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语文课堂展现魅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展现魅力
(摘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或是一件东西感兴趣,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了解它,甚至想拥有它。学习语文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便能产生强烈参与意识,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反之,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厌烦它,排斥它,学习效果固然就差。因此,让语文课堂展现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学习兴趣
激发
教学
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永正说:“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的需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他们的求知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让语文课堂精彩万分,展现魅力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提高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精彩往往从导语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和运用得好,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甚至在导入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我十分注重一堂新课的导入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我采用的是音乐导入法,根据学生爱唱爱跳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欣赏他们熟悉的儿歌《小雨沙沙》,设置悬念,让他们想象下雨时的场景,从而让学生想去了解课文内容。在上《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盘古是谁吗?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盘古醒来后宇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然后引出课题。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充满了神奇色彩,学生听后立刻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自己寻找答案了。此外我还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如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这样既能丰富课文内容,又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还有诵读导入法,画图导入法等等。实践证明,巧妙地设计好导语能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基础,活跃课堂氛围。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一般好奇、好胜,乐于表现自己。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 展各种竞赛活动,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与愿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也正如卡耐基说过“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影响人,就是激起他的需要,并让他知道怎样去获得”。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情绪,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法。如游戏法。从而引入一些课堂组织方式,让学生动口,动脑,活动起来:如竞赛、猜谜、画画、表演展示、配乐朗诵等等。比如,在《爬天都峰》这一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学生自编自演,先在小组内角色表演,然后进行小组比赛展示,并给表演最精彩的小组颁发一些奖品。在整个环节,学生们都表现得异常活跃,主动、兴奋。不时听到一些笑声,讨论声,争辩声。这个设计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他们的组织、演讲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把语文的学习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利用教学演示,为课堂增添色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这个时候,我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踏浪》,接着又让学生欣赏几组西沙群岛的图片,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感受西沙群岛美景。见同学们被西沙群岛的景色深深吸引后,就对大家说:“是呀,这么美的景色令人陶醉。那么,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我国的南大门,亲自感受这如诗如画的海上风光吧。”接着,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还让学生搜集西沙群岛丰富物产的图片、资料,给自己的父母介绍西沙群岛,也让父母与自己共享美丽的西沙群岛,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演示的运用,拉近了学生的生活距离,代替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用赞美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我经常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完《陶罐和铁罐》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完《听听,秋的声音》、《望天门山》等课文时,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诗歌诵读出来大家共赏,并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另外,我时刻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时,我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好极了!”“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会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总之,语文的教学是无穷的大课堂,走进语文教学世界,你就会发现它的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摘要:语文教学要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迈向高效,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教师角色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的主体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高效课堂的主旨。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创设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要学,自主去学。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氛围
学生兴趣
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一直努力在探索中实践着。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最基础的认识就是从课堂40分钟要效率,让“教”与“学”在课堂上有效完成。下面是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想法或做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以生为本
传统的课堂指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把目光聚焦在了学生身上,明确了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周一贯先生倡导的“以学定教”其实就是很好的以学生为本的例子,他认为:“最好的课堂也就是课堂环境,(包括教师的教)能最适合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他还说:“课堂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发展相和谐,这应是自然的生态要求。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然是依赖于学生的内化力,别人(包括教师)都是无法代替的,教学的各个环境因素都必须服务于此,方能达到课堂的生态平衡。”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教师捏得太死,学生学得太死,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教而教。
二、营造和谐课堂,全员参与
观念转变后,就要转入课堂实战了。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和谐的呢?全员参与,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凸显其主体性的地位,而教师也要鼓励、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能动。
首先,激发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每节课的设计,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用那些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开场,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化。让学生多提问题,一个一个的问句,可以让学生迫不及待得想要读课文。这其实就是很好地践行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阐述。当然利用学生“阅读期待”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有的放矢,做到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融入课堂。
其次,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越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越大、学习效果也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是完全将课堂放手给学生,任其“折腾”,而是要放手的同时把握好度,这个“度”靠的就是教师的积极正确地引导,引导到家,水到渠成,引导不到家,水不到渠不成,甚至整节课没有任何效果。提高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能力,是需要教师下很大功夫的,除了多学习教学原理、多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之外,还有就是要了解课堂的主体――学生。一个教室内的学生,差异是很显著的,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过程中也往往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这就要我们“激励学生―牵引学生―鼓励学生”,一步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努力提高效的课堂。
另外,善于评价,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除了“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外,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学预设外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灵光显现而顿悟出的一些自己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对待这些看法和理解,教师不应置之不理或无情打压,而应先利用评价鼓励这种思考问题的主动现象,再利用教学机智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这种生成,将其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提升教学中的热点。
全员参与,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备课更备学生,课堂中少讲多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开展大量阅读,素养飞跃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语文教学重点。一本语文书的学习,并不能解决阅读的全部问题,它只是一个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媒介。是“渔”而不是“鱼”,有了“渔”的方法就要多多地抓“鱼”,要不到了最后,方法丢了不说,可能还要饿肚子。大量的阅读至关重要。现当代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国外的高尔基也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等等。可见,阅读是益处多多,当然这种阅读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要保质,也要保量。
