101.44/10万(80年代的第二次调查则分别为191.98/10万、96.13/10万和85.88/10万)。传染病的位次已从80年代的第8位退到第10位,死亡率也下降至4.64/10万(表5-1)。各种“死因”顺序中,排列最前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构成合计达66.94%(构成比分别为35.43%、16.44%和15.07%)。加上内分泌代谢病等为主要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扬州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1996年12月9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正式组建慢性病控制科;1997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在防疫科内增设了“慢病”组;1999年,高邮市、江都市卫生防疫站“慢病”科先后挂牌,附设在防疫科内,由防疫科长兼任“慢病”科科长;2000年,宝应县单独建立了慢性病控制科;邗江县、仪征市、广陵区、郊区、新城区也先后在防病(疫)科内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慢性病防治工作,至2002年止,扬州市及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病专业防治网络已初步形成。1999~2000年,各县(市)均确定了1、2个两万人口以上的慢性病防治综合试点见(表5-2)。经反复调研并经市、县两级卫生局批准,确定在宝应县建立5万人口的市级综合防治试点,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2000年3月29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方案讨论稿》(扬卫防[2000]21号),2000年4月,市、县两级共同制定了宝应县望直港镇慢性病防治市级试点工作方案,8月在望直港镇蛤拖村进行小样本试点村调查,后扩至全镇,对近5万人进行问卷调查。2001年1月,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又增设了山阳镇试点,基线问卷调查21600余人,体检7480余人,年底基本完成微机录入和社区诊断框架。望直港镇于2001年11月完成近6万人问卷调查和11600余人体检。2002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完成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诊断报告初稿。

1997年8月11日,扬州市卫生局与扬州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及其它原因死亡调查的通知》,开展继1976年和1987年之后的第三次“死因”调查,掌握了30年来扬州市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制措施提供了依据。2000年10月8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召开“扬州市30年居民病伤死因研究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揭示扬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人口死因位次及慢性

· 144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1999年12月,江苏省卫生厅在太仓市召开江苏省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会议后,2000年4月5日扬州市卫生局召开了各县(市、区)卫生局长、防保科长和卫生防疫站长会议,传达“太仓会议”精神,并进行业务培训。5月8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实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2000年10月,江都市在小纪镇召开有镇党委、市卫生局领导及小纪、宗村、华阳等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村卫生室医生和村民主任参加的慢性病调查试点工作会议(兼培训),江都市慢病防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27~30日,扬州市卫生局、扬州市卫生防疫站举办《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资料分析》培训班,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部分乡(镇)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接受培训。

自1996年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各级卫生防疫站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病日”全市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在《扬州晚报》撰写科普文章并出版高血压病防治专栏。至2002年全市共发放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材料近万份,仅2001年即达7000多份,并与扬州市东关社区联合开展社区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活动,使慢性病防治进入社区试点。2001年5月,扬州市专门组织市及部分县(市)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前往苏州、太仓等地参观、学习高血压病、糖尿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5月29~31日,扬州市卫生局举办高血压病防治培训班,组织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及部分乡(镇)医务人员,学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导》,了解高血压防治动态,高血压社区防治要求,推动社区防治工作。2001年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加入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引进社区高血压防治微机管理系统(NAH)。经扬州市物价局批准收费标准后,扬州市卫生防疫站高血压门诊于当年10月启动。

第二节 地方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一、碘缺乏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

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碘缺乏的危害,青少年可致甲状腺肿大、发育迟缓;成年人会体能下降,孕妇会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产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5 ·

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对胎儿和婴儿的危害尤为严重,表现为脑发育障碍造成儿童智力损害,群体智力下降。

1983年调查资料表明,扬州市属环境缺碘地区,扬州市学龄儿童因缺碘所致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率为13%,人群中尿碘含量明显低下,平均值低于100微克/克肌酐的正常值。碘缺乏病对扬州市人民危害较为普遍和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中国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1995年底,扬州市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和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综合防治措施。经5年的工作,于1999年11月完成了市级消除碘缺乏病自查自评工作,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2000年3月24日,扬州市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申请,对扬州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考评,同年10月8~10日经省专家考核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1983年前,扬州市没有确切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记载。1983年扬州市首次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情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11个县(市、区)的49个乡,在123338名居民中查出甲状腺肿大者13151人,平均肿大率为10.70%(青少年甲状腺肿大率为13.00%,居民甲状腺肿大率为2.00%),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3446人,平均患病率为2.80%;尿碘中位数在100微克/克肌酐以下。该次调查确定5个县17个乡为甲状腺肿病区乡。病区乡人群尿碘范围在25~50微克/克肌酐。

