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思,邓概,三个代表试卷5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主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2,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B)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四大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代表作是(A)A 论十大关系
B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D 关于农村合作化问题
4,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B)A 二中全会 B 三中全会 C 四中全会 D 五中全会
5,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A 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不能笼统的说股份制是私有还是公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B)A 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B 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C 有无国有企业参股 D 有无集体企业参股 8,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A)A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 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C 工农并进,城乡协调的发展阶段 D 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B)A 社会主义的起始阶段 B 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C 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D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10,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B)A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和道义上的一致 B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D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1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B)A 十六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四中全会
C 十六届五中全会 D 十六届六中全会
12,“按劳分配”的原则是(D)A 公有制社会共有的原则 B 一切社会共有的原则 C 阶级社会共有的原则
D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原则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决定的.A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B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C)A 必然造成两极分化
B 违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C 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D 会导致资本主义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A 爱国主义 B 社会主义
C 集体主义 D 国际主义
1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C)A 独立自主 B 自力更生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对外开放
17,中共制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会议是(C)A 十六届二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 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六届五中全会
18,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A 生存权`发展权 B 生命权`经济权 C 经济权`发展权 D 政治权`生存权
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D)A 资源 B 人才 C 资本
D 科学技术
20,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的时间是(B)A 2004 B 2005 C 2006 D 2007
2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说明(A)A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B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体
C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经济基础 D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是(B)A 一国两制
B 建立经济特区 C 另起炉灶
D 一条线
23,关于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说法不正确的是(D)A 是一种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并存在雇佣关系的经济 B 是非公有制经济
C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是一种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经济
24,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是(B)A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是(C)A 知识分子 B 农民阶级 C 工人阶级 D 民主党派
26,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B)A 发展 B 改革 C 创新 D 革命
27,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A)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 改革开放原则不动摇
D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28,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C)A 社会救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保险 D 优质安置
29,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C)A 决策失误 B 脱离实际 C 脱离群众 D 缺乏民主
30,“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A)A 台湾问题 B 香港问题 C 澳门问题 D 港澳台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31,加强党的建设应包括(ABD)A 思想建设 B 组织建设
C 经济建设
D 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32,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ABCD)A 民主选举 B 民主决策 C 民主管理 D 民主监督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BCD)A 股份制经济
B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C 港澳台投资经济 D 外商投资经济
34,1992年春,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A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35,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市场经济的共性表现为(ACD)A 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B 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宏观经济 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D 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
36,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BCD)A 改革是目的 B 稳定是前提 C 发展是目的 D 改革是动力
3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A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 正直诚恳`政治坚定 C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8,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9,解放思想就是(BCD)A 一切从经验出发
B 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C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D 实事求是
40,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是保证(BCD)A 有一个经济发展的正确途径 B 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C 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D 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简答题
4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2,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答: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4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答: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5,为什么说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答: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四,论述题
46,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党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纲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优势。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主张和体现,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符合法治的原则,使党的执政活动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47,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答: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篇:毛概思修 试卷分析
高职高专
吴树青等
2016.6.2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试卷特点、学生答卷反映出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本次试卷难易适中,80%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20%是考核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灵活性,因此有一定难度。试卷包括四大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从学生答卷情况上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成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应用部分并不能很好驾驭,大部分学生失分在选择题、判断题中的应用型题目,其中选择题第7、8题,以及判断题的5、8题,而简答题中有出现概念混淆的,尤其是简答题第一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大部分学生都把它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混淆了;最后论述题两小题,第一题材料分析题学生答得普遍不理想,不懂结合书本知识去阐述,第二小题谈本学期教学改革应用的方法(如慕课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学生基本答得还不错,因这些方式本学期应用起来学生接受比较快,也比较配合。
二、今后的改进意见: 基于以上情况,建议以后从教学和考试两方面改进。教学方面:积极推进教改,努力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共鸣。同时也要抓好课堂讲授环节,关键性概念要讲述清楚,同时也要积极实践,增强本课的时效性。考试方面:本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故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平时实践能力的考察,使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学习到知识。
思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夏伟东等,高职高专,2018.1.2-11
一、试卷特点、学生答卷反映出的情况:
(一)试卷特点分析:为突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课本理论知识卷面考核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框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据我校“关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的实施意见”,期末采用学生学习作品展示给予评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60%(由考勤+课堂表现(藍墨云班课经验值)+平时作业+期中作业(投资效益分析表、孝道测试、课堂小测)四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占40%(期末成绩根据学生提交及展示作品质量,现场打分)。
(二)学生答卷反映出得情况及原因分析: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部分学生均能圆满完成期末作品的提交和汇报,总体完成都能达到良好左右,在感恩主题中体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倡导大学生爱国诚信,文明修身,严以律己,明辨事理,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展示大学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语言表达能力。但专业班级存在差异性,有部分班级完成情况比较不理想,特别是有的班级有个别学生对于期末作品不重视,甚至不交不汇报的做法,导致期末40分成绩都丢失,还有个别平时成绩表现太糟糕,导致平时分60分仅得到不足一半,以此导致不及格,也拉低了整体班级平均分。
二、今后的改进意见:积极推进教改,努力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共鸣,也要抓好课堂讲授环节,关键性概念要讲述清楚。同时结合各班级专业特色,能达到让每位学生理解并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篇:《毛思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毛思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照搬了()A、苏联模式 B、匈牙利模式 C、波兰模式 D、南斯拉夫模式
3、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A、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特点
B、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特点 C、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D、备战型或准战型特点
4、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是()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是()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8、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A、1942年延安整风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1956年党的八大
9、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A、坚持关系
B、继承关系 C、发展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想信群众,依靠群众
B、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问题
D、社会主义实践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1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A、十年“文化大革命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义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A、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特区建设
1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爱国统一战线
17、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A、初步形成时期
B、形成轮廓 C、形成理论体系
D、发展完善
18、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9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A、形成轮廓时期
B、初步形成 C、形成理论体系
D、发展完善
19、从1989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A、初步形成B、形成轮廓 C、形成理论体系
D、发展完善
2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辨析题