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体验、培养自己的情感、养成自己的习惯。像这种从读一本书,到读多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其高效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在已经掌握的学习和读书方法中,大量地阅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巩固这种方法,这样的受益是终身的。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中的要求,其实也是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师务必要跳出“死板的语文课堂,将学生放在首位、放在主体,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把握好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中自由驰骋,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三篇: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推荐)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语文教学的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又是形声并茂,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体会和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就先播放一段录象,让孩子到青海湖鸟岛去欣赏一翻,让孩子对鸟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时,孩子也会被青海湖鸟岛那神奇的景象所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就引出课题,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鸟岛》,这时,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就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眼睛中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神奇的鸟岛所吸引住了,想再去游览吗?请读课文。这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学习肯定也有了兴趣。当然,兴趣要贯穿始终,接下来我还利用信息技术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综合处理能力和其交互性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地图,让孩子了解鸟岛的地理位置,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播放动画,让孩子一边看,一边了解“一群一群、陆续”,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鸟,密密麻麻的鸟窝,各色各样的鸟蛋,还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倾听鸟岛上的鸟叫声。此时,学生们怎不会陶醉在那
五光十色的图片和那清脆的鸟叫声中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也难了。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的。因此,好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识记生字词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汉字是十分有趣的。可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多,如果不用一些方法,他们的小脑袋能一下子装下这么多字吗?很难!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孩子刚刚学习汉字就对他厌烦吧!于是,我想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识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信息技术识字,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如:国标本第四册的《识字3》,教材分别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木字旁、禾字旁”;“草字头、竹字头”两组偏旁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几个偏旁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我就再次用到了信息技术,我先出事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用动画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偏旁的演变过程,然后再分成两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组的偏旁,从而让学生辨析形近偏旁。接着再出现带有相关偏旁的词语,如:教学带有“竹字头”一组的词串:“筷子、竹篮、箩筐”时,我先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几幅相关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他们都是用竹子做成的。”随后,我再出示几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在这一张张图片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有竹子所制成的东西,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这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明白了“竹字头”的意思,他们也从这回开始,对平时一直容易混淆的“蓝天”的“蓝”,与“竹篮”的“篮 ”这两子也真正地懂区分了,不会再写错了。当然明白的饿又何其这两字呢?此外,还可以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如一个“游”字,学生总是把右半部分写成反文旁,于是在教学时,我先把那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一个横人所性就写成人字,然后问学生谁在游泳?随后出现一张一个人在游泳的图片,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把右半部分写成反文旁了。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还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字词的意思。真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信息技术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效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并能根据媒体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如: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不但给学生带来了视、听、说、演的训练、还优化了课堂结构。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日第1版
[2]叶金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第1版
第四篇: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更有效果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更有效果
(语文科组校本培训心得)均安职业技术学校
陈宝华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要手段,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主要是通过课堂这个媒介,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感染力、更有吸引力、更有效果,是每一个有教育理想的语文老师所思考、探索的问题。让语文课堂有效的方法是运用智慧,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力争让课堂变得靓丽无比,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更有效果呢?这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考虑要周全。香港著名推销商冯两努说:“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设计一定会很成功。
有句话说得好,“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我看教学也是如此,想漂亮还得有使自己漂亮的良方,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下扮靓课堂的智慧方法。首先,开场要闪亮。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让开场闪亮的方法有几种。第一、用诗文导入。用诗文引入课文,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呼吸着古文化带来的芬芳,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以其独特的手法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写出了荷花盛开的绵延不绝,绚烂生动的景色。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受导语的感染,学生为诗歌的灵动和诗人的多情所吸引,很快就被课文中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所吸引。
第二、运用旧知导入
运用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去导入课堂,让学生像过电影一样,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成功地再现旧貌,他们叙述已经学过的知识,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循着旧知导入新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第三、运用设问导入
运用设问导入,往往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思维集中到课堂学习的内容上来,展开积极地思考。学习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一课时,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知道动物为什么游戏吗?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是自娱自乐,你觉得呢?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是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呢?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各种游戏是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吗?通过提问导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很感兴趣地进入所学的课文。
第四、运用视频、音频导入。
优美悦耳的音乐是一种享受,陶冶情操,美丽的画面也是一种视觉震撼,学习岳飞的《满江红》和李清照《一剪梅》时,我播放《满江红》和《一剪梅》的歌曲视频,唯美的画面加之动听的乐曲,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岳飞驰骋疆场、挥洒热血、精忠报国的热血场面,也感受到李清照缠绵悱恻、摄人心魄的离愁和思念。其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有智慧。
语文教师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智慧,让所有的学生能学习、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文学精品,在愉悦中提高语文素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一是语言富有智慧,有诱惑力。
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运用丰富性的语言,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运用简洁的语言,尽量精炼,不讲废话;运用条理的语言,逻辑性强,不颠三倒,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运用形象性的语言,使语言富于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幽默感,使语言有意趣。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二是所提问题闪烁智慧,具有吸引力。
设置的问题富有智慧和吸引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另一个是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三是巧妙设计活动,充满感染力。
要使学生积极地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感染力。四是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在上课时保持住微笑的状态,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注意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引发好奇或思索。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氛围,师生做到拥有平等话语权。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有积极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个体,深入了解、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注视着学生点滴的进步,用激励的话语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前进过程中的失误。学生充满自信,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学生兴高采烈、激情飞扬、天性与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才能让学习更有效果。