1986年扬州市开展第二次调查,共调查180个乡,每个乡调查7~14岁中小学生500人左右,共调查105811人,平均甲状腺肿大率为14.20%,此次调查确定47个乡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乡。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扬州市人群碘营养水平有显著的改善,至2002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2.10%。儿童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铈砷催化法),新生儿TSH中位数为3.38微单位/毫升。

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始于1983年。1983~2002年的防治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4年)为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阶段。1983年采用“5.5”布点调查和1986年第二次调查累计发现,扬州市有因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病区乡64个。1987~1994年,对病区乡的7~14岁中、小学生开展单纯口服碘油丸补碘工作,共补碘125万人(次),对患甲状腺肿大的青少年起到了治疗作用,但不能明显

· 146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改变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状况。第二阶段为碘缺乏病防治阶段。199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后,1994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行动规划》,1995年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实施方案》,1995年底由政府组织的食盐加碘干预措施在全市实施。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全市进入持续消除碘缺乏病阶段。

【碘盐供应】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碘盐由各级盐务局、盐业公司组织生产供应;卫生部门负责对生产、供应各方面实施卫生监督,确保碘盐质量。从1995年底至2002年,扬州市累计供应碘盐16.84万吨。1996年以来碘盐合格率及合格碘盐覆盖率逐步提高,至2002年底全市碘盐覆盖率达到95.00%以上,碘盐生产、批发合格率达到100%,居民户盐合格率达到98.79%。

【强化补碘,为重点人群纠正碘缺乏】 1995年,扬州市教委和民政部门配合,在扬州市开展重点人群即中小学生、婴幼儿、新婚育龄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口服碘油丸强化补碘,从1995年至2002年,全市学龄儿童少年补服碘油丸达245.70万人次,新婚育龄妇女(2002年改为已婚育龄妇女)及孕妇补服达8.76万人次,0~2岁婴幼儿补服碘油丸13.20万人次。1995、1996年碘油丸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2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10克。随着扬州市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覆盖率的提高,从1997年起调整补服碘油丸剂量,至2002年碘油丸补碘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1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05克。

【健康教育】 从1995年起,每年5月5日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为契机,广泛开展防治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扬州市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安排中小学生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课,卫生部门每年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教材十多万份,开展中小学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并通过在校学生,进行家庭宣传,使家庭成员得以知晓。在大众传播方面:各地采用文艺、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知识竞赛评比、设宣传点、出动流动宣传车和举办宣传周等各种大众传媒形式,开展健教宣传。1995~2002年扬州市共印发各类宣传材料126.80万份,宣传画784条(套),广播、刊登科普文章213篇,出黑板报、宣传栏3222块(次)。通过多年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全市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养成自觉购买、食用碘盐,抵制非碘盐、劣质盐的良好行为。

【碘盐监督监测】 根据江苏省《建立江苏省碘盐监测网络的实施意见》,扬州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7 ·

市建立了碘盐监督监测网络。扬州市及各县(市、区)从1996年起,以血防队伍为基础,组建专业地方病防治队伍,逐步配备市、县(市、区)和乡(镇)各级碘盐监督监测专业人员。明确各卫生防疫(血防)站(所)的血防科为碘缺乏病防治职能科室,配备检验设备和监督执法工具;全市增补14名食品卫生碘盐监督员,负责本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和碘盐监督监测工作。1996~2001年,全市监测网络共监测碘盐1048批,其中监测盐业批发347批,合格313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从1996年的80.00%上升到2001年的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93批,合格187批,合格率从1996年的79.10%上升到2001年的100%。

2002年扬州市共监测加工、批发行业碘盐60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为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824份,碘盐合格率为98.79%。