1、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论述
1、试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第四篇:《毛思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之二)
《毛思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必看(之二)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
(单选)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2)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3)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4)分析了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5)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单选)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单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单选)我国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应是全面的改革。■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单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2)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4)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单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单选)邓小平在1980年,正式提出“对外开放”的表述。(多选)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提出的两个观点是:(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多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单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题。
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单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多选)实行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有能力克服;对外开放会导致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多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1)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多选)我国的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
(多选)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1)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2)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3)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4)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多选)邓小平有关我国的经济特区描述是:(1)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经济特区。(2)是技术、知识、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3)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4)是对开放政策的窗口。
(单选)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
(单选)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单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单选)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以质取胜的战略。
第7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单选)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单选)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单选)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选)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是: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多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1)国家发展战略的方针。(2)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多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单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单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多选)“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个转变”是指: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支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过去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单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多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以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单选)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单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多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1)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3)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多选)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多选)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曾提出过重大决策,这主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单选)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的关系、资源的关系、环境的关系。(多选)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尽快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做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第五篇:毛概试卷A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A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答题框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奥妙就在于它有(B)的理论品质,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发展的科学体系。
A、开拓创新
B、与时俱进 C、实践性
D、解放思想
2、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3、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
A、遵义会议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4、在当代中国,只有(C),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的思想
5、党的(C)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二大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社会主义本质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三个有利于 ” 标准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C)。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0、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是(A)。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B)。A、改革
B、发展
C、依法治国
D、稳定
12、(A)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改革创新
D、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3、《反分裂国家法》的主题是(B)。A、实现“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B、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 C、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
D、必要时采取非和平方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1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C)。
A、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
D、独立自主
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A)。A、坚持以人为本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A)。
A、中国共产党
B、统筹城乡发展
C、统筹区域发展
D、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17、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平等
1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B)。A、香港问题开始的B、台湾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19、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A)
A、党的领导权问题
B、团结问题
C、作风问题
D、指导思想问题
20、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A)。
A、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官僚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答题框内。每题2分,共10分)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能够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处理其与两个联盟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
A、第一联盟(即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B、第二联盟(即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
C、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D、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地发展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
2、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BCD)。A、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B、遵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D、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AB)。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C、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将向共产主义过渡 D、我国社会还存在着剥削和两极分化 4、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意见,这主要是(ABCD)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5、关于群众路线,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BCD)A、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 B、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路线 C、群众路线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群众路线要求党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三、问答题(既写出要点,又作出阐述。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E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直接参与的特点。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第一,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物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它社会事物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
第二,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论述题(既回答完整,又阐述充分。共1题,15分)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基本纲领。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第一,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与资产阶级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体上不同)。第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一种过渡性的。
②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③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分析准确完整。共1题,15分)
材料1,1999年9月28日,在山东草庙铁路小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私家列车开上了国有铁路,山东青州个体户自筹资金购买私人列车,从事铁路运输。由于国有草庙小站的经营机制的原因,车站长期有货无车,货物积压对车站和货主比方来说都是严重的经济损失,不断流失的运输货源给车站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于是他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允许私家车上国有铁路,从而使私家车主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易于吸引客户,单就运输每年盈利60万元,同时草庙小站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从中收入150万元,车站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材料2,被誉为中国经济新动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们对投资的疑虑,甚至对财富所有权的疑虑,使他们放慢了投资和财富转移,他们对“帽子”的关注甚于对品牌的关注,他们积极争取一顶“红帽子”,挂靠一级政府部门,哪怕是村委会也行,只要能使自己的企业成为“公有”或“集体”就行,实在不行,就去争取一顶“洋帽子”,哪怕拉上一个不去投资的海外人士作股东,使自己的企业成为名义上的合资企业。
材料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报告测算,1998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其
中公有制经济实现56676亿元,非公制经济实现1809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5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1亿元,分别占49.1%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65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860亿元,集体成份1657亿元。测算资料表明,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4.2%,成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材料1中“私家列车开上了国有公路”会不会影响国有经济有关行业的主体地位?它有何意义?
这一做法不会影响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的主体地位,相反它有利于国有铁路的改革,实现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联合,有利于非公有制和公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2)材料2,3说明了什么问题?
非公有制从我国经济制度的外部进入内部,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一样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3)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认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竞争力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点,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