再次,不失时机地巧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法,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既学习美术基础的内容,又体验艺术美的魅力,达到陶冶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变换,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也在变化,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情境教学法可以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对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和布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使之积极投入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方式灵活、操作性强、易于掌握,特别是对群体学生更有利。
1.生活展现情境
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讲授《故都的秋》一课的时候,安排在秋季,学生漫步在落叶纷纷的林间,观察秋雨过后的沁凉,更深切地感受秋味。
2.历史再现情境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情境。利用影视、摄影、图片或者媒体网络把历史情景再现到屏幕上,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中去,激发他们的联想,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共鸣。如《茶馆》、《荷花淀》这类文章不了解历史背景不足以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3.表演体会情境
指导学生模仿主人公的情绪、动态、表情、神态等,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心理变化。在学习《窦娥冤》、《雷雨》、《葛朗台》等文章时,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们投入地演出,再现了文章的情境,使学生们如身临其境,学生们把每一个人物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也是非常好。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境教学中,对应的是学生的体验。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视觉体验、实践体验、想象体验、审美体验„„情景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的体验产生影响,通过学生的有意识的艺术整合和再创造,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情感陶冶。
最后,巧抓细节,运筹帷幄。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细节看似随意,而随意中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体现着思想;看似细微,而细微中表现出艺术;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着智慧。一句话,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以下几类教学细节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捕捉的: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
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缘此,我们可采取“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细节。
一是预先打造。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具体的方法如:1.品味,推敲“显点”的语言内涵;2.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3.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4.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5.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6.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等等。
二是现场捕捉。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在谬误产生中捕捉细节等等。发挥细节优势重在要把细节做“大”,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或突破知识之限,由单纯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或走出文本局限,引导学生在辨别与批判中张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学生的灵魂;或及时捕捉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实现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或把教学目标直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叶圣陶说:“咱们自己的好东西不要丢掉,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一切跟人家走。”在细节的挖掘方面不能跟在别人的脚后面亦步亦趋,要做到细心发现,灵活发挥,独出心裁。
以上几点是我对如何使语文课堂更有更有魅力、更有效果的思考。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是极其不易的,即使是精心设计和准备也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变,因为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学生的思维也是活跃不定的,正是由于它的变幻无穷才让我们有了思考、探索的必要,才更激发了我们挑战的欲望,也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念。把握课堂中的小细节,并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小问题,方可掌控全局、运筹帷幄,让课堂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总之,扮靓语文课堂,让它的外表靓丽起来,内在里博今览古丰富起来。不但有一个光鲜的外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要有一个深厚的内涵打动学生的心。这样表里合一的美才能让语文课堂出神入化,才能使老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起劲,语文学习才更有效果,更有感染力。
第五篇: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东关小学 杨玉萍
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小练笔”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写作能力等又都是许多学生的弱项。课堂小练笔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堂小练笔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呢?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一篇课文时就要找准一个点,进行小练笔。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点,将小练笔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在情感交接处开始“小练笔”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感人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此时,如果设计一个小 1 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当学到“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是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朋友,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位英雄,想说点什么?”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练说,练写。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了这个“情感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会有多少话要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啊,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无边的黑暗和恐惧,阿曼达不禁害怕起来。但一想到爸爸平日里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和我在一起!他又变得坚强起来。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的。于是,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的!大家要充满信心。”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这一次的小练笔无疑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 2 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当然,要想提高小练笔的质量,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合理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二、在经典精彩处开始“小练笔”
孩子有着天然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人生礼赞》和《你,浪花的一滴水》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让学生“笔下生花”写一首小诗。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想不想也做一回小诗人呢?“想”,回答是响亮的。那我们就用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吧。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可是学生写出来的诗确实让 3 人耳目一新,真的是棒极了。我发现这样的训练使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用手中的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富有韵味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在模仿借鉴中开始“小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孩子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我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给予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心灵的善恶美丑;给予是一束鲜花,它能带给人们温馨和祝福;给予是_,它能_,给予是_,它能_。然后让学生仿写。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真是 4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让我惊喜不已。往往在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写出自己的一点小体会,和孩子们分享。每次,孩子们都会送给我最热烈的掌声,从和孩子们的较量中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作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四、在悬念结尾处进行“小练笔”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并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起到理解、感悟、想象、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是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一个个问号伴随着读蹦跳而出,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进行这 5 样的创新练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设计出了很多个结局,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积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之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表达欲望才会不断加强,写作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会写,由会写到乐写。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使学生的练笔能力快速稳步提高,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小练笔立足于课堂,可以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让小练笔,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谢谢大家!
(发表于《民勤教研》201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