1996年始,扬州市每年进行大规模市场检查,由市血地办组织、协调,卫生部门会同盐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新闻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队。至1999年,共查处碘盐市场违法案件602起,没收私盐、劣质盐和非碘盐791.04吨。2000年和2002年,扬州市各地共组织食盐专项打假活动36次,其中大规模统一行动8次,出动执法人员422人(次),车辆108台(次),检查食盐批发点109个(次),商店512家(次),卤食加工点、摊点256个(次),宾馆、饭店109家(次),共查获劣质盐约19吨;卫生部门依法处罚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案件56起,处罚79人,教育157人。2000年11月下旬,扬州市联合执法队历时一周,对广陵、郊区和邗江县内14家规模较大的卤食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共查获私盐5吨,其中在郊区一卤食加工点,当场查获私盐1.4吨。2000年底和2001年,市联合检查队还对卤菜加工业最集中的乡(镇)进行多次突击检查。高邮市共联合组织检查四次,历时7天,以农村及边远、边界地区为重点,深入乡村各零售点、批发部、食品加工厂,检查10多个乡(镇),查获私盐3.42吨。宝应县自2000年先后组织“秋季联合执法活动”、“食盐市场打假活动”和“食盐市场大扫荡活动”三次大规模检查,没收盐产品152公斤。江都市开展食盐市场大扫荡,重点检查8个乡(镇)11个行政村120个批发点、零售商店,卤食摊点100余个,工厂、学校、宾馆、饭店40余家,共查获私盐、非碘盐7.25吨。打击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活动,净化了碘盐销售市场。

2000年开展食盐专项打假活动时,各地新闻部门积极参与,派出记者全程采访、专题报道:扬州电视台《记者观察》栏目播出《关注你身边的“盐”》为主题的专题

· 148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报道;《扬州日报》刊登《追踪“盐枭”》热点新闻。各县(市)新闻部门也就当地打假情况作出了相应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碘缺乏病病情监测】 1997年,扬州市开展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第一次疾病监测,按“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采用整群按比例概率抽样调查法(PPS),调查30个点,1200名学生。调查结果: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触诊法为8.50%,B超法为3.20%,尿碘中位数为184.10微克/克肌酐。1999年进行第二次监测,调查发现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已从防治前的18.50%降至2.50%,尿碘中位数已从1995年的70.56微克/克肌酐上升至300微克/克肌酐。2001年扬州市开展第三次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为2.10%,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表明扬州市实施补碘干预措施5年后,人群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碘缺乏病危害程度逐年降低,防治效果明显(表5-4)。

【防治效果评估】

碘缺乏病防治干预措施一旦实施,就必须对其生物学、社会学影响作阶段性评估。根据国家和省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扬州市于1998年2月制定了《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方案》。1998~2000年分别对所辖5县(市)2区的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1998年完成对宝应、邗江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1999年完成对高邮、江都、仪征三市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2000年完成扬州城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考评结果表明扬州市5个县(市)2个区碘盐覆盖率、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和尿碘水平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专家考核组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二、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1983年10~12月,扬州市全面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按“五五”布点法,共采集水样263份,测定结果,水中氟化物含量均低于1微克/升国家生活饮用水氟化物含量的上限值。全市共对63700名7~15岁在学儿童进行了氟斑牙患病情况的调查,检出有氟斑牙者1549人,氟斑牙患病率为2.40%。1997年调查发现宝应县黄浦乡刘上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57.00%。

表5-4 1995~2002年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情况(注)

总 总人 消除 消除 供碘 销售碘盐数量

特需人群附加补碘油制剂 甲状 克 病情监测

居民户碘盐 年 县

县人 盐县 总 其中 新婚育龄妇女

0~2岁儿童

3~14岁儿童 腺肿 丁 8~10岁儿童 定量监测

数 口数 县数 数 数 计 合格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数 病 检查 检出甲 尿碘中 检查

合格 份

油数

油数

油数

数 人数 肿 数 位数 份数

份数(个)(万人)(个)(万人)(个)(吨)(吨)

(人)

(人)(人)(人)

(人)

(人)

(人)

(人)(人)(人)(ug/L)(份)(份)1995 12* 936.45 0 0 12 387.80 387.80 126528 12527 279089 30414 1426217 897990 1646283 0 1200 211 70.58 0 0 1996 12* 941.55 0 0 12 27898 26390 126873 28558 249416 43289 1396252 640382 321099 0 4800 662 0

1535

1347 1997 7 445.01 0 0 21505 21204 76472 7764 96123 11504 601469 438213 65268 0 1200 88 170.22 2125 2111 1998 7 446.27 2 147.10 7 24466 24026 34867 5689 95791 1474 631349

0

24307

0 800 28 0 500 500 1999 7 446.41 5 397.02 7 21076 21076 47746 7701 101874 10379 549993 201287 10714 0 4829 58 300 2515 2507 2000 7 446.63 7 446.63 7 22858 22858 35582 11006 106121 13830 417524 188428 9634 0 1630 12 0 475 471 2001 7 447.37 7 447.37 7 26700 26700 22532 6067 90507 8597 550945 172624 18790 0 1200 25 331 1607 1538 2002 7 457.07 7 457.07

23825 23825 449243~ 8489# 55121 12416

0

0

19861

0

0

0

1824

1802 注:*含泰州市;~已婚育妇女总人数;#已婚育龄妇女补碘油人数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9 ·

· 150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三、地方性砷中毒监测

1984年4月、8月水源水丰水期和枯水期间,扬州市对各类水源中的砷含量进行监测,丰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0.04毫克/升)153个点,Ⅱ类(≤0.05毫克/升)55个点,Ⅲ类(>0.05毫克/升)3个点;枯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69个点,Ⅱ类

140个点,Ⅲ类1个点,Ⅳ类1个点。

第五篇: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探讨2012

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探讨

封金土 张明云(上海市金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的毁灭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头号大敌。为此,我们在近几年较大范围的虾病跟踪防治的基础上,对有效防治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作了较系统的探讨,供养殖者以及有关方面参考。

一.发病和流行情况

养殖虾类和家畜,禽等动物一样,会生各种疾病,特别是在池塘密养条件下,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药物致使水体残留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养殖密度大,摄食量多,同时排水有限,残饵和粪便增加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底层水溶氧量不足,就会疾病暴发,造成养殖虾类大面积死亡。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白斑综合症等。

1.桃拉病毒病 该病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平时潜伏于水体环境或对虾体内,当养殖环境恶化,病毒就会大量繁殖蔓延,伴随着弧菌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导致池虾的大规模死亡。在水温升至28℃以上,容易发生此病,其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环境变差引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密集区容易发生。发病规律和特点:发病白对虾一般体长6-9㎝居多,发病时间在投苗放养后30-60天,发病虾池底老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过高,池塘水透明度在30㎝以下,一般气温剧变后的1-2天内,尤其是水温升至28℃以上容易发此病。每年六月至九月为发病流行季节。

症状:绝大部分表现为红须,红尾,体色变成茶红色或灰红色,病虾壳软,肝胰腺肿大,颜色变淡而且有糜烂现象。病虾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随着病情加重,数量会逐渐增加,池塘旁边有少量病虾死亡。慢游的病虾捞离水后不久便死亡。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易分离,病虾池塘耗氧量大,容易出现缺氧症状。对虾发病病程极短,从发现病虾到病虾拒食时间仅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通常在10天后症状有所减缓,转入慢性死亡阶段,时有死虾发现。一般小虾死亡率60%,而成虾死亡率40%。

2.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 该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体养殖期,致病性强,感染率为100%,死亡率为90%以上。口和消化道是白斑杆状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主要依靠对虾通过摄食携带病毒的媒介生物的方式进行传播。通常在18℃以下隐性感染,进入8月份至9月中旬,南美白对虾也容易被感染,在水温20-26℃时为急性暴发期,发病猖獗。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消化道不饱满,游泳无力,时而慢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虾体颜色变暗红,附着物增多,病虾甲壳上有白色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病虾鳃丝发黄,肝胰腺肿大糜烂,甲壳与肌肉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若水质良好,饲料营养全面,则可维持20多天,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大虾的死亡速度高于小虾,死亡率达到40%-60%。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的暴发主要受病原体,环境条件以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受病原体感染的对虾在环境优良营养均衡的条件下有可能仅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在目前虾池受病毒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完全清除病毒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较为困难。因此必须采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消除传染源以及切断传染途径等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的暴发。

3.黄头病毒病 该病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主要的病毒性疾病,近年发病频繁,给养殖者造

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发病白对虾一般体长3-7㎝居多,发病时间在投苗放养后30-60天,其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环境变差引起的。发病虾池底老化,水体PH值、COD耗氧量过高,池塘水透明度在30㎝以下,一般气温剧变后的1-2天内,在水温升至28℃以上,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病,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每年六月初至七月中旬为暴发高峰期。

症状:病虾活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处呈黄色或者发白而膨大,鳃变成淡黄色至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此病尤其以幼体以及养殖50-70天的对虾发病最为严重。

二.主要对策和防治措施

(一).针对养殖对虾传染性疾病,我们提出了生态防治养殖技术。一是从改善养殖环境着手,大力推广应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净化养殖生态环境,增强养殖虾类免疫抗病力。二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进行综合预防。具体预防方法:1.放苗前一周全池泼洒二溴海因粒0.2ppm一次,4天后使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调节水质。2.在整个养殖期间,力求使用水质调控技术,采用增氧机水质改良剂有益微生物调控单细胞藻类等措施,保持良好稳定的水质。每15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粒0.2ppm,并且每周使用一次生态制剂调节水质。3.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换水量,若养殖后期发现池虾水质恶化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量不低于5mg/L。必须换水时,要求使用蓄水池水,养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处理,少量添加少量排放。4.经常性多采用活菌生物净水剂,保持养虾池环境因子和池内藻相的稳定;并在饲料中添加1-2‰免疫多糖和1-2‰维生素C,增强对虾抗病力。

(二).一旦发生虾病,不要盲目用药,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损失。具体措施如下:

1、首先全池泼洒粒粒氧0.2ppm,间隔二小时后,全池泼洒海得克毒(高效季胺盐活性碘)用量0.2ppm,同时马上开动增氧机。

2、第二天继续全池泼洒海得克毒0.2ppm,开动增氧机,并抛投底净宝以净化底质,次日全池泼洒二溴海因粒,用量0.2ppm。

3、间隔三天后,全池泼洒活菌生物净水剂,每亩250~500克(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并抛投粒粒氧和底净宝,调节净化水质;以后每7~10天泼洒活菌生物剂,保持水质良好。

4、在外用药同时,必须进行内服抗病毒及抗菌药,通常每50公斤饲料拌500~1000克对虾病毒克星和50克恩诺沙星,及1~2‰免疫多糖或虾康素,维生素C等药物,连喂5天,间隔7天后再喂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效果。

以上方法对于当前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能取得明显效果,病虾也逐步恢复健康。我区有500余亩养殖面积在虾病防治中均采用以上方法,应用有效率达90%以上。三.相关问题探讨:

1.发病虾池氨氮、耗氧量(COD)、亚硝酸盐均偏高,采用粒粒氧改良水质效果明显,可迅速增加溶氧量,提高病虾抗应激能力,改善养殖虾的呼吸系统。千万不能直接用药,否则将会造成虾体受激,而加速死亡。

2.抛投底净宝能快速提高池底氧化性,降低有害物质(NH3-N,NO2-N等)的含量,迅速去除池底有害物质H2S,减少有机质含量,改变恶臭底质,去除有机物在低氧条件下不完全分解的产物有机酸,稳定池底PH值,阻止致病菌生长,抑制池塘底层有害菌繁殖生长,预防疾病发生,有效改善养殖中后期的恶臭底质和老化池塘的底层养殖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恶

化问题。

3.而采用活菌微生物制剂不仅可有效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氮,稳定PH值,而且还可在水体中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并有促进对虾生长的作用。

4.采用高效季胺盐活性碘合成的海得克毒作为控制细菌总量的主要方法,其特点具有渗透性强,杀菌速度快,在10分钟内可迅速抑制病毒繁殖,达到控制疾病蔓延的目的。

5.内服药以抗病毒药为主进行组方,对虾病毒克星具有清热解毒,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功效的纯中草药复配制成,能有效缓解病毒性疾病的病情,恩诺沙星主要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加上免疫多糖及维生素C可起到提高对虾免疫抗病力,加速恢复健康作用,长期使用保肝免疫类的饲料添加剂,这是促进生长预防疾病以及提高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当然,我们采取的虾病防治措施是以以上5个相关问题的探讨作为理论依据的。事实证明,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传染性疾病和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

养殖虾类疾病暴发,与水体环境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说到底水产疾病是环境性疾病;水质环境的恶化败坏、缺氧加上水温等条件的适宜致使致病菌、病毒等大量繁殖,而导致病原体感染虾体而得病。养殖虾类生长在水环境中,有机质丰富的水体和淤泥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在虾健康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病原体长期潜伏而不发生疾病,只有当环境条件恶化,虾类抗病力下降时才会发病,环境因子是虾类致病的重要条件。池底淤泥长期得不到清理,造成有机物过度淤积,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造成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引起水质恶化,造成养殖对虾疾病暴发。据我们测定:发病池塘无机总氮含量高于未发病池塘近一倍,其中发生桃拉病毒病的虾塘,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比正常指标高2-5倍,这种水质不仅有利于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衍,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虾体正常的代谢机能,有害对虾的健康;这些有毒性的物质会损害虾类表皮细胞,特别是粘液细胞,使其丧失抵抗力。发病池塘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和pH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病池塘,其中未离解氨(NH3)亚硝酸盐氮和pH值等几项指标差异十分显著(P>0.01)。氨氮是亚硝酸盐的前体,氨氮含量高必定引起高含量的亚硝酸盐,而未离解氨(NH3)对虾类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在低浓度下也会抑制虾的生长,损害鳃组织而加重对虾的病情。发生黄头病毒病的虾塘所测定水质,耗氧量(COD)、PH值偏高,尤其是未离解氨(NH3)超标,可能是诱发暴发性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

由于养殖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与水体环境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对于此类传染性疾

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已进行一定的探索,认为可以通过水质分析方法测定水体中的环境因子,以预测池塘中虾类养殖生物有否疾病发生前兆,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防治。根据测定的水质主要指标(氨氮、COD耗氧量、亚硝酸盐和PH值等)的变化,即可知池塘中的对虾有否生病,水质测定的主要指标不平衡而发生异常,总体水平与正常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用生物统计原理分析),表明水体环境恶化,可以断定池中的虾类养殖生物已患疾病,而此时虽尚没有发现死亡,但应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运用有效药物和有效技术进行防治,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池塘中大量死虾时再用药救治,就被动了,那时病情已趋严重,即使用药也难以救治,会造成许多损失。如果测定的水质总体指标平衡,表明池塘中的虾类养殖生物尚未发病,此时没有必要用药防治,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运用水质分析技术,可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水产疾病,并依其据而采用相应的早治措施,即可控制水产疾病病情恶化,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这种水质测定技术简单实用,只需在池塘中定期取水样,测定有关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即可知池中的养殖虾类病况发展趋向。总之,鉴于对虾养殖病害日趋严重,我们必须认识到疾病的危害,要着重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技术,从养殖过程的各个环节着手,全面管理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水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尤其是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不仅与病原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种群群落的组成关系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通过维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来消除某些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的有效途径。我们倡导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综合治理的防病治病理念。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探讨封金土 张明云(上海市金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下载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讲稿

    飞龙中心卫生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讲座主讲:廖小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多发、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一、慢阻肺危害知多少由于肺功......

    学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计划范文

    显纲小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为确保我区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能顺利完成,根据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计划(5篇)

    夏庄中心卫生院文件夏医发[2011]18号夏庄中心卫生院 关于印发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科室、一体化卫生所: 为了贯彻落实《高密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规划》(高政办......

    慢性非教案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 五(2)班谭静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定义 1.WHO确定的慢病名称为: – 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糖尿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

    永兴小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工 作 计 划 为确保我区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能顺利完成,根据船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遂宁市区创建四川慢性非传染......

    二年级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教学计划

    二年级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教学计划 一、现状分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本应水涨船高。但是,由于很多家长、教师健康知识缺乏,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健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慢性疾病管理制度 一、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二、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把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 1、为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中的妊娠妇女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检查与指导。 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